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谚语的古文或古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有关谚语的古文或古书,第1张

  不好意思我不大清楚,但推荐一点谚语: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

  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

  南昆(昆山腔)、北弋(弋阳腔)、东柳(柳子腔)、西梆(梆子腔)。

  男怕夜奔,女怕思凡

  南麒北马关外唐

  不疯魔不成活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两日不练同行知道,三日不练观众知道。

  功夫练到家,上台不怯场。

  救场如救火。

  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声笑,台下万人欢。

  有板有眼叫戏,没板没眼叫屁。

  艺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清二混三不见(无根底对付的结果是:第一次尚可,第二次模糊,第三次忘没了)。

  饱打(吹)饿唱。

  日月灯,云霞帐,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汤武净,文武生,桓文丑末,古今人俱是角色。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教会徒弟,饿死师父。 只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

  无祖不立,无师不传。

  名师出高徒。 艺多不压身。

  三分靠教,七分靠学。

  宁赠一锭金,不传一句春。(春:指行话)

  宁给十吊钱,不把艺来传。

  艺人的肚儿,杂货铺儿。

  艺高人胆大,胆大人艺高。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高。

  拳不离手,唱不离口。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

  打你今朝有过,为你将来成人。

  要想学好艺,先得做好人。

  南京到北京,人生活不生。

  生意不得地,当时就受气。

  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

  玩艺儿是假的,精气神儿是真的。

  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练到老,唱到老,学到八十不算老。

  一遍功夫一遍巧,一遍拆洗一遍新。

  只许人家不听,不许自己不行。

  指任何事情都得下一番苦工夫,方能做出好的成就。

  艺多不压身,艺高人胆大

  百日笛子千日箫,小小胡琴拉断腰

  若要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不练三冬两夏,哪能学会唱、念、做、打?

  一台无二戏,救场如救火。

  勤学通百艺,苦练出真功。

  艺术是件宝,不学得不了.

  嘴上没有功,吐字听不清。

  台上一张口,便知有没有。

  七分念白三分唱,白是骨头唱是肉。

  四、五人能当千军万马,

  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

  私下练,台上见。

  以熟为巧,以巧为妙。

  知戏文戏理,才能唱出好戏。

  好花得绿叶配,好角得众人扶。

  台下静,声小也能听得清。

  台下动,声音再大也没用。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一台戏得合手,不合手戏准丢。

  有劲使在功上,有功用在戏上.

  腔好唱,味儿难磨。

  字不清,唱不明。

  字不正听不清,腔不回不中听。

  要想艺深,就得用心。

  慢板要紧,快板要稳,散板要准。

  演员上了台,一步值千金。

  一我一站,一动一转,一走一看,一扭一翻,一抬一闪,一

  坐一窜,照顾四面八方,要叫人人看见。

  眼大无神,庙里泥人。

  笑不露齿,行不动裙。

  神不到,戏不妙。

  三分扮相,七分眼神.

  唱戏不动情,看戏不同情。

  欲前先后,欲进先退,欲左先右,欲上先下。

  慢要松,紧要绷,不紧不慢才算功。

  手到眼到,眼到手到。

  站有站相,坐有坐样。

  净行要撑,旦行要松,生行要弓,武行取当中。

  兰花手,荷叶掌,握拳如凤头。

  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难分。

  忙而不乱,慢而不断。

  百艺不如一精。

  要想戏路通,全靠幼时功。

  闲着练,忙着用。

  艺要会,得挨累。

  台上一现,台下十年.

  唱戏碰了钉,才知艺不精

  力不磨得锈,腿不练得皱,

  有状元徒弟,没状元师傅。

  慢功出巧匠。

  念书要讲,种地要耪,学艺要想。

  一天不练就回,两天不练就生,三天不练就没。

  后台象绵羊,前台如猛虎。

  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绝不惊人.

  见山如山在,看水如水流。

  心跟神合,神跟貌合,貌跟形合。

  先看一步走,后听一张口。

  好戏把人唱醉,坏戏把人唱睡。

  早扮(戏)三光,晚扮(戏)三慌。

  神在两眼,情在脸面。

  站如亭亭玉树,行如风送落叶。

  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俗语都有很多,如下:

1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马不卸鞍,人不解甲,比喻时刻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2拔出萝卜带出泥。拔出萝卜带出泥,比喻事情办得不干净不利索,使得其他的人或事受到牵连,也比喻引起了不必要的麻烦。

3唱空城计。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句话是四川的俗语,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百星不如一月。一百颗星星发出的亮光不如一个月亮发出的光明亮,比喻量多不如质优。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告诫人们不要孤注一掷,把所有的精力资本都投入到一件事情上,应该做多手准备,留几条后路。

