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中医古籍方书中在说明服药方法时,有"通口服"三字,是什么意思呢?
不要断章取义,最好联系上下文看。我猜可能是“丸药”囫囵吞下的服下吧。
"右为细末"应是汤剂药方作为药散用,研为粉末,用药量是两钱,配上一盏水煎药,煎到约十分之七,加点盐一次服下。“白汤点亦得”是另一种服法。
金冷法,国之精粹,乃男之首法矣。
以金为法之表。金之义取其坚固。金,矢之镞也。《易经·蒙》以阳刚比金夫。金冷法俗称之为金枪不倒法。
以冷为法之道。尝古人辰戌(辰时:7~11点、戌时:19~21点,指早晚。)以冷汤浸阴囊阴茎,以为固本强基,更达金枪不倒。法可以已朘气宛闭。(朘气,赤子阳也,指男性生殖器功能。宛闭,通郁精道闭塞,指前列腺患疾。)法以低温,并之汤中气、味、性,以皮透之。
方:*羊藿、菟丝子、蛇床子、丁香、薄荷等。
这是《经书》对“金冷法”的记载,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
金冷法的"金"是效果的描述。金取其坚固之义。金也代表箭头,"金,矢之镞也。"《易经·蒙》把刚强的男人比做"金夫"。故有人把"金冷法"形象解释为"金枪不倒法"。
金冷法的"冷"是过程的描述。古人提出每天早晚用冰冷的药液浸泡阴囊与阴茎,达到固本强基,金枪不倒的目的,有资料表明其对改善性功能和前列腺增生很有裨益。它的核心是低温,同时充分利用浴中药的气、味、性的的皮透作用直接进入睾丸和前列腺等副腺体,因此效果、作用显著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最近在看《镜花缘》,发现里面有很多药方、偏方,有些药名听都没听过,不知道这些方子的可信度有多高呢?还望各位指点一二。
解析:
我也看过,有一定的可信度,他的用药基本符合情况和药理,但是使君子和雷丸很少见到同用的,老中医一般都只用其中一种与其他药配伍。象皮是搞不到了,现在禁止猎杀,也很久没有人用过了,不知道现在食性的象的皮能否和古代的有相同的药效。什么病都得让大夫看了对症下药,有时相同的病在不同的病人身上有不同的病因是不能用相同的药的。比如通常的感冒,中医分了很多种,实症虚症、热症寒症都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不然错误的用药可能导致疾病的加重。
用方不识方,服药不知药,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名方!
《薯蓣丸》—— 被玩坏的“补虚第一方”!!
在各种专家学者的吹捧下,在各种自以为体虚之人的信服下。“薯蓣丸”---补虚第一神方。横空出世了。然而,我们都不是张仲景,如此复杂的组方,没有任何人可以用“自以为”高深的知识去解读。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了解自己身体情况下随意服食。但是,不知为何,“薯蓣丸”就是这样的被“滥用”了。。。。
《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为膏)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人参(七分) 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医宗金鉴》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提到薯蓣丸,就不得不提台湾的“JT叔叔”。他把“薯蓣丸”定义为,经常感冒的人就应该吃的药。还有很多其他的“专家”也把薯蓣丸说成补中有通,通中有补,气血阴阳平调,久服无寒热缺陷等等。导致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去买“薯蓣丸”来吃。我曾经也是其中一个,我带动全家人做了1000丸,分给各个“身体虚弱”的亲戚来吃。结果现在还有900个在冰箱里。。。。。。。。
首先,我要说,JT叔叔作为一个“讲师”,不可避免的有卖弄知识的情况,把其中每个药的药性讲的很“华丽”,把组方如何精到也描写的很“神奇”。乍一听肯定佩服的五体投地,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跟“真相”相去甚远。对于现在经常在听各种“专家”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切勿沉迷,而导致滥用经方而伤身。《伤寒论》这种“上古神兵”,如果你驾驭不了他,很容易“擦枪走火”。
啰嗦了一些,也并无贬低之意。“JT”的庄子讲的还是蛮有意思的,中医嘛,可以乱听,但不可以乱学乱用。包括我blabla的这些文章一样。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
