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山东历史文化名人简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6收藏

古代山东历史文化名人简表,第1张

山东名人录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极悲恸。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 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孙武的后代。战国时军事家。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 汜水(今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撰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三国魏玄学家,好谈儒道,辞才逸辩,开魏晋玄学清谈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对中国古典哲学影响甚远。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魏晋间医学家。编有《脉经》10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作有《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理财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有《农书》传世,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死后避雍正讳,改称士正、士祯。清诗人,论诗创神韵说,生前门生众多,影响很大。著作有《带经堂集》等,又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多种笔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京师团练大臣,以身殉国。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是甲骨文的发现者。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人原滨州地芪惠民县人,生于公元前154年,是四队时期著名的义学家和官员。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东方朔性格开朗,爱说笑话爱逗唯,被相声艺人尊为本行当的“祖师爷”。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是中国***创始人之一和山东党组织的最早组织、领导者。

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祖籍 日照市东港区涛锥镇。l936年 2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其父丁观海,是 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爱国人士。1925年在 济南求学期间,受***人邓恩铭等的影响, 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与同乡安哲、牟春霆 (陈雷)、李平章、郑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国***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李典(174--209) 三国曹操部将。字曼成,山阳巨野(今巨野东北)人。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归附曹操。由于参加镇压黄巾军和同袁绍作战有功,授青州刺史。后任中郎将、离孤太守。官渡之战,率领家族部曲运送谷帛以供军需。袁绍失败,任裨将军,迁捕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兵合肥,击破孙权围攻。性好学、贵儒雅、 不争功,受到将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舜 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传称号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日“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一说冀州之人),生于姚丘(一说生于诸冯,即今山东诸城)。

诸葛瑾(174-241) 三国孙权主要谋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阳都(今沂南南)人。诸葛亮之兄。汉末避乱江南。后为孙权所用,与鲁肃等并为谋士,并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207年,受孙权派遣通好刘备,并曾会见其弟诸葛亮,各为其主,秉公无私。在内政方面为孙权出谋划策,进谏意见,常被孙权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随孙权伐蜀。讨关羽时,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官至左将军。谥封宛陵侯。

刘表(142-208) 东汉末官吏。字景升,山阳高平(今邹城西南)人。东汉皇族远支。少年有名,号称“八俊”。190年,任荆州牧。割据今湖南、湖北一带。对中原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官渡战前,袁绍派人求助,阳为应许,阴守中立,静观时变,因此所据地区破坏较少,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多。后病死。陈寿批评他"外宽内 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喜而不纳。"

张海迪,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讲。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寻提督安徽学政,调江苏。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满,擢冀宁道参政。历江宁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盐驿道参政、陕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内阁学士,任南书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苏学政,升吏部右侍郎。迁湖南巡抚。莅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筹采峒硝,颇有治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继任工部尚书。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隶总督调吏部尚书。明年,兼署兵部尚书,又授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1797),升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清"。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先后任四库馆、玉牒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正总裁。又筹办过编撰《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能诗赋,擅题跋。尤长于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为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

杨子荣(1917--1947) 战斗英雄。原名宗贵,字子荣。牟平人。1929年随父迁往安东(今丹东)谋生,12岁进缫丝厂当童工,后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1943年逃回家乡,参加了民兵。1945年秋参加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同年10月随部队挺进东北,并加入中国***。1946年任牡庙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班长、侦察排长。1946年3月在消灭李开江匪部的战斗中立功,被评为"团战斗模范"。1947年2月在搜剿惯匪"座山雕"张洛山的战斗中,化装打入匪穴,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土匪,并活捉匪首"座山雕",荣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闹枝子沟追剿"郑三炮"、"孟老三"等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秦琼(?--638) 唐初名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济南)人。 初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后从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须陀死,率兵归裴仁基,后又降李密,任帐内骠骑。至李密败,归王世充。最后降唐,任兵马总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统军,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起义军,封翼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官至左武卫大将军。638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国公。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祢衡 (173~198) 汉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少有才辩,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杀之,罚作鼓史,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杀之,因遣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终被杀。

王粲(177 - 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年便负才名,深得著名诗人蔡邕的赏识。17岁因避战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历15年未受重用。刘表死,归依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迁军谋祭酒,官至魏国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随军征吴,翌年于途中病故。

