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善本装裱选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古籍善本装裱选什么内容,第1张

您问的是古籍装帧的形式吗?有卷轴装、旋风装等等。

1、卷轴装,又称卷子装,早期的图书装帧形式。与装裱好的书画相似。在长卷帛书、纸书的左端安装木轴,旋转卷起。

2、旋风装,在一素纸长卷上面依次粘贴书页,每页正反两面书写文字,展开长卷可翻页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是人类智慧积累、流传与延续的媒介。书籍作为信息的载体,忠实地为人们记载、传递着知识、理念、情感,而人们对书的珍视推崇之情更是亘古不变。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这些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反映在书籍装帧形态的变化中,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书籍装帧艺术,翻开古人留下的文化典籍,素雅端正的封面,柔软细腻的纸张,浑厚饱满的文字,设计缜密的版式,不尚华丽,却护帙有道;历尽沧桑,但古朴之气盎然犹存。我们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一种恬淡悠远的风格和高远神飞的意境,与崇尚装饰的西方古典书籍的风格是截然不同的。即使与现代书籍相比,中国的古籍也毫不逊色。它们严格讲究体例,遵从一定的规范,浑然天成,值得我们仔细品味与研究。又是什么在影响着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态的演变呢?这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书籍的产生和发展即是文明的标志之一。书籍记载着事件、思想、经验、理论、技能、知识等等包罗万象的丰富内容,它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为了实际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各个时代不同形态的书籍是这个时代政治、经济、思想在某种程度上的反映,也是技术状况限制的结果。书籍的内容反映了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同样,书籍的装帧形态也反映一定社会、一定时期的生活状况和意识形态,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形态,顾名思义:形,即是神态,书籍的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书籍具有不同的特定的装帧形态。

一、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

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从结绳书、契刻书、然后是图画文书、陶文书、甲骨文书、金文书、玉文书、石文书是按照文字的先期准备、产生和发展的。从文字还有没有产生到图画、符号,到象形文字,到抽象文字,到成熟的文字。可以看到,书的初期形态的变化和文字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个演化是很漫长的,比从盛行正规书的——简册书的秦朝到现在要长得多。因为它们毕竟不是成熟的书,只是起到书籍的作用,所以称它们为书籍的初期形态。没有这些初期形态的书,正规的书,成熟的书是不会产生的,它们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绝对不能低估。

中国古代,初期形态的书的承载物是绳、木、竹、陶、甲骨、兽骨、青铜、玉石等材料。陶是经过烧制的、青铜是经过冶炼的,其它的材料均是自然界现有的资源,稍加加工便可以刻字或写字成书。也是当时社会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低下的反映。从结绳书、到图画文书到金文书、石文书,其社会进步是十分明显的,不单从字体的形成和发展上,从文字内容的复杂和意义的深刻上,从承载物的形质上,都清楚地表明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进步,技术水平在不断地提高,逐渐成熟的书的内涵越来越大,开本、版式的内涵也越来越明确,为正规书籍的出现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二、书籍装帧的正规形态

书籍装帧经过初期形态的漫长发展后,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进入它的正规形态。《说文解字》云:“著于竹帛,谓之书。”古今,大量的学者都认为,我国书籍装帧的正规形态是从简策开始。罗树宝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中认为:“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本文采取大多数专家的意见,把简策书、木牍书放在正规形态的第一种形态来叙述。

正规形态的书包括:简策书、木牍书、帛书、卷轴装书、旋风装书、粘页装书、缝缋装书等。它们基本上都是用毛笔蘸墨手抄的,一改初期形态的书的雕刻方式,手抄是它们的一大特点。正规形态的书受着材料的制约,材料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装订方法。简策书、木牍书的承载物是竹、木;帛书的承载物是缣帛;卷轴装书的承载物,初期是帛,这是因为卷轴装书直接从帛书发展而来,纸发明以后,大量的卷轴装书用的材料是纸;旋风装的承载物是纸。纸作为书籍的承载物,它的优越性,是其他承载物所不可比拟的。从卷轴装书开始使用纸作为承载物后,一直被沿用下来。

从几种书籍的装帧形态来看,它们要受到制作材料——承载物的制约,不同的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装帧形态的书,当然还有其他条件的制约。简策书虽然可以卷起来,但体积大,太重;木牍书不能卷,容量也太少;帛书的材料有限,又很贵;卷轴装书翻检不方便;旋风装书综合了这几种书的优点,去其缺点,有了很大的进步,成了当时比较先进的书籍装帧形态,但也存在着明显的缺点。

从书籍装帧发展史的角度来说,所谓书籍装帧的正规形态也只是向册页形态过渡的表现形式。书籍装帧形态还要继续发展变化,因为用料都是纸,其装帧形态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制作方法。

