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药典籍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收藏

中华医药典籍有哪些,第1张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哲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主义辨证思想。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 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 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 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所以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我们每一位龙的传人都应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医学而感到骄傲,为我们的杰出的祖先而感到自豪,并为沉睡了两百年的祖国中医的现代化及世界化而做一些诚挚的努力, 因为仅有极少数人的努力是不足以推动这个伟大的事业的!可以预见,只有当伟大的中医真正复兴的那一天才将是整个中华民族真正意义上复兴的那一天!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难经》

中医理论著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原题秦越人撰,但据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张仲景《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张仲景《金匮要略》

汉代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论述妇人妊娠、产后、杂病脉证并治,内容丰富。共有原文45条,载方40首,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篇中对妇产科病的辩证论治严谨,治法、剂型多样,已具中医妇产科学的雏型,为后世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唐本草》亦称《唐新修本草》,有时简称《新修本草》,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编修成功的,由唐朝政府颁行,这是国家颁定药典的创始。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而外国最早的药典--牛伦药典是1546年由牛伦堡政府刊行的,经《唐本草》晚九个世纪,所以《唐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

《新修本草》原指三部分文献而言,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据多数文献记载以上三部分共五十四卷;《本草》二十卷,《本草目录》一卷、《药图》二十五卷、《药图目录》一卷、《图经》七卷。《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文。《图经》和《药图》早已失传,无可考见。仅有《本草》这一部分,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如今只有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我们现丰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新修本草》本书共载药850种,比《本草经集注》增加药物114种。对每味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用和主治都作了详细介绍。在编纂体裁上有所创新,为了便于采药和用药时的正确辩认,除传统用文字记述的《本草》外,还首创详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后者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

《新修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巨大著作。此书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药物学更向前发展。

李时珍《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全书52卷,约200万言,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是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共收录了中药一千八百三十二种,共五十二卷。

在药物解说方面,本草纲目包括八个部分:

释名,罗列典籍中药物的异名,并解说诸名的由来;

集解,集录诸家对该药产地、形态、栽培、采集等的论述;

修治,介绍该药的炮制法和保存法;

气味,介绍该药的药性;

主治,列举该药所能治的主要病症;

发明,阐明药理或记录前人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正误,纠正过去本草书中的错误;

附方,介绍以药为主的各种验方及其主治。

李时珍根据古籍的记载和自己的亲身实践,对各种药物的名称、产地、气味、形态、栽培、采集、炮制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并通过严密的考证,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他在书中介绍和考证了许多来自南亚的药物,并广征佛书,给其中许多药物注出了梵文译名,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吴鞠通《温病条辨》

吴塘,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758-1863),清代著名医家。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4年后,他的侄儿患了喉疾,请了大夫以后,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请来几位大夫,胡乱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发黄疸而死。吴鞠通当时学医未成,深感锥心疾首,他的境遇竟与汉代张仲景感于宗族数百人死于伤寒而奋力钻研极其相似。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三焦辨证”法:就是将人体“横向”地分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为主,中焦以脾胃为主,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及膀胱。由此创立了一种新的人体脏腑归类方法,此法十分适用于温热病体系的辨证和治疗,诊断明确,便于施治。而且确立了三焦的正常传变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顺传”途径,“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始上焦,终下焦。”因而,由传变方式也就决定了治疗原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同时,吴氏对《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同样采取了积极采纳的态度,认为“伤寒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入深,须横看;本节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这些理论,虽然从立论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实际上仍是对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法的继承,并对其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对疾病变化的认识上,是可以权衡协调的,二者并无矛盾之处。同时,三焦辨证法也完善了叶天士卫气营血说的治疗法则。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吴塘对中医学的贡献,在于对中医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论上的完善,尤其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他对于理论的发挥和留下的诸多方剂,可以说使得中医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热性病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比读的“四大经典”。可见该书在中医理论发挥上的重大意义。吴鞠通,是中国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设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本草纲目》的读后感