舜帝,山东诸城人

姜尚 周代齐国的始祖,军事家、政治家。姜姓,吕氏,名望。西周初年辅佐武王灭商有功,俗称“姜太公”。兵书《六韬》,相传是他的著作。

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颍上(颍水之滨)人。春秋初期政治家,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今传《管子》一书,系后人依托之作。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鲁班 (约公元前507年——前444年),姓公输,名般,是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土木建筑工匠和发明家。被后人尊为“匠师之祖”。

曾参 (前505——前435),今山东平邑县人,亦称曾子。编著了《大学》、《孝经》两书,对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后世称为“述圣”。

齐桓公(~公元前643),春秋初期齐国国君,军事统帅。姜姓,名小白。开创春秋五霸之首。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孙膑 (前378——前301年左右),今山东阳谷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著有《孙膑兵法》一书

孟珂 (约前372——前289年),即孟子。今山东邹县人。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称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东方朔 (前154——前93),西汉大文学家。今山东陵县人

孔融 (153——208年),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东汉末学者,“建安七子”之一,有个典故叫孔融让梨,就是他四岁那年干的。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著作有《出师表》《隆重对》《诸葛亮集》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清明上河图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戚继光 (1528——1587),明朝著名军事家,抗倭名将,沿海入侵倭寇闻风丧胆,创竹竿战法。今山东蓬莱人

孔尚任 (1648——1718),孔子64代孙,今山东曲阜人。昆曲名剧《桃花扇》即他所为。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刘墉:宰相刘罗锅 诸城人,1719—1804,号石庵,清代书法家,后人称为清四大书家(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之一。

晏婴(?~前550)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期政治家、思想家。传世《晏子春秋》一书,系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颜子(前521~前490)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最赏识的弟子。名回,字子渊,品行卓冠群科。早卒,孔子极悲恸。后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复圣”。

孙武 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期军事家。其著作《孙子兵法》,是我国杰出的兵书。

左丘明 鲁国人。春秋末期史学家。相传曾著《左传》,又传《国语》亦出其手。

曾子(前505~约前432)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宗圣”。相传著有《孝经》和《大学》。

鲁班 公输氏,名般,亦作班、盘,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建筑工匠,后世建筑工匠、木匠尊为“祖师”。

墨子 (约前468~前376)名翟。古小邾国(今滕州市)人。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现存《墨子》五十三篇。

吴起(?~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军事家。现存《吴子》六篇。

孙膑(约前380~前320)生于齐国阿鄄之间。孙武的后代。战国时军事家。著作有《孙膑兵法》。

扁鹊 姓秦,名越人。齐国渤海卢(今山东长清)人。战国时医学家。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著作有《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亚圣”。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道家的代表人物。有《庄子》一书传世。

荀子(约前313~前230)名况。赵国人,一生在山东地区活动,今苍山兰陵镇东南有荀子墓。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著有《荀子》一书。

仓公(约前205~?)姓淳于,名意,齐临淄人。汉初医学家,首创医案(病历)。

汜胜之 汜水(今曹县)人。西汉农学家。撰有农学著作《汜胜之书》。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遍注群经,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王弼(226~249)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三国魏玄学家,好谈儒道,辞才逸辩,开魏晋玄学清谈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对中国古典哲学影响甚远。

王叔和 名熙,高平(今山东邹城一带)人。魏晋间医学家。编有《脉经》10卷。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著作有《诸葛亮集》。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

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存世墨迹有行书《鸭头丸贴》,小楷刻本有《十三行》。

刘勰(约465~约532)字彦和,原籍东莞莒县(今属山东)。南朝梁文学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五十篇。

贾思勰 益都(治在今寿光)人。北魏农学家。著有农学名著《齐民要术》。

刘晏(718~780)字士安,曹州南华(今山东东明)人。唐理财家。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临沂市)。唐大臣、著名书法家。传世名作甚多,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祭侄稿》等。

李清照(约1084~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章丘)人。南宋女词人。《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均已散佚。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

