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第1张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兴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 :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 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 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8、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9、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地图包括南越

《周礼•地官》载:“丱人掌金玉、锡石之地,而为人厉禁守之,若以时取之,则物其图而授之。”有了专门的矿产分布图。《周礼•夏官•司马》载:“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路。”已有了专门的交通路线图。另外,墓冢分布图、城市图等专门图也都出现了。

  原始社会时,我国已有了农、牧业和原始手工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奴隶阶级的辛勤劳动,农牧业和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商代时,在农牧业生产的推动下,开始了对天文和数学的研究,制定了较好的历法,并已使用十进位记数法。商代青铜的冶炼和铸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由于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统治,严重

  地阻碍了奴隶社会后期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物学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作物起源中心,许多农作物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早从野生植物培植选育而成的。我国至少在六、七千年前已经种植粟和蔬菜。四千七百年前已有了粳稻、籼稻等不同品种,而且当时可能已应用了中耕、施肥和人工灌溉等技术。商代甲骨文中有黍、稷(谷子的一种,谷子粘的叫黍,不粘的叫稷)、菽(豆类)、麦、稻、禾等多种农作物的名称。西周的《诗经·大雅·生民》中有种植大豆的记载。西方到十九世纪才开始种植大豆。 五、六千年前我国已有原始畜牧业,饲养猪、牛、羊、鸡、犬等家畜和家禽,当时的养猪技术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养蚕是我国古代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四千多年前我国已经养蚕。商代蚕桑业已有较大的发展。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技术于二世纪传入日本,六世纪传入欧洲。 商代已经使用牛耕田,牛耕的发明是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但是由于当时奴隶主大量役使奴隶耕田,牛耕得不到推广。 商代畜牧业已较发达,周代已设有专职官员管理马政,已把马按不同用途分为几种,还有了马的饲养、管理技术的记载,并已发明了马的去势技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去势技术的国家。 周代我国劳动人民已掌握利用微生物和酶加工食品的技术。当时已能用淀粉糖化的方法来制造饴糖,也掌握了制曲酿酒的技术,这是世界酿酒史上的重要发明,另外还掌握了制醋和酱的方法。

  气象

  商代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天气现象的记载,有晴、昙(云彩密布)、阴、霾(天气混浊)、雾、虹、霓(副虹)、霜、雪、雷、电、雹等字。

  西周初年的《诗经》记载七个月中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内容,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物候记载。

  物理学

  西安半坡村等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许多尖底汲水陶罐。这种陶罐两侧系绳,空时倾斜,将满时直立,水盛满时自动倾覆,表明当时在实践中对于物体的重心与平衡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商代我国人民已能制造石磬和成套的铜铙等乐器,经过对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的商代后期的铜铙的研究,推测当时已具有十二音律中的九律,并已有了五度谐和的观念。商周间我国已有"五行说"和"阴阳说"。"五行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元素所组成,"阴阳说"认为万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是"阴"、"阳"两种相对抗的力量,这是我国古代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因素的关于物质构成和变化学说。周代我国人民已使用"阳燧"(亦称"夫燧",即凹面镜)聚焦阳光取火,这是人类最早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方法。

  水利

  传说公元前二千多年前,夏代大禹曾***民进行治水,整理黄河河道,疏导洪水入海。这一传说表明我国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进行过治河工作。

  四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已会凿井取水,在河北邯郸涧沟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水井的遗迹。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许多种病的名称,如疥、疟、耳病、眼病等。

  周朝设置了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医生已有食医(营养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之分,我国医学开始分科。

  地学

  《竹书纪年》载有夏代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590年)"泰山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记录。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地震记录,为地震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国人民在商周之际可能已发现天然油气苗的燃烧现象。

  周初为了选建洛阳城址,曾经绘制了洛邑一带的地图。

  《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生动地记载了公元前780年陕西一带地震引起的山崩及地壳变化等现象。。

  化工化学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已有彩陶。约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采用快轮制陶技术,制成的黑陶表面光亮,有的黑陶厚度仅1-2毫米,被称为蛋壳陶。五千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陶制的专用酒器成组随葬,表明当时已会酿酒。

