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尔反尔的意思及故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出尔反尔的意思及故事,第1张

“出尔反尔”原指你如何让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在现代汉语中指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出尔反尔的意思及故事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成语:

出尔反尔

拼音:

[chū ěr fǎn ěr]

解释:

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又自己反悔。比喻言行前后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近义词

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反义词

说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

举例造句:

既然你已经答应帮助他,就应该尽力而为,不能出尔反尔。

成语典故: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就是“一报还一报”,近于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成语寓意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日渐衰微,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处处传递着正能量。“诚”即“内诚于心”,强调的是诚实诚恳;信即“外信于人”,侧重于信用信任。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只有讲究诚信的人才是一个人格真正高尚的人。如果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出尔反尔,反复无常,那么当有一天需要向他人求助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人肯帮自己,也就必然会穷途末路。

出尔反尔意思为:原指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自己。

成语运用:

“出尔反尔”在现代汉语中形容人的言行反复无常,前后自相矛盾。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运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获编·国学儒臣荷校》:“王振窃柄已久。则此举必当谏止。乃以白简助其焰。未一年而身亦撄此罚矣,岂真出尔反尔哉。”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一一回:“为何老恩台大人,出尔反尔?”

成语寓意:

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日渐衰微,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时时处处传递着正能量。“诚”即“内诚于心”,强调的是诚实诚恳;信即“外信于人”,侧重于信用信任。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诚者,天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只有讲究诚信的人才是一个人格真正高尚的人。

如果忽视了诚信的重要性,出尔反尔,反复无常,那么当有一天需要向人求助的时候,就会发现,没有人肯帮自己,也就必然会穷途末路。

1、出尔反尔,汉语成语,拼音是chū ěr fǎn ěr,原指你怎样对付人家,人家就会怎样对待你。现多指自己说了或做了后,后来又反悔。比喻言行自相矛盾,反复无常,说话不算数。第一个尔:你;反:通“返”,回。

2、近义词:反复无常、翻云覆雨、朝令夕改、自食其言。

3、反义词:说一不二、言行一致、一言为定。

4、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用于责备反复无常的人。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