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大家一个问题,都说我们是华夏子孙,华是中华,夏是指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问大家一个问题,都说我们是华夏子孙,华是中华,夏是指什么?,第1张

华夏,是约8000多年前的古中原人的自称。华夏文明滋养了中华文明几千年无数代人,所以我们也自称华夏子孙。“华夏”二字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呢?又来源于何处,我们根据史载来推理推理。

“华”、“夏”两字在上古时期是通用的,古籍中“华”和“夏”都代表中原地方,先秦典籍中也用“诸夏”,或者“诸华”,意思一样。如《左传》中“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就证明了这一点。

最早的"华""夏"连用,合称"华夏"的史籍记载出现在春秋时代,《尚书·周书·武成》中:“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我们先来看看“华”字的出处,比较广为人知的有三个出处。

一、"华"源于华山

“华山”一词最早出现于《山海经》和《禹贡》中,据此可以推断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这个名词,与“华夏”一词最早记录为同一时期。

华山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学界普遍认为,古代华夏文明的发源地正是在以华山为中心的方圆500千米内。

华山北峰海拔1614米,西峰海拔20826米,南峰海拔21549米,东峰海拔20962米,中峰20378米,可见其险峻。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险,古人因自然敬畏,以“华”为贵。

二、“华”源于华胥

华胥,也称华胥氏,风姓。华胥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华胥国的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生下了伏羲和女娲。是炎帝和黄帝的直系远祖,誉称为“人祖”,被中华民族尊奉为“始祖母” 。华胥最早记载于《列子·黄帝》中:“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由此可见古人对华胥国的盛赞。

现存的历代文献典籍中,均有对华胥的评价,称其是华夏之根、民族之母。从华胥到华夏,再到中华,一脉相承。华胥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同根、同源和血脉亲情。因此华胥文化也被认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

出于对上古神话的崇拜,以华胥之“华”谓民族文化,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华”源于华服

“华”,与“花”相通,因此也可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左传》中有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甲骨文的“华”字就像一棵树上花开满枝的样子。

“华”也有红色的意思。相传周朝人喜欢红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就自称华。

梅颐《伪孔传》中有“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尚书正义》中也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说文》中注释:华,荣也。

所以“华”源于华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说完了“华”,我们来看看“夏”。“夏”的来历相对简单多了。

一、“夏”源于夏水

夏水,古水名。据《水经注》,故道从湖北沙市市东南分江水东出,流经今监利县北,折东北至沔阳县治附近入汉水。自此以下的汉水,也兼称夏水。即汉水。

汉水自北向南、发源于陕西汉中嶓冢山,《禹贡》中有:“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汉水径流贯通川陕豫鄂四省,是古代中国腹地一条连接南北的水上通道。汉水为人员、货物和信息流动提供着最经济、便捷的运输条件。

夏水对古人繁衍生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以“夏”为尊,是有可能的。

二、“夏”源于夏族

相传在大约5000年前,黄河流域中上游河、湟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夏族便是一支。在今甘肃、河南、山西一带活跃。因自然环境的变迁,夏族也不断迁徙。东迁的分支称为东夏,西迁的称为西夏,还有生活在原地的称为大夏。

《左传》中“裔不谋夏”的“裔”为遍地,“夏”指中原,意为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中原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夏族的领地。

三、“夏”源于夏朝

夏朝,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奴隶制国家,是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

因为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影响最大,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因此,人们把文化高的地方称为“夏”。

《说文部》中有:“夏,中国之人也。以别于北方狄,东方狢,南方蛮闽,西方羌,西南焦侥,东方夷也。夏引申之义为大也”。

以夏禹氏的“夏”命名第一朝代,“夏”也就意义重大了。

后记

既然“夏”有“夏族”的意思,那么“华”为什么不可以代表“华族”?

我们都知道,华夏子孙也称炎黄子孙,是炎帝和黄帝两位始祖之后。

黄帝是夏族的首领,带领夏族部落确立了夏族的统治地位。

反观姜姓部落中由于懂得用火而得到王位的炎帝,此时正被放逐。

我们知道有夏朝,但有人听说过华朝吗?没有。除了后来与黄帝联手打败蚩尤,华族并没有什么建树。后人给炎帝的定位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并非华族首领。

炎帝对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意义远远大于其作为华族首领。所以推测“华夏”取义华族的“华”,有道理,但总觉得差了点意思。

但是,无论“华夏”二字源出何处,“华夏子孙”,定是每个中国人最自豪的称呼。

给你一些国学经典的书籍,其实我们上学时抄了几本繁体书籍,如《论语》、《孟子》什么的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夏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夏朝帝王世系谱

导读:夏朝君主于古籍中被称为后、夏后、夏后氏,亦有称之为帝者。自启至桀凡十三代,十六传,历四百七十二年(一说四百三十二年),是为后人所推算。如夏代的开始从夏禹算起,自禹至履癸(桀),则共十四代、十七王,前后经过了四百余年。

1、启——2、太康——3、仲康——4、相——5、少康——6、予——7、槐(芬)——8、芒(荒)——9、泄(世)——10、不降——11、扃(局、禺)——12、胤甲——13、孔甲——14、皋(吴、皋苟)——15、发(发惠)——16、履癸(桀)

