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1收藏

外感咳嗽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外感咳嗽的病因病机 5 外感咳嗽的症状 6 外感咳嗽的治疗 7 外感咳嗽的分类 71 伤风咳嗽 72 伤寒咳嗽 73 伤热咳嗽 74 伤暑咳嗽 75 伤燥咳嗽 76 伤湿咳嗽 77 风寒咳嗽 78 冷热嗽 79 时气咳嗽 8 外感咳嗽的辨证治疗 81 风寒袭肺 811 症状 812 证候分析 813 治法 814 方药治风寒咳嗽 815 针灸治风寒咳嗽 816 推拿 治风寒咳嗽 817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818 风寒咳嗽食疗方 82 风热犯肺 821 症状 822 证候分析 823 治法 824 方药治风热咳嗽 825 针灸治疗风热咳嗽 826 推拿 治疗风热咳嗽 827 艾灸治疗风热咳嗽 828 风热咳嗽食疗方 83 风燥伤肺 831 症状 832 证候分析 833 治法 834 方药治风燥咳嗽 835 针灸治风燥咳嗽 836 推拿 治风燥咳嗽 837 艾灸治疗风燥咳嗽 838 风燥咳嗽食疗方 84 凉燥咳嗽 841 症状 842 凉燥咳嗽的方药治疗 85 温燥咳嗽 86 暑湿咳嗽 87 火热咳嗽 88 外寒内热证 9 关于咳嗽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外感咳嗽的穴位 2 治疗外感咳嗽的方剂 3 治疗外感咳嗽的中成药 4 外感咳嗽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外感咳嗽 1 拼音

wài gǎn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exogenous coug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exogenous coug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exogenous coug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外感咳嗽(exogenous cough[1][2])为病证名[3]。是指六*之邪犯肺引起的咳嗽[1][2]。见《景岳全书·杂证谟》。

4 外感咳嗽的病因病机

外感咳嗽因感受外邪所致[3]。

《医宗必读·咳嗽》:“总其纲领,不过内伤外感而已。风寒暑湿伤其外,则先中于皮毛,皮毛为肺之合,肺邪不解,他经亦病,此自肺而后传于诸脏也。”

《医门法律》卷五:“风火热湿燥寒,皆能乘肺,皆足致咳。”

5 外感咳嗽的症状

外感咳嗽其表现为起病较急,声盛而浊,并有外感其他症候,如寒热、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咽干、喉痒等[3]。多属实证[3]。

6 外感咳嗽的治疗

外感咳嗽的治疗宜祛邪宣肺为主[3]。

7 外感咳嗽的分类

由于外邪性质和兼感的不同,有伤风咳嗽、伤寒咳嗽、伤热咳嗽、伤暑咳嗽、伤燥咳嗽、伤湿咳嗽及风寒咳嗽、冷热嗽、时气咳嗽等[3]。

71 伤风咳嗽

伤风咳嗽为病证名[4]。指咳嗽由外感风邪引起者[4]。《症因脉治》卷二:“伤风咳嗽之症,憎寒,壮热,头痛,眼眶痛,自汗,恶风,鼻塞,涕流,痰结肺管,咳嗽不已。”《明医杂着》卷二:“春若伤风咳嗽,鼻流清涕,宜辛凉解散。”方如苏子杏仁汤、羌活汤、干葛汤等[4]。

72 伤寒咳嗽

伤寒咳嗽为病证名[5]。指寒邪外袭皮毛,内入于肺所致的咳嗽[5]。《症因脉治》卷二:“伤寒咳嗽之症,头痛身痛,恶寒发热,无汗喘咳。”脉浮紧或浮数[5]。治疗宜分时令,寒伤肺,未郁热者,冬月麻黄杏仁汤;若三时恶寒身热咳嗽,前方加石膏、半夏;寒伤肺,郁而变热者,羌防泻白散等方[5]。

73 伤热咳嗽

伤热咳嗽为病证名[6]。指因湿热行令,热伤肺气所致的咳嗽[6]。《症因脉治》卷二:“伤热咳嗽之症,咽喉干痛,面赤潮热,夜卧不宁。吐痰黄浊,或带血腥臭,烦躁喘咳,每咳自汗。”脉洪数而滑[6]。治疗宜家秘泻白散、柴胡饮子、栀连清肺饮、凉膈散加川贝母、犀角地黄汤加山栀黄芩等[6]。又名热痰嗽[6]。本证可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疡或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6]。

74 伤暑咳嗽

伤暑咳嗽为病证名[7]。指感受暑邪所致的咳嗽[7]。多因触冒暑湿,或热甚于中,或气虚身弱,偶感时行,内外相夹,蒸酿胸胃之间,上熏于肺所致[7]。《古今医鉴·咳嗽》:“伤暑咳者,脉数,烦热引饮,口燥,或吐涎沫,声嘶咯血。”《症因脉治》卷二:“伤暑咳嗽之症,身热引饮,内热烦躁,外反恶寒,或身痛口渴,咳嗽身倦。”脉濡软或虚或数[7]。若身热引饮,内热烦躁者,用石膏知母汤;身痛口渴,外反恶寒者,十味香薷饮、泻白益元散;外冒暑邪,内伤积热者,凉膈散;脉虚身热,虚身乏之人,清暑益气汤[7]。

