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第四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公示!泉州30人上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43收藏

福建第四批非遗项目传承人名单公示!泉州30人上榜!,第1张

2017-11-29 12:06

        近日

        福建省文化厅 官网公示了

        福建省第四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代表性 传 承人 推荐名单。

泉州市共有 30 人!

民间文学 2 人

传统音乐 2 人

传统舞蹈 1 人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1 人

传统美术 8 人

传统技艺 14 人

民俗 2 人

传承人

        传承人主要现身于口头文学、表演艺术、手工技艺、民间知识等领域。对杰出传承人的调查和认定,传承人的权益和管理,是21世纪初正在进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文化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有“东亚文化之都之称”的泉州

能有这么多传统工艺保存至今

靠的是许许多多的传承人

闽南网曾报道过金苍绣传承人——林秀清姐妹招徒的故事

(点击可阅读)

         泉州绣品古城刺桐绣,金苍绣,是刺桐绣的一种特长技艺,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由于绣线包金箔其状如葱,民间称之金葱绣,泉州话“葱”“苍”同音,故雅化为金苍绣。

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187人)

一、民间文学(4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童谣(闽南童谣)林玲19780324厦门市

2 李五传说 李清波 19430525 泉州市

3 陈三五娘传说 黄九成 19411022 泉州市

4李寄斩蛇传说程勇19480410三明市

二、传统音乐(16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闽派古琴庞健君19760817省直

2畲族山歌雷建银19711028福州市

3十番音乐(茶亭十番音乐)黄浈魁19440254福州市

4古埙赵亮19760930厦门市

5闽派古琴(厦门)张锦冰19820215厦门市

6南音王小珠19490456厦门市

7福建畲族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兰石乐19531247宁德市

8十番音乐(黄石惠洋十音)方聪翠19481249莆田市

9莆仙十音八乐许晓东19530526莆田市

10 道教音乐(泉州) 赖传义 19651035 泉州市

11 南音 郭玲玲 19540150 泉州市

12南靖四平锣鼓乐吴再德19681123漳州市

13唢呐艺术(长汀公嫲吹)刘润生19701037龙岩市

14福建客家山歌(龙岩永定客家山歌)张冬梅19620523龙岩市

15闽西客家十番音乐李德忠19590945龙岩市

16泰宁上青古乐黎基求19441162三明市

三、 传统舞蹈(6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福州高湖舞龙灯吴明忠19620840福州市

2佾舞李宗霖1969026福州市

3宁德畲族奶娘催罡巫舞雷廷木19680135宁德市

4灯舞(莆田九鲤灯舞)陈文世19451042莆田市

5 泉州鲤城火鼎公火鼎婆 吴润珠 19680235 泉 州市

6长汀客家九连环童小雄19660136龙岩市

四、传统戏剧(17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越剧〔张(云霞)派〕郑全19770627省直

2闽剧周虹19751128省直

3闽剧杨东19670135福州市

4闽剧林梦萍19630239福州市

5歌仔戏曾宝珠19770625厦门市

6四平戏张雪妃19560738宁德市

7莆仙戏林金标19650239莆田市

8潮剧汤巧艺19720926漳州市

9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吴光亮19521246漳州市

10歌仔戏陆逸红19640840漳州市

11提线木偶戏(连城县)李明卿19530940龙岩市

12闽西汉剧张莲容19460554龙岩市

13杂剧作场戏(永安)黄发杯19220884三明市

14杂剧作场戏(大田)廖国衡19321276三明市

15四平戏张陈山19620740南平市

16木偶戏(政和四平提线木偶戏)吴来旺19460357南平市

17提线木偶戏(浦城县)李声森19520642南平市

五、曲艺(3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福州伬艺林荣雄19600632福州市

2漳州南词苏水泉19370560漳州市

3建瓯唱曲子吕万春19460350南平市

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2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咏春拳郑祖杰19770520省直

