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风湿丸功效与作用 泰国风湿丸治什么病?
泰国风湿丸的功效还是不错的,很多人都会回购的一款产品,那么这款药品究竟是什么功效呢,下面介绍泰国风湿丸功效与作用 泰国风湿丸治什么病?
泰国风湿丸功效与作用
购于泰国皇家蛇毒研究中心,450人民币,主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等。
服用方法
刚开始服用早两粒,晚两粒。服用到不痛后,就可以改为早三粒,晚三粒。服完风湿丸后,前后一个小时不要喝浓茶。如果是年轻人,两、三年的这种轻微的风湿,一瓶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二、三十年的老风湿。一瓶可以见效果,但是要治愈需要用到三到四瓶。
风湿可以艾灸吗
风湿可以通过艾灸治疗的,灸疗也是中医外治方法之一,对风湿性疾病有一定疗效。
具体的穴位需要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定,中医将类风湿分为行痹、热痹,痛痹、着痹之分,不同的类型取穴也不同。
关节窜痛、游走不定为行痹,取膈俞、血海,关节酸痛重着为着痹,取足三里、商丘;关节冷痛、遇热痛减为痛痹,取肾俞、关元;关节红肿且胀,热痛为主为热痹,取大椎、曲池。
产后风湿原因
产后风湿病属中医学“产后痹证”范畴。因其病发于产后,故古籍中有"产后身痛"、"产后关节痛"、"产后痛风"、"产后中风"、"产后筋脉拘急"等名称。产后风湿的原因有:
1、没有保暖
孕妇生产后,大汗淋漓未及时去汗,同时又没有及时保暖,从而使风寒等有机会趁虚而入。
2、房子阴潮
如果居住环境有限,产妇的卧室阴暗潮湿,也有可能致使血脉不通。坐月子时期,门窗关不严使产妇受风也会导致产后风湿病。
3、过早劳累
孕妇生产后,身体需要好好地休养,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而过度操劳,可能给身体埋下很多隐患。孕妇在坐月子的时候用冷水洗衣服,很可能会手关节疼痛,患上严重的风湿病。
4、洗澡水凉
孕妇在洗澡的时候,如果贪图凉爽,洗澡水比较凉的话,身体和凉水的亲密接触”,让本来就非常虚弱的身体受到冰凉的刺激,身体不能抵抗凉水侵袭,很容易关节疼痛得风湿病。
佬族
佬族是东南亚的一个民族。大部分居住于老挝(约三百万)和泰国(约一千五百万)。泰国的佬族大部分聚居于东北地区,但也有很多出外打工者在其他地区,如曼谷工作。佬族使用老挝语或者是伊森语的各种方言。很多人认为这两种语言实际上是一种语言。但是由于20世纪的泰国化运动,在泰国东北地区的人更愿意使用“伊森”这个词。但实际上佬族作为一个整体,仍有很多文化上的共通之处。
历史
早在中国西汉古籍中,就有“寮”族的记载,属骆越(雒越)族一支,分布在从广西、广东到中南半岛的广阔地区。
佬族的历史包含了老挝的历史以及伊森地区的历史。二者分殊始自十九世纪,1827年,万象(永珍)起兵反对暹罗(今泰国)遭到镇压之后,大批居民从现今老挝地区迁徙至伊森地区,使得老挝本土人烟稀少。两个地区的分裂被1893年及1904年的法暹条约确认,使得伊森和老挝两地区之间的分界成为暹罗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边界。
此后,泰国及老挝逐渐向分别以泰族及佬族为中心的民族国家转型。在伊森地区,这意味着「泰国化」,即加强人民对泰国的忠诚度。这尤其导致了许多年轻人宁愿自认为伊森人而非佬族,因为「伊森」(原意为「东北部」)暗示隶属于泰国,而「佬族」则表示对老挝效忠。相对地,在老挝,同样的过程激发了提倡佬族语言及文化作为国家语言及文化的行动。
分布
老挝国的佬族人口是三百万左右,是该国人口的50%左右。(大部分的残余是山岳民族的人们)在老挝,种族学意义上的佬族主要指老龙族(低地佬族)。在泰国,佬族占全国人口约三分之一,主要聚居在伊森(约一千五百万)和曼谷(据估计至少有一百万自伊森移来的佬族),在中部泰国地区,也有种族学意义上的佬族存在,不过他们已经逐渐同化入占主体地位的泰族中了。在柬埔寨,也有小规模的佬族社区,主要是在原老挝国的属地上丁(老挝称为川登)。在越南和中国也有小规模的佬族分布。各国佬族侨民的人数不详,大约估计在五十万人左右,主要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和巴特寮战争造成的难民。
