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杂技表演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中国传统的杂技表演,第1张

  一、力技:

  狭义的角抵就是指角力,争交相扑之类以力量较量为主的节目,在中国古代“百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汉画中常可看到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图像。百戏表演者中有一类为“象人”,研究者认为就是专业的斗兽士。河南南阳一处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就有二十多处“象人斗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图绘。“载竿”节目中同样显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载竿”一人举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达千钧。 

  二、形体技巧:

  中国杂技早在汉代就形成以“顶功”为中心的形体技巧,顶功就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和跟斗基本功,这种传统一直至今。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山东嘉祥武氏祠的这两幅就很典型。

  三、耍弄技巧:

  中国古代的“跳丸弄剑”、“舞轮”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丸剑乐舞宴饮图”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四、高空节目:

  中国古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都有高空节目的记载,像撞技,走索和戏车,皆有高空表演,缘竿之技在汉代很盛行,基本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车上表演前面“百戏图”中戏车上树立双竿双台,表演的少年演员,正从前撞翻跟斗落到后撞的小台上。今天杂技中仍保留此类技巧,“跟斗过车”就是一种。

  五、马戏与动物戏:

  “马戏”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桓宽在他的论著《盐铁论·散不足论篇》中说:“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把马戏与百戏并举,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沂南“百戏图”中,就有三个马戏表演,其中一个还将马装饰成龙形。 

  六、幻术:

  汉代是中土与西域甚至西方国家进行幻术艺术交流的时代。当时中国本土的幻术有两大类别,一是由皇家和贵戚支持的大型幻术表演,多以巨大的道具装置和众多演职员共同的表演,如汉武帝的角抵大会中的“鱼龙曼衍”,实际是两个相连接而演出的大型幻术。

幻术在中国历史悠久,魏晋南北朝以来,幻术已很成熟,在隋唐年间发展空前。据史记载,隋炀帝时曾多次举行全国幻术大会演,大业二年,在东京洛阳招待突厥启民可汗,大集全国艺人演出散乐(百戏)。节目中有《幻人吐火》、《神鳌负山》等,大型的节目有《黄龙变》(是从汉代的《鱼龙曼延》进一步发展来的)。还有其他杂技节目,特别是幻术“千变万化,旷古莫俦”,启民可汗看后大骇(见《隋书·音乐志》)。大业六年,西域诸国使者和商人齐集洛阳,隋炀帝于农历正月十五日夜间,在皇城端门外大街上设置了大型演出场,为西域客人演出散乐(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按六尺为步,王制八尺为步),奏乐的多到一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灯火照耀如同白昼,一直演到正月底。自此,每年正月万国来朝,必须留到正月十五日,观看演出,在端门外设置戏场,百官彩棚夹道,从黄昏到天明,随童观看。宋朝每年正月十五,打开端门,搭起山棚露台,表演百戏,让京城里的人随便观看,这种习俗,就是从隋朝开始的(见《事物纪原》)。

唐代时佛道教都有跨越式发展,因而中国幻术也迎来大兴旺。唐代设乐府,幻术是宫廷御用艺术,“鱼龙百戏”(幻术、杂技等),深受帝王喜爱。

历代帝王根据需要,或尊道抑佛,或崇佛抑道,道教和佛教并行,两教都善于使用幻术,历史上流传着许多离奇故事和神秘人物:

罗公远,唐明皇开元年间的道士,据说他会很多幻术。有一次他把唐明皇引进一个幻境,慌称是游月官。玄宗看到有好几百人都是素练霓衣,在广庭之上翩翩起舞,伴奏的乐曲叫“霓裳羽衣””,就默记下来,第二天召乐工依其音调作《霓裳羽衣曲》(见《乐府诗集》)。

张果老,八仙之一,唐方士,隐居在中条山,自己说生在尧时期。他总骑着一只白驴,一天能走几万里,休息的时候就把驴折叠起来,放在盛衣物的竹器里,用的时候拿出来用水一喷就又变成了驴。武则天曾派人去召他出山,他诈称已经死了。后来在开元年间,中宗又派使臣捧着玺书迎张果进京,封为光禄大夫,号“通玄先生”,还准备把玉真公主嫁给他。张果死后,玄宗修建楼霞观来祭祀他(见《尚友录》)。

