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忠臣:谁说机裱的字画揭不下来,很容易揭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成忠臣:谁说机裱的字画揭不下来,很容易揭啊!,第1张

前年我回家乡烟台办了两次展,因时间仓促,展览所用的一些画被装裱师用机器裱了,留下了一块心病。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正月里我闲着没事,反复琢磨着怎么能把这些机裱的画想法揭下来,以便重新另托一层。问了许多朋友及画家同行,普遍反映机裱的画根本无法揭,什么方法也揭不下来。但我这人一生偏不信邪,非要研究下看看怎么回事才安心。我先研究了传统手工裱与机器裱的原理。传统手工装裱,纸与纸之间粘合得很密实,画面十分光滑整洁,把画悬挂起来用手抖一下,或者用手指弹一下会发出“蹚蹚”的如龙吟一样的声音。而机械裱的画,画面显得有些虚澎,不怎么光滑,有点粗糙,手握有点潮乎乎的感觉,悬挂起来用手弹一下会发出“扑扑”的闷响,与手工裱还是有区别的。手工装裱能更好的展现出作品画面的墨晕效果,使画面不呆板。手工装裱需选择有很好基础的裱工来裱,但现在传统式的手工裱工越来越少,有些蹩脚裱工师,甚至有很多一知半解,对浆的问题都没弄明白,导致装裱起来的裱件很硬,易折裂。遇上这样的裱工,还不如用机器裱的好。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至于手工裱还是机械裱好,这种世间事要一分为二具体分析。利益驱使下这种论争是无休止的。其实有识之士都心知肚明,用机械裱不需要专门的装裱培训,不需要专业知识,机械裱操作简易、方便,没有太高的技术难度,人人都会按说明书操作。装裱出来的字画再配上花边,俗气透顶的五颜六色的装饰材料配花边,在特定的消费层是有一定的市场。因现在社会人们层次不同,定位不同,需求和消费不同,所以带来的要求也不会一样。在如今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权威丧失,利益的驱使,使得诚信沦丧,利益的最大化使得许多人行事不择手段。这花花世道,存在就是合理的,利益下的诡辩让善良正直的人无语,让人叹为观止!至于怎么去舍取,是消费者自行选择的事!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通过了解传统手工裱与机械裱的原理后,我总结出了揭开这机裱字画的窍门,就是把要揭裱的画裁下,只保留画面,但裁画心时保留四面的裬子边。揭的方法是先把裁下的画心折起,用水浸泡半天,放冰柜冷冻一夜,然后拿出再放锅中用热气蒸15到20分钟。趁热拿出放到画桌上,画面朝下铺平,揭时先找到四面裱边,挑起裱背纸留出画心,然后按顺序小心揭出。整个过程很自然轻松,用这方法胶就自行脱离纸面,失去粘性,这方法的操作成功终于让我松了一口气。讲与一些朋友及装裱字画的人听,他们都赶来观看现场操作,都感到十分惊奇。有装裱字画的朋友回去后给我发来了他的观点,他这个观点也使我明白为什么我的这些画用机裱能揭开,而有的根本就揭不下来的原因。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因我终生所用的纸是正宗意义上的宣纸,檀皮足,这类正宗宣纸韧性强,拉力大,是用石灰和阳光自然漂白,呈弱碱性,因而有“纸寿千年”之称,所以揭时容易揭下。如今的纸不是宣纸,普天下都是书画纸,这类纸都是用漂白剂漂白,机械化速成,呈弱酸性,这类纸脆弱,遇胶一粘合根本就无法揭。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就了解机裱字画的原理了。如裱的是真正的宣纸书画,可以揭下来,如是书画纸则完全揭不下来。

△成忠臣作品(真材实料)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如是机裱的书画纸创作的书画,也就没必要再去揭它了。如今的书画纸最多保存几十年,就不存在揭与不揭的问题,无任何意义了。现今普天下无宣纸已是公识,那些号称宣纸的,说穿了都是书画纸,这种纸的原理原料是龙须草纸浆,用现代造纸工艺制作而成,工艺简单,价格低廉。书画纸现在不仅在生产地泾县,在全国各地都普遍开花,遗憾的是普天下的书画人都不明白什么是宣纸,用书画纸反而用习惯了,而真正的宣纸他们用起来不怎么习惯。现在在泾县真正会传统宣纸工艺的已寥寥无几,会古法宣纸技艺的更少见到,这门从大唐时诞生的“千年寿纸”正面临失传。