75 伤燥咳嗽

伤燥咳嗽为病证名[8]。指天行燥烈,燥火伤肺所致的咳嗽[8]。《症因脉治》卷二:“伤燥咳嗽之症,口渴唇焦,烦热引饮,吐痰不出,或带血缕,二便带赤,喘急咳嗽。”治用石膏泻白散、清燥救肺汤、人参白虎汤等方[8]。《医门法律·咳嗽门》:“伤燥之咳,痰黏气逆,血腥,杏仁萝卜子丸;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牛髓汤;如面目浮肿,蜜酥煎。”

76 伤湿咳嗽

伤湿咳嗽为病证名[7]。指因感受湿邪引起的咳嗽[7]。多由时行雨湿,或坐卧湿地,或湿衣沾身所致[7]。《症因脉治》卷二:“伤湿咳嗽之症,身重身痛,或发热有汗,或面目浮肿,或小便不利,骨节烦疼,气促咳嗽。”脉多濡软、浮缓等[7]。治疗宜燥湿、化湿、利湿为主[7]。兼表证者,用防风胜湿汤;湿热壅肺者,用神术泻肺汤;汗后兼利小便,用通苓散等[7]。

77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为病证名[9]。指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9]。《普济本事方》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仁术便览》卷二:“风寒咳嗽,肺气喘急。”方用五拗汤[9]。《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声重,身热头痛,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本证可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9]。

78 冷热嗽

冷热嗽为病证名[10]。指感寒受热所致的咳嗽[10]。《证治要诀》卷六:“冷热嗽,因增减衣裳,寒热俱感。遇乍寒亦嗽,乍热亦嗽,饮热亦嗽,饮冷亦嗽。宜金沸草散、消风散各一帖和煎,或应梦人参散,或款冬花散、二母散,仍以辰砂化痰丸、八风丹,或四和丸含化。”热重者,用葳蕤汤去川芎加香豉;失音者用《古今录验》续命汤,轻则消风散[10]。

79 时气咳嗽

时气咳嗽为病证名[11]。指咳嗽由感受时行杂气所致者[11]。《杂症会心录·时气咳嗽》:“今夫天之杂气有各种,人之感受有轻重,其来也无时,其著也无方。有触之者,各随其气而为诸病焉。如秋冬之交,咳嗽一症,遍于四方,延门合户,众人相同者,此皆时行之气,即杂气为病也。其初起恶寒发热,咳嗽咽干,鼻塞声重,头痛身痛,脉浮而数,或细而数。”又称时行嗽[11]。

8 外感咳嗽的辨证治疗

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不耐邪侵。一旦遭受外邪侵袭,遂使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使肺气上逆而为咳。由于六*中风、寒、燥、热等邪性质不同,因而临床可出现风寒、风热、燥热等不同咳嗽。[12]

外感咳嗽,治宜祛邪利肺。因肺居高位,用药宜清扬,以使药力易达病所;宜重视化痰顺气,痰清气顺,肺气宣畅,则咳嗽易愈。

81 风寒袭肺

外感咳嗽·风寒证(exogenous cough)是指风寒犯肺,以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11 症状

风寒咳嗽,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14][12]。

812 证候分析

风寒袭肺,壅遏气道,肺气失宣[15]。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无汗,邪阻经络则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14][12]。

813 治法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14]。

814 方药治风寒咳嗽

三拗汤、止嗽散加减。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后方用紫菀、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14]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

止嗽散(《医学心悟》):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815 针灸治风寒咳嗽

方一

风寒咳嗽以取风门、列缺、合谷、肺俞等穴为主,均泻,头痛加风池、太阳,形寒无汗加灸大杼、足三里[16]。

方二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12]。取合谷、列缺、肺俞、外关[12]。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风池、上星。肢体痛楚者,加昆仑、温溜。[12]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12]。

方义:外关通于阳维,阳维脉主阳主表,故外关可疏泄阳邪,解表散寒。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相配可表里相应宣通手太阴肺经经气。肺俞可宣肺理气止咳。[12]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风门,咽喉痒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816 推拿 治风寒咳嗽

选穴:天突、中府、身柱、大杼、风门、肺俞、风池、肩井[17]。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中指揉天突、中府各1分钟。再以两拇指由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每穴1分钟。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两穴,每穴操作2~3分钟,以局部酸胀向周围扩散为宜。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使头部、胸部有轻 为度。[17]

817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18]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3次[18]。

818 风寒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紫苏、杏仁、生姜、干姜、红糖、桂枝等[15]。

推荐食疗方[15]:

1.苏杏汤:紫苏、杏仁各10g,捣成泥,生姜10g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二三次饮用。