王祯 字伯善,山东东平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有《农书》传世,是中国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登州(今蓬莱)人。明抗倭名将、军事家。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死后避雍正讳,改称士正、士祯。清诗人,论诗创神韵说,生前门生众多,影响很大。著作有《带经堂集》等,又自选其诗为《渔洋山人精华录》,另有《居易录》《池北偶谈》等多种笔记。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清文学家。著有《聊斋志异》等。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季重,号东塘、岸堂、云亭山人,山东曲阜人。清戏曲作家,著有《桃花扇》等。

王懿荣(1845~1900)字正孺,又字廉生,烟台福山区古现村人。八国联军侵华时,为京师团练大臣,以身殉国。清末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是甲骨文的发现者。

东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德州陵县)人原滨州地芪惠民县人,生于公元前154年,是四队时期著名的义学家和官员。汉武帝时被任命为太巾大夫,常伴帝王左右。东方朔性格开朗,爱说笑话爱逗唯,被相声艺人尊为本行当的“祖师爷”。

王尽美(1898~1925)原名王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北杏村(今属诸城)人。是中国***创始人之一和山东党组织的最早组织、领导者。

丁肇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学家。 祖籍 日照市东港区涛锥镇。l936年 2月27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其父丁观海,是 一位有着强烈正义感的爱国人士。1925年在 济南求学期间,受***人邓恩铭等的影响, 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并与同乡安哲、牟春霆 (陈雷)、李平章、郑天九等人,成立了中 国***的外围组织“少年日照学会”。

李典(174--209) 三国曹操部将。字曼成,山阳巨野(今巨野东北)人。初招集宗族宾客数千家,归附曹操。由于参加镇压黄巾军和同袁绍作战有功,授青州刺史。后任中郎将、离孤太守。官渡之战,率领家族部曲运送谷帛以供军需。袁绍失败,任裨将军,迁捕虏将军,与张辽、乐进屯兵合肥,击破孙权围攻。性好学、贵儒雅、 不争功,受到将士尊敬。

管仲是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他处的时代正是列国并峙,互相征战不休。当时在黄河下游比较活跃的大国有齐、鲁、郑、宋、卫;小国有邢、遂、谭、纪、杞。大国又分两派,一派是郑、齐、鲁,一派是宋、卫。小国也附属在各个大国一边。两派的力量以郑、齐、鲁为强。由于郑国发生内乱,渐渐中衰,齐国慢慢强大,逐渐成了各国的霸主。

舜 传说中的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古帝王(五帝)之一。传称号有虞氏,姓姚,名重华,字都君,谥日“舜”。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东夷之人(一说冀州之人),生于姚丘(一说生于诸冯,即今山东诸城)。

诸葛瑾(174-241) 三国孙权主要谋士之一。子子瑜,琅邪阳都(今沂南南)人。诸葛亮之兄。汉末避乱江南。后为孙权所用,与鲁肃等并为谋士,并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207年,受孙权派遣通好刘备,并曾会见其弟诸葛亮,各为其主,秉公无私。在内政方面为孙权出谋划策,进谏意见,常被孙权所接受,深得信任。又随孙权伐蜀。讨关羽时,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官至左将军。谥封宛陵侯。

刘表(142-208) 东汉末官吏。字景升,山阳高平(今邹城西南)人。东汉皇族远支。少年有名,号称“八俊”。190年,任荆州牧。割据今湖南、湖北一带。对中原军阀混战,取观望态度。官渡战前,袁绍派人求助,阳为应许,阴守中立,静观时变,因此所据地区破坏较少,中原人前来避难者甚多。后病死。陈寿批评他"外宽内 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喜而不纳。"

张海迪,女, 1955 年生于济南,汉族,哲学硕士,中共党员,山东省创作协会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墉(1719-1805) 清前期大臣兼书法家。字崇如,号石庵,诸城人。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刘统勋之子。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改翰林庶吉士,3年后授翰林编修。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翰林侍讲。任广西乡试正考官。寻提督安徽学政,调江苏。二十七年(1762),授山西太原府知府。秩满,擢冀宁道参政。历江宁府(今南京市)知府、江西盐驿道参政、陕西按察使。四十一年(1776),擢内阁学士,任南书房行走。明年,提督江苏学政,升吏部右侍郎。迁湖南巡抚。莅任年余,勘修城垣,革除陋习,抚恤灾民,筹采峒硝,颇有治绩。升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继任工部尚书。四十八年(1783),由署直隶总督调吏部尚书。明年,兼署兵部尚书,又授协办大学士。嘉庆二年(1797),升体仁阁大学士。死后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谥"文清"。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曾三次兼署国子监,数任乡试、会试正考官。先后任四库馆、玉牒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正总裁。又筹办过编撰《西域图志》和《日下旧闻考》。能诗赋,擅题跋。尤长于书法,其书貌丰骨劲,味厚神藏,有"棉里裹针"之妙。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齐名,为当时四大书法家之一。

