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补气之圣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人参补气之圣药,第1张

人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人衔、鬼盖,列为上品。「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考仲景用人参的条文共76处,出现在42个方剂中。《药征》认为「主治心下痞坚痞硬、支结也,旁治不食,呕吐,喜唾,心痛,腹痛,烦惊」。《别录》云:「疗肠胃中冷,心腹鼓痛,胸胁逆满,霍乱吐逆,调中,止消渴,通血脉,破坚积,令人不忘。」《药性》谓其「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消胸中痰,治肺痿及痫疾,冷气逆上,伤寒不下食,凡虚而多梦纷纭者加之」。《大明日华本草》曰:「消食开胃,调中治气,杀金石药毒。」《本草经疏》称:「能回阳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本草正》谓:「气虚血虚俱能补,阳气虚竭者,此能回之于无何有之乡;阴血崩溃者,此能障之于已决裂之后。惟其气壮而不辛,所以能固气;惟其味甘而纯正,所以能补血。」《本草新编》论人参指出:「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

人参自《神农本草经》以来,一直被视为珍贵补品,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宋代前主要用其生津止渴,益气补虚,金元之后,始用其大补元气以固脱。随着医药事业的发展,医家对人参的认识不断深入,临床应用范围有明显扩大。笔者根据前贤经验及姜良铎老师用药体会,将其归纳为5大功用,现介绍如下。

大补元气

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加人参等,均选人参大补元气,除具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提高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外,还能增强应激适应能力和强心固脱,为拯救虚脱之第一要药。配干姜、桂枝以补气回阳,除阴霾,治表证误汗吐下,致阴竭阳亡,或直中三阴,下利不止,四肢厥逆,脉微细者。可单用人参15~30克浓煎取汁服,即(独参汤)有明显补气固脱之效。如大失血者,尤当独重用人参补气摄血,此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陈士铎云:「人参脱于一时,血失于一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它药缓不济事,必用人参作一剂,服以救之。」

近年以人参或参附汤、生脉散之煎剂或注射液救治各种心力衰竭、休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主补五脏

补心定悸,主胸痹,心动悸

仲景用人参汤治疗「胸痹,心中痞气」;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九痛丸治九种心痛,皆用人参安神定悸。《神农本草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药征》云:「人参治心下痞硬而悸也。」《名医别录》谓人参能「通血脉,破坚积」。《证治准绳》养心汤、《济生方》之归脾汤,皆用人参治心悸,失眠,脉细弱者。《圣济总录》卷55用人参配吴茱萸治疗胸痹心痛。

现代临床用人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每每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补脾养血,主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

人参甘温入脾经,补脾益气,振脾阳而资化源,有气血双补之效,为补脾要药。具有改善消化吸收、代谢功能,能促进血清蛋白合成, 造血器官,促进造血机能旺盛。故常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谷不香,脘腹虚胀,大便溏泄者,配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中,健脾养胃;如兼寒者加干姜温中祛寒;脾气虚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之证者,伍黄芪、白术、升麻、柴胡、桔梗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肌肉张力,有升阳举陷之能。

健脾调中,主吐利

人参为补益脾胃之要药,且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滞,故止呕尤为专长,善疗虚寒性吐利。吴茱萸汤治疗胃阳不足,寒饮内停,或夹肝气上逆所致的呕吐;《外台》黄芩汤主凡中寒气少之干呕下利;大半夏汤证亦为虚寒性的胃反呕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之证,为素体阳虚不足,感受寒邪以后又经吐下,致脾气下陷,寒盛于下而吐利并作;桂枝人参汤证是虚寒性协热下利;理中丸治疗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此里寒重当用理中丸先温补中阳,使阳复寒消则吐利自除。

仲景在应用以上诸方中均用人参健脾和胃,调畅中州,治疗呕吐时多用生姜、半夏、吴茱萸相伍;治疗下利时多与干姜合用;夹有郁热者可配黄连、黄芩;兼有表邪者可加桂枝解表,调和营卫。

益智安神,主心脾两虚证

《神农本草经》谓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本经疏证》云:「人参为阴中之阳,其力厚,其性醇,故举安精神,定魂魄,而补五脏之征验具矣!」人参大补元气,化精微,生阴血,为益心气、通百脉、和五脏,养精神之要药,故能益智安神。多用治心脾两虚而致的失眠头痛,惊悸健忘,神疲倦怠,精神恍惚等症。方如《济生方》之归脾汤,补脾养心安神;《摄生秘剖》之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安神。

