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位推算出月食时间的人是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收藏

历史上第一位推算出月食时间的人是谁,第1张

最早的月食记录是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记录。中国在汉朝时,张衡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原理。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圆形而推断出地球是圆的。前3世纪古希腊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Aristarchus)、前2世纪的喜帕恰斯(Hipparchus)都提出过通过月食来测定太阳、地球、月亮的大小。伊巴谷还提出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同时观测月食,来测量地理经度。2世纪,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记录来研究月球运动,这种方法一直延用到今天。在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出现之前,科学家一直通过观测月食来探索地球的大气结构。

在农历十五、十六,月亮运行到和太阳相对的方向。这时如果地球和月亮的中心大致在同一条直线上,月亮就会进入地球的本影,而产生月全食。如果只有部分月亮进入地球的本影,就产生月偏食。当月球进入地球的半影时,应该是半影食,但由于它的亮度减弱得很少,不易察觉,故不称为月食,所以月食只有月全食和月偏食两种。月食都发生在望(满月),但不是每逢望都有月食,这和每逢朔不都出现日食是同样的道理。

日食和月食统称交食。由日月食的原理可看出,交食的出现与日、地、月三者的会合运动密切相关,此会合运动具有周期性,所以日月食自然也应有周期性。交食的周期是古代巴比伦人发现的,叫做“沙罗周期”(“沙罗”是重复的意思),为18年零11天多一点。即6585.32天。

据考古学家研究,中国古代的科学家们不但已把发生日月食的原因探讨得非常清楚,而且还作过世界上最早对日月食现象的预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指出为什么日月食现象并不在每个朔望月都出现的道理。他解释说,这是因为地球的黄道和白道并不是平行的,它们是相交的。只有当它们的经度一样,而且两条道又比较靠近的时候,才能够出现日月食的现象。沈括在书中还明确写道,如果黄道和白道在正好相交的地方,那么肯定会出现月全食或日全食。如果不在正中,则发生偏食。随着人们对日月研究的深入,中国古代科学家推算日月食的时间也越来越准确。

刚刚查了资料

最早的有记载的日食发生在 公元前 1948年,最精确的是在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

月食的话,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达米亚的月食记录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中国则是在公元前1136年,早在汉朝, 张衡 就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阳的光挡住了,“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月食。”

中国历史除非是那种政权更替的事(比如纣王),一般都是比较准确的,尤其是这种涉及天的事

1有关于描写日全食的古诗词吗,古文也行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了一次日食:“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爗爗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哀今之人,胡憯莫惩。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

抑此皇父,岂曰不时?胡为我作,不卽我谋?彻我墙屋,田卒污莱。曰“予不戕,礼则然矣。”

皇父孔圣,作都于向。择三有事,亶侯多藏。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四方有羡,我独居忧。民莫不逸,我独不敢休。天命不彻,我不敢效我友自逸。”

《史记文帝本纪》:「(汉文帝二年)十一月晦,日有食之。十二月望,日又食。」

《正义》按:「《说文》云日蚀则朔,月蚀则望。而云晦日食之,恐历错误。」

2诗经中关于日全食的句子

《小雅·十月之交》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描写关于日全食的句子如下: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

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释义: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

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

如今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

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

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扩展资料:

这是周幽王时期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

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

“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

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小雅·十月之交。

3诗经中关于日全食的句子

《小雅·十月之交》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描写关于日全食的句子如下:

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

释义:

正是十月的时候,初一这天是辛卯。天上日食忽发生,这是凶险的征兆。往日月蚀夜光微,今天日食天地黑。如今天下众黎民,大难将临令人悲。

日食月食示凶兆,运行常规不遵照。全因天下没善政,空有贤才用不了。平时月食也曾有,习以为常心不扰。现在日食又出现,叹息此事为凶耗。

扩展资料:

这是周幽王时期的一个朝廷小官,因为不满于当政者皇父诸人在其位不谋其政,不管社稷安危,只顾中饱私囊的行为而作的一首政治怨刺诗。将日食、月食、强烈地震同朝廷用人不善联系起来,抒发自己深沉的悲痛与忧虑。