7干打雷不下雨。比喻空作许诺,不肯实施,不肯给人以实惠。口语中也指人在哭的时候很大声,但是不掉眼泪。只有声势而没有实际行动。

8打官腔。指说些官场上的辞令、口吻,或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应付、推托或责难别人。

9唱白脸。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10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根据某人的相貌就低估其未来。

  盖州古城谚语杂谈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谚语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一种俗语,是古代劳动人命的智慧结晶所在,短短的一句话里,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种哲理,却十分简单易懂让人记忆深刻。谚语多半在民间口语中广泛流传,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表达人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闪耀着人民智慧的光芒。

 一座盖州古城,千年文明佳话。“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由于盖州是座千年古城,很多古老的故事伴随着古老的建筑遗留了下来,这些故事有的是关于盖州本地的人物,有的是关于盖州地名的由来,有的是关于盖州古建筑的神话,有的是关于地方风俗色彩的民间谚语。盖州古城民间谚语里写着盖州人民的善良、朴实和正义,表达着祖辈的期盼,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

 ——题记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现实世界的一面镜子,是一个民族的经验、真理和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们具有的特定社会文化、生活习俗及思维方式,它具有风格上的口语化、表意上的群众化、内容上的知识化、认识上的哲理化等特性,为深厚而多彩的传统文化增添了一幅风景和一份魅力。从典籍中有迹可寻:“唐修塔,明修圈,清朝修的好寺院。先有上帝庙,后有盖州城。三山不显,五桥不现,一步两井,护城河绕盖州转”。盖州古城,已有近2400多年的建城史、640多年的卫城史,现今流传于世的谚语浩如烟海,难以数计。它是历史文化过程中的一种结晶,璀璨夺目。

 盖州早在西汉时期就成为辽东重镇。城市本意是城中之市,市早于城。盖州古城的“市”显然是承继上个朝代的发展。汉时候的平郭城是否有市,商业如何已经不得考察,从东汉班固《西都赋》和张衡的《西京赋》描写铺陈上看,市应是有门有墙的地方,市内有旗亭,有若干通道,夹道里是买东西的“肆”和“廛”。有长廊式的建筑称为列肆,卖东西的店铺称为廛。说明汉代的市是要在政府所规定的圜阓中进行交易。毕竟,除了农业税收之外,市场和商人是政府新的财源。而后那一个个朝代更迭、战争动乱的年代,市能给我们留下的是那历经沧桑的建筑和浓郁的商业文化。

 辽、金时期成为商贾云集之地。辽、金、元统治者需要满足享乐和扩大财富,手工业即便是不平衡发展,也会产生畸形的繁荣局面。官营的手工业占主要地位,用来满足战争所需物资的生产。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辽阳武备寺在盖州设置弓局和甲局,负责制造军队上用的弓箭和盔甲。铁兵器制造、马具的缝制是那个时期必不可少的,因而带来相关的手工业发展,如木、织造、造船、建筑等产业。围绕手工业发展,市又是不可或缺的载体。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能买得到,米面、柴草、衣帽、纸札,样样都有专业经营,行业分工逐渐清晰,也促进了各业的专业分工。

 据《盖平县志》记载:“县城池本明盖州卫城也。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盖州为盖州卫。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指挥吴玉因旧土城修筑。九年(公元1376年),展筑南面,砖石包砌。周围五里八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阔一丈八尺。门三:东曰顺清,南曰广恩,西曰宁海。钟鼓楼在城中衢,今按其城周围七里零三步,城仍旧池淤;治城分东街、南街、东关、西关”。清时的盖州城东门名字不同于明时的名字,明时,东曰“明睙”。显然,清政府对字义为转视的“睙”是反感的,索性将其改成“顺清”。因盖州城没有北门,西门因海水侵近也关闭了,只剩下通往东关和通向南关的两条街算是兴旺的地界了。

 据《盖州重修城东西楼记》中记载,古城盖州“烽堠墩台,森布丽列,控青齐,蔽全辽,三面扞敌”。由此可见,古城在军事上属于军事要塞,被称做“盖州套”。盖州又是辽南的交通要道,成为了商业兴盛的城镇是很方便的,在这里城市与商业的新型关系得到建立与发展,成为商业繁盛的城镇是必然的。