  河南郑州二里冈、安阳小屯以及江西清江县吴城村等地的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釉器,经研究,是用高岭土制坯,经过1200℃左右的高温焙烧而成,表面施釉,吸水性低,质地坚硬,其胎质和釉的化学成分同宋、明的瓷器十分接近,已是原始青瓷器。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建筑工程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六、七千年前的木结构建筑遗迹,其中的木结构已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并采用了榫卯结构,形式复杂,反映了当时营造技术的水平。在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木结构框架建筑遗迹中,有些夯土墙已经过火烧硬化处理。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已能烧制石灰作建筑材料。商代已有城市、宫殿、宗庙等建筑,对河南偃师二里头、湖北黄陂盘龙城等地商代宫殿遗址的发掘表明,当时在建筑设计和营造技术方面已有相当的水平。据《诗经·大雅·大明》记载,西周初周文王时曾在渭河上架设浮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梁即桥)。"

  西周初我国人民已会制瓦,陕西省沣西客省庄出土了西周初期的瓦。

  天文

  我国古代有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的天象观测记录。《竹书纪年》中载有夏桀十年(约公元前1580年)"夜中星陨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流星雨的记载。商代甲骨文中还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月食和新星等的记载。

  商代甲骨文中已采用干支记日法。商代制定的历法中已有闺月。

  周代我国已用圭表观测日影来确定季节,用刻漏(亦称漏刻)来记时。这两种仪器在我国古代沿用了很长时期。

  西周时我国已用二十八宿(我国古代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称为宿)来划分周天。

  数学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器上,绘有多种几何图形,仰韶文化遗址中还出土了六角和九角形的陶环,说明当时已有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制记数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为三万。

  商和西周时已掌握自然数的简单运算,已会运用倍数。

  冶金

  在河北唐山大城山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红铜制造的铜器。在稍晚的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单范铸造和经过冷锻的红铜器,表明当时已能冶铜。商代的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河南安阳、郑州等地发现了商代的大规模青铜冶铸作坊遗迹。各地的商代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对河南偃师二里头出土的早商青铜器的研究表明,当时在铸造中已采用了多合范。商代的许多青铜器形制宏伟,造型复杂,制作十分精巧。湖南宁乡沩山出土的商代四羊尊可能已采用"失腊铸法"。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的商代晚期的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公斤。商代墓葬中还出土了镀锡的铜器和锡、铅、金器。公元前十五-前十三世纪的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铁刃青铜钺(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斧),刃部是经过锻打的陨铁薄片,表明当时已有一定水平的锻造技术,并且对铁的性质有了一些认识。其它技术

  五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有大量陶制纺轮和骨针,有的陶器上有麻布纹的痕迹,表明当时已有了原始的纺织技术和原始织机。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了四千七百年前的大量精细的丝麻织品,麻布的细密程度约与现代细布相当,表明当时纺织技术已有较高水平。商代丝织技术有进一步的发展,出土的商代丝织物残片已有斜纹、花纹等比较复杂的纹样,有了象绫织这样相当高水平的织物。西周早期已有了斜纹提花织物,表明商周时已有了原始的提花织机。漆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发明之一。河北藁城县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已是薄板胎,色彩鲜明,花纹精细,表明当时的漆器工艺已相当发达。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中出土的一批玉器玉饰,制作十分精致,已综合了研磨削切、勾线阴刻、阳刻浮雕、钻孔和抛光等多种琢制技术,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分析,当时已应用旋转的圆形工具(可能是安装在简单的原始车床上)琢磨复杂花纹,用"杆钻"和"管钻"来钻孔。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玉、石工艺品已能巧于运用玉料上的各种自然色泽,雕琢成造型和颜色绝妙配合的"俏色"产品。这些都表明商代的琢玉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商代甲骨文中有不少"车"、"舟""帆"字,说明在商代我国已有车和船,并会使用帆。河南安阳殷墓中有驾四匹马的战车的遗迹。周代已使用动物油脂作车轴的润滑剂。周代我国劳动人民已掌握了丝帛的染色技术,把染色分为煮、曝、染等步骤,已使用矿物及植物染料,能染出深浅不同的色彩层次和用几种染料套染得到间色和复色的织物。《诗经·郑风·出其东门》等记载了当时已有多种色彩的织物。周代劳动人民已能利用天然冰来进行冷藏,在冬季储藏天然冰,到夏季用来冷藏食物和保存尸体。

