求历代易学古籍,由古至今排列下来!谢谢各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求历代易学古籍,由古至今排列下来!谢谢各位,第1张

估计谁也不知道,也找不到。找到也看不懂,也没有人认真钻研。

因为,易学(包括易经和易传) 都是远古人类文明过程中的一个 “小结”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易经的内涵早已经不适合现实社会的需要,并且已经证明易学早已是过时的了,早已淡出不断进步的文明,正在堕落成为文化糟粕、精神糟粕。

那些嘴上大谈易经 的人,都是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的人,与主流社会格格不入,与现代文明背道而驰,有的人根本就是坏人、就是骗子。

易学源于《易经》之学,简称“易学”。易学是古人在观察天文、气象等自然现象中,发现的一整套认识、分析和处理事物的规律和方法。早期,有关易学的经典有《连山》、《归藏》、《周易》,人称三易,后来由于《连山》和《归藏》的失散,仅《周易》得以完整流传下来,但是,易学的范围是包括对“三易”的研究。

易学在经历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学派,易学史家把他们大致划分为盖天派、占噬派、训诂派、义理派、图书派、汇通派、象数派等7大家。派别虽多,然而,都是基于易学的象、数、理这三大基础进行阐述和研究的。

盖天派——是古天文学的一个派别,是易学的起源。他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来观测天象,所用仪器也是极为简单,也就是站在地平上,昼参日影,夜考极星,按照阴阳法,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为圆,地为方;这就是天圆地方说的来源。盖天派观察天象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天气的变化,以便于生活和生产,最早的以卦纪年,纪月,纪时都是由盖天派创造发明的,三易都继承了他的天文观,他的创始人就是传说中的伏羲。

占噬派——是易学当中发展最快,也是最俱争议的,人们甚至简单的认为,易学就是占卜的学说,可见他的影响之大。在古代,由于科学和文明程度较低,人们对无法解释的现象都期盼用占卜的方法得到答案,于是,就有了蓍草占、龟甲占、铜钱占、六爻占、八字命理、奇门遁甲、面相、相字等等,千奇百怪,各显神通。占噬派起源于商朝,周代以太卜掌三易,兴盛于汉和宋代。著名的人物有汉代的焦赣,著有《焦氏易林》,宋代的邵雍,著有《皇极经世书》专论八卦数理。

象数派——是基于八卦原理,把观察自然现象时,通过有形的象,描绘其形容,象征其物体给人以完整的概念,并通过象来推考它的数理,也就是“象以定数”。把事物的内在本质、动能、潜力、规律,这些无法用象来直观的`,就用数来推演,称为“数以证象”。象和数相辅相成。于是,后学在研究易象时总结出了八卦之象、六画之象、象形之象、爻位之象、反对之象、方位之象、互体之象等。在研究易数时则认为,易数有卦数、爻数、策数、大衍数、勾股数、纳音数、五行数、干支数、万物数、天地数、九宫数、太乙数、星占数、皇极数等等。有的把普通的算数也纳入易数之中,偏离了主题,成为繁琐之学。象数派形成于汉代,代表人物有孟喜的《卦气》,唐代的李鼎祚著有《周易集解》,清代的黄宗羲著有《周易象数论》。

义理派——是适应古代帝王治国之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将易学以天道而应用于人事,所有帝王都视为宝典,成为治国的工具。孔子是义理派的开山鼻祖,他强调天人合一,以阴阳刚柔言天道,吉凶悔吝言人事,并为《周易》作注解,写爻辞,谈心得,把易学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义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三国后期的王弼,著有《周易注》,唐代的孔颖达著有《周易正义>,宋代的朱熹,著有<周易本义>

图象派——是以注重八卦、太极、河图、洛书以及八卦图等研究的学派。孔子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图象对人们的研究之重要。由于秦代焚书的缘故,一度这些图象消逝了,到宋代才又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邵雍。据传,邵雍是先人口述,得先天八卦图,64卦方位图、次序图;西蜀隐者传传蔡季通太极图、河图、洛书;元代钱方义著有《周易图说》。