2.姜汁糖:生姜10g洗净切片,用白纱布绞汁去渣。将红糖放入锅内加入姜汁,添少许水。将锅置文火上,烧至红糖熔化、黏稠起丝时停火。在一搪瓷盆内涂上热素油,再将熬化的糖汁倒入搪瓷盆内摊平,稍冷后用小刀划成2cm见方的小块即成。每日空腹时服2次,每次5块。

3.甘草干姜汤:甘草10g,干姜5~10g,共煎取汁,日分三次饮用。

82 风热犯肺

外感咳嗽·风热证(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cold syndrome 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heat syndrome[1])又称风热咳嗽,是指风热犯肺,以咳嗽,痰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干,咽痛,鼻流黄涕,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21 症状

风热咳嗽者,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黄,咳时汗出,常伴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等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14]。

822 证候分析

风热犯肺,肺气不清,肃降无权[15]。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咳嗽气粗,或咳声嗄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热熬津液为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黄,鼻流黄涕;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汗出等表热证;正邪相争,闭阻经络,故身热头痛;热邪泄越,腠理疏泄,则见汗出恶风。苔薄黄,脉浮数,皆是风热在表之征。[14][12]

823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14]。

824 方药治风热咳嗽

桑菊饮加减。本方功能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中桑叶、菊花、薄荷、连翘辛凉解表而清风热;桔梗、杏仁、甘草、芦根宣肺止咳,清热生津。亦可加前胡、牛蒡以增强宣肺之力。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声嗄配射干、赤芍、挂金灯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酌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夏令夹暑加六一散、鲜荷叶清解暑热。[14]

桑菊饮(《温病条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六一散(《伤寒标本心法类萃》):滑石、甘草

825 针灸治疗风热咳嗽

方一

风热咳嗽以取风门、肺俞、鱼际、外关等穴为主,咽痛加少商[16]。

方二

取穴:以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为主。取大椎、曲池、尺泽、肺俞。[12]

随证配穴:咽喉干痛者,加少商点刺出血。汗出不畅者,加合谷。[12]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大椎、尺泽可用点刺出血法[12]。

方义:大椎为诸阳经交会穴,可疏泄阳邪而退热。曲池为大肠经合穴,与肺经合穴尺泽相配,表里相应以疏散热邪。取肺俞清热化痰。[12]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大椎,咽喉痛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826 推拿 治疗风热咳嗽

选穴:曲池、合谷、大椎、列缺、太渊、肺俞、尺泽、外关[17]。

操作方法:坐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推尺泽、太渊穴2~3分钟,然后按揉列缺、外关、合谷穴,每穴1~2分钟。用手掌小鱼际推搓大椎、肺俞以及背部压痛点各3分钟。用按揉法在曲池、合谷两穴操作3分钟,使感应扩散到整个上肢。拿肩井2分钟。[17]

827 艾灸治疗风热咳嗽

方法一[18]

选穴:大椎、肺俞、丰隆、曲池、外关、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15分钟,以微红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或用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次5~7分钟,每日1次,咳嗽停止、咳痰消失后巩固2~3次。

方法二[18]

选穴:肺俞、太渊、足三里、三阴交、太溪

灸法: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穴8~10分钟,每日1次,咳嗽停止、咳痰消失后巩固2~3次。

828 风热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桑叶、菊花、梨、杏仁、葫芦茶等[15]。

推荐食疗方[15]:

1.桑菊杏仁饮:桑叶10g,菊花10g,杏仁10g,共煎取汁,再调入白砂糖。酌量代茶饮。

2.杏梨饮:杏仁10g,去皮尖,除去杂质洗净,梨去皮、核,洗净切片,冰糖捶成屑。将梨、杏仁、冰糖屑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30分钟即成。随时饮服。

3.葫芦茶冰糖饮:葫芦茶30~50g,每次用清水3碗,煎取汁约1碗,调入冰糖5g。随量代茶饮用。

83 风燥伤肺

外感咳嗽·风燥证(exogenous cough with winddryness syndrome[1])是指感受风燥之邪,以咳嗽,痰少色白,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口鼻咽干燥,苔薄白,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31 症状

风燥伤肺者,干咳,连声作呛,喉痒,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舌尖红,舌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或小数[14][12]。

832 证候分析

风燥伤肺,燥热灼津,肺失清肃[15]。

风燥伤肺,肺失清润,故见干咳作呛;燥热灼津则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热伤肺,肺络受损,故痰中夹血。本证多发于秋季,乃燥邪与风热并见的温燥证,故见风燥外客,卫气不和的表证。舌质干红少津,脉浮数,均属燥热之征。[14]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33 治法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14]。

834 方药治风燥咳嗽

桑杏汤加减。本方清宣凉润,用于风燥伤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证者。药用桑叶、豆豉疏风解表,杏仁、象贝母化痰止咳,南沙参、梨皮、山栀生津润燥清热。若津伤较甚者配麦冬、玉竹滋养肺阴;热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痰中挟血配白茅根清热止血。[14]

桑杏汤(《温病条辨》):桑叶、杏仁、沙参、浙贝母、豆豉、山栀、梨皮

835 针灸治风燥咳嗽

方一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太溪、肺俞、列缺、照海。[12]

