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沙县的社会事业
川沙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设治时,境内除少数私塾外,仅义学三所。道光十四年(1834年)建观澜书院。光绪卅三年(1907年)成立劝学所,始有正式的教育行政机关。清末废科举,兴新学,陆续创建中小学堂。民国初年,小学教育有所发展。教育界领袖人物黄炎培、陆培亮等提倡“教育救国”,重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注重实科教学和职业培训。民国12年(1923年)和18年先后创办师范讲习所和新陆师范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普通中学逐渐增多。民国36年有公立中学5所,私立中学10所。但小学入学率不断下降,民国35年学龄儿童入学率为445%,民国37年下降至29%。
建国后,普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至1965年,有小学395所,中学24所,中小学在籍学生13506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教育陷入混乱状态,教育质量严重下降。粉碎“四人帮”以后,自1978年起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和领导体制,恢复升学考试制度,教育秩序日趋正常。1983年,全县农村基本普及小学,城镇普及初中,并初步实现了中等教育的结构改革。1985年全县共有幼儿园(班)417所、743班,入园幼儿22392人;小学222所,中学32所,中、小学在籍学生79984人。1986年9月,本县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
川沙的职业技术教育,始于民国9年的私立培德商业学校。建国后,职业教育有所发展。1985年,全县有职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27班,在校学生1336人;部属和市属单位自办技工学校4所,学生687人;中等专业学校4所,学生1587人。
建国后,川沙的成人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绩:1949年,青壮年文盲率为80%,1980年下降至3%;1985年,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学员分别为3541人和1165人。
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建校基金三分之二来自民间。解放后各项教育费用主要由政府拨款。1980年以后,本县籍的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捐资建校或捐赠图书仪器者年有增加。 川沙设治晚,历史上文人著述不多。清《川沙厅志》《江东志》和民国《川沙县志》收艺文目录363条。至于金石书画、珍本古籍,城厢沈树镛氏汉石经室的收藏,清代学者俞樾曾誉之为“富甲东南”;高行黄云师故居有墨华楼,藏书万卷,为浦江两岸文人会集之所。本世纪20年代以后,本县籍人士黄炎培、张闻天、黄自、艾中信、吴中弼、胡敬熙等在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各个领域,都有知名之作,本卷第四章仅辑录其大略。至于民间文艺活动,道光《抚民厅志》已有“各团、路秋成时,间有外来男女演唱……花鼓戏”的记载。花鼓戏起源于民间的山歌小调,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民国初年,始有滩簧(本滩)。受文明戏的影响,滩簧又从表演唱演变为舞台剧,以后改名为申曲、沪剧。起源于民间的浦东说书(钹子书)与沪剧一样,至今还流行于本县集镇、农村,深受劳动人民喜爱。
建国以前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民间自发的活动为主。建国后,县、乡两级陆续设置文化馆(站),成立**放映队、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建造影剧场(院)。县里每年举行群众文艺会(调)演,乡业余文艺演出队能排演各种戏曲歌舞节目。1957年,顾路区顾东乡创作演出的民间舞蹈《穿灯舞》,曾被选派参加北京全国民间业余歌舞大会演出。1985年,县**发行放映公司所属**院、放映队放映**12919场,观众712万人次;19所县、乡影剧场(院)放映**、演出戏曲5700场次,其中县沪剧团演出270场。
1985年,全县有县级图书馆4个,藏书289007册,其中县馆有183847册。新华书店有门市部4个,基层销售点48个,自开业至1985年,共销售图书10701万余册。境内最早发行的报刊为民国2年(1913年)的《川沙报》,1985年有旬刊《科技与信息》一种,每期发行量1万份。县有线广播站创始于1956年,1985年改为川沙县人民广播电台。当年有乡级广播机构31个,全县安装广播喇叭139126只,入户率79%。
