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瑰宝——榆林红石峡
未到榆林之前,我对这个城市并没有多少印象,只知道它是陕北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多煤矿,是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大明王朝曾在此驻扎重兵,依托长城对抗草原民族的侵扰至于其它就知之甚少了。
因工作原因,我曾两次到榆林出差停留,第一次便在与当地出租车司机的闲聊中,知道此地有处名胜叫红石峡,风景很是不错。于是这两次出差,我都抽时间,在傍晚闲暇之余,搭车前往游览。
红石峡,又称雄石峡,位于榆林城北3公里处,紧邻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西侧。红石峡红岩对峙,柳树成荫,长城穿峡而过,榆溪河在谷中缓缓流淌,有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的美称。在黄沙满天的边塞地,有如此幽静清凉的去处,实在是让人惊奇。
关于红石峡的起源,《榆林府志》说:宋朝时,榆林这一带归西夏国管。当时红山有股泉水自穴中涌出南流。西夏国王李继迁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派人障水别流,凿石为穴,埋葬祖先,复引水其上。因此,在红石峡水库的普济桥东侧原立碑一座:“西夏王李继迁葬乃祖彝昌于此。”现碑已毁。
另一种说法是,1472年,余子俊任延绥巡抚都御使,准备修长城。当时,红山北边,清水河的水汪了个大海子。海子中间的水寨中住着一伙抢夺蒙汉人民牛羊、粮食、衣物的水贼。为消灭这伙强盗,余子俊便派人在此凿石为渠,引海子的水从榆林城西南流入无定河。水退后,余子俊派大军消灭了这股强盗。当时,把凿开的石峡叫红石峡,引入的渠水叫榆溪河,两岸凿修的灌溉叫广泽渠。
红石峡最具有人文历史价值的便是峡谷两侧的摩崖石刻碑文,想想古代镇守边关的文臣武将,在黄沙包围的边塞地,偶然寻得这一处宝地,不免才情爆发,刻碑赞美,直抒胸臆。爬走在石崖上凿出来的石阶上,各种雄奇隽秀的碑文随处可见。
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清代榆林书法家陈漳所书“三山拱翠”以及左宗棠所题“榆溪胜地”字迹苍劲。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瑰宝一绝。
红石峡的晚霞也是一景,在晴朗的夏日傍晚,站在红石峡石窟的门口前朝西面的天边望去,霞光映红了半边的天空,火烧云的颜色变幻莫测,实在是让人心醉。
据考古资料,远古时期,府谷就有先民繁衍生息。境内发现的最早的有据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遗址。新庄子遗址(位于庙沟门乡新庄子村)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3000年),连城峁遗址(位于庙沟门乡连城峁村)属于仰韶龙山文化(前2800年~2300年),朱家湾、桥沟北盖峁、大、小石堡遗址属于龙山文化。
夏、商时期(约前21年~前11年),为要服地,在雍州翟族境内。
西周(前11年~前770年)属固阳榆中地,为荒服,属雍州白翟的一部分。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5年)仍为白翟地,属晋国。(一说为林胡族地)。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为固阳榆中地,属魏国,后属赵国。
秦(前221年~前206年)为上郡地。
西汉(前206年~23年)设富昌县(府谷县东北部及准格尔旗南部),属西河郡。王莽改名富成县,东汉(25年~220年)撤销,辖地并入平定县(准格尔旗南部及府谷县西部)。
魏晋时期(220年~420年)为匈奴地。东晋属赫连氏大夏国(都城在今靖边县白城子)。
北魏(386年~534年)为五原郡固阳并永安郡地。北周(557年~581年)为银城县(今神木县北部及府谷县地)地。
隋(581年~618年)为银城县地。开皇十年(590年)在北部复设富昌县,南部仍属银城县。
唐(618年~907年)属麟州。初为府谷镇,开元以后县地分属银城、新秦二县。
五代后唐天佑七年(910年)升镇为县,八年(911年)升府州领府谷县。不久,因辽国侵扰迁到留得人堡,即今府谷县城。后汉初升设永安军,乾佑元年(948年)仍设府州,周显德元年(954年)复设永安军。
宋(960年~1279年),仍为府州,领府谷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改为靖康军。政和五年(1115年),赐郡名荣河,又改为保成军,置麟府路军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钤辖领,属河东路,以其地处河西,便于控扼西夏。靖康元年(1126年),割让麟、府、丰三州与西夏。绍兴九年(1139年),夏人陷府州。
金贞元(1153年~1155年)以后,从西夏收复。正大三年(1226年),复设府谷县,增设建宁县(故城在府谷县西北七十里)。
元(1206年~1368年)初,复建府州,领府谷县。至元六年(1269年),州废,并建宁县入府谷县,隶葭州(道光本《榆林府志》);一说州、县俱废(雍正本《陕西通志》)。
明(1368年~1644年)为府谷县,属葭州。洪武六年(1373年),废。十三年(1380年)复置县,属延安府葭州。
清(1644年~1911年)仍为府谷县,初属延安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属葭州。乾隆元年(1736年年),改属榆林府。民国时期为府谷县。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制归省直属。民国二年(1913年),设陕北观察使,因属陕北观察区。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榆林道。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道制,复归省直属。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归陕西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33年开始建立神府革命根据地,逐渐扩大到原国民党县政府统治的大堡、镇羌、天平等联堡。1935年3月,成立府谷县革命委员会,归陕北省苏维埃政府领导。1936年2月,成立神府东北办事处。4月15日,撤销神府东北办事处,成立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统辖府谷县城以南及神木县、榆林县、佳县的部分地区,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1937年1月28日,神府特区抗日人民革命委员会改为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属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领导。7月,神府特区苏维埃政府改为神府县政府(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与国民党统治的府谷县并存。
