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秋节怎么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古代的中秋节怎么过,第1张

古代过中秋节:

第一、祭月。

《礼记》中就记载了最早的赏月、祭月——秋暮夕月,说白了就是祭拜月神。传承下去以后,通常都会摆上大香案,案上有月饼、西瓜、苹果、等等好吃的时令水果,但是月饼和西瓜一定要有!尤其在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说明祭月在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第二、走月。

“走月”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节目,在南宋兴起,人们在皎洁的月光下,三五结伴成群、游街市、泛秦淮河、登楼观赏月华,反正就是旅游一天!这些玩法延续很久,毕竟是一种娱乐享受,很快成为了世代相传的习俗。

第三、吃月饼。

吃月饼是古代过“中秋”的必要食物,每个人都要吃上一点,不然就是不吉利!在民间,第一次吃到月饼的是唐朝新科进士,在《洛中记闻》中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发现特别好吃,于是叫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从此月饼就传开了!

第四、燃灯。

燃灯陪圆月,你可以好好想想吗?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幕景色!在古代,燃灯在中秋也是必须走过的节目!江南鱼米之乡,早在中秋节前一个星期,他们就用竹条扎灯笼,灯笼形状各异,标写着“庆贺中秋”等等吉利话语,他们将灯笼挂在瓦檐、露台等高处,这就是民间的“树中秋”、“竖中秋”。

第五、观潮。

宋代大诗人苏轼《八月十五日看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

这说明观潮也是古代在中秋节上的一个娱乐节目!而有些记载,记载表明在汉以后,中秋观潮的风俗愈演愈浓重!

第六、猜灯谜。

古代很多时候都很重视“文人”,猜灯谜无疑是文人出来解解闷的最好方式,而在元宵节、中秋节是必然会出现“猜灯谜”活动!其实不单单文人,猜灯谜更加吸引年轻的恋爱情侣,因为嫦娥是“相思”的源头,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式。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你知道古代中秋节的来历吗下面懂视小编精心整理了古代中秋节的来历的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

古代中秋节的来历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中秋节的习俗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杀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杀。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江南一带的民间在中秋节人习俗也是多种多样。南京人中秋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桂花鸭”于桂子飘香之时应市,肥而不腻,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头,浇以桂浆,美不待言。“桂浆”,取名自屈原《楚辞·少司命》“援北方闭兮酌桂浆”。桂浆,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妇女手巧,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南京人合家赏月称“庆团圆”,团坐聚饮叫“圆月”,出游街市称“走月”。

中秋歌曲歌曲:城里的月光

歌手:许美静

提到月亮,想必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这首《城里的月光》,在城市里能保持内心的恬静去欣赏月光似乎在现在来看是一件无比奢侈的事情,但每每听这首歌都能让人回归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这首歌其实是由陈佳明作词作曲的经典之作,原唱为新加坡女歌手许美静,收录许美静第二章个人专辑《遗憾》中。另外,如王菲、Tank等歌手,也曾翻唱过这首歌。歌曲的粤语版名为《月光光》,由林夕填词,依旧由许美静演唱。齐秦也在重新编曲后全新演绎这首《城里的月光》,静静的夜晚,中国风的旋律,让月亮也如此皎洁。

歌曲:moonlightshadow

歌手:玛姬·赖利

《MoonlightShadow》是一首由多乐器演奏家迈克·欧菲尔德谱写和演奏的英语流行歌曲,歌曲发行于1983年5月,并收录于同年发售的专辑《Crises》中。歌曲人声由和迈克·欧菲尔德于1980年相识的苏格兰歌手玛姬·赖利录制。这是欧菲尔德最成功的单曲,其排到了欧洲多个排行榜榜首。而小编第一次听到的是GrooveCoverage版本,声音略带些性感的小毛边,很有韵味,而DanaWinner的版本更加清新脱俗,笔者已经开始单曲循环,一起听听看!

