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中最擅长做生意的是哪个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孔子弟子中最擅长做生意的是哪个人,第1张

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1、孔子徒弟当中擅长做生意的是子贡。

2、子贡,名端木赐,很有口才,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对子贡的才干有生动描述。在齐人侵鲁,社稷之忧的危局下,孔子派子贡出使列国,子贡巧妙把握了当时微妙的国际形势,借力打力,四两拨万斤,最终整个改变了诸侯格局。所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赵平原君称赞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其实与子贡相比,毛遂只是个鲁莽的匹夫,援赵也只是个简单任务。子贡后来经商致富,《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所以后来商人很多都挂一牌匾,端木遗风,来表明经商并非末流。

3、端木遗风:指孔子的弟子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孔子徒弟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孔子徒弟中擅长做生意的是端木赐,他复姓端木,春秋末年卫国人,字子贡。不仅做生意是一把好手,还是一位非常博学的人。后世也有人把他称作财神。

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万仞宫墙典故,出自子贡称赞孔夫子之学问高深。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国。他还善于货殖,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孔子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后世,题词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子贡经商事有记载。与陶朱公范蠡齐名,为儒商初祖。其妻为越人勾环,其子为端木炯娶妻卫人_灵儿,嫡传子贡之学的孙子为端木叔。子贡死于齐国。

生平田常攻鲁

齐国大夫田常要攻打鲁国,以威摄齐国国内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卿大夫等四大家族。孔子听闻,想派学生去拯救是父母之国的鲁国,最后由子贡出马。

子贡先出使齐国,说服田常,让其同意放弃攻打鲁国而先攻吴国。又到吴国说服吴王先别打越国而攻齐国,最后说服晋国休兵御齐。最终吴败齐,而田常乱。吴复攻晋,为晋所败。越勾践趁势灭吴而霸。所谓:子贡一出,十年而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子贡也因此而闻名于诸侯。

前479年

前479年3月9日,孔子殁,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孔子弟子之中善于做买卖的是子贡,书上说他演讲口才也很好,喜好做买卖。它是一位孔子病了,期待来临的人。这也在孔子去世后为其守丧六年的人,而别人全是三年,真的是和孔子情义浓厚呀。今天给大家讲一则子贡赎人的故事吧。

子贡是圣贤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是后人所指的孔门十哲之一,古代历史,子贡是在孔子观点中发生较多的学员,子贡赎人就曾被孔子指责,那_子贡赎人是哪些的小故事呢?孔子曾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那_子贡和颜回谁更出色呢?子贡是孔子门内的学员,善于争辩,且有政治头脑,外交辞令挥洒自如,曾任鲁国、文忠的国相,值得一提的是子贡或是一个生意人,在曹国与鲁国中间开展贸易,是孔子徒弟中的最富有的人。古代历史产生过子贡赎人的小故事,这个故事产生在鲁国。

鲁国有一个法律法规,假如鲁国中国人在别的诸侯王沦落奴仆,鲁国人只需可以把这些人从海外赎出来,那么就能够向鲁国财政要奖赏和钱财的赔偿。子贡把鲁国人从其他国家赎出之后,并没有向鲁国需要钱,那时候孔子强调子贡做不对,孔子说子贡花钱将鲁国人赎出尽管对子贡自身没有多少的损害,可是他不向鲁国索要钱财的个人行为间接性的使鲁国的人没去赎出自身的同胞们了。

而子贡那时候救了一名溺水者,那个人处在谢谢送了子贡一头年,子贡手底下了,孔子又说鲁国人此后会救溺水者了。子贡赎人的小故事是想告知大家不必去摆脱法律法规均衡,鲁国原本就会有赎人领赏金的法律法规,救人者不但能获得许多人的夸赞还能获得报酬,是一件大好事儿,可是子贡使鲁国人如果不拿钱则财产损失,但拿钱的话便会遭受他人的争议,因此大家都想要去抢救了。

孔子的学员中,孔子出色的学员就会有颜回和子贡,颜回早死,可是之后汉高帝后颜回也配享孔祭,在明代被称复圣。而子贡则在明代改叫先辈端木子。在历史上有子贡与颜回孰愈之战,子贡自身的说是颜回更贤良,孔子也愿意他的话,那_颜回确实比子贡出色吗?

