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颜在哪个土楼拍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欢颜在哪个土楼拍的,第1张

永定客家土楼。根据中华网查询,欢颜是在永定客家土楼拍的。永定客家土楼,位于福建省西南部的龙岩市永定区,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永定土楼的设施布局既有苏州园林的印迹,也有古希腊建筑的特点,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典范。《欢颜》是由飞腾**事业有限公司于1979年出品,屠忠训执导,胡慧中、张国柱、周绍栋等领衔主演的中国台湾**。该片讲述的是大学女生未婚生子的问题。故事里民歌歌手齐盈的男友王恕,在山区遭遇车祸身亡,之后齐盈就开始与一富有鳏夫相恋。

客家土楼又称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的永定、南靖和华安等地,是客家人世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土楼以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葩。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形成一个个依山偎翠、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土楼群,如:永定初溪土楼群、南靖书洋乡田螺坑土楼群等。

楼不仅引起了建筑界的注意,同时也吸引了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俗学等中外学者专家的浓厚兴趣。2001年,由福建永定、南靖、华安三地土楼组成的“福建土楼”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已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的检查、评估和验收。

最大的圆楼是永定县大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

全楼直径73米,三圈四层,共400个房间,住60户人家。最小的圆楼是永定县的“如升楼”,共12层12间房,住6户人家。最古老的圆楼要数华安县沙建乡的“齐天楼”,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云霄县深土乡东平村有个“八卦堡”,整个村子由五圈圆环构成,中心是完整的圆楼,外围四圈断断续续按八卦阵布局,环绕四周。位于南靖县书洋乡下坂村的裕昌楼被称为“东倒西歪楼”,该楼建于明成化r年间(1487年),几乎所有看得见的梁、柱、楹都是歪歪扭扭的,据说最大的倾斜角有15度!

在1900多年前,中原一带历经变乱,举族南迁的客家人,几经辗转,来到闽西南一带的山区,为避免外来冲击,他们不得不恃山经营,聚族而居。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单屋,继而连成大屋,进而垒起厚重封闭的土楼。楼内凿有水井,备有粮仓,如遇战乱、匪盗,大门一关,自成一体,万一被围也可数月之内粮水不断。加上冬暖夏凉、防震抗风的特点,土楼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袭,繁衍生息的住宅,🀄️

以下有一些福建土楼,可供欣赏: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个民系,其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土著说和中原说。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汉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古籍及明清官方文书以来人称呼客家。

一般认为,客家民系是少数南迁汉族人在唐末至明中叶聚集于闽、粤、赣连结地区,经过与当地畲、瑶等人口居多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的,具有有别于汉族其他民系的独特的方言、文化和特性的一个汉族民系。其文化的主要特征及表现出继承中原汉族文化,所以应肯定为汉族的一个支系。但是这支民系不是纯汉族血统,其文化也不是纯中原汉文化,所以作为一个群体,其成员就应该包含相互融合,享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不同民族的成员。因此,“客家”的说法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并非是一个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

客家人的迁徙

客家人有编修族谱的习性。如果追本溯源,从客家人的姓氏族谱中,可以发现客家人源于汉族,是住在中国北方的居民。活动范围约在今山西、河南、湖北间。经语言学家考证,客家方言'次接近中原古音韵'(最接近的为闽南语),其社会宗法制度、文化生活习俗、服饰衣着、信仰崇拜、风水迷信等方面类于旧中原。

根据族谱和史册,客家人是指靖康之变后迁居到南方的中原人,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年男子。这些中原男子与当地的越女通婚,后代继承了父辈的姓氏和儒家文化,也继承了百越的风俗,所以客家话具有宋代汉语及百越语的特点。他们与秦人后裔的广东人及晋人后裔的闽南人的关系并不好。

因北方的动乱不安客家人历经五次大迁移,根据历史学者罗香林的研究,客家人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南迁,可分五个时期:

第一次大迁徙,在东晋永嘉年间。五胡乱华,国都由洛阳迁往南京,中原一带胡骑纵横,兵荒马乱,大批贵族名流及平民百姓纷纷往江南迁移。为了避难,客家祖先也纷纷南迁,渡过黄河,到达湖北安徽、河南南部,及江西一带。

第二次大迁徙在唐末至宋,主要是受到黄巢之乱的影响,迫使客家先民迁移到安徽南部、江西东南部、福建西部与南部、广东东部东北边界等地区。

第三次大迁移发生在南宋末到明代初年。蒙古人入主中原,宋室南渡,当时居住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客家人也随着迁移到广东东部和北部,并拥护宋朝王室,和蒙古军队对抗,牺牲壮烈。

