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今译的根本目的
翻译活动一般与对外贸易、外交有关。而中国古代的王朝一直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不能正确认识与外国平等友好的交往关系,在古籍中对此的描述当然不会多了。
以字数最多的《清史稿》为例,只说了极少的国家,而且放在最后。正史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在其他书上要看到大量叙述外交、翻译这些内容了,相对而言,《海国图志》一类的书已经算很好了。
古籍: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
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自民国至今,正式出版的《诗经》今译作品有数十种之多,最早顾颉刚、汪静之等人都有零散译文,而最早结集出版的单行本为郭沫若的《卷耳集》,为选译本,1923年泰东图书局出版。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ook of Changes"
鬼谷子Guiguzi
三十六计Thirty-Six
兵书战策 Art of war war policy
二十五史Twenty-five Histories
四书五经Classics
菜根谭Cai Gen Tan
是。
鲁迅的译文著作有三十一本,三百多万字。数量比他的杂文集和小说集加起来还多。在短短五十六年的生涯里,他为世人留下的译文实在是多的。我曾经说鲁迅首先是翻译家,其次是作家,这是从他的译文和创作的比例而言的。实际上他一生的主要精力在翻译、编辑出版上,写作不过业余的偶得,并没有把创作放在首位的。可是现在人们对他的认识一直是颠倒的。原因是难以看到或知道他的译作,说起来真是一件错位的事。
认识一个完全的鲁迅,不能不去读他的译文著作(当然古籍整理与绘画研究也包括在内)。只有和他译介的那些域外的文学和理论文字接触,才能明白他写作的一种底色,对他的知识结构与思想来源就可以领略一二。可惜长期以来无论学术界还是出版界,都漠视了此点。鲁迅形象在大众那里一直是半个脸面。而我们的媒介却说:看哪,鲁迅就是那个样子。
玉房指要原文译文如下:
彭祖日:交接之道,无复他奇,但当从容安徐,以和为贵,玩其丹田,求其口实,深按小摇,以致其气。女子感阳,亦有徵侯:其耳热如饮醇酒,其乳腰起握之满手,颈项数动,两脚振扰,*衍窈窕,乍抱男身。如此之时,小缩而浅之,则阳得气,于阴有损。又五脏之液,要在于舌,赤松子所谓玉浆,可以绝谷。
当交接时,多含舌液及唾,使人胃中豁然,如服汤药,消渴立愈,逆气便下,皮肤悦泽,姿如处女。道不远求,但俗人不能识耳。采女日:不逆人情而可益寿,不亦乐哉!
道人刘京言: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弱而内之,坚强急退,进退之间,欲令疏迟,亦勿高自投掷,颠倒五脏,伤绝络脉,致生百病也。但接而勿施,能一日一夕数十交而不失精者,诸病甚愈,年寿自益。
《玉房秘诀》最早与《素女经》《玄女经》《洞玄子》《玉房指要》等同见于日本丹波康赖撰著的《医心经》中,是我国唐、五代时期传入日本国的性学著作之一。
在五代后晋宰相刘昫主持编修的《旧唐书•经籍志》就有葛氏撰《玉房秘术》一卷,冲和子撰《房秘录诀》八卷。从《玉房秘诀》的内容,可以肯定《玉房秘诀》就是《旧唐书•经籍志》中的《房秘录诀》,它们的作者便是《玉房秘诀》中的冲和子。
至于《医心经》中的《玉房指要》,倒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就是葛氏撰《玉房秘术》。
《毛泽东选集》的外文翻译
作品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毕业论文)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出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出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初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出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出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初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出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第1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出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出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出版)
本文2023-08-04 04:29:0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