值得注意的是,在暹罗(今泰国)最后的一次官方普查中,佬族作为单独的种族,占到了全国人口的一半。作为“泰国化”的一部分,“佬族”现已不作为单独的种族被统计,因此,究竟泰国人口中多少人有佬族血统,今日已经不再清楚。
语言
佬族说的语言是寮国语和伊森语。这两个语言都存在有许多不同的方言。其中万象方言已经被接受为寮国语的标准语言;伊森语当中并没有标准方言,不过大部分的伊森语方言都能够和万象方言相互沟通。寮国语和伊森语大部分的差异是在于伊森语中拥有大量借自泰语的字词,或者是因为19世纪后期寮国族和伊森族分隔开来之后,彼此采用了不同的新词来称呼外来的新概念(比如说「机车」在伊森语中是lot motorcy,而在寮国语中是lot jak)。
文化
伊森族与佬族在经济上都很贫穷,这是因为他们居住的土地相对而言比较贫瘠而且气候干燥。因此佬族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就是自给农业(subsistence farming),另外拥有少数几个都市中心。
佬族和伊森族信仰的是小乘佛教。佬族和伊森族的饮食特色为鱼露、辣椒和糯米。不过它们的饮食也吸收了一些法国料理和相当多的越南料理元素。由于佬族所居住的乡村地区比较贫穷,这让他们的食物材料和伊森族比起来更为有限。
佬族和伊森族的民俗音乐是morlam风格。自从1980年代开始,来自于伊森族的mor lam音乐已经在文化上对佬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火药发明以后,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等亚洲国家广泛传播,其中包括朝鲜、日本、印度、南洋、越南、缅甸、柬埔寨、泰国、菲律宾等。
火药作为中华传统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一,之所以在亚洲得到广泛传播,表明它具有兼容汇通等特质,并将中华文化潜移默化地向外渗透流传。
1368年明代王朝建立后,非常重视与朝鲜的关系。1392年,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朝鲜,与明代朝廷关系日益亲密。
明代朝廷对朝鲜以儒家经典授之,以互市利之,以兵力震之,双方一直保持友好关系。其中重要内容就是继续大量供应朝鲜火药和火器。
由于广泛吸取我国的技术,使朝鲜成为仅次于我国的火药、火器最发达的古代亚洲国家之一。
朝鲜沿海屡屡遭受日本海盗的侵略,明代朝廷则给予朝鲜大量的军援,调拨大量的火药和火器。仅1374年明代朝廷一次就向朝鲜调拨硝石25万千克、硫黄50000千克及各种火器,作为抗击倭寇的准备。
1380年,配备火器的朝鲜军队以罗世为海军元帅,崔茂宜为副帅,与500艘来犯的倭寇战船展开激战,一举消灭敌人,取得大捷。
崔茂宜是朝鲜火药、火器技术的奠基人。他曾经担任军器监判事,深知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极力主张自行制造火器。他曾邀请中国火器专家李元去朝鲜传授火药、火铳和火箭制造技术。
1377年崔茂宜奏设火桶都监,主制造火药火器,造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火炮及火铳、火箭、蒺藜炮等,皆模仿明代制式。并仿照明代军队中的神机营,成立掌管火器的特种部队。
我国和日本隔海相望。明正统以后,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倭寇之害。当时日本国内南北朝期间,战争频仍,北朝统一后,南朝失败的政客、武士、浪人结成海盗,剽掠于日本、朝鲜和我国沿海。
长期以来,日本倭寇在侵扰我国和朝鲜沿海的时候,受到火器的痛击而败北,日本倭刀毕竟敌不过铳炮。从此以后,日本想方设法通过朝鲜了解和掌握火药技术,引起朝鲜政府的警惕,下令沿海各道严禁“将火药秘术教习倭人”。