训诂派——就是对易学的相关古籍进行解释的学派。比如,易经里面用的最多的“元亨利贞”的元字,可以训作“始”、“初”、“首”,也可以训作“祖”。孔子为《周易》作辞传,都是运用了训诂的方法。训诂派是本着追求易经原义,用原始的意义来解释经典,反对今义解古文,或者望文生义。这方面有贡献者,主要有孔子的《卦辞爻辞系辞》后来者有宋代的朱熹《周易注解》,清代顾炎武的《九经误字》。

汇通派——是把易学各家的理论汇通一家,这是由于自汉代以来,易学产生了派系之争,有重理的,有重数的,后来又有汉易和宋易之争。汇通派就是主张“兼收并取,不病异同”的易学观点。汇通派起源较晚,主要在明清两代。另外,也有学者把易学理论运用于其他学科,也把他们列为汇通派,比如易学与医学,易学与兵法等。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文王周易是最早的。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1)、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2)、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3)、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下面我们再来追溯它的起源及历史。易经被儒家尊为“五经”之首;上古三大奇书:《黄帝内经》、《易经》、《山海经》。

《易》事实上是集合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易经》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阴阳一元论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扩展资料

《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

《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

《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

《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纬编三绝,而为之传。”

《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

参考资料:

—周易

一、专职人员以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刘大钧《易传全译》巴蜀书社2001年8月

2、刘大钧《大易集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刘大钧《大易集说》巴蜀书社2003年6月

4、刘大钧《象数易学研究》(三),巴蜀书社2003年3月

5、林忠军《易纬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12月

6、刘玉建《周易正义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7.丁原明《横渠易说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8.刘保贞《易图明辨》齐鲁书社2003年

9、张 涛《经学与汉代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0、刘大钧《大道征义》(中国哲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1、刘大钧《大道征义》(易学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二、兼职人员以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2、陈居渊《易章句导读》齐鲁书社2002年版

13、梁韦弦《程氏易传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14、萧汉明《周易本义导读》齐鲁书社2003年

三、专职人员以非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张 涛主编《二十世纪儒学研究大系·儒》中华书局2003年版

2、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中华书局2003年9月版

3、王晓毅《国学举要·道卷》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版

4、王新春《神妙的周易智慧》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11

5、王新春《(王夫之)思问录译注》,山东友谊出版社20011

四、兼职人员以非基地名义出版专著:

1、陈居渊《焦循儒学思想与易学研究》(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齐鲁书社2000年5月版

2、陈居渊《清代朴学与中国文学》(国家教委社科基金)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0版

3、陈居渊《习斋四存编》(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

4、陈居渊《制义丛话、试律丛话》(校点)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

5、李学勤《甲骨百年话沧桑》,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0年

6、李学勤《中国青铜器萃赏》,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2000年

7、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8、李学勤《张家山汉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

9、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10、李学勤《中国古史寻证》,上海科学技术教育出版社,2002年

1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2、廖名春《新出楚简试论》台湾古籍出版公司,2001年

13、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齐鲁书社,2001年

14、廖名春《郭店楚简老子校释》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15、廖名春《出土简帛丛考》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6、廖名春《尚书正义》校点(与陈明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7、廖名春《孟子注疏》校点(与刘佑平合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18、孙熙国《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第一作者教育部课题),236千字,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

汤一介《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汤一介《生死》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7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7

汤一介《魏晋玄学论稿》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萧汉明,郭东升《周易参同契研究》(专著)218千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1

20、萧汉明《大易情性》(文集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8 450千字

21、萧汉明《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专著)中国书店20036 170千字

22、张立文《新人学导论——中国统人学的省察》(修订本),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版,230千字。

23、张立文《船山哲学》,台北七略出版社2000年12月版,300千字。

24、张立文《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人民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收入《哲学史家文库》,299千字。

25、张立文《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版,收入《社科学术文库》,355千字。

26、张立文《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235千字。

27、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02年11月版,收入《哲学史家文库》,489千字。

28、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修订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收入《社科学术文库》,421千字。

