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300部国学名著的图书目录
先秦
富于神话传说的古籍——《山海经》
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
古代编年体史书——《春秋》
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
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战国策》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战国时期新兴的诗歌体——《楚辞》
道家学派的传世经典——《道德经》
儒家学派的传世经典——《论语》
墨家学派的传世经典——《墨子》
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孟子》
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庄子》
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荀子》
法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韩非子》
道家学派的重要典籍——《列子》
古代占筮典籍——《周易》
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
融汇百家之说的总结性之书——《吕氏春秋》
记述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著作——《晏子春秋》
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
儒家主要经典——《大学》
儒家主要经典——《中庸》
训释语言文字的工具书——《尔雅》
反映法家政治思想之书——《商君书》
先秦百工技艺之书——《考工记》
中国古代著名的兵书——《六韬》
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论战略的兵书——《黄石公三略》
古代“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古代兵家计谋总结——《三十六计》
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医家之宗——《黄帝内经》
两汉时期
史家之绝唱——《史记》
“天人合一”的神学观——《春秋繁露》
阐述哲学思想的专著——《法言》
取自法家而优于法家之书——《淮南子》
古代妇女的教育专著——《烈女传》
据“盐铁会议”记录撰写的主要史书——《盐铁论》
展现吴越争霸的历史轨迹——《吴越春秋》
抨击迷信活动的学说——《论衡》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字学专著——《说文解字》
天文史上的不朽巨著——《灵宪》
一部政治性的哲学著作——《潜夫论》
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道教的重要经典——《太平经》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记述魏蜀吴三国兴亡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我国最早的一部词典——《广雅》
古代重要的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古代重要的诗歌总集——《乐府诗集》
影响深远的文学批评巨著——《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论诗的名著——《诗品》
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文选》
我国第一部记载河道水系的综合性地理书——《水经注》
涉及佛事,考证地理——《洛阳伽蓝记》
志怪小说的代表——《搜神记》
述神仙方药,言人间得失——《抱朴子》
笔记小说之先河——《世说新语》
形神相即,形质神用——《神灭论》
讲解天文,兼述历法——《大明历》
注重儒家思想的教育著作——《颜氏家训》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
一部极有影响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
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玉篇》
举各种阶层,论世事风情——《语林》
系统阐述佛教般若思想的论文集——《肇论》
流传千百年的蒙学教科书——《千字文》
研究中西交通史的瑰宝——《法显传》
中国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
儒事百发,沉雄慷慨——《曹操集》
咏物抒情,气调谐婉——《魏文帝集》
词采华茂,高峻雄深——《曹子建集》
质朴之中含风韵——《陶渊明集》