1941年9月,神府县由陕甘宁边区改属晋绥边区代管。1947年11月,成立府谷县人民政府,属晋绥边区政府领导。1948年1月,麻地沟解放后,府谷县黄甫川以东地区,内蒙古十里长滩一带及山西省河曲县部分地区于3月合并,组成河府县(县府设在麻地沟),归晋绥边区政府领导。9月,河府县撤销,归还府谷原属地。1949年6月,改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榆林分区。
1950年5月整编时,撤销神府县,其辖地分别划归府谷、神木两县。府谷县归属陕西省榆林专区。1958年12月,府谷县撤销,其辖地划归神木县。县委、县人委设在神木县城关,隶属仍旧。
1961年9月,恢复府谷县建置,隶属仍旧。1968年3月,府谷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属榆林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
1981年12月,恢复府谷县人民政府,隶属榆林地区行政公署至今。
2014年6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升格府谷县为省直管试点县。
介绍红石峡的作文一百字
今年暑假,妈妈带我去了一趟在沙漠边缘的塞上古城-榆林。榆林是个地大人少的城市,一年四季都很凉快,旅游景点也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是镇北台和红石峡了。镇北台是万里长城第一台,也是长城上最大的烽火台,它起到报警的作用。镇北台有四层,内外用砖石砌成,随着楼层的增高,每层都逐渐收缩变小。妈妈告诉我,她21年前在镇北台上能看到沙漠,我怀着激动不已的心情,飞速登到顶层,但我向远望去,一片绿色的海洋,不愧是中国唯一“人进沙退”的地方。红石峡是个峡谷旅游胜地。峡谷的中间是条河,水声在山谷中徘徊,两边是耸立的悬崖峭壁,悬崖上有好几个佛洞,还有摩崖石刻,上面刻着岳飞的“还我河山”等名人字迹呢!我还下河去玩了,河边的沙滩比海边的沙滩还细腻。红石峡虽然没有我去过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雄伟壮观,但它有自己的特色和秀美。这次旅行是我第一次到辽阔陕北塞上,和我过去去过的地方感觉都不一样,榆林不仅是一座古城,它还盛产天然气、煤和石油是现代化能源城市。
夸夸家乡大美榆林作文。五十字。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离古城西安七百多公里。和内蒙、山西、宁夏、甘肃相邻。面积四万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四十多万。在历史上,榆林一直都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古战场。先后有魏长城,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从这里经过,在长城上我们看到这座巨大的墩台无论是形状和规模都与它两边的长城不一样,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这座巨大的墩台就坐落在榆林城北的红山之上。镇北台的名字就是威镇北方的意思,它是明代长城上最大的了望台,也是榆林重要的军事设施,它的东侧和西侧与长城相连,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墩台、烽火台和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土长城,那么,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人们都要在榆林修筑长城呢?今天我们在榆林所能看到的是明长城。那么我们还能找到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吗?榆林的秦长城它不是秦始皇修造的那个长城,而是在他,统一六国之前就开始建造的,它叫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是在魏长城的一小部分基础上建造的。而隋长城是在相当的段落沿用了战国的秦长城,最晚的这个明长城是在绝大部分的段落上使用了隋长城的基础。这四条长城当时都是出于战争防御的目的建造的,它们的大体走向也是一致的。历史上曾经有四条长城横穿榆林。其中就有最著名的秦代长城。据史籍记载,至少在秦朝的时候榆林就是一个边地军事重镇,叫做上郡,治所为肤施,事实上,榆林现在还保留了这一称谓,是一条街的名字。秦代长城大多已经追随蒙恬大将军以及他的三十万大军沉眠于黄沙之中。即使这条明代长城也显得支离破碎,据史志记载,明代长城在榆林全长七百多公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年四万将士居然仅用了三个月便修建完成,明代将士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来修筑长城的呢?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长城驻军在镇北台一带就有五万人左右,榆林境内七百多公里的长城,守卫的人一定不会少,那么他们又都住在什么地方呢?原来在榆林境内有36座城堡和长城遥遥相望,这36座城堡就是当年屯兵的地方。那么,现在我们还能找到它们吗?从榆林到神木县的这条老路基本是沿着明代长城的走向修建的。沿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烽火台还有山上的城堡。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存较好的古城堡——建安堡。榆林的很多城堡大都和长城一样依山而建,往往都在山顶上,易守难攻。四面土垒的围墙和三个城门把建安堡圈在了山顶上。建安堡建于明代成化十年,据说,这里曾经屯有重兵,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也修建的相当坚固。建安堡东西长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宽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这座钟楼比建安堡还早一百年,说明当时的建安堡是在钟楼下建起来的。建安堡现在有三十户人家,他们是当年守军将领的后代吗?沿长城的36堡过去是军事重地,它们的名字大部分都有平安祥和的意思,如保宁堡、怀远堡、建安堡等,一个军事设施能起这样的名字,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和平安宁的祈盼。明代在这里修筑的长城和三十六堡起到了防御和炫耀武力的作用。而镇北台修筑的时间晚于这七百里长城,它和榆林同时建造于明代成化年间,那么镇北台是为了保护榆林城而建的吗?站在镇北台上放眼望去,方圆几十里风光一览无余,难怪它是这里最大的军事观察所,然而在它的脚下却有一处蒙汉双方官员友好往来的场所。镇北台东北角这个小城池它的名字叫款贡城,为什么叫款贡城呢?