随证配穴:咳血者,加孔最、血海[12]。

刺灸方法: 针用平补平泻法[12]。

方义:取肾经原穴太溪滋肾阴,使津液上济以润肺止咳。肺俞宣通肺气而止咳。照海、列缺为八脉交会穴相配为用,善治喉咙胸膈肺系疾患。[12]

方二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曲池,咽喉痒痛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836 推拿 治风燥咳嗽

选穴:丰隆、三阴交、太冲、行间[17]。

操作方法:按揉丰隆穴3分钟。重按三阴交、太冲、行间,使酸胀感沿经脉向上扩散[17]。

837 艾灸治疗风燥咳嗽

方法一[18]

选穴:陶道、风门、肺俞、膏肓、脾俞

灸法:艾条温和灸,距离皮肤2~3厘米感觉温热即可,以微红为度,每穴10~20分钟,每日1~2次,咳嗽消失后巩固灸3~5次。

方法二[18]

选穴:大椎、天突、风门、膏肓、肾俞

灸法:艾炷无瘢痕灸,皮肤感觉灼热即可移走艾炷,每穴5~7壮,每日1~2次,干咳消失后巩固灸3~5次。

838 风燥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桑叶、白萝卜、胡萝卜、蜂蜜、麦冬、杏仁等[15]。

推荐食疗方[15]:

1.桑杏饮:桑叶10g,杏仁6g,天花粉10g,梨皮20g,煎汤取汁。热服,日服3次。

2.红白萝卜蜜膏:白萝卜 200g,红萝卜200g,洗干净,切细丝,用纱布绞挤汁液,放入锅内用中火煎煮沸。加入蜂蜜100mL,继续熬至稠即成。日服2~3次,每次5g。

3.杏仁麦冬饮:杏仁6g去尖,拣净杂质,置沸水中略煮,待皮微皱起时捞出,浸凉水中,脱去种皮。再将麦冬10g挑选干净,去杂质,洗净。杏仁、麦冬共放人锅内,加清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后,转用文火煮15分钟、去渣留汁即成。日服2~3次,凉时饮用。

84 凉燥咳嗽

外感咳嗽·凉燥证(exogenous cough with cooldryness syndrome[1])又称凉燥咳嗽,是指凉燥袭表犯肺,以咳嗽,痰少或无痰,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而干,脉浮紧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41 症状

凉燥证乃燥证与风寒并见,表现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症[14]。

842 凉燥咳嗽的方药治疗

治疗凉燥咳嗽,用药当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备注]杏苏散(《湿病条辨》):杏仁、紫苏叶、橘皮、半夏、生姜、枳壳、桔梗、前胡、茯苓、甘草、大枣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温润止咳,若恶寒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以散寒解表[14]。

85 温燥咳嗽

外感咳嗽·温燥证(exogenous cough with warmdryness syndrome[1])又称温燥咳嗽,是指燥热犯肺,耗伤津液,以咳嗽少痰,或略有黏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干,咽痛,唇鼻干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发热,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6 暑湿咳嗽

外感咳嗽·暑湿证(exogenous cough with summerheatdamp syndrome[1])是指暑湿伤肺,以咳嗽,咯痰,发热,微恶风寒,头重身困,口渴,烦躁,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7 火热咳嗽

外感咳嗽·火热证(exogenous cough with fireheat syndrome[1])又称火热咳嗽,是指火邪伤肺,以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烦渴面赤,胸胁疼痛,便秘,舌红,苔薄黄,脉洪数或弦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88 外寒内热证

外感咳嗽·外寒内热证(exogenous cough with syndrome of external cold and internal heat[1])是指素有郁热,复感风寒,以咳嗽,痰黄,咯痰不爽,痰黏色黄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尖边红,苔白腻罩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13]。

9 关于咳嗽

咳嗽(cough[1][2])为病名[19]。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2]。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16]。

宋以前,咳、嗽同义[19]。《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12]。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14]。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12]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12]。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祛痰剂的适应证 5 祛痰剂的使用注意 6 祛痰剂的分类 61 燥湿化痰剂 62 清热化痰剂 63 润燥化痰剂 64 温化寒痰剂 65 治风化痰剂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祛痰剂 1 拼音

qū tán jì

2 英文参考

phlegmexpelling formul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祛痰剂(phlegmexpelling formula[1])是指以祛痰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消除痰饮的作用,治疗痰证方剂的统称[2][1]。分温燥化痰剂、清润化痰剂、治风化痰剂等[1]。

4 祛痰剂的适应证

祛痰剂适用于各种痰病,如湿痰证、热痰证、燥痰证、寒痰证、风痰证等[2]。痰之与饮,异名而同类,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皆为水液代谢的病理产物,乃湿聚而成[2]。痰之为病,无处不到,胸胁肠胃,经络四肢,皆可有之,其发病常见咳嗽喘促、头痛眩晕、胸痹呕吐、中风痰厥、癫狂惊痫以及痰核瘰疬等[2]。

