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曹操的评价
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网络配图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不过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网络配图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网络配图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马超、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曹操的性格优缺点 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曹操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就,其军事指挥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出其右。此外,他又是个大气磅礴的诗人和作家。对于曹操的分析研究,至少够出本书了。我在这里,只是对曹操的人格特征做一些归纳,写一写我认为的曹操的性格优劣。 曹操能成为一名英雄人物,身上有一些常人无法企及的闪光点,也是我特别欣赏曹操为人的一些方面,如下: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对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不是完人,更不是一个能用“仁”来衡量的道德家,作为一代枭雄,他身上有很重的杀戮气。我认为曹操身上很明显的几个缺点: 1、残暴。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杀异己分子孔融。老友许攸因为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其实言过于实。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因为骄傲自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
曹操是个被我们认为是奸臣的人,但是他极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
做人曹操是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擅玩权谋,阴险狡诈,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个不折不扣的奸臣;另一些人则认为,曹操能在乱世中统一中国北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是位盖世英雄。那么曹操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网络配图
曹操出生于官宦之家,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太监,因拥立汉桓帝有功,被封为大长秋,赐费亭侯的爵位。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三公之一,最高武职官员)。
作为一个官三代,曹操自幼身上就少不了那些纨绔子弟的习气,调皮捣蛋的事那是没少干。曹操身边的朋友也都是一些出身世家的纨绔子弟,如袁绍、张邈等。不过在这些人中,就属曹操鬼点子最多,经常干出一些出格的事来,事后还老让袁绍背黑锅。
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所以身边的人都觉得曹操就是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成不了大事。不过当时著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却对曹操作出的评价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后来这个评价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个人的喜好问题,将其改成了“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奸雄的骂名,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出自这里。

网络配图
曹操虽不研究学业,但他不研究的是那些“之乎者也”的刻板古籍。他对学习知识还是有着很高的热情,年纪轻轻便已博览群书。曹操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生平第一份官职是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公安局某某分局局长。当时洛阳到处都是皇亲国戚,这些人平时骄横成性,很难管理。曹操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皇帝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图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但由于其父曹嵩是当朝太尉,没人敢动曹操,于是就明升暗降,把曹操调至顿丘,任顿丘令。

网络配图
黄巾起义爆发后,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后因功受封为济南相。曹操到职后,大力整顿当地官场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因此得罪了当地权贵。后来曹操因不满官场黑暗腐败,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过起了隐居生活。
汉灵帝统治末期,为了加强皇权统治,特设了掌管禁军的西园八校尉。曹操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189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和宦官集团“十常侍”的矛盾彻底爆发,最后何进和十常侍两败俱伤,董卓趁机入京,把持了朝政。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逃往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从此,曹操带领手下南征北战,逐步奠定了北方霸主的地位,成为乱世中的一代英雄气,不为小事计较
三命通会
《三命通会》作者为明朝进士万民英。该书在传统命学的历史上拥有非常高的官方地位,而 足本《三命通会》共十二卷清朝编修的四库全书将其着作《三命通会》《星学大成》收录,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4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官修编年体通史,是“正史”的代表作。
5诗经
第一部诗歌总集。
6论语
《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发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论语》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7三国志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记载时间顺序第四位,与《史记》(司马迁)、《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8说文解字
一部字典一个中华。
9全唐诗
《全唐诗》,900卷,共收录唐代诗人二千五百二十九人的诗作四万二千八百六三首。
10三字经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其中《千字文》存在《古千字文》、《叙古千字文》、《续千字文》、《新千字文》等不同版本)。《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
陈舜臣版《曹操》好。
1、文笔好。作者以深厚的历史为依托,用小说的方式表达,将曹操与三国娓娓道来,给读者以沉浸式体验,好看到停不下来。
2、内容好。作者用凝练的笔触,描绘曹操生平的同时,也描绘了这个群雄并起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读懂曹操,便读懂了三国历史。
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著有《三国志》65卷,记载了汉代末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内中有诸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后来,南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又为《三国志》作注,名为《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210多种,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了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其中有很多关于曹操的轶事,如乔玄评曹、曹劫新妇、祢衡遭谪、铜雀储妓、孔融被收、杨修恃才、望梅止渴、梦中杀人和借头止惑等。
三国演义
本文2023-08-22 04:04: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