它主要是为蒙汉双方官员敬献供品、赠送礼品、洽谈边关事务而修建的。这个款贡城和镇北台是同时建造的,它的建造说明在当时这一带的边关已经具备和平的气氛。在镇北台西南800米处,还有明代易马城遗址,据榆林府志记载,易马城是当年十一个蒙汉民间贸易场所之一,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在物资交流的同时,文化的交往也在进行,红石峡原来是宋代的一座名刹,后来成为蒙汉文人学士常去的地方,山上刻上了许多蒙汉友好的名言佳句,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名人手迹。我们有理由说,镇北台既是一个防御性的建筑,又是一个带有炫耀性和装饰性的建筑,同时它还是一个象征和平的建筑。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镇北台的顶层是当年驻军最高将领观察的场所,在它的南面就是当年的军事中心所在地今天的榆林市。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榆林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事要塞,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绥德,有重兵驻守,榆林一有战情,便派人快马去绥德报信,然而绥德离榆林二百多里路,等援兵赶到榆林,蒙古骑兵抢掠完毕早已离去。因此,明代成化年间便把指挥中心搬到了榆林,从此这个要塞卫城成为明代北疆的九边重镇之一。随着榆林军事地位的确立,来自各地的将士移师榆林,人口迅速增长,榆林经历了三次扩建。榆林人习惯把城墙以内叫老城,老城如今只占整个榆林市的二分之一,重要的商贸中心已经在老城的西边形成了规模。走在榆林老城的街上,我们感到有些不解之处,一个塞外边关之地,人们习惯住窑洞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精致的四合院?它们的布局和样式与北京的四合院非常相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常类似北京,所以人们也就把榆林叫做“小北京”。吕二师巷的吕汉文家原籍山西,因为祖上曾出过一位文官和一位武官,所以这条街巷就叫做吕二师巷。走在榆林这座靠近沙漠的北方城市的街巷里,我们居然听到了一种带有江南风味的乐曲。据当地人说它叫榆林小曲。榆林小曲在2005年的时候,就被国家列进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榆林小曲是一种不化妆不表演的曲艺,唱腔婉转悠扬,据说清康熙年间,浙江嘉兴人谭吉聪在榆林任职期间把家乡的丝竹音乐带到这里,受到南方官民的喜爱,每逢节庆的时候,整个榆林大有“半夜曲声听满楼”的景象。京津的将帅在榆林留下了四合院,江南的官员带来了榆林小曲,而遍及榆林街巷的中药铺子却来自全国各地。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自从明代榆林被定为九边重镇以来,明王朝曾下诏让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戎装支援,在这种情况,榆林一下子集聚了许多大江南北的中药大夫,这些大夫在为士兵们疗伤外,还为当地百姓治疗疾病。如今,榆林百姓仍然对中药深信不移。张征是中医世家,祖上也不是榆林人,他父亲是榆林的名医,曾经给王震看过病,据说当年他父亲的一付药就治好了王震久治不愈的顽症。从某种意义上说榆林应该是一个移民城市,它既受到了来自南北文化的影响,也保持着当地的一些传统习惯,比如,榆林人爱吃豆腐,这里的豆腐闻名西北,凭着本地出产的优质大豆和天然的泉水作出的豆腐是榆林人的骄傲,据说两位皇帝对榆林豆腐曾经写过赞美的诗句。榆林不仅有各色的特色小吃,悠久的历史还留下了一批宝贵的财富——榆林方言。榆林方言属于晋方言,是目前北方唯一独立于官话区的方言区,记录了从远古传来的声音,为与方言有关的一系列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活材料。今天的镇北台早已成为人们旅游的一个景点,“千古兴亡多少事”,远处起伏不绝的长城,正在被岁月剥蚀,这里早已没有了马鸣嘶杀,一个个高大的烽火台孤独地矗立在那里。狼烟早已散去,替代它的是那一堆堆节日里人们点燃的象征平安吉祥的煤火塔。在榆林的地下埋藏着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如今榆林的天然气已经通向了北京、上海、西安等许多大城市,为祖国建设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能源的开发也为当地的老百姓带来了更大的实惠。站在镇北台上,我们可以看见远处奔驰在铁路上的火车和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把这里的地下宝藏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昔日这个边关重镇,如今它已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能源基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榆林的一处 景色80字作文
我爱我的家乡——榆林!榆林呀,可是陕北的一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
我那美丽的家乡,山清水秀,春天鸟语花香,花儿草儿芬芳扑鼻,真是风光秀丽,美不胜收。瞧!高楼大厦处处都是,还有那古色古香的老城,繁华的大街,川流不息的汽车,俨然一座现代的大都市。
榆林的风景美丽而独特,古老的镇北台,文化气息很浓的红石峡,风光自然优美的红碱淖,是每个榆林人的骄傲,也是游玩度假的好地方。
你可别小看榆林,它的特产可多着呢,山坡田野,庭院路旁,家家户户,随处可见的大红枣,养人的豆腐,甘甜的桃花水,各种五谷杂粮还有手工石刻的雕像,手工地毯,剪纸艺术更是大有名气不错吧!
榆林人积极向上,勤劳奋进,现在的榆林通过榆林人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使我们的城市更加繁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榆林人善良纯朴,热情好客,如果你来榆林游玩,我们会热情地招待你!
我爱我的家乡——榆林,我相信她会越来越美丽!!!
第一次大规模的修筑边墙是在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至正统十年(1445年)。正统年间,明朝政府面临的主要劲敌是蒙古族最强悍的瓦刺部大肆入侵北方边境。所以在正统元年开始,都督王祯修建了延绥沿边城堡、墩台、卫仓等以控制边防。正统十年,延绥巡抚马恭更扩展了边墙和各营堡城池。虽使延绥长城初具规模,但这只是修筑了边墙的一些营堡防守据点,并没有把长城由点连成线。
从英宗正统年间到明代宗景泰年间,明朝与蒙古的战争愈演愈烈。特别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的“土木之变”明英宗也被瓦刺俘去,瓦刺军长驱直入,兵临北京城下。幸亏当时主战派的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坚守,才一举击溃瓦刺军。
