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目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的目录,第1张

1 仙传外科集验方、秘传外科方 2 难经校注 3 难经语译 4 难经本义 5 外科精义 6 温疫论 7 血证论 8 研经言 9 良方集腋 10 赤水玄珠全集 11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12 伤寒论校注 13 伤寒六书 14 金匮要略论注 15 厘正按摩要术 16 本草蒙筌 17 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 18 明医杂著 19 本草从新 20 圣济经 21 子和医集 22 辨证录 23 杨氏家藏方 24 活人书 25 简明医彀 26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27 针灸大全 28 伤寒论语译 29 病机汇论 30 本草崇原集说 31 经穴解 32 本草衍义 33 幼幼集成 34 诸病源侯论校注 35 针灸易学 36 疡医大全、 37 徐大椿医书全集 38 痘疹辨证 39 疯门全书 40 金匮玉函经二注 41 王旭高临证医案 42 读素问钞 43 妇人大全良方 44 广瘟疫论 45 海药本草 46 喉科指掌 点校本 47 问斋医案(无封面) 48 刘涓子鬼遗方 49 学古诊则 50 人身通考 51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 52 黄帝内经素问语译 53 伤寒瘟疫条辩 54 世医得效方 55 类证治裁 56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57 金匮要略校注 58 御药院方 59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0 金镜内台方议 61 千金宝要 孙真人海上方 62 伤寒总病论 63 吴鞠通医案 64 形色外诊简摩 65 种福堂公选良方 66 疡科会粹 67 名医别录 68 幼幼新书 69 外科证治全生 70 理虚元鉴·虚损启微 71 吴普本草 72 食物本草 73 中藏经语译 74 中藏经校注 75 脉经语译 76 针灸甲乙经校注(上下册) 77 本草易读 78 医学指归 79 胎产心法 女科辑要 80 外科证治全书 81 松峰说疫 82 医方考(附《脉语》)(校点本) 83 仁术便览 84 医灯续焰 85 医方考(附《脉语) 86 验方新编 上 87 验方新编 下 88 黄帝内经太素语译 89 随息居饮食谱 90 医经溯洄集 91 黄帝内经太素校注(上下) 92 祖剂 93 易简方 94 医林改错 95 冯氏锦囊秘录 96 饮膳正要 97 不居集 98 寿世保元 99 古今医统大全(上下) 100 脉经校注 10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1册-医经注释(上册)(卷1—卷46) 102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第02册-医经注释(下册)(卷47—卷70) 103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点校本) 第三册 诊断(卷71—卷92 ) 104 明目至宝 105 秘传眼科龙木论校注 106 蠢子医 107 刘纯医学全书 108 千金翼方校释 109 遵生八笺校注 110 难经正义 111 痰火点雪 112 续名医类案 113 许叔微伤寒论著三种 114 医碥 115 本草经集注 辑校本 116 勉学堂针灸集成(PDF) 117 汤液本草 118 养生月览 119 饮食须知 120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121 小儿推拿广意 122 全生指迷方 洪氏集验方 123 孙真人千金方 附真本千金方 124 景岳全书 125 四明心法 四明医案 126 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127 调燮类编 128 本草求真 129 河间医集 130 小儿药证直诀 131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132 神农本草经辑注 133 痧胀玉衡 134 韩氏医通 135 卫济宝书、集验背疽方 136 温疫论补注 137 医门补要 138 医学读书记 139 医学纲目 140 证治准绳 141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第4-12册)

注解黄疸二十八候是古代对黄病的一种分类法。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即黄病候、急黄候、黄汗候、犯黄候、劳黄候、脑黄候、阴黄候、内黄候、行黄候、癖黄候、噤黄候、五色黄候、风黄候、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黄疸候、酒疸候、谷疸候、女劳疸候、黑疸候、九疸候、胞疸候、风黄疸候、湿疸候等28种黄病证候。其中因黄发血候、因黄发痢候、因黄发痔候、因黄发癖候、因黄发病后小便涩兼石淋候、因黄发吐候系黄疸并发症。关于黄疸黄疸(jaundice)为病名。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古代亦称黄瘅。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急性期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

详见百科词条:黄病二十八候 [ 最后修订于2016/9/27 16:10:40 共89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脚气病专著。二卷。宋·董汲约撰于11世纪末。原书一卷,已佚。