接着说“薯蓣丸”。出现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篇。原文“虚劳诸不足”。虚劳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古代的“虚劳”肯定不是胖子。胖子叫做“尊荣人”。虚劳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地方都虚,干干瘦瘦的,虚弱,酸软,无力,干枯,瘦弱。这是使用薯蓣丸的先决条件。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
再来看“风气百疾”,感冒分为伤寒,伤风,伤温,伤湿等等,除非身体特别虚弱的老人,孕妇,会经常在体内积累一些风气。否则,一般人是不会的,大部分的感冒都可以自然痊愈,现在一般人不会虚弱到那种程度。除非你感冒时还在吹风扇空调什么的作死。
所以,第二个使用薯蓣丸的条件,就是真的有风邪残留于身体经络。而且牵连难愈。再结合前面的,就是说一个特别的瘦弱,干干瘪瘪,行动无力,又经常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但是又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饮食特别短少,运化无力。这种人,才可以吃薯蓣丸。
张志聪:虚劳诸不足者,荣卫气血,肌肉筋骨皆虚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薯蓣丸实际的药性。主药“山药,红枣,甘草”,一派甘甜滋养脾胃之药,其实看到这三味主药就知道,此人的脾胃早已干枯劳损,无津液滋养,再看其中的“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杏仁,人参”也全部都是滋阴以养全身水液之药。也代表此人全身上下都是干枯瘦弱,外加“防风,柴胡,桔梗,桂枝,豆卷,川芎”全部都是升提而散解风气之药。
那么如此分类以后就很明显了,滋养全身之水液,使脾胃得以濡养,使气血可以更生。再用升提散解之药,使下陷之气可以恢复本位,助邪达外。简而言之,就是“滋阴,提气,散邪”
至于其他药味,皆为补助此三类药物而辅助也。白术,酒曲,茯苓,干姜,再加酒服,使脾胃可以运化药力。从此也可以看出薯蓣丸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真的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消化不了。才必须用如此小剂量的丸剂,再加入如此多的辅助之品来使药味可以运化。每次我想到如“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无不慨叹仲景用方之细心谨慎。奈何后世将此神方扭曲歪解。泛泛而用。医心何存。。。。。
如果按现代医学来说,什么人适合服用薯蓣丸呢?比如手术后营养不良,经常感冒。孕妇产后虚弱。长期节食减肥的妹子。长期营养不良,怎么吃都不胖,又十分无力的人。大概这几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再结合辩证。才可以试服薯蓣丸。
干枯瘦弱,酸软无力为“虚劳人”
肥胖软嫩,疲劳乏力为“尊荣人”
虚劳≠亚健康虚劳≠脾胃差
所以可以说,现代人没多少人适合吃薯蓣丸。或许有些人吃了薯蓣丸觉得有点效果,有点改善。但是却察觉不到副作用,长期服食,甚为不妥。
这是几个反面教材,使用薯蓣丸最大的禁忌,就是“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痰湿”“湿热”。从薯蓣丸的药味上看,因为是治疗干枯瘦弱的阴虚人,所以用大枣,山药,甘草,再加上酒,白术,神曲,几乎就等同于一大块蜜糖吃下去。上火,舌苔等问题就会出现了。这也是乱服薯蓣丸最大的伤害。因为剂量很小,所以初期感觉不到。但是等感觉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解决了。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肾虚之人,不可吃。因为这里太多的提气药。肾气虚弱的人,再长期服食提气之药,会引动肾气外泄,类似补中益气,等提升之类的药,都禁忌如此。
所以,脾胃不好,身体虚弱,应该从多方面辩证用药。不可盲目。薯蓣丸只适合长期瘦弱干枯之人,阴虚血燥,脾胃无气血滋养所以无法饮食消化的人。不可不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葛根芩连汤,出自著名的 中医 古籍、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用来治疗 湿热 所致的 腹泻 和痢疾。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葛根芩连汤药方介绍,希望你喜欢。
葛根芩连汤方解