全县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太平天国烈士墓、张闻天故居、老宝山城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东炮台遗址、黄炎培故居等7个。 明、清两代,传统中医大抵私人开业。至清光绪中叶,城厢首创施医局,设中医分科门诊。民国7年(1918年)始有西医。此后数十年间,近代卫生防疫事业逐渐兴起,但发展缓慢。民国37年,在今辖境内仅有公私立医院6家,床位62张;医护员工包括私人开业的中西医在内不过276人。建国后,卫生事业发展迅速,1970年初,县、公社(乡)、大队(村)三级医疗网基本形成。1985年,有县级医疗单位11个,乡镇卫生院24所,村卫生室医疗点326个,另有部门办的医务室181处,总计固定床位达1993张。医护员工队伍不断扩大,1985年全县共4667人,其中行政职工893人,一般卫技人员2261人,医生1513人(内有正、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主管医师65人),平均每400人中有医生一名。
建国前,广大农村缺医少药,卫生防疫和妇幼保健工作更为薄弱。各种烈性传染病、妇女病和新生儿破伤风等,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建国后,人民政府贯彻“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1952年消灭霍乱、天花等为害最烈的传染病;白喉、麻疹、疟疾、流脑、百日咳和小儿麻痹症也逐步得到控制。1984年消灭了血吸虫病。1985年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985%;饮用自来水的城乡居民有17036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11%。1970~1985年用于免费医疗的经费为2403万元。
由于实行了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县、乡、村三级医疗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开始有所缓解,人民的健康水平日益提高。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1952年为男性54岁,女性57岁;1985年上升为男性7029岁,女性7623岁。 民国时期,境内曾建立过一批农业科研基地,大多以改良棉花品种为重点项目。民国6年(1917年),穆藕初首创杨思乡穆氏兄弟农场,引进美棉“克离佛伦”大球种,培育成功第一批适宜本地栽培的改良棉种。以后,相继建立的有公立高等小学农场、县立农场、中央大学农学院杨思棉作试验场、上海市植棉合作试验区和上海农事试验场等。其中规模较大、效果良好、持续试验时间较长的,当推民国18年创办的市植棉合作试验区。试验从陆行区(今张桥乡一带)开始,逐步推广。至民国23年,遍及市郊12个区,有试验田600多亩。其中54个试验点、270余亩试验田,分布在今本县张桥、严桥、高行、杨思4个乡。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开发、利用日渐普及。自1956年起,县科普协会和各种学会相继成立,并逐渐形成了县、公社(乡)、大队(村)、生产队四级科技网。1959年,严桥公社花椰菜留种试验成功,填补了我国蔬菜栽培技术上的一项空白。1975年,第七人民医院首创“苯酚糊剂粘堵法”施行绝育手术,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自1975年以来,全县医、农、工、副各业,共获得科技成果奖111项,其中国家级2项,市级17项,市局、委级56项,县级36项。不少发明创造改善了劳动条件,提高了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繁荣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出口创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长期的实践锻炼,也培养了大批科技人员。1985年底,全县有各类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2818人。
“过云楼”藏书的前世今生
汉青的马甲
2015-02-18
“过云楼”是江南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位于苏州市干将路,世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称,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经过六代人150年的传承,其藏书集宋元古椠、精写旧抄、明清佳刻、碑帖印谱800余种。在1993年干将路建设工程中,过云楼得到了照原样全面的复原和修缮。楼前庭院除叠筑假山花坛外,还种植名贵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风貌。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但是顾氏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的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
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