 明清之际,盖州的手工业、商业初具规模。交通便利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古城人逐渐冲破了“要想富,男子力田女织布”,以及“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重农轻商传统观念,开始“求富于市”,注重以商业经营中寻求财富。明、清时盖州古城的街市便成熟起来了。新型的城镇最早出现在手工业集中发展的地方,或者出现在政治的中心、交通要道、运道咽喉、津渡重镇和军事要地。

 据史料记载,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改盖州为盖平县,隶属奉天府,实行旗民分治。县治包括明时的盖州、复州、金州三卫的疆界。全县设熊岳、安平、复兴、在城、方集、里仁、永宁、乐业、安居、新民、远来、岫岩12社,每社设十甲。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中小地主、商人、手工业作坊主数量也不断增加。自明、清始,盖州古城便充当着东北的开埠口岸角色。古城人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有儿坐盐店,强如做知县”,“要得富,久开铺”的重商意识。在盖州古城的东大街一直是明、清两代的商业繁盛之地,店铺林立,商贾会集,列市摆摊,热闹非常。当营口的港口还没有形成之前,南方的海船便从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停靠在盖州南关外的船舶码头,促成了盖州城经济的繁荣。

 清代中叶,盖州古城成为东北的“财货通衢”,“名闻八闽,声达三江”。史料记载,清代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开放海禁后,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纷至沓来,众商巨资注入,大力推进了盖州古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城市化建设大规模的崛起。盖州福建会馆、三江会馆、山西会馆、山东会馆等四大会馆就是适时应运发展起来的。盛行的盖州古城是被人们总结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就是商业经营和资本运作的规律,“大道之行,利在其中”,它在大江南北各地客商的心目中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南关明清一条街是明清时期进入盖州古城区域的交通要道和商业街,街市纵横,店铺林立,馆行簇聚,商贸发达,海河港埠,艨艟往来。经营商业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和获利动机。各地商人从来不掩饰他们经商求利的目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不为利,谁愿早起”,无论坐贾行商都是为了图一个“利”,“寄迹尘市,日为锱铢”,“奔走江湖,希觅微利”。因此做商人就必须精于计算,“人情一匹马,买卖争分厘”,“五雀六燕,铢两相悉”,“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这些格言虽然充满锱铢必较的商业气息,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商人在赚钱求利的商业动机中一直坚持义利并重,要求这个“利”必须来得正当,手段必须合理,要符合“义”的规范,靠正当的手段发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为此就必须讲求“诚”和“信”。

 明清一条街就是一个最有力的见证。盖州古城里有商铺街也有了发展。商业发展使得建筑范围和建筑体量也得到逐渐扩大,功能从单一趋向多元。商铺前店后场以及楼下为店,楼上为家的功能有了发挥。“利从诚中出,誉从信中来”,“平则人易客,信则公道着”。这样做了就是走正道,就是诚商正贾,就能够取得“上以济人,下以利己”的经营效果。否则,靠坑蒙拐骗,缺斤少两,以假充好,欺行霸市来获利,虽能获得短期效益,却不能支持长久,此为诚商正贾所不齿。

 今天,在盖州古城区南关大街保留下来的商业街还算完整。这条街的建筑是清末民初时的建筑,几经翻修仍能顽强地表现出商业的浓郁氛围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现存有30多处老建筑,包括商号、粮庄、盐庄、茶庄、布匹绸缎庄、皮行、药行、烟酒行、肉行、杂货铺、水果铺、木铺、席铺、纸笔铺、炮铺、饭店、酒店、花店、旅店等。多为清代及民国建筑,明代建筑所剩无几。东侧有17座,西侧有14座,其中有6座为二层阁楼。建筑大多为大木小式结构,青砖青瓦建在花岗岩石台阶上,有一些建筑还带有江南建筑的风格,几处洋门脸建筑也充斥其中,高低错落、鳞次栉比,可见昔日的繁华。“盖州城开三门,南曰广志、东曰明睙、西曰宁海、阙北门。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以西门逼近海岸,交通不便遂闭之”,所以南关、东关就成了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由此可见,对商品流通来说,商品交易是物质载体,人际融通才是其本质。因此,盖州古城商人历来注意人际关系,主张经商必须了解研究人。“出卖风云雷电,不如天地人和”,在融洽的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

 在盖州城内,今天还保留着“茧市胡同”、“鱼市胡同”、“银市胡同”等,这样的带有“市、商”等痕迹的胡同名称。南关、东关是古老的商业街;这里有栉比的门店、五光十色的商铺,熙熙攘攘的人流充斥着整个街道。古城实开两门,商民交易、店市都集中在这一带。农副产品进城,这里就成了集散地,成为物资交流的场所。溯大清河而上的南船货物大多在南关卸货,而来自东部山区的物产,运至城外的货物,则从东关进出的较多。诚然,通过这些人际公关活动,树立了盖州人良好的商业形象,“处处人情感,下雨好借伞”,“好店三年不换客,好客三年不换店”,“笑口常开,生意常来”,形成“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良性营销局面。