韩湘子,八仙之一,唐朝人,从小学道,在一次酒席宴上,韩湘劝愈弃官学道,献给韩愈的诗有这样两句:“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意思是他有道法,能在逡巡迟刻之间造成酒,栽种之后顷刻就可开花结果,被韩愈斥之为异端。韩湘使用一个小葫芦向在座的宾客每人斟满一杯酒,然后又用火缶种上莲,顷刻间便开了花,花上有字成联:“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见《韩仙传》)

吕洞宾,八仙之一,唐永乐镇人,携同妻子在九峰山上修行,和妻子各居一洞,相对而住,所以号叫“洞宾”。后来受钟离权所度,自称“回道人”。他懂医学、会幻术,浪迹江湖,到处为老百姓治病,不取分文。他死后,人们在他的故乡修了“吕公祠”,宋代改为“吕公观”,元朝改建为“永乐官”,他的塑像供在纯阳殿里,人们也称他为“吕祖”。

幻术大约在唐朝开元间年传入东瀛,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古画上还有唐代的幻术表演,如:《卧剑上舞》,一个人轻松地躺在剑尖上吹奏筚篥,而身体毫无损伤。这个节目就是今天的《躺悬》;《入壶舞》,从这边大缸钻进去,从另一边大缸里爬出来,就是后来的《缸遁》。日本忍术里,也融合了很多中国幻术的内容,比如障眼法、隐身术、遁术等,都能找到中国幻术的影子。

幻术功夫,即使到了今天仍然让人心弛神往,很多的高手直如天外飞仙。

爬绳遁人:据说唐明皇开元年间,不仅在都城里有盛大的百戏表演比赛,各州县也奉命举办。嘉兴县牢房里关着一名幻术艺人,管狱的把他放出来,让他参加这场表演,等赛完了之后,再把他关进去。这个人拿了一团大绳作道具,只见他把绳子的一端向空中抛去,愈抛愈高,绳子直直挺立,好象上面有人拉着,抛完这根二十多丈长的大绳之后,他就缘着大绳往上爬,非常敏捷迅速,等爬到顶端,一下子就不见了(见《艳异篇》)。呵呵,美剧《越狱》里,最后越狱的“八仙”,貌似也是从绳上爬走的,可惜和中国的幻术高手有着天壤之别。

《聊斋志异》里的《偷桃》就有这个“抛空爬绳”技巧。当代在国外还有人演出这类节目:魔术师从一个带盖的圆筐里取出一根大绳,把绳子的一端抛向空中,绳子挺立不动,魔术师顺着大绳向上爬去,突然一股白烟雾,在模糊中魔术师不见了,大绳便顺着筐盖中间同大绳一般粗细的窟窿掉在筐里,揭开筐盖绳子不见了,却走出来魔术师。

杀人复活:唐懿宗咸通年间,有个幻术艺人在京城偏僻处撂地表演。他带一个大约十来岁的小孩作助手,只见他用刀把小孩的头截下来,把小孩卧在地上,然后向观众请赏,大家竟相给钱之后,只听他一声呼唤,小孩便立即站起来行走,毫无破绽。第二天,他照样表演,可是他呼唤失灵,小孩起不来了。他向观众赔礼致意说:“某乍到京城,还没有参拜各位高手,以致今天我的小术不灵,务请放开我的小孩,某当拜为师父。”说完了,再次呼唤小孩依旧不起。正好来了巡吏说他杀人,要逮他去打官司。他央求说:在这么多人之中我一个人难以逃窜,我还有别的法术,请您观看,如果救不活小孩,再把我逮走也不晚。于是在一个小盒里取出个瓜子,用刀划开,他再次呼唤小孩,但仍然无效,便连声叹息说:“我的小儿要杀人了。”说罢便用刀削手中的甜瓜,大喝一声,小孩立即站起完好如初,与此同时,在观众中有一憎人的脑袋突然落地。他赶紧收拾道具连同小儿一块装进布囊里,结在背上。同时用嘴吐气一道,如同一条白练冲上空中,他使用手攀援而上,约有丈余人就不见了,那个僧人竟然身首异处,再也起不来了。(见南唐·尉迟渥《中朝政事》)。

《聊斋志异》中的《种梨》和这个故事差不多。

著名的幻术功夫除《幻景霓裳》、《逡巡造酒》、《顷刻开花》、《折叠白驴》,《躺悬》、《缸遁》、《爬绳遁人》、《杀人复活》外,还有《枯枝开花》,《画龟变活》(见《酉阳杂俎》)。唐代的米宝会用灯表演幻术,在粗二寸,长一尺左右的蜡烛上,放出五色光芒,点燃之后整夜不灭,并能在灯火中呈现出楼台殿阁的形状(见《杜阳杂编》)。还有的“能额上为灰烬,手巾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堕,开口则旖眊乱出。”(见《通典》)等等。

