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为何在唐朝之后就慢慢没落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为何在唐朝之后就慢慢没落了?,第1张

唐代以后,长安不再成为政治中心的主要原因是关中平原原始森林的毁灭、水田源的锐城、自然气候的剧变,以及漕运的断裂。

作为中国古籍最早记载的“天府之国”,长安所在的关中平原地区,原本是沃野千里、森林密布的环境优美之地;但是从秦汉开始,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从城市营建到居民日常生活,以及大规模的农业开垦,已经使得关中平原周边的原始森林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当时整个关中地区:“高山绝壑,耒耜亦满……田尽而地”,到了唐朝最鼎盛的开元天宝时期,整个长安城周围已经没有巨木可以供应采伐,以致伐木工人要从陕西长途跋涉到岚州(今山西省岚县)、胜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等地,才能取得营建宫室所用的巨木。

在森林资源消失的同时,长安周边水资源也日益枯竭,以致“八水绕长安”的胜景不再。先秦时期,关中地区水资源丰富,长安周边,有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水环绕。但是因为森林资源被破坏,失去了森林涵养,水资源急剧减少。到唐代末年,泾水、渭水、灞水等河流水流量越来越少,龙首渠、清明渠等人渠道也相继干涸;北宋时,潏水已经小到了可以趟水过河的程度。

森林资源被破坏,关中地区水土流失也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有雨则洪水泛滥,无雨则干旱成灾。自唐朝武德七年至开元二十九年的100多年里,长安周边的京畿地区,共发生了20起大型自然灾害,其中旱灾10次、水灾7次以及3次蝗灾。这种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长安城周边陷入了一种生态崩溃的环境中。

原先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因为生态环境的恶化,到唐朝中后期,关中平原已经变成了“地迫而贫,土瘠民贫”的穷困之地。在这种状况下,关中地区的粮食供应严重不足,不得不依靠东部江淮地区的漕运,供应长安的漕运,甚至有“斗米斗金”之说。

但是,安史之乱后,这种仰仗江淮为生的日子,也越来越艰难。江淮粮米转输需要走黄河,但是黄河和渭水,因为水土流失而泥沙淤积严重,行船十分艰难。到唐朝中叶以后,从渭水到长安的漕运水渠,甚至经常因为泥沙堵塞,不得不边挖沙边行船。但是随着水资源日益枯竭,到了唐朝末年,这种艰难的漕运也彻底断绝了。长安作为首都的血脉,至此断绝。

最终,904年,朱温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以更靠近江淮地区和黄河水运。长安城也被拆毁以建设洛阳。自此之后,古都长安就此沉寂。

中国的十大古都,分别是北京、西安、南京、洛阳、开封、杭州、安阳、大同、商丘、郑州。

一、洛阳。洛阳是建都最悠久的古都。有夏、商、周、魏晋南北朝以及隋唐等朝代建都的历史。洛阳这座古城可谓是历史悠久,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十三朝古都。

二、西安。西安建都的历史仅次于洛阳,也有这一千年的历史了。西安不仅是中国的十大古都之一,也是世界的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古称为“长安”。在这里不仅可以见到秦兵马俑,也可以领略到西安这座古都的悠久历史。

三、北京。有着900多年的建都历史,北京可以排到第三名。主要建都的朝代,有辽、金、元、明清。被我们所熟知的清朝入主中原后,把北京作为国都向呈现给我们出紫金城这座宏伟的建筑,也带来了更为璀璨的文化。

四、开封。主要建筑的朝代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以及五代、辽、北宋金等。古称汴州、东京。当时的开封城还是十分繁华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五、南京。主要的朝代有东晋、南唐、太平天国以及中华民国。在中国历史上南京这座古都尤为重要。也被称作“金陵”,是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六、安阳。主要建都的朝代有商朝、曹魏、东晋北齐等。有着500年的建都历史,是中国的文字之都,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早期文化的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七、杭州。主要的建都朝代有南宋。在南宋时,杭州被称作"临安",也是吴越文化的发祥地。杭州的文化底蕴也是非常深厚。

八、大同。古称“平城”。在历史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地里环境上作为中原的保障发生过很多次战役。

九、郑州。被称五朝古都,华夏文明的起源地。如今也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

十、商丘。三朝五帝的建都之地,属于汉粱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西安发现柳公权书丹石碑已经断裂为三部分,分别是碑首、碑身上半部分、碑身下半部分。碑身上半部分刻有“赠扬州大都督杨公”等字样,刻字清晰,书法结体遒劲,棱角外露。

这也表明,碑主人为唐杨承和,为唐宪宗至文宗时期的大宦官,官居从一品,曾参与拥立唐文宗。

经核算测量,碑身长284米,宽108米,厚032米。据专家介绍,此碑确为柳公权书丹,碑文刻字清晰,书法结体遒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完成时柳公权的年龄应该在59岁(左右),正是他柳体形成的时候。

扩展资料

专家表示价值非常大估计会定国宝:

西安市文物认定专家委员会委员陈根远先生,同时也是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他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杨承和、王起、柳公权都是同时代人。

碑林有唐穆宗长庆二年十二月一日立的《梁守谦碑》,碑文即由杨承和撰并书。“杨承和原来是很大的宦官,后来被处理了,但死后第二年得到了平反。我想这肯定是他获平反以后立的碑,也就是柳公权在书《玄秘塔碑》前的三四年吧。”而王起是唐朝宰相、学者,司徒王播之弟,祖籍太原。  

“这个碑石价值应该非常大,估计将来应该会被认定为国宝级文物。因为即便是上世纪80年代初入藏碑林的《回元观钟楼铭》跟这个体量都不能比,去年出土的颜真卿书丹罗婉顺墓志也不能跟它比,因为它是神道碑,是碑石啊。过去的金石文献中没见到有记载,有可能很早就埋到土里了。既然省文物局已经发布消息说是柳公权书丹的碑石,那肯定没问题。”

凤凰网-西安发现柳公权书丹石碑:国宝级文物

马伯庸,一个公认的“文学鬼才”,其作品涵盖悬疑、历史、科幻多个领域;文学功底深厚,曾获人民文学奖、科幻银河奖、朱自清散文奖等多个专业文学奖项。在网络上有一大批极其忠实的读者追随他多年。

而马伯庸对西安的好感非常明显,他多次来西安,个人也非常喜欢过去的长安城。此次来西安,马伯庸应邀参观了陕西省图书馆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在陕图举办了《显微镜下的大明》新书分享会。分享会前,马伯庸接受了华商报、华商网的专访,他分享了很多写书、读史的心得,谈到自己非常尊敬的历史人物诸葛亮时,马伯庸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谈及自己热爱的长安,马伯庸也很感慨,在他看来无论是当年的长安还是现在的西安,都是满足很多文化人一生梦想的地方。

他说就是非常厚,走哪哪都有古迹能看见,这跟别的城市不一样,别的城市有固定的景点,西安真的是走到哪,远处一个塔,就是古籍里文献里经常能看到的,甚至坐地铁看到很多地铁站的名字,比如“韦曲”,就能想到很多诗词,联想起当年的韦曲的花啊,还有相关的文化。现在的西安是一个能让人产生无数联想的地方。

历史题材不一定完全是沉重的,我问过很多读者为什么对历史感兴趣,他们的回答都差不多,就是并不是对历史中的某一个人或某一个事感兴趣,而是从这些人、这些事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现代人读历史读的是一种共鸣。历史无所谓沉重或轻松,而是你能不能找到你和历史中相契合的那一个点。所以在写的时候,会刻意地思考一下,到底现代的人会想从历史中提炼出什么东西,这些东西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