瓦刺失败以后,蒙古族的另一支勒靶部兴起。它的统治者在明代宗景泰年间和复位后的明英宗天顺时期的索来、毛里孩、明素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时的达延汗,明世宗嘉靖时的俺达汗,都经常率兵入内地掠夺,杀掳居民,使北方地区生产遭到破坏。这样迫使明朝政府再次修筑长城,以固边防。第二次大修延绥边墙是在明宪宗成务与长城的修筑41祥化年间,这次才把榆林一带的长城由点连接成了线。
在成化时期,勒靶各部落频繁入侵延绥各地,它们主要有:阿罗世、满鲁都、迎思兰、索罗忽、毛里孩等。它们或东或西,出没无常,连年不断犯境。成化元年(1467年)九月,阿罗世、迎思兰、索罗忽、毛里孩连续数次侵犯榆林塞。成化三年(1447年)七月,阿罗世入侵榆林塞。成化四年(1468年)十一月,毛里孩大举进犯延绥。同年十二月,迎思兰再犯榆林塞。成化六年(1468年)十一月,阿罗世直入延绥车路。这样连续不断的入侵,使延绥各地长期鸡犬不安,民无宁日,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
成化八年(1472年)三月,余子俊为副都御史巡抚延绥,将延绥镇的镇治由绥德迁到愉林。镇治迁来榆林后,大大有利于对蒙古骑兵入侵的防御。余子俊还拓展了延绥镇城,增加了卫兵,设置了攻守器械。同年的七月,他亲率明军击败了入侵的迎思兰,初步巩固了镇治的防守。
掘(延绥镇志)记载,成化十年《1474年)润六月,为加强防卫能力,余子俊率军四万,仅用三月就修补和增筑了东起清水营(今府谷清水)西到花马池(今宁夏自治区盐池县)全长一千七百华里(一说一千四百里)延绥边墙;又构筑了黄甫(今府谷皇甫川)以西至定边营一千二百余里的墩台都互能相望,横截了河套入内地之口,还遇山铲削,逢谷填堑,阻挡了蒙古骑兵的长驱直入。
延绥长城三十六营堡到成化年中期基本全部告成。边墙内外墩台烽隧东西衔千余里,声应乞求,遂互有联络,这段长城才由点连接成为线。
余子俊经营延绥二十余年,整边备,扩充兵员,使延绥镇防守能力大大加强。有很长一段时间,蒙古人不敢轻易越边南下,军民相安,蒙汉出现了和谐气氛,延绥边境各处开始了蒙汉互市。余子俊可以说是明朝时期延绥镇巡抚中最有政绩的一人。
从(延绥镇志》、《榆林府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从明孝宗弘治年到明神宗万历年的百余年间,明朝与鞋靶各部落的战争虽然时起时伏,但始终都在威胁着明朝的政权。为此,正德十三年(15哭年)十一月,明武宗亲自巡视延绥等各镇的军备防务。
明穆宗隆庆年间,明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使勒靶部俺达汗掠夺野心有所收敛,表示愿意与明朝言和,希望和内地开展互市。1571年(隆庆五年),明政府答应俺达“封我为王,永长北方”的请求,封他为顺义王。就在这一年的九月间,延绥镇的镇城以北十里的红山(今红石峡顶上),明朝政府也允许河套蒙古人来此处互市。俺达封王后与其妻三娘子在今内蒙首府呼和浩特市修筑城廓和板升(房屋),明朝政府扬名为”旧化’,后更名为“归绥”,今名“呼和浩特。
第三次修筑延绥边墙是在万历年间。在隆庆年间也对一些边墙作了部分的加高。
隆庆时期,蒙古族勒靶部对整个北方边境的入侵只是稍有收敛,并非停止。在延绥的蒙汉战争仍然不断。明朝到了神宗万历时期,蒙古族各部对明朝的威胁已逐渐成了强弩之末,满族(后金)的威胁反而开始露头。但明政府继续在延绥加修长城的目的还是为了防御蒙古各部的入侵。因此万历六年(1578年)大张旗鼓地重修沿边各诸堡和墩台,并砖砌了一些大堡城的牌墙。在镇城以西修了保宁堡垣长二十里,墩台三十六座。响水堡在万历七年(1579年)重修牌墙。波罗堡重修砖墙垛。怀远堡修砌砖牌墙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威武堡在隆庆六年加高,万庆六年修砖砌牌墙边长三十四里零三百二十一步,墩台二十六座。清平堡在隆庆二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一里零二百六十九步,墩台三十一座。龙州堡,隆庆六年加高,万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四里,墩台四十五座。镇靖堡,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四十七里,墩台四十三座。靖边营,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四十五里,墩台三十二座。柳树涧堡,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三里零二百三十六步,墩台四十八座。四安边营,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三十三里零二十三步,墩台五十一座。定边营,万历元年(1573年),拓展西关,三年加高,六年砖砌牌墙边长五十四里,墩台七十七座。
镇城以南的归德堡,万历年间重修周围二里六十九步。鱼河堡,万历四年,砖砌牌墙。
镇城以东,常乐堡,万历六年重修边长十八里零一百七十六步,墩台三座。双山堡,方历六年重修边长三十里零四十五步,墩台四十座以上。
明朝从1463年到1578年的142年期间,历经英宗、代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八个皇帝,连续大修长城。劳民伤财,也是明王朝最后灭亡的原因之一。长达一个世纪多的修筑长城,难怪至今还留传着“明修长城,清修庙”的口头语。
读音为: bān,是搬字的异体字写法,读音和意思与搬字完全相同。打不出来,如下图:
搬拼音: bān
释义:
1移动物体的位置(多指笨重的或较大的):~运。~砖。把保险柜~走。把小说里的故事~到舞台上。
2迁移:~迁。~家。他家是从南城~来的。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搬家[bān jiā]
把家迁到别处去:他去年就搬了家。
2搬弄[bān nòng]
用手拨动:~枪栓。
3搬迁[bān qiān]
迁移:~户。~新居。
4搬用[bān yòng]
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采用(现成的规章、办法等):这些做法可以参考,不能机械~。
5搬兵[bān bīng]
搬取救兵,多比喻请求援助或增调人员。
1 陕西横山一处景区的作文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天气里,我兴致勃勃地来到横山脚下。
横山路上真美啊!一棵棵大树拔地而起,密密的大树是自然的屏障,重重叠叠的枝丫,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横山上一片寂静,偶尔有一两只虫子的鸣叫,除此之外,就是一根针掉在了地上也听得见。小草好奇地从地底探出头来,野花也争奇斗艳,它们构成了一幅自然的画卷,我想就算再厉害的画家也画不出这么美丽、迷人的画。
来到半山腰,我看见了一个革命烈士纪念碑,我在前面祭拜了一下,可我却有了一个疑问,于是便跑过去问妈妈:“妈妈,说是革命烈士纪念碑,可革命烈士的名字却没,真奇怪?”妈妈微笑了一下,说:“你看前面。”我望了望前方,嘿,真的,我立即跑过去看,哇,真多,而且长,看也看不完。