诗人不理解日食、月食、地震发生的原因,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类的警告,所以开篇先说十月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日者,君象也”,夏末老百姓即以日喻君。日而无光,在古人是以为预示着有关君国的大灾殃。诗人将此事放在篇首叙出,使人震惊。

-小雅·十月之交

4找一句描写日食的句子

《诗经》伪造了人类最早记载的日食?《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记载了一次日食:“十月之交,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亦孔之丑。彼月而微,此日而微”,这次日食记录长期以来推算为公元前776年9月6日,袁枚《诗经译注》称:比巴比伦最早的日食记录早了13年。

中国记录下的更早日食很多,《古文尚书》有仲康日食,然而此书普遍怀疑伪作;甲骨文日食不少,没有年代,甚至月日也没有,校释问题很多;古本《竹书纪年》“天再旦”的记载被确认是日食,只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一经采用,麻烦不断;《十月之交》有月日等相关记录,并有很多可靠文献支持,能够推定是哪一年发生的日食。《诗经》日食是能够推算确认的人类最早日食记录。

似乎“夏商周断代工程”涉及哪个方面,哪个方面就要出事,继历史断代、考古断代、碳14断代等被质疑以后,天文断代又被批判,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诗经》日食被判定为伪造。Douglas JKeenan《中国早期王朝的天文断代没有根据》〔1〕一文,认为今本《竹书纪年》记录的公元前776年日食是后世根据不精确的天文计算伪造的。

Keenan捅出大篓子,史学家不会轻易采用今本《竹书纪年》的,《诗经》日食很早就被推算出来了,南唐、唐、元等都计算为周幽王六年;近代计算发现中原地区看不见这次日食,又有幽王元年(前781年)和平王三十六年(前735年)两说。《诗经》日食早已经是个麻烦,因为Keenan指责“夏商周断代工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日食问题要清算一番。

文献〔2〕解释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天文断代中主要的天再旦工作,并给出公元前8-6世纪全部辛卯日食、厉王到幽王时代全部十月日食和相关天文因素进行了全面计算和讨论,寻求史家给出《诗经》日食准确答案来。 别的不说,若是平王三十六年日食,人类最早记载的日食就从中国跑到巴比伦了,关起门来的“人类最早”真要被人耻笑了。

俺们的老祖宗喜欢伪造历史,若是坐实,多么大快人心啊!至少那些让俺看不懂的古文统统扫进垃圾堆,现在横行的史学骗子们也好少几个,俺早就对那些史学家看不顺眼了!俺对天文一窍不通,对史学略通皮毛,这点斤两派不上一点用场,然而《诗经》日食是否伪造却让俺这么感兴趣,只好通过检索史学家们的论著一窥究竟了,利用二手材料解决问题实在是中学生都会的方法,门槛极底。 “日有食之”四个字大大的可疑。

文献〔3〕说明了甲骨文的纷争,“日月又(有)食”,有认为是占卜不久前发生的日月食,有认为是“日月薄食”,有认为是占卜当天是否会发生日月食,又有人读作“日夕有食”,李学勤认为“日月”乃“明”字等等。文献〔4〕考察了“日有食之”的“有”不作“有无”的“有”,其实是“晦”字。

文献〔5〕认为“日有食之”的“之”是“月”,为“日又食月”,发生的不是一次日食,而是月食。俺是彻底荤菜,缴械投降,每个字都这样搞一遍,估计《诗经》日食能够成为火星人登陆地球的证据了。

公元前776年9月6日,周幽王六年发生一次辛卯日食,这次带食日出周地看不到,朝鲜、东北、蒙古等地能见到。平王三十六年日食条件非常好,由于西周日历不清楚,用夏历正好吻合,日历问题是“断代工程”要搞清楚的,不惹这个麻烦,但是平王说最大的毛病是和历史背景不符合。