△成忠臣书法作品

考古发现,在中国西汉初年就出现了比较成熟的纸,[6]如西汉早期的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灞桥纸、悬泉纸、马圈湾纸、居延纸,西汉晚期的旱滩坡纸。一些纸上的墨迹字体说明当时已用于文书的书写。[7]纸发明后,逐渐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状,[8]在促进人类文明进程同时,使中国书法寻找到最好的载体和表达方式,并促成其成为一门重要的东方艺术。

二 书画用纸的历史拓展

汉代蔡伦全面发展和革新的造纸术开始用于书契,这段时期基本上是帛与纸兼用。东汉末(公元 185年左右),书法家左伯发展了“蔡侯纸”而创出了被人称为“研妙辉光”的“左伯纸”,并多为书法家采用,使书法家用纸书情达意获得新的推进。对此,唐代张怀瓘有评论说:“左伯字子邑,山东东莱人,特工八分。擅名汉末,又甚能作纸”。[9]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张的运用开始更为自觉,纸的用量逐渐超过帛简。[10]因时代久远,魏晋时期的纸张大多不可考。到了晋代(公元4世纪),纸已成为书法家主要的书写材料,纸写本大量增加。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等大多用纸恣意书写。刘义庆撰《世说新语》说:“王羲之书兰亭序用蚕茧纸,纸似革而修也”,清晰地说明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用的是蚕茧纸,[11]从而得以自由书写高迈精神并获得飘逸跌宕的艺术精品。蚕茧纸的特征为写字后墨透纸背,光滑爽利。现在已很难见到晋代蚕茧纸,所能见到的是宋代的蚕茧纸,纸色浅黄类似茧丝外观,槠皮加工而并非蚕茧所造,纸质很薄而正面光滑,纤维交织均匀,抗虫蛀寿命长,实为纸中上品。唐代韩愈《石鼓歌》说:“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说明在王羲之时代,书法家用纸写书法已经比较普遍。唐·蔡希综说:“陶隐居云:‘右军此数帖,皆笔力鲜媚,纸墨精新,不可复得’。”[12]这一时代的画家,仍然用绢作画,选用纸张作画是更晚一些的时代了。[13]晋南北朝的纸多为麻料制成,如晋代陆机《平复帖》就为麻纸所书。米芾《书史》考证古代名书法家所写字帖用纸,晋南北朝以麻纸粘纸为主,所写的大量经文基本上纸本,纸张对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作用巨大。(图例:东晋陆机《平复帖》,麻纸本;晋代《法华经》残卷,麻纸写本;《律藏初分》(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麻纸写本)。

唐五代进一步扩大书法用纸的品种,如用麻类、诸树皮、桑皮、藤皮及少量其他皮料。唐代韩滉《五牛图》卷、唐代杜牧《张好好诗》卷,皆为纸本麻料,纸质光滑,质量甚佳。其时纸张的种类甚多,诸如麻纸、格纸(或名香纸)、剜藤纸、桑根纸、网纸、由拳藤纸、茧纸、密香纸等,皆为书家所喜爱。澄心堂纸代表了唐五代书画纸的高水平,为南唐李后主所使用之名纸,与廷圭墨齐名,平滑紧密,吸墨较弱,有“滑如春冰密如玺”之称。马宗霍《书林藻鉴》载:“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专立书学,实自唐始”。米芾《书史》中记载鉴定澄心堂纸真伪的方法:“古澄心堂水洗浸一夕,明铺于床上,浆硬已去,纸复元性”。唐代还有一种较厚的纸称“硬黄纸”。唐人《临王羲之快时晴雨帖》就是使用的硬黄纸。唐人写经大多数是用黄柏水染成的**纸本。赵希鸽《洞天清录集》“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基,取其辟以其流加浆,泽劳而滑,故善书者,多取以作字”。明代唐寅《六如居士画谱》说:王思善云:“唐有硬黄纸,唐人以黄pi染之,取其辟蠹,其质如浆,光泽莹滑”。[14](图例:唐官方文书,硬黄纸;唐韩滉《五牛图》,桑皮纸;唐杜牧《张好好诗》,麻纸本;唐冯承素《兰亭序》神龙年间摹本,皮纸本)