明代朝廷也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这种技术上的封锁在一段时间里取得成效。
随我国与日本贸易的恢复和发展,双方物资交流增加,日本出口货物中以硫黄和铜为大宗商品,1403年一次就卸下硫黄5000千克,无疑,这些“倭硫黄”成为我国制造火药的原料。
由于我国海盗与日本倭寇勾结在一起,使得日本有机会接触到火药、火器技术并进一步掌握,在这方面,海盗充当了重要角色。
自嘉靖年间开始,倭寇大举入寇,连艘数百,蔽海而来。如徽州海盗首领汪直,曾在广东沿海造巨船,运载硝黄、丝绵等违禁物抵日本、南洋各国,往来互市,积累致富。
根据日本南浦玄昌在《南浦文集》中的《铁炮记》记载,1543年,有艘装载百余人的船只在日本登陆,船上有配备火器的我国徽州海盗首领汪直和葡萄牙人,日本人将火器购买并向船上人学会了火药、火器之法。日本史家称此为“日本铁炮之始”。
从1543年起,火药和火器便在日本发展起来。而日本的烟火也是在17世纪的初期由我国传入,技术和设备均与我国相同。
火药在南亚的传播,基本上是沿着蒙古大军征讨的路线而在13世纪至14世纪传播的。蒙古伊利汗国在陆路与印度接壤,我国的火药就是在这一阶段传入印度的。
印度境内最初出现火药,是在成吉思汗的第一次西征,因为花剌子模杀害了蒙古使节和商队人员。
1218年至1223年,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进行了蒙古汗国的第一次西征,使用了汉族和西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装备,采用弩炮、火箭和飞火枪等威力强大的攻城武器,发动了灭亡花剌子模,讨伐钦察和斡罗思和征服康里的战争。
花剌子模灭亡后,蒙古军队乘胜抵达印度河。在这次战争中,印度军民第一次领略了火药的威力。
这一时期,我国与印度来往密切,当时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珠宝、棉布、香料、药材和皮货等,而出口的货物主要有金属和金属制品、瓷器、纺织品、漆器、茶叶、日用百货和硝石等。这样,火药传入印度后再传入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
位于印度南部的印度教国家维查耶纳加尔,明代初期与我国关系密切,郑和出使西洋时,多次在此登陆,并有政治和贸易往来。
1443年波斯使者到达维查耶纳加尔时写道:“不能不详述所有各种烟火、爆竹以及各种娱乐表演。”“各种烟火或在维查耶纳加尔制造,或从外国进口。总之,在1443年已经使用,可能还在更早的时候就用于节日娱乐。”
16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军用火箭。18世纪的印度军用火箭给英法侵略军很大的打击。在发展火箭的同时,印度军队也发展了诸如铳炮等其他火器。
东南亚地区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在我国历史地理书中通成“南洋”,意指位于我国南方的大洋之中。在我国古籍中又称为“南海”。
蒙古军队在对越南和缅甸等国发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将火药、火器的技术传入这些地区。火药技术就是在这一阶段传入越南的。越南正当时被称为“安南”。
安南陈朝的创建者本是我国福建的长乐人,移居安南以渔为业,后创立陈朝。故安南贵族多汉姓如陈、丁、李、黎等,安南知识分子也多通汉字,成为中华文化圈的组成部分。陈朝的后期,安南已经学会制造火药和火器。
明代建立,安南遣使朝贡,1369年封陈氏为安南国王。后来在征讨安南的战争中,明代派遣朱能、沐晟、张辅为征南将军,率领80万大军,携带火铳神机箭,以对付当地的象阵。
这种神机箭为金属筒,筒内装置发射火药,将箭或铅弹激发出去,其构造类似火枪。这是明代初期研制的火器,大规模使用在安南战场。
中南半岛上的柬埔寨古代时称“扶南”、“真腊”,明代时始称柬埔寨。我国与柬埔寨在元代时的海上交通十分活跃,使者、商人和游客往来不绝,留下许多记载,其中《真腊风土记》是最重要的一种,其中有真腊京城吴哥宫中观看烟火的记载,这里在新年点放烟火爆竹的习惯与我国一样。
