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长城可作哪方面的研究?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利用长城可作哪方面的研究?,第1张

  长城自产生以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体部分。基本能贯通其始终的长城史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肯定是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对长城史进行深入的研究,用历史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后来者认识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是我们进行长城研究时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项工作要想很好地开展,就首先要形成科学、完整的体系,我称其为长城历史研究认识体系。这种叫法是否准确有待大家研究,我这里只是一些个人的看法。这套体系中我想应该包括五个方面。

  一、认识长城研究工作的三个层面

  加强长城学的研究,就要对长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结构有所认识。长城学是研究一切与长城相关的内容和方面及其所构成关系的一门学科。长城学研究工作大体上可以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就是基础的层面。这一层面主要是对史料的考证、辨析和进行整理。史料是长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依据,因为我们不管研究哪个朝代长城的历史以及历史的哪个方面,都离不开对史料的应用。所以一个长城研究者掌握史料的多与少,是决定你的科研成果深度和广度的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对于整个学科来说也是这样,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历史文献和古籍当中,有关长城的史料进行系统的整理。这是很重要的。第二个层面是指通过对长城历史的研究,对长城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复原和描述。这种复原和描述要力求做到科学,力求做到客观,当然这里头或多或少都肯定要包含我们的主观因素。第三个层面就是相对前两个层面来说,进入到一个抽象层次。这个层面主要是对长城学研究的理论进行阐述,对长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作用进行认识,对长城在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中的定位进行确认。通过这个层面的研究,最终实现我们对长城进行科学研究的目的。

  在这三个层面当中,第一个部分是以历史资料为对象的研究工作。第二个部分是以长城的客观历史为对象的研究工作。第三个部分是以长城研究工作本身为对象的学科建设,是对长城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认识的研究工作。这三个层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自的工作都会受到另外层面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推动着另外层面的研究工作。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彼此推动,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不可能因为有这么几个层面划分而被割断的。所以说大家在认识这一点的时候,要对他们之间的这种联系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认识长城历史的形式与内容

  构成长城历史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内容。内容是长城历史发展当中最重要的,也是从根本上反映长城发展史本质的方面。它是由长城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内在特性和特征所构成的。形式是长城历史外部的总体的表现的形态,比如说长城的建筑,由于有了长城这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才把长城的历史内容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我们说长城历史内容的这些方方面面都与长城的这种形式是联系在一起的。由于有了长城这种建筑形式才有长城历史的整体。在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过程中,常常会对长城的历史内容和形式产生片面理解和解释的错误。所以我们常讲在长城的研究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形式和内容是一个统一体这点。当然在这个统一的关系中,内容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重视历史内容,讲历史内容是我们认识长城历史的最根本的依据,并不是不重视历史形式。长城的历史形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肯定是和一定的历史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否则也就不会有长城的产生,长城也就不会起到它的作用,发挥它的作用了。从这个角度说,长城的历史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好理解了。没有长城的历史内容,也就没有长城这种形式本身的意义;反过来说,没有长城这种形式,也就不可能产生长城的历史内容。

  三、认识长城历史发展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

  长城的产生和发展,也存在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我们认真地考察一下长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存续状况和作用,就能发现这种变化。长城产生的初期,春秋战国特别是春秋时期,是在诸侯割据这么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在这个历史时期长城是无序的,谁都修,只要有这种军事防御需要,只要有这种双方对峙局面,双方都有可能修长城。这个时期是一个长城修建史上较为混乱的时期。从战国的后期,长城的修筑就渐渐地走向了有序。这种走向有序的过程是从战国的秦、赵、燕修筑北部长城开始的。这三个国家修筑北部长城以防御游牧民族的戎、匈奴、东胡等。这种有序从秦始皇长城的产生之后,便完全地形成了。我们认真的分析,认真的研究秦始皇万里长城及其以后的汉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北齐、北周长城,后来的隋长城、金长城直至明长城。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始终在游牧经济跟农耕经济之间,起着调整作用。这是我们研究各朝代长城变化发展当中,很容易认识到的一点。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的长城,只有这一点是基本不变的。通过对长城发展历史的从无序到有序的这种认识,我们就可以加深对长城历史认识的深度。通过对长城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发展过程的研究,我们就能真实地看到,真正支撑着长城历史发展内在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经济活动这一客观的历史事实。

  四、认识长城历史研究虚无主义倾向

  我们研究长城的历史,认识长城的历史地位与作用,必须历史地去看待问题。我们不能用今天的认识水平和今天做事的原则和方式、方法,以及指导做事的一些理念,去否定古人的一些认识和做法。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我们今天的水平去否定过去。我们的今天是过去历史的一个发展,是对过去的集成。以今天认识事物的标准去要求历史上的事物,是完全错误的一种做法。比如说中华民族这个概念的产生,是到了近代,民族一词传入中国之后,才正式产生中华民族这个民族学词汇。中华民族是一个相对外国民族而言的概念,它是今天我们认识自己民族的一个概念,而不是历史时期的民族概念。我们说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所组成,也是说的今天。放到中华民族这个大背景下去说,我们国家历史上的其它民族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每一个民族都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也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但是在我们强调这一点的时候,我们又不能去否定在历史时期各民族相对独立的状况,特别是一些民族政权独立于中原政权的状况,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少数民族政权统治全国的情况。我们承认这一点,面对这一点,去研究长城的历史并不会对中华民族整体认知上造成破坏。历史时期修筑长城的中原统治者或者是某个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他们势必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按那个历史时期做事情的标准在做事,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理解历史,不能用今天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大概念去要求古人。