痰病的成因很多,治法各不相同[2]。如脾失健运,湿聚或痰者,治宜燥湿健脾化痰;火热内盛,灼津为痰者,治宜清热化痰;肺燥阴亏,虚火灼液为痰者,治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者,治宜温化寒痰;肝风内动,夹痰上扰者,治宜熄风化痰[2]。根据痰病的性质和治法的不同,祛痰剂可相应地分为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治风化痰5类,分别用治湿痰、热痰、燥痰、寒痰、风痰为患的病证[2]。

5 祛痰剂的使用注意

痰的产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尤与脾失健运甚密,故祛痰剂每需配伍健脾祛湿之品[2]。此外,痰随气而升降,气壅则痰聚,气顺则痰消,故祛痰剂中常配伍理气之品[2]。使用祛痰剂时,应辨别痰病的性质,即寒、热、燥、湿之不同,而分别选药组方[2]。同时还应注意病情,分清标本缓急[2]。如咳痰而有咯血倾向者,不宜用燥烈的祛痰药,以防引起大量的咯血;表邪未解或痰多者,慎用滋润之品,以防壅滞留邪,病久不愈[2]。

6 祛痰剂的分类 61 燥湿化痰剂

燥湿化痰剂适用于湿痰证,症见痰多易咳、胸脘痞闷、呕恶眩晕、肢体困倦、舌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滑等[2]。常用燥湿化痰药如半夏、南星等为主组成方剂;由于湿痰的形成多由脾失健运所致,而善治痰者,又当先治气,故宜配伍健脾燥湿药及行气之品如茯苓、白术、陈皮、枳实等[2]。代表方为二陈汤、温胆汤等[2]。其中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用于湿痰内阻、咳嗽痰多之证,为治疗湿痰咳嗽的基础方;温胆汤能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呕吐呃逆及惊悸、癫痫等[2]。

62 清热化痰剂

清热化痰剂主要用于热痰证,常以清热化痰药为主组成方剂[2]。热邪又可致气滞不畅,故宜配伍气之品[2]。其中清气化痰丸、小陷胸汤、消瘰丸均有清热化痰作用[2]。但清气化痰丸又能下气止咳,多用治痰热内结,咳嗽痰黄难咳者;小陷胸汤还能宽胸散结,多用于痰热互结、胸脘满闷疼痛之证;消瘰丸长于软坚散结,用治痰火郁结而成之瘰疡痰核等[2]。

63 润燥化痰剂

润燥化痰剂适用于燥痰证,症见痰稠而黏、咳之不爽、咽喉干燥,甚则呛咳、声音嘶哑等[2]。常用润肺化痰药如贝母、瓜蒌等为主组成方剂[2]。因燥痰多由肺阴不足、虚火灼津炼液而成,故宜配伍润燥生津之品如天花粉、南沙参等;同时须配伍理气药物[2]。代表方如贝母瓜蒌散,此方可润肺化痰,用于肺经燥热所致的咳嗽痰稠,咳痰不爽,咽喉干燥证[2]。

64 温化寒痰剂

温化寒痰剂适用于寒痰证,症见咳痰清稀色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滑等[2]。常用温化寒痰药如细辛、白芥子等为主组成方剂[2]。因寒痰多由脾肾阳虚、肺寒停饮所致,故宜配伍温阳散寒、健脾渗湿之品如干姜、茯苓等[2]。代表方如苓甘五味姜辛汤、三子养亲汤,均有温肺化痰的作用,但前方温肺暖脾之力较大,多用治寒痰内蓄,咳嗽痰稀色白之证;三子养亲汤温化作用小,而降气止咳之功较胜,兼能化食,多用于痰气郁滞的咳嗽喘逆、食欲不振之证[2]。

65 治风化痰剂

治风化痰剂适用于风邪(外风或内风)与痰浊为患的病证[2]。症见恶寒发热,咳嗽咳痰,或眩晕头痛,或发为癫痫,甚则昏厥,不省人事等[2]。常用疏风解表药或平肝熄风药配伍化痰药组成方剂[2]。代表方如杏苏散、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2]。

止嗽散、半夏白术天麻汤均有治风化痰作用[2]。止嗽散长于疏散外风,是治疗新久咳嗽的常用方;半夏白术天麻汤燥湿化痰,平肝熄风,善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2]。

表101 常用止咳平喘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燥化痰

温化寒痰

二陈汤

清气化痰汤

贝母瓜蒌散

小青龙汤

半夏为君,陈皮为臣

南星为君,芩蒌为臣

贝母为君,瓜蒌花粉为臣

麻桂为君,姜辛为臣

燥湿化痰

清热化痰

润肺化痰

散寒温肺化饮

湿痰咳嗽

痰热内结

燥痰咳嗽

外寒内饮

止咳平喘

定喘汤

麻黄白果为君,杏仁苏子半夏款冬为臣

宣肺平喘

清化热痰

痰热咳喘

苏子降气汤

苏子为君,半夏厚朴前胡为臣

降气平喘

温化痰湿

痰涎壅盛

之咳喘

十星的中医典籍:

《素问》,《灵枢》,《伤寒论》,《金匮要略》

九星的中医典籍:

《温病条辨》,《内外伤辨惑论》,《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温热论》,《景岳全书》,《正续名医类案》,《脾胃论》,《兰室秘藏》,《正体类要》,《张氏医通》

八星中医书籍:

《旧德堂医案》,《伤寒来苏集》,《临证指南》,《医学衷中参西录》,《陆氏三世医验》,《寓意草》,《丹溪心法》,《冯氏锦囊》,《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医宗必读》,《杂兵源流犀烛》,《证治汇补》,《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宣明论方》,《医学心悟》

注意看一下图中两册中医书籍左上角,回答中的所有中医书籍在均出自基内,且内中都有电子书的中医书籍可看

点评一下这些中医书籍:

《温病条辨》《温热论》

有人说现在人没多少温病,所以条辨不重要,其实只是医生没研究过温病,不觉得该用而已。比如桑杏汤,沙参麦冬汤,桑菊饮都非常常用,包括宣痹汤,加减复脉汤,加减木防己汤也都常用,关键在于会不会用,想不想得到。

《景岳全书》

我极爱读景岳全书,景岳因杂症谟偏于补阴而被诟病,其实景岳哪里算偏,如《医贯》,《杂症会心录》才能叫偏,景岳教人八纲辨证,教人治病求本,教人重视补虚,教人少开大方,我毫不讳言,这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

《正续名医类案》

读一读这种综合性的医案,可以学到各家所长,因此这本书尤其重要,我更爱读续一些。

《脾胃论》,《兰室秘藏》

李东垣真的很神,方子神,议论神,配伍神。对内经阴虚的发挥,及对脾胃的论述,被大多数医家认为是开千古不传之秘,我也这样认为。

《内外伤辨惑论》

用我自己的一个医案来表述我的观点吧。

余挚友某,畴昔自诉头痛,咽痒,腹胀,失眠。余诊之,脉沉而弱,曰:此气也。以四七汤合七气汤加槟榔,大腹皮。七日服用不过四剂,而气顺咽清,头痛大减。余询其仅服四剂之故,其曰:七日以来大醉三次,是以未饮。

《内科摘要》,《外科发挥》,《正体类要》等

薛立斋是中医历史上的关键角色,他讲的方剂,每个方贡献,我都恨不能背下来,对药物的理解也是巅峰水平。当然最最关键的是医案,其实也备受诟病,即便大家如李冠仙也会对薛一男子,一妇人这种语焉不详的记载发起抨击。但即便如此,薛氏医案的详实,和通过补虚治疗大病的思路也可称震古烁今,就看你能不能识证了。

《张氏医通》

张璐是明末清初极耀眼的大家,同时代的傅青主,吕留良,高鼓峰也都毫不逊色,但成就最高的反而是张璐,医通极厚,极能扩宽思路,而且百家理论无不摘录,足称王道。所以这种书更要反复看,反复抄。明清医家但凡不刚愎自用,能够尽得百家之长的,都是大家,不可忽视。

《冯氏锦囊》

这本书包罗万象,包括儿科妇科,这本书讲的也很全面,甚至冯兆张被尊为儿科大师。锦囊中的药性讲的也极好,而且没有那么多装的色彩,八星群书,锦囊第一,足称完备。

《温热经纬》《王孟英医案》

温病有多重要,这两本就有多重要,甘寒养阴,轻可去实,重视津液等等。四明称伤寒论全书都在提醒医生要重视津液,王孟英用详实,丰富的医案告诫我们温病学的不可或缺,与薛立斋作摘要异曲同工,不过读这本书不能走入误区。医生不能撇开莫须有的门路之见,妄学医。

《医宗必读》

这本书算是指路明灯,但凡李中梓写的,都非常经典,无论医论,脉学,还是药理,内科,都极有过人之处,我连个尤其也写不出来,足见这本书之经典。最可惜的是,必读中的内科太少了,真的意犹未尽。另外,用这本书学伤寒也蛮不错。

《杂兵源流犀烛》

这本书与医通可谓双璧,一句废话都没有,全是干货,不过恐怕老沈也未必能够全部记住,最后的还是作为工具书,天天翻看,开发思路。

《证治汇补》《旧德堂医案》

我极赞赏李用粹,李很少用成方,顶多选一个小方打底,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加减用药,这是最高明医生的选择,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这本书我抄的次数最多(除脉学书),基本每天上班都带,

《伤寒来苏集》

柯琴是一位神人,极聪慧,解古方也解的极妙。伤寒的注解我基本读完了,还是推荐这一本,别的我都不会再提,特别是近人的著作,免得打口水仗。历代医家治病,但凡多读过基本医案,也不会说出六经与经络无关这样的话,言尽于此。

《临证指南医案》

这是一本极不适合初学者或者半瓶水的书,认真学的,读了自然能发掘奇妙,不过还是可惜太过语焉不详,但顶级中医治病大略如叶天士,能够留下这本书,就已经幸甚,我推荐读原书,徐灵胎有太多稀奇古怪的想法。

