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宋朝和元朝绘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2收藏

比较宋朝和元朝绘画,第1张

  宋代,中国古代绘画的鼎盛时期宋代绘画在内容、形式、技巧诸方面都出现群彩纷呈、多方发展的局面。经史题材的人物画流行于时。但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得到了高度发展。肖像画已普及于社会上已有独幅版画出现。

  宋朝绘画体现出空前未有的丰富、精致、写实之情,这一时期绘画得以进一步分科分为山水、花鸟、人物、宗教画及杂画等。

  宋代的山水画多用绢,钩勒精细,刻画严谨,用墨则层层渲染,凝重恬静;

  元代带来的审美意识的变异,这给中国画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深刻地影响。绘画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重视画家主观意志、兴趣和思想感情抒发。

  元代水墨画的新一轮重要变革,摆脱了宋人院体画风格,重视主观抒发,追求简淡高逸、苍茫深秀的艺术情趣。

  “文人画”不但强调以书入画,而且要求画家具有文学修养,把绘画作品变成诗、书、画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使中国绘画艺术,更富有文学气息和民族特色

  元代的水墨写意画,风格显得十分别致。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

  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道释人物画,在元代又发达起来,获得复兴。特别是道教艺术,获得了很大提高。如永乐宫壁画的艺术成就,是民间画工们艺术智慧的显露,为壁画艺术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元代山水画多用纸,利于干笔皴擦,“不为法缚,意超象外”,墨法则干、湿并用,变化莫测,一片莽莽苍苍。明清两朝,山水画明显逊于宋元,没有了宋元山水画的那种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随着唐末衰落之气愈加浓烈,武宗大举灭佛,以描摹贵族生活为主题的画和宗教道释人物画日益式微。五代因袭唐风,以宋人笔写唐人意,没有画风上的突破,但实为宋人风俗画开启先声。宋代重文轻武的习气极重,参政事者多文人,北宋自开国之初,北方幽云十六州尚属辽人所辖,南方獾州一带为越李朝纳统。两宋积贫积弱,始终处于外国军事强大的包围之中,力不得申;而国内又是冗官冗费,改革不力,岁币给农民带来的负担日益增重,财政困难相当。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现实,宋代文人士大夫表现出极强的忧患意识,作为治国平天下的仕宦们的身上,始终彰显着一种主人翁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而在文艺上,宋人的这种气度就体现为深沉、平和与理智,审美角度也内敛、内化,文艺创作者开始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深入内心,其文化性格也将自我融于社会,提高自身修养的同时,来承担社会责任,同时还追求着一种世俗化的情趣。宋代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是在凡俗世界中提炼出的俯拾可得的琐屑人事的细微且难为人感知的精神。现世生活的情趣也被表现得无所不在。从以王居正《纺车图》为代表的北宋前中期风俗画开始,宋代风俗画便已从唐与五代的世俗画中脱胎,对社会风物的刻画越发细致入微,且注入了极浓的生活情趣。劳动的细节被刻画得惊人的精确,极富现实主义风格。卷右端一蓬头小儿持一小棍,棍上系绳拴一大蛙,以之戏弄纺车前的黑狗,农家生活的气息浸满图面。

谈到宋代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248×5287cm,绢本水墨)是一个总也绕不开的话题。其全景式地构图,散点透视,充满了细而巧的市井情节。货柜上的交易,街边桥头摊点的叫卖,载运米粮漕运的货船,纤夫、屠户、小贩、商人、官宦、酒保、食客、船工、挑夫、货郎、游人、行者、铁匠、脚夫,凡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类人等,尽皆被表现出来。还有驴子骡子,酒店酒旗、巨舟小舢,箩筐挑担,茶楼摊点,无一不被刻画得入微。从该幅作品中不难看出,张择端本人对市井细民生活的关注是细致的,逃不了是由于他对中下阶层的感情所致。……正是如此,宋人的雅俗观就这样被完全地体现于绘画艺术作品中。而通过体会唐宋雅俗观的转化和风俗画理念的继承,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心态,而且能够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探索一些文艺的相关课题。

提起新闻业在我国的起源与发展,其实由来已久。早在唐朝就已经存在了《开元杂报》,而且存在了进奏院这个统一整理撰写官方报纸的朝廷官署。

但是真正的民间小报诞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当然,大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小报会诞生在北宋这个动荡的时期?而宋之前的隋唐王朝、秦汉帝国却没有出现?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宋代小报的诞生与发展。

宋代小报诞生记

在宋代,只要是一个关注新闻的人,每日都会去街上买一份报纸,上面内容纷繁复杂,不仅有时政消息还有新奇的社会新闻,这就是大宋"日出一纸"的小报。

那么大宋王朝民间小报是如何产生的?当然就必须谈谈它们的"母体"——邸报。

邸报和民间小报可不太一样,因为它的前身是来自于唐代进奏院撰写的官方报纸,当时也是大宋王朝认可发放的官方报纸。它几乎在大宋王朝开国不久就被确立了官方的地位。

邸报在大宋王朝的地位是多方面造成的。众所周知,大宋王朝是一个高度集权制的封建王朝。因此,朝廷的核心就是集权、达到对国家各个层面的高度控制。那么,朝廷就需要一种官方刊物控制民间的人心动向,提高自己的掌控力。

所以,邸报就是一种大宋朝廷控制民间的手段。

既然如此,邸报上面就只会刊登大宋朝廷允许颁布的政令和消息,而不利于大宋朝廷统治的是被禁止刊登在上面的。比如,各地的洪涝等自然灾害不会刊登,因为儒家"天命观"的影响,往往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是上天不满皇帝的统治,导致人心惶惶;再比如,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朝廷机密等等也是不会被刊登在上面的。

