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籍应该深度解读的原因
(中国)古代典籍是一个巨大的知识文化宝库。
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需要了解古代历史,必须深入解读古籍,拿到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而不是翻译后的间接资料。
2文化的传承包括很多方面,而语言无疑是排在首位的,文字则是记录语言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3现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比之下,古代典籍是经过历史的沉淀留下来的经典,是实实在在的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东西。
4中华文化典籍丰富多彩、浩瀚如烟,现代文化有其先进性,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古代文化的存在。
5文言是现代汉语之源,它们有很多共通之处。但真正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暂且这么说)。因为我们用现代语言来翻译来解释文言文和古诗词,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它,但一个懂文言文的人是不需要翻译的,他可以把文言文当成一种直接的语言接受和吸收,翻译是间接的、是拆分行为,只会破坏句子原有的美感。
6古籍中蕴含的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传播我们的古代文化、更好的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7有些知识只有从我们的古籍中获得,如古代医学、古代数学、古代科学、古代天文学等等文化既有其特殊纪录方式,还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古代典籍应该深入解读原因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最主要的几条。
大年初一央视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社会对于《尚书》的反响巨大,影响力极强,“尚书”一词甚至一度登上热搜。“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大家也记住了华夏九州是“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记住了伏生是守护《尚书》的第一人,记住了伏生将《尚书》传给了晁错,而《尚书》至今依然在被传承,记住了伏生的老家在山东,记住了……而这些内容曾经都是记录在古籍里,而现在我们以全新的视角,用舞台剧的形式展示出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了,让古籍里的智慧为今人所受用,让古籍里的内容代代相传,这是古籍的使命,也是古籍的真正价值之所在。
《尚书》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部典籍,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同时,《尚书》也是一部非常复杂的经典,研究《尚书》的学问,叫“尚书学”,是一个非常专门、非常庞大的学问。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学者为之皓首穷经,相关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期,用现场表演、嘉宾对话的方式展示《尚书》传承中的一些关键点,感人至深,特别是伏生传经的故事,让很多人流下热泪。
一部典籍,一个故事,走进典籍,从而更好地理解典籍背后的故事,以及典籍所蕴涵的无穷无尽的历史智慧。解读一部古籍,了解一段历史,弘扬中华文化。让我们用更多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经典、解读古籍,传承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的活起来,让历史的智慧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古典书籍,阅读起来会有一定的麻烦,所以正确的阅读方式应该是,通过各类古籍进行网络式阅读,将文章的产生的历史与社会环境全都研究透彻,之后再回过头来仔细理解这部分文章,还要通过现实生活相互印证,最终才能有所得。
古典书籍让人难以理解,主要是因为它距离我们的时间较为久远,随着社会变迁,很多文化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按照现代的阅读方式去对古籍进行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偏差。
中国古典书籍都是按照一个文化系统传承下来的,古人非常喜欢用典,如果对于历史不够了解这些典故你是无法理解它的真正含义的,所以在阅读古典书籍的过程中要不断的查阅资料,了解其中每一个词汇所代表的真正含义,之后你才能把这句话的根本意思弄透彻。
所以在阅读古典书籍的时候,要做好准备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文中典故的含义以及背后的故事,把这些资料串联起来,形成一张网络,而这张网络的核心就是你所要阅读的古典书籍,这样你对这篇文章才会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能够站在一个全面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不会出现一知半解的情况。