补肾助阳,主少阴阳虚,阴寒凝滞证

人参禀性中和,气冠群草。补气助肾阳见于附子汤,治疗「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及「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成无己曰:「少阴肾水而主骨节,身体疼痛,肢冷脉沉者于阴也。」方中人参、附子相伍温补少阴心肾,以壮火之阳,而阴自和。陶御风在《临证本草》指出:「凡用参救绝,无非补肾,肾气不生,绝必难救,然救绝者,肾不至全耗,不必用参,肾若至绝,则不得不用参。人参气味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而下。但入肝肾须与熟地、山茱萸、牛膝等药同用,有补气生肾水之妙。」

人参有强肾起痿之功,治疗老年性继发性阳痿和 次数减少、勃起困难、早泄、 不足或丧失 者,均有一定疗效。

补肺定喘,主肺痿,咳逆上气

人参益肺气而充百脉,大补肺中元气。脾为土,肺为金,土能生金,仲景把这一相生关系应用于临床,用培补脾土的药物来治疗肺金的病变,如用千金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陈修园指出:「中者土也,土能生金,金之母,即资生之源也,夫肺痿咳唾涎不止,咽燥而渴者是中土虚,水气逆,阻其津液不能上滋也,方中生姜甘草汤者,君生姜破饮行阳,蒸津液上滋,佐以人参,入太阴,振脾中之阳,育肺中之阴,又以大枣、甘草助之,为资生之始,令土旺则生津制水矣。」「咳逆上气,咽喉不利」,用麦门冬汤培土生金,方中人参养胃益气,使胃得养而气能生津。炙甘草汤治疗肺痿,方中人参也是起补土生金的作用。

如肺肾两虚之喘咳者,配蛤蚧、胡桃肉、肉桂补肺益肾,纳气定喘。近年用之于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之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和心肺功能不全的哮喘,均有良效。

益气生津

人参味甘微苦,善补气益阴,生津止渴。《神农本草经》云:「止消渴」。《本草纲目》论人参之主治云:「止渴生津液」。《本草经读》曰:「仲景一百一十三方中,用人参者,只有一十七方,新加汤,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炙甘草汤,皆因汗吐下后,亡其津液。」仲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自汗不止之「渴欲饮水」;竹叶石膏汤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麦门冬汤用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皆取人参之清润以生津止渴。小柴胡汤方后云:「上七味……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此亦说明用人参之意,旨在生津。

仲景还用四逆加人参汤回阳益阴,治霍乱病亡阳脱液的证候。以上皆说明了人参具有益气生津补阴之功能。

和解表里

小柴胡汤治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人参可补内虚助生发之气,使少阳之邪透达于外,以达安内攘外之功效。旋覆代赭汤以人参治痞;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以人参佐厚朴、生姜、半夏消腹胀。余如治寒热往来的小柴胡汤,治日晡所发潮热的柴胡加芒硝汤,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的柴胡桂枝汤等,均用人参。

由此可看出,小柴胡汤确实是和解之专剂,但柴胡、黄芩只是和解外邪,真正和解表里者为人参。

扶正祛邪

人参大补元气以助正气,《神农本草经》谓「主补五脏……除邪气」;《药性论》云「主五劳七伤,虚损微弱,补五脏六腑,保中守神」;《本草纲目》谓可治「男妇一切虚证」。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人参能增强机体免疫机能,如增加T细胞,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应激能力。人参与祛邪药合用,对正虚邪实或邪未尽而正气先虚之证,有扶正祛邪、促进康复的作用。如桂枝人参汤治「太阳病,外证未除,又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用治太阳病「身疼痛,脉沉迟者」;竹叶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均取人参扶正祛邪之功。后世之参苏饮,人参败毒散等,均从之立意。

胸痹病因病机

胸痹病因 寒邪内侵 饮食失调 情志失节 正气不足

胸痹的主要病机是心痹阻,病位在心,涉及肝、肺、脾、肾诸脏。一般说来,胸痹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有血瘀,气滞,寒凝、痰浊,并可相兼为病。

辨证论治

胸痹 心血瘀阻证 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胸痹 寒凝心脉证 治法:通阳宣痹,散寒活血,方药:当归四逆散加减( 若阴寒极盛、胸痹之重症,宜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丸加减。若阳气虚衰,心阳欲脱之证应急服参附龙牡汤

胸痹 痰浊闭阻证 治法:豁痰泻浊,通阳散结,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胸痹 心肾阴虚证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方药:左归丸加减

胸痹 气阴两虚证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药:生脉散加减

胸痹 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阳益气,活血通络,方药:参附汤合右归丸加减( 若阳虚欲脱厥逆者,用四逆加人参汤,益气温阳,回阳救逆:或参附注射液静脉点滴)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胸膺 1 拼音

xiōng yīng

2 注解

胸膺 前胸部。《素问·刺热篇》:“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

古籍中的胸膺 《丁甘仁医案》:[卷一]湿温案

候,有汗不解,早轻暮重,口干不多饮,红疹白,布于胸膺之间。脉数,苔灰黄,伏邪湿热,蕴蒸气分,漫布三焦

《张聿青医案》:[卷十六]瘰

汤。张(左)盘颈痰已久,兹则内热连绵,时见咯血,胸膺酸痛,日来腹痛便泄。脉细弦而数。阴虚木旺,虚火上

《针灸资生经》:[针灸资生经第五]胸胁痛

下满痛。膻中、(百。)天井、主胸痹心痛。大泉、主胸膺痛。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陵、主