但是,大家都知道,大宋王朝政局本就不是特别稳定,重文轻武,对内军备松弛,对外金军虎视眈眈;所以,大宋内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普通百姓,不管是为了争权夺利还是为了自身安全,对于消息都趋之若鹜。

而邸报这种官方刊物显然不能满足大宋人民的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这就成了刺激宋代小报诞生的重要因素。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这是北宋著名词人柳永描写大宋杭州的一处繁华之景。

现在说起大宋朝,大家可能都会想到"弱宋",但是大宋朝的民间经济实力却是不可忽视的强盛。彼时的大宋朝的经济实力几乎引领世界的水平,甚至是我们中国历史的最高峰,城市化水准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二。大宋朝空前鼎盛的经济状态,也为宋代小报的产生提供了成熟的社会经济环境。

再者,雕版印刷技术经过了唐朝的发展,到了宋朝更是飞速改进至成熟。究其原因,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大宋朝廷十分重视教育,而涉及到教育必定需要大量的教材。所以,朝廷方面都是鼓励大宋民众私自印刷教科书。而且,刻书售卖是可以获利的,这大大的刺激了民众的积极性,工匠的水平也渐渐成熟,因而,雕版印刷成本不高,民众因此获利也就更高。

也就是这样,书籍成本低,民众积极性高,没有政治压力,朝廷支持,国民文化素养也是非常高。陈寅恪先生就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所以,大宋的文化创作环境非常轻松自由,各阶级知识分子各说其词,民众也时常聚在一起高谈阔论,造就了独属于宋代人民的市井文化,为小报的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广泛的受众群体。

而宋代小报的内容方面也是和朝廷的进奏院相互联系,他们也就是小报信息的主要来源。而徽宗之后,社会也开始存在"专以探报此事为生"的民众,然后以"小报"的名义,传播市井,而因此"坐获不赀之利"。

就这样,宋代民营的"小报"在各种复杂的政治社会因素中就此诞生。

宋代小报之优势

大宋小报诞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时期。但是,当时做这一行的其实没有固定和官方的称谓。而"小报"二字其实是大宋朝读者所取的代称,本质上是为了区分官方报纸刊物邸报等。

虽然宋代小报不是正统的报纸,但是有官方报纸难以媲美的优势。

首先,小报的消息非常灵通,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远超官方刊物。举个例子,每次遇到朝廷有新出的官员任命消息,早朝还未散尽,具体情况就已经被小报给传播出去了。所谓"每遇批旨差除,朝殿未退已传播"说的就是如此。

其次,小报内容非常广泛不受朝廷的控制,而且很多都是官报等不允许传播或者还未来得及传播之事。小报除了报道官员的升迁、任免、差除以及官员奏议等等时政性消息,还会报道其他贴近民众的时局消息。比如,金人入侵大宋朝,大宋北方人民和部分官兵奋起反抗,小报对此叙述详细。然而,朝廷内部因为主降派占上风,则认为此事是"骇惑听闻",不准在官方刊物中出现。

最后,小报的来源非常之广,绝不仅仅如官方刊物那般只局限于宫禁之中。由于小报的信息制作者来源于中央各个官署内部,有专门的"探官"为之打听内部消息,探官们内部还有分工。内探、省探、衙探分别打探朝廷各个地方的消息,有的是打探宫廷内部的,有的则是打探中央机关以及各个官署等等。

而且,加上小报本身就身处于市井江湖,很容易掌握收集民间的小道消息。所以,小报内容可能来之于朝廷进奏院、各个官署内部流传或者泄露的消息,也可能来自于民间访谈等等。所谓"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就是大宋小报来源的一个概况。

正是如此,小报更具新闻性、来源广、内容丰富,大宋百姓又都喜欢新奇的事物,使得小报比朝廷官方刊物更加受欢迎。

大宋民间常常听见"已有小报矣","小报到矣"等等的声音,大宋百姓渐渐的"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宋代民间小报逐渐成为各阶级知识分子的首选。

宋代小报之弊端

小报虽然颇受大宋人民的喜欢,但是其中一个很大问题一直受人诟病——真实性低,内容缺乏考证。

小报之所以被称为宋代"新媒体",自然也具备现代新媒体的特征,那就是"内容为王"。举个例子,在宋徽宗大观四年,小报竟然伪造了皇帝的诏令。伪造内容是训斥宰相蔡京投敌卖国的,皇帝为了辟谣,还为此专门下了一道诏令。

所以,大宋朝廷也曾多次公开斥责小报"撰造命令,妄传事端"。

当然,造成小报的内容虚假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小报是商品经济衍生出来的产物,很多小报经营者是没有多少政治抱负的,赚钱获利就是根本目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网络上那些博人眼球的娱乐新闻,能让更多人关注因此获利,他们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小报有时候的虚假消息就是小报经营者故意为之,目的就是激发民众的兴趣,他们从中获利。

其次,小报来源过于复杂,而小报并没有专门的人员核查消息来源的真实性。前面我们提到小报的消息有的来自于朝廷内部消息的泄露,有的来自于民间流传的说法。

虽然,消息来源很广,小报甚至为了打探更多的消息,专门组建一支打探消息的队伍,也与朝廷进奏院相互合作,在当时,进奏院的官员们撰写报纸就相当于他们的"兼职";但是却没有安排专门的人员核实消息的真实性。

宋代小报之意义

宋代小报的缺陷很明显,但是它的积极意义同样不可忽略。

大宋王朝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民间报纸,而宋代的小报则打破了官府垄断新闻报纸行业的局面。它的出现让各阶级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国家另外一面,而不再是朝廷的一面之词,对于国家局势的了解也更加立体化。