2六合门梁守忠19530749省直

3上乘梅花拳郑永绥19490754福州市

4仁山拉线狮赵名棋19460550福州市

5厦金宋江阵石水加19600340厦门市

6畲族武术(福安金斗洋畲族拳)钟团玉19760927宁德市

7南少林武术(莆田)洪光荣19520160莆田市

8 泉州刣狮 施仔彬 19540940 泉州市

9连城拳黄炎林19700440龙岩市

10武平民俗绝技(上刀山)兰德科19510939龙岩市

11茶百戏章志峰19630533南平市

12中幡(建瓯挑幡)徐瑞玉19601041南平市

七、传统美术(31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寿山石雕郭卓怀19551033省直

2寿山石雕黄忠忠19590143省直

3寿山石雕刘丹明19721230省直

4寿山石雕叶星光19560838福州市

5寿山石雕郑则评19680432福州市

6翔安农民画陈珠庭19630230厦门市

7根雕(福安)刘解放19500449宁德市

8剪纸(柘荣剪纸)郑平芳19720326宁德市

9木雕(莆田木雕)林洪英19571043莆田市

10木雕(莆田木雕)黄献武19531146莆田市

11木雕(莆田木雕)林庆全19570848莆田市

12木雕(莆田木雕)林建军19790223莆田市

13木雕(莆田木雕)陈春阳19740228莆田市

14木雕(莆田木雕)方阳航19711223莆田市

15 木雕(泉州张坂木雕) 黄建强 19680934 泉州市

16 灯彩(泉州花灯) 吴祖祥 19560841 泉州市

17 惠安石雕 张建奎 19641037 泉州市

18 惠安石雕 蒋杰雄 19711035 泉州市

19 惠安木雕技艺 倪世杰 19621240 泉州市

20 惠安木雕技艺 郑君标 19471256 泉州市

21 泉州江加走木偶头雕刻技艺 王景然 19440160 泉州市

22 木雕(潘山庙宇木雕) 郑鲍淑 19621040 泉州市

23漳州木偶头雕刻杨君炜19741225漳州市

24剪纸(漳浦剪纸)陈燕榕19740432漳州市

25剪纸(漳浦剪纸)卢淑蓉19770526漳州市

26长汀客家刻纸龙灯张廷玉19530141龙岩市

27根雕(建瓯根雕)张木芳19661232南平市

28剪纸(浦城剪纸)杨仁斌19700925南平市

29锡雕(同安锡雕)郑天泗19800728厦门市

30错金银张新忠19870511莆田市

31寿山石雕廖德良19450353省直

八、传统技艺(79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上官俊华19601240省直

2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俞峥19680332省直

3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陈健19440656省直

4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郑鑫19680123福州市

5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陈天灨19510140福州市

6福州脱胎漆器髹饰技艺张家文19571045福州市

7竹刻(仙游竹雕)王新明19730432莆田市

8家具制作技艺(仙游古典家具制作技艺)黄福忠19710726莆田市

9 安海庐山国佛雕技艺 邱加田 19620343 泉州市

10 德化瓷烧制技艺 赖礼同 19680333 泉州市

11 德化瓷烧制技艺 连紫华 19700425 泉州市

12漳窑(米**瓷)传统制作技艺林俊19500521漳州市

13漳州窑瓷器烧制技艺(素三彩烧制技艺)洪冰晖19660725漳州市

14东山海柳雕技艺沙文泽19590846漳州市

15将乐大南坑陶瓷烧制技艺陈振云19860421三明市

16建窑建盏烧制技艺黄美金19560337南平市

17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许家有19560645南平市

18建窑建盏烧制技艺熊忠贵19550847南平市

19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孙莉19820920南平市

20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蔡炳盛19560134南平市

21福建古籍修复技艺林凤19721222省直

22滩涂泥撬制作工艺陈承桂19360156福州市

23畲族苎布织染缝纫技艺雷妹金19590649福州市

24福州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王建武19531252福州市

25传统香制作技艺(厦门闽南天然香制作技艺)陈建兵19760332厦门市

26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陈越美19610446厦门市

27银饰锻制技艺(畲族银器制作技艺)林伟星19791120宁德市

28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韦顺领19490354宁德市

29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仙游)游良照19510148莆田市

30壶山砂花传统技艺陈银洪19510640莆田市

31景泰蓝制作技艺(莆田铜铸胎掐丝珐琅工艺)林辉19590544莆田市

32 传统香制作技艺(永春香制作技艺) 林文溪 19711028 泉州市

33 传统香制作技艺(永春香制作技艺) 蒲良宫 19551052 泉州市

34 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 苏仁叠 19560345 泉州市

35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 陈实生 19470656 泉州市

36 泉州锡雕技艺 杨峰峪 19560844 泉州市

37漳绣技艺陈钟辉19580351漳州市

38彩扎(诏安彩扎技艺)林养生19610647漳州市

39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张羡尧19411144漳州市

40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艺张文江19550235漳州市

41古琴制作技艺(长泰)谢建东19641130漳州市

42剪瓷雕工艺(诏安)沈振南19650436漳州市

43东山海船钉造技艺孔炳煌19561049漳州市

44诏安黄金兴(咸金枣、宋陈咸橄榄、梅灵丹)传统制作技艺黄英强19630434漳州市

45树叶吹奏技艺邱少春19640933龙岩市

46木活字印刷术(宁化)邱恒勇19790425三明市

47宝剑锻造技艺(明溪)赖庆发19491037三明市

48建阳建本雕版印刷郑建彬19551241南平市

49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政和、顺昌)徐云双19641237南平市

50闽北古民居营造技艺(光泽)毛景荣19530248南平市