顾氏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确实是艺术珍品,重要的文化遗产。在2005年春季嘉德全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过云楼所藏近500册流传有序、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罕见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神秘买家整体买下。苏州图书馆也曾设想使该批古籍重返苏州,可是最后由于经费难以筹集,只能放弃。
苏州私家藏书聚散无常,但流传有序。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即多个藏书家的藏书散出后,由一个当地藏书家获得。顾氏所藏古籍,大多来自苏州藏书家散出的图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版本目录学专家谢国桢曾看过顾氏部分善本,他认为过云楼有相当一部分藏书来自莫友芝的家藏。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刘履芬、史蓉庄等人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纳入过云楼收藏。
考察顾氏藏书,应追溯到顾文彬。顾文彬雅好书画收藏,又喜收藏乡邦文献,在他的《过云楼书画记》中就记录有明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抄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祖上几代人收藏不辍,流风绵延,至顾鹤逸而发扬光大。《吴县志》云其“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
1872年,顾文彬嘱咐儿子顾承花重金买下了唐代书法家遂良摹写的《兰亭集序》。他告诉儿子顾承,只管“放胆购之”,而且切不可走漏风声,“假设为李鸿裔(苏州另一大收藏家)所知,他也拼出重价,两家抢买,售主必更居奇”,他还颇为得意地说,《释智永真草千文》和《褚摹兰亭序》同时在手,便是当之无愧的江南第一收藏家了。
1873年,时任浙江宁绍道台的顾文彬看中了尚书巷的一处废墟,把过云楼盖了起来。1875年,顾文彬辞官回乡,一心搜罗名画珍藏。那时的过云楼更应被叫作“藏画楼”。顾家本有字画收藏,“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江南不少私家藏品流散开来,顾文彬大量买进,大大丰富了过云楼的收藏,其中有不少名家名作。楼名取为“过云”,意寓“过眼云烟”,表示“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虽然说得很轻巧,但顾文彬对于楼里的收藏实际是宝贝得不得了。他制定了14不准悬挂在“过云楼”的门楣上:霾天;污秽;灯下;酒边;映摹;强借;拙工印;凡手题;徇名遗实;重画轻书;改装因失旧观;耽异误诊赝品;惯习钻营之市侩;妄摘瑕病之恶宾。这也是顾家世代子孙默记于心的藏书家规。
文彬公之后,到祖父顾麒士(1865-1930)一代,在继承文彬公家第三代传人顾鹤逸留遗的三分之一藏画基础上,又在进一步的扩充。祖公麒士自己是一位精通书法绘画的艺术家,尤其所作山水画清逸蕴藉,名重于世。凭藉他博厚的艺术素养和睿敏的眼光,广取博采,将书画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达到过云楼藏画的全盛时期。麒士公于收藏方面化费的心力和取得的成功,可在编撰的《过云楼续书画记》中得以窥见。
自古以来,创业艰难,而守业更难。历史上曾有多少雄视一代的大收藏家,如明项子京、清安仪周、梁清标等,收藏之富都曾辉煌一时,然而,或因后世的奢侈挥霍、争产夺业,或经社会动乱、时代变迁,或遭水火灾祸,皆不能世代相守,以致散失损毁,有负先人的苦诣。
过云楼真正成为藏书楼,还是由于顾麟士的大力搜罗购置。顾麟士之孙顾笃璜现仍居苏州,他听闻过祖父藏书的故事。清末时局动荡,当时著名藏书家杨以增、莫友芝、潘祖荫的藏书楼被毁,书也大量流出。当时曾有藏书家后人放出一大批书,顾家那时饶有资产,顾麟士便趁机全部买下,大约有三四千册,其中就有很多宋元版本的古籍,这些书成为过云楼藏书的主要来源,这桩买卖也令顾麟士颇为自得。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等藏家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
过云楼藏书常被认为“秘不示人”。顾笃璜否定了这个说法(顾笃璜1928年生于朱家园,那时过云楼的藏品已因为分家而跟随顾麟士迁至醋库巷西津别墅,后来顾麟士四子又分家,顾麟士对藏品也作了分割,铜器分给顾公可,字画给了顾公雄和顾公柔,古籍给了顾公硕,也就是顾笃璜之父),过云楼也允许外人登楼看书,只是因为古籍珍贵而易受损,所以看书“首要一条是要有学问”。顾笃璜说,著名藏书家傅增湘登楼看书就是例证,顾麟士当时还予礼遇,留饭留宿。只是后来傅增湘私抄书目,未经顾麟士同意便公开发表,令顾麟士“有些想法”。
顾家碍于情面也接待一些附庸风雅的达官贵人,只不过备有一套专门的书画聊以应付。这套书画质量一般,但五颜六色很好看。还有一些人,虽然有学问有名声,但顾家也是“恕不接待”的。顾笃璜回忆,康有为曾想来拜访登楼,被顾麟士婉言回绝,因为他“有文人的清高,不想与政治沾边。”顾笃璜还记得,当时有一个叫孙伯渊的人,专门负责管理藏品、接待客人,后来也成了收藏家。
虽然傅增湘发表的《顾鹤逸藏书目》令顾麟士颇有微辞,但对于版本目录学的研究者来说却是件好事,得以知晓过云楼的藏书情况。据其记载,过云楼当时所藏宋元旧椠50种,精写旧抄本165种,明板书籍149种,清朝精印本175种,总计539种、5000余册。加上未入册的普通线装书,过云楼藏书当在万卷以上。