再者,小报内容在另一个层面上来说是民意的传达。前面我们提到了小报甚至有伪造皇帝旨意的做法,其实这也就是人民表达对国家大事看法的一种方式。他们伪造皇帝斥责蔡京的诏书,实际也表现了大宋民间对于宰相蔡京其实颇有微词。

无独有偶。在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小报再一次伪造了旨意。报上刊登说,大宋朝廷将会重用主战派张浚对付金军,这消息一传播开来,甚至让金军又惊疑又恐惧。而皇帝不得不又一次下诏书澄清。

两次伪造诏书,都表达了大宋民间知识分子对于当时局面的看法,而且每一次都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可见影响之大。

此种表达民意的方式是当时从未出现过的,之前的皇帝都是通过大臣的奏报才能了解民间的实际情况,而如今小报的产生则是让民众的思想直接与皇帝接触,可谓是古往从未有之!

结语

宋代小报出现被很多学者们认为是"悲剧的产物",诞生之初就受到多方的打压,长期处于地下、非法的状态,甚至在内容的真实性上也被多方所诟病。

但是,它却打破了官府对于新闻报纸业的垄断统治,让民间对于时政的看法走上大宋的舞台,新闻报纸业不再是朝廷的一言堂。

而且,小报也在大宋复杂背景下成为一种商品,成功走入大宋市场。并因为其特殊的存在方式让大宋民众看到一个更加立体的时局。

大宋小报的诞生不仅促进了中国民间新闻报纸行业的发展,也开创了通过报纸向上层阶级传达民意的先河!

想要感受宋代的鼎盛,不妨看看经典的《清明上河图》,虽然,平面的图画没有给人多么宏伟的感觉,但是,繁荣市井生活常态却让人很是心神向往。有人说,盛唐为当时的民众编制了一个华美的梦,其实,最超然的梦境一定是宋代用山水与诗意借由建筑为世人呈现的桃源梦境,哪怕放在历史中只是昙花一现的存在,穿越古今,一切依旧是那样的让人留恋与向往。

在宋代,人们的生活来到了封建时期最富足的状态,又在理学思想的诞生下,更多的人哪怕身处仕途依旧渴望淡泊名利、诗情画意的生活。这一切都分毫不差地体现在了宋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当然,建筑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现今的宋代古迹已然不多,但是,无论从宋代山水画或是古籍描述中,我们依旧可以感受到曾经宋代建筑为载体给了很多宋人对于盛世梦的憧憬。

一、宋代建筑风格的形成背景

我国封建时期的特色建筑风格形成于隋唐时期,又在宋代达到生活,来到清明两代,则又在这样的基础上得以升华,所以,想要探寻宋代建筑风格的形成背景,一定要把宋代建筑放在古建筑史之中才能有更好的理解。

在六七千年前,位于浙江的姚河姆渡干阑木结构就是后人能够探知到的我国最早采用榫卯结构的建筑,在这其中,留存至今的木构件遗物有柱、梁、板等等,在这些构件上都有榫卯的结构存在。所以,从那时开始,古人就开始了木结构建筑的探索,更是封建时期建筑成熟期的开端。

隋朝统一中国之后,为了给一统局面奠定基础,在建筑上更是选择大兴土木,尤其是兴建都城这一方面,出现了大兴城和洛阳城以及其他的宫殿和苑囿,包括南北运河以及长城。尤其是大兴城和洛阳城,开创了我国古代宏伟、严格的方格网道路系统,为后人提供了城市规划范例,而这两座城市在唐朝建立之时也得到了沿用与政治重用。除此之外,大兴城更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城市。

来到唐朝时期,更是我国封建建筑发展的高潮时期,唐朝建筑的特点代表了我国封建建筑的很多特点。首先,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在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也加强了建筑对于整个布局的相容性;其次,独创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在不同建筑群之间的处理技术更加成熟,更加注重了各个主体建筑之间的空间组合;第三,成熟的设计在大型建筑上既做到了省时还保证了质量与稳定;最后,木结构建筑结合着砖石建筑,达到了力与美之间的完美结合。

而紧随其后的宋代正是吸取了前朝的各种建筑特点,配合着宋代的物质实力雄厚,以及人们在理学思想下的新理念,也就开始创造了既不只追求奢华又很是富有诗意的宋代风格建筑。

二、宋代建筑展现盛世梦的基本特点

宋代的建筑风格主要与当时的社会氛围有关,虽然,宋代的军事实力不强,但是,在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等领域,宋代都比前朝有着很大的发展,单从活字印刷以及火器的发明就能略知一二。所以,宋代建筑的风格很多都是为了促进国内的各个领域而建造。

虽然当时的国人对于王权依旧是很看重的状态,但是,宏伟的建筑并不适应于当时的国情,以当时的宋代都城汴京为例,商业化的城市虽没有唐代都城的恢弘气势,却有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小巧风格。当时的全国各地不再大兴土木,而是在每一个建筑主体上更加细化,加深空间层次、衬托主体建筑,在色彩上也更加的看重。

(一)、布局层面上的加深层次,旨在突出主体

单从宋代留存至今的经典建筑体——河北古城正定的隆兴寺,就能看出这一时期的建筑尤为凸显的特色。殿平面呈十字形,重檐歇山顶,四面正中设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建筑主体富于变化,主次分明。而且,与宋代诗人们描绘的意境十分相像,有一种苍劲之感,更突出了立体布局给人带来的玄妙感