三、书籍装帧的册页形态

书籍装帧经过初期形态、正规形态,进入到册页形态,也就是成熟形态。从梵策装书开始,经过经折装书、蝴蝶装书、包背装书,到线装书为止,这些书,绝大部分都是雕版印刷的,使用的材料(承载物)都是纸,因此,在书籍装帧的册页形态时期,书籍的制作方式和社会需要决定了书籍装帧的形态。

关于书籍装帧的册页形态,有的学者认为从经折装书开始。有的学者以为从蝴蝶装书开始,还有的学者以为从包背装书开始,笔者以为应从梵策装书开始,其原因有二:一、梵策装书已脱离卷轴装书的形态,开始使用单页;二、梵策装书已成为册页书的形式。梵策装书和经折装书可视为书籍装帧的初期形式,蝴蝶装书是个过渡,包背装书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书籍装帧形态日益成熟,线装书则是中国古籍最成熟的装帧形态。

从唐代出现的梵策装书,到清代出现的线装书,其装帧形态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时间跨度约一千二百多年,其中纸、墨的质量有很大的提高,品种也多有增加,为书籍装帧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纸是册页书籍的主要承载物,纸使书变得越来越轻,使用起来越来越方便,装帧也越来越完美,线装书成为最完善的传统装帧形态,发展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册页书的用料因为都是纸,所以,册页书的装帧形态是由它们制作方式和社会的需要来决定的。

册页装帧形态的书都是册、页式的:梵策装书是单页,用线穿;经折装书是连续的折页,用糊粘;蝴蝶装书是单页折,糊粘;包背装书是单页折,下纸捻、糊粘;线装书也是单页折,线订。折页是册页书中的一个重要的工序,也是书籍装帧形态发展的一个因素,虽然折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却使书籍的装帧形态产生很大变化,现代的书仍然需要折,折包含有深邃的哲学思想。

册页装书基本上都是雕版印刷而成的,也有极少数的手抄书和一部分活字印刷的书籍,刻、印二字在册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雕刻和印刷无以成书。初期形态的书绝大部分是雕刻而成,如契刻书、陶文书、甲骨文书、金文书、石文书、玉文书等,只是没有印刷,每刻一件是一本书;正规形态的书是手写的,每写一件也是一本书,册页装帧形态的书虽然用的也是雕刻,由于是印刷而成,则一次可以生产很多册书,这就是册页装帧形态的书的特点,也是雕刻技术的发展。

以上综述了中国古代书籍形态演变的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决定和制约着中国古代书籍形态发展的原因又在哪里呢?

首先,从社会背景上讲,任何技术的发明与发展,都是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态也和造纸、制墨、印刷、装订这些技术的水平优劣直接挂钩。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学会了制墨,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纸张发明后,遂改成以一张长方型纸为单位的“折叠本”。后又受印度贝叶梵经的启示,将书面按序粘接起来,加以折叠,因大多撰以经文,故称之为“经折装”。北宋的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五代初期,书的装订逐渐转向“册页型”,至明中叶后,被称为“线装”书的形态所替代。这些技术最早在中国的发明对于古代书籍的萌芽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从文化背景上看,书籍的装帧形态是随着书籍的制作材料、制作方式、社会的经济状况及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其中,文化对古代书籍装帧形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深层的和潜移默化的,古籍版式、编排结构及装订方法,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从文化角度上讲,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氛围、思想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到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形态及艺术风格上。特别是“天人合一”,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基本命题,受到儒、道这两大思想派别所推崇。儒家以人为中心,讲性命之学,认为性善源于天命,所谓“天命之谓性”,把天当作人性的最终保证,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实际上是把人性与天道合二为一,宇宙成为人性之源。道家则把天看作自然,人只是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人不能脱离自然,只能顺应自然并效法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态的产生及演化过程,就是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这正说明它的发展史是文化的发展史,充满着哲学、美学等等内涵。书籍即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它具有极其丰富的内涵,讲究“护帙有道,款式古雅”这个原则对现代书籍装帧艺术仍有积极的作用。中国古代书籍装帧是一门学问,这是一份值得珍惜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从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吸取营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性”的现代书籍装帧艺术。

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已经趋于盛行,而且印刷的数量相当大,以往的书装形 式已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印刷业。经过反复研究,人们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蝴 蝶装就是将印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页码对齐,用糨糊 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裁齐成书。蝴蝶装的书籍翻阅起来就像蝴蝶飞舞的翅 膀,故称“蝴蝶装”。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中国古籍形制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卷轴装。粘结幅度相等的若干幅纸成一长条,承袭简册帛书的存放方式,左端安一轴,以轴为中心,从左向右卷成一卷。也有的不用轴。盛行于南北朝至唐代。②册叶装。分经折装和蝴蝶装。经折装,由卷轴装过渡而来,即将一长条,按一定行数左右折叠成长方形,前后加封面。蝴蝶装,将印好的一整叶,以有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将若干叠的版心处粘于用作前后封面的硬纸上。唐末五代即出现这种装帧,盛行于宋元。③包背装。将书叶无字的一面对折,数叶为一叠,右边版框空白处打眼订捻,前后封面是一整张纸,书脊被包裹起来。元代和明代前期最流行。④线装。折叠方法与包背装一样,只是打眼处改用线装订,前后封面各用一纸。出现于明代中期,是中国古籍最后的,也是最通行的装帧形式。明清时期,很多宋元古书重新装修时大半都改为线装。

