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的功效与作用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茯苓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

茯苓可以健脾利溼、宁心安神,那么茯苓的吃法有哪些呢?茯苓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渗溼利水

茯苓性平、味甘,入心、肺、脾经,有渗溼利水的功效。茯苓皮有利尿的作用,其作用缓慢持久,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茯苓可配伍猪苓、泽泻、白术等中药,用于治疗脾虚溼盛型水肿。

健脾和胃

茯苓含有茯苓酸、蛋白质、卵磷脂等物质,能对胃肠道产生作用,茯苓有健脾和胃的功效,常食用茯苓可以改善脾虚食少、脘腹闷痛等症状。

缓解失眠

茯苓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虚水肿、气血不足的心悸失眠。中医上,常用茯苓配伍柏子仁、酸枣仁治疗失眠健忘的症状。常食用茯苓可以有效改善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增强免疫

茯苓多糖可以增加吞噬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有增强免疫力的功能,能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常食用茯苓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茯苓可以健脾利溼、宁心安神,那么茯苓的吃法有哪些呢?茯苓有哪些功效与作用?

茯苓可以长期吃吗

可以长期适量食用。

茯苓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有利水渗溼、宁心安神、健脾益胃的功效。长期食用茯苓是对身体有好处的,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

但是要注意每次的食用量不宜过多,用茯苓调理身体,应该遵守循环渐进的原则,一次性大量食用反而会产生不良影响。

哪些人不宜食用茯苓

1小便过多者。茯苓有利水渗溼的作用,小便频繁者食用茯苓会增加小便次数,容易加重病情。

2肾虚患者。茯苓性平、味甘,有温肾利水的功效。但是肾虚患者食用茯苓会加重病症,甚至会出现滑精的症状。

3气虚下陷者。气虚下陷者常见症状饮食减少、面色萎黄、少气懒言,服用茯苓会造成身体不适。

茯苓的吃法有哪些 土茯苓绿豆老鸭汤

原料:

老鸭半只、绿豆50克、土茯苓60克、姜3片、陈皮少许、盐少许。

1、土茯苓洗净、削皮、剁成大块;

2、绿豆洗净,提前用清水浸泡;

3、陈皮用清水泡软,姜去皮、切片;

4、处理过的老鸭洗净,斩成块状;

5、锅烧热,倒入少许油,待油烧热,放入姜片爆香;

6、放入老鸭块,大火煸炒;

7、煸至鸭肉出油,盛出鸭肉待用;

8、泡软的陈皮用刀刮去内膜;

9、汤煲中放入煸过的鸭肉、土茯苓、绿豆、陈皮和姜片;

10、倒入1L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转小火煲2小时左右,关火后加少许盐调味。

薏米赤豆茯苓粥

主料:

白茯苓粉20克,赤小豆50克,薏米100克。

做法:

1先将赤小豆浸泡半天;

2将赤小豆与薏米共煮粥;

3赤小豆煮烂后,加茯苓粉再煮;

4成粥后加白糖少许。

茯苓膏

材料:

茯苓500克、炼蜜1000克。

做法:

1、将茯苓研成细末后加入蜜拌和均匀;

2、用文火熬成膏状晾凉后装入瓷罐备用;

3、每次温开水冲服10克、1日2次。

       茯苓有利水消肿,健脾,宁心的功效,茯苓有利尿的作用,可以将身体中的有害物质排出,增强免疫力,有抗肿瘤作用,还有镇静的作用。茯苓可以健脾,适用食欲不振或腹泻的气虚脾弱的人,茯苓可以用于治疗脾虚导致的气虚,大便不成形,失眠等症。

       茯苓善于渗泄水湿,健脾助运,使湿无所聚,痰无所生。凡是水湿痰饮都可以使用。治疗痰饮停于胸胁,症状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短气,常常与桂枝、白术、甘草等温阳化饮、健脾燥湿药同用。如果饮停于胃而呕吐的人,常与半夏、生姜等化饮降逆止呕药配伍使用。

       茯苓适合于具有脾胃虚弱,湿气重,或是有水肿的病症的人群服用。此药物是属于健脾利水、祛湿类的中草药,对于脾胃虚弱,运化水湿能力下降而引起的水肿,恶心欲吐、胸闷、小便不利,全身或是局部水肿的病症都治疗的作用,多也其他的药物配伍使用。

       茯苓豆腐:将茯苓粉与豆腐伴和均匀,用盐、料酒调味,再将胡萝卜和发好的冬菇放入锅内炒至半熟,然后将豆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调小火慢慢焖煮,最好调味起锅食用。健脾化湿、消食减肥,由于此药膳中主要食材是豆腐,因此患有肾功能不全、痛风的人群不宜多吃。

