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不齐怎么调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心律不齐怎么调理?,第1张

长期心率不齐是会对健康造成很大影响的,而且还可能诱发其他疾病,因此需要及早进行治疗,以免进一步对健康造成伤害,而且心率不齐还需要做好调理工作,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心律不齐的调理方法,以及有效的治疗方法吧。

1、规律作息时间

失眠、熬夜都是诱发心律不齐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心脏更健康的运作,要养成规律作息的习惯,尽量不要熬夜。

2、稳定情绪

精神因素是引起心律不齐最常见的生理性因素,过度紧张、过度悲伤、愤怒等都会导致心律失常,所以平时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态,放松精神。已经有心律不齐的人,要避免剧烈运动,或者从事会让人紧张的工作,比如驾驶员、高空工作等。

3、注意饮食

烟酒、咖啡、浓茶等,都含有可引起人体兴奋的成分,心律失常的人要尽量避免吃这些食物,同时多吃护心、养心的食物,比如百合、大枣、莲子、胡萝卜、豆制品等。

4、合理用药

不少药物对心脏有影响,比如抗抑郁药物、镇痛药、抗生素等,心律不齐的人切忌滥用,如果必须服用这些药物,也应该咨询医生,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

5、窦性心律不齐怎么治疗

原发病引起的心律不齐要积极就医,对症治疗,生理性心律不齐不需要治疗,可以通过以下按摩的方式缓解症状。

(1)按压阳溪穴位置:在手腕横纹上端拇指根部凹陷处。

配穴:少府、通里、内关。

先用右手食指尖点按左手阳溪穴,时间是五分钟,前两分点按不动,后三分钟指尖不离位全手转动。伸右手拇指点左少府穴;接着点左手通里穴;再接着点左手内关穴。之后换边按压。

(2)手部按摩1、拇指按揉神门穴2~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按摩此穴可缓解心慌、心悸、失眠症状,对心律不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2、拇指点按内关穴2~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内关穴有理气止痛的功效,是中医治疗心悸、怔忡等症的常用穴位,对调节心律不齐有良好作用。

3、屈食指点按大陵穴1—2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大陵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按摩此:穴可治心痛、心悸,对心律不齐有较好的辅助澎疗作用。

4、拇指指腹按揉劳宫穴2—3分钟,以感觉胀痛为宜。按摩此穴可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有镇静安神的功效,对心律不齐有很好的疗效。

(3)足部按摩1、拇指指腹按揉涌泉穴1~3分钟,以足心发热为宜。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有安神镇静的功效,对心律不齐有辅助治疗作用。

2、拇指按压足部肾反射区、大脑反射区、心反射区各l~3分钟。按摩以上足部反射区,均有宁心、安神、镇静作用,对心律不齐有辅助治疗作用。

(1)耳部按摩1、食指掐耳部心反射区l~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按摩心反射区有强心作用,能够治疗各种精神病、心脏病,对心律不齐也有较好的疗效。

2、食指指腹按压交感反射区1~2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按摩交感反射区可调节人体植物神经系统,对精神因素所致心律不齐有辅助治疗作用。

3、食指按揉皮质下反射区1~3分钟,以感觉酸胀为宜。按摩此反射区可调节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对精神因素所致心律不齐有治疗作用。

4、食指揉按耳部枕反射区1~2分钟,以感觉酸痛为宜。经常按揉枕反射区有镇静、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精神因素所致的心律不齐。

6、心律不齐常规疗法

(1)电击心律不齐发生时,若引起心输血量减少,造成休克或准休克状况,医生就会使用去颤器(一种医学电击仪器),在病人胸部电击,使心脏回复正常心跳。

(2)药物治疗药物可使心跳回复正常,或减少心跳不规则的频率,但通常只能控制,不一定能根治。

(3)手术经电气生理学检查后,有些心律不齐可经由心导管行电烧手术,将心律不齐的源头或天生的异常神经烧掉,以达到根治的目的。WPW症候群及阵发性及心室上心跳过速,常常可使用这种方法来治疗,成功率可达95%,失败的原因,通常是没完全将异常神经组织烧掉,或别处还有异常,但检查时没有察觉。

(4)心律调节器它的做法是将一根电极线置于在心脏的表面或右心室内,另外一端接上一个电池(含感应器),当心跳慢到一定程度或停止时,感应器便可发出电波,刺激心脏产生跳动,这是专门用来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的。另外一种调节器是针对心跳过速时使用的,它的作用就好像体外电击一样。心律整调节器的电池通常置放在胸部锁骨下或腹部的皮下组织,电池的寿命在10年以上,若电用完了,只要手术将电池更换即可。装置心律调节器的病人需避免与高压电。电磁波接近,使用手提电话时,避免将手机靠近电池的位置,以免影响心律调节器的功能。