今存者为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辑佚本。析为二卷。书中对于脚气病(也包括下肢关节炎一类的病)的病因及治法作了重点记述,收载有效的内服及外用方46首,并附若干医案。

现存《四库全书》本和《三三医书》本、又收入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的《董汲医学论著三种》中。

中医古籍太多了,海内外保留下来的中医古籍数不胜数,

以下罕见的中医古籍均出自此处图中,自己注意看一下图中右上角

中医古籍目录:

《医方考 巻之1-6  呉昆 著 寺町通円福寺町(京都) 》

《一夕医话 巻上,中,下  革溪 记 [出版地不明》

《丛桂亭医事小言日 南阳先生口授》

《东医宝鉴朝 许浚》

《东垣十书明嘉靖八年(1529年)刻本》

《伤寒论注来苏集和刻本》

《伤寒论疏义和刻本》

《伤寒论辑义日 丹波元简撰》

《保婴全书明刻本》

《先哲医话 巻上,下  浅田惟常 著 ; 松山挺 校 东京府  松山良祯, 明治》

《内科秘录日 元治刻本》

《内科秘录日 本间救著 彩色插图版》

《医书六种清 乾隆刻本 半松斋藏版》

《医事说约  香川秀菴 撰 ; 暘谷 阅 本石町(江戸)  万笈堂, (之一) 》

《医便 巻1-5  [王三才] [辑] ; 张受孔,姚学颜 重订》

《医典襍钞 写, [书写年不明]》

《医医谈  大矢贞吉 著 [出版地不明] 》

《医学正传 巻之1-8  虞抟 编集 [出版地不明] 》

《医学统旨玉夏斋藏板》

《医学読书记 巻上,中,下  尤怡 著 [出版地不明]  松风阁, 嘉庆 》

《医家千字文注  惟宗时俊 撰 本町(名古屋)  东壁堂, [出版年不明]》

《医方口诀集 上,中,下  土佐道寿 编集 ; 中山三柳  》

《医方启蒙 巻1-2 香城老人 编述 [出版地不明]  医卜堂 明治 》

《医方大成论  孙[允贤] [撰] [江戸]  须原茂兵卫, 贞享5[1688]》

《医方大成论和语钞 巻之1-8 》

《医方大成论钞 巻1-5  意安宗恂 解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寛永 》

《医方考縄愆 巻之7  呉昆 述 ; 北山友松 縄愆 京极通円福寺前町(京都) 》

《医方考绳愆(明)吴昆撰 (日本)友松子绳愆版本》

《医方集解 巻上,中,下  汪昂 著辑  》

《医案类语 巻1-2  淇园 訳定 ; 吉冈元亮,中川僖,厚木有则 纂辑》

《医眼方  顾公 著 东都(江戸) 万笈堂英平吉》

《医范  吉益南涯 著 ; 大江広彦 校正 纪伊  稽古馆》

《医范提纲 巻之1-3  宇田川榛斎 訳述 ; 诹访俊 笔记》

《医籍考日 天宝二年写本》

《医者谈义 巻1-5  粪得斎 [著] 金沢安江町(加州) 》

《医蔵书目  殷仲春 甫辑 写, [书写年不明]》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和刻本》

《医门法律和刻本》

《医雑録 写, [书写年不明]》

《千金方明刻本》

《千金方衍义清 嘉庆刻本》

《丛桂亭医事小言 巻之1-6  原南阳 口授 下町本町(水戸)  须原屋安次郎  0004》

《古方药品考和刻本》

《名医类案日 寛文元年刻本》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呉医汇讲 巻1-11  唐大烈 纂辑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嘉庆元》

