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一直讲究阴气和阳气,那么阴气和阳气到底算什么形态的东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7收藏

中医一直讲究阴气和阳气,那么阴气和阳气到底算什么形态的东西?,第1张

中医一直讲究阴气和阳气,我们日常中也会经常听到“阴虚”“阳盛”等词汇。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明白阴气和阳气究竟指的的什么,这确实也很值得我们去探究一下。

中医是博大精深的,这也是咱中国所独有的医人治病的方式。中医中的阴气和阳气是相对而言的,阴气指人体内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气,阳气是指人体内具有温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气。阴气和阳气一主静一主动,一主凉一主热。

阴气在人体中是指寒冷、抑制的部分,阳气是指人体中具有温热、兴奋的部分。中医里面经常提到的阴虚,就是指人体内的体液和油脂分泌不足,身体呈缺水状态。患有阴虚的人,会有眼干、嘴干、皮肤干、手足心热等症状。而中医中的阳气盛,大多是指人的火气大,会伴有心烦气躁、焦虑、激动、失眠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阴气和阳气的记载,而且关于两者的概念颇多。说法一:“阴气是指自然界的寒凉之气,阳气是指温热之气。”说法二:“阴气是指人体的在下之气,阳气是指人体的在上之气。”说法三:“阴气是指人体的体内之气,阳气是指人体的体表之气。”各种说法众说纷纭,但是都是有一定道理的。

中医中的阴气和阳气都属于气的范畴,是人体中两类具有不同作用和运动趋向的细微的物质和能量。中医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将人体的某些症状根据阴气和阳气进行了划分,并且制定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以及治疗药物。

阴阳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系古人对自然界万事万物性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观察 、归纳的总结。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则是古代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经验相 结合的产物。即以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消长与转化的观点,说明人与自然 界的关系,并概括医学领域里的一系列问题。 解剖方面:归纳人体脏腑 组织的属性如《灵枢.寿天刚柔篇》:「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 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生理方 面:分析人体的生理机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 极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代表着物质的储藏,是阳气能量的 来源;阳代表机能活动,起着卫外而固守阴精的作用。 病理方面:阐明 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 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又如《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 ,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等等。 诊断方面:对病症 属性归类的总纲,把阳证与阴证作为总的鉴别要领。如《素问、阴阳应象 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治疗方面:确定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调整阴阳相对平衡的原则。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寒 者热之,热者寒之」又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病治阴,阴病治 阳。」等等。此外,药物的性能、针灸的手法等,也有相应的阴阳属性。 临床上,就须注意证之阴阳与治之阴阳的关系。综上说明,阴阳既是基础 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总结临床经验的工具。但是,这个学说也只能 根据一些直觉的体验对事物内部的相互关系作粗略的说明。

阳气与“阴气”相对。泛指它们所代表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 物质来说,阳气指机能;就脏腑机能来说,则六腑之气为阳气;就营卫之 气来说,则卫气为阳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於外表的,向上 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余可类推。

阴气与“阳气”相对。泛指它们的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一。如就机能与物质来 说,阴气指物质;就脏腑机能来说,则五脏之气为阴气;就营卫之气来说 ,则营气为阴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内里的,向下的,抑 制的、减弱的、重浊的为阴气。余可类推。

炅为九气之一。炅则气泄为病机,又称热则气泄 。指热邪致病,易使腠理疏松,玄府开张而多汗,导致气随津泄的病理变化 。炅为九气之一,热之意。气泄,指阳气外泄。热则毛窍腠理疏松而多汗,阳气随汗散泄于外。《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

详见百科词条:炅则气泄 [ 最后修订于2015/12/21 10:01:54 共14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什么是阳气,何为气

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1阳气释义

在几千年的道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阳气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对于阳气亏损比较严重的,应该经常艾灸关元、归来、命门及肾俞。艾灸扶阳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特别是对于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实验证明,艾灸对于阳气的亏损是有疗效的,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那么阳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3疾病原因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4临床症状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结石等)及外来物质(如风、寒、湿气等)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5治疗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6扶阳固本