29、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12月版,237千字。

30、周立升《两汉易学与道家思想》,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31、周立升《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周易》的流派《周易》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历代都受到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们的关注,春秋末期《易传》对《易经》进行了注释及发挥。《易经》及《易传》合称《周易》,易理精湛,是我国哲学及自然科学的胚基。因此,历代探索《周易》者甚多,从先秦至近代注释发挥《周易》之著作竟三千余部,浩瀚的易林形成了中国的易学史系统。其渊博的易理对中国的哲、史、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代哲学家、文史学家,自然科学者们无不奉以为圭臬。《易经》是《周易》的本经,团属儒家的经典,故称为经,为六经之首。凡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其中,每卦六爻,卦又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因是以筮占形式成书,故未被秦始皇烧毁而得以保留下来。本书主要通过卦、爻辞占卜人事吉凶,客观上是对上古社会的反映,蕴含有一定的哲学雏形。《易传》是继《易经》之后最为闪光的著作,是易林中的明珠,中同文化的瑰宝。《传》对《经》的注释大大地超过了《经》原有的水平,《经》《传》交相辉映,合三千多《周易》系列书籍文献,组成了一部交融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的伟大文献系列,成为炎黄文化的宝贵财富。《易》学是“经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周易》的研究,从汉代开始,大致分为象数派及易理派两大流派,《易传》多以象数解“经”,而《论语》、《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则为义理派不谈象数。受上述影响,对《周易》的研究历代皆分为两大派,汉代为象数派的开山,魏、晋朝为理义派的先河。所谓象数派是以取象(即取八卦所象征的各种物象)来阐述卦辞和爻辞,加“乾”取象为天,“坤”取象为地。在汉代以《易纬》为代表,《京氏易传》及《周易章句》、《焦氏易林》等亦为取象派的典型。取义派是以卦意来解释卦辞及爻辞的,如对坎卦,不取水象而取“陷”义、“险”义,以一阳陷二阴之中;乾卦不取天象,而取“健”义、“刚”义;坤卦不取地而取“柔”,此说以魏晋王弼《周易注》为代表,两派各有特色,对《周易》的研究皆具有积极的意义。宋代大儒朱熹把义理和象数相互发挥,对《易》学的研究起到了互补作用。中医学偏于象数派,但也渗入了理义观点,明张景岳《类经图翼》著名的《医易义》便是以象数及理义互参立论的典作。对《周易》的研究,以汉代和宋朝为两大代表时期,汉代偏重于训诂,注释而少发挥,比较墨守原文不敢越雷池一步,宋代则不然,敢于大胆发挥,其特点为象义并重,自魏晋王弼择重取义后,受其影响宋朝即分为取象派及取义派两大流派。元明以来,象数派与理义派发生对峙,客观上推进了易学的发展。汉代是易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易学的重要著作,如孟喜的《周易章句》、焦赣的《焦氏易林》、京房的《京氏易传》、苟爽的《周易注》、虞翻的《周易注》等,皆为汉代易学的主干。魏伯阳《周易参同契》及郑玄所注《易纬》八种,亦都是汉代《周易》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称为汉易,汉易的特点为以象数解义,故属于象数派。汉代对《周易》研究的主要成就为《易纬》系列问世,“纬”是对“经”的佐翼,六经皆有纬,《易经》之纬为《易纬》,成书于西汉,为易经疏注的名著,经传之羽翼,对《周易》影响很大。惜已佚。后经东汉郑玄注主要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易纬稽览图》、《易纬乾元序制纪》、《易纬通卦验》二卷、《易纬辨终备》一卷。其中以《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河图纬》、《易纬坤灵图》等最为有名,《易纬》也是象数派,是《易经》的羽翼,在易学史及哲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其中阴阳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较大。