宋元时期已经有了砑花纸和粉笺纸。北宋李建中《同年帖》,纸有中等帘纹,本幅后边有一条砑花纸,这是我们见到过的最早的砑花纸;北宋薛绍彭《元章召饭帖》所用的纸是最早的粉笺纸。元代的纸与宋代差别不大,造纸方法已趋成熟,诸纸皆备。(图例:宋赵佶《夏日诗》,皮纸本;宋苏东坡《人来得书帖》, 构皮纸本;宋米芾《苕溪诗》卷,楮皮纸本;宋李建中《同年帖》,水纹纸本;宋《大方广佛华严经》,藏经纸本;宋杨无咎《四梅图》(局部)桑皮纸本;宋《文选》,皮纸印本;元朱德润《秀野轩图》(局部)皮料纸)》

明承元代造纸技术。明初宣德皇帝朱瞻基的书画,所用之纸被称为宣德笺,这种纸光滑洁白,细润耐用。明初有大片洒金纸,明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小金片和金星纸,明代后期、清代初期又发展为泥金笺。明代高丽镜面笺纸大量运用,文征明的《行书诗》卷本幅质地为高丽镜面笺纸,明代后期董其昌喜用这种纸,纸光滑细润,作书绘画,得心应手。(图例:明万历间羊脑签纸;明万历间磁青纸)

到了清代,纸张品类的之繁盛,可谓蔚为大观:“凡举侧理纸、赫号纸、松花纸、凤尾纸、香皮纸、玉屑纸、蔡伦纸、澄心堂纸、桃花笺纸、鱼卵纸、蓝纸、左炎右刀藤笺纸、麻面纸、滕骨纸、金花纸、乌丝纸、白藤纸、白麻纸、黄麻纸、洪儿纸、百韵笺纸、青白笺纸、金凤纸、鱼肌签纸、雁头签纸、鄱阳白纸、女儿青纸、硬黄纸、红签纸、松皮纸、芨皮纸、霞光纸、布头签纸、左水右完花签纸、小签纸、麦光纸等三十六种”。[15](图例:清康熙皇帝御笔,皮纸本;清乾隆皇帝御笔,仿金粟山藏经纸;清《佛说无量寿经》瓷青纸泥金写本;清刘墉《久安室妙墨》,罗纹纸;清吴让之《墨竹图》,蜡签本;清吴凤藻行书七言联,黄蜡签纸;清孙星衍篆书七言联,洒金宣纸;清曾国藩行书,洒金蜡签纸;清冯桂芬书法,开化纸;清郭尚先册页,洒金宣;清翁方纲书法,梅花玉版笺;清刘统勋书法,仿澄心堂纸;清徐桢花鸟扇面,罗纹洒金宣纸;清郑孝胥信札,秋菊笺纸;民国蔡元培行书七言联,宣纸;民国王仁俊信札,虎皮宣纸;民国吴湖帆行书联,玉版宣纸;现代徐悲鸿对联,罗纹纸)。

三 简单的结语:书法与纸互动的意义

随着文字书法和纸张历史的演进,纸张在书法创作中大量应用,并不断发明创造新的形式和新的质料。使得书法家们心手双畅,抒情达意,创作出中国历史长河的中的书法精品。加之,东西方交流的增加和畅通,纸张的制造不但在中国达到鼎盛和空前普及,而且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中亚阿拉伯、开罗等地,对东南亚、中亚和欧洲文明发展中的纸张使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东方书法艺术与纸张的互动和世界性传播,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

东晋 陆机《平复帖》 麻纸

晋代 《法华经》残卷 麻纸写本

麻纸写本《律藏初分》(西凉建初十二年,416年)

唐代 官方文书 硬黄纸?