  五、认识长城历史存在的客观性

  长城的历史活动,全部过程和内容都是一种历史的存在。长城的客观存在性,不以我们如何去认识他为转移。长城是独立于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它的存在之外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一种已经发生了的,凝固了的历史。不管我们做长城研究的人怎么去研究它,如何去研究它,长城都以一种曾经发生过的,存在过的,一种不变的姿态凝固在历史中。长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不是孤立、封闭的,它是在特殊的,漫长的历史阶段,与整个社会发展其他各方面的因素相互联系的。长城的历史存在是已经过去了的历史,它与我们现实人的社会活动远远地隔离开来。现实当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不可能直接同长城历史产生联系,我们只能通过史料等中介去认识和理解长城的历史。这种认识过程和认识的结果肯定都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长城的历史十分丰富。长城历史存在的过去性和丰富性,就决定了我们的研究工作是不可能完全对长城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复原性的认识。我们通过历史史料去认识长城的历史存在,把这种存在给它重新的复述出来,这里头就掺进了我们研究人员的主观意识,也掺进了我们对长城的理解,所以肯定就会对客观的历史存在,造成一定意义的扭变。也可能由于我们这些研究人员对长城历史的认识能力、角度和研究程度的差异,使得对长城客观历史存在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差异,或者取得完全相反的认识。我们现在说长城历史存在的问题,也还是我们这种历史认识中的历史存在,它与历史客观的存在,不可能完全一致。我们能做到局部或许是部分的客观,就已经很不错了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中,有一页《战国形势图》,上面分布着多处曲里拐弯的直角连接符号,那是中国早期地图上对于长城的形象标记,从宋代开始沿用至今。符号旁边分别注着:齐长城、楚长城、燕长城、魏长城、赵长城、秦长城……这足以说明最晚在战国时代,中国的长城已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秦朝的长城当属小字辈。而矗立于齐鲁两国边界的齐长城建造时间最早,是长城家族的“长子”。 在21世纪初叶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齐长城,全长6189公里。它西起黄河东岸的长清县孝里镇,向东蜿蜒在泰山西麓的中低山区、起伏于泰沂山脉的分水岭上,最东端伸进太平洋西岸的青岛市黄岛区海滨,史称千里齐长城。它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争霸御敌的产物,凝成了一部硝烟滚滚、旌旗猎猎的古代战争史。它蜿蜒于齐鲁大地的1518座山峰之上,自西向东,在长清、肥城、泰山区、泰安市郊区、历城、章丘、莱城、博山、淄川、沂源、临朐、沂水、安丘、莒县、五莲、诸城、胶南、黄岛等18个县市区留下了历史的印痕。 据史料记载,至少在春秋齐桓公时代(公元前685~643年),齐长城西段就已修建。以后随着战略形势的需要,东段和中段陆续开工,到田齐宣王时代(公元前319~301年)才全部竣工,时间跨度在35个世纪以上。其他诸侯国长城的建设年代,魏长城是公元前361年,赵长城是公元前333年,燕长城是公元前311年,楚长城、秦长城是公元前300年前后,均比齐长城晚了三个世纪以上。外国也有修造长城的记录,如公元前457年,欧洲人在庇犹斯半岛始建79公里长的雅典壁垒护道墙;公元1世纪,德国人修建德国长城;公元2世纪罗马人修建哈德良长城,后来朝鲜、印度、澳大利亚也修过长城,但在时间和长度上都难以与齐长城相比。齐长城是古代的山东人在长城建筑史上创造的中国之最、世界之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出现新的割据,下令废弃各诸侯国长城。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早已失去防卫意义的齐长城在许多地段变成了废墟。但在包括淄博段在内的许多地方,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遗迹,在三齐大地上顽强地耸立着它那苍凉的身影。随着齐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和旅游事业的蓬勃兴起,两千多年前由齐地先民建造的齐长城又被重新提起,成为齐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人民群众旅游观光寄托怀古幽思的好去处。 关于齐长城的记载,散见于《史记》、《管子》、《竹书记年》、《括地志》、《水经注》等古籍。在地方志类著作《颜神镇志》、《颜山杂记》、《博山县志》、《续修博山县志》中,也可以找到零星记载。但因年代久远,地理跨度又太大,人们长期以来对齐长城的长度、走向、结构、现状等众说纷纭,没有形成基本的统一的认识,使齐长城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有识之士没有忘记曾经让齐人饱尝过喜悦与沮丧的齐长城。20世纪50年代初,著名学者王献唐、路大荒曾经几次到博山地区考察;1963年,山东大学张维华著成《中国长城建置考》;1986年到1989年,博山地区文史爱好者陆续考察了博山境内西段和东段齐长城,对于淄博地区有关区县中保留齐长城遗迹最多的博山段基本情况,初步达成了共识。1996年10月至1997年10月,山东省华夏文化促进会组织原泰山管委会副主任路宗元、《山东省志·泰山志》编辑室主任李继生等5位老同志,成立“齐长城考察队”,对包括淄博段在内的齐长城进行了详细考察,在博山的相关地段逐山徒步测量,获取了大量资料,初步掌握了长城主线的基本轮廓。 齐长城在淄博地区的遗存,分布在博山、淄川、沂源两区一县境内,长155240米。其中博山境内有主线、复线两道齐长城。主线自章丘、博山交界处的霹雳尖山入境,到池上镇东太平山大峪顶出境,长度72684米;复线从望鲁山东部729高地至梯子山南坡,长度2350米。两线总计75034米,经过212座山头,其中有遗址的地段为8530米,占总长度的21%。自霹雳尖山入境后,从双堆山的南崖越过宝玉顶、水岭脖子,经过上恶、下恶和桃花泉,到北大岭无遗址。从北大岭往东越过虎头山,左经和尚坊,右经岭西村,至一犁地有1070米的长城遗址。其间北大岭附近有20米的墙体,底宽45米,高2米。一犁地之上有城堡,墙高18~3米,宽12米,内径100米。又转向东北穿越秀才顶、太平山,右经姚家峪,至太平山南顶无遗址。在姚家峪公路口处,有600米长的遗址;又东转南右经昃家庄至龙背峪中段的850米间,遗址不存;由此向东,经干贝峪到凤凰山转播塔一段,有2880米的遗址。其间龙背峪东段有宽7米、高25米、长200米的墙体,干贝峪东侧有宽65米、高2米、长100米的墙体。从凤凰山转播塔东北下山过孝妇河,经峨嵋山、荆山至两平村西南的5770米地段中,只在峨嵋山还有200米墙体。当地人传说峨嵋山城墙在清同治年间还比较完整,后因拆石修建城圩而破坏严重

