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一统志的古籍简介
清代曾三次编修《一统志》。
一是康熙《大清一统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敕修,徐乾学、韩菼、蒋廷锡、方苞等先后主其事,历三朝六十八年,至乾隆八年(1743年)始成,凡三百五十六卷。“自京师达于四裔,为省十有八,统府州县千六百有奇,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每省皆先立统部,冠以图、表,次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职官、户口、田赋、名宦。诸州府又各立一表,次述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山川、古迹等二十一门。
二是乾隆《大清一统志》。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敕修,后由和珅任总裁。乾隆四十九年告峻,历二十年,凡四百二十四卷。较之康熙志,“门目仍其旧,而体例加详”,修订讹舛,增补内容,反映版图扩充及政区变迁、职官汰增等变化。
三是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嘉庆十六年(1811年)敕修,道光十六年(1836年)又敕续纂,以穆彰阿主其事。历三十一年,道光二十二年成书,凡五百六十卷。内容增辑至嘉庆二十五年,绘“皇舆全图”于卷首,新增税课等门,边疆地区改动增补尤多。嘉庆志“旁搜博采,确切参稽”,是清三部一统志中最完善的一部,亦为我国古代地理总志的总结之作。
整理了《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费时十三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下令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文宗阁 在金山曾经有一座著名的藏书楼,名叫文宗阁。它座北朝南,隔庭院有门楼三间与阁相对,两侧有廊楼连接,将阁联成四合院的形式。阁前面对江水,银涛雪浪,气势不凡。阁后山崖陡峭,峰峦苍翠。阁中典籍瑶版,墨香阵阵,是读书赏景的好去处。著名学者汪中曾担任文宗阁的典书官,在阁中校勘过许多书,写过《文宗阁校书记》。文宗阁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毁于咸丰三年(1853),历时74年。文宗阁以收藏《四库全书》出名。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它有种类一万余种,数量达18余万卷,几乎汇集了清代乾隆以前的所有古籍。该书问世后,乾隆皇帝非常重视,传旨分抄七部,先后藏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的文津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上把《四库全书》藏七阁与建七阁联系起来,认为是为了贮藏《四库全书》而兴建了七阁。所以在解释“京都内外七阁,惟文宗阁题名不用水旁”的问题上争论不休。即使在文宗阁所在地的镇江,人们也存有误解。一种误解是文宗阁的“宗”字原本有水旁,当为“淙”,所以省略水旁,是乾隆皇帝别出心裁,为了喻示文宗阁地貌独特,四面环水的缘故。另一种误解与清人张肶《文澜阁四库全书浅说》中所持观点相同,即“案四库七阁名字均取水旁,虽镇江文宗,外似独异,而细籀其涵意,则固寓江河朝宗于海之意”。 其实,文宗阁题名“宗”字既非省略水旁,也不是江河朝宗于海之意。因为文宗阁的兴建与贮《四库全书》并没有关系,尽管文宗阁兴建时,乾隆皇帝已经传旨开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但当时乾隆并没有打算将此书藏于镇江金山寺。清代丹徒教谕周伯义在他撰写成的《金山志》中记过此事。他说,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曾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于金山行宫。为了保存好这部巨书,两淮盐政专门拨款在金山行宫的左侧建起了藏书阁。阁建成后,督造该工程的盐运使呈请乾隆皇帝赐名,乾隆皇帝非常高兴,题匾额名为“文宗”。由此可见文宗阁历史上是因贮藏《古今图书集成》而定名,它最初赐藏的不是《四库全书》,而是《古今图书集成》。 至于“文宗”的真实喻意,乾隆皇帝写过《题文宗阁》诗说明,诗云:“皇祖图书集大成,区分五百廿函盛。空前绝后菁华焕,内圣外王模楷呈。秀耀江山称此地,文宗今古贮层甍。略观大意那知要,知要仍惟在力行。”诗中的文宗显然是对祖宗传书的“尊崇”之意。后来当乾隆打算将《四库全书》藏于金山文宗阁时,仍在另一首《再题文宗阁》诗中强调,“集成拔萃石渠首,颁贮思公天下云。”重申了他对祖宗传书的尊崇。
乾隆皇帝生平简介: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巩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六次下江南,文治武功兼修。并且当时文化、经济、手工业在有清一代算是比较繁荣。
但主要物品产量还是没有赶上明代,但在位后期奢靡,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发生白莲教起义,文字狱之风比康熙时更严酷,束服了人民的思想,闭关锁国,骄傲自大的思想,使清朝国力日益衰败。庙号"清高宗",葬于清东陵-裕陵。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卒于养心殿,享年89岁。
扩展资料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
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
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 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但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乾隆帝即位后首先缓和雍正时期造成的政治紧张气氛。乾隆初年,为了缓和紧张的政治气氛,调节矛盾,改善各方面的关系,还对雍正的政策做了较大的改变和调整。
乾隆初年,弘历不讳言自己“ 赋性宽缓”,但又说不能宽大无边,要济之以严。有时候,他公开说“ 政尚宽大”,宽比严好。他在经筵讲章中发挥这个思想,“ 宽、信、敏、公,乃圣王治世之大本,而必以宽居首“”,圣王出治,舍宽其何以为敷政宁人之本哉” 。
乾隆帝晚年的诗句中也说“ 政实宜宽弗宜猛”但在绝大多数场合,总是宽严并提,把两者看做因时而异,相辅相 成的“,宽以济猛,严以济宽,政是以和”,这是乾隆认定进行统治的不二法门。
-爱新觉罗·弘历
本文2023-08-22 05:40:1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