古人在写作文章的时候,喜欢托物言志,所以这些文章的表面意思并不一定能够反映作者当时的心境。你需要根据作者写作这篇文章时候所处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比如被贬谪的官员,他在文章中反映的这是针砭时蔽的态度,或者是表达自己的高洁心态,种种情况不一而足,需要你自己去揣摩。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阅读古典书籍的时候尤为要重视这一点。因为古典书籍的写作方法和表述方式都已经与现在有了很大的不同,粗略阅读,只能抓住表面的文字意义,而无法理解这些文章的深刻内涵。在阅读古籍时一定要反复阅读,加深对于文字的理解并且展开联想,运用逻辑思维的方式,对于文字的背后意义进行假设,然后根据全篇内容进行推理,否定不合理的设定,保留其中已经理解的原文内容,经过反复阅读和论证之后,这篇文章就会被彻底吃透。
阅读古籍时最忌讳的就是人云亦云,因为一千个作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到的内容相同,但是理解方式也会有所偏差。所以阅读这些古典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可以借鉴别人的观点,但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在很多情况下,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篇文章理解的意义都是有冲突的,你需要仔细甄别,并且形成自己的理念。
古典书籍翻译的,要素是信达雅。就是说要准确传达文字的意义,并且转换为自己能够熟悉和理解的表述,并且对文字进行修饰,使之变得通顺流畅富于美感,当你对,古典书籍的翻译已经炉火纯青的时候,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会比别人深刻得多。
另外,古典书籍中的内容,对我们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借鉴作用,我们阅读这些书籍是为了让我们现实生活能够变得更加完美,所以要不断与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相互印证,没必要苛求字面上的含义,而更去注重内心的表达,对于文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情景和事,哪怕是曲解了原文的意思也没有什么不可。
钻研古文。
研读指钻研,深入探求,研究,推究,考究,古籍指古文尚书,所以研读古籍的古文可以说成是钻研古文。
研读,读音yándú,汉语词语,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 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
古籍,是指未采用现代印刷技术印制的书籍。图书在古代称作典籍,也叫文献,兼有文书、档案、书籍三重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将记事类文件加以编排,供人阅读,并达到传播知识经验的目的,便形成了一部图书,图书的内容日益增多,载体趋向多元,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为了方便阅读,产生了“简册”、“卷轴”、“册页”、“线装书”等不同的装帧样式。
1 “回望了过去展望未来”用文言文如何表达
1、文言文:悟以往,知来者。
2、原句: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出处:魏晋时期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并序》
4、原文节选如下: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译文:
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亮得太慢。
2 展望我们的语文学习生活作文小学的时候语文作业无非就是一些抄抄写写,默写,背诵之类的。
难度也不大,都是一些很简单的题目,稍稍思考,就可以打出来了。我觉得升入了初中,学业肯定会越来越重,尤其是语文,肯定会更加难。
或许作业也不会很多,但是难度肯定会有少许的提高,比方说文言文,是一读,二译,三理解。读没多大的问题,译也只需稍稍思考便可答出,但第三项理解,就稍微有了一点难度。
小学时学文言文,只需明白大致意思和中心思想就可以了,现在是在以前的基础要求上进一步升华,去挖掘什么原作者如此写作的意图,赏析这句,品读那句的。在求知的道路上,肯定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艰难困阻,但我相信自己,我有能够学好语文的自信。
加油。
3 周记:学年总结,下学年展望500字转眼间,初一下学期已经过半了,回顾走过的日子,觉得自己一路上收获不少,经历了上学期两次总结,认识到了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总是不能达到目标的原因,而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又没有实现了自己期望的年级第一,遗憾这未完成的梦想 但遥望前方,道路依然悠远而漫长,我需要努力的时间,还有很长回首,身后的竞争却不曾远离每个人都有前进的希望,稍加努力,便会达到自己的希望所以“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们,“任重而道远” 静下心来仔细看看自己的错误,数学是因为知识运用的不太灵活,其实题目的实质还是一样,只不过换另一种方式,当时并没有思考联系英语就是绝大部分都错在了基础题上,总而言之还是复习时忽略了基础部分,而太过重视难题阅读的那道题按说错的不应该,文章的理解还是没有太透彻语文总体来说考的很满意,作文是需要继续努力和积累的,但不应该错在文言文上这些错误其实很多可以避免,很多也可以改正丢分就丢在没有“认真谨慎,小心仔细” 