而在主体建筑两旁的慈氏阁与转轮藏阁,更加的衬托出了主体建筑的玄妙,而且,在这两个分支建筑中,也将“减柱法”做到了极致,对于力学原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二)、建筑装饰手法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细微之处的装饰处理上,更加凸显的是宋代人对于清明盛世的向往,而且,相对于唐代建筑的不同之处在于,唐代建筑在规模上凸显盛世,而宋代建筑则在建筑的细微之处低调地展现属于自己的美好,这一点同样有迹可循。

目前,位于广东潮州的开元镇国寺内主殿——天王殿,后人考证为宋代建筑遗迹,其中,殿阁均为木石材料,凭木榫紧密衔接,用龙头斗拱迭起支撑,层层向上散开,最多达十一层,承受殿顶的巨大压力。殿顶为四重檐、双滴水,有鸱尾和双龙夺宝装饰,琉瓦彩甍丹墙,蔚为壮观。给人的感觉,宋代建筑如同动若脱兔,在细微之处展现自己的玄幻,将建筑的柔和绚丽充分展现。

当时的宋代人,还能通过石柱浮雕牡丹、夏莲、秋葵等缠枝花卉婴戏纹饰,不难想象,宋代建筑在当时的工匠看来,早已超出建筑本身存在,更像是一座座呕心沥血的艺术品,饱含了人们的盛世梦想。

三、宋代建筑为何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最鼎盛所在

从实用性来看,宋代建筑之所以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史最鼎盛所在,更是因为相对比历代建筑设计的意图中,宋代建筑更加做深做细,并且,宋代建筑充分结合了工农业发展、商业贸易频繁、城市变为经济发展据点各个需要来进一步发展。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宋代建筑更是超越了历代的建筑风格并在此之上做出了巨大的变革,尤其对于现今和平年代的城市规划更是有着可以借鉴的很多方面。

在当时,政治性的城市都发展为经济中心,而大城市旁也出现了很多小型的经济性城市,相对于过往的里坊制对于居民及整个城市的束缚,不再只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城市结构变化开始沿着城市自身发展需要的轨道前进。由此,宋代建筑真正体现了当时的宋代人共同的盛世梦想,既不追求绝对的奢靡,又在无形中寄托浩渺的盛世梦想。

从建筑学角度来看,宋代首次提出了建筑行业标准化,在当时的世界上都处于领先水平,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套建筑技术标准与建筑工料定额标准。

而在很多人看来,大型的建筑虽能展现恢弘,但是,完美的建筑一定是从细节处着手,给人一种滴水不漏之感,本身,建筑体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恢弘气质,如果能将细腻、柔美融入其中,这样的建筑风格才是最好的,恰恰,宋代建筑真的做到了这一点。在宋代画苑中,花鸟画派兴起,直接影响建筑艺术风格,着力于建筑细部的刻画、推敲,让整个建筑走向了精致。

四、带你走近一个由山水、诗意打造的建筑梦境

如果要用一句话形容宋代建筑想为后人呈现的独特美感,“‘可居”的山水一定是最好的写照,因为,在这其中,饱含了人们对于“诗意”栖居的审美追求,哪怕身居闹市,宋代建筑依旧为每一个有着如此梦想的人们打造着不同的现实梦境。

物质生活的提高,使得宋代人对于居住环境追求的是物质享受以及生动通俗的审美趣味,造型空间和装饰都要精致,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富于诗意的居住空间。《清明上河图》为人们呈现了宋代人喜欢的城市景观,宋代的扇面风水也呈现了人们向往的住宅与自然景观结合的渴望,这些都是宋代建筑最经典的写照。

所以,可爱的宋代人,他们细腻深婉、生动内省的心在建筑世界中凸显的淋漓尽致,让太多现代人都很是向往,其中充满了太多的美好。

结语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单单评论宋代建筑是我国建筑史上一颗璀璨明珠真的不足以形容这一份难得的美好,因为,宋代人在这其中注入的心血太多太多,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与想象,我们姑且认为,这一切的存在都是为了看到心心念念的盛世梦想,一个可以超脱于世俗、权势存在的理想世界。

所以,感受宋人视角下的建筑世界,真的是一个用山水、诗意搭建的盛世梦。

要知道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产生的错误,首先要了解古书是以何形式流传的,这样我们就很容易分析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

一、古藉简介

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说文》:“古,故也。”故古籍又称故籍、故书、载籍等。古代文献,最早见载于甲骨、金石,“甲骨卜辞”也称“殷墟书契”。作为最早的正式书籍,为用竹木及缣帛记录文献之简牍、帛书。晋太康二年(公元280年)汲群魏襄王墓出土之《纪年》、《穆天子传》等竹书,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简书,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之《秦律》等简策,以及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之《老子》、《经法》、《战国纵横家书》等帛书,为传世之最早古籍。汉代纸问于世,遂有手抄、唐写、宋元明清刻印书籍。据国务院古籍小组的规定,以辛亥革命(1911年)为断限,凡辛亥革命以前记录古代文献之书籍,通称为古籍。据古籍目录《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地方志综录》、《贩书偶记》以及佛藏、道藏、通俗小说、讲唱文学、金石碑录等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古籍约10万多种。

二、古籍类别与版本

善本: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集古录跋尾》卷八《唐田弘正家庙碑》:“自天圣以来,学者多读韩文,而患集本讹舛,惟余家本屡更校正,时人共传,号为善本。”又,珍贵难得之旧刻本、精抄本、精校本、手稿、旧拓碑帖等,通常亦称为“善本”。