《易纬乾凿度》、《乾坤凿度》、《坤灵图》,被汉代经师列为《易经》的翼佐(十翼之一),说明该书在易林中的地位(十翼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易传》:《录》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汉代除《易纬》之外《京氏易传》对《周易》的影响亦较大。除系辞、彖、象之外,《说卦》、《序卦》、《杂卦》及东汉《易纬乾凿度》,《易纬乾坤凿度》、《易纬坤灵图》等在“易林”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总之,汉代对《周易》的主要贡献是郑玄注的《易纬》系列珍籍,以及京房、孟喜、焦赣、虞翻、苟爽、魏伯阳等的《京氏易传》、《周易章句》、《焦氏易林》、《周易往》、《周易参同契》等著作,其影响都很大。此外唐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宋代大儒朱熹的《周易本义》、程颐的《易传》、元朝宝巴的《周易奥义》,明清时期王夫子《周易内传》及《周易外传》都是研究《周易》的重要文献。魏晋时期易学的主要功绩是大易学家王弼《周易注》择重取义,对易理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王弼的《周易注》还保留了汉代费直及郑玄的象数观点,并把经传合为一册,对《周易》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唐代易学又称唐易,其主要影响是孔颖达接受了王弼的易理观点,著《周易正义》,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汇聚了易理派的成就,使易理派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外,需要提及宋易,宋代是研究易学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阶段大批研究《周易》的书涌现于世,对《周易》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除朱熹的《周易本义》之外(该书为宋以前《周易》研究之集大成),还有程颐的《易传》,司马光的《温公易说》,赵善举的《易说》,林粟的《周易经传集解》,李杞的《周易祥解》,邵伯温之《易学辨惑》,吴沆的《易璇玑》,项世安的《周易玩辞》,周以夫的《易通》,蔡渊的《易象意言》、魏了翕的《周易要义》、董楷的《周易博义》、丁易东的《周易象义》等对《周易》的研究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宋代邵雍《皇极经世》,承接了陈抟道士的学术。并有了新的发展,邵氏注重图说,故又称图数之学。那氏并奉献了先天图(六十四卦序图)。北未遂以图说易之风盛行,这和邵氏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义理派以程熙为代表,其著《易传》为《周易》杰作之一。宋大儒朱熹易理派及象数派入《周易本义》为宋代以来易学之集大成,乃象数易合著之杰作。明《五经大全》,采用了程、朱之说,一直沿用至清代。另外,清朝也是易学研究的辉煌时期,研究易学的书籍辈出,而且大多有新的见地。如陈梦雷的《周易浅述》,杭辛膂的《周易笔谈》,朱轼的《周易傅义》,查慎行的《周易玩辞集解》,惠栋的《周易述》,谢维狱的《易象数理分解》,尚秉和的《周易尚氏学》,姚配中的《周易姚氏学》,李光地的《周易观象》,黄宗义的《易学象数论》,任启运的《周易洗心》,表明《周易》的研究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上述除了汉、宋、清朝是《周易》研究的三大高峰之外,唐朝也有七十六家《易》(记载于《唐志》)。元朝、明朝也有不少名作,如元朝胡震的《周易衍义》,明朝胡广的《周易大全》,蒋士龙的《周易心灯》。明朝还以图解《周易》为著称,如刘定之的《易经图解》,吕怀的《周易卦变图传》,都说明了历代研《易》之著层出不穷。此外,宋刘牧的《易数勾隐图》首载河图洛书,以及宋元时期对《周易》的考校,训估等,如宋蔡渊的《周易经传训解》,元朝赵访的《周易文诠》,明董守谕的《卦变考略》都说明历代对《周易》研究极为重视。近代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大传今注》,李镜池的《周易探源》,冯友兰主编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张立交的《周易思想研究》,刘大钧的《周易概论》等都是研究《周易》的杰作,其中有不少新的发挥。总之,《周易》历代名著甚众,说明炎黄子孙对《周易》是极其注重的。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周易》,是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杨力) 学易经系列之一---易经入门书籍整理最近时有困惑,一个朋友推荐我看易经,从入门的书看起。