子贡大家都了解是一个做生意的天才,很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能将孔子的大学问发扬,而颜回则是完完本子的承继了孔子的物品,是一个出色的继承人。2个年龄差不多人生道路却迥然不同,颜回能够承受人体上的挨饿而善于精神实质上的富裕,回过头看子贡不但在外面有非常好的知名度,大脑聪慧并且生活上也依然富裕,这儿大家就看到了两人的区别。实际上颜回对那时候的社会发展来讲是没有多少奉献的,由于33岁就去世了。而子贡活了70几岁,既能当官又能做生意,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和外交关系方式都很厉害。

"孔子弟子中擅长做生意的是谁

一、孔子徒弟当中擅长做生意的应该是子贡了,他在学子中最善于专研了,书中曾介绍过他口才也很好,对做生意比较有独特的爱好。

二、在齐国人民遭受侵略和社会压迫的情况下,孔子向国家进贡,子贡巧妙地把握了当时微妙的国际形势,使出浑身解数借力打力。所谓“子贡,救鲁,乱,破武,强晋而霸”。赵平军称赞毛泽东的“三寸舌头强过百万”,其实,与自贡相比,毛泽东只是一个鲁莽的丈夫,而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三、自贡后来经商致富,并有“史料”。《商品传》记载“财运在曹鲁之间,七七最惠。结骑,成捆的钱币,于是许多商人后来买了一块牌匾,来表明经商并非末流。

四、《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当中的记载充分可以说明他是一个经商高手:“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废举”指贱买贵卖,“转货”是指货物种类更新快,这句话意思就是: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不断变化,从贱买贵卖中获利润,从有成了一个有钱人,端木遗风:指孔子的弟子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

除此之外,他还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可谓是文、商、政三结合的第一人。子贡还是一个出色的外交家,经常穿梭各国,出色地完成了各种政治使命。

子贡在商业上的成功和拥有的巨额财富令当时的人羡慕不已,但他自己却很不满足,决心在政治上也要有所作为。于是他毅然拜孔子为师,以使自己在道德修养和学识方面有所提高。这样,他就成为孔门中最富有的一名弟子。在孔子的众多弟子中,子贡以为人机敏、能言善辩而著称,并逐渐在政治和外交方面显示出杰出的才能。孔子对于他的这位富商弟子十分欣赏,曾称他是国家社稷之“器”。

1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在物价高的时候就像是抛洒粪土一样,把手中的货物都倾卖出去;在物价低的时候,就像是购买珠宝一样,通过精挑细选,把物美价廉的物品都买进来。

2 商旅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

语出东汉班固《汉书·货殖列传》。如果经商的人过多的话,这样农民便会减少,所产生的粮食便会不足,而货物则会有剩余。这句话点名了,要使得农、商平衡发展。

3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天下的人们,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益在奔忙。

4 无财作力,少有斗智,既饶争时,此其大经也。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在钱财匮乏的时候,就应当用体力去创造财富。等稍微富裕一点之后,就需要用智慧来赚取钱财。等钱财多了一些,就需要去生钱的时机,这才是赚取钱财的方法。

5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创造财富是没有固定的行业的,钱财货物也不会固定属于某一个人,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财富就像是辐条聚集在车轴的四周一样,那些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是瓦片一样,很容易破碎。

6 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如果不经商粮食、物品和财富就会断绝。如果管理山泽的人不开发资源,这样财富便会减少。

7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商品的价格到达了极高便会下降,下降到极低的时候,便会上涨。

8 渊深而鱼聚之,山深而兽往之。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水深了,鱼儿就会聚集在一起。山林茂密,百兽便会争相前往。

9 以末致财,用本守之。

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末、本:靠种田致富为本,靠经商致富为末。通过经商来致富,然后购买农田和房舍,为自己的钱财保值。经商虽然有风险,但是挣钱来得快;种田虽然没什么风险,但是挣钱来得慢。因此,要想快速致富,就要选择经商。但是商品的价格有涨有跌,通过经商这种办法不能为财产保值,而土地的价值相对稳定,并且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因此,聪明的人会选择买房置地来使自己的财产保值增值。