《本草纲目》是明朝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为修改古代医书的错误而编,(1518-1593年)以毕生精力,亲历实践,广收博采,实地考察,对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9年编成,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共有52卷,载有药物1892种,其中载有新药374种,收集医方11096个,书中还绘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图,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是我国医药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先后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对人类近代科学以及医学方面影响最大

它的成就,首先在药物分类上改变了原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采取了“析族区类,振纲分目”的科学分类它把药物分矿物药、植物药、动物药又将矿物药分为金部、玉部、石部、卤部四部植物药一类,根据植物的性能、形态、及其生长的环境,区别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等5部;草部又分为山草、芳草、醒草、毒草、水草、蔓草、石草等小类动物一类,按低级向高级进化的顺序排列为虫部、鳞部、介部、禽部、兽部、人部等6部还有服器部这种分类法,已经过渡到按自然演化的系统来进行了从无机到有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这种分类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尤其对植物的科学分类,要比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早二百年

《本草纲目》不仅在药物学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学、地质、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它在化学史上,较早地记载了纯金属、金属、金属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同时又记载了蒸馏、结晶、升华、沉淀、干燥等现代化学中应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时珍还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样,都是具有山河的天体,“窃谓月乃阴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尔”《本草纲目》不仅是我国一部药物学巨著,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正如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中指出:“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

智者何以完成巨作,从下面的故事中,我备受激励!

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习李时珍三十八岁时,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太医院是专为宫廷服务的医疗机构,当时被一些庸医弄得乌烟瘴气李时珍再此只任职了一年,便辞职回乡李时珍曾参考历代有关医药及其学术书籍八百余种,结合自身经验和调查研究,历时二十七年编成《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明以前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在国内外均有很高的评价,已有几种文字的译本或节译本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李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父亲李言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学自十四岁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举人均名落孙山于是,他放弃了科举做官的打算,专心学医,于是向父亲求说并表明决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实面前终于醒悟了,同意儿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几年,李时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医生

传说明代名医李时珍,一天外出采药,看到一个村庄田园荒芜,无人下地劳动,原来这个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个茅草屋里,他看见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药来,让老人喝下,停了一会,老人出了一身汗,症状减轻了许多李时珍询问了一下情况,才知道村里先后来过几个走江湖的郎中,给他们开过药,还说什么“吃上一副药,包管你药到病除”可是吃了十来副了,仍不见效李时珍便找来煎过的药渣,仔细一看,大部分是假药假药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当受骗了,他们对庸医痛恨不已李时珍看药渣的事,传遍了附近的村庄,人们纷纷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药和带来的药渣叫李时珍鉴别,因为人太多,看不过来,只好让大家把药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个个摊开放好,逐个查看,拣出真药,扔掉假药、劣药,并教大家如何识别伪劣中草药,防止再上当受骗从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过的药渣倒在路口处,盼望过路的良医识别真假,于是这个风俗就盛行起来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实践无可厚非,更令人感动的是智者确立志向的伟大,拯救苍生的慈怀!

《本草纲目》的故事于行医的十几年中,李时珍阅读了大量古医籍,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古代的本草书籍 “品数既繁,名称多杂或一物析为二三,或二物混为一品”(《明外史本传》)特别是其中的许多毒性药品,竟被认为可以“久服延年”,而遗祸无穷于是,他决心要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从三十一岁那年,他就开始酝酿此事,为了“穷搜博采”,李时珍读了大量参考书家藏的书读完了,就利用行医的机会,向本乡豪门大户借后来,进了武昌楚王府和北京太医院,读的书就更多,简直成了“书迷”他自述“长耽嗜典籍,若啖蔗饴”(《本草纲目》原序)顾景星在《李时珍传》里,也赞他“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瞡”他不但读了八百余种万余卷的医书,还看过不少历史、地理和文学名著及敦煌的经史巨作连数位前代伟大诗人的全集也都仔细钻研过

