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蛇身人面图》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伏羲女娲蛇身人面图》在向我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第1张

随着我国对考古学的重视和考古科技的发展深化,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绘制成图像形式的伏羲女娲考古材料。这些考古材料地域分布广泛,不仅包括古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等地,山东、四川、江苏等地也有相应发现,而且艺术形式多样,包括壁画、帛画、砖画等。伏羲和女娲在汉画中大量出现,呈现出的独特规律和丰厚的艺术内涵的同时又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思想。

一、伏羲女娲像分布现状及基本特征

全国各地发现的伏羲女娲像数量很多,据统计,在山东、四川、河南、江苏、陕北等地区有这类形象约近百幅。

山东地区:

1、沂南汉画像石墓墓门东侧支柱下面画像,上部在一巨人的怀抱中有二人首蛇尾之人,左边执规有髻者当为女娲,右边执矩戴冠者当为伏羲。

2、嘉祥县武梁祠西壁画像第二层,右端为伏羲女蜗交尾像,女娲举规,伏羲持矩,在其左边依次是祝融、农、黄帝、撷项、帝誉、尧、舜、禹、架等远古传说中的帝王。

3、临沂白庄汉画像石墓出土两幅人首蛇身画像,其一为执规,怀抱内有金乌和九尾狐的圆轮,是为伏羲;其二为执矩怀抱内有玉免和蟾蛛的圆轮,是为女娲。

四川地区:

1、成都市郊出土画像砖,两人首蛇身者,长尾有足,左边人伏羲,一手托内有阳乌的日轮,一手执规状物;右边为女娲,一手托内有蟾蛛和桂树的月轮,一手执矩状物,二人相对。

2、广汉城外出土画像砖,伏羲女娲皆人首蛇身,一举日轮,尾下有玄武;一举月轮,尾下有朱雀,二人以花纹相隔而头部相对。

3、江安画像石棺后档头刻二人首蛇身像,长尾相交,女娲在左一手托月轮,一手执乐器(似为排萧),伏羲在右一手托日轮,一手执便面。

河南地区:

1、洛阳卜千秋壁画墓墓顶平脊所绘升仙图中,一端绘女性人首蛇身者与蟾蛛和桂树月轮相处,一端绘男性人首蛇身者与阳乌日轮相处,是为伏羲女娲遥遥相对。

2、南阳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有一幅巨人怀抱两个人首蛇身像画面。人首蛇身者当为伏羲和女娲,皆手执芝草状物。

3、南阳画像石二人首蛇尾者位于画面两端,尾相交于中部,一端为双手托阳乌日轮,一端为双手托蟾赊月轮。

徐州地区:

1、十里铺汉画像石墓,后室支柱正面刻一人首蛇尾、双手捧日为伏羲像。

2、利国汉画像石墓,有一幅人首蛇尾画像,尾交三重,为伏羲女娲相对而立。

陕北地区:

米脂二号画像石墓,在门楣刻二人首蛇身像相对而立,手捧有金乌日轮者为伏羲,手捧有蟾赊月轮者为女娱。

以上所举诸例基本上代表了所存在伏羲女蜗形象的基本特征。这一对形象的存在形式基本是双体并列或双体交尾,其形体特征基本是人首蛇身,执捧在她们手中的附属物主要有规矩、日月、芝草等类。当然,由于艺术上的需要,各地汉画的制作者在某一细部的增减,都可能影响到这种形象的一致性,但只要主要特征未变,都可以归纳入本文所述的伏羲女蜗形象系列。

东汉王逸在为楚辞作注时曾讲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其子王延寿更是在其著作《鲁灵光殿赋》直接写道:“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至此,伏羲女娲像的特征可以分述如下:

在形象主体方面,各地的伏羲女娲像以一致性为主,表现为人首蛇身或蛇尾,各地伏羲女娲像在形象主体上呈现了以一致性为主的特征。在形象系统方面,各地的伏羲女娲像则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根据实物比较,我们可以将伏羲女娲的形象系统概括为三大类型:规矩型、旧月型、芝草型;山东地区以规矩型为主;河南地区以芝草型为主;四川地区以日月型为主。其它如徐州和陕北的画像,目前所见多为捧日月或无附属物的形态。