实际上,过云楼藏书并不以数量多取胜,而是以宋元版本见长,收藏界有“一页宋版,一两黄金”之说,宋版书堪称是古代藏书家的“最高追求”。而过云楼的宋元版本,也就是现在的“国家一级文物”,有50种之多,尤其是在藏书界颇负盛名的《锦绣万花谷》,这是一部共40册的完整的宋版书,连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先行也说:“上海图书馆藏的宋版书不下200部,但像这么一部相对完整的宋刻孤本,恐怕还拿不出来。”
从清末到“文革”结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动荡的一段岁月,众多的藏书楼也就是在此期间一夜倾覆不复存在,而过云楼的大批旧藏珍品相对完整地流传到现在,实属难能可贵。
“文革”结束后,顾公硕家被抄物资发还,但还是有不少缺失。1992年,南京图书馆向顾家购得藏书541种、3000余册,顾家接受了30多万的书款,并且提出希望在图书馆内专辟过云楼藏书室,后来不了了之。当时顾氏家属中有人不同意出让藏书,还留下了一部分,是此次拍卖会上过云楼藏书的来历。这批古籍有179种,包括1种宋刻孤本,4种元刻本。另有顾公柔的80余件旧藏文物,现暂存苏州博物馆。
百余年风雨飘摇,如今的过云楼格局尚存,只是早已人去楼空。主楼现为苏州市地下管线管理所所用,楼前一排办公平房原是顾文彬的书房艮庵。过云楼北一墙之隔即为当时的顾氏私家园林怡园,原本是相连的,后来因为解放后曾改作大杂院,遂用墙隔了起来。
顾氏后人不少移居海外,顾笃璜仍驻留苏州,潜心于昆曲事业,过着“江南最后一位名士”的隐逸生活。但让他“稍有未安”的是,过云楼现在作为三轮车管理公司等办公场所“实在有点浪费”。时至今日,“过云楼陈列馆”可能是顾笃璜关于过云楼的最后一个念想。
苏州阊门内铁瓶巷,曾有一所大宅院,名曰过云楼。过云楼是清代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古董的地方。在1993年干将路建设工程中,过云楼得到了照原样全面的复原和修缮。楼前庭院除叠筑假山花坛外,还种植名贵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风貌。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但是顾氏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的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根据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
顾氏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确实是艺术珍品,重要的文化遗产。在2005年春季嘉德全国古籍善本拍卖会上,过云楼所藏近 500册流传有序、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罕见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神秘买家整体买下。苏州图书馆也曾设想使该批古籍重返苏州,可是最后由于经费难以筹集,只能放弃。
苏州私家藏书聚散无常,但流传有序。所谓“物聚必散,久散复聚。”即多个藏书家的藏书散出后,由一个当地藏书家获得。顾氏所藏古籍,大多来自苏州藏书家散出的图书。上世纪七十年代版本目录学专家谢国桢曾看过顾氏部分善本,他认为过云楼有相当一部分藏书来自莫友芝的家藏。同时,据顾氏现存书籍中印鉴考索,有吴平斋、潘志万、沈树镛、刘履芬、史蓉庄等人的藏书散出,被顾氏整批接收,纳入过云楼收藏。
考察顾氏藏书,应追溯到顾文彬。顾文彬雅好书画收藏,又喜收藏乡邦文献,在他的《过云楼书画记》中就记录有明祝枝山的《正德兴宁县志》稿本以及东林五君子的诗札手迹等。他希望这些家藏旧抄能“益吾世世子孙之学”并“后世志经籍者采择焉”。祖上几代人收藏不辍,流风绵延,至顾鹤逸而发扬光大。《吴县志》云其“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
过云楼藏书的传承曾数历惊险。先是清末民初时,日本专门研究中国古籍版本的岛田翰在经济财阀支持下,眈眈于过云楼藏书,但未能得逞。抗战时期,为避战火,过云楼曾将八百余部藏书陆续转往沪上租界。“文革”浩劫中,顾氏过云楼亦被查抄,后查抄物归还了顾氏后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京图书馆购得顾家藏书共541种,现辟出专室陈列保存。过云楼藏书如今已分属各处,然而顾氏几代人历经150余年风雨沧桑,保存下来的珍贵文物,毕竟传到了今天。
类别 古籍善本>碑帖印谱 创作年代 汉签条:纪功碑,曲园题跋,老药一九七六年之夏。
题跋:1道光初元八月,甘泉汪喜孙观。
2儿子廷熙云,是拓浑古处它本不能入信然,喜孙记。钤印:汪喜孙印、孟慈
边题:1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扬州汪氏问礼堂旧藏本,均初珍秘。钤印:郑斋
2汉碑之存于世者,此为天下第一。此容甫先生语也,载年谱中孟慈太守阮录其之说。而遣先训故为补书之。同治十年岁在重光协洽季秋之月,时居吴门双林里,沈树镛。钤印:树镛、郑斋金石
3文云蠲四君之害……两汉金石记亦引武帝置四郡以说此碑殆非是,俞樾说。钤印:荫父
藏印:朱方真逸、松江沈树镛收藏印记、何元锡印、郑斋审定、校经庐、岑仲陶家珍藏纸本
立轴
说明:1此碑隶书,六行,行十字,永和二年(137)八月,建于新疆巴里坤。
2此拓本曾经汪喜孙、沈树镛递藏,俞樾题跋。