 《长城》该片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宋朝时期,讲述了欧洲雇佣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长城期间,发现可怕的掠食怪兽将这座巨型城墙重重围困之时,他决定加入了一支由中国精英勇士们组成的大军,共同对抗怪兽饕餮的故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长城的简介,供大家参阅!

**长城基本信息

 《长城》是由中国**股份有限公司、乐视影业、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由中国导演张艺谋执导,马特·达蒙、景甜、佩德罗·帕斯卡、威廉·达福、刘德华、张涵予等联合主演的奇幻动作片。

 该片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宋朝时期,讲述了欧洲雇佣兵威廉·加林在被囚禁在长城期间,发现可怕的掠食怪兽将这座巨型城墙重重围困之时,他决定加入了一支由中国精英勇士们组成的大军,共同对抗怪兽饕餮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12月15日晚19点在中国350家IMAX影院超前上映,16日以3D、IMAX3D、中国巨幕3D、杜比视界、杜比全景声、Auro格式在中国全面上映 。

**长城剧情简介

 中国的古代,以人类为饵食的怪兽——饕餮,每六十年便会集结到人类的领地觅食,捍卫领土的人类军团铸造长城的目的也是为了抵御怪兽的入侵。来到中国寻觅黑火药发财的外国雇佣军威廉·加林(马特·达蒙饰)与佩罗· 托瓦尔(佩德罗·帕斯卡饰),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进入了长城,认识了对抗饕餮的中国无影禁军,也见证了无影禁军的精锐和勇敢,并被这群战士之间的信任和牺牲所感动,威廉·加林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共同守护人类的战斗当中。然而,在对抗的过程中,他们却发现饕餮大军不断进化,到最后已经能够从长城打进皇宫,一场大战也由此拉开。

**长城幕后花絮

 **将背景设在古代中国科技和文化相对发达的时期,除了长城外,还融入了神话怪兽和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等中国元素,饕餮的原型来自于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 。

 **《长城》里面英语对白,制作团队也是英语交流,景甜为了很好地演角色,特意在美国训练了半年,按照专业的课程安排,学习了数十套武术招式,掌握十余种兵器的使用技巧,熟悉英文台词。

 《长城》是张艺谋首部与好莱坞主创团队合作的**,同时也是个人第一部IMAX 3D** 。

 **里五军根据职能分类,用动物特性象征,颜色也是。不是特别的设计,仅仅是为了战争中好区分 。

 影片开机第一天马特·达蒙就被鹿晗的粉丝震惊了,马特·达蒙看到酒店里摆了四百多束花,都是鹿晗粉丝送的。那时候才感受到这些合作演员在中国的影响力。

 《长城》后期特效制作长达15个月,为了制作视觉特效,张艺谋多次前往美国与工业光魔和维塔工作室商讨**视觉制作,包括设计出首次亮相大银幕的中国神话怪兽饕餮 。

 佩德罗·帕斯卡表示自己是张艺谋的影迷,还特地给张艺谋写了一封信,表示很愿意合作。张艺谋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和黄纸写了一封回信,佩德罗·帕斯卡直接将这封信装在镜框里当成了一个纪念品。