10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要的我给。

古代最著名的经济学家应该范蠡算一个了,

说到范蠡,多数人会联想到越国大夫,献西施,辅越王勾践,灭吴的智士谋臣,却很少人知道他后来经商成功的故事。从当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变为巨贾,再以致富有术成名于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经商致富中最引人注目的重要人物之一,不得不让世人好奇其经商致富之道。

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善于学习,学以致用,继承并实施和发展了其师计然的商业经济理论思想。

  计然其人,史书不见其传,但他在经济方面特别是在商业上,有一系列的重要理论,勘称当时的经济理论家。而这些理论不要说在当时,就是现在来看也是很有价值和适用的。

如计然论经商之术之三原则,即”务完物”,”无息币”和知丰缺料贵贱及时买卖。

意即商品质量要好;不存腐货,不囤积,资金货物周转得快;知商品的丰缺,就能料物价的涨跌贵贱。商品价高时要迅速抛卖出去;商品价跌时则尽快收购,就能赚大利。

计然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供求的规律,实在是了不起。他深悟经商的艺术,赚钱的秘诀。经营的商品是好货,名牌货,就能取得顾客的信任,乐于与之交易;财货周转得快,生意就兴隆;他”论其有余不足”,即从商品的丰缺中预料到物价的涨跌,认识到”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之理,及时掌握买卖的好时机,因而能利用价格的变动谋取赢利。

范蠡师事计然,尽传其术,用以经商。

范蠡经商成功的原因之二是善于择地,择人,择时。(而这点对当今无论是做传统生意还是做直销的人们,都是适用的)。

当时,齐国的陶地是天下的中心,是与各诸侯国四通八达之地,货物汇集之处,外商巨贾多在此进行贸易,在如此繁盛地区经商,则消息灵通,销售额大,故范蠡认为经商可以致富”乃治产居”,即决定在此做生意。择地对于经商致富是很重要的。

范蠡深知:”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这是说善于经商的人,要善于选择人,善于抓住买卖的好时机。

要把生意做大,手下如没有一批忠实而有才能的人,生意是做不好的,一个人不可能有三头六臂,靠一人之力是难以应付得来的。任何事业成功,都要有人才为之效力尽智,做大生意也如此。同时抓住买卖的时机,用其师计然之术,即”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欲其如流水”。因而能随时逐利赚大钱。

范蠡将择地,择人与择时相结合,是将计然经商之术在实践中得到了完善和发展。这也便是他的经商三秘诀,也是其致富术。

  范蠡在入越辅勾践灭吴后,功大位尊,却并没贪图等待利益分配,而是识时务功成身退。但命运却特别眷顾垂青于他。淡薄名利者,却最终名利双收。

据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范蠡”富而好行其德”,用经商所得救济贫困的人,年老后渐不问事,子孙继其志亦颇有作为,家业仍然兴旺不衰,家产累至”巨万”,最后老死于陶,得以善终。

1、富甲陶朱--范 蠡(前536-前448年)

  陶朱公就是范蠡,春秋时期越国的大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公元前四九六年前后入越,辅助勾践廿余年,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的,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官拜上将军。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史记》中载“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的楷模。

  2、儒商鼻祖——端木子贡(前520——?)

  端木赐,字子贡,名赐,姓端木春秋末期卫国人,今属河南省鹤壁市浚县。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也是“孔门十哲”之一。子贡虽出儒门,却懂经商之术。多年的经商活动使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为孔子与其门徒的周游列国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障,历史上多用“端木遗风”来表经商致富之人,即源于此。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古代宗庙中盛生黍的祭器,常用来比喻有立朝执政才能的人)。他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为孔子弟子中首富。

  3、智慧商祖——白圭(前463年———前385年)

  白圭,名丹,战国东周洛阳人,梁(魏)惠王时在魏国做官,后来到齐国、秦国。《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理论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先秦时商业经营思想家,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理财家。诸如“人弃我取”、“知进知守”等经商理论至今对现代理财有指导意义。

  4、营国巨商——吕不韦(约前292年~约前235年)

  吕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史载“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但一生最得意的一笔大买卖却是:结识秦流亡公子赢异人并资助其回国即位,从而成功实现个人由商从政的历史性转变。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帝位,任秦朝相国,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5、卓氏:战国时期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钢铁大王”。为寻优矿,夫妻迁居四川巩徕,凭炼铁业累致巨富,西汉时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岳父卓王孙即其后人。