3汪喜孙(1786-1847),字孟慈,江苏扬州人,室名问礼堂。汪中子。嘉庆举人。知怀庆知府,博览群籍,于文字、声音训诂,尤所究心。
4沈树镛(1832-1873),字均初,号郑斋,川沙人。咸丰举人,官内阁中书,精鉴别,富收藏。
105×46cm
吴大澄《篆书七言联》1892年作 水墨纸本 立轴
吴湖帆签书
吴愙斋此联为姑苏盛氏留园主厅“五峰仙馆”所撰。留园修建于万历年间,同治十二年(1873),盛康购置,花费数年整饬修葺,园内嘉树奇卉,怪石清流,凉台澳馆,为苏州名园之一。
愙斋有绘图赋诗纪游之癖好,本联亦如是。上联指光绪十二年(1886),吴氏勘定中俄图门江一带边界,九月事竣,由俄境内出发,乘北洋水师“超勇”、“扬威”二舰回津,途经朝鲜之东海域,见海上三山罗列奇特,联想《山海经》所载、秦始皇曾遣人探求不得之“三神山”;下联写光绪十七年七月,与顾若波有匡庐之行,过五老峰三峡桥,正凭眺间,忽雷雨大作,飞瀑横流,长松怒号。
以愙斋之壮游,拣择此二者入联赠盛氏,实有其意图。上联暗含二人皆与李鸿章关联甚深:吴自同治九年入李幕府,廿余年官宦生涯总与李合淝关系千丝万缕;盛、李则同年中举,曾于湖北湘军共事,甚为投缘,盛子宣怀亦李身边近人,兴办实业,得其倚重数十年。有此渊源,吴、盛关系菲浅,并称盛氏曰“老伯”,以示尊敬。光绪十八年,盛康得文征明“停云馆”藏石,张之万、俞樾等在苏文人名士纷以翰墨纪之,愙斋亦书“五峰仙馆”匾额,至今仍悬挂于留园,本幅联句有“五老峰”,或两者取名具巧合之趣。吴湖帆于签书上注“单款”,似非赠盛康而自留者,许因联语颇为自得,复书一遍留付后人。传至文孙湖帆,钤家藏印记多枚,宝爱之甚。
叶恭绰《行书五言联》 1933年作 水墨纸本 立轴
吴湖帆签书
吴湖帆与叶恭绰相识于一九二八年,乃艺友知交,法书、绘事、词章、鉴赏,样样同好,意殊相得,一九三三年,叶为吴书此罕见八尺大联,撰文、长跋、书写,无一不殚精竭虑,倾心而作,是年二人往来极频繁,《丑簃日记》该年记一九二则,倒有四十三则涉及与叶遐庵观画、品题,厂肆寻宝、听杨小楼戏,或只是畅谈,其中不乏“大雪竟日……叶遐庵来,谈半日”,“未出门,叶遐庵来,是日大雨”,风雪无阻。
上联述吴湖帆学家渊源。“三郑”指吴之祖父吴大澄郑龛、外祖沈树镛郑斋,岳伯父潘祖荫郑盦。“三郑”皆晚清江南首屈一指鉴赏家、学者,庋藏至富,各有著作多种。吴湖帆八岁前得祖父启蒙,习画蒙师陆恢亦祖父多年幕僚,一九○二年愙斋过世,留下“善视万儿”之遗训,平生所藏悉数传付。传袭家学,往来鸿儒,吴湖帆自是养成眼界不凡,少年老成,同侪人中少有与之比肩者,即遐庵所言“硕学相承,渊源有自”。
下联“四欧”即欧阳询楷书《化度寺塔铭》、《九成宫醴泉铭》、《虞恭公碑》与《皇甫诞碑》宋拓四种。除《九成宫》为吴氏觅得外,其余三本皆潘郑盦旧藏,一九一五年随潘静淑陪嫁吴家。一九二六年,吴氏以上乘金线楠木匣合贮,名“四欧宝笈”,并颜其室曰“四欧堂”,欧书宋拓,一件已珍若拱璧,四拓聚首,只能叹为天意,难怪遐庵极尽赞辞云“冠绝海内,一时无两”。遐庵不择吴氏所藏法书名绘,惟择四欧为奇珍之冠首,亦是传统收藏最重古籍碑帖观念之体现。吴湖帆不具显赫学历,惟“家学”精神于心,鉴藏不辍,所为书画、所交友朋、所作词章,均萦绕心心所念之古物。遐庵一联可谓深知吴氏。
以吴湖帆之巨眼视其同代书家,惟“郑海藏隶书,叶遐庵、沈尹默行书,王栩小篆与大篆,四人而已”,他晚年甚至致函香港请遐庵为自己题写墓碑。遐庵书以行书最佳,启功先生评曰“天骨开张,盈寸之字有寻丈之势谓非出于异秉,不可得也”。本联十言,每字高逾尺半,乃至今所见遐庵最大书迹,其开张绮丽,直令人眩目。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 《黄州寒食诗帖》
附: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碑帖名单
国家级珍贵碑帖
00515 萧敷及敬太妃墓志 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博物馆
00516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唐)李百药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五年
(631)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17 魏元丕碑 东汉光和四年(181)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8 范式碑 三国魏青龙三年(23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19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0 温彦博碑 (唐)欧阳询撰文并正书 唐贞观十一年(637)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0521 皇甫诞碑 (唐)于志宁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十七年(643)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22 李思训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唐开元八年(720)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23 大智禅师碑 (唐)杜昱撰文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刻石 宋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0524 李秀碑 (唐)李邕撰文并行书 郭卓然摹勒并题 □慈敏 张昂等