《和兰药镜日 宇田川榛斋著》

《和兰医方纂要 巻之1-4,附録  江马元弘 訳 大垣(浓州) 》

《和语本草纲目和刻本》

《外台秘要唐 王焘著》

《大和本草日 宽永刻本》

《奇效医述》

《女科证治准绳》

《妇人良方和刻本》

《小青囊德聚堂藏版》

《巢氏诸病源候论和刻本》

《广义本草大成和刻本》

《弁医断 上,下  堀江道元 著 心斎桥通安土町(大坂)  》

《张氏医通纂要 [首巻],巻之1-4  张ロ玉 著 》

《御纂医宗金鉴清乾隆七年(1742年)武英殿刻本》

《新编集成牛医方  赵浚,金士衡 [等撰] 》

《新编俗解八十一难经图要和 刻本》

《普救类方日 亨保乙酉年官刻本》

《景岳全书明·张景岳撰,乾隆33年藜照楼版,早稻田藏》

《景岳幼科良方明·张景岳撰,书肆植村氏梓行版》

《本朝医家古籍考  壶山逸人 著 东都(江戸)  中邨雪山(写), [书写年不明]911》

《东医宝鉴 目録,内景,外形,雑病,汤液,针灸篇  许浚 撰 [出版地不明] 0002》

《格致余论疏抄和刻本》

《汉土医方沿革论  冈田昌春 [著] 白峯(写), 明治29》

《疡科秘录日 本间玄调撰》

《病家示训  洛下隠士 [著] [出版地不明]  [出版者不明], 正徳3[1713]》

《病家须知日 择善屋藏版》

《眼科新书和刻本》

《种痘亀鉴  久我克明 述 东京府  岛村屋利助, 明治》

《类经明张景岳日本版早稻田大学藏0004》

《类经(日文注释版)》

《素问识日 天宝八年(1837年)刊本》

《経络歌诀  汪昂 编辑 ; 汪端 较》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7  李梃 编注 金ショウ  同青堂》

《编注医学入门 巻之首,1-8,生理解剖図说  李梃 编著》

《脉经日文注释版》

《葛氏方 巻上,中,下 写, [书写年不明]》

《薛氏医案明 薛己等撰 吴琯辑》

《行馀医言日 香川修德著》

《订正东医宝鉴和刻本》

《质问本草和刻本》

《赤水玄珠日文注释版》

《辩证录(宽政6年日本刻本)》

《达生录明·褚胤昌(字百斯)著》

《远西医方名物考日 宇田川榕校补》

《远西方药日文版》

《遵生八笺明 高濂撰 弦雪居重订本》

《金匮玉函经清 道光 经义斋藏板》

《金匮要略国字解和刻本》

《金匮要略正义汉张仲景原著手写本》

《金匮要略心典 遂初堂》

《金鶏医谈  畑秀竜 著 ; [畑]毛义 校 日本桥通(江戸)  》

《集验良方清 乾隆刻本 喻义堂藏版》

《青州先生医谈  [华冈青洲] [述] 江口良斎(写), 天保13》

《风寒热病方经篇日 宇津木撰》

《养寿院医则  山脇尚徳 著 ; [山脇]侃 校 京都  林芳兵卫, 天保》

《黄帝内经素问日藏版》

《黄钟录日 尾张山碕克辑》

《新刊仁斎直指附遗01》

正保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

珍版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丛书系列

医说 著者张杲(宋)朝鲜刊本

医门法律6卷清喻昌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0年(1765)黎川陈守诚刊本

医林指月十一种十九卷清王琦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清乾隆32年(1767)宝笏楼刊本

医方集略乙 编者郭鉴(明) 朝鲜刊本

新刻针医参补马経大全 著者马师问(明)江戸刊本

新刊医家必用 著者孙応奎(明)朝鲜刊本

新刊仁斋直指附遗方论26卷小儿附遗方论5卷方论医脉真经2卷伤寒类书活人总括7卷宋杨士瀛撰明朱崇正补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嘉靖29年(1550)朱崇正刊本

新刊刘河间伤寒直格3卷后集1卷续集1卷别集1卷金刘完素撰元刘洪撰元马宗素撰金张从正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天顺7年(1463)建安熊氏种德堂刊本

万氏家钞济世良方7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汤液本草2卷

四部丛刊·注解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论集成 巻之1-4、6-10 山田正珍著

伤寒集注

伤寒明理论4卷金成无己撰明巴应奎校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查氏书林刊本

伤寒论译解卷

伤寒论

明清医药精华读本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

名医名方录

名医经典医案

疗治茶谈 初、後3-4 勧学治体、5-6 続编 続编附録 津田玄仙述

立斋外科发挥8卷

近世汉方医学书集成

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

古今医统大全100卷明徐春甫编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藏明万历间古吴陈长卿刊本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当代中医世家系列(共十册)