唐代 韩滉《五牛图》桑皮纸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麻纸

唐 杜牧《张好好诗》卷 麻纸

唐 冯承素《兰亭序》神龙年间摹本 皮纸

北宋 米芾《苕溪诗》卷 楮皮纸

北宋 书东坡《人来得书帖》 构皮纸

宋蔡襄 澄心堂帖行书

北宋 赵赵佶《夏日诗》 皮纸

北宋 李建中《同年帖》水纹纸

宋 《大方广佛华严经》 藏经纸

宋代 《文选》五臣注 皮纸印本

南宋 杨无咎《四梅图》(局部)桑皮纸

元 朱德润《秀野轩图》(局部)皮料纸

明万历 羊脑签纸 黑如漆明如镜 写经

明万历 磁青纸

康熙皇帝御笔 皮纸

清乾隆 瓷青纸泥金写本《佛说无量寿经》

乾隆皇帝御笔 仿金粟山藏经纸

清乾隆 刘墉 久安室妙墨 罗纹纸

清 翁方纲书法 梅花玉版笺

清 成亲王书法 黄蜡签纸

清乾嘉间 吴让之墨竹图 蜡签

清嘉庆 吴凤藻行书七言联 黄蜡签纸

清嘉庆 孙星衍篆书七言联 洒金宣纸

清道光 冯桂芬书法 开化纸

清道光 郭尚先册页 洒金宣

清咸同年 曾国藩行书 洒金蜡签纸

清代 刘统勋书法 仿澄心堂纸

清末 徐桢花鸟扇面 罗纹洒金宣纸

清代 郑孝胥信札 秋菊笺纸

民国 蔡元培行书七言联 宣纸

民国 王仁俊信札 虎皮宣纸

民国 徐悲鸿对联 罗纹纸

民国 吴湖帆行书联 玉版宣纸

http://wwwpku-shufacom/bodyaspid=1256

  宣纸产于安徽泾县,古属宣州,故称宣纸。

  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生熟宣三种。

  生宣--没有经过加工,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

  熟宣--是用矾水加工制过的,水墨不易渗透,可作工整细致的描绘,可反复渲染上色,适宜画青绿重彩的工笔山水,表现金碧辉映的艺术效果。

  半生熟宣—介于生宣和熟宣之间的一种宣纸,既有墨韵变化,又不过分渗沁,皴、擦、点、染都易掌握,可以表现复杂丰富的笔情墨趣。

  宣纸按捞制时加入皮料的比重不同,又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三大类。棉料含皮量最少,净皮稍多,特种净皮含皮最多,依次递增。

  按尺寸分为二尺,三尺,四尺,五尺,六尺,七尺,八尺,丈二,丈六,二丈,七尺屏,尺八屏等规格;

  按厚度分有单宣,夹宣,二层,三层,四层几种。最薄型的宣纸是特制的,主要用于拓片,拷贝,印刷古籍,装帧印谱;品名有棉连,扎花,罗纹,龟纹,蝉翼等。

  按加工效果,则分册页(折页)、信笺纸、扇面纸、色宣,酒金(银)纸、描金(银)纸、瓦当纸、水纹、云母宣、长纤维、青丝宣、花草纸、云龙纸、虎皮宣、冰榔宣、槽底纸、粉蜡笺等。

  另外,现在书画市场所说的“宣纸”,其实并非单指宣州所产纸张,而且安徽宣纸产地基本集中在泾县。“宣纸”在广大书画爱好者中,是泛指的书画用纸,虽然这种说法并不是非常严谨,但已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从这点来看,还可以细分很多种:如四川夹江的毛边纸、国画纸、浙江富阳产元书纸、福建江西等地产连四纸、浙江温州产皮纸、河北迁安产高丽纸等等。

  宣纸的命名是很复杂的,根据各种实际需要,可把同一种纸分入不同的种类,所以不能从单方面为宣纸定性。但凡比较正规的厂家在为宣纸命名时,一般都会根据宣纸的分类特性,选取几个比较能说明纸张性质的分类名称组合而成。比如一种纸名为“净皮四尺单宣”,这就是从纸张的四个方面考虑的:“净皮”说明它的原料是属含皮适中型的,“四尺”说明它的规格是69*138厘米左右,“单宣”说明它是一层,重量应该在25-3KG左右。69*138厘米左右,“单宣”说明它是一层,重量应该在25-3KG左右。第四点就是说明它是生宣的问题,凡是没有标明“熟宣”或者“矾宣”字样的纸张,一般指的都是生宣。

