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做为中国最为影响深远的古籍之一,是怎样传播到其他国家的?
《论语》是中国读书人的基础语言,并影响着全社会的思维结构。 中国文化是儒、道、佛三教的合流,但是,这三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决不是三足鼎立的,儒家文化绝对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从汉代开始,它就是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形态。
在越南北部
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交趾又作交阯、交址)是中国明朝设置的一个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布政使司下设十五府、三十六州、一百八十余县。
统治范围大致为现在越南北纬十七度以北地区。
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设置,宣德是从小深受理学在德不在险教诲的君主,谨记洪武的不征之国祖训,一直有放弃交趾的打算,正值明军刚受到挫败,又听到王通私自求和消息,三杨于是顺水推舟,明宣宗宣德三年(1428年)正式废除。嘉靖年间再置,为安南都统使司。
永乐四年(1406)底,明军进人安南后,纪律严明,一再宣告;“黎氏父子,必获无赦,胁从必释,毋养乱,毋玩寇,毋毁庐墓,毋害稼墙,毋斥人妻女,毋杀降,有一犯者,虽功不饶。”此举得到了许多不满黎氏政权统治的安南各阶层的支持,他们积极与明军配合,提供帮助。永乐五年(1407 } 5月,黎氏父子被抓获,战争胜利结束。在这场战争中,黄福受命先至两广治办军需,很好地保证了明军的后勤供应,为平定安南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证。
在平定安南后,南策州官员莫邃与安南着老尹沛等1100余人联名给明军统帅张辅上书:“安南本古中国之地,其后沦弃,溺于夷俗,不闻礼仪之教,幸遇圣朝扫除凶孽,军民老稚得睹中华衣冠之盛,不胜庆幸,咸愿复古郡县,庶几渐革夷风,永沾圣化。”
张辅根据当地人民要求,上书成祖,成祖于永乐五年(1407)宣布设立交趾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任命黄福以尚书兼掌布政、按察二司事,全权处理交趾的民政与司法工作,后又命英国公张辅镇守交趾。
黄福在交趾任上,一直面临着极为尖锐的民族矛盾。他意识到仅靠大量军队是难以稳定交趾局势的。他写信给张辅,力主在补充兵伍、完善兵制的基础上用文治的办法让交趾人民安居乐业,使交趾局势不致生变。为此,在任期间既协调完善军队又重点采取了种种稳定交趾局势、发展交趾经济、造福当地人民的举措。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共十三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
据《晋书·卷五十一》可知原书十三篇。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又与近年长沙马王堆汉初古墓所出古书近似,而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可见其史料价值。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谢谢
觉得好就采纳 吧
亲
(^__^) 嘻嘻……·················································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不需要,不过尊重个人意愿。
你要是觉得自己能保存得好,那么世代相传下去也是个挺美好的事情;如果你自己保存不好,上交国家也未尝不可。
关于这个,其实法律是有明文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收藏通过下列方式取得的文物:
(一)依法继承或者接受赠与;
(二)从文物商店购买;
(三)从经营文物拍卖的拍卖企业购买;
(四)公民个人合法所有的文物相互交换或者依法转让;
(五)国家规定的其他合法方式。
这位村民家中的圣旨其实用发现这个词来形容就不对,人家那是祖传的,明显就属于上述文物保护法第一条的情况,所以自家收藏完全没有问题。
为什么村民家中会有圣旨呢?
这位村民叫韩明喜,而这道乾隆年间的圣旨是皇帝赐给他家祖先韩秉淑的。
这样事情就清楚了,这位村民的祖上曾经出了一个比较有名气的人,然后皇帝为了褒奖,给他家祖先颁了一道圣旨。
圣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这是一道清代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日膺赐韩礼父亲韩秉淑的圣旨。
这句话看着有点儿绕,让人第一眼摸不着头脑。其实我们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表述一下,大家就都明白了。
这个叫韩礼的人属于功成名就、得到皇帝赏识的人,而皇帝爱屋及乌,所以给他的父亲御赐了一道圣旨,加封了他父亲一个有名无实的官职。
这其实是古代读书人一项极高的荣誉,因为自身能力的突出,可以让自己的父母妻儿得到皇帝的封赏,这是莫大的殊荣啊。
圣旨的具体内容如下: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任使需才称职,志在官之美;驰骋奏效报功,膺锡类之仁。尔韩秉淑乃河南汝州府颊县以教谕衔管训导事韩礼之父,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治克勤于庭训,箕裘丕俗夫家声,兹以覃恩,驰赠尔为修职郎,河南汝州颊县以教谕衔管训导事,锡之敕命,於戏!肇显扬之盛事,国典非私,酬燕翼之深情,臣心弥励。
制曰:奉职无愆,懋著勤劳之绩;致身有自,宜酬鞠育之恩。尔孙氏乃河南汝州颊县以教育衔管训导事韩礼之母,淑范宜家,令仪昌后,早相夫而教子,卑移孝以作忠,兹一覃恩,驰赠尔为八品孺人。于戏!贲象服之端严,诞膺钜典,锡龙章之涣汗,永播徽音。
制曰:左庶司之经理,爰奖通才;劝百尔之孝思,用章慈教。尔杨氏乃河南汝州颊县以教育衔管训导事韩礼之继母,德可型家,恩能教子,顾复无殊于所出,荣光适逮于乃身。兹一覃恩,驰封尔为八品太孺人。于戏!师贤母之风,励资清白沛熙朝之命。慰此劬劳。
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二日
这位韩礼究竟是何许人也?
韩礼字方儒,是今商丘市虞城县利民镇韩楼村人。
韩礼是清代乾隆壬午科第二十五名举人,在河南汝州颊县任教谕衔管训导事时,他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为人慈善,做事认真,深受广大上司和同僚的认可。
于是就有人奏请有司褒扬其政绩,甚至是请求褒奖他的父亲教子有方,为国家培养了这样的栋梁之才。
之后就有了这道圣旨,乾隆皇帝膺赐韩礼父亲韩秉淑一道圣旨,加封他为修职郎,然后韩礼的母亲和继母分别为八品孺人和八品太孺人。
这道圣旨目前的保存情况怎么样?
这道圣旨距今已经有244年,整道圣旨长60公分,宽32公分,为**绸缎质地。文字的部分保存完整清晰,同时还有韩礼夫妇的影像保留下来。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韩氏后人在特殊时期把上面的双龙戏珠和圣旨玉玺撕掉了,只留下了文字部分。
韩礼的后人应该把圣旨上交国家吗?
根据法律来看,他是不需要的。不过,是否上交也得尊重他自己的想法。
我个人倒是觉得,上交国家也未必不是好事。就拿圣旨保存这件事来说吧,如果上交国家肯定就不会出现圣旨不完整这回事了。
圣旨这个东西放在个人手中其实也没什么实际用处,无非也就是高兴了想起来拿出来看看而已。
非但没有益处不说,还可能引来有心人士的惦记,于自己来说增加不少风险。
所以,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保存,那么还是上交国家比较靠谱。
结语:
祖宗留下来的荣耀可以让子孙后辈感到光荣,但是除了荣誉之外,其实没有实际性的用处。
对于韩氏的后人来说,这道圣旨如果一直没有被发现还好,自己家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也算是一件美事。
坏就坏在现在这件事闹得纷纷扬扬的,那么他们的日子肯定就难过了。
这样一来,他们想要恢复以往清净的日子,估计除了上交国家别无他法。
彻底杜绝了有心人的觊觎,那么日子自然也就恢复正常了。
那么,你觉得韩氏后人应该上交这道圣旨吗?
本文2023-08-22 05:26: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