杨子荣(1917--1947) 战斗英雄。原名宗贵,字子荣。牟平人。1929年随父迁往安东(今丹东)谋生,12岁进缫丝厂当童工,后被日本人抓去当劳工,1943年逃回家乡,参加了民兵。1945年秋参加八路军胶东海军支队。同年10月随部队挺进东北,并加入中国***。1946年任牡庙丹江军区二团三营七连一排班长、侦察排长。1946年3月在消灭李开江匪部的战斗中立功,被评为"团战斗模范"。1947年2月在搜剿惯匪"座山雕"张洛山的战斗中,化装打入匪穴,里应外合,彻底消灭了这股土匪,并活捉匪首"座山雕",荣立三等功。同年2月23日,在海林北部闹枝子沟追剿"郑三炮"、"孟老三"等残匪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秦琼(?--638) 唐初名将。字叔宝,齐州历城(今济南)人。 初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后从张须陀镇压卢明月、李密等起义军。须陀死,率兵归裴仁基,后又降李密,任帐内骠骑。至李密败,归王世充。最后降唐,任兵马总管。不久授秦王右三统军,随李世民击败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起义军,封翼国公。参与"玄武门之变",官至左武卫大将军。638年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改封胡国公。

孔融(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灵帝时,辟司徒杨赐府。中平初(185),举高第,为侍御史,与中丞不合,托病辞归。后辟司空府为僚属,拜中军候,迁虎贲中郎将。献帝初平元年(190),因忤董卓,转为议郎,出至黄巾军最盛的青州北海郡为相。兴平二年(195),刘备表荐他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青州,孔融只身出奔,妻子被俘。曹操迁献帝都许昌,征孔融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在许昌,不满曹操雄诈,多所乖忤,被奏免官。后复拜太中大夫,退居闲职,好士待客,座上客满,奖掖推荐,声望甚高。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祢衡 (173~198) 汉末辞赋家。字正平。平原般(今山东临邑)人。少有才辩,性格刚毅傲慢,好侮慢权贵。因拒绝曹操召见,操怀忿,因其有才名,不欲杀之,罚作鼓史,祢衡则当众裸身击鼓,反辱曹操。曹操怒,欲借人手杀之,因遣送与荆州牧刘表。仍不合,又被刘表转送与江夏太守黄祖。后因冒犯黄祖,终被杀。

王粲(177 - 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西南)人。少年便负才名,深得著名诗人蔡邕的赏识。17岁因避战乱,到荆州依附刘表,历15年未受重用。刘表死,归依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迁军谋祭酒,官至魏国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随军征吴,翌年于途中病故。

济南历史名人如下图:

另外李白、杜甫、苏轼、苏辙、曾巩、元好问、赵孟頫、王士祯、蒲松龄、老舍、季羡林、任继愈、欧阳中石、曹操等古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都先后在济南生活游历或求学为官,故有“济南名士多”之佳誉。

扩展资料:

济南市,简称“济”,别称“泉城”,是山东省省会、  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环渤海地区南翼的中心城市,山东省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交通和科技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陆军机关驻地  ,山东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核心城市、新一线城市。

济南历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区域内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城子崖,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有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隋代大佛(位于历城区大佛村,凿山而成,建于隋代,为山东第一大佛)。

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谭人所作讽刺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有关济南的文献。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参考资料:

-济南

济南的主要历史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方言

济南话属北方语言,冀鲁官话-石济片。而伴随着城区的拓展,普通话的推广以及外来人口的拥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语言中,济南的母语正走向消隐。