凌云健笔意纵横——《庾子山集》
唐代
最完整的古代法典——《唐律疏议》
译述西域各国的地理名著——《大唐西域记》
独具特色的政论性史书——《贞观政要》
我国第一部典章制度专史——《通典》
兼文学、史料、镜鉴三重价值于一体——《反经》
中国禅宗的代表作——《坛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词选集——《花间集》
似幻似真,离魂相合——《离魂记》
以爱情悲剧,抨门阀制度——《霍小玉传》
明乎所业,探于史传——《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
颇具豪侠之风的唐代传奇——《虬髯客传》
以诗才入小说——《秦梦记》
不染神怪色彩,表现悲欢离合——《柳氏传》
汪洋恣肆,激情豪放——《李太白集》
尽得古今之体势——《杜少陵集》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右丞集》
文章合为时而著——《白氏长庆集》
文以明道,词必己出——《韩昌黎集》
遍悟文体,雄健深沉——《河东先生集》
片言可以明百意——《刘禹锡集》
独爱诗篇超物象——《李长吉诗歌》
神韵疏朗情豪迈——《樊川文集》
宋代
宋朝四部大书——《文苑英华》《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
中国第一部官修韵书——《广韵》
宋代传奇——《李师师外传》
宋代传奇小说的翘楚之作——《洛阳缙绅旧闻记》
一部系统完备的历史资料书——《资治通鉴》
运用易理推究宇宙起源变迁——《皇极经世》
被称为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之典籍——《梦溪笔谈》
集诸儒之大成,授百代之精深——《四书集注》
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音乐百科全书——《乐书》
论宇宙本原,讲五常之本——《太极图说》《通书》
包罗各代典章制度的史书——《通志》
典雅清俊,搜罗广泛——《花庵词选》
述南宋年间遗闻轶事——《吹剑录》
诠释名物习俗方言的名著——《侯鲭录》
历代启蒙教育之书——《三字经》
宋代笔记体著作的佼佼者——《容斋随笔》
宋代传奇——《梅妃传》
我国传世最早的钱币字之书——《泉志》
曲折委婉,足冠群流——《乐章集》
系统的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专著——《沧浪诗话》
以杨妃谴玄宗——《杨太真外传》
抒亡国忧思——《伯牙琴》
博辩宏伟,古朴简劲——《嘉祜集》
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元丰类稿》
汪洋淡泊,深醇温粹——《栾城集》
疏隽开子瞻,深婉开少游——《欧阳文忠集》
兼收并蓄,浑然天成——《东坡全集》
春风又绿江南岸——《临川集》
气骨不衰,淡雅有致——《淮海居士长短句》
格意高远,化腐朽为神奇—一《山谷集》
清新明丽,婉约正宗——《激玉词》
雄深雅健,激昂排宕——《稼轩词》
一扫纤艳,不事斧凿——《剑南诗稿》《放翁词》
元代
中国的“莎士比亚”——《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
愿天下姻缘皆完美——《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意境含蓄,笔墨酣畅——《墙头马上》《梧桐雨》
挥洒淋漓,曲词老健——《汉宫秋》《青衫泪》
一部影响最大的南戏——《琵琶记》
成就独特的爱情剧——《倩女离魂》
凸显道德与人格的力量——《赵氏孤儿》
神秘幻化,瑰丽雄奇——《柳毅传书》《三夺槊》
中国古代月令类农书——《农桑衣食撮要》
得罪权贵,李白被贬——《贬夜郎》
广搜博采,拾遗补阙——《文献通考》
我国古代重要的农学巨著——《王祯农书》
事俱而文深——《娇红记》
充满喜剧色调——《秋胡戏妻》
侈谈神异,陈述罪福——《佛祖通载》
才子佳人小说——《春梦录》
明代
大型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蒙古族第一部历史巨著——《蒙古秘史》
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巨著——《水浒传》
展现战争风云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
中国古代神话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
传不习乎——《传习录》 《文录》
志怪传奇——《庚巳编》
漫记西湖名胜及传说——《西湖游览志馀》《委巷丛谈》《幽怪录》
中国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金瓶梅》
抨击庸俗的世风——《小窗幽记》
警世劝戒之书——“三言”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独立创作的拟话本小说集——“二拍”
抒明亡之痛,发故国恋情——《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媛文集》