  6、寡妇清:秦朝初期人,其祖辈凭开“丹穴”致巨富,守成有术,曾受到过秦始皇的嘉奖接见。作为难得的女富豪代表,提上一笔。

  《三言二拍》里面有一个,它是从叫《辽阳海神传》,蔡羽的《辽阳海神传》,是嘉靖年间的,一个故事里面演义过来,它讲一个徽州人叫程宰,他到东北辽阳经商,因为经商不利,就是亏本了,然后就是穷困潦倒,就是在东北,在辽阳,就在那儿,有一个晚上,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一个明眸皓齿的女子不期而至了,两个人就春风一度了,第二天以后,这个程宰就容光焕发,而且时来运转。当然这个女子她不是一个普通人了,她是海神,就指导程宰应该怎么做生意,就叫他囤积药材,囤积绸缎,囤积其他东西,每次都是获利的,而且赚了好几万两的银子。

  万历初,苏州发生灾荒,采购粮食的商船云集于江西,这其中以徽商最多。

  万历四十八年,即1620年,苏州粮价大涨,饥民强借徽商之米,遭到官府的弹压,激起了上万人的闹衙事件,差一点酿成大乱。

  这两件案例表明,当时从上江贩粮东下者主要是徽商,在苏州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者也主要是徽商。由此可见,囤积商品,利用天灾人祸牟取暴利,徽商是最精于此道的一群商人。

  金声说:“歙、休两邑,民皆无田,而业贾遍天下。”顾炎武也说,徽人“中家而下,皆无田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据记载,明朝中叶徽州的休宁、歙县、祁门等县已经是“服田者十三,贾者十七”,“十三本业,十七化居”了。这些记载虽不免有所夸张,但当时徽人经商者已经占当地人口很大一部分则是事实。在这样多的经商人口中,大多数人都是出自“无田业”的贫下之家,他们都是从小本生意做起的商人。

  对于这一点,胡适深有体会,在他的回忆录里,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我家在150年前,原来是一家小茶商。祖先中的一支,曾在上海附近一个叫做川沙的小镇,经营一家小茶叶店。根据家中记录,这小店的本钱原来只有银洋一百元,约合制钱十万文。这样的本钱实在是太小了。可是先祖和他的长兄通力合作,不但发展了本店,同时为防止别人在本埠竞争,他们居然在川沙镇上,又开了一家支店。

  据1880年,清光绪六年的估计,两家茶叶店的总值大致合当时制钱二百九十八万文,约合银元三千元左右。这两个铺子的收入便是我们一家四房,老幼二十余口衣食的来源。

  作为徽州茶商的后裔,胡适对家乡人的商业活动当然了如指掌。胡适因此而说过,一般徽州商人多半是以小生意起家,刻苦耐劳,累积点基金,逐渐努力发展,有的就变成富商大贾了。

  在徽商经营行业中,茶叶是四大支柱之一,究其原因,徽州是著名的产茶区,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它为徽州茶商提供了大量的优质茶叶能源,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祁红屯绿”,说的就是徽州祁门的红茶和黄山脚下的绿茶。

  明清时期,徽州茶叶的销售逐渐增加,茶叶贸易成为徽商经营的“巨业”,徽人中也出现了不少“世守其业”的专业茶商。徽州歙县人许承尧的先世早在明朝正统年间,就已远赴居庸关从事贩茶活动了,此后徽州茶商在北方日趋活跃。清乾隆时,徽人在北京开设的茶行有7家,茶商字号166家,小茶店达数千家。在汉口、九江、苏州、上海等长江流域的城市中,几乎到处都有徽州茶商的活动。

  〖采访内容〗苏州山塘街居民 胡润源

  这个“杨安浜”全是安徽人开的茶厂,当时安徽人开的茶厂不亚于十个人、二十个人(规模),听我老丈人讲,当时他是从安徽歙县黄山一带到苏州开茶叶厂的。

  〖采访内容〗北京森泰茶庄创始人王子树后裔 王建明

  我们家在北京现在那个茶庄,以后还分了有王森泰茶庄,还有王福泰,还有利泰,解放以前有三帮,据我所知,到现在还有个四合院,四合院是现在煤市街培智胡同二号,现在四合院还在。

