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案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古今医案按》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1 拼音

《gǔ jīn yī àn àn 》

2 概述

《古今医案按》系医案著作。10卷。清·俞震纂辑。刊于乾隆43年(1778年)。此书以证析分门类,计106门,内容介绍以内科病证为主。卷1~8列述中风、类中、伤寒、温热病、温疫、消渴、泄泻、疟、痢、眩晕、虚损、七情、咳嗽、喘、肿胀、痫、诸虫、黄疸、痿、痹等(其中卷7有五官口齿病);卷9为女科;卷10为外科、幼科。所造编的病证,基本上属于常见多发病。俞氏编写此书,取江瓘《名医类案》中部分医案,并参录其他有关医学著述,间或收采诸史传、说部、杂着中医案之有新意或立奇法者,以广读者见闻。所选的医案,一般以脉证俱全,辨证详明,有议论、有发明者为依据。俞氏于案后加写按语,按语注重说理,概括性强,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对所选案例的辨证治法,能明辨其真伪、是非,分析其同中之异,指出证治要领和案例的特色。在编法上的另一特点是,俞氏将选案中“或涉鄙俚矜夸之语概削去,只存其脉证方论……偶有文繁而词晦者,僭为修饰”(见本书“凡例”)说明编者选案较严格,并对若干医案是下过一番整理功夫的。

糖尿病在中医领域被称为“消渴”病,按照病位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简单来说,上消的病位在肺,中消的病位在胃,下消的病位在肾。

《临证指南医案·三消》指出:“三消一证,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亏阳亢、津涸热*而已。”

意思是说,虽然糖尿病分为上、中、下消,但 其原因是相互关联的 皆因肾阴虚、肺胃燥热引起 在临床上,单纯的上消或中消、下消也是较为少见的,多伴有其他症状。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下我 临床中常用的、针对不同症状的三种汤药

主治 肾阴虚兼有气虚者,临床伴困倦、乏力、气短等症状 。重用二地、二冬、石斛补肾益肺、滋阴生津,以人参、黄芪补气生津,枳壳及枇杷叶肃降肺气,泽泻导虚火下行,甘草配合参芪兼调和诸药。

处方 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石斛,人参,黄芪,枳壳,枇杷叶,泽泻,甘草。

用法 :水煎服。

本方以补肾为主,兼顾肺脾,养阴而兼益气,于消渴最宜。但是石斛虽是补肾气的良药,却有升血糖作用,以少用或不用为好!

主治 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红、苔黄,脉滑数。

处方: 黄连,生地,天花粉,生石膏,知母,麦冬,甘草,玄参,葛根,桃仁。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

如上症合并乏力气短,烦渴不止,脉细无力,为气阴两虚,可加人参或黄芪、黄精、五味子,去黄连,以益气养阴!

主治:补脾滋肾。适用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

处方: 太参子参,淮山药,北黄芪,枸杞,黑豆,炙甘草。

用法: 水煎服,每日1剂。

气阴两虚者 ,加漂白术,生地,地骨皮,玄参,沙参,女贞子; 阴虚火旺者, 加生地,白芍,沙参,天花粉,知母,葛根; 阴阳两虚者, 加熟地,地骨皮,白芍,玄参,附片,枣皮,菟丝子。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一亿,作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杀手, 糖尿病会带来肾衰、失明、足部疾病等多种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必须积极治疗!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患病后,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对身体都是极大的打击和伤害,因此,对疾病的预防相当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家人朋友, 避免高脂肪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加强 养生 保健,预防糖尿病!

金(六九),初起神呆遗溺。 (徐评:心与小肠之病也。) 老人厥中显然。数月来夜不得寐。 (徐评:心病) 是阳气不交于阴。勿谓痰火,专以攻消。乃下虚不纳。议与潜阳。 (徐评此症宜心肾同治,而治心之药为主。拟方:半夏、茯神、元参、 益智、齿仁、甘菊、龙齿、天麻、炙草。)

龟腹甲心 熟地炭 干苁蓉 天冬 生虎胫骨 淮牛膝 炒杞子 黄柏

(徐评:此方治下亦妥,但必当有治上之方不可缺也。)

详解:

神呆遗尿,当属于脑血管意外,神呆而不是神昏,估计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较大。若严重的脑动脉硬化(脑萎缩)也可有此等症状。至于徐评说心与小肠之病,心则有之,心主神明嘛,小肠则未必,因心君失守,主不明则十二官危,所有功能均可出现异常,并不一定是小肠本身的问题(中医有小便异常与小肠有关的观点)。故说老人厥中,厥中者,即中风薄厥、煎厥之类。《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通淤)于上,使人薄厥。”。《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数月不寐,是心火浮越于上,肾水亏竭于下,心肾不交所致。徐评心病,实则少阴心肾通病,若伤寒黄连阿胶汤病也,上下同治,兼顾于肝甚好。(黄连阿胶汤黄连清心,黄芩清肝,芍药养肝,阿胶、鸡子黄补肾)。叶氏说痰火者,估计患者有舌红,苔腻,痰鸣等证,一般人们就会处以黄连温胆汤之类。但叶氏强调,不能把这些情况理解为痰火,所以不能用清热消痰之品,甚至用礞石滚痰丸攻下之类。而是提出,这是由下焦真精亏虚,不能摄纳浮阳,津液随虚阳而上,化为痰涎所致。顾治疗上主张填补下焦,摄纳浮阳为治。而徐灵胎则主张交通心肾,平肝熄风。方中半夏引阳入阴善治失眠而可兼化痰涎,茯神、齿仁(或为枣仁)宁心安神,元参清浮游无根之火而清心,益智仁补肾,龙齿可潜阳安神,菊花清肝熄风,天麻熄风通络,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显然以养心清心安神为主,稍佐平肝熄风而兼顾补肾潜阳。与叶氏专主填精潜阳不同。

叶氏此方则似乎从朱丹溪虎潜丸化出。以龟板、熟地大滋肾阴,苁蓉峻补精血而兼有润肠通便之功(中风病人多便秘),天冬清上热而滋阴虚,虎骨(现代老虎为保护动物,当用人工虎骨代替)、牛膝壮筋骨而起萎废,枸杞子入肝养血而生筋,黄柏清相火而防其随肝木上升而助心之虚火。

二者同为一代名医,为何会在认识上有此差异?盖叶氏是真实见到病人的,这个病人除了失眠外,根据前面神呆遗尿,应当还有思维减退(髓海空虚),肢体无力,腰足萎软等症状。故选用了益肾强骨的虎潜丸。而徐氏只能根据医案记载的症状立法,故只能把遗尿、失眠、神呆作为主证,而断为中风痰迷心窍,下焦不固遗尿的病症,因而采取了茯神、齿仁(或为枣仁)、龙齿宁心安神,元参清心,天麻等熄风的治法。同时加用益智仁固精缩尿而治疗遗尿。徐氏常以经方思想批评叶氏,但本案中,徐氏倒彻彻底底地按照时方的思路开了个方子。

关键的问题是,叶氏为何不用化痰宁心开窍的药,而直接填补下焦。这个也须从仲景厥阴病解读之,下元亏虚,水不涵木,则肝木火而上腾,循冲脉上至于心,则心火旺。即仲景气上冲心,心中疼热之厥阴病,即心烦不得卧之黄连阿胶汤证。叶氏方用黄柏清相火则杜龙雷之火上腾之源,尤乌梅丸用黄柏也,熟地、龟板、虎骨,犹黄连阿胶汤之阿胶、鸡子黄也,枸杞子犹乌梅丸之当归也。苁蓉,犹乌梅丸之附子也。天冬,犹乌梅丸之黄连,黄连阿胶汤之黄芩也。牛膝引血下行,犹乌梅丸之桂枝平冲降逆也。在这个案子中,真正师仲景法的不是灵胎,而是叶天士。

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叶天士大用熟地等滋腻之药,难道就不怕助在上之痰浊蒙心吗?这里,有一个叶氏独特的理论,就是重用熟地填补肾精,可以引痰涎下行而化为津液,则不消痰而痰自消也。徐灵胎恐不知此,故仍用半夏、茯神以冀化痰也。

附张锡纯用熟地经验:

答曰 若论用熟地,我固过来人也。忆初读方书时,曾阅赵氏《医贯》、《张氏八阵》、《冯氏锦囊》诸书,遂确信其说。临证最喜用熟地,曾以八味地黄丸作汤,加苏子、白芍,治吸不归根之喘逆;加陈皮、白芍,治下虚上盛之痰涎;加苏子、浓朴,治肾不摄气,以致冲气上逆之胀满(时病患服之觉有推荡之力,后制参赭镇气汤治此证更效,又尝减茯苓、泽泻三分之二,治女子消渴小便频数(《金匮》谓治男子消渴以治女子亦效,案详玉液汤下),又尝去附子,加知母、白芍,治阴虚不能化阳,致小便不利积成水肿;又尝用六味地黄丸作汤,加川芎、知母,以治如破之头疼;加胆草、青黛,以治非常之眩晕;加五味、枸杞、柏子仁,以敛散大之瞳子,且信其煎汁数碗,浩荡饮之之说;用熟地四两、茯苓一两,以止下焦不固之滑泻;用熟地四两、白芍一两,以通阴虚不利之小便;又尝于一日之中用熟地斤许,治外感大病之后,忽然喘逆,脉散乱欲脱之险证(此证当用后来复汤,彼时其方未拟出,惟知用熟地亦幸成功,是知冯楚瞻谓熟地能大补肾中元气诚有所试也),且不独治内伤也;又尝用熟地、阿胶大滋真阴之类,治温病脉阳浮而阴不应,不能作汗,一日连服二剂,济阴以应其阳,使之自汗(详案在寒解汤下);并一切伤寒外感,因下元虚惫而邪深陷者,莫不重用熟地,补其下元,即以托邪外出。

张锡纯论痰: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