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作者是谁(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它以丰富的史料和优美的文笔,闻名于世,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也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此书西汉时已经定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载:“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司马迁撰写《史记》,多采《左传》材料,王莽时刘歆大力推崇,“教子孙,下至妇女,无不诵读”,《左传》才得以广为流传。两千多年来人们一般都认为《左传》的作者为左丘明,此说最早见于《史记》,《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云:“……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一说法自两汉至隋的学者都奉之为权威,但是从唐以来,就有学者产生了质疑。但《左传》的作者毕竟是千古之谜,到底是谁呢?目前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一) 左丘明所作 《左传》称鲁国为“我”,对鲁国国君单称“公”,记述鲁国的事情非常详尽,并且都站在鲁国立场上叙事评论。所以有人认为作者为鲁国人无疑。再观《左传》的行文,其中叙述孔子之言时多称孔子之字“仲尼”,而孔子学生在《论语》中都是尊称其师为“子”,从未称字,所以“仲尼”之称应为孔子的好友对他的称谓。孔子的好友是谁呢?就是左丘明。《左传》深得《春秋》之微言大义,较《公羊》、《榖梁》为胜,其人必亲与夫子论史,而深明夫子之理。至于《左传》中某些预言要到战国时才应验,而且又记载了些战国时的历史,这应该是后人增添,而全书之绝大部分还是写成于春秋晚期。而孔颖达引前人语曰:“孔子将修春秋,与左丘明乘,如周,观书于周史,归而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 然而,在这同一看法中,尚有许多分歧。对于作者的名字,有人认为“左”是官名,“丘”是姓,“明”是名,刘师培《左传答问》这样解释“以丘明为鲁太史,左史即太史,左其官,丘其姓,明其名。其不称《丘氏传》,而称左氏传者,以孔门弟子讳言丘也。”也有人认为“左丘”是复姓,刘宝楠《正义》说:“史记自序:‘左丘失明,厥有论语。’史公以左丘连文,则左氏是两字氏,明其名也。左丘亦单称左,故旧文皆言左传,不言左丘传。”按这个说法,司马迁所记国语的作者复姓“左丘”,而写左氏春秋者姓左名丘明。另外,这一观点还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如果说《左传》为左丘明所作,那么里边有许多不能解释之处。《左传》成书于战国时期,进一步说成书于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之间。而根据《史记》、《论语》等一些资料记述,左丘明生活在鲁国的襄、昭、定、哀公时期,年龄大约与孔子仿佛。由此计算,即使左丘明年龄小于孔子二三十岁并且高寿,也活不到公元前403年。 (二) 战国时人所作 这一派学者认为《左传》是战国时人根据各国史料辑录而成。宋代就有人如此主张,例如王应麟在《困学记闻六》说:“王介甫疑左氏春秋为六国十人者十一事。”叶梦得在《春秋考卷三》也认为《左传》的作者“殆战国周秦之之间人无疑也”。郑樵在《六经奥论卷四》、朱熹在《朱子语类卷八》也都认为左氏是六国时楚人。到了现代,以钱穆、郭沫若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也赞同《左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并且进一步指出其作者为吴起而非左丘明。钱穆在《先秦诸子系年吴起传〈左氏春秋〉考》中,从《左传》的预言是否应验来看其成书的年代,进而判定《左传》一书出于吴起而与左丘明没有关系。郭沫若也主张《左传》成书于吴起而非左丘明。他在《青铜时代述吴起》中认为:“吴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职,必已早通其国史;既为儒者而曾仕于鲁,当亦读鲁之《春秋》;为卫人而久仕于魏,则晋之《乘》亦当为所娴习;然则所谓《左氏春秋》或《左氏国语》者,可能是吴起就各国史乘加以纂集而成。”还有人指出,《左传》尊奉季孙氏,而《韩非子》记载,“季孙新弑君,吴起仕焉。”吴起对季孙感恩戴德。《左传》中之晋史尊魏氏,而魏文侯正是重用吴起。《左传》之楚史尊王而贬臣,吴起在楚国受到楚王重用,而大臣反对他,阻挠其变法。吴起是大军事家,而《左传》正是长于描写战争。吴起为“卫左氏人”。