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附子灸的临床应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隔附子灸的临床应用,第1张

1病毒性感冒 取穴:膻中。 治法: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为2cm,高为25cm锥状艾炷,放在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壮,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每日灸治 1 次,不计疗程,以愈为期。均嘱咐。 疗效:共治疗38例患者,在灸疗期间均未服用或注射任何中西药物,结果:痊愈30例,好转5例,无效3例,其总有效率为92%。

2桥本甲状腺炎 取穴:分二组。① 大椎、肾俞、命门;② 膻中、中脘、关元。 治法:上述穴位每次取 1 组,两组穴位交替。肾俞双侧均取,采用隔附子饼灸。每次每穴灸 5 壮,每壮含纯艾绒2g左右。以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每日或隔日治疗 1 次,以5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采用上法治疗36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观察患者治疗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对B细胞产生抗甲状腺自身抗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艾灸治疗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OKT+4/OKT+8细胞比值和淋巴细胞分泌甲状腺抗体的水平都明显下降,而且两者的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显示艾灸可能是通过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关系来抑制B淋巴细胞产生抗甲状腺抗体的水平,从而达到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目的。

3痛经 取穴:分为二组。① 关元、石门;② 次髎、 中极。 治法:每次选 1 组穴,二组穴位交替使用。将艾绒制作成锥体状底径约1cm之艾炷,以1枚置于附子饼中心,点燃后安于所选穴区行灸,艾炷燃尽更换,如热使患者难以忍受时,可将附片提起数秒后放下。一般情况下,每次灸 3 壮,以穴区局部出现红晕为度,每周3次,1个月为1疗程,月经来潮时停止灸疗。以治疗3个月为准。如为虚性、寒性痛经,宜灸至灸处皮肤红晕直径达5cm以上,中央微现泛白透明时停用,覆以消毒敷料,胶布固定。数小时后灸处即起水泡。由小而大,直径可达1~3cm。水泡待自行吸收。本法每周 1 次。治疗时间在经前10日左右。亦以一月为一疗程,三个疗程为准。 疗效:以上法共治35例,结果:显效17例,有效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

自20世纪50年代起,灸法又开始引起医学界的注意,而且被用于治疗脾肿大、骨结核及药物毒性反应等多种病证。20世纪60~70年代,有关灸疗的临床报道急剧增加,据统计,这一时期,单纯用灸或以灸为主治疗的病种就达一百余种之多,而真正取得重要突破性进展的,则是在近二十余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灸疗防治范围进一步扩大

灸疗防治范围的扩大,首先是防治病种的迅速增多,载至2000年底,有关文献载述的用灸法防治各类病证超过二百种,遍布于人体各个系统。其次是,防治的病种已突破灸治传统病证和一般常见病,已开始用于不少难治性疾病的灸治。以免疫性疾病为例,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异常的的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甲状腺病,目前尚无有效疗法,用隔附子灸法,不仅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而且能明显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和甲状腺机能;又如硬皮病,属自身免疫性的结缔组织疾患,隔附子饼灸后症状减轻,微循环障碍及免疫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除此之外,灸法尚被用于抗癌、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关节炎、精虫减少症等多种现代医学为之束手的疑难病证。都具有较为确切的效果。

二、临床观察不断趋向深入

临床观察的日益科学化、客观化,是近年灸法进展的又一个特点。对一些主要病证,往往采用大样本多指标进行研究,以探求其治疗规律。艾灸休g在20世纪60年代已有应用,但局限于一般证候变化的观察,近十年来则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上做了大量工作,不仅观察到灸治后患者收缩压、脉压显著增加,指尖温度上升,肛-指温度下降,外周毛细血管灌流改善等;还在动物实验上观察了艾灸关元对失血性休g家犬血流动力学和动脉血氧运输量的影响,从而获得较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另如,应用麦粒灸与隔附子饼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通过多指标大样本的反复研究,揭示出艾灸可有效地调整此类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抑制HBV复制,减轻或修复肝细胞病理损害,促进病情改善。在辨证施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预防中风的过程中,通过系统观察,发现灸治3个月后患者血压下降并保持相对稳定,全血比黏度改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恢复平衡,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隔药饼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灸,在肯定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通过动物研究表明:隔药灸可以抑制模型大鼠脾脏、结肠黏膜炎性细胞的基因表达,纠正异常的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细胞对炎症的反应性,从而有利于炎症的消除,组织的修复。正是经过上述这样的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不仅肯定了灸法的确切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总结和发现了灸治的临床规律。加强灸疗补泻在临床上的运用

三、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在灸疗法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先辈们已创制了各种各样的灸治之法。由于多种原因,其中不少灸疗已湮没不彰。近几十年来,在灸治方法的发展上,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继承发掘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核桃壳灸和苇管灸,前者载于《理瀹骈文》,后者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但古籍中有关记述很少,近人亦未见再有应用。近年来,通过对上述两法的发掘和改进,发现对眼底疾病及面神经麻痹等,有较好的效果。除了对古代灸疗继承外,还对其他民族的灸疗进行验证和推广,如流行于广西壮族民间的药线灸,应用于多种常见或难治病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则是结合现代科技创制新的灸疗,如光灸、冷冻灸、电热灸、铝灸等等。另外,在灸疗仪方面十余年来也有较大进展,且大多已成商品应用于临床。如药灸器、中频灸疗仪、固定式艾条熏灸器、近红外灸疗仪、远红外灸疗仪等。

四、机理研究系统开展

近十年来,在灸法机理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并获得了比较系统的结果。在灸法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上,已证实,艾灸对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这种调节作用是双向的。在血液系统方面,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灸后可增加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数量。艾灸对微循环功能、血液流变学和血液动力学均有明显的影响。并可缩短血液凝固时间和提高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在对代谢作用的影响方面,动物实验发现,艾灸对注入大量氢化可的松所致的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混乱有改善作用,艾灸还可抑制脂肪变性的进程及调节微量元素的代谢等。

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饼灸两种。 1隔附子片灸:取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间用针刺数孔,放于穴区,上置艾炷灸之。 2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4cm,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cm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 若附子片或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后再灸,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停灸。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