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记围棋棋谱?
古代的围棋是从十路,十三路,十五路,十六路,十七路……直至发展到今天通用的十九路。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在春秋时期,而汉图可能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棋谱。而到了晋朝,棋谱集得更多一些了。南北朝期间出现的“棋势”、“棋图”是对局的记录。由于一些棋手为独持秘诀,而销毁古谱,唐代以前的棋谱大多已失传。因此,关于唐代以前棋谱的记录已经不得而知。
到了南唐,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当时的围棋大家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徐铉给十九道线取的名字为:
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二,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1弈秋(明代以前)
战国[公元前475--22l年之间]棋手
姓不详,生卒不详
孟子。告子上中有记载“弈秋,通国善弈者也。”
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位国手
2杜夫子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棋手名不详,生卒不详
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或讥其费日,夫子曰:精其理,足以大裨圣教。
3山子道三国魏[公元220----265年]棋手
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三国志-武帝纪》引张华《博物志》;冯翊山子道、郭凯、王九真等善围棋,太祖[曹操]皆与同能
4郭凯、王九真参见上一条
若不是有上面的一条记载
这三人的名字就会从此消失
这还是借了太祖[曹操]的光啊
5孙策(公元175—200年)三国吴人
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
孙坚长子,是三国吴的创始人之一
约在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与其大将吕范对弈
有棋谱传世,为世界现存最早的棋谱
尽管此谱真伪难辩
6吕范[ — 228 ]
字子衡, 豫州汝南细阳[今安徽太和] 人
三国吴国大将
约在建安四年与孙策对弈,有谱传世
世语新说中有孙策独于吕范对局的记载
7严子卿
三国西晋间棋手
名武
三国吴卫尉峻再从子
围棋莫与为辈,与皇象书、宋涛占梦、曹不兴画等并称‘八绝’
晋葛洪的《抱扑子》;围棋莫与敌者,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于今有棋圣之名
8马朗西晋棋手
一说字绥明[一作思明]
晋赵王伧舍人
撰有《围棋势》二十九卷,是古代卷帙最多的围棋谱,已失
与严子卿并称为棋圣
可惜无棋谱传世
9司马炎(236年—290年)
晋朝开国君主,世称晋武帝
字安世现存棋局一局,
对王济,棋局载于《忘忧清乐集》中
10王济
生卒年不详,字武子,太原晋阴(今山西太原)人。西晋大将军王浑次子
爱好弓马,勇力超人,现存对晋武帝一局
但在同时代出土的古墓中
只发现了17路盘的棋子,此局是19路盘,所以此局做伪的可能性较大
11王恬[314—349]东晋棋手
字敬豫,山东临沂人
丞相王导次子。少时尚武,不为宫门所重
后官至中军将军,善围棋,为中兴第一
《世说新语》中记:多才艺,善隶书,与济阳江彬以善弈闻名
12江彬[?—约368]东晋棋手
字思玄,陈留[今河南开封]人,一说济阳人
江统子
围棋与王恬齐名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他几则逸事,证明为人机智,风趣
13罗腾
十六国北魏(386年-534年)棋手
字叔龙。一作寂龙
清朱彝尊《日下旧闻》引范亨《燕书》云:{罗腾}工围棋,究尽其妙,独步当时。
14乐抄
十六国北魏棋手。一作乐抄,字少携,工围棋,与罗腾齐名
15王抗南朝宋(420—479年)棋手
琅邪彭城人{今江苏徐州}
宋明帝(即刘彧439-472)时为彭城丞,常与明帝赌棋为戏
下子迅速,擅长取势
明帝置围棋州邑,与王湛、沈勃、庾圭之同为小中正
入齐(479~503年)后齐武帝{萧赜(公元440-493年)]奉敕棋品