第四次大迁移在明末清初到乾嘉之际。受满人南下入主及内部人口膨胀等因素,由广东东部、北部及江西南部迁往广东中部及滨海地区,及四川、广西、湖南、台湾,且有一小部分迁到贵州南部及南部及西康的会理。

第五次大迁移,在清干嘉以后,因受土客械斗及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由广东中部的新兴、台山等地迁到广东西部的高、雷、钦、廉各州,远的到海南岛。

在五胡乱华中原人民辗转南迁的时候,已有“给客制度”。南齐书州郡志云:‘南兖州,镇广陵。时百姓遭难,流移此境,流民多庇大姓以为客。元帝大兴四年,诏以流民失籍,使条民上有司,为给客制度’。

可知客家的“客”字,是沿袭晋元帝诏书所定的。其后到了唐宋,政府簿籍,乃有“客户”的专称。而客家一词,则为民间的通称,宋朝制作户籍时,当时将自古以来即居住在该地的土著称为“主”,以后从外地迁来的即称作“客”﹔客家一词于此诞生。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闽粤客向台湾的迁移,最早始于明代中后期。明末清初,郑成功在把荷兰赶出台湾之后,又把这里作为反清复明的根据地,故而大量招募大陆人民入台,开荒垦殖。正是从这时候起,闽粤两省的居民开始大规模的迁移台湾,而大本营地区的客家人也随之进入台湾。不过,最早来台的客家人,虽是跟随郑成功的部队入台,但人数并不多,明郑覆亡后,大都被清廷遣回原籍,对台湾的开拓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接着又是清初的禁止移民渡台政策,主要的理由是防止台湾再度成为反清复明之地,对客家人禁绝更严,因此客家人较大规模的移民,则是清康熙中叶以后的事了。

所以,客家人大批来台,大约是在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清军平定台湾以后,在此之前流寓台湾而无妻室产业者,多被遣回原籍,加以清廷接受施琅的建议,于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颁布渡台禁令,严格限制潮州府、惠州府人渡台。但客家人迫于生计,冒险从梅州、汀州、漳州而来者仍多,遍布台湾各地,参与开发台湾的行列。

客家名称的由来

“客家”出自于清朝中后期珠江中西部地区的土客械斗,当地的移民被称作客家人,进而引申到跟他们相关的祖地居民,如梅州人、惠州人等。他们因文化背景相似,均被称之为客家人。实际上,一开始“客”并非专指现代的客家人,比如在广西一带,就有客家话被称为艾话,而当地白话被称为客话,后来约定俗成,“客家”成了粤东以及同粤东一带居民操持相同方言,具有相似文化背景的族群名称。

另有一说,指“客家”的本意应该是古代生活在南方的畲族旧名“山客”、“木客”。而后汉族移民在跟畲族人相处融合的过程中,借用了“客”这个说法,自称“客家”。但现在说的“客家”则是指客家民系、是客家人的简称。这里的“客”同样包含了畲族人“山为主,故我为客”的意思。目前畲族人一样喜欢自称“山客”。

但是,有学者认为,“客”不是简单的相对“主”而言的外来者,和广府系、福佬系这些同为中原南迁的汉族民系不同,从历史的现象看,汉族南方各民系的形成时间都比客家民系早,基本都在同一个行政区域之内(有的也只有部分外延),而客家民系形成时间较迟,而且不在同一个行政区域内,是在三省的连结地区。还有一个特别的现象是这方连结地区,原本的土著或称主人,除了古代的越族之外,有“山客”、“木客”、“畲客”。他们大多也是“外来人”。这些“客”和后来的“汉客”混居一地,长期融合,孕育出一种独具个性的语言、文化特征,(可以认为此时民系初步形成,但没有正式的名称)然而这些独具特征的人外迁他乡,如迁至福佬系、广府系的聚居区,被当地主人称为客人、客户、客家。而且这一称呼是在福建沿海和广东沿海不同民系中“叫”出来的,这在文化内含上,应该可以认为是对同一文化特征(即后来确定的客家)人群的一种“共鸣”。这是否同闽粤赣三省连结区原住民的“客”有关,或者说这些地方的居民已有“客”的说法(虽然未见文字记载),现尚难定论。 客家名称的来由,现在比较共识的观点是由“他称”到“自称”。“他称”的时间是在明末清初。自称的时间起始于清中叶。但这绝不等于客家民系这时候才形成。“他称”首先是在福建南部沿海福佬人和广东中西部沿海广府人,“称”出的。“自称”便是自我认同。

客家是我国一个少数民族,也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较深远的一个民族。它不但继承了汉族文化,还融合了南方的土著文化,从而形成客家独特的文化。

那么,下面随我一起来看一下福建文化吧!