病因精义 巻之1-10 小森桃坞讲述

扁鹊心书扁鹊心书神方

本草纲目卷1-17,19-52,濒湖脉学1卷奇经八脉考1卷脉诀考证1卷

本草纲目卷1-15,17-33,35-44,47-49,51,52序目1卷

本草纲目(合肥张绍棠本)

本草纲目新校注本第三版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医学解难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名家学术经验集(全26册)

中医名家名师讲稿系列

中医临床捷径丛书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古籍新点、新校、新参考系列(全10册)

中医古籍临床新用丛书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

仲景全书

中医海外古籍

中医古籍整理丛书147 册

中医古籍珍稀抄本精选

中医典籍大全

中华医书集成(中医古籍出版社)

中国医学大成全50册

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清晰pdg)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中国古典医学大全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160册

中草药野外识别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高清十一卷完全版)

中医大辞典(全七卷)(扫描版)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中药类书籍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高清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珍本医籍丛刊

针灸治疗常见病证图解(全6册)

陈可冀 ▶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及终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国医大师。 1 清宫医案大揭秘! 皇家养生中竟有这些秘密?! Emma检索到 自1980年起,陈可冀院士带领其团队,整理清宫中3万余件皇家医疗档案,经过数十年的时间,整理出了中医史诗般的巨著 ---《清宫医案》。书中整理总结除了不少不为人知的皇家健康秘密,以及珍贵的中医医疗知识。 长寿的乾隆皇帝 乾隆活到89岁,寿命很长。乾隆的医疗资料非常全面,他的进药簿也给后人提供了很多很珍贵的信息。总结研究发现,乾隆平时用调补的药材很多,并且经常运动。 从乾隆皇帝的临终医案可以发现,他在人生的最后一个月中身体并无大病。乾隆63年12月开始记录的医案中发现,88岁高龄的她,脉象安和,只是心气不足,身体发软,夜间少寐。因此当时的御医开出了一些进补气血的调理汤药,如参脉饮、灯芯竹叶汤、养阴育神汤、参莲饮等。 用现代医学分析,乾隆皇帝生命后期的主要保健目标是在养心,而养心重在补气。所以在乾隆皇帝临终前,御医将他的人参用量从1钱增加至6钱,希望能挽回他的性命。 在生前的最后两年,乾隆皇帝服用人参的总量达到了37两9钱,按照克为单位计算,合计1137克,也就是每日至少服用15克人参。 短命的光绪皇帝 光绪四岁被立位皇帝,皇帝在位33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暴崩,享年38岁。 经过对历史和光绪帝原始医案的研究,发现由于光绪帝在位期间的政治斗争比较激烈,导致光绪思虑过多,从而导致他的身体状况较差。 不仅如此,光绪皇帝还有遗精的毛病。医案中记载到,有时宫中锣声响起,前列腺就会分泌液体。从中医来讲,肾为先天之本,光绪皇帝的肾虚问题,也从某种程度导致了他的死亡。 短命的同治皇帝 同治皇帝六岁被立位皇帝,皇帝在位13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崩于紫禁城养心殿,享年19岁。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民间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说同治帝是因为经常偷偷出宫光顾烟花柳巷,导致感染了花柳病,死于梅毒。还有传闻说同治皇帝的死,他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难辞其咎。 