来到山顶,我远远地就看见耸立在山顶的聚利塔,就像一把利剑直入云霄,我被它吸引了,便加快了脚步。快到了,一块大石头把我给迷住了,因为它就像一只巨大的神龟,在迎接游客的到来,我看着看着,仿佛自己也变成了另一只神龟,在迎接游客,可被妈妈一喊,我还是恋恋不舍的走了。
到了聚利塔,我抬头看,聚利塔有八层,八角形,大门的门匾上写着“聚利塔”三个金光灿灿的大字,真气派。走进大门,便可以看见不同方向的景物。我又登上楼梯,周围的景物随着层数变化越来越小。终于登上了归顶楼,我到窗前一看,哇,太美了,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房子就像小孩的积木。汽车、人就像蚂蚁似的,兰江就像一条白缎,就像兰溪的围巾,就像
2 我的家乡在横山 作文 200
横山桥镇位于武进区东北部。著名胜景大林禅寺、龙母井、白龙庙就座落在这个风景秀丽的小镇上。那里有山,有竹林还有千年古树,吸引着许多外地游客前来游玩。
每到休息的日子,我们一家人就会去爬清明山,山上有好多人在锻练身体。星期六我们一家人又一次来到横山桥游玩。我们先爬到山顶,俯视山脚下的全景,房子、汽车都变小了,只有那大林禅寺里的千年古树高大挺拔,郁郁葱葱,像两员威武的大将,守护着宝寺。
从山上下来后我们来到了白龙庙,在庙内的井边奶奶一边给我舀上一勺清清的井水,一边给我讲起了白龙观的传说。以前,这儿住了一对姑嫂,一日去河边洗衣,见河中漂来两个桃子,小姑见了,捞上来后就吃了。没多久,小姑怀孕了,旧时,一个未出嫁的姑娘怀孕,那真是奇耻大辱,是必受族规惩办的。此时的小姑有口难辩,唯跳井自尽。小姑跳井后,井内腾出两条龙,直上云宵。传说这两条龙就是小姑所生之子。因为小姑是8月初一自尽的,所以小龙每年的这天会回家祭奠母亲,于是后人就将这天作为纪念日,延续到今天,就成了横山桥一年一度的庙会。听着奶奶的讲解,我觉得这口井真是神奇。于是,我们打了一桶水上来喝,那水还真清,还有点甜丝丝的,那里的人们都会喝井里的圣水。好多的游客还用饮料瓶装回来给家里人喝,说是可以避邪的。
我们还参观了山下的花木场,那里有各式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葫芦大棚。
玩累了,我们就在农家乐园吃饭休息,然后回家了。
我喜爱我的家乡横山桥,更热爱我的家长武进!欢迎大家到我的家乡来作客
3 大美榆林为主题的作文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离古城西安七百多公里。
和内蒙、山西、宁夏、甘肃相邻。面积四万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三百四十多万。
在历史上,榆林一直都是中原政权和北方游牧民族相互争夺的古战场。先后有魏长城,秦长城、隋长城和明长城从这里经过,在长城上我们看到这座巨大的墩台无论是形状和规模都与它两边的长城不一样,这就是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第一台的镇北台。
这座巨大的墩台就坐落在榆林城北的红山之上。 镇北台的名字就是威镇北方的意思,它是明代长城上最大的了望台,也是榆林重要的军事设施,它的东侧和西侧与长城相连,在这里可以看见远处的墩台、烽火台和断断续续、模糊不清的土长城,那么,为什么在不同时期人们都要在榆林修筑长城呢? 今天我们在榆林所能看到的是明长城。
那么我们还能找到魏长城、秦长城和隋长城吗? 榆林的秦长城它不是秦始皇修造的那个长城,而是在他,统一六国之前就开始建造的,它叫战国秦长城,战国秦长城是在魏长城的一小部分基础上建造的。而隋长城是在相当的段落沿用了战国的秦长城,最晚的这个明长城是在绝大部分的段落上使用了隋长城的基础。
这四条长城当时都是出于战争防御的目的建造的,它们的大体走向也是一致的。 历史上曾经有四条长城横穿榆林。
其中就有最著名的秦代长城。据史籍记载,至少在秦朝的时候榆林就是一个边地军事重镇,叫做上郡,治所为肤施,事实上,榆林现在还保留了这一称谓,是一条街的名字。
秦代长城大多已经追随蒙恬大将军以及他的三十万大军沉眠于黄沙之中。即使这条明代长城也显得支离破碎,据史志记载,明代长城在榆林全长七百多公里,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当年四万将士居然仅用了三个月便修建完成,明代将士究竟用了什么方法来修筑长城的呢? 根据史料记载,明代的长城驻军在镇北台一带就有五万人左右,榆林境内七百多公里的长城,守卫的人一定不会少,那么他们又都住在什么地方呢? 原来在榆林境内有36座城堡和长城遥遥相望,这36座城堡就是当年屯兵的地方。
那么,现在我们还能找到它们吗? 从榆林到神木县的这条老路基本是沿着明代长城的走向修建的。沿途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烽火台还有山上的城堡。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看到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保存较好的古城堡——建安堡。 榆林的很多城堡大都和长城一样依山而建,往往都在山顶上,易守难攻。
四面土垒的围墙和三个城门把建安堡圈在了山顶上。建安堡建于明代成化十年,据说,这里曾经屯有重兵,四周的城墙和城门也修建的相当坚固。
建安堡东西长一百八十五米,南北宽四百五十一米,城堡中心的这座钟楼比建安堡还早一百年,说明当时的建安堡是在钟楼下建起来的。建安堡现在有三十户人家,他们是当年守军将领的后代吗? 沿长城的36堡过去是军事重地,它们的名字大部分都有平安祥和的意思,如保宁堡、怀远堡、建安堡等,一个军事设施能起这样的名字,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和平安宁的祈盼。
明代在这里修筑的长城和三十六堡起到了防御和炫耀武力的作用。而镇北台修筑的时间晚于这七百里长城,它和榆林同时建造于明代成化年间,那么镇北台是为了保护榆林城而建的吗? 站在镇北台上放眼望去,方圆几十里风光一览无余,难怪它是这里最大的军事观察所,然而在它的脚下却有一处蒙汉双方官员友好往来的场所。
镇北台东北角这个小城池它的名字叫款贡城,为什么叫款贡城呢?它主要是为蒙汉双方官员敬献供品、赠送礼品、洽谈边关事务而修建的。这个款贡城和镇北台是同时建造的,它的建造说明在当时这一带的边关已经具备和平的气氛。
在镇北台西南800米处,还有明代易马城遗址,据榆林府志记载,易马城是当年十一个蒙汉民间贸易场所之一,也是蒙汉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 在物资交流的同时,文化的交往也在进行,红石峡原来是宋代的一座名刹,后来成为蒙汉文人学士常去的地方,山上刻上了许多蒙汉友好的名言佳句,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名人手迹。
我们有理由说,镇北台既是一个防御性的建筑,又是一个带有炫耀性和装饰性的建筑,同时它还是一个象征和平的建筑。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时代的进步。
镇北台的顶层是当年驻军最高将领观察的场所,在它的南面就是当年的军事中心所在地今天的榆林市。 据史料记载,明代中期,榆林只是一个小小的军事要塞,当时的军事指挥中心在绥德,有重兵驻守,榆林一有战情,便派人快马去绥德报信,然而绥德离榆林二百多里路,等援兵赶到榆林,蒙古骑兵抢掠完毕早已离去。