他还从中摘录了大量有关医药学的诗句而这些诗句也确实给了他许多真实有用的医药学知识,帮助他纠正了前人在医药学上的许多谬误如古代医书中,常常出现“鹜与凫”它们指的是什么是否有区别历代药物学家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李时珍摘引屈原《离骚》中的“将与鸡鹜争食乎”,“将泛乎若水中之凫乎”两句,指出诗人把“鹜”与“凫”对举并称,就是它们不是同一种禽鸟的明证他又根据诗中对它们不同生活环境的描绘,证明“鹜”是家鸭,“凫”是野鸭子,药性不同屈原的诗赋,竟成了李时珍考证药物名实的雄辩依据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的混杂,使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十分的不明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在“纸上猜度”,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倍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著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象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极不一致类似此情况很多,李时珍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搁下笔来

他首先在家乡蕲州一带采访后来,他多次出外采访除湖广外,还到过江西、江苏、安徽好多地方均州的太和山也到过盛产药材的江西庐山和南京的摄山、茅山、牛首山,估计也有他的足迹后人为此写了“远穷僻壤之产,险探麓之华”的诗句,反映他远途跋涉,四方采访的生活 李时珍每到一地,就虚心地向各式各样的人物请求其中有采药的,有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打猎的热情地帮助他了解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芸苔,是治病常用的药但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农本草经》说不明白,各家注释也搞不清楚李时珍问一个种菜的老人,在他指点下,又察了实物,才知道芸苔,实际上就是油菜这种植物,头一年下种,第二年开花,种子可以榨油,于是,这种药物,便在他的《本草纲目》中一清二楚地注解出来了

可见,完成一项事物不是只靠一时冲动,还得靠长时间的坚持和辛勤的劳作!

再者,我谈谈对这一著作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它让我懂得营养的重要性及中国药学中的辉煌篇章

《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成书于万历六年(1578),分十六部,六十卷,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附方”搜集古今医家和民间流传方剂一万一千余首,并附一千一百余幅药图,内容极为丰富,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与经验,是中国药物学、植物学等的宝贵遗产《本草纲目》引据古今医家书目三百六十多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五百九十多卷,广泛吸收了传统医学及经史百家的精华,无愧于中国本草学的集大成者,在世界上也有重大影响,《本草纲目》有多种外文译本在国外流传,为世界药物学者、植物学者及其他许多学者所重视而就在这部影响深远的本草学巨著中,我们依稀可见陕南中草药那尊贵的身影,通过仔细研读,其身影越来越具体、生动、清晰,陕南中草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随之显现出来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引据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宋苏颂《图经本草》、唐苏恭《唐本草》等本草学著作中的相关记载,以“释名”确定药物名称,“集解”叙述药物的产地、形态、栽培及采集方法,对每种药物的地域分布及最佳产地都有详细阐述,而这些对于中草药地域分布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及产地与品质的关系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草纲目》中对陕南中草药的记载品种多样,内容丰富,充分显示出陕南中草药在中国中草药历史上的突出地位为了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现精选出几种最具陕南特色,产地地道,历史悠久,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中草药品种,以适应陕南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础和面积不断扩大的需要,为陕南中药材基地建设和中药产业化发展服务目前,陕西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已批准在陕西理工学院成立陕西省汉中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将更加有利于陕南的中药材基地建设,再结合本草学典籍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宣传,必将促进陕南中药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其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其历史价值不容忽视!同样它包含的地理,人文,文学,还有经济价值,更不容怀疑

好多产业都与其结下不可分离的关系,农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保健药物的开发与使用,科研等领域都与之密切相关

为人知所以伟大,还来之于其人的价值!