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神奇秘谱》
治理水患的名著——《治水筌蹄》
专辑人名的类书——《万姓统谱》
焚而不灭——《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
一部有关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
我国古代著名的农业著作——《农政全书》
记述史实,兼杂遗闻轶事——《谷山笔麈》
影响深远的四部传奇剧本——“临川四梦”
我国药物学史上的巨著——《本草纲目》
醉心侠骨——《禅真逸史》《禅真后史》
一部总结修身养性智慧的奇书——《菜根谭》
书画收藏与鉴赏宝典——《清河书画舫》《南阳名画表》《南阳法书表》
融汇中西知识的学术书——《物理小识》
史料精详的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
研讨帝王用兵的名著——《乾坤大略》
详述典章制度——《典古纪闻》
著名的通俗演义——《隋炀帝艳史》
记朝野典章,论军事文史——《辍耕录》
清代
开清代朴学之先河——《日知录》
一部广有影响的理学学术史——《理学宗传》
清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散文选本——《古文观止》
阐述政治主张,提出改革措施——《明夷待访录》
铁肩担道义——《读通鉴论》《周易外传》《尚书引义》《张子正蒙注》
《读四书大全说》
一部诗话著作——《带经堂诗话》
谈狐说鬼的空前绝后之作——《聊斋志异》
奉敕主编的文字学巨著——《佩文韵府》《康熙字典》
笔锋指向科举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不朽巨著——《红楼梦》
除暴安良,寄身立志——《野叟曝言》
爱古不薄今——《瓯北诗话》
一部重要的历史考证学专著——《十七史商榷》
性灵诗学——《随园诗话》
发人间之幽微——《阅微草堂笔记》
基于文史渊流,探究古今学术——《文史通义》
以小说见才学——《镜花缘》
清代笔记小说——《夜谭随录》
探求古音古字的训诂学名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金一代文史大观——《金文最》
戏曲史上不可多得的史料——《品花宝鉴》
康熙年间演义小说——僦岳全传》
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
侠客义士,诛强灭暴——《三侠五义》
唐诗入门读物的不二首选——《唐诗三百首》
纵论诗文,精简切实——《艺概》
一部极有影响的弹词作品——《笔生花》
中国所见的弹词及古代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书——《榴花梦》
宣扬桐城派的主张——《古文辞类纂》
全面阐述汉字构造原则的宝典——《说文解字注》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
以爱情的主线,述盛衰的历史——《长生殿》
汇集民间传说,演述隋唐历史——《隋唐演义》
别具风格的文言小说集——《香饮楼宾谈》
革时弊以策富强——《花柳深情传》
六朝时期的骈文汇编——《六朝文絮》
介绍世界各国风情的巨著——《海国图志》
清官尤可恨——《老残游记》
教人立身处世的箴言集——《曾国藩家书》
蒙古族长篇小说姊妹篇——《一层楼》《泣红亭》
研究清代历史的重要资料书——《清史稿》
记述“败子回头”的白话长篇小说——《歧路灯》
中国训诂学名著——《广雅疏证》
清代中叶一部重要的神怪小说——《绿野仙踪》
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全集》
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书目答问》
以妇女生活为题材的名著——《女才子书》
匠心独运的文言小说集——《仕隐斋涉笔》
才子佳人小说——《好逑传》
侠义小说——《绿牡丹》
一部《对红楼》梦创作有直接影响的清初小说——《金云翘传》
敲响反帝爱国的警世之钟——《警世钟》
揭露官场腐败弊恶——《官场现形记》
呈现“业态众生相”的长卷——仁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幼余灰》
具有近代意义的历史小说——《孽海花》
近现代
议论时务的文章辑集——《盛世危言》
提倡西学,反映进化论的著作——《天演论》
痛斥不平,向往理想——《大同书》《诸元之中》
以新意境论诗——《饮冰室诗话》
阐发境界学说——《人间词话》
研究先秦诸子思想的重要论著——《诸子学略说》
内蕴丰富,气高意深——《鲁迅全集》
中国现代诗歌第一部全新开拓的诗集——《女神》
我国第一部现代白话诗集——《尝试集》
……