值得一提的是,以汉代为界,此时出土的文物中伏羲和女娲一般都是同时出现,有尾部相交和不相交两种形态。而两汉之前的文物资料中,只有伏羲或只有女娲单独出现,而且在如《庄子》、 《楚辞》、 《山海经》等古籍中,都对伏羲或女娲进行了单独描绘,尚未出现二神同现的状况。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紧密缠连的伏羲和女娲图像是具有特殊含义的。

伏羲女娲图像意义探讨:共性与个性

伏羲女娲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的文化面貌和艺术气质差异很大,但仅仅是局部的,细微的变化,并不影响其“人首蛇身”这一显著特征的存在。这种形象主题的一致性特征应从民族文化的总构成中寻找根源即:一是对远古图腾的历史记录,二是对始祖的崇拜情怀。

在我国古早时期对图腾的崇拜中,曾经有过一段人兽同体的时期。大部分关于原始社会的资料可以很清楚地观察到这一点,如一些部落有龙蛇图腾崇拜的习惯。所以从这一点上看,可以将伏羲女娲的半人半蛇身看做是龙蛇图腾崇拜的延续或对龙蛇图腾崇拜的映射。汉画中的伏羲女娲图像,则是汉代将这种图腾延续并做到广为流传,直至唐朝还有诸如吐鲁番帛画的伏羲女娲像等的存在,由此可见龙蛇图腾的崇拜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民族文化中特有的始祖情怀,在伏羲女娲像中也有所体现。在汉画中,伏羲女娲都是被当做始祖神,如女娲黄土造人传说和以及出现较晚的伏羲女娲兄妹结合繁衍人类等内容,都很好地说明了伏羲女娲都是被当做繁衍人类的始祖神。和图腾崇拜一样,伏羲女娲形象主体的一致性也能从侧面说明他们在整个中华大地被推崇,也是对汉人“慎终追远”理念的表述。

通过伏羲女娲形象主体在各地区呈现的一致性特征,分析了图腾和始祖崇拜;而伏羲女娲在各个地区所表现出的明显差异,正是地域性的意念差异,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1)规矩型——山东地区规矩型的伏羲女娲形象系统正是以表现她们创造业绩为主的。

规和矩是两种创造型的工具,用规可以画出圆形,用矩可以画出方形。这也正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认知相吻合。由此可以断定,执规持矩的伏羲女娲被古人当成是“规天矩地,创造万物”的始祖神。

伏羲在神话中称谓繁多,有显著的业绩。

《易·系辞》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结绳而为网罟,以败以渔,盖取诸离”。

“女娲为阴帝,佐虑戏治者也”《惟南子·览冥训》高诱注,她的主要功绩是补天和造人。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放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絙人也。”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祸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水。”

从这些记载看,伏羲和女娲在神话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对人类世界有极其突出的贡献和创造性的发明,对人类秩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故而,她们作为始祖神是当之无愧的。把规和矩置在她们手中,正是为了表明创造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有太昊和少昊执规与矩而治春秋的话,这也可以说明规矩对于人类世界确有重大作用。

(2)日月型——四川地区日月型的伏羲女蜗形象系统确实表明了日神和月神的神性特征。

伏羲与日、女娲与月的关系只有在汉代才有明确的图像显示,可以认为这是伏羲为日神,女娲为月神的形象。关于日月神,文献中有羲和生日,常羲生月的记载。《山海经·大荒南经》“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西经》“帝俊妻常仪生月十有二”。从表象看,日月与伏羲女娲似无关系,但现代一些学者已从深层意义上对此进行了研究。《诸神的起源》一书认为,伏羲女娲是颛顼系统中的日神和月神,直接从神话演变中确定她们的日月神地位。《神画主神研究》一书认为,日月“它和阴阳的契合,更成为汉代哲学中用以引伸的概念。同时它又附会了男女不同的性别,所以伏羲、女娲在其演化中逐渐和日月结合起来。”

上述两论,前者从神话史角度,后者从思想史角度同时肯定了伏羲女娲与日月的关系。从汉画像的表现手法看,阴阳思想在埋葬风俗中颇为盛行。日和月自身,伏羲和女娲自身以及日月和伏羲女娲的结合体都深受阴阳思想的影响。日和月所赐给人类的一切,使人类具有日月崇拜是不足为奇的,故汉代画像在广大地域内都有日神和月神的形象,也是汉人日月神崇拜的具体表现,只是在四川地区把这种崇拜推向了高峰。’