然而对于同治皇帝的病情和死因,在清代皇帝脉案档簿就有清晰地记载。其中在万岁爷进药底簿中详细记录了自同治十三年十月三十日未刻载淳得病至同年十二月初五日酉刻死去的脉案、病情和用药情况。 其实专家研究过同治皇帝的脉案,从发病多死亡一共三十八天,所有的病历都很全,也请各科的医生研究过,从症状到发病的速度来讲,都不符合花柳病的特征。也就是说,同治皇帝的确死于天花。 同时,同治的老师翁同龢也有详细记录同治的生病症状,记录也与脉案相符,以此可以证明同治皇帝的脉案并非伪造。 长寿的慈禧太后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未正三刻,清末最大的统治者慈禧皇太后,崩于 之仪鸾殿,时年七十四岁。 慈禧的临终脉案也非常详细地记录了慈禧太后在人生最后时光里的身体状况和用药情况。慈禧驾崩之日,当天共有脉案三则。 慈禧临终前脉案:张仲元,戴家瑜请得皇太后脉息,左部不匀、右部细数、气虚痰生、精神萎顿、舌短口干、胃不纳食、势甚危笃,勉拟益气生津之法调理。人参须五分、麦冬二钱、鲜石斛三钱、老米一两,水煎温服。 慈禧死前也没有大的疾病,而是自然衰老而死。 皇家医案大揭秘 皇家医案记录是非常完整的,身份贵重的人,比如皇帝、太后、甚至是受慈禧太后器重的太监,都会有非常详细的医案记录。从饮食、休息、到护理记录,都一应俱全。每个医案都会对应着完整的处方以及剂量。 不同的身份,医案的颜色也是不同的。 皇帝的医案记录是**的。 嫔妃的医案记录是红色的。 太监的医案记录则是白色的。 2 清宫治疗经验① 慈禧同款肠胃方 《清宫医案》中八大治疗经验中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崇尚实效 辨证论治。 大家看宫斗剧中,总以为在宫廷里给皇家看病的医生,不敢给皇上娘娘用狠药。而其实,中医是讲究治病八法的。 八大治疗经验第一条经验就是:崇尚实效,辨证论治,中病为准,并非滋补一途。西太后慈禧大关防郁滞未畅,酒军、元明粉照用不误。慈禧太后的腹泻一直非常严重,所以太医也给她用大黄、元明粉等通便的药。 也就是说,太医也不是像传说里的就只会用滋补之药。而是辨证论治,讲究治病出实效。 通便良药 Emma检索到 元明粉是一种无机化合物,也就是硫酸钠。 元明粉是通大便的,中医常说是理论叫做通腑。 五脏六腑中,大肠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腑。 由于清宫里面看病是很重视疗效也很重视实效的,一方面补益的药也用,宫里通下的药也用。 大黄也是所谓将军之官,是通便的中药。在慈禧太后的胃肠方中,太医常会用到这两味药材。 慈禧太后的肠胃情况不好,有时候便秘、有时候腹泻、有时候又腹泻与便秘交替。特别是在慈禧年老时,她的腹泻越发严重。御医后来多用益气理脾之法调理。 3 清宫治疗经验② 古方今用,巧用桂枝、泻心汤 清宫医疗的第二条特点是:法度谨严、广用经方。经方是指张仲景在汉唐时期用的方子。其实在清朝,非常讲究经方、古方、时方并用。 经方永不过时,桂枝汤类方、泻心汤类方、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多能补血寒温得宜。 但是我们今天用经方、研究经方要发展它,不能停留在过去。要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继承、去创新、去研究、去发展经方,才能做到更好的古为今用。 桂枝汤 张仲景《伤寒论》里的桂枝汤,由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五味药组成。主要作用在于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合阳。 医案记载中表明,光绪皇帝也用过桂枝汤调和匀胃。由于光绪有遗精的病症,所以太医又加了牡蛎、蛤粉、芡实等治疗遗精病的药材,可算是古方今用、古方新用的典范。 4 清宫治疗经验③ 胃里爱积食?看看皇家吃什么! 清宫医疗的第三条治疗经验为:借重通腑 驱除积滞。简单来说,就是胃肠「 ”堵”了,容易「 ”积滞”,也就是积食,通过「 ”通腑”的办法,来改变这一现象。大肠中的和直肠中的一些代谢产物、或者发生了肠梗阻的现象,都可以通过通腑的方式去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 山楂 艾玛检索到☝ 艾玛检索到,山楂又称山楂果、红果、山里红。 中国学者调查了15个省、市、自治区的山楂资源,发现了一些 稀有品种,包括抗寒(零下40°C)力强之「 ”大旺”、「 ”矮化山楂”以及「 ”阿尔泰山楂”等等。 我国古典著作如公元前5-10世纪的《尔雅释草篇》以及以后的《山海经》、《唐本草》、《本草纲目》、《隋息居饮食谱》、及近代的《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均有记述,民间对此十分熟识。 