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秦汉以后,镜的使用更加广泛,镜的制作也更加精良。它的质料包括金、银、铜、铁等,以铜最为多,也有镀金银的、背面包金银的、或镶嵌金银丝的。隋唐以来,还有带柄的、四方的,各种花纹应有尽有。直到明代末期,开始有以玻璃为镜子的。清代乾隆以后,玻璃开始大兴于民间。它制作精良,形态美观,图纹华丽,铭文丰富,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目前,古铜镜买家大多看重的还是古代铜镜的审美价值,即艺术性。专家认为,铜镜在考古学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各个历史时期的铜镜有着各自的特征,因此,铜镜对于古代墓葬的断代是重要的标准器之一。
针对近年来飙升的古铜镜行情走势,“古铜镜的收藏与传统古董字画不同,未必年代越久越值钱,主要还是看其工艺技术和图案的精美程度。”就目前行情而言,图案极其精美的唐代铜镜最为值钱,而战国铜镜则是升值最快的黑马品种。从铜镜的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艺术风格和其成就等几个方面来看,战国、两汉、唐代是三个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些朝代的铜镜是最值得投资的。以铜镜拍卖市场的反响来看,年代上,战国、唐镜价格最高。
据一些铜镜收藏家估算,普通的铜镜价格在最近十年里翻了三四倍,精品级的铜镜则一般要翻十余倍。2005年,上海博物馆举办过一次馆藏铜镜精品展,其中就有数枚劫后余生的精品。这次铜镜展尚未闭幕,上海几大古玩城里的铜镜价格陡然上升好几倍。近两年来,铜镜收藏与交易逐渐升温,铜镜在交易场上频频出天价,引起了收藏爱好者对铜镜的极大关注。2009年春交易中隋唐十二生肖四神镜交易至112万元,秋交易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2688万元成交。2010年有5家交易公司举办铜镜专场,其中唐代海兽葡萄镜以700万元成交,打破了铜镜交易的纪录。
不同朝代有什么区别:
商周铜镜
商代铜镜均为圆形。镜面近平或微凸,镜身较薄,背面中央有一拱起的弓形(或称桥形)钮。西周铜镜也都是圆形的,镜面平直或微凸,镜身较薄,镜钮有弓形、半环形、长方形多种。又可分为素镜、重环镜、鸟兽纹镜三类。
这时以素镜为主,到西周中期出现了有纹饰的铜镜,到晚期镜背的纹饰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动物纹饰,打破了传统的风格。
素镜:指镜的背面没有纹饰。
重环纹镜:镜面微凸,背面有弓形钮,饰重环纹。
鸟兽纹镜:镜身平直,背面有两个平行弓形钮。在钮的上方用鹿纹,在下方有展开双翅的鸟纹。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中是一个成熟和大发展的时期,是中国古代铜镜由稚朴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也是铜镜的铸造中心由北开始向南迁移的重要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铜镜在三代(夏、商、周)的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全面发展。无论是铜镜的铸造工艺,还是铸造的数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前。
齐家文化和商周时期,铜镜以光素无纹饰者居多,有纹饰者也以几何纹为主。到了春秋战国,纹饰已达15个大类,并且出现了各种特殊工艺装饰艺术,如涂朱绘彩图案、金银错图案、透空雕图案等。初起时期简陋、粗糙的铜镜,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创造和修饰已臻美轮美奂的境地。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这一时期出现和流行的镜类有:素镜(全素镜、单圈、双圈凸弦素镜)、纯地纹镜(方形的很少,图案都有地纹,但没有铭文)、花叶镜、四山镜、多钮镜等。镜多数为圆形,同时也出现了方形镜。一般镜身材料薄,多有边沿。整个造型规矩,给人以轻巧、典雅之感。镜钮主要为弓形钮,但钮顶部多饰有1至3道凸弦纹,所以又称“弦纹钮”。镜背面光素无纹饰者,除早期外已消失。纹饰刻画纤细,并多有地纹。
战国中期,铜镜的种类繁多。铜镜的纹饰也有所变化,如花叶镜中的叶纹镜从简单的三叶、四叶到八叶,还出现了云雷纹地花瓣镜、花叶镜。四山镜的山字由粗短变得瘦削,在山字间配有花瓣纹、长叶纹、绳纹,相当繁缛。还出现了五山镜、六山镜。这时出现的镜类有菱纹镜、禽兽纹镜、蟠螭纹镜,连弧纹镜、金银错纹镜、彩绘镜等。
战国晚期至秦未出现了四叶蟠螭镜、蟠螭菱镜,有三层花纹的云雷纹地蟠螭连弧纹镜。
汉代铜镜
汉代除了继续沿用战国镜外,最流行的铜镜 有:蟠螭纹镜、蟠虺纹镜、章草纹镜、星云镜、云雷连弧纹镜、鸟兽纹规矩镜、重列式神兽镜、连弧纹铭文镜、重圈铭文镜、四乳禽兽纹镜、多乳禽兽纹镜、变形四叶镜、神兽镜、画像镜、龙虎纹镜、日光连弧镜、四乳神镜、七乳四神禽兽纹镜等。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镜出土的数量最多,使用普遍,汉镜不仅在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而且在制作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有了很大发展。从其发展趋势,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重要的变化出现在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王莽时期、东汉中期。