  第五章 覆、商、西周的精神与文化成就

  第一节 三代的文字

  与典籍《尚书•多士》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是说我国商代

  始有典籍或文书档案。这个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虽然我国文字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夏代甚至更前一些时候,但作为运用于档案记录和文学创作的文字体系,仍推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目前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两种文字体系最早都出现在商代中期,沿用于商周两代。但商代主要以使用甲骨文著称,西周则除早期发现有甲骨文字外,主要以金文著称。不过这两个朝代都不仅限于有甲骨文和金文,还应有竹简、帛书、陶文、石刻等。所谓"殷先人"的"典"、"册",大约主要是用竹木书写的,特因竹帛一类物质易朽未能保存至今而已。我们今天只能主要依据甲骨文、金文研究当时的文字制度。至于保存至今的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诗经》等,亦相当多地反映了当时的文字制度。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尚书》、《诗经》、《周易》

  第三节 三代的科技、文学与艺术

  二、文学的产生及《诗经》的艺术成就

  文字的发明,为书写文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但早期史字词汇贫乏,且受书写条件限制,还不可能对语言作进一步润色和加工。商代甲骨文字绝大多数属于这种性质,只有少数记事之辞使用了简单的修饰词语,写出了事情的规模和气氛,它们可视作书写文学的萌芽。

  《周易》中的卦爻辞比卜辞更多地运用了文学表现手段,它里面被用来喻示人事吉凶的短歌民谣、格言警语之类,便充满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写,如《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呸人,凶。"言一位瞎而跛之人,不顾自身条件的限制,非要勉强行路,结果踩着虎尾,被虎吃掉。此描写事情的凶险,可谓形象而生动。又如《大壮•上六》:"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以羝羊触藩作比喻,将人之轻举妄动以至进退失据之窘状,刻画得惟妙惟肖。此外,卦爻辞中还广泛使用了对照、对偶、层递、警语等文学修辞手段,不烦一一列举。就其使用的这些文学手段而言,《周易》可称得上是我国书写文学的开山。

  在书写文学产生的基础上,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一批散文。所谓散文,即是具有文学意味的记叙文或论说文。在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尚书》及西周金文中,都有这样一些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其中《尚书•盘庚》篇最值得注意,它通过商王盘庚迁殷时向臣民发布的一番话语,反映了商代社会的现实,同时塑造了一位具有政治眼光及开拓精神的统治者形象。盘庚的讲话辞情恳切,为了表白迁都之举是"视民利用迁",他反复申明王室与臣民休戚与共的道理。他用纲和网的关系喻示臣民应该服从自己的命令:"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他告诫煽动浮言反对迁都的人,指出浮言对于人心的蛊惑:"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他还用"若乘舟,汝弗济,臭厥载"作比喻,告诉不愿迁都者将自食恶果。以上比喻、警语都用得十分贴切,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起到了很好的文学效果。周初其他一些诰词也往往使用这样的比喻和警语,如《大诰》喻后人应继承前人事业:"若考作室,既底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厥父蕾,厥子乃弗肯播,矧肯获"《梓材》亦以"稽田"、"作室家"、"作梓材"诸事作譬喻,告诫后人应在前人取得成就的基础上完成未竞的事业。西周金文中也有少数长篇使用了形象生动的文学语言,如共王时的《墙盘》铭文,上下篇分别追记历代周王及自己祖先的业绩,层次清楚,言简意赅,韵散并用,其中对每一位周

  王的颂扬,采用排比句式,语多形容与夸饰,可以认为是一篇有相当造诣的历史散文。

  韵文的产生大约在此同时或稍后。其产生的途径,一是对民间短歌民谣的整理。《周易》中的卦爻辞或被称作"繇",繇即谣的借字,这是因为《周易》卦爻辞不少借用短歌民谣的缘故。其另一个来源,当是祭祀用的乐歌。这些用于祭祀鬼神的祝祷之辞多数都是有韵律的。西周金文中便有不少这类祭祀祖先的祝祷之辞。学者辑录的西周金文中的韵读,合计已达200篇之多,如王国维在《周代金石文韵读序》中指出的,这些金文的用韵,"与三百篇无乎不合"。当然,韵文不一定都有文学色彩,韵文而再加上文学色彩,那就是诗歌了。

