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勇士”:5种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特有植物
今天我们要讲到的柽柳、梭梭、骆驼刺……可都是塔克拉玛沙漠中的植物哦!对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植物,古籍中记载寥寥。但随着对沙漠的探索,人们发现在沙漠中也生长着植物,而且它们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
据调查统计,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共有28个植物群系,其中荒漠型6个、荒漠河岸林型3个、灌丛型9个、草甸型9个,包括有特殊生存能力的短命植物或类短命植物。
(图为柽柳花朵,摄影/范敬龙)
柽柳
塔克拉玛干柽柳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最广泛的植物。为了吸取地下水分,它的根系甚至能蔓延至几千米外,纵向生长可达10余米。
它极耐盐碱,能在含盐量1%的重盐碱地生长;其防风固沙能力也极强,在野外常见到柽柳周围形似馒头的灌丛沙堆。
(图为柽柳灌丛沙包,摄影/李生宇)
梭梭
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冲积平原上分布着梭梭群落。梭梭具有超强的耐旱耐盐碱能力,它根系发达,一般主根深约2米,最深可达5米。
(图为梭梭群落,摄影/李生宇)
梭梭不仅防风固沙能力强,而且其根部还能寄生荒漠肉苁蓉这种名贵的中药材。
(荒漠肉苁蓉,摄影/徐新文)
胡杨
生长在河流两岸的胡杨林是沙漠中最美的景观。每到秋季,胡杨叶片变为金**,蓝天白云下,金**的胡杨林倒映水中,灿若晚霞,如梦如幻。
胡杨的耐干旱能力很强,它拼命汲取地下水分展示生命的绿色,顽强坚守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誓与风沙斗争到底。即使死亡,也长期屹立不倒,堪称沙漠英雄。人们常用“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来形容它。
(金色胡杨,摄影/徐新文)
骆驼刺
骆驼刺是一种耐旱能力出色的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它根系发达,一般长达20米,从沙漠深处吸取地下水分和营养,水平生长的根系上还能萌发出新的植株。
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骆驼刺尽量使地面部分长得矮小,同时将庞大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它的根系能在很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吸收水分;而矮小的地面部分又能有效地减少水分蒸腾。
(骆驼刺根系,摄影/曾凡江)
沙拐枣
沙拐枣基本没有叶片,叶子缩小成托叶状包裹在枝条的节间,使枝条节间很短,拐来拐去,使它们有了"拐枣"之名。它的根系很发达,主根可深至3米以下,水平根系分布在浅地表,可伸长至二三十米。
(沙拐枣,来自网络)
此外,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还有罗布麻、花花柴、河西菊、芦苇、甘草、盐穗木等多年生植物,以及碱蓬、盐生草、猪毛菜等一年生草本植物。
编辑:朱文超
新媒体编辑:姚迪
(本文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7年7月刊杂志,作者:蔡东旭,李生宇,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原创作品)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是国家级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中国四大鸣沙山。
鸣沙又叫响沙、哨沙或音乐沙,它是一种奇特的却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
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生嗡嗡响声的地方称为鸣沙地。在中国西部地区鸣沙地主要是沙漠,这些沙丘堆成山状,因此又称为鸣沙山。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
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扩展资料:
月牙泉形成原因: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曰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
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鸣沙山-月牙泉
今人对月牙泉起源的解释有四种:
一曰古河道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很久以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湖水不断得到地下潜流的补给,因而不会枯竭。20世纪50年代测量,月牙泉水面东西长218米,南北最宽处54米,平均水深5米,最深处7米有余。
二曰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通出成泉。
三曰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的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风会向上方走,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沙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似脊似刃的形状,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
四曰人工挖掘。认为月牙泉形状与半轮新月惟妙惟肖,好似人工刻意修饰的结果,加之古籍中有“沙井”的记载,既然称井必须是人力劳作的结果。
距离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城80公里,茫茫戈壁深处的金子海,有着“柴达木月牙泉”之称。随着海西州旅游的升温,金子海已成为海西州又一热门景点。
金子海,蒙古语意为金泉流成的湖,面积约045平方公里,呈梳子形状,西向为梳背,梳齿向东。盛夏时节,金子海波光粼粼、清澈见底,湖边成群的鸟儿欢叫鸣唱,游客在岸边滑沙、垂钓,怡然自得。
羊群牛群与远处的高山,相映成画。湖边的水鸭怡然自得。戈壁中的金子海清澈美丽。
月牙泉(英文:Crescent Lake)位于月牙泉风景区,古称沙井,俗名药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鸣沙山北麓。
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1994年列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
月牙泉是敦煌诸多自然景观中的佼佼者,古往今来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月牙泉、莫高窟九层楼和莫高窟艺术景观融为一体,是敦煌城南一脉相连的“三大奇迹”,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胜地。
在中国文化里,马,是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在古代,马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战争资源,比如花木兰替父从军,其他事不做,就先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要去打仗了,先得备马;《淮南鸿烈》里载有“塞翁失马”的故事,《史记》里有“指鹿为马”的记载;李白请人喝酒没钱,第一件想起的就是拿马换(《将进酒》),秦琼潦倒客栈,要筹钱活下去,也是把黄膘马都卖掉了(《兴唐传》),那是他们最重要的财产,韩愈写《马说》借马说人,是他挺重要的文章,徐悲鸿的画里,最著名的就是马,《射雕英雄传》里,郭靖真正打动黄蓉的是那匹“汗血宝马”郭靖想都不想就送给了她……
(秦琼卖马的连环画)
中国也是世界马种的发源地和养马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学篆刻时学汉字史,中国马的形象最早见于甲骨文,再出现于青铜器上(金文),古籍上说:“自轩辕以来,服牛乘马。”唐诗里提到马的诗也不少,中唐跟韩愈同时代的李贺写过一组《马诗》,一组二十三首,这是一组好诗,那一首都值得一读,我们今天来看它的第五首,全诗如下:
(篆刻大字典里的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雪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李贺没有骑战马上沙场的经历,所以,他向往沙场生活,当然,这里面还埋藏着他报国的梦想,他身体不好,他经常接触的坐骑是驴,马是存在于他梦想里的事物。他借由马,借由这组《马诗》,说了很多他不敢直接说,或者没法说的话,都借着《马诗》说了出来。
(大漠沙如雪)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燕山:在河北省。有一说为燕然山,就是现在的杭爱山,在蒙古人民共和国西部。这两句是经典的边疆战争场面,连绵不断的燕山山岭之上,一弯明月当头朗照;月光之下,无边的沙漠就像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雪。这样的战争场面,放在一般的军士眼里,就是悲凉、悲壮、肃杀,就是铁血,就是死亡,但对于战场有梦想的李贺,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吸引力,他贪了个叫“晋肃”的父亲,于是无法参加“进士”科考试,身体又太弱,无法上疆场从军。长期报国无门的李贺心心念念地想着,就算去沙场当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也是心向往之的。在李贺心里,沙场才是男儿应当去的地方,只有那里,才是英雄的用武之地。