镌 唐天宝元年(74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0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1 华山庙碑 东汉延熹八年(165)刻石 元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2 瘗鹤铭 (南朝梁)华阳真逸撰文 上皇山樵书 南朝梁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573 龙藏寺碑 (隋)张公礼撰文 隋开皇六年(586)刻石 元拓本 沈
树镛跋 上海图书馆
00574 昭仁寺碑 (唐)朱子奢撰文 唐贞观四年(630)刻石 宋拓本 北
京大学图书馆
00575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6 九成宫醴泉铭 (唐)魏徵撰文 欧阳询正书 唐贞观六年(632)
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77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578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物馆
00579 怀仁集王圣教序 (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序 李治撰文记 (唐)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 唐咸亨三年(672)刻石 南宋拓本 西安碑林博
物馆
00580 郎官石柱记 (唐)陈九言撰文 张旭书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
刻石 宋拓本 王世贞跋 上海博物馆
00581 孔子庙堂碑 (唐)虞世南撰文并书 李旦篆额 唐天宝十一年
(752)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582 滑台新驿记 (唐)李勉撰文 李阳冰篆书 唐大历九年(77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583 神策军碑 (唐)崔铉撰文 柳公权正书 唐会昌三年(843)刻石 宋
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584 许真人井铭 (五代)徐铉撰文并书 十国南唐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585 水头镬铭 (宋)黄庭坚撰文并书 邢肃刊 北宋元佑二年(1087)
刻石 宋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0696 (开皇本)兰亭序 (晋)王羲之撰文并行书 隋开皇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697 争座位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行书 唐广德二年(764)刻石 宋
拓本 何绍基跋 上海图书馆
00698 十七帖 (晋)王羲之草书 唐大历元年(766)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00699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00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博物馆
00701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王
淮等跋 上海博物馆
存四卷(四、六至八)
00702 淳化阁帖 (宋)王著摹 北宋淳化三年(992)刻石 宋拓本 上
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03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物院
00704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5 绛帖 (宋)潘师旦摹 北宋皇佑至嘉佑刻石 宋拓本 国家图书馆
00706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三卷(二、四、五)
00707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存五卷(二、四、六、八、十)
00708 大观帖 (宋)蔡京等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王
世贞跋 南京大学图书馆
存一卷(六)
00709 汝帖十二卷 (宋)王寀辑 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0 兰亭续帖上下册 北宋政和初年刻石 宋拓本 上海博物馆
00711 慈恩寺雁塔唐贤题名帖 北宋宣和二年(1120)刻石 宋拓本 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2 鼎帖 (宋)张斛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宋拓本 上海