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更有「 ”伦父馈山楂”的诗句,对山楂酸甜味已有品评。 现已经证实,山楂果及叶含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适于冠心病人服用,也有降血脂作用。 但是山楂吃得过量,如果导致食量增大、增加体重就适得其反了。 山楂是帮助消化、消食导滞很好的药。溥仪皇帝是每天吃大山楂丸消食的。 大山楂丸的成分则是山楂、神曲、以及麦芽,炒焦了之后变成大山楂丸、也叫做「 ”焦三仙”。 而且南山楂和北山楂有所不同。北山楂直径 1~25cm,表面鲜红色至紫红色。南山楂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虽然长相有区别,但是在世纪城份上并无太大区别。 特别提示 山楂叶有降血脂的作用。 山楂可以增加食欲,所以如果贪多,容易血脂变高,并且长胖! 山楂还有可能诱导您的胃酸分泌过多,增加胃溃疡等风险。所以不建议胃溃疡病病人多吃山楂。 5 清宫治疗经验④ 揭秘市面上一药多用的好药! 清宫医疗的第四条特点:征用温病时方 承先启后。承先启后源自于《黄帝内经》的含温辨证。在清朝时,中医学进一步发展了温病学说。 中医其实有四部经典:《黄帝内经》 、《伤寒论》、《温病条辨》、和《金匮要略》。四部经典古籍中就有很多沿袭至今的方子,例如杏苏饮、达原饮、藿香正气散、桑菊饮、二香汤、及清咽消毒饮等。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散,从宋代流传至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了。藿香正气至今还是非常流行的药品。 它对于夏天的消化不良、夏天拉稀、预防中暑等都非常有效。在清朝的时候,很多宫门口都会放大缸,里面放藿香正气水,用来预防中暑。如果有人觉得暑热难受,也可以随时随地的喝一点,缓解症状。 杏苏饮&桑菊饮 杏苏饮来自《医宗金鉴》卷,五十三篇。主要治疗小儿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以及不时咳嗽。 桑菊饮来自《温病条辨》 。主要治疗咳嗽、发低烧等状况。 这两个方子都对于温病,一些初期的、比较轻的咳嗽、发烧非常有效。 杏苏饮 杏苏饮 用料:杏仁(炒,去皮、尖)紫苏、前胡、桔梗、枳壳(麸炒)桑皮(炒)黄芩 甘草(生)麦冬(去心)浙贝母(去心)橘红 服用方法:引用生姜,水煎服。 功效:治小儿伤风,发热憎寒,头痛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脉浮缓者。 桑菊饮 桑菊饮 用料:桑叶(75克) 菊花(3克) 杏仁(6克) 连翘(5克) 薄荷(25克) 桔梗(6克) 甘草(25克)芦根(6克)。 服用方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功效:主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口微咳。 适用人群:有良性结节的患者。 6 清宫治疗经验⑤ 养生、美容、减肥教你如何”喝茶「 ”养生! 清宫医疗的第五条经验为:废除金石丹药 侧重调补。清朝宫中善于运用代茶饮法,因病制宜:包括清热和胃代茶饮、回乳代茶饮、疏解代茶饮、养阴清热代茶饮及清暑益气代茶饮等等。 代茶饮vs中医汤药 代茶饮,也称药茶,据传药茶始于唐代,盛行于宋朝。清朝太医院御医喜欢用代茶饮调理身体,治疗小病。 代茶饮小剂量是用于慢性病的防治、利于机体功能的调整、比较容易坚持长期服用。 很多人以为代茶饮是不同于汤药的,其实代茶饮也是汤药!只是代茶饮的剂量小,所以口感相对比较好,可以让人们像饮料一样饮用。 现在整理为册的代茶饮大约有200多种,很多都是小方子,也就是只有2-4味药,也有以下5-6味药的。非常方便大家「 ”对症下药”,像喝饮料一样坚持的喝适合自己的代茶饮。 清宫最流行的五种代茶饮 清宫医案中记载着大量的皇帝、太后、妃子平时爱用的代茶饮,其中五种最为流行、并且对现代人来说也较为实用。其中就有清热和胃代茶饮、回乳代茶饮、疏解代茶饮、养阴清热代茶饮、及清暑益气代茶饮。 历代皇帝最爱养生品---枸杞 清朝历代皇帝中,很多帝王都很重视枸杞。枸杞补肾、养阴、助阳,对于改善智能是很好的药材。 特别提示 枸杞多糖,科学研究证明有抗衰老的作用。 专家建议,虽然黑枸杞比红枸杞更贵,但是并不一定是「 ”贵的比便宜的好”。 在营养价值差不多的前提下,红枸杞的味道更佳。 编辑:陆小凤、巴塔木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