2、城市象征

济南市市树:柳树。济南市市花:荷花。

3、饮食文化

济南是八大菜系的鲁菜发祥地,历来传承有序。

泉城大包:选料精细,做工考究,配料丰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种多。

名士多烤全羊: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声大起。

黄家烤肉:济南名吃黄家烤肉起源于章丘,以猪肉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树枝熏烤制成,口味略咸。

烧烤:回民小区、纸箱厂烧烤、啊里吧吧烧烤、一九烧烤、馕食烤吧、好旺角、良田烧烤、新疆食府等。

4、史前文化

济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扩展资料:

济南的主要地方特产:

1、章丘大葱

济南种植大葱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优良品种“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达到2米,单株重1斤左右,有的达到3斤多,章丘大葱被称誉为“世界葱王”。

2、龙山小米

济南名产“龙山小米”,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向皇帝进贡。

3、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产于济南市章丘区明水地带(明水街道)而得名,是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

4、黄河大米

位于鲁北平原南部,濒临黄河,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是济阳县发展水稻生产的一大优势以优质黄河大米水灌溉产出的济阳大米,被成为济阳黄河大米。

5、平阴阿胶

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三宝”,因产于老东阿县(今平阴县东阿镇)而得名。现东阿镇已被认定为“中国阿胶之乡”,具备“阿胶原产地”标志认证。

6、红玉杏

红玉杏又称“金杏”,主产于济南市历城、长清,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为山东杏中之魁。

7、长清木鱼石

木鱼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空心的石头,学名“太一余粮”、“禹余粮”、“石中黄子”,俗称“还魂石”、“凤凰蛋”,象征着吉祥如意、佛力无边,可护佑众生、辟邪消灾。

-济南

济南历史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它自古是夷人聚居之地,处于泰山文化圈之内,产生了东夷文化。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说明济南作为城市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当时,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时代在变迁,济南在发展,这块土地上演绎了和正在上演着一幕幕生动感人的故事。商周时代,济南为古谭国地。春秋战国时期,济南,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屡屡更替,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这一时期,佛教在济南兴盛,以历城县柳埠朗公寺为中心,形成山东一带的佛教盛地。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辖历城等10县,治所仍在历城。 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金代,济南仍为府,属山东东路。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元代,济南为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明初,济南辖泰安、德州等26县。洪武九年,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济南,至此,济南成为山东省会。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此前后,德、日、英等国先后在济南设领事馆,开办银行、商店、教会、学校、医院等,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

1949年5月复称济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济南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期。从此济南的发展掀开了新的一页。

济南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国务院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远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济南东郊龙山镇而被命名。早在春秋时期,齐国曾在这此筑城。名曰泺邑。后来,齐国又改泺邑为历下。秦代,属济北郡。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历下属济南国,其首府设在东平陵城。西晋永嘉末年(313年前),济南国的首府又由东平陵城迁至历城。从此,今济南市区成为历代郡国、州府的行政中心。“济南”一称是因为城位于古济水(故道为今黄河所占)之南而得名。至唐,这一带经济已相当繁荣,据历城县志载:“唐秦琼为济南人,世代冶铁,有‘铸铁秦家’之称”。宋徽宗政和六年,济南郡改为“济南府”,首府设于历城。元代时,马克波罗曾描述济南之繁荣“园林美丽,堪悦心目,产丝之饶,不可思议”,当时历城已成为全国游览胜地。明代,济南开始成为山东省会,曾一直至清代。1929年7月,正式设立济南市,时有面积175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194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解放济南,设立济南特别市。1949年5月复称济南市。1994年2月,济南市被正式确定为副省级城市。

济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远古时期中国有一位原始部落的首领——舜(约公元前22世纪)就诞生与生活在济南一带。境内发现以红褐色陶器为标志的西河类型(距今8400-7300年)文化遗址10多处。济南东郊的城子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黑陶为标志的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的发现地,这里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城址约20万平方米。说明济南作为城市的历史在4000--5000年以上。济南文物古迹众多,有舜文化遗址(公元前22世纪)舜耕山、舜井、娥英河、舜庙,有先于秦长城的齐长城(公元前3世纪),中国最古老的地面房屋建筑——汉代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公元前1世纪),中国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门塔(公元7世纪)和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的灵岩寺宋代彩塑罗汉(公元11世纪)等。

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泉城文化有其杰出的地位,为祖国和人类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今济南章丘人),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扁鹊(今济南长清人),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为中国医学的奠基人之一。

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今济南市章丘平陵城。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秦博士伏生(今济南市人)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传后世。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

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十分兴盛,唐代高僧义净(今济南长清人),继玄奘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唐代(公元618-907年)的房玄龄(今济南市人)、秦琼(今济南仲宫人)等均为大唐的开国元勋!