因此,明代成化年间便把指挥中心搬到了榆林,从此这个要塞卫城成为明代北疆的九边重镇之一。 随着榆林军事地位的确立,来自各地的将士移师榆林,人口迅速增长,榆林经历了三次扩建。
榆林人习惯把城墙以内叫老城,老城如今只占整个榆林市的二分之一,重要的商贸中心已经在老城的西边形成了规模。 走在榆林老城的街上,我们感到有些不解之处,一个塞外边关之地,人们习惯住窑洞的地方怎么会有这么多精致的四合院?它们的布局和样式与北京的四合院非常相象,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常类似北京。
4 游兰溪横山作文游兰溪横山
你听说过横山吗?你知道横山在什么地方吗?如果不知道的话,请到我的家乡--兰溪来,我带你去看看,你就会明白了。横山虽然没有名山那么高,那么大,但是,也给我们兰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天,五颜六色的花儿朵朵开放,一阵春风吹来,花儿摇摇摆摆,仿佛像在跳集体舞。夏天,绿油油的草儿像一个个调皮可爱的小娃娃。秋天,金灿灿的叶子落了下来,像在下落叶雨。冬天,雪花一片雪白,仿佛盖上了一条白色的被子。夜晚,横山上的塔里那五光十色的灯光照亮了大地,有红的、黄的、蓝的和绿的,美丽极了。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烈士墓,上面还刻了八个大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当我哼着“兰江之歌”,我就会想到横山,感到自豪,感到骄傲。
5 关于安徽博望新区横山风景区的作文博望新区北靠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的横山自然风景区,南临国家级风景区石臼湖,地形起伏,水系发达,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是马鞍山拉开城市框架的主战场、经济的新增长极,还是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紧邻南京,靠近机场,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博望新区2010年实现GDP1334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238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19亿元,完成招商引资3943亿元,财政收入447亿元。辖区新市镇横山(南麓)自古闻名,古吴都500年立于横山。
横山景色优美,地处战略要冲,宛若仙境,如“世外桃源”。名道葛洪、陶渊明、“山中宰相”陶弘景、李白、吴筠在此留下遗迹。
风景有“横山八景”、仙人洞、石门、古刹澄心寺、山泉、松涛、拖船豁和古代摩崖石刻及诗文、碑林等等,还有新四军烈士陵园、全县第一大水库。横山紧临南京、马鞍山、芜湖等大中城市,交通便捷,地处“苏南”和“皖南”两大旅游区结合部,发展旅游业前景广阔。
本园区规划用地约4500亩。分三期开发。
一期:1、修建部分山路串连主要景点、设置旅游标志。2、题刻描红3、复原“桃花源”景区①营造“夹道百步”山道(向阳水库一侧)②建设石门洞天“园田”(栽麻、麦、稻、菜)③植树(桃、桑、松)④建农家“秦人”茅舍4、提升水库水位5、尝试开发横山登顶旅游6、建设景区山门(含滚水坝)二期:1、复原“石门”另一扇门2、修建“石门洞天”攀登石阶,开发“仙人洞”3、扩建澄心寺4、开发“秦人”农耕文化旅游项目5、开展“混水摸鱼”、野炊等旅游项目6、串联山上景点,正式开发横山登顶旅游项目(修建“仙牛脚印”、“石上棋盘”、“九龙天池”、“拖船豁”、“太阳宫”、“四望亭”等景点的连接道路)①新建“太阳宫”、“四望亭”②复原“石上棋盘”景点③查找千姿百态的树、石7、开发“历代名人与横山”旅游景点8、开发度假休闲旅游项目①在羊山坳水库附近兴建包括游泳在内的水上休闲度假旅游项目②在山谷择地兴建木屋休闲项目③在向阳水库另一侧打造休头垂钓项目④筹资或引资规划开发,餐饮、购物、休闲一条街三期:1、择地开发攀崖运动项目2、修建索道、栈道等登山道路3、扩大旅游景点区域与高淳、博望、石湫旅游项目相结合4、将博望古镇、新市集镇、叶家桥、丹阳古城及周边古迹充分利用并加以开发(如博望刃具文化游、新市民俗文化游、丹阳古城文化游等)5、再现原“横山八景”2011年,横山风景区依照新区总体规划,紧紧围绕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特点,突出抓好规划、建设、招商工作,强力推进风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景区上档升级。
今年横山风景区计划投资9544万元,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设石门道路12公里,该道路有望在今年4月中旬通车;二是规划并准备开工建设横山风景区大门、景观大道、抗日英雄纪念广场和南门服务区等4个重点项目;三是完成桃花源项目的规划设计和一期桃花园、秦人小路等景点恢复;四是计划于今年8月份举办绕横山山地自行车赛。
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为横山旅游业发展带来绝好的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横山风景区影响力和吸引力,全面促进招商引资,带动区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与此同时,横山风景区将重点盯住聚人气、有影响、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户动建,千方百计开拓新的项目源,不断增强区域长远发展后劲。
6 横山河滨公园的作文公园的春天是万物复苏的,看,花儿长出了芽儿,等着自己变成一朵漂亮的,美丽的小花儿还有那碧绿的柳叶像一个个碧绿的小音符,风一吹,小音符就摇动起来,摇出了一首给春天的赞歌……
公园的夏天是枝繁叶茂的,看,一棵棵大树的叶子由淡绿变成了深绿,像是被涂上了一层颜料,但偶尔也能看见有一些淡绿色叶子的植物这时,小朋友们在一棵棵的大树下乘凉呢!
公园的秋天是黄叶纷飞的,**的椅子飘下来的声音轻轻的从我耳边飘过,还有那一片片的黄,红叶从树上飘了下来,仿佛是一只只正在飞舞的蝴蝶……
公园的冬天像北国的景色那么壮观,雄伟,看,那树下的雪堆积得厚厚的,像一座座小小的雪山,还有那小松鼠天天在树枝上散散步,看看春天有没有到来……
啊!公园的春,夏,秋,冬真是五彩缤纷,雄伟壮丽!
7 写一篇以秋游当涂横山以人为主题的作文当涂横山又称横望山,地处苏皖交界的马鞍山市当涂县东沿,东与江苏南京市接壤,因山体四望皆横而得名。横山古称衡山、番离,自古闻名。千百年来,这里因山色风光秀美、地理位置特殊、历史遗迹众多而被“仙家”选为修炼之所,兵家列为战略要地,文人吟作“世外桃源”。
现如今,当涂横山仍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致及丰富的人文景观而吸引着南来北往的八方游客。
一