艾灸调理阳气的特点:宣通是针对阳气被郁,运行不畅而言,温补是针对阳气虚损,失于温壮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但临床病变错综复杂,运行不畅,和失于温壮往往是阳气病变的两个方面。

故治疗中,当重视两方面共同互济的联系,宣通阳气使阳气运行宣畅,可以促进和发挥阳气的功能,如辛温解表祛邪,宣畅阳气,使卫阳营阴得以和调;温壮阳气也可以促进阳气的活动力,如温阳化气,气化水行,使阳气畅旺。

阳气对人体起到温薰脏腑,濡养筋骨的作用,就如阳光普照万物,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所具备的能量,人一生的阳气是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减枯竭的一个过程。阳气足则体健,阳气弱则体衰,阳气竭则身亡。因此,阳气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补阳,壮阳就是为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艾灸所用的艾草是一种纯阳性植物,经过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是补充阳气,延年益寿的最佳捷径。

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艾灸用的原料是艾草制成的。艾草,又名冰台,产于山的阳面,充分的吸取太阳的精华,是一种纯阳植物。艾草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药理成份。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镇静之功效。艾叶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热、止血、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祛除病邪的方法。艾灸是中医五大主流疗法中唯一具有物理和药理综合疗效的学科。艾灸过程中释放的近红外线比远红外线的调节作用更强,能将艾烟中的有效成份输送到脏腑和病灶之处。所以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7生活保健

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黄帝内经》中提到:阳气者,本立而道生,荣卫外而气化阴阳也。所以说阳是生命的根本。关于阴阳的概念,在中医典籍中并不是很多,也不太清楚。但是对于中医对阳气的解释,相信大家都有自己一致的看法。)

“阳气者”指的是“万物之根本”“生之本也”,“道生”指的是阳气和阴气同时存在。阳气者,道也者,阴与阳相反相生相克关系而生成一种物质现象或事物、现象之存在与产生形式又同相逆的对立关系,称为“阳虚”。阳虚者是指机体内阳气虚损、元气不足所致的症状。阳虚者常常伴有脾气虚弱、畏寒怕冷等表现为消瘦、倦怠无力等表现。

中医认为,人体的功能就是以阳为基础的新陈代谢活动。当人体进入衰老阶段时,以阴精为主导的生命活动会逐渐减少、消退,从而导致阳气衰竭、阴阳失调,进而引起各种疾病。在生命的生理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就像是阳气。《黄帝内经》指出:“元者,阳也,故天之道谓之顺,顺则阳生,逆则阳死”。说得很明白“元为始,始就生”。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已经形成了元阳之气;而人体在生理活动中又遵循着阴阳互相转化、相互制约的规律来完成生命活动,这样就形成了阴阳五行和谐相处、相互制约的自然规律;生命活动既是物质活动又是精神和意识活动所组成的体系,人作为自然界唯一没有死亡的生命体,因此也存在着生命行为与物质行为之间的平衡关系和互相制约关系

阳气就像秋天,要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要让外面的寒气侵入。冬天虽然寒冷,但是我们身体内的阳气是很充足的,不会因为寒冷而出现生病的情况。并且阳为万物之母,是推动整个身体运行的动力。阳气通于全身百骸,有温煦全身上下四肢百骸之功。

人的生命活动,依靠天地间的阳气的固摄作用,才能维持生命活动。阳气具有固摄作用,它可以通过一定渠道向外排泄人体的邪气,同时保持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邪气在人体内淤积久了就会形成血瘀或痰饮等病理产物,从而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中医认为阳气具有固摄作用,就像生命活动的道路上必须要有一条大路一样,有阳气就能固摄和保证这个大路能够正常走下去。