  〖采访内容〗黄山毛峰谢正安第四代传人

  我们家能兴旺起来,大概与我曾祖父的艰苦奋斗有关,就讲他对这个茶叶非常精通,他从管采集到营销,都非常内行……他跟外商谈判时,我的曾祖父他不懂外语,但是他洗脸有一个习惯,他洗脸的时候,毛巾在水里浸湿以后,敷到脸,头低下去,他毛巾是不动的,只有头这么摇,外商看到大老板摇头,肯定是价格谈不妥,他就加价,等他脸洗好,要摇四五摇,价格就要翻一番了。

  由赣江溯流而上,越大庾岭,南入广东的路线是当时内地通向岭南的主要商运路线,也是徽州茶商进入广东的必经之路。由于茶叶外销量增加,这条运输路线既费时又费力,于是许多徽州商人改由海道贩运茶叶。清政府为防止商人“夹带货物私卖”,于嘉庆二十二年下令,禁止“出洋贩运”。

  其实,早在明嘉靖年间,徽州商人就已经通过海上运输来贩运商品了。

  〖采访内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唐力行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在海外贸易当中的徽商主要有三支,一支是汪直,这是最大的,一支是许氏兄弟,许一、许二、许三、许四四个兄弟的海外贸易集团,还有一个集团就是徐海的,徐海是一个和尚,他是在杭州的虎跑出家的,他又转而去经商到海外。

  他们海商行商的路线,一个是往东北方向,就是到日本,这是他们一条很重要的路线,比如说汪直,他主要就是到日本……第二条路线主要是到东南亚的,比如我刚刚讲到的许氏兄弟,他们就在今天的马六甲,马六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因为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东部要想到非洲、欧洲,那是必须要通行的这样一个海道,这样一个海道当时是掌握在许氏兄弟手中,这样他们通往东南亚一带,也是非常方便的。

  汪直、许氏兄弟,还有徐海,他们都是徽州歙县人,在明代禁海政策下,他们通过海上武装走私贸易,将中国的硫磺、兵器、铜等违禁物资,以及生丝、茶叶,还有景德镇的瓷器等,长途贩运到了东南亚以及非洲、欧洲等国家。

  〖采访内容〗清华大学EMBA特聘教授 梁小民

  海上贸易这一块其实主要是徽商汪直,这是一个代表。还有就是闽商,这些商人的特点我把它概括叫做亦盗亦商,所谓亦盗亦商,他是海盗兼商人,或者说商人兼海盗,这个话怎么说呢?当年政府禁止海上贸易的,因此必然有政府的武装力量,水上的,海上力量进行巡查,他们为了做商业,进行巡查的时候发生冲突了,那就要武力对抗,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武装的,这个时候就有了亦盗亦商这个特点。当然我们知道亦盗亦商这个特点是时代决定的。

  徽州人常说:“吾乡贾者,首鱼盐,次布帛”。足见徽商对经营盐业的重视。两淮是全国的盐业中心,盐场产盐最多,盐利最大,因而也就成了徽商竞趋逐利的地方。

  嘉靖、万历时,徽州的黄、汪、吴诸族在两淮业盐致富的人很多,他们拥资多达数十万,乃至百万,且以“盐策祭酒甲天下”而名闻海内。所谓“祭酒”,是我国古代大飨宴时,对年龄、品德最高之人的一种称呼,由他首先举酒而祭得名的。以后,祭酒成了一种官名,但在民间依然是对德高望重之人的尊称。盐商中“盐策祭酒”,指的是盐商中人格、才略出众之人,是被众盐商推举出来的管理人和调解人,当然,此人也要得到官府的认可。

  河下镇位于淮安西北三里之遥的古运河畔,是当年大批徽州盐商聚居之地,迄今仍然保持着明清时期的小镇风韵。当时,淮北食盐在坨地集中后大都由运盐河转入长江、淮河,然后分发转运至安徽、河南、湖北及苏南各地销售。当时河下曾设有数十处盐堆栈,经淮安年运销正纲盐达140余万引,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一说。

  河下镇最大的一户盐商是徽州的程本殿,程本殿从河下运出去的盐究竟有多少,今天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他利用返航船只从安徽、江浙等地运回的石板,就整整铺设了河下镇九条街道、二条小巷,并且还架了2座石桥。徽州商人盐业利润之巨由此可想而知。