《普济方·针灸》:[卷十三针灸门]胸胁痛

壮治胸下满痛。穴乳根中灸百壮治胸痹心痛。穴天井治胸膺痛。穴太渊治胸中痛。穴肺俞云门中府隐白期门魂门大

《松峰说疫》:卷之一·述古

答案:C

心血瘀阻导致的胸痹应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故用血府逐瘀汤。生脉饮用于胸痹气阴两虚,瓜蒌薤白白酒汤用于胸痹寒凝心脉,瓜蒌薤白半夏汤用于胸痹痰浊痹阻证,苏合香丸用于胸痹寒凝重证伴四肢不温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痛彻背的穴位 2 治疗心痛彻背的方剂 3 治疗心痛彻背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心痛彻背 1 拼音

xīn tòng chè bèi

2 英文参考

chest pain involving the back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注解

心痛彻背为症状名[1]。指心痛(心前、心窝、胃脘等部位疼痛)引及背部者[1]。除见于心痛、胃脘痛外,尚可见于胸痹等[1]。《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又《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噉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

参见胸痹及心痛、胃脘痛:

胸痹为病名[2]。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指胸膺部闷窒疼痛的一种病证[2]。《肘后备急方》卷四:“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刘,不得俛仰,其胸前皮皆痛,不得手犯,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本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胸痹心中痞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胸痹有按症情轻重分为胸满、胸痛者[2]。本病可见于冠心病、心绞痛等疾患[2]。

心痛为病证名[3]。胸脘部疼痛的统称[3]。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指心前区或心窝部疼痛[3]。《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其痛发,有死者,有不死者,有久成疹(通“疢”,病也)者。心为诸藏主而藏神,其正经不可伤,伤之而痛为真心痛,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心有支别之络脉,其为风冷所乘,不伤于正经者,亦令心痛,则乍间乍甚,故成疹不死。”《赤水玄珠·心痛门》:“今之治例,皆非真心痛也,以其在心之部位而名,或心之脉络,或手心主之脉络,……或食伤,或寒伤,或气逆,或痰饮,或死血,或虫,或郁火,皆致痛也。”

胃脘痛为病名[4]。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4]。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亦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4]。多因七情郁结,劳累过度及饮食不节所致[4]。有寒热虚实之分[4]。亦有虚实错杂,寒热相兼者[4]。文献有胃气痛,肝胃气痛,阴虚胃脘痛,气郁脘痛、火郁胃脘痛、积热胃脘痛,瘀血胃脘痛,蚘动脘痛,积冷胃脘痛,外感胃脘痛,内伤胃脘痛等记载[4]。

4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生姜汤处方干生姜二斤,白面(炒)三斤,甘草(炒)十三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十斤。炮制上炒盐二十二斤同为末。功能主治治酒食所伤,心胸烦满,口吐酸水,呕逆不定,饮食无味,胸膈不快。常服一字,消食化痰,宽利胸膈,不拘时候。用法用量每服半钱,如茶点吃。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寿亲养老新书》卷一:生姜汤处方杏仁120克(去皮、尖)生姜180克(去皮)甘草09克桃仁15克(去皮、尖)盐花90克制法以上杏仁、桃仁、生姜,用湿纸同裹煨,砂盆内研极细,入甘草、盐,再研,瓷器贮之。功能主治治老人膈滞,肺疾痰嗽。用法用量汤点服。摘录《寿亲养老新书》卷一《千金》卷十六组成生姜1斤,甘草3两,桂心4两。功效温中下气。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6升,煮取1升半,每服5合,日3次。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甘草欵留姜、桂之性,以尽温中之力也。《普济方》卷三四六组成生姜1斤,淡竹叶1升。主治妇人产后余血不尽,血流入腰腿疼痛,胸急气满,两胁皆痛。用法用量以水2升,煮取1升,去滓,分再服。《普济方》卷一八七组成半夏(汤7次,焙)半两,人参3两,前胡(去苗芦)3两,桂(去粗皮)3两,赤茯苓(去黑皮)3两,甘草(炙)1分,柴胡(去苗)半两。主治胸痹短气。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2盏,生姜5片,大枣3枚(擘开),同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粗末。《养老奉亲》别名二仁膏组成杏仁4两(去皮尖),生姜6两(去皮细横切之),甘草3分,桃仁半两(去皮尖),盐花3两。主治老人膈滞,肺疾痰嗽。用法用量汤点服。制备方法上以杏仁、桃仁、姜湿纸同裹煨,沙盆内研极细后,入甘草、盐再研,洁器贮之。附注二仁膏(《遵生八笺》卷五)。《鸡峰》卷十二组成生姜4两(和皮切作头子,入石灰1两同炒姜7分干,从入半夏1两再抄10分干),丁香末1分,白矾1钱,硫黄1分。功效定呕逆。主