歌曲:白月光

歌手:张信哲

《白月光》是张信哲专辑《下一个永远》里的一首情歌,由日剧作曲大师松本俊明以月光为灵感来源而作,是松本俊明继《Everything》之后,又一感动人心的经典力作,也是张信哲的经典情歌之一。《白月光》充满温暖、单纯却又古雅的民谣曲风,搭配动人优美的**配乐式弦乐编曲,每个人心里最压抑的伤,都在张信哲充满感情的纯净嗓音中,全然释放出来。借《中国好声音》正火之时,来听听那英组梦想导师的经典之作。

1中秋节的由来

2传统文化中秋节来历

3中秋节名称的由来

4详解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来历bai一

中秋节由古代du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zhi为三个月,分别是孟dao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农历八月十五又正好们于秋季的二分之一日,所以又被称为“中秋”。最初这一天被定为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日,慢慢就演变成为了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二

中秋节由嫦娥奔月的故事演变而来。后羿射掉了多余的九个太阳,然后上天赏赐他一种成仙的药,他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妻子嫦娥,就把药交给嫦娥保管。

在八月十五这天嫦娥吃了仙药,然后便奔月亮去了。后羿思念嫦娥,所以每年这一天,都会在园子里摆上嫦娥最爱吃的东西,盼望她能回来团圆。之后,年年如此,代代相传,就演变成了节日,由于这天时值中秋,所以叫做中秋节。

中秋节来历三

中秋节由祭祀土地神演变而来。在农耕社会,农作物对于农民至关重要,所以人们经常祭祀土地。在秋季收获时,农民会祭祀土地神,农历八月十五正好是农作物收获的时节,因此逐渐演变成中秋节。

扩展资料:

中秋节的习俗

祭月、赏月、拜月

中秋祭月、赏月、拜月由来以久,在古时人们每逢中秋则会在香案上摆上供品以祭拜月神。

赏月之风在唐朝宋朝十分盛行,因此出现了大量文人骚客以月为内容的诗词,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到了明清,各地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中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

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夏历八月十六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扩展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参考资料来源;-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韩两国共同的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你知道中秋古代人的叫法吗下面懂视小编就告诉你中秋古代人的叫法,一起看看吧!

中秋古代人的叫法1、仲秋节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所以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2、八月节

仡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莫过于八月节(八月十五至二十日)。节日的头天,全族老少都要穿上新装,齐集在寨子的地坪上。据说,青年男女的歌舞活动一直延续到节日的最后一天。

3、女儿节

民间拜月,每当圆月升起的时候,各家在庭院中迎着月光陈设香案,按习俗多为全家妇女拜祭,即使是回娘家暂住的媳妇届时也必须返回婆家过中秋,北方民间还流传着“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谚语,所以又把中秋节叫做女儿节。

4、兔爷节

老北京中秋节祭月有供兔爷的习俗,京城里的老少爷们儿也把这天叫做“兔爷节”。兔爷是北京独有的民间神,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被认为是兔儿爷的老窝,一到农历八月,买兔爷的人们便络绎不绝。

5、月夕

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这也是叫“月夕”的原因之一。

6、玩月节

是日,古代有月下游玩、设宴赏月的习俗,所以被称为“玩月节”。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7、拜月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8、八月会

八月会亦称“调声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海南省儋州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这天,种植男女青年汇集镇上,互赠香糕、月饼、花巾、彩扇、背心等。成群结队,川流过市。晚上拥出村口。到预定集合场地,进行规模盛大的调声对歌活动。

古代中秋节习俗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感觉味道极美,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可能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二、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美景,美不胜收。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灯笼两个,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三、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四、玩兔儿爷

近人金易、沈义羚所著的《宫女谈往录》中,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故事说,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在庭院的东南角上,摆上供桌,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插在香坛里。香坛是一个方斗,晋北的斗不是圆的,是方的。街上有时偶然听到晋北人唱“圆不过月亮方不过斗,甜不过尕妹妹的温柔。”可见,晋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满新高粱,斗口糊上黄纸,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盘月饼,月饼叠起来有半尺高。

另外,中间一个大木盘,放着直径有一尺长的圆月饼,这是专为祭兔时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叶放在碗里用凉水冲一下。宫女荣儿说:“就这样,由皇后带着妃子、格格和我们大家行完礼,就算礼成。我们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点礼仪不周,得罪了神鬼,给自己降下灾难。所以一有给神鬼磕头的机会,都是争着参加。”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宫廷中祭拜月兔的规矩,虽说是在逃难之中,香坛只好用晋北的方斗来替代,但从心理角度说,因为在难中,所以对神则更为敬畏虔诚。