  “一罗穷,二罗富,三罗、四罗开当铺……”

  这是旧时流传在徽州的一首《看罗纹》的民谣,其中的“开当铺”,在徽州人的心目中,显然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明清两代,典当商和盐商、木材商一起,号称“闭关三大商”。开当铺是徽州人的另一项大生意。用胡适先生的话来讲,当铺也就是早年的一种银行。徽商经营当铺,以休宁人最为著名。休宁商人的经营区域,主要集中在江南一带,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甚至于江南许多的县、镇,开当铺的都是徽州休宁商人。可以说,在旧时江南,典当业是徽商垄断的行业。所以,江南人将典当业的头柜朝奉,称之为“徽老大”。也就是这些“徽老大”,他们掌管着江南人资本变现的命脉。

  苏州评弹艺人为此编了一曲《描金凤》,说的就是徽州典当商人的故事。

  〖采访内容〗评弹演员 江肇焜

  《描金凤》是苏州传统的长篇弹词当中,非常主要、也是非常著名的一部长篇,主要是讲苏州江湖术士钱笃笤和徽州人典当老板汪宣两家的一段婚姻纠葛,那么,这两个人物,应该讲,在苏州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人人都晓得的,讲起钱笃笤也晓得,讲起汪宣也晓得。汪宣因为看中钱笃笤的女儿,准备送礼金,礼金银子一送就是五百两。汪宣的钱是偷得来的,还是抢得来的?既不偷,也不抢,是从他的父亲手里传下来的。用他的父亲的话讲起来,创这点家当,心思花得不少。汪宣的父亲名字叫汪裕大,从小父亲就死了,娘改嫁。汪裕大争气,14岁托一个徽州同乡把他带到苏州,进了一家典当里面学生意,做小徒……

  过去称当铺里接生意的店员为“朝奉先生”,与“绍兴师爷”一样,“徽州朝奉”是全国闻名的专有职业。名声响了,大家见到了徽州商人,甚至徽州的士绅,就一起把他们称为“徽州朝奉”了。

  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徽州人从前出门远行,送行的人要早上请他吃饭,吃饭之后,大家送他出村。到了桥头,远行的人向送行的道谢作揖后,就上轿了,大家都说:“徽州朝奉,自己保重。”

  这是胡适先生说的一段话。当时徽商走遍全国,往往背着一个口袋,里面装着徽饼,还有绳索。徽饼一路充饥,而“出门身带三条绳,可以万事不求人”,身背的行囊坏了,绳断了,或者是轿杠和扁担断了,都用得着绳索,必要时还可以用它来上吊。显然,徽州人不仅吃苦耐劳,而且还抱着破釜沉舟的心理投身商场。

  这些跋涉在商海中的家乡人,胡适把他们称作“徽骆驼”

  胡适先生说:我是安徽徽州人。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家乡:徽州在旧制时代是个“府”;治下有六个“县”。我家世居的绩溪县,便是徽州府里最北的一县。从我县向南去便是歙县和休宁县;向西便是黟县和祁门县;祁门之南是婺源县。婺源是朱子的家乡。朱熹原来是在福建出生的;但是婺源却是他的祖籍。

  绩溪上庄是胡适先生的老家,至今古貌依旧,溪水潺潺,树影婆娑。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

  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句赞美的就是上庄美景,这也是胡适先生经常为人挥毫泼墨所喜爱引用的一首诗词。

  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山庄,让胡适先生魂牵梦萦。晚年蛰居台湾的胡适,念念不忘的是故乡徽州。“我将来如有工夫来写自己的传记,要用很大的一章来写我那个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胡适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用的是绩溪家乡话。他还特别指出,徽州故里生活是他“个人的文化背景”。那么,胡适先生所生活的时代,徽州的社会背景是什么样的呢?胡适先生所言“个人的文化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1895年,四岁的胡适离开出生地上海,随母亲回到了家乡上庄,这一住就是九年。这一时期的上庄号称“小上海”。十里杨林镇,五里后岸街,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而乡里更多的族人则出外经营,有的已是赫赫有名。汪立政去了上海,创办“汪裕泰茶庄”,成为沪上著名的茶叶大王,还在杭州西子湖畔建了别墅。而与胡适同一家族的胡开文墨业则走向了全国市场。