横山自然景色秀美。横山自古就有绝壁垂松、玉泉临空、丛林夜月、丹灶寒烟、壁立万仞、龙井寒泉、石上棋盘、石门古洞等“横山八景”。如今仍是春有明媚山色、夏有飞瀑清泉、秋有云雾松涛、冬有竹海雪浪。驻足山脚,那清澈见底的水库和以青山为背景的水中倒影会让你陶醉;漫步山中,扑面而来的是令人尽情吸吮的自然清香;登上山巅,你可东望旭日初升,西望长江如练,北望古都金陵,南望丹湖烟波,一览脚下高低起伏的山峦和山下色彩如画的原野。
游览横山,你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领略到千姿百态的奇峰异石。横山石门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峡谷深处,天然石壁状如大门,气势恢宏,石壁上有唐代镌刻的“石门”二字,直径12米,笔力遒劲,赫然入目。除此之外,横山还有幽深的“仙人古洞”,精巧的“仙牛脚印”,奇妙的“九龙天池”,神奇的“拖船豁”、“石猴”、“老君像”等……
横山主峰因姿态特别,不同的人就赋予了她别样的美名。横山共有36峰,最高峰海拔459米,周围35座山峰拱立,两座较贴近的山峰分立主峰两侧,较为突出。因主峰如日出山坳,人们生动地称其为“太阳拱”;农民认为山峰形似斗笠,称呼她是“斗笠顶”;文人们认为她状如毛笔架,美其名曰:“笔架峰”;水乡人认为她像莲花,把她比作出水芙蓉,叫作“芙蓉峰”。也有人将其比作天上宫阙,称其为“太阳宫”、“小天阙”等。
明代史学家祖隽在写“丹灶寒烟”景色时是这样描写横山山峰的:“横山六六碧芙蓉,炼药炉开第一峰。宿火已消今日焰,清烟犹护旧时踪。寻龙人去真难觅,跨鹤仙游杳不逢。薄暮峰头闲送日,余霞断霭淡还浓。”
8 大美之美的作文阿敏
西藏的山水只宜远望,不可近瞧。那里的山,多是褐中泛黑的颜色,不长一棵树。那是一种怎样的山呀,离天那么近,它们的骨和肉,都被太阳烤干了,已没有一丝一毫阴柔的女儿气,惟存阳刚与雄浑。它们与蓝天、白云、湖泊构成了大跨度、大视角的不加丝毫修饰的原始之美、宏阔之美。可你近赏它时——就连海拔5000米、巍峨的岗巴拉山,呈现给你的也没什么惯常的意趣可言,绝对找不到水落珠溅、苔绿花红、芳草萋萋的景致,有的只是干燥异常的壤土与碎石。
在我目力所及的地方,大自然的存在都显得非常简洁,好像盘古刚完成开天辟地。在内地的时候,每当我看到秃秃的山冈,就惋惜为何不多植一些树,让它变得苍翠一些;就在我飞抵拉萨的当天,看见这座阳光之城周围山上的荒芜,也延续着这样的想法。可是,从我一脚踏上岗巴拉的时候起,我就发现我错了。天下其他所有的山的确都该葱茏蓊郁,而唯独这里的山就应该是 的,骨感的,刚健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让人放心——在世界屋脊上撑起我们头顶这片蓝天的大山,难道不应该是一身雄风、力挺万钧的样子吗?我甚至想,这里的山上即使能种活树,也应不为,让青青翠翠的山为我们擎天,太秀气了,会让人担忧它的柔弱,难以承受天的重荷。仅仅看了一眼,我几乎就被这雄奇之美击倒,一时之间竟无法释怀,喉咙有一种噎堵的感觉。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品尝到,美到了极致让人产生的窒息感。
真的,即使你的想象力再丰富,也难相信造物主能把那片土地打造得如此神奇。站在岗巴拉山顶,就能领略到这精彩的一幕。藏语里意为“珊瑚湖”的羊卓雍错,在岗巴拉的脚下,弯弯曲曲,绿宝石般熠熠生辉。湖的两侧皆为濯濯童山,罡风扯着白云从它们的顶上飞掠而过。碧水的映衬,使这些貌不惊人的山,顿显神采,成了宏大画卷中不可替代、不能拆分的部分。湖的那一端,是连绵的皑皑雪峰,在高原的阳光下,发出耀眼的光泽,把远方蓝得能掉下汁液的天幕切成锯齿形。美,被一层层的大山扩展到天的尽头,无疆无界,用一双眼睛来丈量这里的美,显然已远远不够用了。
水因山而生,山为水而存。羊卓雍错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教科书上说,它由冰川堰塞和包括岗巴拉在内的山上的雪水汇聚而成。这种解释是科学的,也是冰冷的。来到它的跟前,我发现绿宝石般的颜色变成了湛蓝,露出了海的韵味。它要容纳那么多的膜拜、那么多的礼赞,同时又要在膜拜、礼赞中满足人们心愿上的索取,自然有海一样的情怀。
有别于过去见过的所有的湖光山色,这里的山,岑寂、肃穆;这里的水,端庄、圣洁,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美,使人绝然不敢生出丝毫的狎玩之意,惟恐崇敬不足。在它们面前,你的躯体虽是直立的,但魂魄实际早已匍匐在地。就在那一刻,我明白了藏族人为何会把自己的信仰与神山圣水组合在一起,在它们面前,堆放玛尼堆,扯挂经幡,旋起转经筒,一遍遍地把自己的五体投向大地。是的,这样的地方若非神灵栖居之处哪里还是呢?
雪山的影子映在水中,湖水犹如一张专门让它们安睡的蓝色大床。水质洁净无比,让人不忍濯手足。伫立圣湖之畔,我只好来个“意”浴,默默地洗涤着自己的灵魂。古人说的“澡雪精神”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选自《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8日第15版),编者有改动)
9 横山的秋天作文800字从我出生开始,我的生命里,尽是悲哀与惆怅。因为我的母亲是秋,她有着与春夏秋冬不一样的情怀,有太多太多的多愁善感。而这一切则注定了我的悲喜,我是秋雨,是秋的孩子,注定了我是她的泪,她的声音。
我轻轻的落,轻轻的落……我是秋雨,我的使命就是落向大地,传递母亲的心声。在飘飘落落的时光里,舞出我的无奈,我的孤寂,我的缠绵,还有我的依恋。我不像春雨妹妹那样快乐潇洒,带给人们喜悦,我带给人们的是母亲诉说的哀怨……春雨,跳进河里唱起愉快的歌;而我则只能落在地上,流成伤心的泪。
罢了,既然我注定是孤寂与哀愁的象征,我就坦然的落下吧,我改变不了宿命,但我能改变自己,我努力的舞,舞出最美的姿态。我不会像春雨那样快乐喜悦,不会像夏雨那样暴躁异常,不会像冬雨那样冰冷无情……因为我是秋雨,缠绵的秋雨,孤寂的秋雨,最爱母亲的女儿。
我轻轻的落,轻轻的落……都说雨的本质是水,是的,我们都是晶莹透明的液体,但是,我比水有感情,因为我是母亲的眼泪,我的身体里有咸咸的味道。什么?你说你没有长储拜肥之堵瓣瑟抱鸡尝到?不,那是你没有去读懂母亲,不懂她丰富细腻的心思。曾经,曾经有多少诗人作家含泪将我们写下,于是,又是一张绚丽的篇章。我想他们读懂了,他们尝到了我身体里咸咸的味道。我的身体里焕发出亮晶晶的光彩,比钻石和珍珠还要夺目,闪闪烁烁的雨光,那是母亲泪光点点的眼神啊!那种眼神,散发出的那种光芒,蕴涵了多少期待,希望,欢乐,悲伤与惆怅……
我轻轻的落,轻轻的落……发出温柔缠绵的声音,比任何一种音乐都要动听,因为那是母亲的声音啊,温柔,缠绵,细腻,每一个字都是一个音符,每一句话都是一段音乐,还配着断断续续的哭泣声,可谓绝唱。可惜这样完美的音律,在你们听来,不过是单调的哗啦啦,哗啦啦罢了。你们拥有那么多的音乐家,却无法演奏出母亲的音乐,有那么多乐器可以模仿,却只有躯壳,没有内在。
母亲还在诉说着,完美的嗓音,诠释着一种温柔的语言。你们始终没有听懂,你们有那么多翻译家,会翻译每一种语言,可这一种……
母亲美丽,聪慧。把她的一切都赠予了我,秋雨。赠予了我丰富的感情,甜美声音,生动的眼神,宝贵的泪水。我知道孤寂惆怅,多愁善感也是一种美,所以我愿意用短暂的生命去完成母亲给我的使命。在我与大地相拥为伴的那一刻,我希望,我的牺牲,换来的是母亲的快乐!