《本草纲目》作为16 世纪的百科全书,虽然没有专章阐述哲学思想,但在论医、论药的字里行间充满着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李时珍探索医药科学奥妙之所以取得光辉成就,原因之一是他始终坚持了辩证思维方法他坚持整体思维方法,充分揭示人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揭示人体内部脏腑、经络之间的整体关系,揭示辨证同论治的辩证统一原则他坚持辩证的发展观,深察古今医理、药理的发展过程,总结古今疾病的异同和药物兴衰、衍变的客观规律性他善于用两点论观察分析问题,从病变的当今,预见其未来,肯定药物干治病有利,也指出久服良药存在走向反面的可能性他从质与量辩证统一的观点观察方药,从药物量的差异,看整个方剂的质的变化;掌握药物的配伍的份量和药物炮制的火候无论病证的变化还是药物的发展,既有常规,又有变异,李时珍时时留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执常以迎变,观变而知常掌握医与药的无穷变化,发挥医家的主观能动性,行使司命卫生的主动权《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各种思维方法的熟练运用,对古代辩证思想方法的发展,显示了我国16 世纪民族智慧的精华

一、 天人统一的整体思维方法

二、 二、以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三、 三、相反相成的矛盾分析法

四、 四、质和量相统一的度量分析法

五、 五、执常御变的常变统一思想

创作光辉的科学著作,没有正确的认识路线作指导,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在认识上得益于传统哲学唯物主义经验论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是李时珍研究医学、药物学,从事科学创造的思想武器,它指导李时珍在攀登祖国医学科学高峰的险途中不致迷失方向,进而取得辉煌的胜利传统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指引李时珍在药物学研究过程中循名责实,明体达用,注重实践,勤干调查,遇物必格物穷理,审其虚实,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用科学的方法,探讨病理、医理、药理,征服疾病,拯救急难李时珍坚持唯物主义认识论原则,有力地批判了当时盛行的陆王心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对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贡献也很突出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李时珍研究医药注重从实际出发,讲求名实统一,循名责实“名”和“实”是传统哲学中一对认识论范畴“实”,指客观存在的事物,它是第一性的;“名”,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概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是第二性的循名责实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路线,它要求名与实一定要相符合,即名副其实,反对名实割裂,名不副实李时珍是一位潜心科学研究的有心人他常常从经史百家著作中偶一闪现的历史故事中,深入体察某些药物的性能

二、遇事必穷其理

李时珍有强烈的格物穷理精神他从事医学、药物学研究,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其奥秘在于他遇事必穷其理,其格物穷理精神异于常人格物穷理是我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认识论原则唯物主义者主张格物穷

理,唯心主义者同样主张格物穷理,但二者的认识路线则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者认为,一切物理都包含在万事万物之中,离开客观存在的事物无所谓物理,不存在离开客观物质的虚托孤立的理理就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性;穷理就是通过人们的认识活动,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发现其规律格物的过程,首先要使人们的感官接触客观事物,进一步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唯心主义者则不然,他们认为“理”先于客观事物而存在,可以脱离客观事物而独立;或者认为未有宇宙

之先,“理”已存在,宇宙万物乃由它所派生;或者认为“理”就是人心,有了心才有理,离开了心,“理”就不存在了他们认为“穷理”只须在心上用力,就能把握理,这就是他们的格物观两种格物穷理的哲学路线,宋明时期争论不休李时珍主张的格物穷理,属于唯物主义路线他坚决主张从客观存在的事物中去探索事物本质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性他认定物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心中固有的,而靠人们花力气从事物中发掘出来李时珍反复表明,他决心重修本草,目的就在于格药物之理格物穷理对于一个医药家是异常重要的,缺乏格物穷理精神的医家,很可能是个庸医,在医疗实践中,少有不出乱子的具有格物穷理精神的人,才能参天人之奥妙,通歧黄之精微