但无论怎样,这次考试已经过去了,更多的期望和梦想要寄托在期末考试了“胜不骄,败不馁”,气馁是人性的大敌从上学期的两次考试名次的变化就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既然已经下定了决心,就应当把它坚持到底如今的环境,身边的人也是不断在努力,不断在前进的一次的失败也不能说明什么,学习是无止境的,学习也是没有界限的要善于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同时也要善于发现问题 记得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我们都曾经是一只蛹,努力想变成这人世间最美丽的蝴蝶当蝴蝶穿过两岸光阴,我们看到了鲜花,泪水,成功,坎坷,挫折……”蜕变过后的蝴蝶一定更加美丽,更加坚强,而人生亦是如此,考试也就正如那一次次蜕变,使我们继续成长,磨砺过后的天空,定会更加灿烂;通向鲜花与掌声的人生之路,也必定是曲折的 但愿这次考试会给我以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希望,在日后,为了下一次实现和成功,继续努力!因为生活,正是有了目标和拼搏。
4 展望初二》的作文字数不限最好短一点新学期的目标主要是学习的1 回顾初一展望初二转眼间,初一就这样结束了,迎来了初二的新生活 刚升初一时,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要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开始自己的初一生涯,刚开始由于不是那么的熟悉老师再加上自己也不是很努力,而且也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初一上学期的前半学期里,语文成绩一直不是很好,老师每次发的卷子我做的也不是很好,每次都是60多分70分,最多的也就没有上过70分,后来我开始慢慢的改变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首先,我合理的安排时间,调整好作息时间使自己的状态很好,分配好学习与玩耍的时间分配好时间很重要,而效率和方法更为重要其次,我保证每天认真的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语文老师当了好多年的教师,凭自己工作经验的积累,所以布置的作业的价值也很高有次在和同学聊天时她告诉了我一个网站,里面专门是学习的,而且也有一个视屏,那都是老师讲的课,我就问问同学那起作用不,他说有作用,然后我回家告诉了妈妈,然后就弄了这个网站然后每天晚上我就会打开这个网站复习当天的课程,复习明天的课程,就这样,到了后来我就发现我的学习成绩就慢慢的提高了,但也不光是这个,我慢慢对读书有了兴趣,有事就买几本书没事干时,就拿出来看看,看书也对语文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只是就知道的多了,到了期末时我的考试成绩相比才开始是,有了提高如今已经开学了,要对自己今后初二的语文学习制定一个计划一要加大自己的阅读量,多看文章, 对自己写作文有很大的提高二对于文言文要理解每一层含义,知道每一句和每一个字的解释课外阅读就要靠平时的积累,在答题时,要身临其境,明确中心,认真审题,一遍不会读两遍,两遍不会读三遍,直到读明白为止三字词,这是最基础的,就是要多写,在家里要让父母经常听写四默写,这是考试时,一不小心就会丢分的一道题,因此也要多些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努力,没有知识的人,将来就会被世界淘汰2 回顾初一展望初二 站在初二的起点上回望过去的一年,365个日日夜夜,很辛苦、很充实、很欣慰!特别是最后,班级的自我管理初见规模,班级的学习风气亦蔚然成风而最令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一直致立于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初步形成 现在,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上,一个比初一更高的起点,开始了新的征程诚如开学之初我所说的,今年的学习任务很重,增设物理学科同时各科学科的难度和广度都会加大,因此,今年我们的主要精力将要放在学习上,也就是说,我们70%的精力在学习上,30%的精力在习惯的培养上面对压力,我们不应该只感到压力的存在,而应该用一种昂扬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面对挑战,我们有三把利器:一、“向更好的课堂纪律要更好的成绩”课堂,是我们获取新知识的主要来源,良好的成绩需要我们高效的学习,而高效的学习则需要更好的课堂纪律作保障二、高效的自我管理和合作---班干部的自我管理和同学之间的合作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巩固----复习、预习环节的巩固 为了加强班级的自我管理,我们开始了第二批班干部的培养因为今年的重点在学习上,所以我们增设了两名副班长和两名学习委员以加强对于学习的自我管理而这次的班干部采用竞争上岗的办法,也就是自我推荐,面向全体发表施政纲领,最后由全班投票产生让我颇为感动的是面对这样的挑战,一些学生勇敢的站了出来刘亦伟、贺佳昕、孙全、赵鸣树参与了副班长的竞选,黄春意、贺星捷、许家玮、赵嘉琪、马川参与了学习委员的竞选,经过激烈的竞争,刘亦伟、贺佳昕成功当选副班长,而黄春意、贺星捷则成功当选学习委员而由于他们的当选,又使组织委员和考勤委员出现的空缺,因此,曹琳彤、孙全、许家玮、赵嘉琪、和王子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竞选,最后,曹琳彤和许家玮成功当选组织委员和考勤委员“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是他们的共同心声他们将和原来的班干部一起率领大家迎接新的挑战! 