  九年的家乡生活,对胡适有着极深刻的影响。1933年11月15日,胡适在谈到绩溪县志编纂的问题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县志不可但见小绩溪,而不看见那更重要的“大绩溪”。若无那“大绩溪”,小绩溪早已饿死,早已不成局面。新志应列“大绩溪”一门,由各都画出路线,可看各都移殖的方向以及经营的种类。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人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做出了无奈的选择。胡适先生曾经说过:

  徽州地区全是山地,由于黄山的秀丽而远近闻名。这一带的河流都是自西北向东南流的,最后注入钱塘江。因为山地十分贫瘠,所以徽州的耕地甚少。全年的农产品只能供给当地居民大约三个月的食粮。不足的粮食,就只有向外地去购买补充了。所以我们徽州的山地居民,在此情况下,为着生存,就只有脱离农村,到城市里去经商。因而几千年来,我们徽州人就注定的成为生意人了。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著名商帮:徽商与晋商,他们皆处于贫困山区,种地无以生存,这种生存条件的劣势使得他们只有一条逼仄险峻的出路:经商。

  〖采访内容〗浙江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陈学文

  徽商就是徽州商人,是地域的商人,他开始应该是更加早一点,五代开始就有个别的商人,不是一个群体。到了宋代的时候,比较发达起来了,但是也没有形成全国规模的到处跑的这样一个商人集团,应该说他是在明朝中叶以后,就是嘉靖万历这段时间以后,隆庆开始这段时间以后,它已经形成全国庞大的商业集团……

  南宋的时候,朝廷迁都临安,也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促使临安附近的区域经济得以相应发展。由于徽州特殊地理环境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徽人开始为经营茶叶、笔墨、宣纸、木材而“行买四方”。

  作为一个商人集团,徽州商帮的形成,大致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从这一时期开始,“徽”和“商”或者“徽”和“贾”两个字相联成词,成为一个特定意义的名词而被时人广泛应用。

  〖采访内容〗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王振忠

  有一个显宦,就是很显赫的官僚,退休以后,回到松江,就是上海附近。有一个老人,就是指地方上的耆老,比较有声望的一个人,跑到他家里面,对他一直是打躬作揖,对他表示尊敬。那么这个官僚就很诧异,你干嘛对我这么恭敬,这个老人就讲了一段话,就讲什么话呢?因为我们松江一带的财富都被徽州人搬走了,现在有劳你老人家把这个财富搬回来,所以我怎么不应该对你表示尊敬呢,感激啊,那么这个官僚当然很惭愧了。这个寓言实际上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官僚是收集民脂民膏。

  松江的钱都给徽商赚走了,《云间杂识》的记载,说明在明成化年间,松江是徽商早年最活跃的地方,徽商一词首先在这里流行是合乎情理的。

  “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明嘉靖以后,徽州从事商贾的人数大量增加,徽商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商界的一支劲旅,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乃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和葡萄牙。所谓“两淮八总商,邑人恒占其四”,说的是徽商在盐业领域开创了独执牛耳的局面。此外,徽商在茶业、木业、典当业等贸易方面也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康熙、乾隆年间,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这一时期徽商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所无法匹敌的,徽商进入了鼎盛时期。

  〖采访内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栾成显

  徽州商帮在当时来讲,当时明代人就有这样的评价,在北方就是晋商,南方就是徽商,都是属于数一数二的,徽州商帮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地位,是有很多原因的,但其中根本的原因,是徽州商人自己所具有的一些特点。按照经济学来谈的话,一般的商业活动的条件,大致需要一个是市场,第二个呢就是资金,得有钱,第三个就是资本,这个资本指的是人力资本,也就是商人本身的素质,人们往往重视什么呢?市场,重视资金,也就是那种钱的资本,而往往忽视人力资本。其实在商业活动当中,人力资本在某种意义,某些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徽州商帮,也就是徽商,他的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在人力资本这方面,是具有自己的特色的。

  徽商能迅速崛起,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深层次的文化基因。

  徽州是个移民社会,避乱是移民的第一位原因。从地理形态看,被群山封锁与外界隔绝的徽州就成为避乱的&ldq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