人往往在寻找某个问题答案的时候,变得非常执着。尽管心里犯嘀咕-这像天书一样的东东,看得下去幺想是这样想,出于对朋友的信任以及寻找答案的执著,网购了几本相关的书。买书的时候,特意在网上简单地调查了一番,网友的意见不一、现简单整理如下: 入门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南怀瑾老先生的书跟讲故事似的,一些基础知识谈笑中就掌握了。 南怀瑾《易经杂说》 徐芹庭《白话易经》(岳麓书社)-徐是南的学生,有人认为他并没有超越师傅、他的书随便翻翻即可,也有初学者十分喜欢、强力推荐的,意见不一,大家自己看着办吧。 也有推荐按廖鸣春在《周易经传十五讲》中提出的一个思路学习入门的--先读黄寿琪、张善文的《周易译注》,再接着读金景芳的《周易全解》,再读南怀瑾, “感觉上黄、张的著作非常平实,不作惊人之语,适合初学者打下一个初步印象;金的著作特点是重视系传的作用,属于传统的以传解经路子……”。 还有推荐王居恭的《周易旁通》,“里面主要讲的是周易的一些概论,写得相当有趣味,还讲了河洛理数的一些基础知道,你想学算命或者想学做人之理,都可以看一下,通俗易懂”…… 进阶 入门的书看完了以后,才可以看: 刘大钧的《周易概论》和《纳甲筮法》加深 再然后读尚秉河的著述-尚秉和 《周易尙氏学》 几位非主流杂家的书,例如谢宝笙,黄道芳(没有书,看的话在网上搜索)和黄凡等,他们虽非主流,但是很有启发的 几位主流的书,例如:金景芳,廖鸣春,李镜池,张其成,李学勤等等。(有网友认为可以粗略看看,“但感觉这些书意义不大,而且有寻章摘句老雕虫的嫌疑,同时义理一派阐述的易理早就深深地根植在我们的民间了,在我们的民族文化中,你可能都懂,只是没有对号入座而已…”一家之言,仅作参考); 另有人认为如果还要做研究的话-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和《周易大传今注》是最重要的现代人注本之一,相当于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还要看王弼、韩伯康的《周易注》,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清代李光地的《周易折中》也即《御纂周易折中》,清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清焦循《雕菰楼易学三书》(《易章句》十二卷、《易图略》八卷,《易通释》二十卷)。如果算命,看高亨《周易古经今注》和邵雍的《梅花易数》) 其它(我不知道深浅、所以暂时无法归类了): 《易经系统观》牛实为着释 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 《六壬大法》天干地支,五行 [号外] 个人收集到的 张耀文 所出书籍(我也不是全有) 《三式遁甲家相盘完成図》《十二支応用 家相天子法 全》《遁甲五术面掌篇》《奇门天地书别巻极奥秘诀(全5巻)》《遁甲象意活用事典》-天地门神の配合《奇门遁甲天书评注》《奇门遁甲极奥秘诀(1册)》《透派秘伝 奇门大法心得》《奇门遁甲地书评注》《奇门遁甲天书评注》《奇门四十格典故》《子平象意典故》《紫薇五术面掌篇》《紫薇五术家相篇》《紫薇五术风水篇》《紫薇推命実践命谱》《紫薇斗数鉴法全书》《紫薇斗数推命合婚法》《测字秘考》《七政占星术》《五术占い応用秘伝》《透派五术面掌止観》《六壬三国志-歴史に学ぶ六壬五术》《六壬五术方位篇(乾坤)》《透派秘伝 干支六壬大法》《紫薇究明と実践》《紫薇五术占卜篇》《紫薇五术方位篇》《紫薇五术方剤篇》《紫薇斗数推命术》《五术万年暦》附奇门紫薇六壬断易完成図表《四柱推命実践命谱》《四柱推命术奥义》《滴天髄活用口诀》《子平一得》《徐楽吾の四柱推命》《正统十干 四柱推命术密仪》《透派秘伝 子平推命法》《河洛理数推命术》《方位极秘 奇门遁甲(天地)书评注》《変通星十二运 四柱月运鉴定秘法》《神相秘本 金面玉掌》《金面玉掌记》《干支六壬占法》《透派六壬の三伝法》《紫微阐微录评注》《奇门命理》《五术新论》《五行易》《奇门天地书别券》《奇门遁甲天地全书》《阳宅遁甲图》《金面玉掌记》《紫微斗数风水学》《透派奇门大法(附阳宅天子法)》《五术占卜图表》《继易奇门遁甲图表》《七政星学》

研究课题:

《中国易学史》 (山东省省长基金)

《象数易学研究》 (山东省省长基金)

《儒释道与魏晋玄学》 (国家社科基金)

《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 (国家社科青年基金)

《郑玄易学考释》 (省古籍基金)

《周易与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委托)

《两汉象数易学与科技文化史》 (山大文科基金)

《易学方法论专题研究》 (山大文科基金)

《义理易与象数易研究》

《历代易学名著整理与研究》

《明清易学史研究》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