客家文化是“南化”的主流,是中国文化汉民族文化的分支,它是在中国文化成长期(公元0年~公元1000年)孕育诞生出来的。客从“中”来,客家文化是从中原迁移而来的。更详实的记载是“客家文化是在中国文化融合期(公元1000年~2000年)成长发展起来的”。

宋末元初,元朝蒙古兵南下,两次进攻梅州,蔡蒙吉、文天祥先后率义兵抵抗,失败后,元兵大肆屠杀居民,境内人口锐减,福建、江西的客家人移到梅州的又增加了许多。而同时梅州人又开始了迁居南洋,开始了客家人南走向世界的艰苦辛酸历程。据考证是广东梅县松口的卓谋首途,他带领当时松口卓姓800壮丁,参与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岂料因敌我悬殊,败走潮州,乘船逃退,舟沉崖山,被浸死者十之八九。

卓谋幸免于难,召集生存者,结队乘坐木船,漂泊南洋,至婆罗洲定居。这就是客家人南迁海外的开始。客家人南迁海外,加快了客家地区的开发,也加快了客家文化的成长发展。客家文化将为中国文化高潮期的到来推波助澜。中国文化高潮期就是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融合成功的地区就在东南亚地区,有学者称之为“大中华文化圈”。它包括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和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客家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支,也在这“大中华文化圈”活跃着,相信还会继续活跃着、推动着、融合着。”

客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中原文化的传统,客家文化分为五大类,有客家方言、客家文学、客家艺术、客家习俗和客家建筑。客家是汉民族中一个系统分明又很有特点的支系。历史上的客家人几经迁徙,从中原到南方而先后定居于闽粤赣,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浸润于中的永定客家文学因此呈现出别样的发展形态。永定客家文学包括文人文学和民间文学。

客家文学是有客家人特色的文学,它的历史和客家民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形成,发展而发展的。客家先民原来主要是一些居住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汉族人民。由于天灾和战乱的侵扰,大约从唐宋时期开始,客家先民经过了四次大规模迁移,逐渐在闽西、粤东、赣南共省边界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在这里休养生息,繁杭后代,艰难地建设自己的家园,度过了宋、元、明时期。

时至七世纪,随着清王朝的建立,客家又出现了大规模的迁徙浪潮。这次迁徙有政治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的原因。在政治原因方面,比较明显的一是满族迁入中原,在征服客属各地时,客家义士号召客家人举义勤王,义师失败后,拒绝向清朝政府低头的客家人被迫迁徙他乡。二是清初郑成功抗济驱荷,其部曲名为闽义军,名将罗大力、罗江、赖其肖等多为客家人。他们追随郑成功,迁入合脾。三是会党运动的扩散和以客家人为卞休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失败以及广东西路土客大械矛等政治夕卜争因素的影响。

但是,引起建次大规模迁徙浪潮的更主要原因则是出于社会经济。客家人与原住民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团结进取的族群。以后,他们又不断向南方其他各省及海外播衍生息。

在不断的迁徙以及与当地人融合过程中,闽西客家先民在自己的文化中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吸收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精华,逐步形成了客家文化的雏形并使之日益成熟,最终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中原汉民族、又区别于当地民族的独特文化。

您可能还喜欢:

独具一带地方的剧种——海城喇叭戏

你所不知的福建八闽文化

源远流长的阜新蒙古剧

走向世界的刀郎文化

永定县地处闽粤边界山区,崇山峻岭纵横。旧时,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甚差,在此种情况下,永定客家人往往寄希望于某种超越自然的神灵身上,祈求在困难时能得到庇佑,所以永定民间的宗教信仰盛行。

永定客家人历来对各种文化相容并蓄,在宗教民俗活动方面更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在客家地区具有突出的地位。

永定客家人信奉妈祖相当普遍,至清末,永定的天妃宫多达40多个。凡有妈祖庙的乡村,农历每个月的初一和十五总是香火甚旺。最为典型的是条丝烟作坊老板对妈祖神的顶膜礼拜。