 《长城》幕后创作团队,来自37个国家,语言的障碍是最难调度,因此剧组配备了几十名翻译 。

 演员威廉·达福,每天只要有戏份他就会第一个来现场,在拍摄被饕餮追逐的那场戏中,威廉·达福就坚持不用替身,即使摔倒了也马上爬起来继续跑,一遍又一遍的重复拍摄 。

 影片里无影禁军“五军”的设计构思,灵感都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用五兽作为五支军队的代表,就是沿袭了中国古代以兽命名的传统 。

**长城幕后制作

 剧本创作

 《长城》最初概念来自传奇影业CEO托马斯·图尔,第一次在飞机上看到了中国长城,觉得是个特别了不起的建筑,决定拍一部以“长城”为背景的**。2012年托马斯·图尔和编剧马克斯·布鲁克斯先写了一个故事梗概。另外一个制片人乔·贾希尼和导演张艺谋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3月,做出了第一稿剧本,第一稿剧本完成后,同年7月份美国导演托尼·吉尔罗伊写了第二稿剧本。最终张艺谋导演多次反复修改重要的环节,才完善剧本。

 拍摄过程

 2015年3月30日**《长城》在青岛东方影都正式开机。该片采用面积最大绿幕区拍摄,在青岛万达东方影都搭了一个长城,有一平方公里大,由360多个集装箱组成,部分大场面战争都在青岛东方影都拍摄。青岛外景地剧组人员总数最高时达到1300人,包括群众演员500余人。

 道具设计

 《长城》中的兵器道具不仅种类多,数量更是可观,为影片提供道具设计和制作的正是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维塔工作室在设计兵器的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纹饰和图案,刀、剑、弓、弩、箭、盾等兵器上雕刻的纹饰等设计都极具中国古典美,其中饕餮的形象维塔工作室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设计出了746稿,为了完成**中大量的道具需求,维塔公司车间的工作人员由150人增加到330人。影片的道具器材一共装了350个集装箱,其中维塔为**共打造了4500件各色兵器,鹰军箭就有1万多支。

 服装设计

 该片服装设计由迈耶斯·C·鲁比欧担任服装指导,力图呈现中西融合的主体构想来展现中国工艺,运用中国古代针织技法展现那个时代的服装之美。从将士的盔甲、披风到头盔,设计理念让中国传统服饰显得更具活力。除了中西元素的融合,对色彩的运用也是张艺谋导演极其重视的一个环节,张艺谋让五军分穿不同颜色的盔甲,每位主演的服装都根据自身的性格特点,做出了独特的设计。影片服装设计中最大的挑战是从零开始打造六种军队的服装。设计师在每位将领的服装上精心雕琢每只动物的造型,最复杂的一套服装需要18双手同时操作才得以穿上。服装团队中90%都是中国人 。

   文化遗产长城_兵马俑作文三篇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兵马俑八大奇迹之一下面是我分享文化遗产长城_兵马俑作文三篇 ,提供参考,能帮助到你,欢迎大家阅读。

 作文一

 我心目中的长城长城,是我早已向往的去处。暑假里,我如愿以偿饱览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长城风光。八达岭耸立在北京西郊,远望起伏连绵,近看山岭陡峭。长城盘旋在山梁上,像腾飞的龙。站在长城上往下看,只见停车场的一辆辆轿车如甲虫,一个个行人如蚂蚁;往上仰望,蓝天白云,烽火台傲然挺立。登长城看起来容易,走起来气喘吁吁,好不容易才走到好汉坡,大家都累得汗流满面。妈妈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自满。”听了妈妈的鼓励,我又坚持往上登,终于登上了八达岭长城高处——烽火台。

 爸爸告诉我:这是古代秦朝,为了防御匈奴的入侵,劳动人民用肩挑手扛,用砖石砌成的。以后逐渐连成了万里长城。我们的心情都很激动,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的景点,拍下了10多个镜头。站在长城上,我浮想联翩:二千多年前,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就能烧出那么质好量多的火砖,砌成了坚实的城墙,实在是了不起!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把祖国的各行各业建设得蒸蒸日上、欣欣向荣。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好长城,更要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我今年9岁了,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了要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世界的和平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比。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丁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所以说,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当之无愧。长城,是我们中国的一条长龙,是见证中国发展的有效见证。所以我们要到长城去玩。这也验证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含义。

 作文二

 我从小就爱读历史故事,当读到关于西安兵马俑时,我叹为观止。曾经的法国总统希拉克说过:不看秦佣,不算真正到过中国,我的心早就飞去兵马俑有无数次了。

 去年的暑假,我终于去了我梦寐以求的“圣地”西安兵马俑了。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那次,我们跟着导游一进去,人山人海,我们朝着一号坑走去,兵马俑遗址到至今,已经挖出了三号坑,其兵马俑不计其数。据导游所说一号坑的发现约于1974年3月,其东端排列着全身穿战袍的战士俑,约有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

 接着,我们又向着二号坑走去。二号坑是1976年4月至5月间被发现的。是我觉得最最特殊的一个坑,因其坑是呈曲尺形的。东西长96米,南北宽为84米,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它是三个坑中最为壮观的军阵。是按前弩兵俑,约有60个。中蹲跪式弩兵俑约160个,后为马车组约有8个,上有许多步马俑。在听导游讲解关于二号坑的简介时,我脑海出现了一副秦始皇争霸天下的画面。