  如前所述,《诗》三百篇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反映了我国上古时期,特别是西周文学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诗经》按其内容的不同又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周朝大小贵族所作的诗歌;《颂》则是西周王室和鲁、宋两国公室在庙堂祭祀祖先所用的乐歌。《诗经》在文学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它的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这主要指它深刻而广泛地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画面: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包括他们所受剥削和奴役之苦,他们的劳动、家庭、婚姻、爱情和各种习惯风俗,也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各种状况,包括他们的家族生活,他们在政治上的各种际遇,他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各种礼仪,其中也涉及到了当时政治的黑暗及民族矛盾。文学史家给予《诗经》很高的评价,称它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基石,这种评价是不为过的。

  《诗经》的艺术表现方法,前人归纳,主要有赋、比、兴三种。其中,赋之言铺,是直接铺陈事物的写作方法。为了铺陈生动,往往大量使用形容与刻画。如《小雅•车攻》描述周王狩猎场面之壮观:

  浃拾既饮,弓矢既调。射夫既同.助我举柴。四黄既驾,两骖不猗。不失其驰,舍矢如破。萧萧马鸣.悠悠旆旌。徒御不惊.大庖不盈。又《雅•采芑》叙宣王南征所命大臣方叔车马仪容之盛:

  其车三千.旃旒央央。方叔率止,约牟氏错衡。八鸾沧跄。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殓葱珩。以上描写,皆极尽形容铺饰之能事。学者认为,汉魏时期的许多赋作,便明显受此创作方法的影响。

  比言比喻。这在《诗经》中是运用得更广泛的艺术手段。其中最常见的是明喻,如《小雅•甫田》:"曾孙之稼,如茨如梁;曾孙之庾,如坻如京。"《小雅•小曼》:"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另有一类不用"如"字的隐喻,也较常见,如《豳风•东山》"仓庚于飞,熠耀其羽",喻新婚妇人之鲜丽;《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喻用贤治国。还有一种拟人化的比喻,如《豳风•鸱鸦》一篇,以吞食小鸟的鸱鹗比拟凶残之人,以小鸟比拟家中子女,以大鸟比拟家长自己,抒发歌词作者不避辛劳维护家族利益的感情。以上各种比喻都很自然贴切,说明《诗经》使用比的表现手法是很成功的。

  兴的手法在《风》诗中最常见,《雅》诗中抑或用之。所谓"兴",据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引起诗歌正题的"开头"或"引子"。它可以与正题有关,也可以无关。其有关者,多数是起譬喻或象征作用。如《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何,匪媒不得。"以伐柯之事起兴,同时以伐柯用斧喻取妻用媒。也有的兴句起烘托气氛,点缀环境的作用,如《小雅•谷风》:"习习谷风,维风及雨,将恐将惧,维予与女。"此为弃妇诗,以山谷中的风起兴,渲染其忧患的心情。至于与正文内容无关的兴句,则可能只起着声调上的起韵作用,如《小雅•鹿鸣》:"呦呦鹿呜,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此外,《诗经》在语言运用(如重言和双声叠韵)及章句结构(复沓章法)等方面也很有特色,这些都有助于增强诗的感染力,使《诗经》臻于文学艺术的高峰。

  三、美术、音乐

  美术,即造型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及装饰艺术三者。三代的绘画本自主要图绘于白色布帛之上,即孔子所谓的"绘事后素"。上世纪50年代曾在洛阳东郊摆驾路

  口一座商周之际的墓葬中发现有布质画幔的痕迹,其上有用红黄黑白四种颜色画成的几何图形,证明当时确有使用多种色彩进行绘画之事。特因布帛年久易腐,使我们今日很难再见到其他具体的彩绘实物,故于三代绘画一事,目前实不能多说。所可考者,一为三代的青铜器装饰艺术,一为三代用各种材质塑造的雕塑艺术品。