《十月之交》前后几首诗都是刺幽王的,并且《十月之交》的地震有《国语》为证,为幽王二年,今日西安还能看到这次大地震的遗迹。诗中提到的“司徒”这个官职和“艳妻”经过一场笔墨官司,一般认为是幽王不是厉王。

天文计算带有一定的不准确性,误差来自月亮作用与地球自转作用,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断代工程”中的天再旦就在此处被关键性的质疑。工程使用的参数在目前经得起考察,或者说《诗经》可能的日食日期地点等计算是可靠的,如果一定认为参数选择不当,那么巴比伦日食的计算也是错误的。

中国的天文学家强悍辩护了“断代工程”,堂堂中国数千年天文传统,计算的事情也来崇洋媚外,洋学者说什么就什么,那也太衰了。当然,参数选择不同可能导致非常大的差异,天文断代不能保险。

历史断代更是模糊了,虽然有典籍参考,毕竟是参考。两方面都是瞎子摸象,今天的成果,明天也许就作废了。

手段的不准确不能放大成历史虚无主义,《诗经》是记载了一次日食,历史断代局限在幽王时代,只是这次日食能否确认具体日期的问题,若是因为目前不能确定日期就确认是老祖宗作假,为何不认为是不肖子孙数典忘祖呢?人们群众都知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现在的城市青年却可能反过来,猪肉是经常吃,倒真没见过猪跑了。也许人民群众面对城市青年要和老祖宗面对不肖子孙一样哑口无言了。

文献〔6〕给出一种可能的史学解释。平王四十二年辛卯发生日食,周历当四月,不符;幽王元年即公元前781年6月4日,辛卯日食,周历七月不符;平王三十六年日食早被史学否定,幽王六年日食看不到;因此,《诗经》日食泛指辛卯日多日食,后人讽刺幽王特意写上辛卯日食的事情来,属于追述四次辛卯日食,文学作品不能坐实。

文献。

(1)日月食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来解释;

短文中涉及的科学方法有:

猜想:猜想“天再旦”是天亮了两次,即是发生在早晨的日全食

观测:日全食发生时,新疆北部正好是天亮之际.这次日全食的观测…

推算:经过推算,我国科学家…

验证:为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课题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太阳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条直线,月球挡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阳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的日食现象,只有在月影中的人们才能看到日全食,故乙是地球.

故答案为:光的直线传播;猜想;观测;乙

古人知道,日地月的运行存在相互遮掩的天象。当月亮运行到日地之间,月球的阴影会遮蔽地球某地区,被遮蔽地区的人们看不见太阳,或者只能看见部分太阳的光亮,这就发生日食天象。同样的情况,当地球运行到日月之间,地球的阴影遮蔽月球,地球的人看不见夜晚的月亮,或者只能看见半个月亮,这便发生月食天象。《汉书·天文志》说:“日不(fǒu)蚀朔,月不蚀望。”引句里的“不”读作“fǒu”,是鸟向上飞,有浮而遮掩的含义。“蚀”是损伤、侵蚀的含义。古人认为,日月食是天域发生的损伤天象,受到“物”的侵害,所以用“蚀”字,留下“天狗吃月亮”的神话。日食发生在传统历法的“朔月日”,农历初一;月食发生在“望月日”,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日,就是说月食发生在农历的满月那天。

古人知道,月球无光,是太阳照亮月球:“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梦溪笔谈》)。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这样说月亮圆缺的道理:从地球的角度看月亮,月光刚刚生成的时候,日光斜照在月亮的侧面,所以出现弯弯的月牙,太阳渐渐照亮月球的面积增大,月球从弯钩渐成为圆圆的满月。因为地球绕太阳作椭圆形运行,月球绕地球作椭圆形运行,古人因此把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称为黄道,月球绕地球运行的轨道称为白道。当地球运行在日、月之间,地球的阴影完全遮盖住月球,地球的夜晚看不见月亮,这便是传统历法农历的“晦日”,当月的最后一天;进入下个月当夜晚看见弯弯的新月,地球的阴影没能遮蔽月球西边的弧线,夜晚看到日光照亮月球西边弧线亮亮的新月牙;从新月牙渐渐展大成“月弦”在东侧的半月,继而在农历的十五或十六日日光照亮圆圆的满月。