 我们继续跟着导游去三号坑。已经在太阳下晒了有一个上午了,我早已满头大汗、筋皮力尽,可爸爸却说:“再坚持一下,毕竟人都来了就再坚持一下吧!”我只 好硬撑着往前走。到了三号坑,导游停下脚步对我们讲:三号坑于1976年5月11日发掘南距一号坑25米,东距二号坑120米,面积约为520平方米,整体呈凹字形。三号坑出土文物较多,比如一把千年不腐的宝剑,但其兵马俑只有60多件。

 据说曾经到项羽在坑里焚烧,拿走了很多兵器。兵马俑从身份上来区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军吏,一类是士兵,士兵和军吏都有低级、中级、高级之分。俑坑中最多的俑是武士俑,大部分手持青铜兵器,如弓、弩、箭链、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

 导游又给我们说:兵马俑的制作者们都是秦帝国社会下层的一批陶工们,据说秦始皇下令如果这些陶工们做的兵马俑们缺条腿和缺点什么器官的话,就把这些做陶土的人相对应的器官割掉。这会不会太残忍了我想,万一是缺了头呢那不是人命都没了!

 导游在出来的时候给我们讲,其实做一个兵马俑需要很多的步骤的,首先用泥来塑形,再在基础上打磨。在将阴干后的陶俑在阴干的地方晒干再拿去焙烧。

 劳累了一个上午的我终于可以离开这儿了,不过我还是非常喜欢兵马俑,因为它们壮观,因为它们宏伟,因为它们象征着我们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我爱他们,也不仅因为它壮观、宏伟、而是因为它是我心目中的圣地。

 作文三

 当汽车行驶在乡间小道时,作家冯骥才再也没有了写作的冲动。往日白砖青瓦的农舍冒出了西洋式的尖顶和闪着异光的马赛克,炊烟袅袅,小桥流水成了埋藏在心底的梦。冯先生开始四处奔波,大声疾呼:救救我们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博大而宽广。她无处不在――溶于书本,徜徉于江南小道,盘旋在峭壁飞檐。我们被这种浓厚的文化信息包围着,却道貌岸然地做着蟪刽子手。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秦始皇的兵马俑至今气宇轩昂地挺立着,隋朝大运河的波澜依旧拍打着千年的岸堤。孟江女的哭声凄婉悲恸,纤夫的号子似乎仍在耳边萦绕。沉淀了千年的沉浮、繁华、屈辱、悲愤,这些文化遗产烫帖了坎坷的心灵,将肃穆呈于世人。刀光剑影去了,长歌悲哭停止了,豪情厮杀消逝了。一切随着大江东去,只有千年松柏和着轻风耳语。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魂。当你徜徉于天坛,遥望天穹,你便被赋予了宽厚深沉;悼念你走近岳飞,一股浩然正气便向你袭来;当你登上泰山而小鲁的时候,天地也便豁然开朗。我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呼吸、成长是幸运的。我们的祖先举着火把从远古走到了现代,磨铸了宽广、不屈、向上的民族之魂。这些文化遗产便趁了我们民族奋斗的雕塑。

 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人的根。君不见,每年都有浩浩荡荡的海外游子寻回家来,在黄帝陵前捧上一回黄土;君不见,每年都有殷殷企盼同胞回来拜祭妈祖。我们的文化遗产情牵了亿万炎黄子孙的心,这种民族的凝聚力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的。

 历史的见证,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使我们的文化遗产历经千年而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当你读懂了他们,千年古树便熠熠生辉;当你走近他们,泛黄的古籍便不再晦涩;当你正视他们,一切阴晦的色彩就会消逝,建筑物不再是冰冷的怪物。难怪冯先生宁可放弃写作,也要文化遗产从人们视线的边缘拯救出来,可谓良苦用心啊!

 我们早已走出了闭关自守的昨天,在吸收外来文明的同时切忌破坏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中国的文化遗产需要走向世界,展示我们光辉灿烂、震古烁今的文明,更需要我们炎黄子孙细心呵护。惟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像鲲鹏惊世,“直挂云帆济沧海”。

 

由于雁门关占据了极高的地理优势,所以在古代成为了兵家们必争的地方之一, 它是长城的关要地带,所以战略地带就更加的重要了。雁门关地处山西,跟宁武关,偏关一同被称为为“外三关”,它直接可以到达北京和华北平原,是个战略险要地带。得到雁门关对于整一个战争局势来讲是十分有优势的。

一、地理优势

在古代地盘争夺的时候,每当太原这些地方有敌军入侵,雁门关就肯定会有敌军到访,这边可以看出雁门关的抢手程度了。而且如果雁门关失守了,那么敌军就可以从东南方向进入地方。所以雁门关还有个更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山西的安全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还影响到北京和河北的防务措施。所以从战国时代开始,历朝历代对于雁门关的军事戒备十分的重视,它的军事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二、加强防设

由于雁门关本身的重要地位,所以很多朝代也就开始在这里设立城防,就是为了更好地守护雁门关。在明朝的时候,就将它跟宁武偏关加修,一起共同筑造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就是很有名的“山西三关”。在很多的历史古籍中,雁门也有很多的防御措施,这些古籍也体现了雁门的险要地带。雁门关还是这三关中最大的一关,它的地理趋势非常的曲折,它跟长城有勾连,两者还可以形成非常严格的防御体系,它是古代防御北方民族入侵的很重要的一道关。