(3)芝草型——河南地区芝草型形象系统在南阳汉画中所具有长寿,不死,升仙的意义。

芝草在古代是被视为不死灵药的,东汉哲学家王充在其著作《论衡·验符篇》中写道: “芝草延年,仙者所食。”结合汉代的求医问药和奉信鬼神以求长生的社会风气来看,芝草型自然都是为了长生不老、羽化升仙。以南阳汉画为例,首次把神仙所用的芝草与伏羲女娲结合在一起。在这个地区的汉画中,芝草的用途极广,羽人执芝草飞升,珍禽异兽食以芝草。《抱朴子》对芝草是这样讲的“芝有石芝、木芝、草芝……服一升,得千岁”“青云芝……食之,令人寿干岁不老,能乘云通天,见鬼神”“黄龙芝……食一合,寿万年,令人光泽”“龙仙芝……服一株,则寿千岁”伏羲女娲是人类始祖神,具有庇护的功能将长生之物的芝草置其手中,又赋于她们保佑长寿的作用,这是南阳汉画像的一个创造。由探讨伏羲女娲像特征和意义表明,其所呈现的形象主体一致性,反映了中国广大区域内在信仰和民俗上的共性;其所呈现的形象系统的差异性,反映了各地区间在信仰和民俗上的个性。作这种解释,可能会使我们对汉画伏羲女娲像的认识更加清晰一些,对表现她们的意义理解得更透彻一些。

伏羲女娲执规矩象征意义探析

以题主所展示的为例,系属唐代伏羲女娲规矩图: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娟质或麻布质画。根据阿斯塔那唐墓考古报告,同期出土的此类绢画共数十件,这类画在墓室中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画中伏羲戴冠、居左,张左手执矩,矩上有墨斗,或右手持墨斗;女娲束高髻、居右、张右手执规,左手持剪刀状物。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着胡服,腰相连,共着一裙,上身相拥,下尾盘曲相交多节成螺旋状。两人头上有圆轮,以象征日;尾下有月。画面四周遍布大小相同的圆圈,部分以线相连成星辰、北斗状。

步行虫和蟑螂的区别:

1、形态特征不同

步行虫:成虫体长1—60mm,以黑色为多,部分类群色泽鲜艳;头稍窄于前胸背板;唇基窄于触角基部;触角11节,丝状;上颚基部外侧具凹槽。鞘翅一般隆凸,表面多具刻点行或瘤突;后翅一般发达,土栖种类的后翅退化,随之带来的是左右鞘翅愈合。足多细长,适于行走,部分类群前、中足演化成适宜挖掘的特征,跗节5-5-5。

蟑螂:蟑螂体扁平,黑褐色,通常中等大小。头小,能活动。触角长丝状,复眼发达。翅平,前翅为鞘翅后翅为膜翅,前后翅基本等大,覆盖于腹部背面;有的种类无翅。不善飞,能疾走。不完全变态。

2、科属、种类不同

步行虫:鞘翅目,步甲科昆虫的别名,全世界大约有2万多种。

蟑螂:泛指属于“蜚蠊目”(学名)的昆虫, 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蜚蠊目(Blattaria),俗称蟑螂,是常见的医学昆虫。产卵于卵鞘内,约有6000种。

古籍记录

在沈括《梦溪笔谈》中,有提及步行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选自《以虫治虫》)

其中"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描写的即是步行虫。

翻译: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黏虫,就用嘴上的钳跟黏虫搏斗,黏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黏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其中,狗蝎即“蠼螋”。

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鬼真的存在吗?一直以来都是个扑朔迷离的事情,不过据英国金史密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爱丽丝·格雷戈里(Alice Gregory)的研究找到了所谓鬼的真相!

格雷戈里教授发现的真相

格雷戈里教授认为是人类的几种睡眠障碍造成了所谓鬼的现象,比如突如其来的梦魇,还有半夜感觉身上有人或者坐在床上等等,都与人类进入深度睡眠或者快速眼动睡眠时,人体可能会在这种状态下表现大脑无法控制身体的状态,身体麻木无感或者错误感觉等,此时绝大部分人的反应是闹鬼了!