诗中所说的“钩”本是弯刀,前章说过“吴钩”是近战兵器,是壮士、刺客的装备,把月亮比钩,当然也由此含有奋斗的意思,当然,月亮的形象也的确似“钩”。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金络脑:就是金络头,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前两句完全写景,这两句才回到写马,但诗人并没有把笔力用到描写马的雄壮威猛,而是借马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金制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沙场之上纵横驰骋。李贺是真的盼望自己能为国争战沙场啊,所以他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这跟当时的国家情景与个人遭遇是紧密相关的:
(徐悲鸿的《马》局部)
国家情势是国土被异族占领(李贺在世期间“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馀州,犬戎腥膻,近接泾陇,烽火屡惊。加之水旱时作,仓廪空虚……”),朝局是藩镇割据(河北等地);个人遭遇是不能科考,身多疾病。对于马来说,“金络脑”当然是有了限制,失了自由,但同时也得到了效力的机会,对于李贺来说,能够像马一样被“金络脑”,是他求之不得的。
(李贺马诗书法)
中国诗歌从《诗经》就开始,“赋、比、兴”事实上就成了中国最古老的诗论了,叶嘉莹先生在《古诗词课》里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比”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叙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兴”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那么,李贺的这首小诗,前半写景,是直“赋”其事,而以沙喻雪,以钩比月,显然又是“比”,而快马踏清秋的爽快,显然又有“兴”的意味。一首诗二十个字,比中见兴、兴中有比,所以这首诗的表现力是出色的,而诗意里表达出的诗人情感也是充分的。
(唐诗闲读之111,源自网络)
《地理中国:百年地理大发现》每集知识点:
1、鸟之谜
鸟类的特征不在于翅膀和飞翔,而是羽毛,自然界中只有鸟类有羽毛;当时没有鸟类的过渡性化石,鸟类是由其他物种进化而来。
1861年(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的第三年),德国生物学家冯·迈耶在德国索伦霍芬小镇发现距今145亿年侏罗纪晚期的始祖鸟化石。
他提出假说,始祖鸟长着翅膀,而且还有羽毛,但是翅膀末端有发达的爪子,长着长长的尾椎骨以及整齐的牙齿,都呈现出爬行动物的特征,证明这是一只具有爬行动物特征的过渡性的鸟。
1868年,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提出鸟类恐龙起源假说,他分析出始祖鸟后腿与兽脚类恐龙后腿有35处相同特征,但是其他科学家认为这是趋同进化的结果。
2、风吟大漠
地球上约有1/5的陆地是沙漠;1895年,瑞典人斯文·赫定从新疆喀什向东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寻找喀拉墩,楼兰、米兰、且末、尼雅、丹丹乌里克,喀拉墩,公元七世纪之后就没有了。
一五计划修建包兰铁路,中间穿过腾格里沙漠,在沙坡头治理流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撰写《向沙漠进军》。
1959年,29岁的朱振达被竺可桢委以重任带领中国第一支沙漠考察队队长。
中国西北有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第一大流动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
干旱地区的称为沙漠,半干旱地区的称为沙地;以贺兰山为界,贺兰山以西的沙漠面积广阔,但形成已有已有百万年的历史,是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细润的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原因;而贺兰山东部,数百年时间内大片草原变成沙地。
苏联专家传来了草方格沙障,中国改良从5米见方改为1米见方,麦草长度20厘米;草方格内沙子表面出现一层薄薄的壳状物,麦草腐烂,蓝藻结皮的生物土壤结皮,以后会发展成为更加稳定的藓类结皮,地衣结皮。
3、问天冷暖
19世纪末,阿尔卑斯山上奥地利气象学家汉恩,提出气候稳定不变理论,在一定的时间尺度内,气候是一种稳定不变的常态。
20世纪初,美国人霍普金斯用物候现象,提出了霍氏生物物候定律,北美温带区域,维度每向北移动1度,经度向东移动5度,或者海拔上升122米,春季和初夏的物候期将延迟4天,秋季相反。
北美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大陆,没有高山峡谷的阻断,适用霍氏生物物候定律,中国由于占1/4领土的青藏高原而有改变。