孤本:仅留存一份之书本。一部书之某一书本,未刻之手稿,碑帖之旧拓本,在现世间仅有一份流传者,均可称为孤本。

蓝本:谓著书或刊书所依据之旧本。《居易录》:“今方修一统志,似当以旧通志为蓝本。”凡是重刊或校勘,必以最精之本子为蓝本。

刻本:又称“椠本”、“刊本”,雕板印成之书。我国雕板印书始于隋唐,至宋而大盛。按刻书之不同情况及刻本之不同类型,可分各种不同型式:以时代区别,有宋、金、辽、元、明、清刻本;以地域区别,有浙江、福建、江西、山西、江苏、安徽、四川等各地刻本;以刻书者区别,有官刻、私刻、坊刻等;以版式区别,有九行本、十行十八字本、四周单栏本、左右双栏本、竹节栏本、白口本、黑口本、两节本、袖珍本、巾箱本等;以字体区别,有大字本、小字本、宋体字本、软体字本(亦称写刻本)、篆字本、梵文本、满文本、满汉文合刻本等;以墨色区别,有朱墨印、几色套印等;以纸张区别,有皮纸本、麻纸本、棉纸本、竹纸本、开化纸(亦称桃花纸)本、宣纸本、毛边纸本、毛太纸本、罗纹纸本、连史纸本等;以装订形似区别,有经折装(亦称梵夹装)本、旋风装本、蝴蝶装本、包背装本、线装本、毛装本、金镶玉本等;以刻书先后区别,有原刻本、重刻本、仿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以内容及价值区别,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删节本、繁本、简本、批点本、评本、单疏本、集解本、重言重意本、纂图互注本、绣像本等。

祖本:一种书最初刻印之本。一种书在不同时期往往刻有多种本子,难免产生讹误,而祖本则保持其本来面貌,因此为人所重。

原本:第一次写成或刻成之书本。为对增订、修改和重刻、改版而言。原始稿本和最初刻本与增订、重刻之本往往有很多不同。可供查考一种著作之发展过程。

定本:一书之最后确定之本。指自己编撰或整理前人之著作,在一定时间内,已经整理完毕,最后确定,准备发表之本子。

副本:同一书籍抄出之副本。为对正本而言。过去公私藏书家,得一稀见图书,依样重写,储作副本。《隋书·经籍志》:“炀帝即位,秘书三阁,限写五十副本”。今亦指国家对内或对外文件之正式签署之副本,备存查和通知有关方面之用。

别本:同书同一来源之另一本子。亦称“副本”。《南史·刘孝绰传》:“又写别本封至东宫。”又,同书另一来源之本子。亦称“异本”。因所根据之来源不同,内容也有出入。如:书有《别本十六国春秋》,帖有《黄庭坚别本》。

仿刻本:摹仿原版字体版式刻印之书本。宋无刻本,多以擅长书法者上版,加之雕印精湛,明清两代刻书往往予以摹仿,故有“仿宋本”、“仿元本”之称。

影刊本:照原书版式影刊之书本。珍贵之古籍,为存原书面貌,以适应研究之需要,清乾、嘉以后,常用影刊方法加以传布。如黄丕烈所刻《士礼居黄氏丛书》,其法大都先照原书影摹,然后上版开雕。摄影术发明后,亦有用原书照相雕版者。刻成之后,与原刻相仿,精工者几难识别。自影印兴,影刻之书渐少。

抄本:也称“写本”。即抄写之书本。习惯称唐以前为“写本”,唐以后称“抄本”。宋以后,雕版虽以盛行,但抄本与之并行,如明《永乐大典》、清《四库全书》皆为抄本;有些较为专门或需要不广之著作,仍靠抄本流通。更有抄书者系著名藏书家或学者;除书之内容外,其手迹也值得珍重。故抄本图书一直为人们所重视,藏书家以精抄本与宋元刻本相次比。对于不详年月之抄本,约在清嘉庆以前者通称“旧抄”,晚清者称“近抄”,辛亥革命以后者称“新抄”。对于确定为明代或清代之抄本而无从断其年月者,则统称“明抄”或“清抄”。

朱墨本:用朱、墨两种颜色套印之书本。最早为元至元六年(1340年)湖北江陵资福寺所刻无闻和尚《金刚经注解》卷首之《灵芝图》和经注,都用朱墨两色套印。沿至明末,吴兴(今湖州市)闵齐吉、凌檬初两家盛用两色套印,墨色印正文,朱色印评语及圈点。

珍本: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类别科学价值之珍贵罕见之写本或刻本。

初印本:书版刻成后第一次印刷之书本。特点是字画清晰,赏心悦目,故为藏书家与读者所重。

后印本:历次再版印刷之书本。其字迹漫漶,版断框歪,墨色暗淡,故不受人喜爱。

重刻本:一种书重新刻印之本。相对原本而言。不但字体版式与原本不同,在文字内容上也往往有所修改,多在序文凡例中加以说明。

道藏本:根据道藏刻印之书本。同样,佛经中亦有“碛砂藏本”、“嘉兴藏本”等称呼。

卷子本:用卷轴装订之书籍。唐以前抄写书本均用长幅纸,卷成一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唐人写本存于今者皆为长卷,如手卷之状,收藏家谓之卷子本。”

百衲本:用百种不同版本之残卷零页配合或汇印而成一部完整之书本。“百衲”取僧衣破敝补缀之称。如商务印书馆影印之《百衲本资治通鉴》、《百衲本二十四史》。

残本:内容残缺不全之书本。

配本:一部书因有残缺,用其它版本之同一种书予以配全,故称。

三朝版:经过三个朝代修补之书版。南宋杭州国子监,所藏各种书版多有残缺。元朝时,将这些版片转入西湖书院,加以修补印行。至明洪武八年,书版又移至南京国子监,再次进行修补印刷。对这部分递经宋、元、明三朝修补之书版,后人称为“三朝版”。