如今,那些多姿多彩的幻术表演,绝大多数都只流传下名目,现代或已失传,或被改得面目全非,令人心生遗憾的同时,更对中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产生无限的想往。

所谓的幻术,其原理就是利用人们的视觉上的错觉以及人们思维上的贯性进行的一种魔术。举二个例子,一是平时看到的人体分身魔术,就是利用观众的视觉上的错觉,观众以为分身操作台底座或中轴柱很溥,不能藏人,其实人就躲藏在操作台的底座或中轴柱里面;再一个是抛球魔术,即是魔术师连续抛四个球之后,第四个球却没有落下来,神秘地失踪了。实际上魔术师连续抛三次球后。第四次只做了一个抛球的动作(其实手中没有球),这就是魔术师充分利用了观众的思维贯性造成的。

幻术师是真实存在的。

幻术师是一个不多见的职业,由于它的法术大都是制造幻象欺骗他人一类,从这点上看,他们与Magician(魔术师,变戏法的)比较接近。

幻术师,以迷惑敌人为主要手段兼以精神折磨杀死对手的可怕职业。他们通常很高傲,且身出名门望族,是典雅与神秘的最佳体现者。幻术师的最大特点在于可以杀人于无形,即没有流血的杀人。

他们与巫师、元素使不同,他们不是借助虚无的自然元素来施展技能的,而是运用各种植物所能带给人的奇妙幻觉或可怕的梦境来迷惑对方的灵魂和心智。因此,他们应该永远无法和一些可怕且美丽的植物脱离关系,这就好像是他们的宿命一样。

多数游戏中很少涉及这一职业,我想主要是因为这一职业的技能不好表现。另外一方面,就是有的游戏里虽然有这一职业,但却只是将其设计成了单纯的诅咒专家或叫做减益魔法的使用者,可事实上幻术师的攻击能力应该远不只如此。而且,幻术师应该拥有隐身等类似能力。

角抵 (参见本卷《体育志》[角抵])

举鼎 (参见本卷《体育志》[举鼎])

缘竿 亦称都卢、寻橦、顶竿、爬竿、戴竿。表演者额头顶一长竿,顶头装有横木,一至三名儿童缘竿而上,在竿顶横木腾翻挪滚,表演各种动作。都卢为古代国名。据说该国之人体轻善缘高,故作为缘竿的代称。橦即木竿,寻橦即缘竿。产生于秦代。1976年发掘的秦咸阳三号宫殿遗址壁画中,有一幅绘有两长竿交叉成三角形,右边竿上有一杂技表演者正在向下走,前后左右十余人在观赏。有人认为该壁画即为缘竿图。汉代长安杂技中,缘竿是十分常见的节目,经常在宫中表演。张衡《西京赋》中言汉代杂技百戏时,首列“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并形容其表演情景:“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譬陨绝而复联”,“非都卢之轻,孰能超而究升”,“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形象地描绘了缘竿艺人腾挪翻滚,跳跃倒悬的演技。唐代长安寻橦艺人尚有妇女。有一王姓女艺人,额上顶一根百尺长竿,上装木山,象征瀛洲方丈。山上有一小孩,手持符节,歌舞其上。时刘晏方10岁,以“神童”伴驾,受玄宗命以诗赋其事:“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如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有一舞伎石火胡,在百尺竿上张弓弦五条,让五个女孩各居一条,持戟执戈,仅凭一弓弦系住,在空中表演破阵乐舞,“俯仰来去,赴节如飞”(《杜阳杂编》)。德宗年间,有一戴竿王大娘,能“首戴十八人而行”。寻橦之竿顶演出少女,人称“透橦儿”,“跂双足,戢两臂,踊身而直上,若有其翅;尺竿而平立,若余其地”,“倒轻躯,坠高竿,如更赢之雁下空里,似蒲且之鸽落云间”。唐诗中多有吟咏寻橦者,如王建的《寻橦歌》、顾况的《险竿歌》、王邕的《勤政楼花竿赋》等,可证唐长安寻橦之盛行。