《医学衷中参西录》

是个中医,应该没有不读这本的,只是可惜这本书并不全面,不过但凡讲到的都足可效仿,只是白璧也有微瑕,千万别尽信一家之言,白术山药必用生,我是不信的。没人不喜欢这本书,张的新方我也常用。

《陆氏三世医验》

脉学是中医中璀璨耀眼的宝珠,如果不能精通,那就是方证对应,和朱丹溪批评过的局方之学并无不同,这本书是学习脉学,研究古人医案最重要的一本书之一,而且大家的书都是精品,远非刚愎自用者可比。

《寓意草》

喻嘉言是个爱秀的人,历史上这种人多数不行,喻嘉言是个例外,喻氏最重要的三本书,只有这一本成就最高,讲理颇精,议论有理。不过喻也有过于自信而轻视诸老的弊端,读一读就明白了,这本读起来偏费劲些,也隐晦些,但又很重要。

《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

心法这本书,算内科,总结的很到位,不过后世医家,特别是我之前写到的书都有更详尽的总结,所以一般不读也是可以的,不过我之前推荐的,我也只是读过两遍,并未太深入。《格致余论》有得说,作为医论医案的结合,而且又不长,说一句必读不为过。我读的第一本古书,就是高三逛书店买的这本,对我来讲,感情蛮深,其实这本书不太适合初学者,我当时只能当故事书读,我读过不下二十遍,自己想当然的评论都一大堆,现在看来笑掉大牙。至于《局方发挥》肯定没有八星的必要,但也很薄,而且讲了很重要的道理,半天看完不亏。

《宣明论方》

四大家的书,我只有刘河间的读不进去,唯一读进去的就是这本,刘将内经的薄厥,痿痹,风疟等扩充治法,不可谓不精,读了能更有助于理解素问,理解方药,完素极擅长内经,而且不是理论上的擅长,所以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书,我认真研究后再补充。

《医学心悟》

我一直在想,这本书够不够八星,确实这本书太过简略了,只有伤寒讲的丰富,但世上懒人是很多的,不想多读书,那就读这本,不仅是个初学,哪怕学富五车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加味甘桔汤,止嗽散,益母胜金丹,启膈散都足称神剂,而且医论和伤寒都讲的极好,好过当代全部。所以八星是很值得的,切不可忽视。

《名医别录》

为萝藦科植物柳叶白前或芫花叶白前的根茎及根。主产于浙江、安徽、江苏、福建、湖北、江西、湖南等地。秋季采挖,洗净,晒干生用或蜜炙用。

性能辛、苦,微温。归肺经。

功效降气化痰。

应用

咳嗽痰多,气喘。本品性微温而不燥烈,长于祛痰,降肺气以平咳喘。无论属寒属热,外感内伤,新嗽久咳均可用之,尤以痰湿或寒痰阻肺,肺气失降者为宜。治外感风寒咳嗽,咯痰不爽者,配荆芥、桔梗等宣肺解表之品,如止嗽散(《医学心悟》);若咳喘浮肿,喉中痰鸣,不能平卧,则配紫菀、半夏、大戟等以逐饮平喘,如白前汤(《深师方》);配清泻肺热之桑白皮、葶苈子等同用,可治内伤肺热咳喘,如白前丸(《圣济总录》);若与益气润肺之黄芪、沙参等配伍,可治疗久咳肺气阴两虚者。

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

2《本草纲目》:“手太阴药也。长于降气,肺气壅实而有痰者宜之。”

3《本草汇言》:“白前泄肺气,定喘嗽之药也,疗喉间喘呼,为治咳之首剂;宽膈之满闷,为降气之上品。前人又主奔豚及肾气,然则性味功力,三因并施,脏腑咸入,腠里皮毛,靡不前至,盖以功力为名也。”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咳嗽的症状 5 证候分析 6 风寒咳嗽的治疗 61 治法 62 方药治风寒咳嗽 63 针灸治风寒咳嗽 631 方一 632 方二 633 方三 64 推拿 治风寒咳嗽 65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66 风寒咳嗽食疗方 7 关于咳嗽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寒咳嗽的方剂 2 治疗风寒咳嗽的穴位 3 治疗风寒咳嗽的中成药 4 风寒咳嗽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fēng hán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cough due to windcold evi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寒咳嗽为病证名[1]。指感受风寒所致的咳嗽[1]。即外感咳嗽·风寒证。

外感咳嗽·风寒证(exogenous cough[2])又称风寒咳嗽。是指风寒犯肺,以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无汗,头痛,骨节酸痛,苔白,脉浮等为常见症的外感咳嗽证候[2]。

外感咳嗽·风寒证可见于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等[1]。

4 风寒咳嗽的症状

风寒咳嗽患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3][4]。

5 证候分析

风寒袭肺,壅遏气道,肺气失宣[5]。

风寒袭肺,肺气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声重、气急;风寒上受,肺窍不利,则鼻塞流涕,咽喉作痒;寒邪郁肺,气不布津,凝聚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风寒束表则恶寒发热无汗,邪阻经络则头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在表之征[3][4]。

