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发展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中国建筑发展史?,第1张

1、夏商周

最早的建筑就地取材,筑土构木、建房架屋,大致上有以下三种形式:干阑式-长江流域,潮湿多雨,人居楼上因地制宜;木骨泥墙式-黄河流域,伞架方式,圆形结构;夯土墙-奴隶时代,与青铜器时代制度有关。

2、春秋战国、秦汉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今人从阿房宫遗址和始皇陵东侧大规模的兵马俑列队埋坑,可以想见当时建筑之宏大雄伟。此外,修筑驰道,筑长城,凿灵渠。

汉代继秦又进入大规模营造建筑时期。汉武帝刘彻先后五次大规模修筑长城,开拓通往西亚的丝绸之路。西汉末年还在长安南郊建造明堂、辟雍。东汉光武帝刘秀依东周都城故址营建了洛阳城及其宫殿。

3、魏晋南北朝

代表建筑:龙门石窟 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期间,传统建筑持续发展,并有佛教建筑传入。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此时发展起来,南北政权广建佛寺,一时间佛教寺塔盛行。

据记载,北魏建有佛寺三万多所,仅洛阳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有大同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这一时期的中国建筑,融进了许多传自印度、西亚的建筑形制与风格。

4、隋唐

代表性建筑:隋唐洛阳城 赵州桥 大雁塔

隋朝修建了都城大兴城,营造了东都洛阳,经营了长江下游的江都。开凿了长约2500公里的大运河。还动用百万人力,修筑万里长城。炀帝时期,名匠李春在现今河北赵县修建了一座世界上最早的敞肩券大石桥安济桥。

唐代在都城和地方城镇兴建了大量寺塔、道观,并继承前代续凿石窟佛寺,遗留至今的有着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佛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大理千寻塔,以及一些石窟寺等。

5、宋、辽、金时期

在建筑艺术方面,自北宋起,就一变唐代宏大雄浑的气势,而向细腻、纤巧方面发展,建筑装饰也更加讲究。北宋崇宁二年,朝廷颁布并刊行了《营造法式》。这是一部有关建筑设计和施工的规范书,是一部完善的建筑技术专书。

6、元、明、清

代表性建筑:故宫 明孝陵

元代营建大都及宫殿,明代营造南、北两京及宫殿。在建筑布局方面,较之宋代更为成熟、合理。明清时期大事兴建帝王私家园林,形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造园高潮。

明清两代距今最近,许多建筑保留至今,如京城宫殿、园林,两朝的帝陵,江南的园林,遍及全国的佛教寺塔、道教宫观,及民间住居、城垣建筑等,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光辉华章。

参考资料:

-中国建筑史

      似曾穿越——浙江省柯桥中学学子聆听兰若寺的故事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国际博物馆日,增进柯中学子对家乡文化感知,2018年5月11日上午10时,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罗汝鹏在柯桥区文化中心应邀做了题为“绍兴市柯桥区平水镇兰若寺考古工作介绍”的讲座。本次讲座由绍兴市越国文化博物馆高幸江馆长主持,浙江省柯桥中学文史社负责人、教科室主任刘晓庆老师,文史社管荣伟老师及文史社学生聆听了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

       罗博士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片《倩女幽魂》为导入,从而拉开了此次讲座的序幕。首先,他谈及了兰若寺墓地发现的缘起,因一项建设项目的开展,浙江省文物局委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柯桥区文化发展中心考古处,对建设规划范围进行考古探勘,结果,在兰若寺水库北岸、皇坟山南麓,发现一处南宋时期墓地——兰若寺墓地,建于南宋晚期,使用年代下限不晚于元代初年,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南宋时期规模最大、格局最完整的高等级墓地。

