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补元煎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3收藏

大补元煎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大补元煎 31 大补元煎的别名 32 处方 33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使用注意 36 摘录 4 《景岳全书》卷五十方之大补元煎 41 处方 42 功能主治 43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44 备注 45 摘录 5 《千家妙方》下册方之大补元煎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54 大补元煎的临床应用 55 摘录 6 《验方新编》卷十方之大补元煎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效主治 64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大补元煎 大补元煎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dà bǔ yuán jiān

2 概述

大补元煎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大补元煎 31 大补元煎的别名

补元煎

32 处方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一至二两,炒山药、杜仲各二钱,熟地黄(补精,补阴以此为主)二钱至三两,当归(泻者不用),枸杞子各二至三钱,山茱萸(畏酸、吞酸者不用)一钱,炙甘草一至二钱。[1]

33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1]。

34 功能主治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方之大补元煎功在救本培元,大补气血。治气血大败,精神失守之症。[1]

35 使用注意

若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气分偏虚,加黄芪、白术;血滞,加川芎,去山茱萸;滑泄,加五味子、补骨脂[1]。

回天赞化,救本培元。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

36 摘录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

4 《景岳全书》卷五十方之大补元煎 41 处方

人参少则用3~6克,多则用20~60克 山药(炒)6克 熟地少则用6~9克,多则用60~90克 杜仲6克 当归6~9克(若泄泻者去之)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枸杞6~9克 炙甘草3~6克

42 功能主治

《景岳全书》卷五十方之大补元煎功在救本培元,大补气血。主气血大亏,精神失守之危剧病证。

43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用水400毫升,煎至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如元阳不足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如气分偏虚者,加黄耆、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茱萸;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44 备注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熟地、当归滋阴补血,人参与熟地相配,即是景岳之两仪膏,善治精气大号之证,枸杞、萸肉补肝肾,杜仲温肾阳,甘草助补益而和诸药。诸药配合,功能大补真元,益气养血,故景岳曾称此方为"救本培元第一要方"。

45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

5 《千家妙方》下册方之大补元煎 51 处方

人参10g,山药15g,熟地15g,杜仲15g,当归15g,山萸15g,枸杞15g,升麻10g,鹿角胶10g。

52 功能主治

《千家妙方》下册方之大补元煎功在补气升陷。主年老体虚,中气不足,重度子宫脱垂。

53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隔日1剂。

54 大补元煎的临床应用

子宫脱垂:王某某,女,68岁,于1979年11月17日来诊。其患子宫脱出 口外,呈淡红色,其症已20余年,行走即感困难,屡经治疗,均无显效,其痛苦不堪。前来求治,余诊其两脉浮而虚,问其病史,乃为产后过于劳累所致。余即投以大补元煎方,并配合用针灸治疗,常用之穴为中极、大赫,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服药40日,结合针灸之效,使其宫体己收。后嘱其大补元煎以丸剂常服,共治近10个月,病情稳定,20余年病苦得以消除。

55 摘录

《千家妙方》下册

6 《验方新编》卷十方之大补元煎 61 方名

大补元煎

62 组成

熟地5钱,党参3钱,山药2钱,杜仲2钱,枣仁2钱,枸杞2钱,萸肉1钱,炙草2钱,故纸2钱,白术3钱,肉桂2钱,附子1钱。

63 功效主治

《验方新编》卷十方之大补元煎功在大补气血。主治痘疹误服凉药,呕吐泄泻,痘不起发,危在旦夕。

64 大补元煎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3大片,好核桃仁3个打碎为引,速宜大剂连进,不可减去附子。与6味回阳饮相间服之,立见奇功。