西汉前期是战国镜与汉镜的交替时期。直到 西汉中期汉武帝前后,一些新的镜类流行起来了。这些新的镜类对后世铜镜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国两晋南北朝
根据考古发掘出土铜镜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铜镜的类型有以下几种比较流行:
神兽镜类:重列式神兽镜、环绕式神兽镜、画文带佛兽镜。
变形四叶纹镜类:变形四叶驾凤镜,变形四叶佛像鸟凤镜、变形四叶兽首镜、双菱纹镜、瑞兽镜。
这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与神兽组合成纹饰主题内容。这时的铭文由于文字难十辨认.虽发现一些铭文镜,但能辨认清楚的很少。
吴镜中发现纪年铭文最多,有黄龙亦鸟、建兴、五凤、太平、水安、甘露、凤凰等孙吴年号,三国、两晋、南北朝出现新的镜型不多,主要沿袭汉镜的样式。这时铜镜的种类不多,类型集中,创新极少。这时神兽镜流传最广。变形四叶纹镜中以变形四叶八凤镜居多。从铜镜的发展历史来看,这个时期处于停滞衰落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隋唐铜镜,较前代又有了新的发展。在铜质的合金中加大了锡的成份,在铜镜的质地上就显得银亮,既美观又适用。在铜镜的造型上,除了继续沿用前代的圆形、方形之外,又创造了菱花式及较厚的鸟兽葡萄纹镜。并且把反映人民生活和人们对理想的追求、吉祥、快乐的画面应用到镜上,如月宫、仙人、山水等。并出现了题材新颖,纹饰华美,精工细致的金银平脱镜、螺钿镜。这是盛唐高度艺术水平的产物,充分显示出唐代铜镜的特点。
隋唐铜镜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隋代和唐初年间,铜镜的主题纹饰以瑞兽为主,瑞兽镜比较盛行、瑞兽镜是隋唐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类型。它除了继承中国古代铜镜的传统,又有了新的创新。瑞兽葡萄镜是唐镜引人注目的镜类,它揭开了唐代镜主题纹饰的序幕。
唐高宗至唐德宗时期,铜镜装饰上出现的新形式、新题材、新风格,使铜镜进入富丽绚烂的时代。
唐德宗至晚唐、五代时期,主要流行对鸟镜、瑞花镜、盘龙镜。
唐代镜最大特点之一是艺术样式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铜镜艺术也呈现出浓郁“盛唐气象”。
宋辽金铜镜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为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
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此外,还有一些神仙、人物故事镜和八卦镜等。
金代铜镜从近几十年考古发掘出土的金代铜镜来看,其主体、纹饰也是十分丰富的。虽有不少是模仿汉、唐、宋各代的铜镜做工,但也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图纹。常见的有双前镜、历史人物故事镜、盘龙
镜、瑞兽镜、瑞花镜等。金代铜镜纹饰,一是仿造汉、唐、宋三代铜镜的图案;二是吸收了前者的纹样,又创造出一些新式图样。以双鱼镜、人物故事镜较为多见,特别是双鱼镜、童子攀枝镜最为流行。
元代铜镜
元代铜镜,多采用六菱花形或六葵花形式,但纹饰已渐粗略简陋。这时铜镜有缠枝牡丹纹镜、神仙镜、人物故事镜、双龙镜、“寿山福海”铭文镜,素镜、至元四年龙纹镜。明代有洪武年款的龙纹镜及大明宣德年制铭文镜(铭文在钮上),还有明末起义首领李自成时创制的大顺三年镜(铭文在钮上)。到明代以后,铜镜就逐渐被玻璃镜取而代之了。
元明之后铜镜
元明以后,铜镜制作更见衰势,除传统式样外,双鱼纹、双龙纹、人物故事如柳毅传书等是较新颖的式样。但这时的铜镜制作粗糙,较多的只有纪年铭文而无纹饰。在这一时期,特别是明代,仿造汉镜和唐镜的风气很盛,所仿铜镜多数是汉代的六博纹镜和唐代的瑞兽葡萄镜,仿制铜镜一般形体较小,纹饰模糊不清,已无汉、唐铜镜的昔日风采。
据《史记》记载,褒姒不爱笑,周幽王想出各种办法让她笑,但褒姒始终不笑。周幽王设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敌人来到就点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点燃烽火,诸侯都率兵赶来。
诸侯到后却发现没有敌人,褒姒看到诸侯惊慌失措的样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不再相信,渐渐不肯应召而来。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援救,诸侯却没有前来援救。犬戎最终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俘虏褒姒,西周灭亡。