  从艺术角度来讲青铜器,一在于它精美的纹饰,二是它特殊的艺术造型。青铜纹饰的产生在夏商之际,但其发展的高峰却在商末周初。其时一些最精致的花纹采取了类似浅浮雕的三叠花纹的表现方法,即在凸起的用作纹饰主体的粗线条外雕刻上云雷纹作为底纹,复在这些粗线条上再作勾勒,使整个纹饰繁复而又主次分明。在布局上讲究对称。在表现题材上,则以动物纹饰为主。这些动物,一部分是写实性的,包括象、虎、牛、羊、兔、蛇、龟、鱼、蝉、蟾蜍和各种鸟的形象;另一部分是虚拟的神兽或怪物,主要表现为一种被称作饕餮纹的有首无身的凶兽的形象、一种被称作夔纹或夔龙纹的侧视的龙的形象,以及被加上华丽花冠和羽毛的凤鸟的形象。这些纹饰总的看来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显示了那个时代宗教神权对于社会的主宰。所谓青铜器的特殊艺术造型,主要指一部分铸造成各种动物形象的酒器,包括各种鸟兽形尊、鸟兽形觥和鸟兽形卣。其所表现的动物主要为象、牛、羊、豕、虎、鹗等。许多器形构思巧妙,如《商周彝器通考》图697收录的一件商末象尊,躯体比例适当,象鼻高举、通体饰夔纹、饕餮纹及四瓣花纹,在象背上又立有一同样形象的小象作为盖纽,整个造型显示出庄重典雅的气质。又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商末帝辛时之小臣赊犀尊,犀角宛然,犀腹浑圆,四蹄粗短,颇显出犀牛躯体的特征及行动迟缓的神情。

  此期雕塑首可举出殷墟安阳发现的各种玉、石、骨、牙等雕刻艺术品。过去在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就曾发现过不少圆雕的石刻,包括石鹗、石虎、石鸟、石牛头、石蟾蜍及石对尾双兽等,其雕工古朴简洁,动物形象多有夸饰而颇具神态。在武官村大墓中出土的一件巨型石磬上,则用复线勾勒出一张牙舞爪的蹲虎,亦使用夸张手法,大其头,裂其口,张其目,显示出虎的气势。近年在小屯发掘的妇好墓中,更出土了大批用玉、石、骨、牙雕刻的艺术l品。其中十余件人物雕像比例适当,或跽坐,或站立,其中一些衣服冠带俨然,可以看出商代不同阶级人物的衣冠发l式。玉雕中的动物种类尤多,包括写实性的虎、熊、象、马、l牛、羊、猴、兔、鹤、鹰、鹗、鹦鹉、鸟、鸽、鸬鹚、燕、鹅、鱼、蛙、龟、鳖、蝉、螳螂之类,亦有非写实性的龙、凤、怪鸟等。 另一批值得重视的雕塑艺术品是近年在l匹lJ11广汉三§星堆发掘出的为数颇多的青铜人像、人头像、人面像及各1种动物(包括神化动物)形象,其时代约在商周之际。其中1-尊身高170厘米、底座90厘米的青铜立人像,身着衣冠,§表情严肃,似为方国首领的身份。另一些直径134厘米到l数十厘米不等的大型青铜人面像则以夸张的造型见长,l有的目睛凸出,有的耳如张翼,似强调其具有类似神话中l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特征。这些作品,无疑显示了古代巴蜀地区的文化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三代的音乐艺术,一则表现在当时所具有的各种乐器上。商代的乐器,见于考古发掘的已有鼓、铙、磬、埙数种,见于甲骨文字的还有龠、言、稣等。至于笛子之类,则早已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掘所证实。其中鼓有用木质、陶质或青铜制成的三种,鼓面则蒙以皮革。铙为青铜铸造,像倒置的钟形,柄朝下而中空,可插入木橛,用手执之,以木槌敲击发声。一般3或5件组成一组,大小相次,声音亦高低相次,称为编铙。1993年湖南宁乡师古寨出土一组9件的编铙,经测定,发现敲击每件的正鼓和侧鼓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磬为石制之打击乐器,上有孔,可悬挂,亦以槌敲击发声,分特磬与编磬两种,特磬一般形制较大,单个使用,编磬一般3至5枚,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小而厚者音高,薄而大者音低。埙为陶土制作之吹奏乐器,出现甚早,但早期之埙音孔数少,商代之埙,如安阳、辉县等地出土的埙皆有5个音孔,前面3个,后面2个,用各种不同的按孔方法,每个埙可发出11个音。龠,据甲骨文此字的写法,乃像编管吹奏乐器之形,一般认为可能是后世的排箫。稣即和的古字,据《尔雅•释乐》,乃是一种小形的笙。言,据《尔雅•释乐》,是一一种大箫,即单管吹奏乐器。