       荷叶茯苓粥: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去了荷叶渣的汤中;同煮成粥,出锅前加白砂糖调味即食。此粥清热解暑、宁心安神、止泻止痢,对心血管疾病、神经衰弱者有辅助治疗作用。茯苓健脾,很多方剂都离不开这味药,比如参苓白术散,它有利水渗湿和宁心的功效,针对水肿,痰饮和心悸失眠的毛病,有一定帮助。

茯苓来源于多孔菌科真菌茯苓Poria 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多于7 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

《神农本草经》把茯苓列为上品,认为有“主胸胁逆气……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的功效。

陶弘景亦称其为“养神而改灵,和魂而炼魄”的仙药。

《图经本草》记载:“茯苓为末,浸入酒和蜂蜜中封月余,可制成极甘美的茯苓酥。”

苏轼在《东坡杂记》中记载了制茯苓之法:“以九蒸胡麻(即芝麻),用去皮茯苓少入白蜜为饼食之,日久气力不衰,百病自去,此乃长生要诀。”

元代《饮膳正要》有茯苓酒,以茯苓煮汁蒸米加酒曲作酒酿。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酒渍茯苓“日食一块,至百日,肌体润泽,延年耐饥,面若童颜”。称“茯苓粥清上实下”。

(1)呈类球形、椭圆形、立方块状或不规则厚片。

(2)体重,质坚实,不易破碎,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

(3)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传统经验认为,体重坚实,无裂隙,断面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淡,平;归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对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等有一定的作用。

1茯苓饼

配方白茯苓、大米粉、白砂糖各250 500克。

制作先将白茯苓研细粉,过筛;再将白茯苓粉、大米粉、白砂糖倒入面盆搅匀,加水调成糊状,用平底锅,以微火摊成薄煎饼。

用法需要时服用。

功用健脾益气之功,尤适于老人日常保健食用,气虚体弱、纳少、便溏者亦可食用。

2茯苓大枣粥

配方茯苓粉30克,粳米60克,大枣5枚,冰糖适量。

制作枣去核,与粳米浸泡后加水同煮,快熟时加入茯苓粉、冰糖,煮熟即可。

用法温热顿服,日服2 3次。

功用可健脾补中,利水渗湿,安神。用于脾虚久泻、失眠。

3茯苓栗子粥

配方茯苓15克,栗子25克,大枣10个,粳米100克。

制作加水先子研,米半甜徐徐加人,搅匀,煮至栗子熟透。可加糖调味食。

用法温热顿服,日服2 3次。

功用补脾利湿、止泻。用于牌胃虚弱、饮食减少、便速腹泻。

4茯苓薏米饼

配方茯苓、薏米、白面粉各30克,白糖适量。

制作以上研成细末和匀压成饼,蒸熟。

用法随餐服用,每日1次。

功用健脾和胃。适合小儿食用。

5茯苓鸡肉馄饨(《养老奉亲书》)

配方茯苓50克,鸡肉适量,面粉200克,生姜、胡椒、盐各适湿

制作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

用法每日1次。

功用补脾益气,开胃下气。用于脾胃虚弱、呕逆少食、消化不良。

6茯苓麦冬粥(《太平圣惠方》)

配方茯苓、麦冬各15克,粟米100克。

制作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

用法温热顿服,日服2 3次。

功用宁心安神,养阴除烦。用于心阴不足、心胸烦热、惊悸失眠、口干舌燥。

7开胃汤

配方茯苓15克,怀山药12克,谷芽、麦芽各30克,鲜、干鸭胗各1个。

用法以上食材煮汤,随餐饮服。

功用健脾开胃。适于小儿消化不良,不思饮食。

8茯苓陈皮姜汁茶

配方茯苓25克,陈皮5克,生姜汁10滴。

用法水煎代茶饮用,饮服时加入生姜汁。

功用健脾理气,止呕。可用于治疗妊娠呕吐。

9茯苓蜂蜜面膜

配方茯苓粉15克,蜂蜜30克。

制作将茯苓粉与蜂蜜调成糊状。

用法晚上睡前敷于面部,翌晨用清水洗去。

功用营养肌肤,消除老年斑和黄褐斑。

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本草经集注》:“马蔺为之使。恶白敛。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

《药性论》:“忌米醋。”

《医学启源》:“如小便利,或数服之,则损人目;如汗多人服之,损元气,天人寿。”

《神农本草经疏》:“病人肾虚,小水自利或不禁或虚寒,精清滑,皆不得服。”

《得配本草》:“气虚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特 别 声 明

非临床执业医师不可擅自用药,以免出现不良后果。患者必须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

文/徐传庚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医药 科技 出版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