65 加减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阳和汤 31 组成 32 阳和丸的用法用量 33 功能主治 34 方解 35 阳和丸的药理作用 4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阳和丸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阳和丸的用法用量 5 《外科全生集》方之阳和丸 51 组成 52 功效主治 53 阳和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阳和丸 1 拼音

yáng hé wán

2 概述

阳和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阳和汤

阳和丸为方剂名,即《外科全生集》卷四方记载的阳和汤作蜜丸[1]。

31 组成

熟地黄一两,白芥子二钱,鹿角胶三钱,姜炭、麻黄各五分,肉桂、生甘草各一钱[1]。

32 阳和丸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3 功能主治

《外科全生集》卷四方之阳和汤功能温阳补血,散寒通滞[1]。治一切阴疽,贴骨疽,流注,鹤膝风等证,患处平坦,色白或暗,不热不肿或肿势散漫者;近代也用于骨结核、腹膜结核、淋巴结核、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慢性深部脓肿等属阴寒证者[1]。

34 方解

方中熟地黄、鹿角胶生精补血;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麻黄、白芥子协助姜桂以散寒凝而化痰滞;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1]。全方能温阳气而化阴凝,故用于阴疽之证[1]。

35 药理作用

实验研究:本方具有较好的体外抗菌作用[1]。

4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阳和丸 41 组成

肉桂4钱,白芥子1两,附子4钱,麻黄2钱,干姜4钱。

42 功效主治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方之阳和丸功在温经回阳,活血通络,散寒燥湿。主治淋巴腺结核。

43 阳和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2丸,每日2次,温开水或温黄酒送下。

5 《外科全生集》方之阳和丸 51 组成

肉桂1两,麻黄5钱,炮姜炭5钱。

52 功效主治

《外科全生集》方之阳和丸功在温散。主治阴疽恶核,风寒头痛。

53 阳和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54 制备方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五积散 41 五积散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备方法 44 功效主治 45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46 运用 47 五积散的临床应用 48 各家论述 49 附注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 51 处方 52 炮制 53 功能主治 54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虺后方》之五积散 61 组成 62 主治 6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7 《普济方》卷一六八方之五积散 71 组成 72 主治 7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方之五积散 81 组成 82 主治 8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9 《周慎斋遗书》卷八方之五积散 91 组成 92 主治 9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10 《博济方》卷二方之五积散 101 组成 102 主治 10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104 加减 105 制备方法 11 《白喉全生集》方之五积散 111 组成 112 主治 11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12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五积散 121 组成 122 主治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五积散 1 拼音

wǔ jī sǎn

2 英文参考

Five Retentions Powd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wuji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五积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首。

4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之五积散 41 五积散的别名

催生汤、异功五积散、熟料五积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

42 组成

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去皮)、当归、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各三两,陈皮(去白)、炒枳壳、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桔梗十二两,干姜、厚朴(去粗皮)各四两[1]。

苍术20两,桔梗20两,枳壳6两,陈皮6两,芍药3两,白企3两,川芎3两,川归3两,甘草3两,肉桂3两,茯苓3两,半夏(汤泡)3两,厚朴4两,干姜4两,麻黄(去根节)6两。

苍术、桔梗各二十两,枳壳、陈皮各六两,芍药、白芷、川芎、川归、甘草、肉桂、茯苓、半夏(汤泡)各三两,厚朴、干姜各四两,麻黄(去根节)六两[2]。

43 制备方法

除肉桂、枳壳另研为末外,余药共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再入前二味药末和匀[1]。

上除枳壳、桂2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

上除枳壳,桂两件外,余锉细,用慢火炒,令色变摊冷,入枳壳,桂令匀[2]。

44 功效主治

功能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1]。

功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调经。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助气催产。解表温中,消痞调经。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身热无汗,头痛身痛,肩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脚气痹痛,疮疡痈疽,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湿者。阴经伤寒,脾胃不和。太阴伤寒,积聚腹痛。感寒发疟初作。寒湿伤肾,气滞腰疼,不可俯仰。产后身痛,兼感寒伤食。身热无汗,头痛身痛,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冷秘,寒疝,寒疟,恶寒无汗。附骨、咬骨二疽,初起不红不热,如同伤寒,渐次漫肿无头,筋骨疼痛,腿不能伸者。