6 风寒咳嗽的治疗 61 治法

风寒咳嗽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3]。

62 方药治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可用三拗汤、止嗽散加减治疗。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用麻黄、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适用于初起风寒闭肺。后方用紫菀、百部润肺止嗽;荆芥、桔梗、甘草、陈皮祛风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气祛痰,适用于外感咳嗽迁延不愈,表邪未净,或愈而复发,喉痒而咯痰不畅者。若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若热为寒遏,咳嗽音嗄,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石膏、桑皮、黄芩以解表清里。[3]

三拗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麻黄、杏仁、生甘草

止嗽散(《医学心悟》):荆芥、桔梗、甘草、白前、陈皮、百部、紫菀

《普济本事方》卷三:“肺感风寒作嗽,紫苏散。”

《仁术便览》卷二:“风寒咳嗽,肺气喘急。”方用五抝汤[1]。

《证治准绳·杂病》:“春月风寒所伤,咳嗽声重,头疼,用金沸草散;咳嗽身重,身热头痛,用局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消风散。冬月风寒外感,形气病气俱实者,宜华盖散加减,麻黄汤。”

《类证治裁·咳嗽》:“兼感风寒暴嗽,鼻塞声重,芎苏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

63 针灸治风寒咳嗽 631 方一

风寒咳嗽以取风门、列缺、合谷、肺俞等穴为主,均泻,头痛加风池、太阳,形寒无汗加灸大杼、足三里[6]。

632 方二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4]。取合谷、列缺、肺俞、外关[4]。

随证配穴:头痛者,加风池、上星。肢体痛楚者,加昆仑、温溜。[4]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并可加灸[4]。

方义:外关通于阳维,阳维脉主阳主表,故外关可疏泄阳邪,解表散寒。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络穴,两穴相配可表里相应宣通手太阴肺经经气。肺俞可宣肺理气止咳。[4]

633 方三

选穴:肺俞 尺泽 列缺

方义:取肺之背俞宣肺止咳;尺泽乃肺之合穴,“合治内腑”,宣降肺气,化痰止咳;列缺为肺之络穴,散风祛邪,宣肺解表。

随证配穴:风门,咽喉痒加少商放血,鼻塞加迎香。

刺灸方法:外感咳嗽以泻邪为主,毫针刺,每日1次,每次留针20~30min,10次为一疗程,寒邪重者可艾灸或拔火罐。

64 推拿 治风寒咳嗽

选穴:天突、中府、身柱、大杼、风门、肺俞、风池、肩井[7]。

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医者以中指揉天突、中府各1分钟。再以两拇指由胸骨剑突沿肋弓分推两胁肋部5~10遍。患者仰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推身柱、大杼、风门、肺俞,每穴1分钟。用拇指点按风池、风府两穴,每穴操作2~3分钟,以局部酸胀向周围扩散为宜。擦背部膀胱经,以透热为度。拿肩井3分钟,使头部、胸部有轻 为度。[7]

65 艾灸治疗风寒咳嗽

选穴:大椎、风门、肺俞、合谷、列缺、太渊[8]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咳嗽停止、痰液消失后巩固2~3次[8]。

66 风寒咳嗽食疗方

推荐食材:紫苏、杏仁、生姜、干姜、红糖、桂枝等[5]。

推荐食疗方[5]:

1.苏杏汤:紫苏、杏仁各10g,捣成泥,生姜10g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二三次饮用。

2.姜汁糖:生姜10g洗净切片,用白纱布绞汁去渣。将红糖放入锅内加入姜汁,添少许水。将锅置文火上,烧至红糖熔化、黏稠起丝时停火。在一搪瓷盆内涂上热素油,再将熬化的糖汁倒入搪瓷盆内摊平,稍冷后用小刀划成2cm见方的小块即成。每日空腹时服2次,每次5块。

3.甘草干姜汤:甘草10g,干姜5~10g,共煎取汁,日分三次饮用。

7 关于咳嗽

咳嗽(cough[9][10])为病名[11]。是指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的疾病[9][10]。出自《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一种常见病症[6]。

宋以前,咳、嗽同义[11]。《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是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谓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动于脾湿,咳而为嗽也。”“咳”指肺气上逆作声,有声无痰;“嗽”指咯吐痰液,有痰无声;有声有痰为“咳嗽”[4]。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3]。

咳嗽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本证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咳嗽发病较急,除咳嗽主症外,常兼见表证,但若调治失当,可转为慢性咳嗽;内伤咳嗽经久难愈,感受外邪亦可急性发作。慢性咳嗽迁延日久,或年老体弱,脏气大伤,则可并发喘息,成为咳喘。[4]

现代医学的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等,凡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文治疗[4]。

咳嗽既是具有独立性的证候,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因久咳致喘,表现肺气虚寒或寒饮伏肺等证者,参阅喘证、痰饮。

详见咳嗽条。

8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