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安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古代的长安是现在的哪个城市,第1张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兆伦铸钱遗址并入。

历史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开始在渭河以南、秦兴乐宫的基础上重修宫殿,命名为长乐宫。高祖七年(前200年)命萧何建造了未央宫,同一年由栎阳城迁都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命名为长安城。汉惠帝元年(前194年)起修筑城墙。惠帝三年春(前192年),修筑达到高潮,先后征发了14万人筑墙,到五年秋(前190年)建成。汉武帝继位后,对长安城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兴建北宫、桂宫和明光宫,在城南开太学,在城西扩充了秦朝的上林苑,开凿昆明池,建建章宫等。至此,经过近一百年的兴建,汉长安城的规模始告齐备。

在西汉的200余年历史里,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繁盛一时。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时,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西汉末年,长安城毁于战火。东汉定都洛阳,以长安为西京。汉末,洛阳被董卓纵火烧毁后,汉献帝曾迁回长安居住。此后的西晋末年、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政权也都将首都设在这里。隋朝初年,隋文帝认为汉长安城过于狭小和破旧,于是命宇文恺在东南方兴建新的都城。自开皇三年(583年)迁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后,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汉长安城便被永久地废弃了。

布局

汉长安城的平面呈方形,但并不规整。由于城墙在长乐宫和未央宫建成之后才开始兴建,因此为了迁就二宫和河流的位置,形成南墙曲折如南斗六星,北墙曲折如北斗七星的形状,有“斗城”之称。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砌而成,高12米,基宽12-16米,墙外有宽8米、深3米的城壕沟。据实测,东墙长6000米,西墙长4900米,南墙长7600米,北墙长7200米,合计25700米。城内面积约36平方公里,是同时期罗马城的四倍。

城墙四面各开三座城门,南墙中为安门,东西两侧为覆盎门和西安门;北墙中为厨城门,东西两侧为洛城门和横门;东墙中为清明门,南北两侧为霸城门和宣平门;西墙中为直城门,南北两侧为章城门和雍门。每座城门都有三个门道,合计十二门、三十六门道,与张衡《西京赋》所述“方轨十二”、“三涂洞开”等相吻合。门道一般宽约8米,恰好相当于当时四个车轨的距离。城门上原有木构门楼,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内的大街都与城门相通。主要街道有8条,相互交叉。其中最长的安门大街长5500米,其余多在3000米左右。道路一般宽约45米,路面以水沟间隔分成三股,中间的御道宽20米,专供皇帝通行,两侧的边道各宽12米,供官吏和平民行走。为美化环境,路旁还栽植了槐、榆、松、柏等各种树木,茂密如荫。

汉长安城内的宫殿、贵族宅第、官署和宗庙等建筑约占全城面积的三分之二。宫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北宫和明光宫等。贵族宅第分布在未央宫的北阙一带,称作“北阙甲第”。居民区分布在城北,由纵横交错的街道划分为160个“闾里”。著名的“长安九市”则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由横门大街相隔,分成东市三市和西市六市。东市是商贾云集之地,西市则密布着各种手工业作坊。

据考证,汉长安城的布局和形制与《周礼·考工记》基本相符。它一改战国时期大小城相套的格局,把居民区、工商业区和宫殿区集中在一座城市里,后世的都城都沿用了这一体系。

宫殿

长乐宫在汉长安城的南隅,又称东宫,是由秦兴乐宫改建而成的。汉朝初年,刘邦从栎阳城徙居此宫,受理朝政。惠帝以后改为太后的居所,西汉末年毁于兵火。宫殿平面为不规则的方形,周围筑墙,周长1万余米,面积6平方公里左右。宫内主要有前殿、临华殿、长信宫、长秋殿、永寿殿、神仙殿、永昌殿和钟室等14座建筑。宫墙四面各有一门,东门和西门外有阙。

未央宫在城的西南隅,又称西宫,为皇帝朝会之所。西汉、王莽、东汉献帝、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各朝代的皇帝都曾在此处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宫殿之一。隋唐时期,未央宫被划入唐长安城的禁苑。唐武宗时重修了宫殿,因此现存遗迹有很多是那时遗留下来的。