45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热服[1]。

每服3钱,水1盏,加生姜3片,煎至半盏热服。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2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

每服三钱[2]。水一盏,加生姜三片,煎至半盏热服[2]。凡被伤头痛,伤风发寒,姜煎二钱,仍入葱白,食后热服[2]

46 运用

若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痃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加煨姜三片、盐少许;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寒发热,项背强痛,加葱白三寸、豆豉七粒;但觉寒热,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加炒吴茱萸七粒、盐少许;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加大枣;妇人难产,加醋一合,不拘时服[1]。

47 五积散的临床应用

1喘证:一男性农民,年约三十,素体坚强。自某年秋在田间遭受暴风雨之淋袭以后,即常发喘息咳嗽,遇冷即发,时发时愈,已有二、三年。症见咳嗽喘促,痰多泡沫,喉间如水鸡声,胸闷不能平卧,头痛,肩痛,腰背痛,两目似突,苦闷欲绝,并见头上有汗而两足冰冷,诊其脉沉弦而紧,舌苔白腻。予处方五积散,以麻黄、桔梗、陈皮、半夏等为君药,服药一剂,喘促大减,续服二剂,病去大半,嗣后,配制丸剂继续服用,即不闻再发。

2寒性深部脓肿:张某,女,26岁,因右腿疼痛两天。查右大腿内侧上1/3处疼痛,局部肿块,按之痛剧,皮色不红。微恶寒。体温37℃,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嗜中性79%。诊断:寒性深部脓肿。拟予五积散煎剂:麻黄五分,白芷、当归、白芍、法半夏、陈皮各三钱,苍术、川朴、枳壳、桔梗、甘草、川芎、桂枝各钱半,生姜三片,连须葱头五个。煎服两剂而愈。

3产后发热:郎某。女,26岁。产后36天因感受风寒而发热,服西药半月略有好转,但体温波动在376382℃之间,查血、小便均正常。现头痛身疼,项背拘急,食纳尚好,二便如常,体胖面红润,脉弦滑苔薄。为产后外感风寒,气血瘀阻,营卫失和,投五积散全方四剂低热即退净,诸症悉平。

48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阴阳表里通用之剂也。麻黄、桂枝所以解表散寒;甘草、芍药所以和中止痛;苍术、厚朴平胃土而祛湿;陈皮、半夏行逆气而除痰;芎、归、姜、芷入血分而祛寒湿;枳壳、桔梗利胸膈而清寒热;茯苓泻热利水、宁心益脾。所以为解表温中除湿之剂,去痰消痞调经之方也。一方统治多病,惟治法者变而通之。

2《方剂学》: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放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运用。

49 附注

《症因脉治》亦有本方,但无当归、芍药[1]。

催生汤(《医方类聚》卷二二九引《简易方》)、异功五积散(《医方类聚》卷五十六引《管见大全良方》)、熟料五积散(《医方集解》)、百病无忧散、调中健胃汤(《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本方诸药生用,名“生料五积散”(见《易简方》);《世医得效方》本方去麻黄,名“异功散”。

5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 51 处方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去芦头)十二两,厚朴(去粗皮)四两。

52 炮制

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

53 功能主治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五积散功在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治脾胃宿冷,腹胁胀痛,胸膈停痰,呕逆恶心;或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心腹痞闷,头目昏痛,肩背拘急,肢体怠惰,寒热往来,饮食不进;及妇人血气不调,心腹撮痛,经候不调,或闭不通,并宜服之。