  在价钱上,相同尺寸的纸张以古纸和陈年老纸最贵,当然了,非特别专业人士,可以不用考虑。现在市面上最贵的当属“红星”牌的纸最贵(另外红星纸还分正牌和副牌,这点要注意一下,只买正牌的)。同一个厂家,同种规格的纸,特种净皮(也叫特净)最贵,净皮次之,棉料最便宜。

  便宜的当属四川纸,种规格的纸价格相关可达10倍以上。

  但有一点很重要,同样名字的纸,不同地方和不同厂家生产出来,价格相差也很大,所以买纸不能光看纸名。比如我前面提到的“净皮四尺单宣”,可以是四川产的“净皮四尺单宣”,也可以是安徽产的“净皮四尺单宣”,同样是安徽产的“净皮四尺单宣”,“红星”牌的要二三百元一刀,而小厂生产的只要四五十元一刀!

  日本纸我的接触过“月宫殿”牌的纸,性质类似温州皮纸,只是纸稍厚一些,纤维也比较长,拉力和吸水性更强。价钱比国内的要贵上三倍左右吧。

  “高丽纸,又名韩纸,高丽贡纸。古代高丽国(又称高句丽,朝鲜)所产之纸。北宋陈 《负暄野录》云:“高丽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此中国所无,亦奇品也。”此纸多为粗条帘纹,纸纹距大又厚于白皮纸,经近人研究,宋元明清时我国书写所用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我国有仿制的高丽纸。”

  上面是从网上查的关于高丽纸的史料记载,事实上高丽纸现在在河北迁安产,规格为1*1米,价格也很便宜,就几十元一刀。当然了,质量也没法和以前比。

宣纸

宣纸中国古代用于书写和绘画的纸。

起源

对宣纸的记载最早见于《历代名画记》、《新唐书》等。起于唐代,历代相沿。宣纸的原产地是安徽省的泾县。此外,泾县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产这种纸。到宋代时期,徽州、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逐渐转移集中于泾县。当时这些地区均属宣州府管辖,所以这里生产的纸被称为“宣纸”,也有人称泾县纸。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分类

按加工方法分类,宣纸分为一般可分为生宣,熟宣、半熟宣三种。熟宣是加工时用明矾等涂过,故纸质较生宣为硬,吸水能力弱,使得使用时墨和色不会洇散开来。因此特性,使得熟宣宜于绘工笔画而非水墨写意画。其缺点是久藏会出现“漏矾”或脆裂。熟宣可再加工,珊瑚、云母笺、冷金、酒金、蜡生金花罗纹、桃红虎皮等皆为由熟宣再加工的花色纸。生宣则吸水力强。用淡墨水写时,墨水容易渗入,化开。用浓墨水写则相对容易。故创作书画时,需要掌握好墨的浓淡程度,方可得心应手。而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半熟宣也是从生宣加工而成,吸水能力界乎前两者之间,“玉版宣”即属此一类。

另外,宣纸按用料配比不同,又可分为棉料、皮料、将净三类。

原料

宣纸的选料和其原产地泾县的地理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青檀树是当地主要的树种之一,故青檀树皮便成为了宣纸的主要原料。而当地又种植水稻,大量的稻草便也成为了原料之一。泾县更伴青戈江和新安江,这三点便为泾县的宣纸产业打下基础。至宋、元之后,原料中又添加了楮、桑、竹、麻,以后扩大到十余种。经过浸泡、灰掩、蒸煮、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洪等十八道工序,历经一年方可制成。

制作过程

宣纸的制作工序大致可分为十八道,如果细分,则可超过百道。其中有保密工序,不为外人所知。伐条宣纸的传统做法是,将青檀树的枝条先蒸,再浸泡,然后剥皮,晒干后,加入石灰与纯碱(或草碱)再蒸,去其杂质,洗涤后,将其撕成细条,晾在朝阳之地,经过日晒雨淋会变白。然后将细条打浆入胶:把加工后的皮料与草料分别进行打浆,并加入植物胶(如杨桃藤汁)充分搅匀,用竹帘抄成纸,再刷到炕上烤干、剪裁后整理成张。宣纸的每个制作过程所用的工具皆十分讲究。如捞纸用的竹帘,就需要用到纹理直,骨节长,质地疏松的苦竹。宣纸的选料同样非常讲究。青檀树皮以两年以上生的枝条为佳,稻草一般采用砂田里长的稻草(其木素和灰分含量比普通泥田生长的稻草低)。