(5)其它通常心律不齐都有一些潜在原因,所以要治疗心律不齐,需同时治疗潜在的疾病,此外,戒烟。戒酒。不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如咖啡。可乐),放松情绪,对心律不齐的控制也有帮助,此外,有医学报导说心律不齐与吃槟榔有关,若有此习惯的病人,也应戒槟榔。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拼音 5 代号 6 中泉穴的别名 7 出处 8 中泉穴的定位 9 中泉穴的取法 10 中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中泉穴主治病证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122 灸法 13 特效 14 文献摘要 1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中泉 1 拼音

zhōng quán

2 英文参考

EXUE3 [中国针灸学词典]

Middle Spring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ongqu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zhōngqu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UE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中泉为经外奇穴名(zhōngquán EXUE3)[1][2][3]。出《奇效良方》。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3]。主治胸闷,胃痛,吐血,心胸疼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腹胀,腰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4 拼音

zhōngquán

5 代号

EXUE3

6 中泉穴的别名

一窝风(《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

池泉(《奇 谱》)。

7 出处

《奇效良方》:中泉二穴,在手背腕中,在阳溪、阳池中间陷中是穴。

8 中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中泉穴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处[3][4]。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肌腱桡侧凹陷中[5]。

中泉穴位于手背腕横纹上当阳池穴与阳溪穴连线的中点处[2]。

中泉穴位于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指总伸肌腱桡侧凹陷中。左右计2穴[1]。

一窝风穴位于手腕背横纹正中处[6],直对中指[7],左右计2穴[7]。

经外奇穴——中泉穴的位置

一窝风穴的位置

经外奇穴——中泉穴的位置

9 中泉穴的取法

俯掌,于阳溪与阳池连线的中点处取穴[5]。

快速取穴:手用力稍屈,总伸肌健与腕背横纹交点靠拇指侧的凹陷处即是中泉穴[8]。

10 中泉穴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腕背侧韧带(伸肌支韧带)→指伸肌腱[4]。

10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手背支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桡动脉腕背支分布[4]。

11 中泉穴主治病证

中泉穴主治胸闷,胃痛,吐血,心胸疼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腹胀,腰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现代又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前臂诸肌麻痹等。

中泉穴主治胸闷、胃痛、吐血[4]。

中泉穴主治心痛,胸中气满不得卧,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及腹中诸气痛[2]。

中泉穴主治心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1]。

现代多用中泉穴治疗脑充血、角膜白翳、胃痉挛、肠疝痛、腕关节炎、前臂诸肌痉挛或麻痹等[1]。

中泉穴主治胸中气满不得卧,咳嗽,气喘,心痛;胃气上逆,胃痛,唾血,腹痛,腹胀;中风,目中白翳,掌中热,腰痛等[5]。

一窝风穴主治腹痛、头痛、急慢惊风、泄泻等症,并能发汗祛风热[6]。

池泉穴主治心胸疼痛[9][9]。

12 刺灸法 121 刺法

一般直刺03~05寸[1][2][4]。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或有麻电感向指端及肘放散[5]。

122 灸法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2]。

13 特效

经常用中指指腹揉按中泉穴,每次1~3分钟,可强健肌肉,并缓解支气管炎、哮喘[8]。

14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心痛及腹中诸气痛不可忍者。

哦 您说的是反关脉吧 这是一种特殊的脉的走向 反关脉,脉学名词。指一种生理性变异的脉位。指桡动脉行于腕关节的背侧。故切脉位置也相应在寸口的背面。有同时见于两手,或独见一手的。《三指禅》:“间有脉不行于寸口,由肺列缺穴,斜刺臂侧,入大肠阳溪穴,而上食指者,名曰反关。”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手上廉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所属部位 8 上廉穴的定位 9 取法 10 穴位解剖 101 层次解剖 102 穴区神经、血管 11 上廉穴的功效与作用 12 主治病症 13 配伍 14 刺灸法 15 刺法 16 灸法 17 文献摘要 18 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手上廉 1 拼音

shǒu shàng lián

2 英文参考

Shanglian

Upper Rhombu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hànglián LI9 [中国针灸学词典]

shàngliá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I9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手上廉为经穴别名[1]。出《圣济总录》。即上廉穴[1]。