另据格雷戈里教授统计,大约8%的人处在快速眼动睡眠时将保持某种形式的意识,因此此时会将梦与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联系起来,因此可能会被误解看到了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人或者事物,所以看到死去的亲人或者通过大脑与其他场景中鬼怪人物移花接木后产生的不存在的怪物等等。

还有一种睡觉时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但事实上却并没有发出任何声音,格雷戈里教授解释称,人类在入睡时,脑干会抑制人的活动能力,同时也会抑制听觉和视觉!因此当我们在梦中听到一声巨响时,其实是一个延迟过程的立即触发!

格雷戈里教授著作的一个读者告诉她,她一直觉得她家里有一个鬼魂,那个小鬼还在半夜里掐她,让她陷入瘫痪状态,经常让她半夜惊恐的睡不着,教授的科学解释让她明白了这个道理,因此她不再相信那些神神叨叨的解释!

人为什么会做梦?

人的梦是由记忆引和复杂的大脑活动引起的,两者缺一不可,人的记忆分为瞬时陈述性记忆、短时陈述性记忆和长时陈述性记忆,尽管都是记忆但却又很大的差别!

瞬时陈述性记忆:我们每天经历的一切,比如路过大街看到行人,树木与周遭的一切短时陈述性记忆:比如两只狗在打架,你会留意下,或者某个稍微深刻的场景等。长时陈述性记忆:一件刻骨铭心的事情,比如你走路跌了一跤,还骨折了,这个记忆应该是能伴随你一辈子。

人的这些记忆在清醒状态下分类是非常清楚的,因为人类大脑有一整套的记忆调用与逻辑顺序关系,比如清醒状态你不可能先受伤然后再跌倒!但睡着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一般人的睡眠有五个阶段,分别为入眠、浅睡和过渡以及深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

一般人的做乱七八糟的梦就发生这个阶段,因为快速眼动期会触发视觉相关的记忆,而且逻辑乱套,记忆胡乱拼接,就像将大脑中的碎片记忆串接在了一起,所以人类的梦中什么情况都可以发生!

格雷戈里教授的研究认为快速眼动期睡眠,大脑对身体控制非常薄弱,所以惊恐惊醒时候却发现身体动不了也是正常事件,甚至有将梦中的记忆与现实混淆等,当然还有更恐怖的是梦里梦!

格雷戈里教授发现的是全部真相吗?

当然不是,因为还有很多所谓的“超自然”事件并没有发生在梦中或者睡眠中,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类很明显不能用所谓的白日梦来解释,不过也有比较科学的解释。

很多人的见鬼现象都可以用“面孔空想性错觉”或者“感知迷失”来描述,比如在某个阴暗角落里看到一张人脸,或者在夜里走过一个偏僻的角落,这种恐惧心里会大幅延长人类的想象力,将正常的事物与恐惧或者鬼怪联系在一起。而感知迷失则是自我身体运动的错觉。

瑞典的神经学教授奥拉夫·布兰科用核磁共振分析了声称存在鬼的12名精神病人,无一例外,涉及到空间与运动感知的区域存在非常明显的异常,当然很多朋友会说,是不是出现异常了才能感知到鬼魂的存在?

奥拉夫·布兰科教授的实验

奥拉夫·布兰科教授设计了一个鬼魂实验来复制出了鬼魂的感觉,参与测试者被蒙眼,塞上耳朵,但事实上只是在测试者背后同步复制运动的机械装置,当测试者伸手出发前方的一个机构时,他的背部同时会被后方的机械手触碰,等测试者习惯这种触摸模式将机械装置触摸延迟,结果造成了大部分测试者见鬼的惊呼!甚至有测试者数出了房间中有几个鬼!奥拉夫·布兰科教授解释称这台机器模拟了在极端环境下的个人的错觉或者精神病人对运动感知的错觉!

所以并不是要在精神病状态才能见鬼,在正常人状态下也能见鬼,如果想要排除掉这种错觉,那么需要极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强大的内心,因为只有在胆大心细的条件下才能分析出这个错觉其实是不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胆小的人更容易见鬼的原因!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