宋开国后,济南称齐洲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勤政之余,饱览胜迹,每至一地,总赋诗撰文,为济南山水锦上添彩。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 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今济南长清人),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现在在趵突泉公园内漱玉泉畔,及章丘百脉泉边都建立了李清照纪念堂;“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今济南历城人),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他著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等。现在大明湖内遐园西部建有辛稼轩纪念祠,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金代著名散曲家杜仁杰(今济南市人)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元代,济南文风日盛。著名者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另外,散曲作家张养浩(今济南市人)的散曲造诣极高,元代的散曲至他达到高峰。书画家赵孟兆元代曾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间留下许多诗画,最著名者当推《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之作。地理学家于钦,亦曾在济南做官,他游览山川,走访故老,考察齐地风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志书《齐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的边贡(今济南历城人),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著名戏剧作家李开先(今济南章丘人),有《宝剑记>等传世;清代著名学者周永年(今济南历城人)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中华民国时期,设立济南市。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成立了共产主义学会,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王尽美、邓恩铭还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

济南历史

济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1986年12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济南地区就已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目前这一时期的遗址全省发现约七八处,其中仅济南章丘就有4处。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时期的遗址,已在境内发现8处,是山东省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6100~4600年),各地先民在济南地区的活动更加频繁,因而遗留下来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遗址,其中章丘的王官、焦家,长清的大柳杭,平阴的周河等,内涵丰富,面积广大。与大汶口文化一脉相承的是山东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龙山文化于1928年在今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首次发现而被命名。通过对城子崖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发现在龙山文化时期,该处已有一座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城址,其规模居全国已发现的8处同时期城址之首。1961年国务院将城子崖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石文化(距今3900~3500年)是山东地区继龙山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夷人文化。目前,济南地区已发现该时期遗址达数十处,其中尤以章丘县境内数量最多,城子崖遗址仍是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遗址上的龙山文化城址之内,存在一个面积17万平方米左右的岳石文化城址,这是国内发现和确定的第一座夏代城址。已进入奴隶社会的商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在城子崖一带,建立了谭国。西周建国后,行分封制,济南地区属齐国。此时,谭国仍继续存在。中国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收有谭国一位大夫所作的讽剌诗《大东》,是现存最早的一篇有关济南的文献。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此时的济南,仍地属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齐晋“�”之战,即发生在今济南市北郊马鞍山一带;战国时期的齐国大思想家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稷下学派著名学者,其墓即在章丘;卢人(今长清人)扁鹊,精通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创立望、闻、问、切的诊病方法,在中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建立郡县制。今济南市区地属济北郡,称历下邑。

汉初,设立济南郡,此为“济南”一名出现之始。济南郡治设于东平陵(今章丘县平陵城)。汉文帝时,年过九旬的济南人、秦博士伏生口授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使之得以流传后世。汉武帝时的博士弟子济南人终军,先后出使匈奴和南越,为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东汉,为济南国。灵帝时,曹操任济南相,政绩颇著。位于长清县孝里镇的古建筑孝堂山郭氏墓石祠,建于东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面房屋建筑,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室内的画像及题字,被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多处于战乱之中。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济南郡治由东平陵移至历城。自此,历城便成为济南地区的政治中心。

进入隋唐,社会趋于稳定。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济南郡为齐州,治所仍在历城。隋唐时期,佛教在济南十分兴盛,留下众多的佛教胜迹。主要遗存有历城柳埠四门塔、千佛崖石窟造像、龙虎塔、九顶塔,以及千佛山、青铜山、玉函山、龙洞等地的石窟造像等。四门塔为全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塔,与其附近的千佛崖石窟造像(含龙虎塔、九顶塔),均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始建于北魏的长清灵岩寺,唐代极为辉崇,今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高僧、长清人义净,继玄大壮之后赴印度取经,译佛经百余部,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

