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地名是哪里?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地名是哪里?,第1张

在古代的诗词中,经常会提到很多的地名,有的是与现在不一样的称谓,那么,你觉得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地名是哪里?

有的人认为是南京,这个是六朝古都的地方,虽然是时间很短,但是,也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关于南京,诗词歌赋的数量是近百首,也是非常多的,当然,在明清时期,这个地方就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中心了,所以,描写的数量就多了很多。

有的人认为是洛阳。毕竟,这个地方是古都,洛阳不仅仅有“九朝古都”之称,为帝王之州,还有“千年帝都,牡丹花城”的美誉,所以,赞扬洛阳的诗词还真的不少,从司马相如的《两都赋》到唐·张籍《秋思》,关于洛阳的诗词多达几百首,可见洛阳的描述还是非常多,当然,宋代以后,关于洛阳的描述就少了很多,因为不再是政治经济中心了,到了明清时期虽然也有,但是寥寥无几。

还有人认为是西安。也就是古代的长安,这是刘邦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这个地方当然是龙兴之地,作为都城也是理所当然,无论是汉代还是唐代。关于长安的诗词高达千首,这个数字是不是可以认为是冠军呢?我觉得是的。毕竟,这个时候的长安是国家的政治中心,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我们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看来我们古代的文人也是愿意到政治中心那里玩耍的,可能那里的娱乐场所比较多?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文人到这些地方来呢?

1、云中

因为热播电视剧《云中歌》而走红,其实只是一个郡级行政单位,地址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一代,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历史上这里出的名人也不少,例如飞将军李广,他就做过云中太守,在这里抗击匈奴。

2、扶风

一个历史悠久的地位,目前是一个县级单位,是佛教著名圣地法门寺的所在地,为宝鸡市下辖县。位于陕西省的中西部,宝鸡市境东部湋河流域。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如大君子梁鸿,也就是举案齐眉故事的男主角。

3、广陵

熟知《广陵散》的人,自然了解广陵,这里的广陵说的其实就是今天的扬州,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名字都不一样,秦汉魏晋叫广陵,到了隋朝,就变成著名的江都了。这里经济比较发达,风景也特别好,可谓是旅游的好去处,当然,广陵最吸引人的还是当地的美女。

4、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中国城市建置市(商业区)与坊(住宅区)分设典型。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hào)即源于此。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5、灵州

灵州,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灵洲县,属北地郡,故址在今灵武市。东汉为灵州县。北魏为薄骨律镇,后复改为灵州。西魏改置灵州普乐郡。北周时改为灵州、灵武郡。隋改为灵武郡,治所回乐县。唐复置灵州,朔方节度使驻此。天宝初改曰灵武郡,后又改为灵州。宋时为西夏翔庆军、西平府。

元复曰灵州,属甘肃等处行中书省宁夏府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水淹没灵州,“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第三次迁徙灵州城,迁移到今灵武市。明置灵州守御千户所,属陕西省宁夏卫。清亦为灵州,属甘肃省宁夏府。

民国二年(1913年)全国州改县,将灵州改为灵武县,属甘肃省宁夏道。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原灵武县辖吴忠堡改为吴忠市(县级)。

古代地名有:

1、玉门

王昌龄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在商至战国为西羌地,秦至汉初为月氏、乌孙国和匈奴地。

汉元狩二年(前121)始置玉门县,隶酒泉郡。西凉置会稽郡,北魏置玉门郡,后屡有变更,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复置玉门县 。

玉门历史悠久,贡献突出。汉代设县,素有"塞垣咽喉、表里藩维"之称,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是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为祖国的石油工业做出巨大贡献。

2、楼兰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是西域古国名,当时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小国,国都楼兰城,遗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北岸。

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曾经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

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3、姑苏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古称平江,又称姑苏。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

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

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

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讲的正是苏州。

4、兰陵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公元291年,晋惠帝分东海郡之兰陵、承、咸、合乡、昌虑5县,置兰陵郡,理氶城。

在南北朝战乱时期,行政区划也变得混乱无比,兰陵郡概莫能外,但范围大抵仍在今临沂、枣庄一带。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废兰陵郡。

兰陵据传由楚大夫屈原命名,因当年兰陵周围高地上开满兰花而得名。

黄淮流域先秦时期气候温和滋润,植被丰茸,兰花簇拥在广袤无垠的幽林之中。

只因气候生态改变,今黄淮以北已再难寻觅兰的踪迹。

5、长安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长安是西安古称,取意“长治久安”,是十三朝古都,为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拥有7000多年文明史、3100多年建城史和1200多年(不计陪都)建都史。

由于建都长安的周、秦、汉、隋、唐是中国古代最为强盛和文明的黄金时代,因此在唐以后,虽然长安不再为国都,但“长安”一词却成为国都的别称。

6、金陵

金陵

王贞白

六代江山在,繁华古帝都。

乱来城不守,战后地多芜。

寒日随潮落,归帆与鸟孤。

兴亡多少事,回首一长吁。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一般认为因南京钟山在春秋时称金陵山而得名。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后,就在今清凉山上修筑了一座城邑。

因那时紫金山叫做金陵山,它的余脉小山都还没有自己的名字,楚邑建在清凉山上,而清凉山当时是金陵山的一部分,所以把此城命名为金陵邑。

7、广陵

广陵

谈迁

南朝旧事一芜城,故国飘零百感生。

柳影天涯随去辇,杨花江上变浮萍。

远山依旧横新黛,断岸还看散冷萤。

今日广陵思往事,十年前亦号承平。

公元前319年,楚怀王筑广陵城,广陵之名始于此。

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唐代定名为扬州。

扬州之名虽然也雅致,但相比广陵韵味还是少了些。

中国历史上还有非常著名的一首古琴曲——《广陵散》,以及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典故——竹林七贤领袖嵇康之“广陵绝唱”。