54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

如冷气奔冲,心、胁、脐、腹胀满刺痛,反胃呕吐,泄利清谷,及倂癖症瘕,膀胱小肠气痛,即入煨生姜三片、盐少许同煎。

如伤寒时疫,头痛体疼,恶风发热,项背强痛,入葱白三寸、豉七粒同煎。

若但觉恶寒,或身不甚热,肢体拘急,或手足厥冷,即入炒茱萸七粒、盐少许同煎。

如寒热不调,咳嗽喘满,入枣煎服。妇人难产,入醋一合同煎服之。并不拘时候。

5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虺后方》之五积散 61 组成

肉桂、干姜、当归、白芍、半夏、枳壳、桔梗、白芷、麻黄、川芎各等分。

62 主治

《虺后方》之五积散主治阴阳两感,内伤生冷,外伤风寒,头疼呕吐,满身拘急,腹痛,憎寒发热。

6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加生姜、大枣、葱,煎汤下。

7 《普济方》卷一六八方之五积散 71 组成

石榴皮2分,荆三棱2分,巴豆2分,五灵脂2分,甜葶苈2分,大戟2分,芫花2分,甘遂2分,杏仁2分,大黄2分,乌梅2分,盐豉2分。

72 主治

《普济方》卷一六八方之五积散主治五积六聚,并酒积蛊气所伤。

7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空心温酒调下,病重2钱。如为丸,以醋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丸至30丸。伤酒,葛根汤送下;伤食,盐汤送下;气蛊,木香汤送下;水蛊,樟柳根汤送下。

74 制备方法

上药以头醋3碗,煮尽干,于砂锅内炒**,加陈皮、青皮、木香、瞿麦、豆蔻、砂仁6味在内,一处相和,研为细末。

8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方之五积散 81 组成

白芷2分,川芎2分,桔梗1分半,芍药2分,甘草(炙)2分,茯苓2分,当归2分,桂枝2分,半夏2分,陈皮5分,枳壳5分,麻黄5分,苍术1钱,厚朴4分。

82 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三方之五积散主治冬月痘出不快。

8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上除桂、枳2味别为粗末外,12味锉细,慢火炒令转色,摊冷,次入2味末,令匀。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 《周慎斋遗书》卷八方之五积散 91 组成

白芷3钱,桔梗3钱,当归3钱,陈皮6钱,川芎2钱,甘草2钱,茯苓2钱,枳壳2钱,半夏2钱,麻黄2钱,肉桂4钱(姜汁炒),厚朴4钱(姜汁炒),生姜3片,葱白7枚。

92 主治

《周慎斋遗书》卷八方之五积散主治肿病,脉浮无力。

9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为散服。

10 《博济方》卷二方之五积散 101 组成

苍术20两,桔梗10两,陈皮6两(去白),吴白芷子两,厚朴2两(去皮),枳壳4两(麸炒),官桂(去皮)春夏用3两,秋冬用4两,芍药1两,白茯苓1两(去皮),当归2两,人参2两,川芎1两半,甘草3两,半夏1两(洗7遍),干姜春夏用1两半,秋冬用3两。

102 主治

《博济方》卷二方之五积散主治一切气。阴气伤寒,或脾胃不和,内伤冷食,浑身疼痛,头昏无力,或痰逆,或胸膈不利、气壅,或多噎塞,饮食不下,及元气攻刺,两胁疼痛;女人血海久冷,月候不匀,走疰腹痛及不行,或产前胎不安,伤胎腹痛,或难产、胎死腹中者。

10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以末2钱,水1盏,煎至7分服。

104 加减

若阴气伤寒,手足逆冷,或睡里虚惊,及虚汗不止,脉气沉细,面青,或手足冷,心多呕逆,宜入顺元散1钱,同煎热服;如妇人生产痛阵疏及艰难,经23日不生,胎死腹中,或产母顿无力,产户干,宜入顺元散同煎,以水7分,酒煎数10沸,相次吃两服;遍身烦热头痛,每服更入葱白1茎,豉7粒,同煎服之。