而关于课堂纪律的问题:今年开学之初,我做了一个调查,班级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大家普遍认为是“课堂纪律还不够理想”,因此,这一个月来,大家一直致力于课堂纪律的管理不过让人欣慰的是较多的同学已经自己意识到自己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并努力地进行修正,这一点,在“十一”假期的反思中已经得到了反馈,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会出现一个令每一个人都满意的课堂,因为,这毕竟是我们考出好成绩的保障 复习和预习环节的巩固:这个环节需要有较强的自觉性这个环节是“自我学习”的重要标志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是“先快后慢”的,所以,及时的复习可以花最少的时间得到最大的收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高效”,也就是说,你如果进行了“及时的复习”,你不但可以保障自己的成绩,你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预习环节则可以使你“带着问题进行听课”,这样会使你的课堂有更强的实效性,听课不是盲目的,不是为了听课而听课的,而是为了解决自己的困惑而听课的,所以,提前预习可以使你清楚的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并通过课堂解决自己真正的困惑 。
5 展望初二生活古文300字左右“这一天,我开始仰望星空,发现,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我开始不再彷徨也不再抱怨。。”很喜欢这首“仰望星空“,它教给了我放飞梦想,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能使你拥有远大的目标,怀揣着希望,蚕化茧成蝶,叶茁壮成树,那一丝寂寞的尘埃也同阳光而变得温暖。
展望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淡悠然,官场的,社会的黑暗,构造了一个腐朽的历史,如果陶渊明当初贪图眼前的荣华富贵,而不是展望未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感受到秋菊绕舍,渊明挥豪的淋漓。
展望是司马迁的丹青,《史记》,所有的花都很美丽,所有的过程都很痛苦,。是的,司马迁忍受着残酷的官刑,用血肉写下了令华夏子女震惊的巨作《史记》成为中华史书的一次奇迹,也造就了一代“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辉煌,试想,如果不是展望未来,憧憬未来,将愤怒、痛苦化为动力,能有如此大的成就吗?
展望,不仅于个人,更于国家,华夏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以沉重的步伐走来,走过华美的唐诗,走过工整的宋词,走过繁荣的明清小说,走过鸦片战争,走过万里长征,走过八年抗战,走过“十一五”走向辉煌的明天,走向灿烂的历史舞台。
然而,展望未来,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将它付诸于行动,如果说成功是一首歌,梦想是曲,汗水是词,而行动则是主旋律。当我们选择远方而不顾风雨兼程,将地平线留给世界,直到成功把我们包围。
展望未来,为了最初的梦想,去追逐,用青春的汗水浇灌,用温暖的怀抱拥抱世界,用坚定的信念编织成功的摇篮!
6 现代文品读·文言诗文点击(读点古籍)的答案过了今天就不要了睿rui 4声 智 论lun 2声 语 蹙cu 4声 额皱zhou 4声 眉1)从文中看,读古籍对我们的好处是:1)对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都有极大的裨益2、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的帮助也很大(2)纵观全文,作者提倡“读点古籍”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犹如一艘艘满载着思想和 智慧的航船离开了典籍,就等于离开传统文化,离开了自己的根2、读古籍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和文学修养,对我们学语言、学写作也帮助很大3、如果我们对古籍弃之如草芥,我们对不起古人,更对不起后人!(3)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不要忘了回眸的过去,读一些古籍,把根留住读古籍对中学生有什么意义?请说说你的见解古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充实我们的心灵;古籍中的历史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视野;古籍中的荣辱兴衰可以陶冶我们的爱国情操;古籍中的诗文小品可以诗化我们的生活 。
古籍句读的特点及成因有语言简练、字音变化、文法结构、上下文思考。
1、语言简练:古籍句读文本通常以简练为主要特点。因为在古代,许多文本都是口头问答或者是演讲的形式,需要言简意赅地表达如下,使受众能够理解。
2、字音变化:古籍句读文本中经常会出现字音变化的现象,例如说句末的韵脚发生变化、声母失声等。这些变化在语音上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于不熟悉古汉语音韵规则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3、文法结构:古籍句读文本中的词序和语法结构往往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例如说动宾结构、主谓结构等结构有时被打破了。这些变化在语法上虽然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对于不熟悉古汉语语法规则的人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4、上下文思考:古籍句读文本通常需要通过上下文进行深刻理解。因为这些文本是一些演说或者讲述事情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中可能会有一些相关内容没有直接表达出来。因此,阅读时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作者的意图。