宋开国后,济南沿称齐州。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升州为府,齐州遂为济南府。社会的长时期相对稳定,使济南呈现一派太平盛世景象。著名诗人黄庭坚曾以“济南潇洒似江南”的诗句赞美济南的湖光山色。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勤政之余,饱览胜迹,每至一地,总赋诗撰文,为济南山水锦上添彩。北宋末年,金兵大举入侵,在济南建立了金地方政权,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1161年,爆发了耿京、辛弃疾领导的农民起义。随后,红袄军、杨妙真领导的起义军均在济南地区活动过。北、南宋之交,济南“二安”相继蜚声文坛: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词作情真、意深、语新,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婉约派”之宗;“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字幼安),不仅是一位毕生致力于国家统一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他创作的词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金代,济南仍为府,属山东东路。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元代,济南为路,属元王朝的“腹里”地区,直隶于中书省。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著名散曲家、济南人杜仁杰博学多才,诗文俱佳,他曾多次同文学家元好问共游济南。元好问在遍游济南山水后,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元代,济南文风日盛。著名者有宋、辽、金三部正史的总裁官张起岩,戏曲作家武汉臣、康进之,散曲作家刘敏中、张养浩等。张养浩,济南人,他的散曲造诣极高,元代的散曲,至他达到高峰。书画家、湖南人赵孟�,元至元二十九年(1293年)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任职3年间留下许多诗画,最著名者当推《鹊华秋色》图,成为传世之作。地理学家、益都人于钦,亦曾在济南做官,他游览山川,走访故老,考察齐地风土人情,完成了著名地方志书《齐乘》。

明初,曾置山东行省,济南始为山东首府,是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从此,济南成为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清代,济南仍为山东省治。

明清两代,济南经济发展较快,清康熙以后,已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城市。与之相适应,文化事业相当发达,一批著名学者应运而生。明代文坛著名的“前七子”之一、历城人边贡,诗作以清新婉转、平淡和粹、兴象飘逸见长;“后七子”领袖李攀龙,则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对明代文坛产生过较大影响;著名戏剧作家、章丘人李开先,有《宝剑记》等传世;清代著名学者、历城人周永年,是《四库全书》的主要编纂者之一;马国翰则穷其毕生精力,完成《玉函山房辑佚书》,成为中国辑佚学的煌煌巨著。余如许邦才、殷士儋、于慎行等,均在文坛享有盛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涌入中国,宰割掠夺,济南亦未幸免。1897年,德帝国主义侵占胶州湾,后又强修胶济路,从胶澳(今青岛)直达济南。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城市区域随之扩大,工商各业有长足发展。1911年末,津浦铁路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济南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在此前后,德、日、英等国先后在济南设领事馆,开办银行、商店、教会、学校、医院等,济南进而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主要立足点之一。然而,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始终遭到济南人民的强烈反抗。山东地区义和团运动的首领朱红灯曾在长清一带活动,在“天下义和拳兴清灭洋”口号鼓动下,济南城乡的反帝爱国运动达到高潮。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府为道,济南初属岱北道,1914年改称济南道。1929年设立济南市。

民国以后,济南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历史变革。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济南各界罢工、罢市、罢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四”运动后,先进知识分子很快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夏秋,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王尽美、山东省立第一中学学生邓恩铭等人成立了共产主义学会,并在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1921年春,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国内建立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之一。7月,王尽美、邓恩铭代表济南共产主义小组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次年5月,济南独立组正式成立,王尽美任组长,有9名党员。到1927年5月,济南已建立津浦大厂、一中、一师等20个支部,党员发展到50人。济南党组织成立后,不但领导了济南工人运动,而且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宣传和其他形式的革命斗争。1928年,日本侵略军在济南制造了举世震惊的“五三”惨案,济南党组织立即号召民众起来,誓死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积极组织开展对日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济南市委选派党员和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分赴山东各地,参加抗日武装起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在中国***的领导下,济南人民奋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开辟了南部山区抗日革命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济南党组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1948年9月24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济南,济南解放。济南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省委员会、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政协山东省委员会、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机关均设驻于济南,济南继续保持着山东省的政治中心地位。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