三、力戒虚浮武断

李时珍坚持并发扬唯物主义认识路线,特别表现在对待“虚”和“实”的态度上务实诚,疾虚妄,是古代思想家孙武、墨翟、荀况等大力倡导的原则,王充写《论衡》标为宗纲历代唯物主义思想家,对这一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都发表过精湛的见解“实”就是人们的认识要反映客观实际,注重实事求是,事当经实验,言要有实证;疾“虚”就是要反对人们的认识落入虚幻,故弄玄虚,摒弃华而下实的虚浮之谈李时珍在研究本草过程中,严格遵循务实疾虚的认识原则,遇事以务实为宗旨,尽可能采集实物,亲自实践,取得切实的结论,反对浮夸学风,痛斥虚妄言论诸家本草所记药物及其性味,无不有虚有实,真真假假,并非每个结论都绝对正确,有根有据李时珍严格要求自己,凡非自己深信不疑的东西,未经亲自实验,决不轻易相信;凡未经亲自调查实验的东西,就老老实实存疑侍考;对某些异常希奇的药物,一时无法实验考证者,干脆存而不论坚持可贵的诚实作风决不信假为真,人云亦云,不懂装懂,他的身上体现了严肃的科学精神,为发扬祖国哲学的求实学风树立了典范

四、注重实践经验

《本草纲目》是我国长期医药实践经验的总结,既有李时珍的亲身实践经验,也包含李时珍以前的医学家们的实践经验李时珍深深懂得,离开前人的实践经验,不可能全面地认识药物要核证药物的名实,考究药物的气味,断定药物的主治功效,无论自己或前人都不能从书本到书本,要凭实际观察,亲自尝试,处方应用,以观疗效实践经验是药物学知识的基本来源和可靠基础 李时珍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哲学教育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传统哲学思想他用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基本思想武器《本草纲目》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古代自然哲学的思想光芒李时珍从墨子、荀子、王充、刘禹锡、柳宗元、张载等思想家的著作中,学习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用以批判有关医学的唯心主义、形而上学谬论,扫除科学研究中的思想障碍李时珍生活的年代,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主观唯物主义心学统治着思想界不少人醉心于“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等性理空谈,成天讲的是所谓“惟精惟一”之道,而置社会实际于脑后李时珍没有被那种唯心主义空谈所迷惑,一心务实,从一草一木的认识开始他肯定宇宙万物都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而存在他坚持中国传统哲学的气一元论,认为太初只是一气,由气化生万物,人也由气所化生人们之所以生病,并非鬼神作祟,而是由于客观存在的“邪气”干扰了人们的生理机能的正常作用治病的目的就在于培植人体的正气,抗击邪气的侵扰,使人体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平衡状态他认为各种动物、植物,乃至金石等物,无一不是气化的产物由于各种动植物,得气有良和不良,故有的有毒,有的无毒,研究本草就是要分其品类,知其良毒各种药物虽是一气所生,有着物质的统一性,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差别性各种药物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制约人们的研究工作,就

是要发现它们的性能及其相互依存与制约的关系掌握其客观规律,乃可得其利而远其害万物是客观存在的,又可以为人所利用,但只有充分认识它们的相互关系,掌握其内在规律性,才能改造它们对药物来说,只有首先认识药物的特性,才能分别加以炮制;气味不同的药物,才可按人的意志加以配伍,用

以制伏人类的病害在这方面,李时珍对古代“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作了重要发展

李时珍从元气化生万物的思想出发,肯定阴阳调摄、五行胜复、物性相别的相互关系,最后达到天人统一、人定胜天的结论,处处表现出对传统哲学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因此可以说,《本草纲目》不仅在医学上树立了丰碑,同时对古代自然哲学的发展,也有其独特的历史贡献

读它,我懂得好多!

最近更新

医学著作:《伤科汇篡》

医方著作:《时方歌括》

舌诊著作:《伤寒舌鉴》

伤寒著作:《伤寒心法要诀》

养生专著:《寿世青编》

伤寒著作:《伤寒直格》

世界上最早的体操图——《导引图》

医家著作:《邵兰荪医案》

综合性医书:《时方妙用》

综合医著:《苏沈良方》

内科虚损类医书:《慎柔五书》

妇科医书《沈氏女科辑要》

  (1)朋友给我讲过 一个故事。

 (2)他祖父小的时候,很聪明,也很有毅力,学业有成,正欲大展宏图之际,曾祖将他叫了去,拿出一个古匣,对他说,孩子,我有一件心事,终生未了。因为我得到它们的时候,一生的日子已经过了一半,剩下的时间,不够我把它做完了。做学问,就要从年轻的时候着手,我要是交给你一件半成品,不如让你从头开始。