围棋入第一品
16褚思庄南朝宋(420—479年)棋手
吴州[今江苏苏州]人,官员外殿中将军
围棋与夏赤松同列第二品
宋文帝(刘义隆407~453)尝谴与会稽羊元保对局
制成棋图复于帝前,明帝置围棋州邑被评为:清定访问
入齐后,每待高帝(萧道成427年~482年)
高帝使于王抗对局思庄达旦不寐,至次日放决
因运思深入,巧于斗棋,人不能敌
著有《棋品序略》三卷,《建元永明围棋品》二卷均失传
17夏赤松南朝宋(420—479年)棋手
回稽[今浙江绍兴]人
活动时间主要在元嘉[424—428年]
《南齐书。萧慧基传》:当时棋人琅邪王抗第一品,吴郡褚思庄、回稽夏赤松并列第二品。
又云;赤松思速,善于大行
18褚胤{?—454年}南朝宋(420—479年)棋手
一作褚允,又作褚引。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七岁入高品,及长,冠绝当时。
与杜道鞠弹棋,范悦诗等并称“天下五绝”
孝建元年{454年}。臧质等谋反,胤父与臧质同逆,遭牵连而被杀
19范宁儿北魏棋手
孝文帝[拓跋宏(467-499)]太和年间人
曾随李彪出使南齐
战胜江南第一品王抗
20萧衍[464—549]
即梁武帝
字叔达,南陵人[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502—549在位
多才艺,长于文学、乐律、书法、骑射,嗜弈棋,每从夜至旦不寐
曾另柳恽品定棋谱,登格者278人。大同末年又命陆云公校定棋谱
著有《棋评》一卷、《围棋赋》一卷、《棋法》一卷
现存《棋评要略》存在《敦煌棋经》中
21柳恽[456—517]
南朝宋(502年-557年)棋手,诗人
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南]人
已诗文名、又工琴、投壶、围棋
著有《棋品》三卷,已失,
22王子冲
北齐[550—577]棋手,
以善弈闻名。与当时号称“画圣”的杨子华并称“二绝”
著有《棋势》十卷,已失,
23李隆基(685年——762年),
即唐明皇,[712—756年在位]
早在没当上皇帝的圣武周前圣18年—20年间[701—703]就与日本僧人辨证对弈
现存与郑观音对局一局
应该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没有疑问的对局棋谱了
24郑观音
生卒、事迹不详
疑为僧侣
现有一局对唐明皇的棋谱传世
25王积薪
唐代棋手,
开元、天宝间{713—756间}棋待诏
开元中与在太原尉陈九言的‘金古第”和冯汪大战9局、多胜
被推为唐初第一高手
有一子解双征图传世
今有一局名为风池图,传曰王积薪所弈,棋局黑胜5路
26扬季鹰
唐代棋手,
开元二十五年[737]新罗王卒。玄宗命刑铸前往吊祭
因闻其国人多善弈棋,特命季鹰前往
后新罗棋手都为所败
27顾师言唐代会昌{841-846]、大中{847-860]年间棋待诏
唐代和宋代的文献中记载:大中{847-860]年间日本国王子来朝,顾奉命与其对局,至三十三手未决胜负。顾思索良久,下出了一子解双征的手段
使对手中盘认输。
现存对阎景实对局一局,顾胜一路
为晚唐第一高手
28贾玄一作贾元,北宋棋手
太平兴国至淳化年间翰林院棋待诏
常待太宗对局,每近新势。号国手
数十年未有续者
现有对杨希璨一局传世
29杨希璨与贾玄同时棋待诏,现有一局传世先行输8路
30刘宗生卒不详
是比刘仲莆早的棋待诏
能背整篇的《棋经十三篇》
31李重恩仁宗时人
围棋冠绝一时
对局时每对坐而睡,伺敌手落子,始开目应对
反应敏捷,出人意表
因出身贫贱,不未士大夫所用
32刘仲莆字莆之,籍贯有济阳,江西,江南等说
约在1067年左右开始成名与棋界
宋元佑,政和年间棋待诏
人称较唐初王积薪高两道
著有,《忘忧集》,《精理》,《造微》等
现存《棋诀》传世
另存棋局三局
1后行对王钰
2对骊山老妪[此局是著名的传说,应是假托的]
3联棋胜
33孙冼荑门人[山名,现在河南],字敏之与刘仲莆同时
另存棋局三局
1对朱逸民
2对郭范
3联棋与刘仲莆一方胜
34王琬疑为王钰,字玉群,篦陵人[今江苏常州]与刘仲莆同时
现存棋局四局
1对刘仲莆
2对晋仕明
3对李百祥
4联棋负
35王钰疑为王琬,忘忧清乐集的序中有记载
36杨中隐
疑为杨中和
字正莆邺郡人 [今河南安阳]
现有联棋一局负
37杨中和
疑为杨中隐
38郭范
与孙冼等人同时
现存对局
1对孙冼
2对李百祥二局
3对晋仕明
共4局1胜3负
39李百祥
与孙冼等人同时
现存对局
1对郭范二局
2对王玉1局
3对晋仕明1局
4让三子一局胜
5局3胜1负1胜负不明
40祝不疑
主要活动与宋绍圣至政和年间
有与刘仲莆对局的传闻
明代的王世贞认为其比刘仲莆的棋高一道
41晋仕明[1083?~?]