 无独有偶,早些年在我们东北也流传一句顺口溜:“辽精、海怪、盖县人最坏!”。“辽惊海怪”是指辽阳人精明心眼多,海城人做事古怪;说到对我们盖县人的评价,则去掉了更多修饰语,说的直白露骨:“盖县人最怀! ”就是连一个小孩子都听得明明白白。这些自然也是外地人的评价。如今,我们盖州人听来,不会心生反感,更不会耿耿于怀,反而会沾沾自喜。这当然是和盖州人热情、好客、包容有关,不过细说起来,这句话也多少反映出盖州人的一些性格特点。纵观历史,盖州曾经是关东大地是重要的一个水陆码头,是一个贸易繁华的物资集散地。最辉煌时舳舻连天、商贾云集,士农工商齐聚此处,俨然也是一个文化、贸易的中心所在。

 “隔面讲盘终有弊,当场唱价终无欺”,“买卖不成仁义在,留下好感待回头”。对此,盖州古城商谚有许多经验之谈。多彩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豪爽豪情豪气的盖州儿女,大山一样坚韧的性格,义薄云天,海洋一般宽广的胸怀,包容万千。可以说,朴实无华、淳厚善良的盖州人自诩曾经经历过繁华的大世面。正是:“你帮我,我帮你,你不帮我,我还帮你。我帮了你,你还毁我,那我就弄你。”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底蕴,无需大惊小怪。

 “海纳百川,近悦远来!”凡到过盖州的异乡客人都会深有其感:盖州有山有水,有文有武,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历史有故事,而最最重要的是,盖州有素以“好客”闻名的的人民。如今,在外地人的眼里,会感觉到盖州人的直率、豪爽、待人热情、礼数周全。好客盖州,内心深处的记忆,那里的事,那里的人,那里的情。

 谚语作为语言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带着深深的传统文化烙印,成为反映着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古代社会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一笔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行春风,难得秋雨”、“干打雷,不下雨”、“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冬至饺子辞灶面,入伏中午吃凉面”、“一斗穷,二斗富,三斗四斗开当铺;五斗六斗叫街的,七斗八斗做官的,九斗十斗升仙的”。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盖州民间方言歇后语必然蕴含着大量的盖州民间文化,印记着盖州地区老百姓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活动。盖州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分为天气气象、节气农时、养生健身、习俗文化、童谣俗语等,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盖州是座口传遗产积淀厚实的文化古城,由一代代人口口相传的盖州民间谚语,保留了盖州方言精华。许多民间谚语已经渐渐被遗忘,传统的谚语正逐渐退出现代人的生活。此外还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时代文化的变迁。

 盖州古城文化,她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代又一代盖州人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结果,“乐山乐水、厚德厚道、开明开放、创新创业”的精神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也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任何一种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写照。作为非物质文化与进行信息交流工具的谚语,如同古老的歌谣一样,绵延千年而经久不衰。 无论是在古籍中保存的还是在民间流传的谚语,经过千百年的淘洗和演变,都深深地打上了盖州古城传统文化的烙印。

经常用的俗语有哪些

 经常用的俗语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俗语也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些道理,比如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就是我们熟知的俗语,这是很有讲究的,下面就为大家分享常用谚语及意思。

经常用的俗语有哪些1

 1、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邻居好,赛金宝。

 3、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

 4、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5、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6、交人交心,浇花浇根。

 7、岁寒知松柏,患难见交情。

 8、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9、弱敌不可轻,强敌不可畏。

 10、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1、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2、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3、久住坡,不嫌陡。

 14、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15、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16、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17、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18、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19、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20、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21、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22、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23、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24、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25、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

 26、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

 27、宁喝朋友的白水,不吃敌人的蜂蜜。

 28、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29、朋友千个少,敌人一个多。

 30、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31、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32、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33、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3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5、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36、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37、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38、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39、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40、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41、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42、经得广,知得多。

 43、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44、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45、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4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47、从小看大,三岁至老。

 48、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49、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出声。

