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哪一本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1浏览:2收藏

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哪一本书?,第1张

中国最早的典籍是《尚书》。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扩展资料: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

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尚书》。

—尚书

答案是:《文心雕龙》

1梁刘勰著,十卷,五十篇,大约成书于南朝齐和帝中兴元到二年,于现存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中,时代为先、体系最完整、结构最严密之名著,素有“体大思精”之誉。

2刘勰,字彦和,东莞?县人,侨居京口。自幼家贫,曾依沙门僧佑,协助整理佛经,研读经史百家和文学作品。大约三十一、二岁开始写作《文心雕龙》,其动因是想补救时弊,牛症晋宋以来文人辞采浮艳、雕琢空虚的文风,书成之后,得当时文坛领袖沈约赏识,遂为世知,入梁出仕,曾任东宫通事舍人,后世称其为刘舍人。

3全书分“文之枢纽”(总纲)、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五大部分,全面总解了先秦以来文学艺术的经验,再起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笼罩群言”的专著,为古今中外的理论家所瞩目。

4刘勰在《序志》篇中说自己三十多岁时曾梦见孔子,“随仲尼而南行”,以之为莫大的荣幸,表达他对儒家圣人孔子的仰慕之情。《文心雕龙》以骈文写就,汲取魏晋以来以骈俪偶语论事析理之经验,使骈文说理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篇末赞语,尤显文才,极富理趣与诗意,我们姑且看看被纪昀评为“诸赞之中,此为第一”的赞语:

5“水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如此俪句,能不心生向往?

6现存最早的本子为唐写本残卷,其后则有元至正刻本,明万历刻本。通行的注释本有清黄叔琳辑校本。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都是用力甚勤的著作。

易:《易经》《归藏》《连山》

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史:《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国语》》《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竹书纪年》《世本》《路史》《帝王世纪》《逸周书》《战国策》《两汉纪》

兵:《孙子兵法》《六韬》

道:《淮南子》《道德经》《南华经》

丹术:《论衡》

杂(其他百家及其他):《吕氏春秋》《荀子》《韩非子》《列子》《尉缭子》《墨子》《吴子》《鬼谷子》《梦溪笔谈》《齐民要术》《渊海子平》《大戴礼记》《乐纪》《战国策》《孝经》》《白虎通义》《山海经》

算:《九章算术》

地:《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括地志》《元和郡县图志》

《论语》《孟子》《史记》《尚书》《诗经》等必修不多说。

还有很多,从二十四史·艺文志等篇可大部了解,君百度查阅吧。

古代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1、黄帝内经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巨著,是中医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2、难经

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共三卷(亦有分五卷的)。原题秦越人撰。

3、伤寒杂病论

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4、本经

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扩展资料

中国古医书是古代医学的传承,极具医学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中华医学源远流长,名医辈出,创造出了很多辉煌的医学成就,影响远播日本、欧洲,并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代医书原著跟现代翻印的古代医书内容有很多出入,由于年代久远,当代的翻印古医书缺失了很多内容,所以中国古医书原著可以说是价值连城。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1、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

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另据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今本中的黄老道家痕迹是隋唐时期的道士王冰窜入)。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2、难经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其成书不晚于东汉,内容可能与秦越人(扁鹊)有一定关系。

《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

3、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

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

4、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作者是张仲景,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5、脉经

脉学著作,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3世纪,10卷。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选录《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脉学之论说,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脉经》系我国现存较早的脉学专书,首次系统归纳了24种脉象,对其性状作出具体描述,初步肯定了有关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脉学发展奠定基础,并有指导临床实践之意义。同时《脉经》还保存了大量古代中医文献资料。

参考资料:

-难经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

参考资料:

-伤寒杂病论

参考资料:

-脉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其中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五经”外,加《乐经》。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

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汉代开始,把《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撰。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帝王传记)、十表、八书(记载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该书打破正统的观点,对历史人物力求给予公正的评价,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记载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至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该书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远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的有:(1)以作者姓名命名。(2)以官爵命名。(3)以谥号命名。(4)以书斋命名。(5)以作者字、号命名。(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7)以出生地命名。(8)以帝王年号命名。

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

目录学研究书目的编制、利用并使其在科学文化事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学问。我国古代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 《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的名称和顺序是在《隋书·经籍志》中最后确定下来的。

四库全书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撰,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类、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有一定的作用。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型和考求字的本义的字典,东汉许慎撰,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重文(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首创了部首分类法,将一万零五百十六个字归入五十四部。每字先解字义,再按六书说解形体构造,并注目读音。

康熙字典清代张玉书、陈廷敬等编纂;在我国字书史上第一次正式使用“字典”为书名。这是迄清为止我国规模最大的字书。

尔雅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研究者认为,此书是西汉初年的学者们编辑周秦至汉诸书的旧文递相增益而成。

经传释词古汉语虚词研究专著,清代王引之著。以经传为主,兼及子史,收周秦两汉古籍中文言虚词一百六十个,详加解释。

文言虚字文言虚词研究著作,作者吕叔湘为近代汉语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书中选取最常见的二十九个文言虚词,广举例句,详加分析,并附有练习。

我国书籍之最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我国最早的传统体(纪传体)史书是《史记》。我国最早的断代史书是《汉书》。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史学评论著作是《史通》。我国最早的词典是《尔雅》。我国最早的字典是《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诗歌选集是《诗经》。我国最早的长诗是《离骚》。我国最早的小说是《搜神记》。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小说评论著作是《文心雕龙》。我国最早的医学书是《黄帝素问》。我国最早的总结性药物著作是《本草纲目》。我国最早的药物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我国最早的植物学书是《南方草本状》。我国最早的农业专著是《齐民要术》。

《诗经》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左氏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时期的编年史,内容详细,资料丰富,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战争外交、婚姻、民俗、文化。

《国语》是国别体史书,以晋语所占的比例最大。

《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历史地理著作,里面包含有古代神话传说、民俗,还有动植物、矿物的详细记载。

《文选》是梁代昭明太子编辑的一部文章总集,内容很丰富。

《文心雕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学评论,内容很丰富,具体。

《唐会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体的史书,内容关于当时的礼仪、制度。宋代欧阳修在编撰《新唐书》时候,在编辑公主传的时候,就参考了这部书的相关记载

《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这部书是关于明代历史的史书,内容丰富,资料详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