在古代那么多战争的时期,在雁门关做账的次数也不计可数,这么一个险要地带,怎么会叫人不为它争斗呢。从最早期的匈奴鲜卑到后来的契丹女真都跟汉王朝在这里发生过无数次的战争,这里有太多战士的鲜血。在这里,很多的将士也利用着这里的地形优势跟北方民族打仗,最终取得成功,这便可以看出雁门关的重要性了。

古代通信简介、篝火通信、红岩传、鱼尺传、青鸟传、黄耳传、飞鸽传、风筝通信、竹筒传、灯塔介绍等。1“烽火”是中国古代在边疆地区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一种通信方式。始于商周,延至明清。它已经被研究了几千年,尤其是在汉代。一种高台,俗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是在一定距离的高处修建的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高台上有一个守军在等着。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烧柴烧草会发出警报为“烧烟”,晚上烧柴会发出警报为“升烽火”(火光)。一个站点燃一个烽火,邻站也纷纷放火,一站一站传千里,达到报敌情、调兵遣将、寻求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2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像一座巨大的钟楼一样矗立着。当时,人们在灯塔里烧柴,用它的光来指引航向。3最初的风筝是为军事需要而制作的。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军事侦察或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唐朝以后,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在民间流传。史书上有很多军用风筝的例子。楚汉之初,刘邦围攻项羽,夺了戍。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丝、竹、木做一个大风筝,上面放一个竹哨,晚上放在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音。同时,汉军在地上唱楚歌,使楚军想家,从而瓦解楚军士气,赢得战争。4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竹简、木简或刻有字母的尺子夹在两块木板中间,这两块木板雕刻成鲤鱼的形状,就成了诗中的“双鲤”。将两块鲤鱼形状的木板放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个槽里绑三次,穿过一个方孔,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黏土封死,再在黏土上盖一个印章,就成了“封泥”。这可以防止信件在投递过程中被私自打开。5鸿雁传书又称飞鸽传书,是汉语成语,拼音为hóng yàn chuán shū。红岩是一种大型候鸟,每年秋天都要迁徙到南方,经常引起游子的思乡和想家。雁传指的是交际。还有鸿雁所指的书信。参考来源:-红岩传-古代传播

“救火传军情”是中国古代在边疆地区传递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式。始于商周,延续千年,尤以汉代为盛。一种高台,俗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是在一定距离的高处修建的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高台上有一个守军在等着。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烧柴烧草会发出警报为“烧烟”,晚上烧柴会发出警报为“升烽火”(火光)。一组烽火点燃,下一组烽火一个接一个点燃,一个接一个传下去,一传千里,从而达到报告敌情、调兵遣将、寻求援军、克敌制胜的目的。二、鸿雁传书三、玉传素四、青鸟传书五、黄耳传书信鸽传书六、风筝通讯七、楼上竹筒传书说的都一样。