从这个故事看,清代宫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称做太阴君的。然而民间则不同,百姓们称它为玉兔儿爷,这种称呼虽不如称太阴君严肃庄重,但却显得更为亲切。而在北京一带的民俗中,中秋节祭兔儿爷实是庄重不足而游戏有余,尽管略显得对神不大尊敬,但却反映了民间敬神心理的变化。

古代中秋节食俗1、桂花糕

桂花酒,八月桂花香,的确,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节时许多人家都会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无论是桂花糕还是桂花酒都无一例外地散发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2、田螺

在广东许多地方,中秋节还会有吃螺蛳的习惯。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时节。而且螺肉营养丰富,所含的维生素A又是眼睛视色素的重要物质。

3、月饼

月饼是久负盛名的中国传统小吃之一,中秋节节日食俗。其中广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月饼圆又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

4、鸭肉

元末时期,蒙古统治者欺压汉人,汉人决定推翻元人。但当时统制严厉,不能明着组织斗争,就用暗语。当时汉人称蒙古人为“哒子”,就取谐音“鸭子”。大家约定,中秋节吃鸭子,就是中秋节大家一起采取行动,推翻元人统治。而且,八月份的鸭子整好肥瘦适宜,口感很好,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1古代称呼礼仪

2中秋古代叫什么

3古代中秋节叫什么

4中秋节又称为什么节

中秋节的起源和月亮密不可分,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在二十四节气秋分时节,是古老的祭月节,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秋分祭月而来,最初祭月节的节期是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后来才调至夏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

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缘起:说法不一,多见于古籍文献及历史学家的研究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不一,而持不同论点的人们都有着自己的依据,依据主要为书籍文献,也有历史学家们的研究汇总。大概有以下几点:

1、“中秋”叫法的来历。这个是有古籍考据的。《周礼》中有《礼记·月令》篇,内载“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在这里,仲,即中,取自中间的意思,并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一天,大概意思是月中之时,刚好满月,月亮明亮又圆润,普照大地,正是合家团聚的好时候,而未免孤苦老人无所依靠,地方的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在这时候给给老人粥喝。

2、来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这一个说法的依据是《礼记》上记载的“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在这里,夕月的意思就是祭月亮,也就是说,春秋时,已经有了关于月亮的祭祀活动,中秋应该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固定的节日或活动。

3、起源于农业活动。古代人们时代耕种劳作,对于瓜果、农作物的收获欢欣鼓舞,而“秋”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正是“庄稼成熟”。所谓中秋,正是八月的中间,作物陆续成熟,农民们祭拜谢天,中秋也因此成了一种习俗。

4、此外,关于中秋还有一个野说。据说在隋末,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的军粮问题,中秋的起源也就多了这样一个奇谈。中秋演变:风俗的不断更迭增加,寓意不变,形式演进中秋的说法及节礼,从诞生之时起就一直延续,关于祝福和感恩的寓意不变,内容形式多有演进。

5、唐代时,中秋开始盛行赏月的风俗。在之前,对于月亮,人们也多是望和看,指导唐代时,才有了赏月这种观赏性的活动,人们对月宴饮,而那些对着月而起的思绪,则成了文人墨客笔下的诗篇,被我们时代传颂,并发现原来从古到今,人们关于思念的主题从未变过。

6、中秋真正成为一个隆重的节日,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个时期,中秋赏月的主角从之前的文人墨客转向了大众,一般百姓也会参加。人们聚众而坐,亲朋相聚,或是邻里相聚,一起对着月亮观赏,一边聊天,过中秋开始成为一种全民性的活动。

7、到了明清时期,中秋开始正式寓意着团圆,并有了明确的日期。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记》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中秋节在此时也开始被称作“团圆节”。而《帝京景物略》中说:“女归宁,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团圆节也。”这也将中秋节期间亲友间的团聚展示地淋漓尽致。

8、时至如今,中秋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在这个节日团聚,在这个节日思念亲人,在这个节日精心准备,甚至还有了专门的假期,可以天南海北地回到家里去慰藉思乡之情。而在我们畅享中秋的团聚之时,也大可彼此交流下中秋的起源和演变,让这项传统节日流传地更广为人知。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