       其次,罗博士介绍了兰若寺墓地的规模与构成。就规模上看,与浙江省内其他的南宋墓地予以比较,大名鼎鼎的宁波东钱湖、余姚史氏家族墓,史浩、史弥远、史嵩之“一门三丞相”,权倾天下。史弥远更是宋宁宗宋理宗时候的权相,他的父亲史浩是宋孝宗时候的权相,他的侄子史嵩之是宋理宗时候的权相,全是南宋时期最高等级的人,所以墓地都是按照一品礼制来做的。但从考古发现来看,这些人的墓,单从墓地框架来比,居然还不到兰若寺墓地规模的三分之一,兰若寺墓地的墓园从目前揭露的面积来看,占地至少12000平方米,足见规模庞大。从构成而言,这片墓地风水环境、墓园、坟寺等组成,从风水环境来看,此地眼前延绵两座山,青龙山掩在层层叠叠的日铸岭中,园前山间小溪流经,背后是靠山,如同被山拥抱,安全感强,颇具风水所讲的“怀抱之地”;坟寺则在1956年建的兰若寺水库前面,距墓园东侧约150米的地方,因枯水期而暴露出来,表面上看是三进院落的,每进院落也是这样的石磡包边。罗博士认为它和这个墓园是对应的,很有可能是墓地赐享的坟寺,并且经过口述调查,老百姓就说那里是寺庙,说案山后面还有尼姑庵,虽未能找到,但是能看到老门石臼一样的门轴,寺和庵相距很近,可能只有200米左右。”而这便是功德坟寺,就像嘉定十四年(1221),朝廷下限诏改赐智国寺为岳坟的功德坟寺,并赐额“褒忠衍福禅寺”。它先于墓地存在,朝廷为这个坟寺赐一个匾,一方面守坟墓,一方面帮墓主人做功德。它是级别的体现,也构成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南宋墓园。整个墓园园内分为上下两部分,最下面的第一级台地为“下园区”,占地约6000多平方米,是个封闭区域。而这个区域推测可能是与南宋帝陵单独建设的用于日常祭享和守陵人居住的“下宫”具有相似意义的院落建筑区。第二到第四级台地为“上园区”,应是专门用于祭祀的高等级建筑区与主墓分布区。核心部分,是第二至第三级台地,沿中轴对称,考古队员在这里发现了多级石磡、石墙、殿门、厢房、大殿、庭院等遗迹。大殿规模经过考古发掘证实是个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的建筑。按照周必大在《思陵录》里的记载,宋高宗的献殿,也是大殿,才三开间。所以,这是目前所见南宋时期规模最大的单体墓园建筑。

      墓园最上面,也就是普通人最感兴趣的“关键部位”——主墓区,除了没有圆形封土,而以方砖铺顶或石块铺顶的斜坡面代替,主墓区布局与南宋时期高等级贵族墓特征基本一致,由须弥座、环墉(步道)、阙楼、主墓室、隔墙、石挡墙等组成。

        而且在主墓区发现了阙楼,就在主墓的四角,凸起的两个角,尚能看得见。阙楼的出现,彻底的为此墓地打上了高等级的记号。封土的四个阙角是可以明确代表身份的。根据北宋时期《天圣令》中记载“诸墓域门及四隅,三品以上筑阙,五品以上立土堠,余皆封茔而已。”意思就是说,三品以上官员,墓地的四角才能筑阙。兰若寺墓四角筑阙,墓主人身份显然是三品以上高级高官。再综合墓室墓园的规格,都远远超过宁波东钱湖、余姚史氏家族墓,包括秀园等南宋时期权倾一时的重臣墓园,这么一来,它就指向了当时的最高规格。

        墓主人究竟是谁,成为了学生极度想要知道的问题,罗博士也予以了思考和分析,目前学界认为墓葬位于绍兴,指向当时最高规格,做法又是完全江南式,如果是绍兴人,在南宋后期,符合这种身份的人,在整个浙东,不超过10人,在绍兴,也就一二人,这样推下来,推测是宋理宗生父赵希垆最有可能。”当然也存在着其他的可能,这有赖于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此外,罗博士还就宋六陵与兰若寺墓地的关系、以及出土的建筑构件予以分析展示,进一步指出南宋建筑史的辉煌。最后,罗博士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并鼓励学生投入考古事业当中。

       通过这次讲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兰若寺墓地,增强了乡土观念,同时也认识到考古学的魅力以及与历史学的关系,也明白考古工作者的不易与坚守。

1、创立时期:

周至春秋战国(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埃及、希腊、西要)

2、成熟时期:

秦汉(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希腊、罗马)

3、溶汇时期:

魏晋南北朝(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早期基督教时期、拜占庭时期)

4、全盛时期:

隋唐时代(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拜占庭时期、早期歌德时期)

5、延续时期:

宋辽金元(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歌德时期)

6、停滞时期:

明清(同时期西方建筑分野:文艺复兴之后)

扩展资料:

中国从上古至清末,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民宅,其建筑形态及营造方式远播东亚各国。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

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建筑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