未央宫的平面接近正方形,四面筑围墙,东西长2150米,南北宽2250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宫城四面各辟一门,在东门和北门外立阙。宫内有40多座建筑。其中最高大的是前殿,居全宫正中,台基南北长350米,东西宽200米,最高处达15米,是利用丘陵建造的。其他建筑还有温室、凌室、织室、曝室、天禄阁、石渠阁、宣室殿、麒麟殿、椒房殿、金华殿、承明殿、高门殿、白虎殿、玉堂殿、宣德殿、朝阳殿、柏梁台以及鱼池、酒池等。各殿之间都有“复道”相通,以备缓急。

在长乐和未央二宫之间有一座武库,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80米,南北宽322米,四周筑墙。墙内有七个仓库,每库分为四个库房。房中原有排列整齐的兵器木架,现已朽坏。武库建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系丞相萧何营建,是当时全国的武器制造和贮藏中心,具有极重要的地位,西汉末年被焚毁。

城中另外三座宫殿都是后妃们居住的宫室。桂宫位于未央宫北,靠近西墙,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880米。明光宫在长乐宫北,具体位置范围不明。其正殿遗址被后世的多种建筑叠压,因此泛称为楼阁台。北宫位于未央宫以北,具体位置亦不明。据记载,各宫殿之间都架设飞阁和地面复道相连,彼此往来,外人不能看见。近年来在宫城内外进行的各种考古活动中,出土了大量建筑材料、铁器、铜器、石器、瓦当、骨签和货币等,具有极高的史料参考价值。

城郊

上林苑是一组巨大的宫廷御苑群,位于长安城西,秦代时即已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大事扩充和改建后,有离宫别馆数十处,周长达100多公里。据《汉旧仪》和司马相如《上林赋》的记载,苑内豢养百兽,“长安八水”也尽在其中。此外还有训练水军的昆明池,种植蔬菜的温室,铸钱场所“上林三官”等各种机构。东汉时,上林苑被废弃。

上林苑最主要的建筑是建章宫,与未央宫隔衢相望,有飞阁相连。因为不受城墙的限制,所以宫城规模特别庞大,豪华程度也更甚于未央宫。宫墙周长10余公里,南面开正门阊阖门,门内有别凤阙。北门和东门外也分别有阙,名北阙和凤阙,后者的遗迹至今尚存。宫城由36座殿宇组成,号称“千门万户”。主要建筑有前殿、骀荡宫、馺娑宫、枍诣宫、天梁宫、承光殿、奇华殿、鼓簧宫、广中殿、函德殿、神明台和井干楼等。此外,宫域北部还有太液池,池中起高台,并有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岛。西汉末年,王莽为建造宗庙,拆毁了此宫以及附近宫室多处。

汉武帝为训练水军,在上林苑内开凿了昆明池。目前其遗迹是一片洼地,面积10余平方公里。池中有一高地是当时的岛屿,应为豫章馆之所在。东西两岸有牵牛、织女石像,高3米多,至今保存完好。池畔还有多处建筑物的基址,可能是宣曲宫、白杨宫、细柳宫等的遗址。

王莽执政时,将长安改名为常安,并在城南郊按儒家传统的礼制观念和汉代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兴建了辟雍、灵台、泰一和九庙等礼制建筑。目前能明确辨认的是辟雍和九庙的遗址。辟雍的平面外圆内方,中为一圆形夯土台,上有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其周围是边长235米的夯土围墙,四周辟门,墙外还有直径360米的圆形圜水沟。九庙遗址有12处基址,其中11处被一堵边长1400米的方形围墙包围,另一处在南墙的外侧中部。所有基址的形制相同,中央为平面呈“亚”字形的主体建筑,四周是方形围墙,墙上四面辟门。

汉长安城周围尤其是北墙附近分布着不少制陶、铸钱和冶炼的作坊。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994年发现的上林苑兆伦铸钱遗址,也就是西汉时的国家造币中心“上林三官”。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户县大王镇南兆伦村,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600米,面积达90万平方米。遗址的南部多瓦砾,其北有坩埚残块、铜渣、灰堆等堆积。遗址中北部有许多铸钱残范坑和废弃钱范堆积,其中还出土有陶拍、定位销、青铜工具等文物。据文献记载,“五铢钱”即诞生于此。

希望你能采纳!