在中医看来,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是阳气。人体的气机运行来源于太阳和人体脏腑功能之间的相互协调。人体气血运行、阴阳平衡需要有阳气支持、温煦,如果气血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血障碍。

根据《医学就会》记载,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气为阳气。

在中医当中,所谓阳气就是指人体的具有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作用的气。中医理论中,阳气的功能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

1 推动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血液的循环以及各个器官的功能。如果体内阳气不足,就会导致人体出现畏寒、四肢不温、精神倦怠、气短懒言等情况,甚至还可能会导致发生严重的疾病。

2 温煦功能:这种功能可以维持人体的体温,使人体的各个部位保持正常的温度和活动。如果体内阳气不足,就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畏寒、四肢发凉、腹泻等症状。

3 防御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保护人体不受疾病的侵害,包括抵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体内阳气不足,就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等问题。

4 固摄功能:这种功能可以控制人体的津液、血液等物质的正常运行,避免出现流汗过多、尿频、出血等症状。如果体内阳气不足,就可能会导致人体出现容易流汗、尿频、出血等问题。

因此,保持体内的阳气充足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适当的运动、避免过度劳累等方式来保持体内的阳气充足。

阳经又称阳脉。经脉中之属阳者,包括手足三阳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等。《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形有余则泻其阳经。”《黄帝内经素问·水热穴论》:“所谓盛经者,阳脉也。”太阳经:指阳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于吾人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亦最先发病之经脉。少阳经:有阳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故为太阳与阳明两经之枢纽。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后阶段,亦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在中医学上五脏属阴属里故为内,六腑属阳属表故为外,有相互表里配偶之意,而阴经属阴、属内,阳经属阳、属外相对,所以阴经和阳经同脏腑表里关系一样,配成一对一对,其配对情形如下:手太阴肺经(里)配对手阳明大肠经(表)足阳明胃经(表)配对足太阴脾经(里)手少阴心经(里)配对手太阳小肠经(表)足太阳膀胱经(表)配对足少阴肾经(里)手厥阴心包经(里)配对手少阳三焦经(表)足少阳胆经(表)配对足厥阴肝经(里)

详见百科词条:阳经 [ 最后修订于2016/8/21 15:15:57 共45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常常听人提到要补阳,壮阳,扶阳,那么究竟什么是阳气呢,和肾气是一样的吗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为什么要补充阳气呢?

什么是阳气,何为气

气是构成世界物质的本源,人体的气充斥于全身无处不在,按分布及特点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中气五气,这些统称阳气。

1阳气释义

在几千年的道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古人云:有形之躯壳,皆是一团死机,全赖这一团真气运用于中,而死机遂成生机;人身立命就是一个火字,真气命根也,火种也,人活一口气,即此真气也。

阳气就是真气,储藏在肾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元气,常说的元气大伤,即是伤了阳气。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

《黄帝内经_·素问》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空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大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所以,养护阳气是养生治病之本。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阳气,就功能与形态来说,阳气指功能;就脏腑机能来说,指六腑之气;就营卫之气来说,指卫气;就运动的方向和性质来说,则行于外表的、向上的、亢盛的、增强的、轻清的为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2阳气来源

阳气来源有二:一为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为后天性,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机体运转、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人的正常生存需要阳气支持,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越充足,人体越强壮。

阳气不足,人就会生病。阳气完全耗尽,人就会死亡。它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内经·灵枢》上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

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所以,“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养阳。但善养生者,又必须宝其精。因为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

首先,阳气是生命的根本。

对于阳气亏损比较严重的,应该经常艾灸关元、归来、命门及肾俞。艾灸扶阳对亚健康人群的预防与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

特别是对于阳气不足,引起的一系列亚健康状态,实验证明,艾灸对于阳气的亏损是有疗效的,扶阳”的“扶”字,清阮元解释为:《助也》、“护也”、“治也”,意指“扶”有帮助、保护、调节治理之义。而“扶阳”一词本身就具有宣通、保护、温助、调理阳气,从而使人体阳气宣通、强盛之含义。