所以吴起应该为《左传》之作者,但某些预言的应验又是吴起不能看到的,某些内容可能为其门人所添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者称《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为《春秋》,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资治通鉴》,所以《左传》只能说是最早的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西汉时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以后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西汉末年刘歆所见到的则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他就拿传文去解经﹐使之互相说明。在汉代﹐《春秋》与《左传》本来是各自单行的﹐晋代杜预在刘歆﹑贾逵等前人解释的基础上﹐把“经”(《春秋》)与“传”(《左传》)按纪年合并到一起成为一部书﹐而加以系统解释﹐这就是《春秋经传集解》。
写作年代
《左传》的写作年代﹐至今没有定论﹐清代崔述根据书中文风及记事繁简分析﹐主张“上距定﹑哀未远﹐亦不得以为战国后人也”(《洙泗考信录余录》)。日本学者狩野直喜则据顾炎武《日知录》卷四《左氏不必尽信》条说:“左氏预断秦孝公以前事皆有验﹐孝公后概无征﹐则左氏时代从可推断。”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前言》因而推测﹕成书在公元前403年魏斯为侯以后﹐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以前。正因此﹐有人主张作《左传》的左丘明与孔子所见过的左丘明为两个人。
关于《左传》的成书年代,需要谈到的是,晋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惠王墓,发现了一大批失传已久古籍,其中就有一本叫《师春》,里面全是照抄《左传》的卜筮原文。所以看来《左传》成书于魏惠王去世前。《左传》中对田氏代齐的预言是“八世之后,莫之于京”,为什么不说“十世之后,代齐为王”(公子完为第一世,田和为第十世)呢?“莫之于京”并不肯定田氏一定代齐,而如果作者能看到田和代齐,则不会这么预言了,因此可以肯定《左传》作于田和代齐之前。
体例上:《左传》为编年体,《战国策》为国别体。
风格上:《左传》更惜字如金、简洁明快。
不同: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思想。
①《左传》,一说为左丘明所作,成书于战国初年,因此传达出对春秋礼乐崩坏的感伤,主张维护周礼和封建统治秩序,悲观而伤时。
②《战国策》由刘向整理而成,主要描写了纵横家们的智慧,士人阶层的兴起,与《左传》的悲观截然不同,积极向上。如:马谖客孟尝君。
《春秋左传杜注》是清代姚培谦以晋杜预经传集解为主而引摘群书,采集各评而成。全书共三十卷首一卷,起自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此为清乾隆十一年吴郡陆氏小郁林刊本,手书上版,字体隽秀。
《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传为孔子所作。“春秋”一词,本是东周列国史官所撰编年史的通称。传说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这就是后人说的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古人特别重视《春秋》,汉代为《春秋》立官学,列为“五经”之一。阐述《春秋》经最著名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至隋代,盛行《左传》,其馀二传渐衰。《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大约成书于战国初期。
春秋左传杜氏序(黄叔琳书)、凡例、春秋王朝兴废说、春秋王朝列国纪年、春秋列国爵姓、目录
卷一:隐公
卷二:桓公
卷三:庄公
卷四:闵公
卷五:僖公
卷六:僖公
卷七:僖公
卷八:文公
卷九:文公
卷十:宣公
卷十一:宣公
卷十二:成公
卷十三:成公
卷十四:襄公
卷十五:襄公
卷十六:襄公
卷十七:襄公
卷十八:襄公
卷十九:襄公
卷二十:昭公
卷二十一:昭公
卷二十二:昭公
卷二十三:昭公
卷二十四:昭公
卷二十五:昭公
卷二十六:昭公
卷二十七:定公
卷二十八:定公
卷二十九:哀公
卷三十:哀公
书名页题:华亭姚氏增辑、春秋左传杜注、小郁林雕板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人,曹魏末与西晋前期政治家、军事家、学者。以破竹之势一举歼灭东吴,帮助西晋完成统一的工作。出于京兆杜氏,西汉御史大夫杜延年十一世孙,亦是襄阳杜氏先祖。
姚培谦(1693~1766年),字平山。清松江府娄县人,家住北门外。诸生,富著述,好交游。
本文2023-08-22 00:42: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