主要活动与宋政和至宜和年间
政和初至开封人称较刘仲莆的棋高两道
现存对局
1对郭范1局
2对王琬1局
3对李百祥1局
3局2胜1负
42沈姑姑
主要活动与宋隆兴至淳熙年间
是历史第一位有确实记载的女棋手
43张大节
字倍之,代州五台人
天德三年[1115年]进士
《金史》中称当时第一人
44严德莆
名师庐陵人[今江西吉水]
弱冠即有弈名
是《玄玄棋经》的主要作者之一
45晏天章
元代棋手
与严德莆同里
是《玄玄棋经》的主要作者之一
46钱允生
字仲益,无锡人
入明后,永乐帝尝呼为“棋仙”
享年八十一岁
47相礼(明代)
明代棋手
字子先,一字人杰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一说浙江或江阳人
工诗善画,尤善围棋
洪武中被召入京城,后永乐初再次入京
与楼德达对弈
48楼德达
靳县人[今宁波人]
永乐初与相礼对弈数局屡胜
49赵九成
与楼德达同里
弘治间诸生,
孝宗曾召其对弈
着法多出于古谱之外
50范洪
字元博,别号全痴,宁波人
正德年间尝与大学士对局
与人对局,随棋力高下不求多胜
每操胜券
51鲍一中
字景远,永嘉人是范洪后的棋手与李冲等人并称为“永嘉派”
约生于弘治末。正德初
后人认为棋力在范洪上
52李冲
教鲍一中晚,明末“永嘉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与后来的国手李时养大战大败而归
53周源
教李冲晚,明末“永嘉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54徐希圣
教周源晚,明末“永嘉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曾游历江苏,客死与扬州
55汪曙
婺源人
与鲍一中同时
是明末“新安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56程汝亮
字景明,号白水
与汪曙是明末“新安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晚于汪曙,但在其之上
初与李釜对局,后成劲敌。惜早卒
现存对局
1对李时养2局
余下16局不知对何人
57颜伦
字子明“京师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善决局,不误一道
58阎子明
号橘园。疑既颜伦,棋风相象
有”都中八诀之称“
59李釜
字时养。明“京师派”的代表棋手之一
王世贞手书《弈问》《弈旨》赠之
年少既成名,屡战三派高手,成绩颇佳
晚年局于娄
60李养泉
疑即李釜有与程对局的棋谱
61方新
扬州人,六七岁观父对局既能指摘局中攻守之道
复局不误一道
有与李釜对局的记载
62方渭津
以善用全局而著称疑即方新
63岑乾
号小峰,余姚人
幼随父亲有杭州后游京师
与颜伦对局
未及四十而卒
64陈谦寿
号少南,永嘉人
弈善弈满天下
65王元所[约1570-?]