他们在烟丝装船水运之前,一定要先去祭祀妈祖,祈求妈祖保佑一帆风顺;开船时,先烧香、祈祷,而后燃放鞭炮,表示通知妈祖,预祝平安无事;顺利回来时,老板又要去祭祀妈祖庙,表示答谢,俗称谢神。

永定县大部分寺庙供奉了观音佛像,大部分土楼单独设有观音堂。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月二十、八月二十,俗称为龙华日。

许多善男信女们都会带香、纸、烛、炮,还有大米,花生油赴庵祭祀,每个庵堂都人山人海。有句俗语:“一年能赴3次龙华会,一生不同布包头。”

玉皇,永定客家人叫天神或天公,全称是玉皇大帝。人们逢年过节和红白喜事,都得在自己住居门口或庭院天井先敬天神。每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纪念日,永定县有些地方家家户户在自己家门口或庭院天井,朝向东方,摆设供桌祭祀,祈求玉皇大帝保佑。

永定县也和汀州客家其他地方一样,从南宋末年就开始祭祀定光古佛。定光古佛神通广大,法力无边,金砂乡民对他顶礼膜拜。城关、金砂都有祭祀定光古佛的寺庙。

清代嘉庆年间,金砂乡有张姓客家人迁徙到台湾彰化县,也将定光古佛分身到彰化的八卦山大佛寺。台湾的定光佛最早就是从永定县金砂乡金谷寺传播过去的。

金砂金谷寺每年举办各项法事活动,如定光佛生日,四月初八佛祖诞生日、观音诞生、成道、涅槃的法会。以往祭祀定光古佛为每年十月初一、二、三,后来改为每年正月十七、十八、十九祭祀古佛。众多善男信女聚集到金古寺烧香,诵经敬拜定光佛。

而且,从1816年开始,每年都要在十月初一这一天举行盛大的“金灯胜会”。除了烧香祭拜定光古佛外,还要举行一个盛大的“抱佛子”活动。

这天上午10时,金谷寺大坪上,和尚手里拿着竹竿,在竹竿顶端悬挂着数十块书写伏虎佛号的小牌,久婚不育者用长钩钩小牌,木牌坠地,信女们抢夺。谁抢到了小牌,谁家的亲人便敲锣打鼓将小牌迎回家中。传说得了这个小牌子,谁就会喜生贵子。

永定县众多庙宇有五显灵官大帝的塑像,称五显大帝,他是平安吉祥、财、丁、富、贵的象征。传说五显灵官大帝有5兄弟,分别掌管文、财、寿、医、五谷,尤其是文官大帝香客很多,主要是每年正月求高中,七月高中了前来谢恩,香火鼎盛。

正月十一先迎骑虎公王到神坛,正月十二把五显大帝、千里眼、顺风耳三神及骑虎公王共4轿大神,组成浩大的迎神队伍,有乐队,旗队、车队、龙队、狮队、彩车、锣鼓、八仙、浩浩荡荡,铳鼓连天,鞭炮齐鸣,上拱时有寿星公行祭,供品种类很多,场面甚是壮观。庙会到十五晚送神回庙为止。

农历九月二十八是五显大帝生日,要在庙里上供,做神戏。五显大帝生日前后几天,五显庙热闹非凡,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朝拜,供品包括全猪、全羊。迎五显,还要迎花灯、演木偶戏。

永定县每个村落都供奉多种公王,每逢传统节日甚至农历初一、十五,善男信女有祭祀公王的习俗。

城郊乡樟尧村早在朱、周两姓开基时,在朱姓和周姓的居住交界处建立公王亭,保两姓的平安。每逢节日,善男信女们早早前去祭拜,祈求保佑两姓居民平安兴旺,特别是除夕这一天,一些村民还会把猪抬到公王亭去“掐猪花”,谢神还福,寄托精神。

家里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到公王那祭拜,祈求保佑心想事成。农历十月十三是洪山乡人们扛公王的节日,从十月十二开始扛公王出宫巡游。