戏车 车技表演。张衡《西京赋》:“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伥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足并驰。橦末之伎,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是车技与缘竿、射箭相结合的杂技。《盐铁论》:“戏车鼎跃,咸出补吏”,可见西汉时戏车为入仕一途。戏车发展到唐代,演变为山车陆船。开元天宝年间,唐玄宗每有酺宴,则以山车、陆船载乐往来。山车为在车上安置棚阁,加以彩绘绢缯装饰,如山林之状。陆船又称旱船,用竹木缚成船形,饰以缯彩,列人于其中,拽提以行走。玄宗以后,此戏稍衰。今西安地区社火中的彩车、旱船,即由此演变而来。

筋斗 贾谊《新书》中言当时杂戏有制挈,即筋斗。唐崔令钦《教坊记》言,汉武帝时,长安宫中有一小儿,“筋斗绝伦”。到南北朝时,筋斗逐渐演变为掷倒伎。

冲狭 亦称透剑门,类似于后来的钻刀圈。张衡《西京赋》:“冲狭燕跃,胸突铦锋”。薛综注:“卷覃席,以矛插其中,伎儿以身投,从中过。”张铣注:“狭,以革为环,插刀四边,使人跃入其中,胸突刀上,如燕之飞跃水也。”即以草席或皮革为圈,插上刀矛,表演者飞跃而从中掠过刀矛尖刃。该杂技一直传至后代,又称透剑门。

铦锋 张衡《西京赋》:“冲狭燕跃,胸突铦锋”。表演方式不详,可能为一种赤胸露臂,以利刃刺之,以表演刀枪不入的气功一类杂技。

跳丸剑 源于战国时期的弄丸之技。“跳”为抛,跳丸剑即表演抛接丸剑等物之艺。张衡《西京赋》:“跳丸剑之挥霍”。汉画像砖石上描绘跳丸剑者较多,有双手抛接数丸者,有手足并用以手抛接短剑,以足蹬击圆丸者。

走索 亦称舞、高,即踩软索。张衡《西京赋》:“直索上而相逢”。薛综注:“索上长绳,系两头于梁,举其中央,两人各从一头上,交相度,所谓舞者也。”又名“唐锑追人”。《盐铁论》言西汉民间有“唐锑追人”之俗。陈直释为走索。唐锑即锑,为宝石珠玉,色彩玫丽。追人即走索。汉代走索以两人互相追逐,故名。走索表演在索上行走如飞。唐长安的走索难度极大。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市民百姓,均以观赏走索为乐。据《封氏闻见记》载,长安走索艺人表演时从绳端蹑足而上,在绳上运行自如,中间相遇,侧身而过,互不妨碍。有的还可在绳上踩高跷,甚至还有在丝绳上叠罗汉三四层者,底层艺人翻身抛出上层艺人,均能在绳索上站稳,无一跌落。至于走索的单人表演,更是千姿百态,“往来倏乎之间,望若飞仙”。开元天宝年间,玄宗在兴庆宫观走索表演后,卫士胡嘉隐写《绳技赋》,言词宏畅,玄宗读后大悦,擢其为金吾卫仓曹参军。

海中砀极 “砀极”为乐名。汉武帝时,曾在长安以海中砀极招待四方使者。在《汉书·西域传》中,海中砀极和巴俞舞、都卢、鱼龙曼延、角抵等并列,具体表演内容不详。

马戏 《盐铁论·散不足篇》:“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这是中国古籍中关于马戏的最早记载。然其表演内容不详。

驯虎 亦称“伏虎”。驯养猛虎用于表演。《列子》称黄帝时“虽虎狼雕鹗之类,无不柔驯者”。汉画像石上有驯虎表演图。据史籍推测,汉代人所言“伏虎当有两种情况:一为人虎相斗以示勇猛,一为驯伏猛虎以供娱乐”。

驯象 驯伏大象用于表演。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南越献驯象、能言鸟。应劭注驯象曰:“驯者,教能拜起周章,从人意也”。汉画像石中有驯象表演的图画。

舞象 即以人饰象而舞。张衡《西京赋》:“白象行孕,垂鼻辚囷”。类似于后世的狮子舞。

舞大雀 大雀即驼鸟。张骞通西域之后,驼鸟随着西域各国使者贡献于长安,长安遂有了舞大雀。张衡《西京赋》称:“怪兽陆梁,大雀踆踆”。即由人扮驼鸟表演。

水人弄蛇 张衡《西京赋》:“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水人为水乡所居之人,有的学者解释为裸体之人。汉代壁画有戏蛇之像,可证汉代杂技确有舞蛇之伎。