一作玄所,名鬟子伯宇六合人棋善收局万历33至34年[1605-1606]与诸国手会于南京力战诸人,称第一手
与前辈方子振对垒
现有对局一局
对朱玉亭
66苏之轼
字具瞻,一做弈瞻休宁人,9岁知弈,15岁成国手著有弈数传世
现有对局
1对林符卿14局
2对朱玉亭6局
3野雪3局
共23局13胜10负
67雍皋如[1583-?]
名熙世,又名熙日,号穆野
无为人[今属于安徽巢湖一带]少时精弈,著有《弈正》一书
现有对局
1对林符卿1局
68许敬仲
新安人,与雍皋如同时
现有对局
1对林符卿2局
2对野雪2局
3对周元服3局
4对范君莆1局
5对朱玉亭1局
共9局6胜3负
69朱玉亭
一作玉廷
明万历,天启间名手,传为明宗室,善巧战
现有对局
1对王玄所1局
2对林符卿1局
3对苏之轼6局
4对许敬仲1局
共9局2胜7负
70李贤莆
三楚人[今湖北,湖南一带}与朱玉亭同乡
现有对局
1对范君莆1局
2对野雪1局
共2局
71江君莆
婺源人,名用卿
明天启,崇祯间名手
少喜观局,后称国手,罕有敌手
现有对局
1对野雪4局
2对许在中1局
共5局
72范君莆
吴兴人,一说是苏州人
与王玄所同时,在王之下
1对林符卿2局
2对许敬仲1局
3对李贤莆1局
共4局
73野雪
永嘉人。俗姓郑,人称郑头陀
成名于万历34年左右
现有对局
1对许敬仲2局
2对苏之轼3局
3对江君莆4局
4周懒予2局
5对周元服1局
共12局4胜8负
中国古代围棋高手: 王积薪、刘仲甫、黄龙士、过百龄、顾师言、范西屏、施定庵、道策、丈和、秀策、秀甫、秀荣、方新、吴清源、晋士明、李昌镐。
一、王积薪:公元712——756年间,也就是唐朝玄宗皇帝执政的先天、开元、天宝年间,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围棋大宗师,这便是称雄唐代棋坛的围棋天下第一高手——被后人誉为“绝代棋王”的王积薪
二、顾师言:晚唐时期,棋坛最负盛名的围棋国手就是顾师言。顾师言是继“绝代棋王”王积薪之后,有史籍可考的又一位翰林院棋待诏,生活于公元九世纪,是唐宣宗的御用围棋国手。
三、刘仲甫:继“绝代棋王”王积薪与“镇神圣手”顾师言之后的棋坛大宗师,首推北宋哲宗、徽宗元祐、政和年间(公元1086年—1111年)称霸棋坛二十余年的围棋国手刘仲甫,他是中国围棋史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大国手,被后人誉为“宋代棋圣。”
四、方新:方新是中国围棋史上的一位传奇式的天才棋手,年仅六、七岁之时便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与才智,是晚明时期的一代绝顶围棋国手,被后人誉为“明代棋神”。
五、过百龄:明朝末年的棋坛上最负盛誉、声名最大的围棋国手当首推过百龄。他打破传统的围棋套路定式,首创倚盖起手式布局,石破天惊,横空出世,使围棋实战着法更趋紧峭浑厚,胸罗全局。从此,过百龄凭着他那精湛超凡的棋艺,横扫棋坛,力压群雄,自明末至清初的数十年间称霸棋坛,成为一代棋坛泰斗,被后人推崇誉为“倚盖宗师。”
围棋,是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扩展资料:
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围棋使用方形格状棋盘及黑白二色圆形棋子进行对弈,棋盘上有纵横各19条线段将棋盘分成361个交叉点,棋子走在交叉点上,双方交替行棋,落子后不能移动,以围地多者为胜。因为黑方先走占了便宜,所以人为规定黑方局终时要给白方贴子。
中国古代围棋是黑白双方在对角星位处各摆放两子(对角星布局),为座子制,由白方先行。现代围棋由日本发展而来,取消了座子规则,黑先白后,使围棋的变化更加复杂多变。围棋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
参考资料:
本文2023-08-22 03:57: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