活字本:用活字排版印刷之书本。活字印刷为宋仁宗庆历时(1041——1048年)毕升所发明。其法,用胶泥刻字,火烧使坚,排版印刷。为中国之伟大创造,早于欧洲活字印刷400多年。元代又创木活字。明弘治时创铜、铅活字,为我国近代铅字印刷术之前导。

影印本:根据原书用照相制版方法印成之书本。有胶印、大石印、珂罗版(即玻璃版)印、铜版印等。稀少、罕见之图书资料,为研究之需,常用原书影印,以广流传。

石印本:以药墨书写于特种药纸上,用石制版印刷之书本。用摄影制版石印之书,则称“大石印本”。

排印本:用活字排印之书本。为区别版本,通常称铅字排印之书为“排印本”,而其它活字排印之书则分别称为“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等。

拓本:即摹拓金石彝器碑碣印章之本。用红色拓者称“朱拓”,黑色拓者称“墨拓”,最早拓者称“初拓”。初拓字迹(或图案)清晰,墨色匀净,较为珍贵。

稿本:即作者之原稿。作者亲笔写定者称“手稿本”,经过整理誉清者称“清稿本”。

影写本:用纸覆于原书上影写成之书本。其点画行款,一依原本。一般专指影写宋、元善本,如明末常熟毛晋及古阁据宋本影写,非常精工。

校本:根据不同本子和有关资料核对过之书本。取某书之一本子作底本,搜罗一种或几种不同本子及有关资料相核对,发现其讹误衍脱,即在底本上加以批注。如只传抄他人所校,则称为“过录校本”。

内府本:明、清两代宫廷内部刻印之书本。校勘,刻印,都较精良。清昭梿所撰《啸亭杂录续》有内府刻书目录一卷,可资检览。

藩刻本:明代分封各地之藩王所刻印之书本。因有些藩王、子孙及其门客颇有学问,而且刻印之书所据底本多为御赐宋、元善本,故其版本价值较高。

聚珍本:清代以木活字排印之书。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刻印《四库全书》中善本,因仿宋人活字版式,镌木单字25万余枚。高宗以活字版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凡排印之书,首有高宗题诗十韵,每书首页首行之下有“武英殿聚珍版”六字,世称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颁发聚珍版于东南各省,并准所在锓木通行。先后承命开雕者有江宁、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这些仿聚珍版刻印之书籍,通称为“外聚珍”,而将武英殿聚珍版称为“内聚珍”,以示区别。后来中华书局创制仿宋体铅字,就名为“聚珍仿宋版”。

闵版:明万历、天启年间,吴兴闵齐伋、凌蒙初采用朱墨与五色套版所印之书。其选择经、史、子、集各类凡士人习用书籍,专辑前人评论批点,使用方正宋体字和优质白纸,作朱墨两色或兼用黛、紫、黄各色套印,后人称为“闵版”。特点为词义显豁,脉络分明,行疏幅广,光彩夺目。近人武进陶湘,编有《明吴兴闵版书目》。

麻沙本:南宋福建省建阳县麻沙镇书坊刻印之书本。因该地盛产榕树,木质松软,易于雕版,故书坊集中,于当时图书流通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书贾射利,校勘粗疏,刷印低劣,故《石林燕语》有“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之说。

蜀本:四川刻印书本之总称。宋代眉山为四川刻书中心。刻书多为大字颜真卿体,故又有“眉山本”、“蜀大字本”之称。

浙本:浙江刻印之书本。又分杭州本、婺州本、衢州本、台州本。宋代浙本大都字体方整、刀法圆润,为宋版之上品。

闽本:亦称“建本”,即福建刻印之书本。又分建宁本、建阳本、麻沙本等。

宋本:宋代刻印之书本。雕版书至宋代而大盛,杭州、建阳、眉山等都为当时刻书中心。公私所刻,有监司、家塾、坊肆等。其风格北宋质朴,南宋挺秀;多仿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字体;白口居多,至南宋中后期出现细黑口;避讳较严。所印书籍,校勘精审、雕印精美者颇多,往往为后世刻本所依据,为学者所重视。

金本:金代刻印之书本。金代雕版中心在平阳(又称平水,今山西临汾),其地产纸丰富,书坊很多,设有管理出版机构。所刻著名者有《刘知远诸宫调》、《萧闲老人明秀集注》等。此外,山西运城所刻之《藏经》及河北所刻之经书、音韵学书,也颇有名。

元本:元代刻印之书本。元代雕版中心在杭州、建阳、平水等地。公私所刻,无论校勘与雕印,不乏精品,堪与宋本媲美。其风格、字体大都摹仿赵孟頫书法,扁方圆活,常用简体字,黑口、双鱼尾居多,初期行字疏朗,中期以后行格渐密,由左右双栏趋向四周双栏,目录和文内篇名上常刻有鱼尾。

明本:明代刻印之书本。明代雕版之普遍,出版量之庞大,前所未有。版画艺术、铜活字版及彩色套印,为明代雕印技术发展之辉煌成就。但有些刻本校勘不精,删节不当,甚至妄改书名、伪造古书,后人多有批评。明初刻书犹沿元代风格,黑口居多,正德、嘉靖间,出现仿宋风气,白口为多,字体横平竖直,起落顿笔有棱角,字形方正,显得板滞。万历以后,字形由方变长,字画横轻直重;部分家刻及坊刻本出现软体字,较为美观。

高丽本:亦称“朝鲜本”,指朝鲜刻印之中文古籍。我国印刷术很早传入朝鲜,朝鲜刻印之书流入我国也很多。无论刻本或活字本,均为软体大字,皮纸精印,书品宽大,醒人眼目。

东洋本:亦称“日本本”,即日本刻印之书本。我国印刷术首先传入朝鲜,其次为日本。日本所刻古籍,多用美浓纸精印,近似朝鲜本,但在字体与装订等方面,下朝鲜本一等。有些书行间注以平假名或片假名,较容易识别。