  西周讲究礼乐,乐器种类大增。《周礼•春官》提到当

  时各种乐器可按8种不同的制作材料进行分类,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合称八音。有人统计,仅见于《诗经》的周代乐器就有20多种,除旧时所有之外,新增加的比较重要的有青铜钟、鳟,弦乐器琴、瑟,竹制乐器篪、箫、笙等。其中的琴,据《诗经•小雅•车摹》"六辔如琴"句,知为六弦琴。考古发现的西周乐器主要是钟和缚。它们都是口朝下悬置的打击乐器。鳟的体形较大,用以节奏乐队;钟则相对较小,然每枚钟可敲击出两个音。二般几枚钟按声音高低排列在一起使用,称为编钟。西周前期的编钟一般3枚成组,以后发展成5枚、8枚。由于钟的音量较大,表现力亦丰富,使之成为周代最重要的乐器。

  商周时期的乐律知识,可由上述乐器的实测知之。大致在商代,人们就已有了绝对音高的观念,此由安阳和辉县两地出土陶埙都具有相同的基音这一点得以证明;同时,也已具有一定的对于音程组合或音阶结构的知识,如妇好墓所出5枚一套的编铙及辉县所出陶埙,都可奏出四声或六声音阶的序列。西周后期的编钟,既有按四声音阶(宫、角、徵、羽)排列者,如《仲义钟》及《柞钟》,亦有按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排列者,如新发现之《晋侯苏编钟》。其中晋侯苏编钟共两组(肆)16枚,出土于一墓之中,经对第1组8枚编钟的测定,知其具有两N8度音。有学者认为,我国传统的七声音阶(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及十二律,在西周亦已形成,1979年陕西扶风出土之《南宫乎钟》上有无射的律名,传世《郑井叔钟》上有妥宾的律名,殆可作为这方面的佐证。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到如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且我国古代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也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比如我国的“四大发明”,在当时的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改变了整个世界,因为火药的出现直接让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转变为热兵器时代,还有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也让我国文化传承更为方便,还有指南针的出现也方便了人们出海,财富才得以累积。

我国古代甚至有很多“先进的技术”即便如今的科学都很难复制,比如我们学习过的地动仪,在当时他可以很准确的发现哪个方位出现地震,虽然如今的检测方法和准确度都更好,但是如今依然无法复制这件文物。除此之外,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浙川丹江口水库崩塌,也就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洪水,当洪水停止之后,发现抽出来很多古董,其中包括一件“云纹铜禁”。

这也被很多专家称为“神物”,为什么呢?首先说一下这件“神物”云纹铜镜的历史背景,当初商场被周朝灭亡之后,认为喝酒也是不知当初君主暴政的一个原因,所以周朝就提出一条禁酒令。也就是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可以喝酒,否则平时出来聚众喝酒是会被判刑的,而专家认为这件“云纹铜禁”可能是当时用来装酒的,而专家却对怎么制造这件物品产生了很大的疑惑。

因为云纹铜禁制造复杂,无论是外观还是一些雕刻以及内部构造看起来都非常繁琐,所以有专家认为这种铸造手法是已经失传的“失蜡法”。但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失蜡法起源于印度,后来才传到了中国,但是若是商周时期就有“失蜡法”,这也说明我国是世界上出现失蜡法最早的国家。因此这也间接证实了一段我国不被世界承认的历史。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