105 制备方法

上各洗净,焙干。除官桂、桂壳另杵外,诸药同为粗末,分作6分,于大铁锅内以文武火炒令微赤黄熟为度,不可令焦,取出以净纸衬,安板床下,候冷,却入前枳壳、官桂末和匀,密器内收贮。

11 《白喉全生集》方之五积散 111 组成

苍术2钱,白芷2钱,法夏(姜汁炒)2钱,桔梗2钱,川芎2钱,银花1钱5分(姜汁炒),僵蚕1钱5分(姜汁炒),厚朴(姜汁炒)1钱,枳壳1钱,粉草1钱,煨姜3片。

112 主治

《白喉全生集》方之五积散主治白喉寒证,白见于关内,成点成块,或满喉俱白,色如凝膏,喉内淡红微肿,时痛时止,头项强痛,身重,恶寒发热,咳嗽结胸,声低痰壅,舌苔必白而厚,不思饮食,目眩倦卧,或手足冷逆,欲吐腹痛。

113 五积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五积散 121 组成

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干姜、桂心、半夏、枳壳。

122 主治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小营煎 31 处方 32 功能主治 33 小营煎的用法用量 34 运用 35 摘录 4 《罗氏会约医镜》卷三方之小营煎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小营煎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营煎 1 拼音

xiǎo yíng jiān

2 概述

小营煎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

3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小营煎 31 处方

熟地黄二至三钱,当归、白芍药(酒炒)、炒山药、枸杞子各二钱,炙甘草一钱[1]。

当归6克 熟地6~9克 芍药(酒炒)6克 山药(炒)6克 枸杞6克 炙甘草3克

32 功能主治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小营煎功能养血滋阴,治血少阴亏,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脉象细弱;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小腹虚痛[1]。

33 小营煎的用法用量

水煎,食远服[1]。

上药用水400毫升,煮取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34 运用

若惊恐怔忡,不眠多汗,加酸枣仁、茯神各二钱;虚寒者,去芍药,加生姜;气滞疼痛,加香附一至二钱[1]。

35 摘录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

4 《罗氏会约医镜》卷三方之小营煎 41 方名

小营煎

42 组成

当归23钱,熟地23钱,白芍(酒炒)2钱,山药(炒)2钱,川续断1钱半,枸杞2钱。

43 主治

《罗氏会约医镜》卷三方之小营煎主治血少阴虚,咽干舌燥,上下失血,脉细数者。

44 小营煎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45 加减

书名《普济方》《普济方》为中医方剂著作 。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橚(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包括脏象及脏腑诸病候)、身形(包括头、面、耳等部位所属及身形诸病)、诸疾(包括伤寒、杂病、疮疡、外科、骨科以及各种治法)、妇人(包括妇、产科)、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据《四库提要》记载:“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对于所述病证均有论有方,资料非常宏富。所涉范围广泛,叙述系统完善。现存永乐等明刻本及1949年后排印本。《普济方》全文阅读:zhongyiguji21tcm/74/pujifang/indexs方剂名普济方《李氏医鉴》卷二之普济方方名普济方组成白丁香30个(乃雄雀屎,凡用研细,甘草水浸1宿,焙干用)。主治《李氏医鉴》卷二之普济方主治咽塞生疮,喉痹,乳蛾。用法用量以砂糖和作3丸,以1丸绵裹含咽。即时遂愈,甚者不过3丸。《李氏医鉴》卷一之普济方方名普济方组成冬青叶。主治《李氏医鉴》卷一之普济方主治一切眼疾。用法用量贴之。制备方法研烂,入朴消。