越南本:越南刻印之书本。越南之印刷术也从我国传入,故刻印风格及装订形式与我国基本一致。流入我国之书籍,大都在相当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刻印,未见有更早印本。

官刻本:历代各类官方机构刻印之书本。如宋代秘书监、转运司、茶盐司、公使库、郡庠、县斋以及州府县学,元代国子监、各路儒学、府学、兴文蜀,明代经厂、南北两京国子监,清代武英殿等所刻之书,都属于官刻本。

监本:历代国子监刻印之书本。监本始于五代后唐,宰相冯道命判国子监事田敏等校定九经,刻版印售。以后国子监都印图书,以经、史为主。明朝南北两京设立国子监,都有刻书,故有南监本、北监本之称。

家刻本:私人刻印之书本。亦称“家塾本”。私家刻书为宋代以来雕版事业之重要组成部分,因不以营利为目的,校勘、刻印俱精,版本价值颇大。其中著名者,如宋陆遹刻《渭南文集》、黄善夫宗仁家塾刻《史记正义》;元平阳府梁宅刻《论语注疏》、古遇陈氏刻《尹文子》;明袁褧嘉趣堂刻《世说新语》;清黄丕烈刻《士礼居丛书》等。

坊刻本:简称坊本,指书铺刻印之书本。因以营利为目的,一般雕印不如官刻本之精,校勘不如家塾本只审。但也因地因人而异,如宋代临安陈氏书棚本,校印精湛,极为人所重;福建麻沙本,讹误较多,人多不贵之。因坊刻本面向大众,许多医书、民间文学赖以流传,故颇受人们喜爱。

三、主要错误

辑佚(缺失):由于古藉承载物有甲骨、简、金石、帛等形式,在某种情况下都会受到损坏,造成句字缺失,甚至整本整卷残缺不全,虽然后人会整理出“辑佚本”,辑佚本几乎一定会有错漏、误解。辑佚可能是古藉传出错最大的原因。有时不是整段缺失,会少写少抄一字,往往被称为“脱字”。

错字(别字):古人在誊刻、誊写、排字等过程中由于疏忽、误读、误认、通假字等原因造成错字。有些错字是关键字眼,甚至会造成后人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误解。例如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四中提到:“朱淑真词,自来选家列之南宋,谓是文公侄女,或且以为元人,其误甚矣。淑真与曾布妻魏氏为词友。曾布贵盛,丁元以后,崇宁以前,大观元年卒。淑真为布妻之友,则是北宋人无疑。李易安时代,犹稍后於淑真。即以词格论,淑真清空婉约,纯乎北宋。易安笔情近浓至,意境较沈博,下开南宋风气,非所诣不相若,则时会为之也。池北偶谈谓淑真玑图记,作於绍定三年。绍定当是绍圣之误。绍定、理宗改元,已近南宋末季。浙地隶辇毂久矣。记云:‘家君宦游浙西。’临安亦浙西,讵容有此称耶。”由上文可见,绍定是绍圣之误,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也是一个古藉出错的主要原因。

误解:中国文字几千年来词意变化很大,早期古文又十分简练,会造成后人在阅读时产生不同的理解结论,如果流传载体同时有缺失,后人在整理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就会产生很大误解。

张冠李戴:同在以上《蕙风词话》同一卷中,指出欧阳修的一首词误入朱淑真集。

以讹传讹:古人读书人少,写书人更少,当一专家泰斗在书中写出错误结论时,很少有人去怀疑其正确性,后人引用此论,导致以讹传讹。

标点错误:古书没有标点,后人在标点过程中会加入自己的理解,不一定是古人的愿意,甚至有可能完全是相反的意思。

标音错误:在校勘过程中,注音也是工作内容之一,校勘者对原文注音的理解不同,也会造成一定错误。

年代错误:对古藉出现、整理或作者生存年代的误认。

以上为几种主要错误,由于本人不是这方面专家,只是对此感兴趣的“票友”,答案不能作为专业使用,仅供参考。谢谢!

1描写徽州版画韵味的诗句越多越好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杜甫《阁夜》 2、前村深雪里,昨夜一bai枝开。——齐己《早梅》 3、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孟郊《洛桥晚望》 4、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欧阳修《戏答元珍》 5、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du——杜甫《对雪》 6、残雪楼台,迟日园林。——韩疁《高阳台·除夜》 7、问弄雪飘枝,无双亭上,何zhi日重游。

——郑觉齐《扬州慢·琼花》 8、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

——向子諲《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9、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辛弃疾《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 10、雪消dao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1、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12、纷纷暮雪下辕门,专风掣红旗冻不翻。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属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4、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李益《从军北征》。

2关于“画”的诗句有哪些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唐·高蟾)

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 (民国·林纾)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唐·韦庄)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

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明·孙承宗)

画图省识春风面 (唐·杜甫)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明·思宗)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 (清·梁绍壬)

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 (清·袁枚)

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 (宋·苏轼)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唐·温庭筠)

一生依样画葫芦 (宋·陶谷)

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 (宋·欧阳修)

3关于欣赏名画,赞美画得好的诗句有哪些

1、《画鹰》

唐代: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㧐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擿,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译文: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2、《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唐代:杜甫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壮哉昆仑方壶图,挂君高堂之素壁。巴陵洞庭日本东,赤岸水与银河通,中有云气随飞龙。舟人渔子入浦溆,山木尽亚洪涛风。

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译文:

十天画完一条河,五天画完一块石头。他作画不愿受时间的催逼,贸然从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后,才从容不迫地将真迹留于人间。挂在高堂白壁上的昆仑方壶图,山岭峰峦,巍峨高耸,蔚为壮观。

图中的江水以洞庭湖的西部为源头,一直绵延流向日本东部的海面,犹如一条银丝带,场面十分壮观,岸边的水势非常浩渺,纵目望去,好似天水相接,连为一体,与银河相通。画面上云雾迷漫,飘忽不定,云团飞动。

在狂风激流中,渔人正奋力驾船向岸边驶去,山上的大树被狂风吹得倾斜了。王宰的画在构图、布局等方面堪称天下第一。他能在一尺见方的画面上绘出万里江山的景象,就好像用并州的剪刀把吴淞江的江水剪来了一半!