禹(文命,前2070年~前2061年)

在位10年。姓姒,名文命,鲧的儿子。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姒启(前2057年~前2019年)

在位39年。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即位后击败有扈氏的反抗,巩固了政权,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

太康(前2018年~前1990年)

在位29年。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朝政松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羿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前1989年~前1977年)

在位13年。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

相(前1976年~前1949年)

在位28年。姒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后来的40年间为后羿等篡权。

后羿

有穷氏,是为暴君兼昏君。他和杀他的寒浞为历史上少见的几位改姓未改朝代的篡权者,当时夏后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被后羿所逐。太康死后,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王,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但后羿只顾四处打猎,后来被亲信寒浞所杀。

寒浞

姓寒(又作韩),单名一个浞字,又名漪。寒浞出生在夏王仲康七年(庚申,公元前2041)。他是一位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他不仅杀死了自己的师父,还杀死了他的义父后羿,夺取了有穷国的半壁江山。后来他又继续穷兵黩武,兴师灭掉了夏王朝,使夏王朝亡国四十年之久。但后来,在公元前1962年,姒少康复国大军先后攻克了寒浞的两大封国,收复了中原地区的大部。紧接着便进军攻打寒浞的老巢斟寻都城。此时寒浞已经年近八十岁,无力征战撕杀,只好躲在深宫里苟延残喘。他的部下见大势已去,为了给自己和家人留条活路,他们在夏军围城的时候突然反叛,杀入宫中,把寒浞从妃子的被窝里光着 拉出来,打开城门将他献给了姒少康。姒少康下令将他处以极刑,同时命令将寒浞一族斩尽杀绝。

少康(前1908年~前1888年)

在位21年。少康,相的遗腹子。姒少康时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姒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明君。

杼(前1887年~前1871年)

在位17年。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槐(前1870年~前1845年)

在位26年。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前1844年---前1787年)

在位58年。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前1786年~前1765年)

在位22年。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前1764年~前1746年)

在位19年。不降,泄的儿子。在位1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前1745年~前1725年)

在位21年。扃,不降的弟弟。

廑(前1724年~前1705年)

在位20年。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前1704年~前1674年)

在位31年。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 ”,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前1673年~前1671年)

在位3年。皋,孔甲的儿子。

发(前1670年~前1652年)

在位19年。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姒履癸,前1651年~前1600年)

在位52年。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穷奢极欲,暴虐嗜杀,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又名癸、履癸,商汤把他谥号桀(凶猛的意思)。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无度,暴虐无道。生卒年不详。发病死后继位,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

夏朝当发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至桀时,延续了400多年的夏朝,更是德政衰败,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

他即位后的第三十三年,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喜。桀十分宠爱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

桀即位后的第三十七年,东方商部落的首领汤将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伊尹引见给桀。伊尹以唐尧、虞舜的仁政来劝说桀,希望桀体谅百姓的疾苦,用心治理天下。桀听不进去,伊尹只得离去。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太史令终古哭着进谏,桀反而很不耐烦,斥责终古多管闲事,终古知夏桀已不可救药,就投奔了商汤。夏桀手下有个叫关龙逄的臣子,听到老百性的愤怒声音,便对桀进谏说:“天子谦恭而讲究信义,节俭又爱护贤才,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哪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百姓都盼望你早些灭亡。陛下已经失去了民心,只有赶快改正过错,才能挽回人心。”桀听了又怒骂关龙逄,最后更下令将他杀死。

夏桀认为他的统治永远不会灭亡。他说:“天上有太阳,正像我有百姓一样,太阳会灭亡吗太阳灭亡,我才会灭亡。“他还召集所属各部首领开会,准备发动讨伐其他部落的战争。桀日益失去人心,弄得众叛亲离。

这时候,商部落在汤的领导下日益兴旺了起来。桀担心商汤会危及自己,就借故将他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省禹县境内)。不久,汤设计使桀释放了自己。

后来,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运城市东北安邑镇)。桀得到消息,带兵赶到鸣条。两军交战,夏军将士原来就不愿为桀卖命,乘机纷纷逃散。夏桀制止不住,只得仓皇逃入城内。商军在后紧追,桀匆忙携带喜和珍宝,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县)。后又被成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长达500年的夏王朝结束。

姜半夏为中药名,是生半夏用鲜姜或鲜姜、白矾共煮干燥而成的炮制加工品。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姜半夏 [ 最后修订于2017/4/18 13:15:26 共105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小篆中的“夏”字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

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

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

其二,在字形上,“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金文中的“夏”字实际上就是“人”形: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小篆中的“夏”字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

楷书中的“夏”字从小篆演变而来,已失去人的形象。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是“人”——“中国之人”(这里的“中国”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扩展资料

夏,汉语常用字,读作xià或jiǎ,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是雄武的中国人或中国人(两处的“中国”都特指“中原一带”),后假借指一年四季之中的第二季。

读xià时,作动词,通“假”,宽假。

作名词,是县名;或通“雅”;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相传为启所建立的奴隶制国家。

作形容词,大;通“暇”,闲暇。

读jiǎ时是古县名用字。或通“榎”,木名。

-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