古代通信方式:篝火传播军事情报“篝火”是中国古代用于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式。它从商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明清,几千年来一直在相互借鉴,尤其是在汉代。一种高台,俗称烽火台,又称烽火台、栈桥、烟墩等。,是在一定距离的高处修建的边防军事要塞或交通枢纽。高台上有一个守军在等着。发现有敌人入侵,白天烧柴烧草会发出警报为“烧烟”,晚上烧柴会发出警报为“升烽火”(火光)。一个站点燃一个烽火,邻站也纷纷放火,一站一站传千里,达到报敌情、调兵遣将、寻求援兵、克敌制胜的目的。我国历史上也有一个“好战军阀”为了讨好美女,随意点燃篝火,最终导致亡国的故事。周朝灭商朝后,定都濠井,史称西周。早期,周王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先后把自己的兄弟、亲戚、英雄封给各地为诸侯,建立诸侯国,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使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大雁传》的故事来源于《吴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报道称,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特使苏武在出使匈奴时,被后可汗扣留。他勇敢不屈,可汗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做无人区的牧羊人。十九年后,汉昭帝继位,凶汉和好,结为亲家。汉朝的使者来了,要求释放苏武,可汗拒绝了,但又说不出口,就谎称苏武死了。后来汉昭帝派使臣出使匈奴,和苏武一起被扣留的副将常惠,在狱卒的帮助下,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的事告诉了汉使,并拟定了一个计划,让汉使转告:“汉昭帝在上林苑打猎时,射中一只雁,雁脚上有一封信,信上说苏武没有死。”韩听后非常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责备单于。他一个人听完,很惊讶,但又不能否认,只好把苏武放了回去。关于“大雁的故事”,民间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唐朝时,薛平贵下西洋,他的妻子王宝钏在寒窑里呆了几十年。一天,王宝钏正在野外挖野菜,突然听到空中传来大雁的叫声,这让她想起了她的丈夫。情动之下,她让鸿雁送一本书给正在远征的薛平贵,可是荒郊野外哪里能找到笔墨呢?情急之下,她扯下西冷的衣襟,咬着指尖,用血泪写了一封信,希望夫妻早日团聚,让红颜拿去。以上两个“鸿雁传书的故事”流传千年,“鸿雁传书的故事”逐渐成为邮政传播的标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鱼被视为文字的使者,文字被称为“鱼素”、“鱼书”、“鲤鱼”、“双鲤”。唐代李商隐在《给令狐书记的一句话》诗中写道:“宋蜀久背井离乡,一对鲤鱼长路漫漫。”在古代,人们用丝绸写信。到了唐代,用丝织品和丝织品织成的帛书写信更为流行。因为唐人用一尺长的帛和帛写字母,所以字母又叫“尺”(“尺”指白色的生帛)。寄信时,人们常把尺子做成双鲤的形状,于是有了李商隐的“一条双鲤,一路纸书”的说法。显然,这里的“双鲤”并不是真的两条鲤鱼,而只是一条形似双鲤的尺子。字母和“鱼”的关系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就存在了。秦汉时期有一部乐府诗集叫《长城洞饮马》,主要记载秦始皇修长城,强征大量男兵服役,造成妻子失和,大多思念丈夫别离。其中一条用五个字写道:“远道而来的客人,留给我一对鲤鱼;叫男孩打开木盒,用尺子写了一封信。跪着看一本平平淡淡的书,却是什么样子?最后一个字是长相思,下一个字是晚餐。”这首诗中的“双鲤”其实不是指两条鲤鱼,而是用两块木板做成的木刻鲤鱼。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没有现在的信封。将带有字母的竹简、木简或尺牍元素夹在两块木板中间,将这两块木板雕刻成鲤鱼的形状,就成了诗中的“双鲤”。将两块鲤鱼形状的木板放在一起,用绳子在木板上的三个槽里绑三次,穿过一个方孔,在打结的地方用极细的黏土封死,再在黏土上盖一个印章,就成了“封泥”。这可以防止信件在投递过程中被私自打开。至于诗中用的“做饭”这个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做饭”,只是一个搞笑的词。据中国古籍《山海经》记载,有三种青鸟,分别叫赵兰和晏子(还有一种青鸟的名字我没查到)。他们是西王母的追随者和使者。它们可以飞越千山万水,向世界传递吉祥、幸福、快乐的信息和佳音。据说西王母曾经给汉武帝写过一封信。西王母派青鸟传书,青鸟把西王母的信送到汉宫成化殿前。在后来的神话中,青鸟逐渐演变为百鸟之王——凤凰。南唐大师李靖写过一首诗“青鸟不在云外传消息,紫丁香在雨中空悲凉”。唐代李白写了一首诗“欲报三鸟相思”,李商隐写了一首诗“彭山无路,蓝鸟啊,且听!——把她说的话给我拿来!”,和崔写了一首诗《青鸟几时过瑶思》,都是借用了《青鸟说书》的典故。黄二川所著《鲁进书纪传》:“机器之初,有一只很帅的狗,名叫黄儿,我很爱它。当你在首都的时候,你已经无家可归很久了之后我就想当然了。”宋代尤茂《全唐诗·和尚车灵》:“青蝇为食客,黄狗寄家书。”苏轼诗《新息后以师示故乡》:“送饭方将白足,附书烦耳。”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五册第二折:“不闻黄狗,难得有红叶诗,邮差不遇梅花使”。黄二传的书在后世也多次出现。飞鸽传书飞鸽传书大家都很熟悉,因为现在有了信鸽协会,经常举办长途信鸽飞行比赛。鸽子教书。鸽子在长途飞行中不会迷路,是因为它的独特功能,就是可以通过感觉磁力和纬度来辨别方向。鸽子传书的确切开始时间目前没有明确的说法,但早在唐代,鸽子传书就很普遍。五代王人禹的《开元天宝遗》一书中有“鸽传书”的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在家养鸽。每与亲友通信,只带书于鸽脚上,据教处,飞投之。九岁的孩子都是飞奴,谁都爱被打晕。”张九龄是唐代的政治家和诗人。他不仅用信鸽送信,还给信鸽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飞奴”。此后的宋元明清时期,信鸽一直在人们的交往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历史上,信鸽主要用于军事通信。比如公元1128年,南宋大将张浚在曲端视察部队。