图书馆
00713 绍兴米帖 (宋)米芾书 赵构辑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刻石 南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一卷(九)
00714 历代钟鼎款识法帖 (宋)薛尚功辑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刻
石 宋拓本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00715 西楼苏帖 (宋)苏轼书 汪应辰辑刻 南宋乾道四年(1168)刻石
宋拓本 天津博物馆
00716 松桂堂法帖 (南宋)米巨容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17 甲秀堂帖 (宋)庐山陈氏辑 李氏刻 南宋淳熙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18 忠义堂帖 (唐)颜真卿撰文并书 南宋嘉定八年(1215)刻石 宋
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
00719 群玉堂帖 (宋)向若水摹 韩侂胄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
宫博物院
00720 英光堂帖 (宋)米芾书 岳珂刻 南宋嘉定刻石 宋拓本 故宫博
物院
00721 郁孤台法帖 (宋)聂子述辑 南宋绍定元年(1228)刻石 宋拓
本 上海图书馆
00722 凤墅帖 (宋)曾宏父辑 张节摹勒 欧阳信明 欧阳庚等刻 南宋
淳佑刻石 宋拓本 上海图书馆
存十二卷
00723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4 澄清堂帖 (晋)王羲之书 (宋)施宿摹勒 南宋淳佑刻石 宋拓
本 故宫博物院
00725 宝晋斋法帖十卷 (宋)曹之格辑 南宋咸淳五年(1269)刻石 宋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640 崔敬邕墓志 北魏熙平二年(517)刻石 清出土初拓本 蒋祖诒跋
上海图书馆
01641 曹辅墓志 (宋)杨时撰文 陈渊书 囗经篆盖 翁文模镌 南宋建
炎二年(1128)刻石 明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642 孔宙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154
01643 张迁碑 东汉中平三年(186)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644 赵清献公碑 (宋)苏轼撰文并书 北宋元佑四年(1089)刻石 明
拓本 上海图书馆
01707 集古印谱二卷 (明)顾从德辑 明隆庆钤印本 开封市图书馆
01708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泰州市图书馆
01709 集古印谱六卷 (明)王常辑 明万历三年(1575)顾氏芸阁刻朱
印本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0 杨氏集古印章四卷 (明)杨元祥辑 明万历十五年(1587)钤印
本 西泠印社社务委员会
01711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
钤印本 安徽省图书馆
01712 宣和集古印史八卷 (明)来行学辑 明万历刻朱墨套印本 湖南
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01713 罗氏古今印薮不分卷 (明)罗龙文辑 明钤印本 安徽省博物馆
01714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5 石鼓文 战国秦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6 泰山刻石 传(秦)李斯篆书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刻石 明
拓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01717 乙瑛碑 东汉永兴元年(153)刻石 明拓本 故宫博物院
01718 伊阙佛龛碑 (唐)岑文本撰文 褚遂良正书 唐贞观十五年(641)
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719 天一池碑 (元)揭傒斯撰文并书 元至正七年(1347)刻石 明拓
本 国家图书馆
01837 乐善堂法帖 (元)赵孟頫书并绘 顾信摹勒 吴世昌 茅绍之镌
元延佑五年(1318)刻石 明拓本 国家图书馆
01838 真赏斋帖 (明)华夏辑 章文镌 明嘉靖元年(1522)刻石 明拓
火前本 故宫博物院
01841 甘氏印集四卷 (明)甘暘篆刻 明万历刻钤印本 南京图书馆
01842 方元长印谱五卷 (明)方逢吉篆刻 朱统■辑 明万历四十八年
(1620)钤印本 湖北省图书馆
01843 郑弘佑印谱一卷 (明)郑基相篆刻 明崇祯六年(1633)刻钤印
本 安徽省图书馆
本文2023-08-22 00:57: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