斗兽 源于春秋战国时的斗兽习俗。斗兽的对象主要有虎、熊、彘等猛兽。汉代上林苑中亦有兽圈,共九所,包括虎圈、彘圈、狮子圈等,有专职管理人员,禽兽有簿册登记。文景之时,常观人虎相斗以为乐,孔臧曾为此写《谏格虎赋》。汉武帝身为天子,“好自击熊豕”,“能手格熊罴”,以亲自斗兽为乐。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常于别囿学格熊斗兽之术,能“空手搏熊彘猛兽”。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刚当上皇帝,就“驱驰北宫、桂宫,弄彘斗虎”,致使被废帝位。西汉长安除皇帝、官贵崇尚斗兽外,民间也流行斗兽之风。《盐铁论》中称民间“戏弄蒲人杂妇,百兽马戏斗虎”。汉成帝时,曾在长杨宫射熊馆让边疆使者来宾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斗兽表演。汉赋中有多处描写斗兽,如扬雄的《长杨赋》,就系为汉成帝长杨宫斗兽而作。汉画像石中,也多见斗兽之图。

斗棋 魔术。汉武帝时,胶东术士栾大精通此术,曾在长安宫中表演,取得汉武帝信任,成为武帝女婿。按西汉占卜书《万毕术》言斗棋之术:“取鸡血杂磨针铁杵,和磁石棋头,置局上,即自相抵击也。”实为借磁力挪动棋子之术。

吞刀吐火 魔术。汉武帝时,西域曾向汉王朝献“眩人”(魔术师),能演吞刀吐火之术,并在长安演出。东汉以后,吞刀吐火一直是一个重要杂技节目。张衡《西京赋》,李尤《平乐观赋》,都有关于吞刀吐火的记载。

画地为川 魔术。汉初淮南王刘安门下多方士,能“画地成江河,撮土为山岩,嘘吸为寒暑,喷嗽为云雾”。张衡《西京赋》中,也有“画地成川,流渭通泾”的记载。

易貌分形 魔术。张衡《西京赋》:“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可能为变幻人物画貌,以女变男,以男变女,以及变幻人物数量,以一变多,以多变一之类的幻术。

屠人截马 魔术。亦称肢解,从西域传入长安,即以幻术表演分解人畜肢体再令复合如故。其术较恐怖,演出不广,记载较少。然自汉魏到隋唐一直未能绝迹。东晋时,曾一度禁止由屠人截马演变而成的皮肤外剥、肝心内摧等百戏节目。

东海黄公 黄公为秦代艺人,据传能制龙御虎,并精通幻术,表演时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能够变化出各种奇景,“立兴云雾,坐成山河”。所谓制龙御虎,龙一作蛇,当是戏蛇驯虎之术。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持赤刀前往降服,反被虎所害。汉代将其人其事编为杂技,手持赤刀,口念咒语,扮作黄公之状降虎而为虎所伤。汉画像石中有一图,画一披发之人,戴虎头假面,身饰虎纹虎爪,手持一形似小旗之物,不远处有一童子双手据地,昂头,双足向上匍匐于地。有人认为该画像石即为东海黄公的演出场面。

女娥坐歌 洪涯指麾 女娥指娥皇和女英,传说为尧之女,嫁于舜为妃,死后成仙。洪涯又作洪崖,传说为黄帝之臣伶伦的仙号。汉代长安由艺人扮作女娥,坐而歌唱,另有艺人扮作洪涯,立而表演,伴之以云雾幻景变化,实为融歌舞、幻术和技艺于一体的节目,表现神话仙境。张衡《西京赋》:“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委婉;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而襳。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有的学者认为,女娥洪涯之表演,是中国古代戏剧的起源。

鱼龙曼衍 亦名鱼龙曼延。大型杂技歌舞。“曼衍”传说中的大兽,似狸,长百丈。张衡《西京赋》:“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歘从背见。熊虎升而挐攫,猨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蜿蜿以。舍利,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所谓鱼龙曼衍,实际是大型的化妆乐舞兼杂以魔术变化。主体为一传说中的巨兽曼延,忽然在其背上显出一座神山。由人化妆而成的熊、虎、猨、狖,表演搏击攀援,怪兽行走,驼鸟跳跃,白象垂鼻哺乳,大鱼变而成龙,舍利奇兽化为驾有四鹿的仙车,蟾蜍和大龟表演乐舞,水人表演弄蛇。汉武帝时长安多次表演该剧目。