湖雷镇道仁村每年正月初二上午,家家户户都要派人前往公王面前敬拜烧香,感谢公王一年中保丰收、保平安、保兴旺,祈求竖年获得更加吉利。

乐真寺,坐落在永定县下洋镇太平村乐真山。相传荫林祖师三圣潘远德、潘远明、潘远广兄弟早年出家,皈依佛门。

他们云游到乐真山禅圣寺后,拜高僧为师,专心致志,乐善好施,终成正果,先后圆寂于此,被当地人封为荫林三圣,并称荫林祖师,并将祖师雕像供奉于寺。

1608年,太平村曾氏十世祖曾鼎真与其堂叔曾名元及弟子曾福松、曾佩真,共同捐资在乐真山禅圣寺旧址兴建乐真寺,主堂供奉荫林祖师等雕像。

1804年,太平村曾氏十四代裔孙曾愧三渡台时把荫林祖师的塑像也带往台湾,安奉于鹿谷乡凤凰山寺,后迁中寮村,安奉于长安寺,香火旺盛。

西溪乡富家村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为“五雷大帝”的生日,家家备牲仪、果品、清茶、清香到五雷公庵里去拜祭五雷大帝以求保佑风调雨顺、人康物阜、事事顺心。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信士们称黄老公爹;炎帝被称为神农帝,精通百草,教人种植水稻,会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百家安康。高陂镇上洋村每年正月初一、十五、玉皇诞等祭祀吉日,四乡八里村民前来朝拜,举行抬黄老公爹的庙会。

届时锣鼓喧天,彩旗飘飘,鞭炮齐鸣,信士们抬着黄老公爹、炎帝及行雨龙王、关公大帝先绕稻田一周,再抬迎至规定坛场按次序排好,各家各户便供上糕、粄或牲仪行跪拜礼上香。

每年正月初,是仙师乡瑶上村等地“迎公王”的节日,俗称“公王节”。从头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开始点火“养炉”,专人专职添上檀香,直到次年正月初二。

敬公王的“祭品”要求色、香、味、型俱全,鸡要层年的,一律不许尝过、用过的。有传“细人不准食,大人不准尝,留来正月初二迎公王”。接送“金炉”的人,必须先洗澡,换过衣服、鞋帽,人选安排先抽签,选出初接、二接、三接、四接“金炉”和初送、二送、三送、四送“金炉”的人。

各宗祠祭拜时,各户主站立供桌两旁,专职大师颂“祭文”,敬请“城隍爷”及溪南里所有“神佛”、“公王”、“土地伯公”前来共宴,祈求诸神庇佑。

当夜,还要把“金炉”里所烧的“香灰”送至“中渡桥下”倒入永定河中,以示让河水把过去一年的“歪风”、“邪气”、“污秽”、“厄运”统统送到大海,迎接吉祥如意的新年到来。这一天家家户户宾客盈门。

民主公王即福德正神,原型无可考,但和其他客家地区一样,在永定县是普遍信仰的村落保护神,认为他能为全村百姓消灾祛难,所以村口都修庙坐镇,俗称为水口公王。

妈祖塑像

福建土楼永定景区世人称之为中国客家土楼博物馆。它不仅是客家人将古代生土建筑艺术发扬光大并推向极致的杰作,更是世世代代客家先民智慧的结晶。

数以万计用生土夯筑的客家土楼千姿百态,布局合理、错落有致,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和谐相处的典范,是一幅神奇、古朴、壮观、诗意的美丽画卷,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一部永远读不完的百科全书”, “东方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 ,“世界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民居建筑”。其中初溪古村落景区、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景区、福建土楼王景区、衍香楼、振福楼更是于2008年7月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永定土楼客家民俗文化村景区: 世遗土楼中建筑种类最多、最具特色及闻名遐迩的土楼村落,被誉为“一座浓缩的福建土楼博物馆”。现存造型各异的土楼120余座,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富丽堂皇、中西合璧的“土楼王子”——振成楼。

福建土楼王景区: 景区内地标性建筑——承启楼,以环数最多、规模最大而著称,鼎盛时期居住800余人。

初溪古村落景区: 福建土楼中气势最为磅礴的土楼群,拥有5座圆楼和31座方楼。景区不仅规模宏大,还具备了“最集中、最美丽、最古老、最特殊、最知名”的特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庆楼”是福建土楼中历史最悠久、结构最特殊的圆土楼。

福建土楼沟漂流: 漂流全长10公里,落差236米,漂流两岸分布着包括世遗衍香楼、振福楼在内的100多座具有较强观赏性的土楼。目前一期项目“激情奇石橡皮艇漂”(含亲水平台)已投入运营。

龙湖景区: 全国大型水利枢纽-棉花滩水电站建成蓄水后形成的湖泊景区,是我国东南沿海及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周边面积最大的人工湖泊。

王寿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最高海拔达1243米,面积2万余亩,汀江环绕其侧,山势雄奇,高山云表,四季常青,古树参天,怪石嶙峋,风光秀丽,堪称闽粤之一绝, 是旅游区核心景观的重要区域。

永定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陈毅、张鼎丞等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