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强穴简介,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项强穴简介,有什么功效?,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项强穴 1 拼音

xiàng qiáng xué

2 注解

项强穴 ①经外穴名。见《经外奇穴汇编》。在手背第二、三掌骨小头向后方之凹陷处。主治项强。直刺0508寸。 ②落枕穴别名。见该条。

古籍中的项强穴 《广瘟疫论》:[卷之二表证]项强酸

时疫初起,项强酸兼发热,乃邪越于太阳经也,羌活为主。狂躁正盛而项强者,热壅其经脉也,石膏、黄芩为主。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三伤寒门(上)]证候

伤寒项强,乃太阳膀胱之经走头项,而行背及腰而下足也,所以太阳感受风寒,则项为之强急,必待发汗而解。太

《伤寒大白》:[卷一]项强

中焦凝滞,寒凉抑遏者不少。再考《内经》分十二经俞穴,立刺法主治,则知各经皆有项强之症,原非太阳阳明

《医学纲目》:[卷之三十·伤寒部太阳病]项强

发热恶风项强者,属太阳。(方论见发热太阳病条。)项强胁下满,苦身热恶风,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若下

《伤寒六书》:[伤寒明理续论卷之六]项强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夹脊穴 41 标准定位 42 取穴 43 穴位解剖 44 功用 45 主治病症 46 刺灸法 47 研究进展 5 《类经图翼》记载的夹脊穴·夹脊穴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夹脊穴 1 拼音

jiá jǐ xué

2 英文参考

EXB2 [中国针灸学词典]

3 概述

夹脊穴为经外奇穴名:1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2《类经图翼》记载的夹脊穴。

4 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夹脊穴

夹脊穴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1]。《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1]。近代诸书多同此说[1]。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1]。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1]。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1]。

41 标准定位

夹脊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

42 取穴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当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其穴位于脊柱区,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2]。

43 穴位解剖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44 功用

调节脏腹机能。

45 主治病症

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2]。

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46 刺灸法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一般斜刺05~10寸[2]。

47 研究进展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

5 《类经图翼》记载的夹脊穴·夹脊穴

夹脊为经外奇穴名(EXB2)[2]。见《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华佗别传》等。后人依华佗法定穴,名华佗夹脊[2]。

《类经图翼》:“夹脊穴:《肘后》云,此华佗法。《千金翼方》云:治霍乱转筋,令病者合面而卧,伸两手著身,以绳横牵两肘尖,当脊间绳下两旁,相去各一寸半所。”主治见下表:

夹脊穴主治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手厥阴心包经为十二经脉之一。代号PC。与手少阳三焦经相为表里。五行属(相)火。《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循(循字据《针灸甲乙经》卷二及《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王注补)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分出,走胁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天池)又向上行至腋窝下面。沿上臂前边,行走在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行前臂两筋(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的中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挛急,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笑无常等。

本经从胸中开始,出来属于心包,向下贯穿膈肌,联络上、中、下三焦;它的分支,从胸中出走胁部,经腋下3寸的天池而上行至腋下,沿上臂内侧中间,到肘中肱二头肌腱尺侧缘的曲泽,再下行于前臂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的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到手掌心中的劳宫,沿中指出其末端的中冲;它的另一条支脉,从掌中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共有9个穴位,其中8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1个穴位在前胸上部。原穴为大陵穴,络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外关穴。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本经腧穴可主治胸部、心血管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和本经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心痛、心悸、心胸烦闷、癫狂、呕吐、热病、疮病及肘臂挛痛等。厥阴是阴气消尽的意思,适应虚症里症,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发病,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经脉所过部位疾病及其他疾病。如心悸不宁、心烦、心痛、胸胁满闷、目黄、喜笑无常、面赤、腋下肿。经脉所过处疼肩、麻木、厥冷。

详见百科词条:手厥阴心包经 [ 最后修订于2017/2/4 0:03:18 共414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