10 写美的作文最佳答案美,无处不在。美,是一个晨曦初霞的黎明,是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是一株娇艳欲滴的花朵,善良纯洁的微笑,是人们充满美好的心灵,我带着对美的追求,拍下了一个个美得瞬间。
初阳之美
夏季的清晨格外清新,天刚露了点鱼肚白,我便出门走到了村里的大路上。走着走着。扑鼻的花香萦绕在身旁,鸟儿们欢唱着,尤其是布谷鸟,它可是个大嗓门,叫得可响了,吸一口气,我只感到吸进去的全是芳香。不知不觉,我已走上了公铁立交大桥,望望东边,天空与山顶的交接处是一条淡淡的红光,像条玉带,镶在天边。接着,红光逐渐变深,并慢慢的向周围扩散。不一会儿,天空便一色纯白,所有的灰暗都被那道红光驱走了,天边的颜色变了,变得闪起金光,金光四周的云霞则是一片粉红,就在这一瞬,天边突然光芒四射,我看到了太阳的脸。他在笑,笑着跳出山顶,大地被照亮了,我也被照亮了,我不仅暗叹,好美的初阳。我在这一瞬,看到了太阳最美的一面。我用我的大脑拍下了这美丽的瞬间。
娇艳之美
家里的月季开了花,这夏天,正是它们显露娇姿的时刻。清晨,我看见一朵可爱的粉色月季,它挺立着身躯,绽放着娇美的花儿,活生生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 的花瓣,像少女初恋时粉色的羞的脸蛋,花瓣上滚动是几颗 晶莹的露珠,在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如少女明净的双眸一般。这么可爱,这么美丽得花,怎能叫人不对它称赞!同样,我用我的大脑又拍下了这一美丽的瞬间。
纯真之美
笑,人人都会,可最美的笑,你见过吗?
我看过这样一则报道,在512大地震救灾献爱心期间,一个穿的破烂不堪的小女孩走到募捐箱旁,搜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投进了箱中。从电视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女孩的钱全是毛票,有一角,两角的还有一两张五角的。当她转身要走的那一刻,她向周围的人笑了,这是一个纯真善良的笑,这是一个没被污染,美丽的笑,她的心不穷,她的心里有一笔巨大的财富——满满的爱心。我赶快又拍下这个美丽的瞬间,生怕它会被我错过。
这些美的瞬间将会永远印在我的脑中,它会成为我感受世界,认识美的动力。美无处不在,用你纯真的心去发现它吧!
国家派了许多重将驻守榆林,将领的家眷也随之迁移到那里,所以榆林聚集了全国各地方的人民,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等各方面的大融合,所以榆林(陕北)的人长的很好而且也特别的聪明。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榆林至少是在当时的国家的地位是很重要的。他为了保卫国土的安全,承受了这么多的苦难、做了如此多的牺牲。虽然在今天,我们已经不需要为疆土的保全而忧心,榆林也退出了军事要塞的历史舞台,但今天的榆林仍然不遗余力的为国家做着贡献,以它丰富的资源——石油、煤矿、天然气仍然无私的回报着曾经利用它如今确弃他于不顾的“祖国”!!
如果你看到了榆林的历史,对他产生的了兴趣,那么到榆林时你一定要到“无定河”边去走一走,到“红石峡”去看一看,文人墨客尽情在那里挥毫,抒发悲壮豪情,一定要登“天下第一台—镇北台”。夏天的时候可以到“沙漠第一淡水湖——红碱淖”
请来榆林(陕北)吧,在榆林(陕北)你就知道什么才叫做真正的男人,体会榆林,你就知道在这种地方为什么会有像杨家将那种铁铮铮的汉子,像花木兰那般的有志女子,为什么会有闯王李自成。来到榆林(陕北)你就会看到即使不着脂粉、穿新衣也可以很美的女子,她们勤劳、朴实、善良、聪慧、美丽,在家要担负起所有的责任,在外就能顶住半边天。榆林(陕北)人的热情、淳朴、好客是非常出名的。每次我看到榆林(陕北)人我就会觉得很高兴,他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非常的“稳重”,举手投足间所显示出的诚实和稳重,感染着第一个人,仿佛能安抚你的心、为你遮风挡雨,十分安心的感觉
榆林建城历史已有数千载。2000年前最早的地方郡治和县治城池,在榆林的鱼河镇和榆林的古城滩村。为重现历史文化名城榆林的风采,对现存榆林市区古城墙的研究很有必要。现将今榆林古城的由来、古城池的沿革与古城墙的建构分述如次:
(一)榆林古城之由来榆林地处河套之南黄土高原与草原的接壤区,是农耕民族防御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构筑工事的最佳选择。榆林城建位置在长乐堡与保宁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镇。其城东依驼峰山,西临榆溪河,南带榆阳水,北镇红石峡,故明代列为九边重镇之一—延绥镇驻地。据《延绥镇志》、《榆林府志》记载: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统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驻守绥德延绥镇都督王祯在偷林庄(今普惠泉处)始筑榆林城堡,“城座不过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绥镇巡抚余子俊在城北(今官井滩)增筑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将延绥镇治所由延绥移驻榆林城堡,延绥镇因此也称榆林镇。
(二)古城池的沿革
由于军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榆林城池进行过三次较大规模的维修扩建,即“三拓榆林”。第一次,明成化22年(1486年)巡抚黄献向北展筑城廓,南城至今上帝庙一带,俗称北城。第二次,弘治五年(1492年)巡抚熊绣展筑南城廓至凯歌楼(原名怀德门,正德末年巡抚都御史姚摸改为此名),俗称中城。第三次,正德十年(1515年)总制邓璋扩筑建成南关外城,推至榆阳河沿,俗称南城。此即历史上所称“三拓愉阳”。从嘉靖十九年(1540年)至万历十年(1582年)历代驻榆官员对榆林城垣屡加修筑,除增高加厚外,并相继完成全城墙外部的青砖包砌。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榆林城垣建有东城门两座,即威宁门、振武门;南城门一座,即镇远门;西城门四座,即广榆门、宣武门、龙德门、新乐门;北城垣无城门;中部建有镇北楼,加上各城门楼,城墙四角楼及东城上的讯敌楼、观远楼,全城墙上共建有城楼14座,城周长5354步,东门、南门有瓮城,并设千斤闸,与城墙构成完整的防御体系。
清代,榆林城墙多次进行修筑,同治二年(1863年)北城部分城垣被流沙埋没,时值关中等地回民造反,道宪常瀚令弃北城,在广榆门东西缩筑北城墙,长438丈。其后同治六年(1867年)、光绪元年(1875年)、光绪十年(1884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四次较大规模地修整加固城垣,直到民国年间,榆林城墙保存完好:其城廓面积21平方公里。1938年和1939年,我国著名作家老舍来榆,曾描写道:“城扁街宽”,“坚厚城垣”,“具有北平的局面”。但后因兵资大部分城楼塌毁。解放前夕宣威门(俗称大西门)犹保存完好。今日城东南角之魁星楼遗迹尚在。
(三)古城墙之建构
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榆林古城墙保存较完整,时东城墙长2293米,西城墙长2184米,南城墙长10595米,北城墙长1125米,城垣周长67615米。
据有关资料称,榆林城墙“顶宽三丈,底宽五丈,高三丈六尺”,其高度三丈六尺,约为12米。据报载北京明城墙墙体高116米。榆林为九边重镇之首,出于军事之需要,城墙高度已超过北京城墙。城墙上建砖垛口1700多个,据说有逻城72个,并在此置火炮。
本文2023-08-22 05:34:4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