3、《画》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4、《寒菊 / 画菊》

宋代: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译文:

你在秋天盛开,从不与百花为丛。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边,你的情操意趣并未衰穷。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5、《金陵图》

唐代: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译文:

谁说画不出六朝古都的伤心事,只不过是那些画家为了迎合当权者的心态而不画伤心图而已。你看这六幅描摹南朝往事的画中,枯老的树木和寒凉的云朵充满了整个金陵城。

4我学会了版画作文500字

我学会了画画一天,我看见了在画室里学画画的哥哥姐姐们的画他们画太漂亮了,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画画爸爸妈妈非常同意我学画画,他们给我在一所艺术学校报了名学画画的第一天,我看见画室里很多同学都画的很好,我就觉得画画很简单,自己就画了起来我画的第一笔就出了问题;那只笔像不听使唤一样,把本子弄了个大洞我只好另外再拿一张纸这次虽然没有弄出一个大洞,可是我却把直线画成了一条像蚯蚓一样的曲线那时,我很想发火;别人就能画好,我则呢们连一根直线画不好呢?老师走了过来,仔细地给我讲了一些画画的方法:“1、拿笔的方法不同;2、不能画太重,要轻轻地描;3、线要画直。”

听了画画的方法,我觉得画画太难了就不想学了。可我又想起爸爸对我的话来:“学一样东西一定要学出好成绩,不能半徒而废。”

于是我有时间的时候,就会在家里练习画画,在画室一 我也认真地学习。后来我在全国青少年星星杯绘画大赛中,我拿了银奖。

虽然我已经拿过奖了,但是我还是要继续努力,争取和老师画的一样好。

5有关江山如画的诗句

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宋代:张昪

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蓼屿荻花洲,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旗低亚。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代: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中秋

宋代:苏轼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双声子·晚天萧索

宋代: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榭,牢落暮霭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麋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载、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代: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虞美人(与客赏海棠,忆去岁临川所赋,怅然有远宦之叹。晚过楚塞作)

宋代:管鉴

海棠花下春风里。曾拼千场醉。如今老去谩情多。步绕芳丛无力、奈春何。

蜀乡不远长安远。相向空肠断。不如携客过西楼。却是江山如画、可消忧。

水调歌头(桂林中秋)

宋代:张孝祥

今夕复何夕,此地过中秋。尝心亭上唤客,追忆去年游。千里江山如画,万井笙歌不夜,扶路看遨头。玉界拥银阙,珠箔卷琼钩。

驭风去,忽吹到,岭边州。去年明月依旧,还照我登楼。楼下水明沙静,楼外参横斗转,搔首思悠悠。老子兴不浅,聊复此淹留。

朝中措

宋代:李之仪

腊穷天际傍危栏。密雪舞初残。表里江山如画,分明不似人间。

功名何在,文章漫与,空叹流年。独恨归来已晚,半生孤负渔竿。

6版画作品的基本介绍和创作过程的小短文怎样写

制作方法:画稿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或写生)画出稿子(如:校园生活,乡村风情等)。

在画稿时,应结合范图,讲构成画面线条的疏密关系:画面中,哪些地方线条最密集,哪些地方线条最稀,哪些地方线条不稀不密(即构成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刻版将画好的稿子用泡沫水彩笔直接画在吹塑纸上,画得不满意的地方,可以用湿布轻轻擦去。

画好后用圆珠笔(成竹签、铁钉等)用力刻画,由于吹塑纸质地较软,圆珠笔划后成凹痕,线条密集的地方,用力凹下去形成凹块,线条稀疏的地方就形成灰色。印制用胶磙将水粉画颜料(或浓缩广告画颜料)在平板上来回滚动,使胶磙表面均匀受墨,(颜料中不能加水太多,应使之有较高的浓度),磙在刻好的板子上(根据需要,可随意调整各种颜色),使吹塑纸版画上均匀受色(吹塑纸上的色不能太少),然后用图画纸或宣纸覆盖在吹塑纸上,稍用力压印,完成。

还有一种印制方法:用毛笔调水粉色填在吹塑纸上,然后将事先作了底色的图画纸压印在吹塑纸上,填一种色印一种色,逐一将画印完,这种方法印的版画叫粉印版画,该方法基本上已被广泛采用。其缺点就是印一张画需要较长的时间。

以上制作方法,用吹塑纸代替木板,用圆珠笔代替木刻刀,用浓缩广告画颜料代替油墨,降低了制作的难度,缩短了版图制作时间。制作工具:吹塑纸、圆珠笔、电烙铁、水粉画颜料(或浓缩广告画颜料)、橡胶磙(可用橡皮管、木棒等自制)、油画棒、毛笔等。

吹塑纸质地较软,用圆珠笔用力在吹塑纸上划过,其表面即可留下大小宽窄不同的点、线、面,可制作出丰富多彩的版画效果,水粉颜料(或浓缩广告包)代替油墨便于操作及清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