穴位 上廉 汉语拼音 Shanglian 罗马拼音 Shanglien 美国英译名 Upper Screen 各

号 中国 LI9 日本 9 法

国 莫兰特氏 GI9 富耶氏 GI9 德国 DI9 英国 Li9 美国 LI9

上廉为经穴名(Shànglián LI9)[2]。代号LI9[3]。出《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称手上廉[3]。属手阳明大肠经[2]。上即上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的上方,故名上廉[2]。主治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经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腹痛,肠炎,肠鸣,腹泻,小便黄赤等。

4 手上廉的别名

手上廉(《圣济总录》)。

5 出处

《针灸甲乙经》:上廉,在三里下一寸…

6 穴名解

上即上方,廉即边缘,此穴在局部隆起肌肉侧缘的上方,故名上廉[2]。

《说文》:“上,高也。”对下而言。廉,有侧边之义。手阳明大肠经脉“循臂上廉”,因穴在此处,故以其所在部位之名而为穴名“上廉”。[4]

7 所属部位

前臂[5]

8 上廉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上廉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3寸[6][7]。

上廉位于前臂背面,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距曲池穴3寸处[3]。

上廉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之[2]。

上廉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

上廉穴的位置

上廉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

上廉穴的位置(肌肉)

上廉穴的位置(骨骼)

9 取法

侧腕屈肘,在阳溪与曲池的连线上,曲池下3寸处取穴。

在前臂,肘横纹下3寸,阳溪( LI5)与曲池(LI11)连线上。侧腕屈肘取之[2]。

侧腕屈肘位,当阳溪与曲池连线的上1/4与下3/4的交点处取穴[8]。

10 穴位解剖

上廉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臂筋膜、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血管、神经分布同温溜(有桡动脉肌支,头静脉。分布著前臂背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深支。)。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针由皮肤,经皮下筋膜穿前臂筋膜以后,入桡侧腕短伸肌,再进旋后肌,直抵桡骨后方的拇长展肌。以上诸肌(腱)均由桡神经深支支配。

10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桡侧腕长伸肌腱后方→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2]。

皮肤→皮下组织→肱桡肌→桡侧腕短伸肌→旋后肌→拇长展肌[7]。

102 穴区神经、血管

同下廉穴。浅层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肌支和骨间后动脉分布[7]。

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深支;桡动脉肌支与头静脉[3]。

11 上廉穴的功效与作用

上廉有调理肠胃,通经活络的作用。

上廉有调腑气,通经络作用[2]。

下廉、上廉两穴功能略同,有舒筋活络、理气通腑之功,治偏风、腹痛、尿黄、冷痹不仁等症,尤其有关大肠者效果更佳,与上、下巨虚作用相近[4]。

12 主治病症

上廉主治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手臂麻木,上肢神经痛及麻痹,上肢不遂,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腹痛,肠炎,肠鸣,腹泻,小便黄赤等。

上廉主治头痛、半身不遂、肩臂酸痛麻木、腹痛、肠鸣、腹泻[7]。

上廉主要用于脘腹及本经脉所过处的疾患:如肠炎、腹痛、腹泻、小便黄赤、头痛、眩晕、半身不遂、上肢神经痛及麻痹等[2]。

上廉主治头痛,目眩,肠鸣腹痛,肩膊酸痛,手臂麻木,上肢不遂等[3]。

上廉主治手臂麻木,肩膊酸痛,半身不遂;腹痛,肠鸣[8]。

运动系统疾病:肩周炎,网球肘,脑血管病后遗症;

其它:肠鸣腹痛。

13 配伍

上廉配天枢、足三里治肠鸣、腹痛[2]。

上廉配上廉、下廉,有通利小便作用,主治小便难黄。

上廉配下廉治小便难[2]。

上廉配肩髃、合谷,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上肢麻木,疼痛,痿软。

上廉配肩髃、曲池治肩、肘、臂痹痛[2]。

上廉配气冲、足三里、下巨虚,治胃中热[8]。

上廉配足三里、上巨虚,治便秘[8]。

上廉配天井、曲池、外关、支沟、合谷,治手臂麻木[8]。

14 刺灸法 15 刺法

直刺08~1寸[7]。

一般直刺05~1寸[2][3][8],局部有酸胀感[8],向下放散至手[8]。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向下放散至手。

16 灸法

可灸[2][7][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3]。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17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小便黄,肠鸣相逐,上廉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脑风头痛,小便难黄赤,肠鸣气走,疰痛。

《针灸聚英》: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

《针灸大成》:主小便难黄赤,肠鸣,胸痛,偏风半身不遂,骨髓冷,手足不仁,喘息,大肠气滞,脑风头痛。

18 研究进展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