详见百科词条:普济方 [ 最后修订于2015/11/6 18:17:53 共57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 31 处方 32 炮制 33 功能主治 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 41 组成 42 功效主治 43 制法 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5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用法 54 功能主治 6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三白散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7 《扶寿精方》之三白散 71 方名 72 组成 73 主治 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75 加减 8 《普济方》卷三十三方之三白散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8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9 《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方之三白散 91 方名 92 组成 93 功效 94 主治 9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96 加减 10 《万病回春》卷八方之三白散 101 方名 102 组成 103 主治 10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05 制备方法 11 《辨证录》卷五方之三白散 111 方名 112 组成 113 主治 11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2 《嵩崖尊生》卷十三方之三白散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主治 12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25 制备方法 13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三白散 131 方名 132 组成 133 主治 1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35 制备方法 14 《卫生总微》卷二十方之三白散 141 方名 142 组成 143 主治 1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45 制备方法 146 用药禁忌 15 《普济方》卷二四四引鲍氏方之三白散 151 方名 152 组成 153 主治 15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55 制备方法 16 《三因》卷十四方之三白散 161 方名 162 组成 163 功效 164 主治 16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66 制备方法 17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三白散 171 方名 172 组成 173 主治 1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175 制备方法 18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白散 1 拼音

sān bái sǎn

2 概述

三白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五首。

3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 31 处方

白牵牛子(半生,半炒,杵碎)、炒桑白皮、白术、木通(去皮节)、陈皮(去白)、甘草各半两[1]。

32 炮制

上捣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治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囊肿胀,大小便不利。常服导利留滞,不损脏气。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之三白散主治小儿初患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不利,因膀胱蕴热,风湿相乘者[1]。

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钱,姜汤调下,空心服,未觉再进。

每服二钱,水煎,不拘时服[1]。

3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方

4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 41 组成

杭粉1两,石膏3钱,轻粉5钱。

铅粉一两,轻粉五钱,煅石膏三钱[1]。

42 功效主治

《外科正宗》卷四方之三白散功在去热解毒,主治漆疮。

43 制法

为细末[1]

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韭菜汁或凉水调敷,纸盖[1]。

如无菜汁,凉水调敷。

5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 51 处方

白术、茯苓各三钱,白芍药二钱[1]。

52 制法

为粗末[1]

53 用法

水煎服[1]。

54 功能主治

《妇科玉尺》卷二方之三白散主治妊娠泄泻[1]。

6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方之三白散 61 方名

三白散

62 组成

煅石膏31g,轻粉(炒)3g,冰片15g。

63 主治

慢性湿疹,局部溃疡及搔痒者。

6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撤布,外敷藤黄软膏。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 《扶寿精方》之三白散 71 方名

三白散

72 组成

白术钱半,白芍药(炒)钱半,白茯苓2钱,泽泻1钱,厚朴(姜汁炒)1钱,黄连(炒)1钱,干姜(炒)5分,乌梅肉(煎用2钱,为丸用3钱)。

73 主治

泄泻。

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3片,水钟半,煎1钟,食前服。神曲糊为丸服更妙。

75 加减

如兼伤食,加神曲、麦芽各1钱。

8 《普济方》卷三十三方之三白散 81 方名

三白散

82 组成

远志(去心)、莲肉、白茯苓各等分。

83 主治

小便遗涩痛,赤白浊。

8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3钱,空心用好酒调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杂病广要》引《医林集要》方之三白散 91 方名

三白散

92 组成

白术、茯苓、芍药各等分。

93 功效

调胃去湿,益气健脾,和中养胃。

94 主治

感湿气,四肢懒倦,小便少,或下利,大便走泄,神思沉困,饮食减少;孕妇泄泻。

9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96 加减

腹痛甚者,加当归,倍芍药。

10 《万病回春》卷八方之三白散 101 方名

三白散

102 组成

白及1两,白蔹1两,白矾(煅)5钱。

103 主治

一切肿毒,诸疮疼痛。

10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用时入药于水碗中即沉底,外用桑皮纸托水搭于患处,热则再易,连搭连易,直待其肿处冰冷,将药敷上。立时即消。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 《辨证录》卷五方之三白散 111 方名