国学功底深厚的竺可桢研究中国古籍上记载的物候现象梳理历史气候演变规律,主要是《四库全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的历代主要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竺可桢负责《四库全书》在战争时期的转移。
亚洲象,5000年前在燕山(京津冀一代)脚下,3000年前在秦岭一带,1500年前在长江中下游一带,500到1000年前在广西广东一代,现今只在云南边境有。
4、黄土天书
1870年,写就了《中国》这部巨著的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在黄土高原上遭遇到沙尘暴,提出“风成假说”。1950年前后,苏联学者帕夫林诺夫依据故乡伏尔加河洪水泛滥的研究经验,提出黄土高原的“水成假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发建设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刘东生来到黄土高原研究。黄土红土交替,红土成因:土壤中的CaCO3随雨水溶解并在在红土层下方沉积成钙结核,俗称料姜土,相对坚硬,而土壤中的Fe被氧化使得土壤逐渐变成红色,形成红土层。
红土层下半部分由于钙结核的沉积坚硬结实,成为能抗压的重要的支架层,建造窑洞时被利用在窑洞的顶部,所以窑洞顶部大多都为红土层。
黄土各处厚度相同,上下层颗粒大小没有明显区别,并没有洪水冲击淤积的厚度不一,大块颗粒在下层的特点,而且太行山上也有黄土存在,所以“水成假说”不对。
刘东生在黄土高原考察了东西走向4条,南北走向6条的10条大剖面,得出黄土颗粒大小区别,并根据黄土带的方向推断出风来的方向在西北方,提出了“新风成说”。
红色土的形成需要充足的雨水,所以推断红色土和**土的交替可能是沉积层形成时气候的湿润程度不同;黄土层中的蜗牛壳是干冷型的,红土层中的蜗牛壳是温暖型的。当时学术界普遍认同第四纪有四次大冰期的观点,但是黄土层红土层的交替却有32层,因此第四纪有32次冷暖交替。
做出黄土高原的岩心的古地磁的磁化率分析,海洋科学家用深海钻探技术提取海底沉积物的有孔虫化石并进行氧同位素研究绘制出对应远古地质时期气候冷暖变化曲线,与黄土高原岩心古地磁曲线相符,推翻了经典的第四纪四次大冰期学说。
黄土高原、极地冰芯、深海沉积并列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迁的三大支柱。刘东生2002年获得国际环境科学的诺贝尔奖“泰勒奖”,迄今为止是唯一一个获得此奖项的中国大陆人。
5、远古奇花
在地球上迄今为止找不到从无花到有花,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的过渡性物种。有花植物化石应该最早出现在热带,但是找不到更早的化石,只有一亿年的化石。孙革在黑龙江找到了125亿年的被子植物化石,星学花序。与一位美国学者在以色列找到的化石“以色列古花”相同。
125亿年前中东和远东都有相同的植物,植物的传播需要时间,那么一定还有更早的被子植物。俄罗斯古生物学家克拉西洛夫在蒙古发现了比星学花序早几百万年的“古尔万果”化石可能是被子植物。
古尔万果的底层也产狼鳍鱼,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最早的真骨鱼类,肯定是比星学花序的底层早。辽西也产狼鳍鱼,孙革去了辽西,1996年发现了13亿年前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而且在地层中发现了古尔万果是裸子植物。
辽宁古果的茎枝太细,不足以支持沉重的上部分,猜测被子植物起源于水中。2000年在辽西发现了中华古果化石,被子植物,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根部不发达证明不用很深吸收水,证明了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起源于水中。
6、地心烈焰
世界上四大陆地断裂带:东非大裂谷,东亚大裂谷(安徽山东渤海黑龙江西伯利亚),莱茵河裂谷、盆地山岭省。中国国内活火山很少,近百年只有昆仑山有一次爆发。刘嘉麒师从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写就了《中国火山》一书。
1997年,刘嘉麒来到雷州半岛的广东湛江湖光岩,湖光岩是一个玛珥湖,玛珥式火山喷发是指岩浆上涌的过程中,遇到地下水发生爆炸,巨大的水蒸气喷出地表,使地面塌陷形成低平火山口,然后逐渐积水所形成的火山湖就是玛珥湖。
湖光岩的玛珥湖与德国西部艾菲尔高原的玛珥湖并成为姊妹湖。东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大陆断裂带,南起莫桑比克中部,在希雷河口分为东西两支,一路北上刺穿红海,直到欧亚大陆,长度将近赤道六分之一周长,拥有世界上四大火山带之一,东非裂谷火山带。
世界上四大火山带:环太平洋火山带,大洋中脊火山带,东非裂谷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地中海-印度尼西亚火山带);世界上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震带;刘嘉麒认为东非大裂谷最终将走向平静,不会继续裂开。
本文2023-08-22 04:16:1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