1、战国时期

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曲阜、洛阳、成都、姑苏(苏州)。

2、秦朝

蓟(北京)、咸阳。

3、西汉时期

长安(西安)、洛阳、成都(蜀郡)、宛城(南阳)、邯郸,临淄、彭城(徐州)、长沙、番禺(广州)、广陵(扬州)。

4、东汉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许昌、荆州、长沙、襄阳、邺城(邺城主体已消失)(临漳、安阳)。

5、三国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建邺(南京)、益州、赤壁(武汉)、成都、荆州,许昌、徐州、长沙、凉州(武威)、幽州(北京)。

6、两晋时期

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姑臧(武威)、襄国(邢台)、寿春、广陵(扬州)、姑苏(苏州)。

7、南北朝时期

建康(南京)、洛阳、长安(西安)、平城(大同)、 邺城(临漳、安阳)(邺城主体已消失)、成都、广州、寿春、荆州、广陵(扬州)。

8、隋唐时期

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太原,钱塘(杭州)、荆州、金陵(南京)、广州、幽州(北京)。

9、五代十国时期

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福州,广州、成都、长沙、荆州、扬州。

10、北宋和辽时期:

汴京(开封)、扬州、杭州、福州、泉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成都、长沙。

11、南宋和金时期

临安(杭州)、泉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金陵(南京)、扬州、长沙、中都(北京)、成都。

12、大元时期

泉州、大都(北京)、扬州、广州、福州,明州(宁波)、杭州、中庆(昆明)、成都、辽阳、顺德(邢台)。

13、大明时期

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广州、明州(宁波)、成都、济南、顺德(邢台)。

14、大清时期

北京、苏州、南京、杭州、济南,广州、天津、福州、成都、武汉、奉天(沈阳)、顺德(邢台)。

15、民国时期

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南京,奉天(沈阳)、济南、重庆、北平(北京)、成都、承德。

例举介绍:

1、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大致算起来有二十多个别称。

燕都,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122年,周武王灭商以后,在燕封召公。燕都因古时为燕国都城而得名。战国七雄中有燕国,据说是因临近燕山而得国名,其国都称为“燕都”。

幽州,远古时代的九州之一。幽州之名,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燕曰幽州。”两汉、魏、晋、唐代都曾设置过幽州,所治均在今天的北京一带。

京城,京城泛指国都,北京成为国都后,也多将其称为京城。

南京,辽太宗会同元年(938年),将原来的幽州升为幽都府,建号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当时辽的首都在上京。

大都,元代以金的离宫今北海公园为中心重建新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改称大都,俗称元大都。

北平,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灭掉元朝后,为了记载平定北方的功绩,将元大都改称北平。

北京,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取得皇位后,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准备迁都城于此,这是正式命名为北京的开始,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京师,明成祖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

京兆,民国二年(1913年)废顺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隶中央,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区,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京兆地方,改北京为北平。

2、成都:

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前367年)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华阳)迁往成都,构筑城池。

东周慎王四年(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并设置蜀郡于成都。秦张仪、司马错筑太城(府南城),次年,张仪在太城以西筑少城(府西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该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并造石人作测量都江堰水则,是中国最早水尺。

秦末汉初,成都取代关中而称“天府”。

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十三州,置益州。王莽改益州为庸部,蜀郡为导江,治临邛。新朝地皇五年(24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又改益州为司隶,蜀郡为成都尹。

东汉时仍为蜀郡。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从原广汉郡雒县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

三国时期成都为蜀汉国都。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次年(221年),刘备以汉室宗亲的身份在蜀地成都称帝,延续了汉朝大统。

蜀汉政权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禅,历二帝,共四十三年,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国力强盛,但是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后元气大伤,后来诸葛亮治国,恢复生产,使得能与魏、吴抗衡。

晋武帝改蜀郡为成都国,不久恢复称呼。永兴三年(306年),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至咸康四年(338年)时,李雄侄李寿又改国号为“汉”,史称为“成汉”。永和三年(347年),大成国被东晋所灭。

南朝宋、齐以后,益州及蜀郡的治地址都是成都,益州刺史治太城,成都内史治少城。

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次年,复置总管府。大业初年(605年),府废,隋炀帝复改益州为蜀郡。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

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蜀郡为成都府,作为南京,是唐王朝的陪都,改成都守为尹。 [22]  时又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成都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上元初年(760年),罢京,而成都府依然不变。

后梁开平一年(907年),朱温灭唐,中国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先后割据川蜀,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史称“前蜀”和“后蜀”。

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川峡四路之一)为成都府路,治所在成都。

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蒙元军攻占成都,使当地的生产和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 [23]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设成都路,为四川行省首府驻地。

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明玉珍建立大夏国,改曰成都刺史府。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大夏国政权,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司,其中成都为首府。明太祖朱元璋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王府设在成都,今人称其为“皇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

清军入川,四川汉人极力抵抗,战乱多年,人口大减。康熙年间,清廷实施“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成都逐渐恢复生气,并繁荣至今。清朝设置四川省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府。

民国元年(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清廷四川总督的赵尔丰因镇压民众而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脱离清朝,成立大汉军政府并担任都督。民国二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改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民国十七年(1928年)设立成都市。

-中国古代的城市名称

-北京

-成都

无情崖

燃悲崖

勿忘崖

绝情崖

望夫崖

冥崖

散鸳鸯(崖)

临风亭

语忧亭

逍遥亭

解忧亭

隐山亭

洛城

遥都

兰城

沁洲

凤凰城

天居城

帝都

皇京

临风城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上一篇:袁天罡的称骨下一篇:小米粥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