扩展资料:
故事主人公:
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静之子,母亲姜后是齐国国君之女。周宣王在位时期,将儿子姬宫湦立为太子。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宫湦的父亲周宣王去世,姬宫湦继位,是为周幽王。
周幽王贪婪腐败,不问政事,任用虢石父为卿士,执掌政事。虢石父为人奸佞乖巧,善于奉承,贪图财利,但周幽王却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强烈不满。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废嫡立庶,废黜王后申后和太子姬宜臼 ,而立宠妃褒姒为王后,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为太子 ,并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后的父亲申侯大为愤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于是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
-姬宫湦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1、《汉武故事》
《汉武故事》,又名《汉武帝故事》,共一卷,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早于魏晋。
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死葬茂陵的传闻佚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
其主要内容,是武帝为求长生不老而求仙问道,同时也写了当时一些历史人物的逸闻逸事,如“金屋藏娇”、“相如论赋”等。
其行文简雅拙质,不事雕琢,然能注意渲染气氛,人物对话亦有个性,对后代传奇小说产生一定影响。
2、《搜神记》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原本已散,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
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
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其中的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它是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一十多篇,开创了我国古代神话小说的先河。
3、《博物志》
《博物志》,中国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西晋张华(232~300)编撰,分类记载异境奇物 ﹑古代琐闻杂事及神仙方术等。内容多取材於古籍。
包罗很杂,有山川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也有奇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还有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 等等,其中还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4、《拾遗记》
《拾遗记》又名《拾遗录》﹑《王子年拾遗记》。古代中国神话志怪小说集。作者东晋王嘉,字子年,陇西安阳(今甘肃渭源)人。《晋书》第95卷有传。今传本大约经过南朝梁宗室萧绮的整理。
《拾遗记》的主要内容是杂录和志怪。书中尤著重宣传神仙方术,多荒诞不经。但其中某些幻想,如“贯月槎”﹑“沦波舟”等,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文字绮丽,所叙之事类皆情节曲折,辞采可观。后人多引为故实。如第6卷记刘向校书于天禄阁,夜有老人燃藜授学;贾逵年5岁﹐隔篱闻邻人读书后遂能暗诵六经。这两则传说即很有名。
5、《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是古代文言纪实小说的第一部总集。为宋代人撰写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纪实故事及道经﹑释藏等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本文2023-08-21 23:37: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