详见百科词条:生姜汤 [ 最后修订于2009/12/10 23:21:24 共179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导读:枳实在中医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药材,它既可以直接加水煎煮服用治病,也可以与其他的中药配伍联合用药治疗疾病。

曾经西医还没有流传至我国时,古人出现大病小痛都是依靠了“中医”治疗。纵观 历史 ,更是出现了无数的名医,如扁鹊、华佗、张仲景等。

而中医发展至现在几千年之间,更是发现了多类型的中药材,很多植物的 根茎、果实 都可入药,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芸香科植物 是最为常见的植物类型,它在全世界都有分布。根据植物爱好者统计表明,芸香科有150属、1700多种类型。

其中的 枳属 就是中国特殊的种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北为枳!枳属虽然酸涩不够味美,但是却可以入药!

枳实 是一味行气力很强的中药,为芸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或者是甜橙的干燥幼果。

我们之前说过的 青皮 也已以幼果来入药,一般来说幼果比成熟果实的药效更加强大。

枳实具有 破气消积,化痰散痞 之功效,归纳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 破气 ,另一个是 化痰 。

本品的特点是作用比较峻猛,重在 破气消积 ,为破气消积的佳品,又能化痰散痞,实邪积滞, 气、痰、湿、热等均较为适宜。

张仲景云 “治疗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 枳实的行气之功非常强大,故用 破气 来形容。

枳实 辛 行苦 降 ,善破肠胃之气结。在《长沙药解》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荡涤日陈,功力峻猛。一切腐败壅阻之物,非此不消。”

故枳实主要是作用在 胃肠 ,凡是食积,湿热,热结等胃肠积结气滞,痞满胀痛,泻痢后重,大便不通者皆可运用。

治疗 饮食积滞 ,常常配伍山楂,莱菔子;

治疗 热结便秘、腹满胀痛 可与大黄,芒硝,厚朴等配伍。治疗 湿热泻痢 常配伍黄连,木香。

因为枳实入胃经,所以服用枳实可以起到很好的 消积导滞 的作用。如果有胃肠积滞,消化不良,脘腹胀满等症状的时候,就可以适当的服用枳实调理,能缓解病情。

枳实可 化痰 ,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尤其是痰浊阻滞引起的胸痹。

治疗 胸痹 常配伍的药物是桂枝,薤白,瓜蒌等,代表方剂是枳实 薤白桂枝汤

薤白

在方中, 枳实的破气和化痰之功同时发挥作用。

治疗 结胸 常常配伍半夏,瓜蒌,黄连。

枳实擅长 散痞 ,这个功效是其他行气消胀药所没有的。

张仲景创立的 枳术丸 就是用来治疗气滞引起的 胃脘痞闷 。

当然导致胃脘痞闷的原因很多,若是 痰浊阻滞 也会影响气机, 所以枳实的散痞可以说是破气散痞,也可以说是化痰散痞。

痰、气、痞 三者之间关系密切,通过 破气 或者是 化痰 来达到散痞的效果。

枳实还可消积, 破气消的是气机,化痰消的是痰积 ,只是通过 行气 对大便秘结不通,可增强泻下通便之功,也是消积的意思。

治疗痰、气阻结导致的胸痹也是一种消积。

《本草害利》中有“破积有雷厉风行之势,泻痰有推墙倒壁之危,解伤寒结胸,除心下急痞。”

此外,枳实与 补气、升阳药 配伍,可用于治疗 胃下垂,子宫脱垂,脱肛 等脏器下垂。

有报道, 黄芪 和枳实按照2:1的比例进行配伍,治疗 脏器下垂 效果最好。

现在研究表明,枳实对胃肠平滑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既可以 兴奋胃肠道平滑肌 ,又可以 降低胃肠道平滑肌的张力 ,与机体自身的状态有关。

总之枳实最基本的功效是 破气和化痰 ,消痞和消积只是通过两个功效而分别达到的不同疗效而已。

所以它们组合比较随意,比如可以说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破气散痞,化痰消积都可以。

枳实后面还有一个附药 枳壳 ,是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未成熟果实,它的功用性能和枳实完全相同,只不过作用比较缓和。

张仲景处方中的枳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枳壳。

枳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