三白散

112 组成

白芍5钱,川芎5钱,栀子3钱,茯神3钱,天花粉3钱,当归5钱,白豆蔻2枚,南星1钱,菖蒲1钱,枳壳1钱。

113 主治

大怒之后,又加拂抑,事不如意,忽大叫而厥,吐痰如涌,目不识人。

11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12 《嵩崖尊生》卷十三方之三白散 121 方名

三白散

122 组成

白薇1钱,白蔹1钱,白芍1钱。

123 主治

遗尿滑脱之有热者。

12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酒调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眼科临症笔记》方之三白散 131 方名

三白散

132 组成

白矾3钱,硼砂2钱,冰片5分。

133 主治

炎性睑肿,暴发赤痒。

13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秋梨1个去皮核,捣涂之。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4 《卫生总微》卷二十方之三白散 141 方名

三白散

142 组成

砒霜、粉霜(2物先研细末)、石灰(研细,罗2次用)各等分。

143 主治

小儿走马急疳蚀唇,牙齿臭烂,逡巡狼狈者。

14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用以鸡羽尖摭少许,扫疮上,其疮便干。

145 制备方法

上相合,先左研千下,却右转研千下,当极细腻如粉。

146 用药禁忌

慎勿多用,恐毒入腹,无令咽津。此药儿小者难用。

15 《普济方》卷二四四引鲍氏方之三白散 151 方名

三白散

152 组成

陈萝卜子、地枯蒌(即萝卜种)、三白叶(生溪涧边,叶如蓝,顶上三叶白)。

153 主治

脚气。脚偏大如柱,皮肉不仁,时发寒热。

15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糊为丸,

16 《三因》卷十四方之三白散 161 方名

三白散

162 组成

白牵牛(略炒)2两,白术半两,桑白皮半两,陈皮半两,木通半两。

163 功效

导利留滞。

164 主治

膀胱蕴热,风湿相乘,阴(疒颓)肿胀,大小便不利。

165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姜汤调下,空腹服。初进1服,未觉再进。

16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7 《良朋汇集》卷四方之三白散 171 方名

三白散

172 组成

红绒(毛曷)子(烧灰)1钱,珍珠(煅)1钱,冰片1分。

173 主治

小儿牙疳,红白口疮。

174 三白散的用法用量

先用净米泔水洗,后上药。

175 制备方法

人参再造丸为方剂名,同名方剂约有2首。主要成分为乌梢蛇、天麻、羌活、威灵仙、僵蚕、白附子、当归、穿山甲(用代用品)、血竭、乳香、没药、人工牛黄、麝香、朱砂、人参、黄芪。具有益气养血,祛风化痰,活血通络的功效。用于气虚血瘀、风痰阻络所致的中风,症见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言语不清。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记载有此中成药的部颁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成药的药典标准。

详见百科词条:人参再造丸 [ 最后修订于2017/5/25 22:35:12 共605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方之三黄四物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三黄四物汤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摘录 4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三黄四物汤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44 附注 5 《医方集解》方之三黄四物汤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三黄四物汤 1 拼音

sān huáng sì wù tāng

2 概述

三黄四物汤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方之三黄四物汤 31 处方

当归、白芍药、川芎、生地黄、黄连、黄芩、大黄[1]。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三黄四物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1]。

34 功能主治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四方之三黄四物汤主治热盛经前吐衄[1]。

治月经来前,内热迫血上壅,吐血,衄血。内热壅迫,经前吐衄。

35 摘录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4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三黄四物汤 41 方名

三黄四物汤

42 组成

四物汤加黄连、黄芩、黄柏。

43 主治

《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三黄四物汤主治溃疡,六腑阳火烦热者,妇人血热肝旺症。

44 附注

《温热经解》本方用黄柏、酒芩、川连、川芎各五分,当归、白芍各一钱,生地二钱。

5 《医方集解》方之三黄四物汤 51 方名

三黄四物汤

52 组成

四物汤加黄柏、黄芩、甘草。

53 主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