 (3)原委是这样的。早年间,江南有一家富豪,酷爱藏书。他家有两册古时传下的医书,集无数医家心血之大成,为杏林一绝。富豪视若珍宝,秘不传人。后来富豪出门遇险,一位壮士从强盗手里救了他的性命,富豪感激不尽,欲以重金相谢。壮士不要财宝,但是想用富豪的两册医书,救普天之下人的性命。富豪想了半天,说,医书可以借给你三天,但是三日后你必得完璧归赵。

 (4)壮士得了书后,快马加鞭地赶回家,请来乡下的诸位学子,连夜赶抄医书。书是孤本,时间又是那么紧迫,抄书人总算在规定时间内,依样画葫芦地描了下来。壮士把医书还给富豪,心想从此便可以用这医书宝典,造福于天下黎民了。

 (5)谁知,抄好的医书给医家一看,才知竟是不能用的。这种在匆忙之中由外行人抄下的医方,错漏之处甚多,谁敢用它在病人身上做试验呢?壮士造福百姓之心不死,急急赶回富豪家。想晓以大义,再请富豪将医书出借一回,这一次,请行家高手来抄,定可以精当了。当他到达目的地时,富豪家因遭雷击燃起天火,藏书楼内所有典籍化为灰烬。

 (6)从此这两册抄录的医书,就像鸡肋,一代代流传了下来。没有人敢用上面的方剂,也没有人舍得丢弃它。书的纸张黄脆了,布面断裂了,后人就又精心地誊抄一遍。因为字句的文理不通,每个抄写的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将它订正改动一番,闹得愈加面目全非,几成天书。

 (7)祖父说,您手里拿的就是这两册书吗?

 (8)曾祖说,正是。

 (9)祖父说,您是要我把它们勘出来?

 (10)曾祖说,我希望你能穷毕生的精力,让它死而复生。但你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它们,是它。你这一辈子,是无法同时改正两本书的。现在,你就从中挑一本吧。留下的那本,只有留待我们的后代子孙,再来辨析正误了。

 (11)祖父看着两本一模一样的古籍,费了斟酌,一时不知所措。

 (12)随意吧。它们难度相同,济世救人的功用也是一样的。曾祖父催促。

 (13)祖父随手点了上面的`那一部书。他知道从那一刻,这一个动作,就把自己的一生,同一方未知的领域,同一个事业、一种缘分,紧紧地粘在一起。

 (14)好吧。曾祖把祖父选定的甲册交到他手上,把乙册收了起来,不让祖父再翻,怕祖父三心二意,最终一事无成。

 (15)祖父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皓首穷经。册页上临摹不清的药材图谱,他亲自到深山老林一一核查,无法判断成分正误的方剂,他采集百草熬药炼成汤,以身试药,为了一句不知所出的引言,他查阅无数典籍……那册医书就像是一盘古老石磨的轴心,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凡是书中涉及的知识,祖父都用全部心血一一验证,直到确凿无疑,祖父的一生围绕着这册医书旋转,从翩翩少年一直变作鬓发如雪。

 (16)按说祖父读了这许多医书,该能成为一代名医。但是,祖父的博学只为一本医书服务,他只对未知事物和纠正错误有兴趣,一生穷困潦倒,竟不曾用他验证过的神方医治过病人,获得过收益。