现代人由于工作及生活的严重压力,或其自身所有的不良嗜好,常常会出现浑身无力,精神疲乏,失眠健忘,脾气暴躁等亚健康症状,甚至有的女性不到四十便提前进入更年期,这些疾病都是由于阳气消耗过度所致。那么阳气是怎么被消耗掉的呢,由于运动,思考,劳累,精神损耗等因素,都在不知不觉中一点点的消耗我们的阳气,当阳气透支的时候,生命也就画上了句号。

3疾病原因

阳气不足的原因即在于人体消耗的阳气超过了补充的阳气量,致使人体阳气总量低于维持正常运转所需。

4临床症状

阳气不足最直接的表现为身体不能维持恒温,常态下表现为基础体温下降,致使气血运行速度变慢,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下降,一些病理产物及外来物质不能及时排出而瘀积成疾。如果阳气稍有不足,人体功能基本能维持,但人会有肥胖、手脚冰凉、腰酸背痛等各种不适症状。

如果阳气不足程度加剧,人体基础体温就会进一步下降,在一些原有旧疾、旧伤或先天缺陷处瘀积堵塞现象更为严重,致使这些部位生理功能明显失常,因其堵塞部位与程度的不一样而外在突出表现为某一部位的病变。癌症只是堵塞程度更为严重。如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脉象上均显示肝部有堵塞,只是堵塞程度逐次加深。癌症则可称为“寒凝重症。”

5治疗原则

阳气不足导致的寒凝诸症的治疗之本则在于“补充阳气,驱除阴邪”,提升五脏六腑的运化功能,增强机体的自愈能力,待到阳气充足,六脉平和,自然诸病已愈,身体素质全面恢复。

6扶阳固本

艾灸调理阳气的特点:宣通是针对阳气被郁,运行不畅而言,温补是针对阳气虚损,失于温壮而言,二者是有区别的,但临床病变错综复杂,运行不畅,和失于温壮往往是阳气病变的两个方面。

故治疗中,当重视两方面共同互济的联系,宣通阳气使阳气运行宣畅,可以促进和发挥阳气的功能,如辛温解表祛邪,宣畅阳气,使卫阳营阴得以和调;温壮阳气也可以促进阳气的活动力,如温阳化气,气化水行,使阳气畅旺。

阳气对人体起到温薰脏腑,濡养筋骨的作用,就如阳光普照万物,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茁壮成长。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正常代谢所具备的能量,人一生的阳气是由弱变强再逐渐衰减枯竭的一个过程。阳气足则体健,阳气弱则体衰,阳气竭则身亡。因此,阳气决定着人的健康与生命。

补阳,壮阳就是为顺应自然规律,补充日常消耗的阳气,使身体达到一个阴阳平衡的状态,人的生命力才能更加旺盛。艾灸所用的艾草是一种纯阳性植物,经过燃烧后,作用力更强,是补充阳气,延年益寿的最佳捷径。

艾灸是补充人体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艾灸用的原料是艾草制成的。艾草,又名冰台,产于山的阳面,充分的吸取太阳的精华,是一种纯阳植物。艾草含有多种矿物质、维生素、蛋白质、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药理成份。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镇静之功效。艾叶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热、止血、镇痛、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

艾灸就是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祛除病邪的方法。艾灸是中医五大主流疗法中唯一具有物理和药理综合疗效的学科。艾灸过程中释放的近红外线比远红外线的调节作用更强,能将艾烟中的有效成份输送到脏腑和病灶之处。所以艾灸是古今公认的补充阳气最有效的方法。

7生活保健

散步、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但是,运动要注意适量,不要超过自己身体的承受能力,青壮年运动量可大一些,老年人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自我按摩等慢运动。

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2点之前入睡,晚上23点到午夜1点,也就是子时,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这个时候是一天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候。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