阅读文学古籍,也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相结合。古籍是传统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则是靠记忆和口头传承的艺术或技能,二者往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我在阅读宋元话本的时候,就借助于听书的经验,解决了一些困惑的问题。现存的话本或详或略,或雅或俗,总的说都不会是实况录音的记录。因此有的被认为是拟话本,如鲁迅对《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宣和遗事》的判断。有人认为话本只是故事的代称,如日本的增田涉等学者。还有人不承认宋元话本的存在,认为都是明代人改写的小说。其实,说话人一般有底本,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北方的评书艺人,把提纲式的简本叫做“梁子”,把语录式的繁本叫做“册子”,但也不会是实况的记录。如现代评书名家刘兰芳播讲《岳飞传》的时候,每天要写上万字的稿本,但还是要加上许多临场发挥。我在参观苏州评弹博物馆的时候,注意到收藏的弹词话本,一般只有唱篇,没有表白;有的虽有表白,也很简略。也有已整理成书的,一般也不像场上说唱的那么详细生动。
当然,也有老艺人自己整理成比较详备的底本,或徒弟继续加工的繁本,那是很少见的。例如苏州评话老艺人陆耀庭和顾宏伯,都有说《三国志》的脚本,是自己编写的抄本,都把一部分脚本送给了学生王忠元。王忠元自己又整理了一个脚本。2015年5月18日,王忠元遗孀华琦把三种脚本都捐赠给了苏州评弹博物馆,成为一时佳话(何兵《留住名家珍贵史料,三部手稿展现戏痴情怀》,据《古代小说研究网》转载2015年5月20日《姑苏晚报》)。师父整理了自己的底本,最后送给了徒弟,这是曲艺界常有的事,有些话本大概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因此就有了传承性和变异性的特征,形成了世代累积型的作品。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宋元时期的特定背景,文化重心逐渐下移,特别是元代一度停止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走向民间,出现了不少书会才人。他们为艺人编写脚本,杂剧、散曲是大宗的,都见于《录鬼簿》。但编写话本的只见陆显之《好儿赵正》一例。“腹笥有文史”的朱桂英女士,讲的是“道君艮岳及秦太师事”,则是讲史家(见杨维祯《送朱女士桂英演史序》),但有无话本留传,亦未可知。现存的《宣和遗事》则是收集了许多史料的一部话本,编者掌握不少史传和诗词的资源,文化修养较深,应该说是当时的“才人”。但《宣和遗事》可能并未全部付诸场上演说。我认为这也是话本的一种类型。因此我提出了讲史平话的多样性问题,对古代作品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从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有些艺术性不强的本子,却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意义,如《宣和遗事》就是。
清代的话本如《清风闸》《飞跎子传》也是艺人自己整理的,但比较简略,又没有才人帮他润色。俞樾虽然对《三侠五义》作了一点修改,但没有仔细加工,所以没能像《水浒传》那样成为杰作。
苏州评弹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许多世代累积型的话本和多种流派的唱腔。我作为苏州评弹的老听客,很关心它的保护和传承。在探讨近体诗的格律及吟诵问题时,觉得苏州评弹在雅化和格律化的过程中,曾深受近体诗的影响,特别是以马如飞为代表的《珍珠塔》和马调系统的唱腔,最能体现传统的吟诵方法。因此写了《苏州评弹与格律诗的吟诵》等文章,希望能以吟诵的方式来扩展传统诗词的传承,包括对诗词格律的普及。另一方面,也希望苏州评弹的艺人,能继承并发展前人的经验,适当借鉴传统诗词的格律,提高评弹的艺术性。反过来,吟诵家也可以借鉴曲艺家的唱腔,适当改进吟诵的音乐性。例如平起式的七言诗,如果结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在苏州评弹里一般都是在第六字上延长行腔,而在第七字时却很快收束,与其他剧种大多在末字上延长行腔迥然不同。我觉得近体诗的吟诵,也可以适当夸张第六字的长音,显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反差。最近在电视上听到上海陆锦花女士指导、培养的小学生,用苏州评弹唱腔吟唱的唐诗,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平长仄短的声调,也很好地给少年儿童传播了古典诗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诗教方式,值得重视和提倡。
“常州吟诵”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赵元任先生的吟诗方法为代表的。在目前百花齐放的吟诵流派中,我认为“常州吟诵”可以代表吴语地区及大多数方言地区的传统吟诵方法,以“平长仄短”的声调和两字节、三字尾为基本节奏,是和近体诗的格律相适应的,完全可以作为“非遗”保护并传承下去。其他流派的吟诵,是否分别列入“非遗”,还有研究讨论的必要。至于以音阶高低为艺术手段的歌唱方法则是在探讨和试验中的创新,同样可以为传统诗词的传播作出贡献。
(作者单位:中华书局)
本文2023-08-22 00:37: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