 (17)到了祖父垂垂老矣的时候,他终于将那册古书中的几百处谬误全部订正完了。祖父把眼睛从书上移开,目光苍茫,好像第一次发现自己已走到生命的尽头。

 (18)人们欢呼雀跃,毕竟从此这本伟大的济世良方可以造福无数百姓了。

 (19)但敬佩之情只持续了极短的一段时间,远方出土了一座古墓,里面埋藏了许多保存完好的古籍,其中正有甲书的原件。人们迫不及待地将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原件相比较,结果是那样令人震惊。祖父校勘过的甲书和古籍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祖父凭借自己惊人的智慧和毅力,以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加之异乎寻常的直觉,将甲书在漫长流传过程中所有产生的所有错误全改正过来了。祖父用毕生的精力,创造了一项奇迹。

 (20)但这个奇迹,又在瞬间烟销灰灭,毫无价值。古书已经出土,正本清源,祖父的一切努力,都化为劳而无功的泡沫。人们只记得古书,没人再忆起祖父和他苦苦寻觅的一生。

 (21)讲到这里,朋友久久地沉默着。

 (22)古墓里出土了乙书的真书吗?我问。

 (23)没有。朋友答。

 (24)我深深地叹息说,如果你的祖父当初选择了乙书,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啊。

 (25)朋友说,我也问过祖父这样的问题。祖父说,对我来讲,甲书乙书是一样的。我用一生的时间,说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意林》2006年第05期,有删改)

 11.本文故事情节摇曳多姿、颇具戏剧性,请你概述情节的几个“意外”或“巧合”之处。(4分)

 12.本文3-5段详写了“医书”的来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13.本文第15段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14.根据你对这个故事主题的理解,在第25段空格处填上“祖父”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15.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如何看待祖父终其一生只为纠正医书中的错误,而不用神方医治病人的做法。(5分)

 12、参考答案①增强了故事的神秘感,突出了医书得来之不易,吸引读者阅读。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原因,引出了校勘医书的巨大意义,照应曾祖父的重视。③暗示世事难料,为故事的遗憾结局做了铺垫。(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5 答案要求本题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能够脱离文本一味地陈述自己独特的见解,而应该紧扣文本。可以结合本文主题,从人生目标、价值观、性格爱好、社会角色等角度展开论述。(能从一个角度论述得2分,从两个角度以上展开论述得4分,语言表达流畅1分。)答案示例:①祖父只对未知事物和纠正错误有兴趣,不曾用他验证过的神方医治过病人,不图名利方可一心一意。②祖父穷尽一生证明人只要全力以赴地钻研某个问题,就有可能最大限度的逼近它的真实,将千古之谜猜透。③祖父有着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广博的学识和缜密的思维,只为一本医书服务未免可惜,如果能成为一代名医,学以致用,无论古书是否出土,祖父的努力都更有价值。

蒲公英用途1,蒲公英药用价值高蒲公英能治病疗疾,古籍早有记载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曰:“女人乳痈肿,水煮汗饮及封之,立消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疗肿……乌须发,壮筋骨白汁:涂恶刺,狐尿刺疮,即愈”现代医学也已研究证实,蒲公英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根所含的多种三萜醇为蒲公英甾醇,蒲公英赛醇,蒲公英苦素及咖啡酸,菊糖,果胶:全草含肌醇,天冬酰胺,苦味质,皂甙,树脂,菊糖,果胶,胆碱:花含毛茛黄素,维生素B2等蒲公英对金**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溶血性链球菌及肺炎双长期,大量事实证明:蒲公英是一味珍贵的中草药,性味甘,苦,寒,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消炎,凉血,利尿,利胆,轻泻,健胃,防癌等多种功能主治:急性乳腺炎,腮腺炎,淋巴腺炎,瘰疠,疗毒疮肿,急性结膜炎,咽炎,感冒发烧,急性扁桃体炎,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支气管炎,胃炎,肝炎,肺炎,胆囊炎,急慢性阑尾炎,泌尿系统感染,骨髓炎,阴道炎,盆腔炎,十二指溃疡,痤疮,粉刺,结石症,以及多种癌症等数十种病症其验方广泛流传于民间,许多医书和报刊杂志也我有刊载

球菌,脑膜炎球菌,白喉杆菌,绿浓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均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