中国的十大古都,分别是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大同、商丘、郑州。

一、洛阳。洛阳是建都最悠久的古都。有夏、商、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历史。洛阳这座古城可谓是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十三朝古都。

二、西安。西安建都的历史仅次于洛阳,也有这一千年的历史了。西安不仅是中国的十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古称为“长安”。在这里不仅可以见到秦兵马俑,也可以领略到西安这座古都的悠久历史。

三、北京。有着900多年的建都历史,北京可以排到第三名。主要建都的朝代,有辽、金、元、明清。被我们所熟知的清朝入主中原后,把北京作为国都向呈现给我们出紫金城这座宏伟的建筑,也带来了更为璀璨的文化。

四、开封。主要建筑的朝代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以及五代、辽、北宋金等。古称汴州、东京。当时的开封城还是十分繁华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五、南京。主要的朝代有东晋、南唐、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南京这座古都尤为重要。也被称作“金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六、安阳。主要建都的朝代有商朝、曹魏、东晋北齐等。有着500年的建都历史,是中国的文字之都,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早期文化的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杭州。主要的建都朝代有南宋。在南宋时,杭州被称作"临安",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杭州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

八、大同。古称“平城”。在历史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地里环境上作为中原的保障发生过很多次战役。

九、郑州。被称五朝古都,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如今也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

十、商丘。三朝五帝的建都之地,属于汉粱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流水的王朝,交替的都城

在说西安为啥在唐代之后没有成为过首都之前,我们要先说一说,西安之所以成为都城的原因。

而这又不得不提到另一座城市,就是“神都”洛阳。

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在唐代之前,基本上所有王朝的首都都是在长安和洛阳里面选择,西汉定都在长安,东汉就定都在洛阳,唐代皇帝定都在长安,而却往往花大量的时间停驻在洛阳。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其实这和长安的所在的关中平原分不开。

关于长安的地理位置,在《史记》中,刘敬就这样劝说过汉高祖定都长安,他说:“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四处都是险要之地,土地也肥沃,再加上秦王朝精心耕耘了这块地很多年,在这里建都,就算是天下都叛乱了,也可以凭借地利坚守,慢慢图谋。

汉高祖听了这段话之后,做出了一个反应,“高祖是日驾”,刘邦当天就去关中建都了,毕竟他的汉王朝才刚刚建立,而关中就是他的基本盘。

长安地理位置

穷则闭关自守,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在长安建都的哲学。

那为啥长安这么好,为什么在它最得意的时候,总有一个洛阳在后面如影随形呢?而这个问题更是在后面的时间变化中,越来越严重,乃至于成为了长安不能定都的死穴之一——交通不便。

当初劝刘邦定都洛阳的那些人,都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老乡,定都洛阳也不是全是私心,洛阳交通相对于长安便利许多,能够有力的勾连起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

相对于包裹在重重阻隔里的长安,洛阳更有利于在一个稳定的国家里,承担起国家枢纽和辐射东方的作用,而在分裂的国家里,洛阳则是守无可守,四战之地,这也是刘邦最后放弃了的原因。

毕竟汉帝国当时不是很稳定,再加上当时的人口关中平原是可以承载的,也不是太需要大费周章的外地运粮,定都长安是一个在当时很明智的选择。

汉高祖刘邦

重心的南移,大火中的的长安

长安之所以在后来再也无法恢复汉唐的荣光,除了朱温的那一把大火之外,也和整个中国经济中心的南移和外患的来源变换有关系。

让我们先来说一说朱温的大火,而这场大火之前长安也是饱受劫难。

在唐朝末年,阶级矛盾尖锐,地方上更是藩镇割据,谁也不服中央的指挥,与此同时,许多生活不下去的农民揭竿而起,爆发了声势浩大黄巢大起义,兵锋直指长安,唐僖宗出逃,并下诏让各地藩镇出兵勤王。

后来在李克用等藩镇的出兵讨伐下,在883年长安收复。但此时的长安城,早已是被农民军破坏的七七八八,十室九空。而这在历史上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天子出逃长安,算起来天子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出逃长安六次。

依靠藩镇收复长安后不久,又因为宦官田令孜与李克用等藩镇的矛盾,李克用等出兵交锋。田令孜不敌,只得裹挟皇帝出逃,而在逃跑之时,他又命人将这座刚刚经历了上次战火的都城点燃,而长安城又一次沦为火海。

此后,长安城在不断的被藩镇们劫掠和争夺,李茂贞来过,李克用来过,但是朱温却是从这乱世脱颖而出。

公元904年,朱温在与李茂贞的争夺中胜出,同时更为了能够更好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下令唐昭宗迁都离他的核心区域更近的洛阳,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终结于此,朱温一把大火和一次集体杀人,把长安贵族清扫而空。