本方证是因伤寒表证未解,邪陷阳明所致。此时表证未解,里热已炽,故见身热口渴、胸闷烦热、口干作渴;里热上蒸于肺则作喘,外蒸于肌表则汗出;热邪内迫,大肠传导失司,故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舌红苔黄,脉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表未解而里热炽,治宜外解肌表之邪,内清肠胃之热。方中重用葛根为君,甘辛而凉,入脾胃经,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以苦寒之黄连、黄芩为臣, 清热 燥湿,厚肠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为本方佐使。四药合用,外疏内清,表里同治,使表解里和,热利自愈。原方先煮葛根,后纳诸药,可使“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伤寒来苏集》)。本方功能解表清里,然从药物配伍作用来看,显然以清里热为主,正如尤怡所云:“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由于葛根能清热升阳止利,汪昂称之“为治泻主药”,故本方对热泻、热痢,不论有无表证,皆可用之。
葛根芩连汤制方原理
1病机:太阳表邪未解,邪陷阳明,大肠湿热壅滞,里热蒸肺迫肠,升降失调,津液外泄。
2 症状分析
(1)表邪未解——身热。
(2)里热扰心——胸脘烦热。
(3)湿热下注大肠——下利。
(4)肺与大肠相表里,
阳明大肠内热,上蒸迫肺——气喘,出汗
3治法:
外解表邪+内清热燥湿
君药——★葛根:
甘辛凉,入阳明经。阳明外主肌肉,内主胃腑。
A外解肌表之邪以散热。
B内清阳明之热。
C升发脾胃清阳之气止泻生津。
葛根的成分药理:
葛根总黄酮、葛根素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流量,改善脑循环作用。
臣药——黄连、黄芩:
苦寒清热燥湿,厚肠止痢。
佐使药——炙甘草:
甘缓和中,调和诸药。
葛根芩连汤汤药方论
明·许 宏:太阳病桂枝证,宜发肌表之汗,医反下之,内虚协热,遂利不止。脉促者,为表邪未解,不当下而下之所致也;喘而汗出者,即里热气逆所致。故用葛根为君,以通阳明之津而散表邪;以黄连为臣,黄芩为佐,以通里气之热, 降火 清金,而下逆气;甘草为使,以缓其中而和调诸药者也。且此方亦能治阳明大热下利者,又能治嗜酒人热喘者,取用不穷也。(《金镜内台方议》)
清·柯 琴:桂枝证,脉本缓,误下后而反促,阳气重可知。邪束于表,阳扰于内,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属于热,与脉微弱而协热利者不同。表热虽未解,而大热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药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气轻质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肃之芩、连,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内诸药,解肌之力优,而清中之气锐,又与社中逐邪法迥殊矣。(《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清·钱 潢:葛根阳明之表,芩、连清邪热之盛,而和之以甘草者,所以抚定中州也。(《伤寒溯源集》)
清·尤 怡:太阳中风发热,本当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虚邪入,利遂不止,其证则喘而汗出。夫促为阳盛,脉促者,知表未解也。无汗而喘,为寒在表;喘而汗出,为热在里也。是其邪陷于里者十之七,而留于表者十之三,其病为表里并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里双解之法。……葛根解肌于表,芩、连清热于里,甘草则合表里而并和之耳。盖风邪初中,病为在表,一入于里,则变为热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凉;治里者,秘以芩、连之苦寒也。(《伤寒贯珠集》)
清·王子接:是方即泻心汤之变,治表寒里热。其义重在芩、连肃清里热,虽以葛根为君,再为先煎,无非取其通阳明之津;佐以甘草,缓阳明之气,使之鼓舞胃气,而为承宣苦寒之使。清上则喘定,清下则利止,里热解,而邪亦不能留恋于表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徐大椿: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伤寒论类方》)
清·陈古愚:方主葛根,从里以达于表,从下以腾于上。辅以芩、连之苦,若夺以坚之,坚毛窍而止汗,坚肠胃以止泻。又辅以甘草之甘,妙得苦甘相合,与人参同味而同功,所以补中土而调脉道,真神方也。(录自《长沙方歌括》)
本文2023-08-22 06:25: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