当张军来到营房时,他惊讶地发现一个人也没有。他让屈段把他的部队叫到眼前。段文一听,马上把自己指挥的五军花名册递给张军,让他点哪个军。张军指着花名册说:“我要在这里见你的第一军。”曲端领命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笼子,放出一只鸽子。顷刻间,第一军全体官兵全副武装,迅速到达。张浚大惊,曰:“吾欲见汝诸军。”曲端打开笼子,放了四只鸽子。很快,其余四军赶到现场。面对整齐地聚集在面前的部队,张军喜出望外,对屈端更是赞不绝口。其实曲段放飞的5只鸽子都是训练有素的信鸽,早就和部队调整的文件绑在一起了。一旦从笼子里放出来,他们就立刻飞到给他们指路的地方,把部队调整的文件发给相应的部队。通讯风筝我们今天用来娱乐的风筝,在古代作为紧急通讯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传说早在春秋末期,鲁国的能工巧匠龚传攀(即鲁班)就模仿鸟的形状,“削竹木以为会飞三天”。这种用竹木制成的会飞的“木鹊”,就是风筝的前身。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人们用竹条做成框架,再用纸糊起来,就成了“纸风筝”。五代人做纸鸢的时候,会在上面绑一个竹哨。风吹竹哨,听起来像风筝,于是有了“风筝”这个词。最初的风筝是为军事需要而制作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军事侦察或传递信息和军事情报。唐朝以后,风筝逐渐成为一种娱乐玩具,在民间流传。史书上有很多军用风筝的例子。楚汉之初,刘邦围攻项羽,夺了戍。韩信向汉王刘邦建议,用丝、竹、木做一个大风筝,上面放一个竹哨,晚上放在楚营上空,发出呜呜的声音。同时,汉军在地上唱楚歌,使楚军想家,从而瓦解楚军士气,赢得战争。我国历史上也有竹筒传书的故事。竹筒传书的故事,始于隋文帝十一年(590)。当年11月,南方各地发生叛乱。为了平定叛乱,稳定国家,隋文帝下诏,任命苏阳为行军总管,率军讨伐。苏率水军渡江入江南,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京口、无锡等地。他的士气非常高昂。于是,苏阳集中兵力,带领主力追踪叛军,直到抵达海边。面对一望无际的群山和无边无际的大海,苏阳下令大部队就地驻扎,并指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领2000人的军队,翻山越岭向叛军后方进攻。史万岁的部队奋勇向前,转战山川,前后打了许多胜仗,收复了大片失地。当他想向上级报告战果时,由于交通阻塞,信息不畅,无法与大军取得联系。一天,他站在山顶上看着风。他看到眼前茂密的竹林随风荡漾,突然意识到了什么。他马上派人砍了一段竹子,把写好的战报放进去,封好,放到水里,让它漂下去。几天后,一个挑水的老乡看到了竹筒,打捞起来,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封着史万岁的报告。他根据报告上的提示把它送到了苏阳。史万岁失踪时,他不知道自己是生是死。为此,杨素正焦急万分。突然,他看到老乡的一篇报道。他喜出望外,立即向朝廷报告史万岁军队的连连胜利。隋文帝听到这个好消息非常高兴,立即提拔史万岁为左将军。于是,苏阳率领大军,继续以56:00的比分追击抗隋的散兵。没过多久,叛乱就被彻底平定了。灯塔起源于古埃及的烽火。世界上最早的灯塔建于公元前7世纪,位于达尼尔海峡的巴巴角,像一座巨大的钟楼一样矗立着。当时,人们在灯塔里烧柴,用它的光来指引航向。灯塔公元前280年,古埃及人在国王托利梅二世菲拉德尔夫的授意下,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对面的法洛斯岛上修建了一座灯塔,高85米,昼夜燃木,以火焰和烟柱作为助航标志。被称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灯塔在1302年的一次地震中被毁。9世纪初,法国在吉伦特河口外科的杜安礁上建了一座灯塔,至今已重建两次。现有的灯塔建于1611年。在古老的灯塔中,意大利的里窝那灯塔至今仍在使用。这座灯塔建于1304年,由石头建成,高50米。美国的第一座灯塔是建于1716年的波士顿灯塔。此后,1823年建成透镜灯塔,1858年建成电动灯塔,1885年首次采用沉箱法,1906年建成第一座气体闪蒸塔。1850年,世界上只有1570座灯塔,1900年,有9400座灯塔。到1984年初,包括其他发光航标在内,灯塔总数已超过55,000座。18世纪,法国工程师克劳德·夏佩尔成功研制出一种实用的通信系统,以加快信息传输。该系统由几个通信塔组成,架设在巴黎和里尔之间,长达230公里。这些塔的顶部竖立着一根木杆,木杆上安装着一根水平横杆。人们可以在绳索的作用下使木杆旋转和摆动到各种角度。水平横杆两端安装两个竖臂,竖臂也可以转动。这样,每个塔可以通过木杆形成192种不同的构型,附近的塔可以通过望远镜看到代表192种含义的信息。这样,在230公里的距离内,只需2分钟就能完成信息传递。这个系统在18世纪法国革命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自旗船使用信号旗通信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旗对旗通信的优点是非常简单。因此,即使在现代通信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这种简单的通信方式仍然被保留下来,成为短距离通信的重要方式。在标志交流中,信号标志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来表达不同的意思。通常,悬挂单面旗表示最紧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内容。比如挂字母A旗表示“我船下有潜水员,请慢慢远离我船”;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挂W字母旗,表示“本船需要医疗救助”等等。旗语在15-16世纪的200年间,海军上将通过鸣枪或航行来指挥他的船只。1777年,美国驻英国舰队司令豪海军上将印制了一份信号手册,成为编写信号书的第一人。后来,海军上将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帜作为速记字母,创造了一整套旗语字母。1805年,纳尔逊勋爵指挥特拉法尔加战役时,阵亡前发出的最后一个信号是第16号波帕姆旗语:“接近敌人,近距离作战。”1817年,英国海军上校马利特编制了第一个国际公认的字母数字。海上信号旗40面,其中字母旗26面,数字旗10面,替代旗3面,1面。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