水饰 水上杂技。隋炀帝大业年间盛行于大兴城。水饰多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日)于曲江表演,船上装木人,木人饰彩衣,抡枪舞剑,百般跳跃,与真人无异。水饰表演有72个故事,如河洛图书、凤凰来仪、苍颉造字、大禹治水、屈原忧楚等。船在水中,人在岸上,配以音乐鼓吹,场面热烈壮观。

黄龙变 拟兽杂技。隋炀帝大业年间盛行于大兴城。由人扮演猞狸、鲸鱼、黄龙等动物,并配合魔术表演。“猞狸先来戏于场内,须臾跳跃,激水满衢……又有大鲸鱼喷雾翳日,倏忽化为黄龙,长七八丈,耸踊而出,名曰黄龙变”(《隋书·音乐志》)。薛道衡《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抑扬百兽舞,盘跚五禽戏,狻猊弄斑足,巨象垂长鼻。”描绘的就是隋拟兽杂技的表演情况。

牵钩 俗称拔河。(参见本卷《体育志》[拨河])。

秋千 (参见本卷《体育志》[秋千])

蹑球 彩绘木球,高一二尺,女伎蹑足登球,靠其足力着点不同使木球旋转而行,萦回去来,无不如意。

拗腰伎 演者向后翻腰,蜷曲身体成环形,手足皆至地,且可用口衔取地上物品,后缓缓挺身站立。

飞弹伎 演者置弹丸于地,走开后背朝弹丸,向后张弹弓发弹击之,虽不测瞄,无有不中。

擎戴伎 两人表演,一在上,头手向下,以手接撑。四手或两手相对,擎戴而行。

舞盘伎 亦称旋盘、杂旋。演者取多种圆形器物(多为盘、碟),置于竿上旋转,不使坠落。现代杂技节目“转碟”即源于此。

蹴瓶伎 亦称踢瓶。演者从地面上踢起一瓶,落于一根铁棒顶端而不坠落。

弄枪伎 演者赤身裸体,身挂数环,另一舞者于数十步外,连掷十余枪,均掷入环中而不伤人体。

幻术 魔术。《通典》载演幻术者可“额上为炎烬,手中作江湖,举足而珠玉自堕,开口则幡旄乱出”。《酉阳杂俎》载幻术艺人画龟可以变活,画枯枝能够开花。《杜阳杂编》载幻术者米宝,取一粗二寸、长尺许蜡烛,点燃后施五色光,光中呈现出楼台亭阁形状,竟夜不灭。

藏狭 魔术。“取物而怀之,使观者不能见也。”即以转移、藏掖等手法,使物品时隐时现,变出变无。

幻术和魔术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魔术的本质是为观众提供表演,主要以欣赏为主。而幻术则具有控制和攻击性,虽然魔术和幻术都是骗人的,但幻术的目的可不如魔术的目的好。

魔术是借由操作者的快速动作而实现的,操作者还会借助外在道具帮助自己完成表演。魔术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违反了客观自然规律,会让人产生很惊奇惊喜的感觉。

幻术是通过精神力量来控制对方的意志,或者是通过某些特殊药物来达到控制对方的结果。幻术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对方听从自己的摆布,或者是攻击对方的生命。操作者通常是受过很久训练的人,或者是对迷幻药物很有了解的人。这些人不会轻易对人施以幻术,但一旦施以幻术,一定是有某种目的。

很多武侠片或悬疑片中场经常会出现幻术,在我国古代江湖中有专门这样的门派,他们多半是研究蛊虫之毒或罕见药物的。在古代,幻术多被江湖人士用作杀敌或逞勇斗狠的招数。

金庸小说中曾写过唐门,唐门其实就是研究毒药的门派,江湖的人很怕得罪唐门,因为一旦得罪他们后果通常都不怎么好。唐门弟子会在武器上抹药或者是带一些特制工具,在必要的时候会对受害者是以幻术,在用毒暗器杀死对方。

我个人认为是先出现幻术,后来才出现的魔术的,魔术应该是幻术的一个分支。也许有人觉的幻术的目的性不好,但又想保留幻术的优点,于是就去掉了它伤人的一面,只保留了能为人提供娱乐的一面,于是就有了魔术。

魔术后来被人们变成一种生存杂耍,老北京天桥下就有以魔术为生的艺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害人目的的幻术渐渐被禁用了。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