开卷惊蝶舞,舒页展龙鳞。

书籍和阅读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

可以记录的文字,是一种文明能够得以延续的种子,而书籍就是这枚种子得以生长的土壤。

浩繁卷帙,“甲金篆隶草楷行”。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以绵延而不绝,包罗万象的文字记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实用艺术的书籍装帧也与书籍内容同生共长,并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现代社会,工业化机械批量生产的现代书籍,让一本书少了“书墨味”,那是一种笔墨混合植物纤维的味道,这便是所谓的“书卷气”。

所以说一本书是有灵魂的。其实跟人一样,不一样的书也有着不一样的性格,不一样的装帧样式有着不一样的风格韵味。

蝴蝶装

起舞蹁跹,一页一两金,流芳百世。

书页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集齐后的书叶背面相对,折口处每边涂上2至3毫米的浆糊,依次粘好作为书背。切齐其余三面,再用一张比书叶稍长点儿的厚纸作为书皮,书皮正中间和整个书背粘紧,把所有书叶包裹起来。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大量宋前古籍,保留了丰富的古籍装帧形态。“一页一两金”的宋版书多属此装,从外表看很像现在的平装书或简精装书。当我们打开书的时候,书页就向两边张开,宛若蹁跹起舞的美丽蝴蝶。

龙鳞装

逐叶翻飞,形似旋风,鳞次相积。

在熟悉的卷轴装的底线下,把写好的书页按顺序自右向左先后错落叠粘,从右向左卷收,展开时宛如旋风,所以也叫“旋风装”,而整卷都展开后页纸错落相积形似鱼鳞,又叫“鱼鳞装”。虽然保留了卷轴装书的躯壳和外观,但书页容量却大了很多。

这是宋代宣和年间的装裱工匠,为修复书叶两面都有字的书籍而创造的装订形式。在书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书页子的概念就是从旋风装开始的,对册页书的出现具有重要的意义。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刊谬补缺切韵》是如今唯一一件龙鳞装书籍。

粘叶装

这种装帧形式会根据书叶纸张薄厚产生不同做法。书叶纸薄的就单面书写,有字的一面相向对折,无字的一面依次粘连,把全部书叶连接起来成为一册。纸张较厚的则在没写字之前先对折一下,折口向右,分成四面,依次按纸背、纸面、纸面、纸背顺序书写,然后排好粘接起来。这是当时的人们为了便于翻阅而特意设计的,因为要经常随身携带、翻阅,书的四个角也大多被剪切成圆弧形,在唐末、五代时期非常流行。

缝缋装

“缝”就是用针线连缀,“缋”原是指成匹布或帛的头和尾代指书背,它和线装书最大的差别是在缝线的方法上,线装书订线的方法主要是缠绕书背,而缝缋则是在书页折缝处连缀。

数页为一叠对折成长方形,确定叶码顺序,再按顺序抄写,然后几叠放在一起用线串连,以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现在书籍印刷前的排版,它从制作的过程、装订的成品和现在流行的精装书非常相似,是现代精装书籍的前身。

梵夹装

古代印度,人们习惯把佛教刻、写在贝多罗树的叶子上,并把这种写有佛经的贝叶称为“贝叶经”。梵夹装是贝叶经特有的装订形式,因其上多书写梵文而得名,隋唐时期传入我国。

把书页码放整齐,前后各用一块与贝叶规格相同的薄木板夹住,,木板中心两侧各钻一个直贯穿木板和全部贝叶的小孔,再拿一根长绳分别从两个洞中穿出,把木板和贝叶串连在一块并捆扎起来。

除了以上几种特殊的装帧,卷轴装、线状、经折装这三种形态也非常经典,而这些别出心裁的装帧虽然看起来简单,但一页一线的变动都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心设计而非随意为之,从色彩调赋到材料应用都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韵。

“不把装帧当成一种美化,一种外加的装饰,一种锦上添花,而是将自己的感受、情感、思考投入其中,再一并升华出来。”

冯骥才老先生的这句话是对中国古籍装帧艺术最适当的诠释,而古籍装帧之所以可以呈现如此丰富多彩的姿态,就是因为那种手工时代特有的人情味和匠人心。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