朱温

漫天飞火之下,曾经燃烧了整个盛唐的长安城,李白杜甫们流连过的街道,在历史的风尘中,只剩下了历史,并且再也没有成为过新帝国的中心。

并非是他们不愿意在长安再建一个宫室,赵匡胤也曾多次派人去考察长安,但是在考虑到朝臣们的意见之后,也是作罢了。

帝国的统治者们,看到了日渐贫瘠的关中平原再也无力支撑起一个盛世的人口。最早的关中地区,被称为“天府之国”,是的,四川获得“天府之国”还在关中之后。

当时关中沃野千里,加上母亲河黄河的灌溉,使它成为了中国核心区域的不二人选。可是随着人地活动的剧烈,黄河渐渐变黄,结果也成了古籍中的“高山绝壑,耒亦满……田尽而地”的描述。

面临耕地锐减,粮食不足的局面,作为长安城已经难以维系人口与土地、水源之间的关系,所以从江南和山东的运粮船越来越多,在汉代本来不是很明显的交通问题再一次提上了日程,而下一个受帝国的统治者们青睐的地区,是开封,南京,北京。

隋炀帝当初传闻为了看琼花而修建的京杭大运河,在海运时代远没有到来之前,深刻的改变了这个古老帝国的未来方向。广袤的江南地区从此和中原地带有了联系,中原去江南定居的人们惊奇的发现,在烟雨炎热之下,这片土地蕴含着极强的生产潜力。

当这种生产潜力完全被激发整合出来,朱元璋也依靠着这种潜力,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

人们都说隋炀帝的科举制度有效的打击了关陇贵族,然而无心插柳之下,京杭大运河则是完成了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根绝。

繁华的江南之地

定都有定盘

定都这件事,是讲究政治的。

一个新政权定都,一看传承,曹丕代汉,杨坚代北周,都是延续的前代的都城,二则是看自己的基本盘。

毕竟身边都是自己熟悉的人,熟悉的事物,办事情也是很方便,这个道理古今通用。

唐朝和之前的隋朝,自己本来就是关陇贵族,自己的基本盘都在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定都自然是最不坏的选择。

而到了宋代,赵匡胤是黄袍加身,相当于前代皇帝让位,定都在前代皇帝的都城是理所应当的。元代是蒙古族建立起来的朝代,对于广袤汉地的统治其实并无任何经验,为了便于及时退入大漠,在交通便利,又有幽燕形胜的北京建都是最不差的选择。

明、清等朝亦是如此,朱元璋和多尔衮等人最终都选择了自己政治地位更加牢固的地区建都,而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之所以迁都,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毕竟自己少年时代就生活在北平,熟悉这里的一切,到了南京,自然是处处掣肘。

我父亲的基本盘不是我的基本盘。

北京紫禁城

另一个原因,则是抵抗外族的需要。经常有人说明代是“天子守国门”,其实这并不是明代一朝独有。基本上在封建时代,天子守国门是常态。唐太宗一世英名,也曾经被异族逼得签订了城下之盟,而宋代更不用说,敌人一过黄河开封便再也无险可守。

原因无他,首都靠近前线罢了。帝王们当然惜命,谁不想离前线远远的,但是在古代落后的信息和资源调动能力下,如果首都不靠近前线,很容易造成作战时机的延误,而赋予边关将领自主处理的权力,又很容易造成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

所以,资源和人口集中到天子脚下,天子守国门成为了当时的最优解。

而汉唐的军事压力,来自于西北,匈奴,突厥,困扰了河套平原很久很久,而到了宋代,到了明代末年,外敌则是来自于东北。契丹人,女真人活跃在白山黑水之间,让中原皇帝不止一次把忧郁的目光注视着祖国的边疆。

在这种时候,在长安建都,早就已经丧失了他本来的意义了。

匈奴入侵

一些余波

过去的长安,现在的西安,尽管不作为都城了,却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们在兵马俑前,在唐宫殿的遗址前,在唐诗里面,追寻那隽永的长安城。

那时的长安,人口百万,是诗人们穷尽一生的梦想之源,歌坊林立,远方游客云集,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人们纷纷怀想着。

有过李白杜甫和许多伟大诗人驻足过的地方,是无论如何都荒芜不了的。

哪怕直到现在,梦里的长安,依旧让人魂牵梦萦着。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