 50、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师妈子”下假神(“师妈子”即巫婆)。

 51、胡芦头,胡芦头,先装瓦屋后装楼,末了还能装人口(胡芦头指吸鸦片的工具)。

 52、家贫出孝子,惯养不成龙。

 53、家有千顷田,不如子孙贤。

 54、娇养无孝子,棒头出孝郎。

 55、久赌神仙输。

 56、粮食入了囤,赶快去捣粪。

 57、年年防贱,夜夜防贼。

 58、人大心开,树大自直。

 59、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60、窝窝头,沾辣椒,越吃越添膘。

 61、小来偷针,大来偷金。

 62、兄弟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63、要想过得好,鸡、鸭、猪、羊满院跑。

 64、有钱多买粪,无事少赶集。

经常用的俗语有哪些2

 1、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2、吃饭不言,睡觉不语。

 3、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4、路是人开的,树是人栽的。

 5、饭前便后洗净手,细菌虫卵难进口。

 6、人急忘羞,狗急眺墙。

 7、竹贵有节,人贵有志。

 8、日晕雨淋淋,月晕刮天昏。

 9、有粮当思无粮难,莫到无粮思有粮。

 10、大雾不过三,便有雨天。

 11、人离乡贱,物离乡贵。

 12、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13、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方知父母恩。

 14、不随地吐痰。

 15、垃圾食品危害多,远离方能保健康。

 16、早睡早起。

 17、千补万补,不如食补。

 18、悲伤忧愁,不如握紧拳头。

 19、讳疾忌医,难求良药。

 20、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21、穿山的甲,王不留,妇女服了乳汁流。

 22、吃药不忌嘴,跑断太医腿。

 23、识得八角莲,可与蛇共眠。

 24、不顶千里浪,哪来万斤鱼。

 25、勤洗澡、常换衣,保证身上不招虱。

 26、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27、人熊有人欺,马瘦有人骑。

 28、学文化,从字母开始;讲文明,从小事做起。

 29、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

 30、严冬识贞木,三九见功夫。

经常用的俗语有哪些3

  1、八竿子打不着。

 比喻关系疏远或没有关系。

  2、拔出萝卜带出泥。

 比喻一个犯罪分子的落网,带动了另一个犯罪分子的暴露。

  3、饱汉不知饿汉饥。

 比喻不能设身处地为有困难的人着想。

  4、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形象化表述。

  5、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

  6、不要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告诫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等时不要孤注一掷,要多留几条后路。

  7、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与6近似,也有遇到困境后应有所变通,不要固执一种选择。

  8、闭塞眼睛捉麻雀。

 比喻盲目地办事情。

  9、唱白脸。

 白脸:京剧中的反派角色。指扮演反面的角色,对事情采取尖酸苛刻的态度。

  10、唱对台戏。

 比喻采取与对方相反的行动,或有意搞垮对方。

  11、唱高调。

 说不切实际的漂亮话;说得好听而不去行动。

  12、唱空城计。

 比喻掩饰自己力量空虚、骗过对方的方法;比喻某单位的人员全部或大部不在;形容肚子饿。

  13、唱主角。

 比喻担负主要任务或在某方面起主导作用。

  14、炒鱿鱼。

 鱿鱼一炒就卷起来,像是卷铺盖,比喻解雇、撤职。

  15、撑场面。

 指维护表面的排场;维护体面。

 读书可以丰富我们的内涵,下面是我整理的有关于书的谚语,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关于书的谚语推荐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

 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复孜孜,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有关于书的谚语精选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民间常见的谚语

 1十个梅子九个酸,十个官儿九个贪。

 2十个钱要花,一个钱要省。

 3十里认人,百里认衣。

 4十年栽树,百年歇凉。

 5什么藤结什么瓜,什么树开什么花。

 6食鱼要肥,食肉要瘦。

 7食在广州,住在苏州。

 8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9事大事小,身到便了。

 10事莫做绝,话莫说尽。

 11事怕合计,人怕客气。

 12是草有根,是话有因。

 13是饭充饥,是衣遮体。

 14是好说不坏,是坏说不好。

 15是金子总会闪光的。

 16手怕不动,脑怕不用。

 17手舞足蹈,九十不老。

 18熟能生巧,巧能生精。

 19树怕剥皮,人怕护短。

 20双手是活宝,一世用不了。

 21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22水大湿不了船,火大烧不了锅。

 23水滴石穿,坐食山空。

 24水满自流,人满自夸。

 25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6水停百日生虫,人闲百日生病。

 27水涨船高,风大树摇。

 2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29睡着的人好喊,装睡的人难喊。

常见的俗语有按下葫芦浮起瓢、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饱汉不知饿汉饥、八九不离十、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分青红皂白、病急乱投医等等。从广义来看,俗语包括谚语、歇后语、惯用语和口头上常用的成语,但不包括方言词、俗语词、书面语中的成语,或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