古人大致把发生月食的机会分配为黄道、黄道上、黄道下三种情况。当月球处在黄道位置发生月食时,月球是“从旁始”,从地球阴影的弧线中部进入地影,被地球阴影遮蔽;当月球处在黄道偏上的位置发生月食时,“月蚀从上始”,月球从地球阴影弧线偏上的位置进入地球阴影,被地球阴影遮蔽;当月球处在黄道偏下的位置发生月食时,“从下始”,月球从地球阴影的弧线偏下的位置进入阴影,被地球阴影遮蔽发生月食。

中国古人一直有一种“天人感应”的观念。这种观念将天上的日月星辰都与人事相对,太阳自然是与国君相应,所以太阳中若出现黑子,就说明国君有错误,应该好好反省;而太阳居然被黑暗所遮蔽,这说明国君肯定有更大的罪过,所以上天才要发出警告,或者预示着惩罚的降临。

其实天文官和史官心里都明白,并非每次日食都能找到对应的灾害,即使勉强能与某次灾害挂上钩,也不存在严格的时间、地点的关系,那么为什么还要坚持这样的结论呢?一方面当然是敬畏天命。天威不可测,即使不明白也不能不重视。另一方面,包括天文官在内的臣民都明白,国君再昏庸无道,再骄横残暴,对老天爷还是怕的。所以像日食、月食、异常星象、地震这类灾异发生后,正是向国君进谏的好机会。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结和”(日食后该增加德行,月食后该减少刑罚,异常星象后应该讲究和谐)。国君照例要换上素服,停止娱乐活动,降低膳食标准,临时住在偏房中闭门思过,甚至还要下罪己诏,广泛征求臣民的批评建议,采取赦免罪犯,减轻赋税等具体措施以示悔改的诚意。

古代没有望远镜和计算机,人们是怎么预测日食和月食的呢?

一方面,在长期的观察中,人们总结出了一些规律,能够根据经验大致推断日月食的时间。比如,日食一定发生在每个月的初一,月食一定发生在每个月的十五,但并不是每一个初一和十五都有日食、月食发生。另一方面,更科学的方法,就是根据严密的历法来预测和计算日月食的发生。

历法是人们为了生产实践的需要而创立的较长时间的纪时系统。

我国春秋时的《夏小正》、汉代的《太初历》、南北朝时的《大明历》、唐代的《大衍历》和《宣明历》以及元代的《授时历》等都是我国著名的古历。阴阳合历是我国古历的特色,它既包含了太阳运动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又包含了月亮的运动、月相变化和人们的生产活动的关系。

人们还创立了大小月和闰月,把太阳与月亮的运动周期和运动规律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因为这个原因,推算日月食成了历法计算中要求最严格的一项,一部历法是否严密,通常都用预测日食与月食发生时间是否准确来检验。

因为对日月食发生时间近乎痴狂的关注,古人很早就在历法中给出了计算和预测日月食的具体方法。

西汉时期,天文学家落下闳根据历代积累的观测数据,在《太初历》中测算出了135个月的日食周期。魏晋时期,天文学家杨伟在《景初历》中提出了日食初亏方位角和偏食程度的计算方法。

唐朝天文学家一行研究了43次日食和99次月食之后,在他编写的《大衍历》中给出了一套计算因为观测位置不同而产生视差的经验公式。清朝学者王锡阐所著的《晓庵新法》一书,提出了日月食初亏和复圆方位角计算的新方法,并计算出了1681年9月12日发生的日食。应该说,古代预报日食和月食是比较准确的,很经得起考验。

总结:

偶尔也有不准的时候,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古代宇宙模型建立得不太正确,西方在近代研制出能够通过模拟太阳、地球和月亮运动而预测日食的仪器,而中国古代并没有用这类仪器预测日食;二是历法计算的精确度相对于现在的计算水平并不是很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