尺寸

常用宣纸规格(单位:厘米)

小三尺:50100

大三尺:69100

四尺:69138

五尺:84153

六尺:97180

八尺:12422484

丈二:144.93679

当在初学时,通常以“全开纸”书写作品,如须写较小些,可裁成二等分,称为“对开”,裁三等分是“三开”,裁四等分为“四开”,这些称呼已成为一般使用者的习惯,不过除了这些尺寸外,也可依需要来裁开使用。

在台湾造纸方式,其原料有雁皮,桑树皮等是属于韧皮类,原料经过浸泡,蒸煮,清洗,漂白后筛除杂质,打浆,借以搅拌分离纤维,再加水稀释,放入比例黏剂(分散剂)成浆料便可进行抄纸,抄纸是利用竹帘及木框,将浆料荡入其中,经摇荡,使纤维沈淀于竹帘,水份则从缝隙流失,纸张久荡则厚,轻荡则薄,手抄纸完成后取出竹帘,需以线作为区隔后重叠,并待水份流失部份,采重压方式增其密度,便可进行烘培,烘纸是利用蒸气在密封的铁板产生热度,以长木条轻卷手抄纸,用毛刷整平,间接加热使纸干燥,同时进行品检,就是成品的宣纸。

宣纸的产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民间传说,东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蔡伦死后,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很想造出一种洁白的纸,好为老师画像 ,以表缅怀之情。后在一峡谷溪边,偶见一棵古老的青檀树,横卧溪上,由于经流水终年冲洗,树皮腐烂变白,露出缕缕长而洁白的纤维,孔丹欣喜若狂,取以造纸,经反复试验,终于成功,这就是后来的宣纸。

据清乾隆年间重修《小岭曹氏族谱》序言云:“宋末争攘之际,烽燧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从十三宅,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法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曹大三继承了前人的造纸技术,经过实践,遂步提高,终于造出了洁白纯净的好纸,因纸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纸。

宣纸的闻名始于唐代,唐书画评论家张彦远所著之《历代名画记》云:“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这说明唐代已把宣纸用于书画了。另据《旧唐书》记载,天宝二年(743年),江西、四川、皖南、浙东都产纸进贡,而宣城郡纸尤为精美。可见宣纸在当时已冠于各地。南唐后主李煜,曾亲自监制的“澄心堂”纸,就是宣纸中的珍品,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冠于一时。”

宣纸具有“韧而能润、光而不滑、洁白稠密、纹理纯净、搓折无损、润墨性强”等特点,并有独特的渗透、润滑性能。写字则骨神兼备,作画则神采飞扬,成为最能体现中国艺术风格的书画纸,所谓“墨分五色,”即一笔落成,深浅浓淡,纹理可见,墨韵清晰,层次分明,这是书画家利用宣纸的润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运笔疾徐有致而达到的一种艺术效果。再加上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十九世纪在巴拿马国际纸张比赛会上获得金牌。宣纸除了题诗作画外,还是书写外交照会、保存高级档案和史料的最佳用纸。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宣纸的生产中心是泾县,它生产的原料是以皖南山区特产的青檀树为主,配以部分稻草,经过长期的浸泡、灰腌、蒸煮、洗净、漂白、打浆、水捞、加胶、贴烘等十八道工序,一百多道操作过程,历时一年多,方能制造出优质宣纸,制成的宣纸按原料分为绵料、皮料、特净三大类,按厚薄分为单宣,夹宣、三层夹、罗纹、十刀头等多种。“特种净皮”是宣纸中的精品,具有拉力、韧力强、泼墨性能好等优点,为广大书画家所喜爱。有人赞誉宣纸“薄似蝉翼白似雪,抖似细绸不闻声。”一幅幅图画,一章章文字,皆凭宣纸而光耀千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