据记载,为制造火药,柬埔寨还从我国进口硝石和硫黄,“其地向不出金银,以唐人金银为第一。五色轻缣帛次之,其次如真州之锡蜡、温州之漆盘、泉州之青瓷器,及水银、银珠、纸张、硫黄、焰硝……”
这说明13世纪时我国的硝石和硫黄作为重要的出口物质而远销外国。
东南亚地区我国火药和火器的传入,主要是通过我国古代的海外移民以不同途径传播的。
元代和明代时称泰国为“暹罗”,是我国与印度和阿拉伯进行海上贸易的必经之地。泰国由于华侨众多,在每年的除夕和新年有燃放焰火和爆竹的习惯,曼谷的皇宫每年除夕也燃放爆竹,以驱邪迎新。
泰国在速可台王朝时每年5月都在王宫前燃放烟花和爆竹,说明泰国从13世纪以后也掌握了火药技术,无疑这些技术来自我国。
在泰国北部靠近老挝的地区,每年除新年燃放焰火外,还在春秋之交的火把节时还点放火箭,人们载歌载舞,以期望稻米丰收。
而同老挝接壤的我国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也有同样的风俗,这说明了火药技术从我国西南通向泰国的陆路传播的路线。
明清时期,海外华人中不乏海盗之辈,在未开发的地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地区进行贸易,商队的武装也是必要的。部分海盗集团在海外的活动,客观上带有将先进的火药火器传播于海外的内容。
潮州海盗首领林道乾,嘉靖年间在闽粤两省海面从事海上走私,然后到台湾、越南等地贸易,活动足迹几乎遍及东南亚。后为明代军队所打击,在大陆无法立足,辗转于台湾和东南亚各地。
林道乾最后在泰国定居,建道乾港,继续扩展海外贸易。至今泰国尚有许多林道乾的传说,其中重点是帮助当地政府掌握火炮的铸造技术。
泰国在1593年的柬埔寨战争时,双方都使用了火箭。缅甸与云南接壤,起火药技术也是从中国传入的,并在19世纪抵抗英国侵略军的战争中使用了火器。
菲律宾是南洋群岛中距离我国最近的国家,北隔巴士海峡与我国台湾省相望,距离仅60海里,帆船往来福建和吕宋,遇季风期3日就可到达,因此成为我国海外华侨华人移居或活动的便利地区,自然也成为我国海上武装力量优先考虑的地方。
1574年,潮州海盗首领林凤,为福建总兵胡守仁击败,退至台湾澎湖。虽然林凤的行动最后失败,但是林凤军中携带大量的火药火器,对火药火器的传播会起到一定作用的。
我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宋代史中的“釺婆”就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南宋灭亡前后有许多宋代的遗民渡海来到印度尼西亚,将先进的生产和科学技术传入,对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南宋以后,定居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就将中国在新年燃放烟花爆竹的风俗带到那里,1443年时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的烟花已经处于兴盛阶段。
17世纪法国旅行家塔弗尼耶1676年著有《印度游记》,谈到爪哇燃放烟花,并且记载:“有五六名船长围坐在屋内,观看一些中国人带来的烟花,有手雷、引线和其他能在水面上跑的东西。中国人在这方面超过世界上一切民族。”
元代的初期,因为印度尼西亚爪哇当局将元代的使节孟琪处以鲸面之刑,1292年忽必烈派遣船千艘、军队20000人征讨爪哇,占领爪哇一年之久,因此,在13世纪时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技术已经传入当地。
明代初期的郑和七下西洋,每一次都要经过印度尼西亚并且登陆进行经济政治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科技文化包括火药在内的传播。
本文2023-08-22 04:39: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