51湛卢宝剑铸造技艺范志华19631237南平市

52绿茶制作技艺(七境茶制作技艺)黄月萍19721010福州市

53闽清茶口粉干制作技艺林建辉19700128福州市

54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傅天甫19651035福州市

55花茶制作技艺(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高愈正19530542福州市

56素菜制作技艺(厦门南普陀)张弋19721129厦门市

57薄饼制作技艺(厦门同安)吴招治19581147厦门市

58厦门酱油古法酿造技艺刘团结19570340厦门市

59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福安)钟伏谢19730822宁德市

60白茶制作技艺(福鼎白茶制作技艺)林振传19680823宁德市

61古田红曲制作技艺郑道森19430550宁德市

62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吴立强19421251宁德市

63屏南红曲黄酒酿造技艺邱允滔19680830宁德市

64腐乳酿造技艺(莆田豆腐乳制作工艺)郑建涵19640735莆田市

65兴化米粉制作技艺李燕来19720731莆田市

66 红茶制作技艺(涂岭红红茶制作技艺) 吴辉木 19640936 泉州市

67 衙口花生制作技艺 施文艺 19570737 泉州市

68 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清源山茶) 陈文山 19470255 泉州市

69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王启灿 19711228 泉州市

70 乌龙茶制作技艺(铁观音制作技艺) 高碰来 19610333 泉州市

71 福建乌龙茶制作技艺(永春佛手茶) 王德露 19591143 泉州市

72汀州客家酿酒技艺林剑波19710730龙岩市

73福建客家擂茶制作工艺(将乐擂茶制作工艺)谢武秀19600750三明市

74红茶制作技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梁骏德19480754南平市

75红茶制作技艺(正山小种红茶制作技艺)江元勋19640740南平市

76工夫茶制作技艺(政和)叶昌飞19651032南平市

77白茶制作技艺(政和)余步贵19700831南平市

78白茶制作技艺(政和)杨丰19711130南平市

79建瓯高炉光饼制作技艺郑建军19720630南平市

九、传统医药(11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南少林理筋整脊疗法王和鸣19431252省直

2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林子顺19430260福州市

3中医正骨疗法(林氏骨伤疗法)林熙勇19720628福州市

4福州壶山林氏中医内科林越汉19530850福州市

5中医诊疗法(颈腰椎病中医“三维一体”疗法)鲍修惠19460350福州市

6畲族医药(六神经络骨通药制作技艺)雷知文19760716福州市

7中医正骨疗法〔何天佐传统中医药正骨疗法(厦门)〕李澄清19560934厦门市

8畲族医药(福安)钟隐芳19491249宁德市

9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百草堂阮氏祖传膏药制作与诊疗)阮明19650235宁德市

10余氏骨伤疗法余庆阳19500850龙岩市

11中医养生(永定万应茶)卢伍龙19650332龙岩市

十、民俗(8人)

序号 项目名称 参评人 出生

年月

从艺

年限

申报

地区

1婚俗(喜娘习俗)陈夏玉19660623福州市

2妈祖信俗陈梅月19351155宁德市

3屏南双溪元宵灯会薛逢19651145宁德市

4元宵节(枫亭元宵游灯习俗)刘德明19500730莆田市

5祁梦习俗(九鲤湖)林世明19680620莆田市

6钱四娘信俗(莆田)陈炳炎19631026莆田市

7 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 蔡尤资 19371215 泉州市

8 端午节(安海嗦啰嗹习俗) 颜昌瑞 19350761 泉州市

名单目前正向社会公示,时间截至12月8日,市民可通过福建省文化厅官网(wwwfjwhgovcn)进行查询。如有相关意见,可在公示期间以来函、来电、电子邮件等方式向福建省文化厅进行反馈。

产品内容介绍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该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因此司马迁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史圣”。与司马光并称“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作者简介及成书故事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称“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据现知材料考证,最早称司马迁这部史著为《史记》的,是东汉桓帝时写的《东海庙碑》,此前“史记”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东周时期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耿秉简介,以致明堂、石室的珍贵图书典籍散失错乱。汉朝建立后,萧何修订法律,韩信申明军法,张苍制立章程,叔孙通确定礼仪,品学兼优的文学之士逐渐进用,《诗》《书》等被毁弃的古书亦不断在各地被爱好文学的人士搜寻并献出。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的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如不列没有实据的三皇,以五帝作为本纪开篇耿秉简介,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司马氏世代为太史,整理和论述历史。《隋书经籍志》载:“谈乃据《左氏春秋》、《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后事,成一家之言。”可见司马迁之父司马谈有意继续编订《春秋》以后的史事。司马谈曾任太史令,将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元封元年,汉武帝进行封禅大典,司马谈身为太史令,却无缘参与当世盛事,引为终生之憾,忧愤而死,死前将遗志嘱咐儿子司马迁说:“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司马迁则回答道:“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可知司马迁乃秉承父亲的遗志完成史著。《史记》以《封禅书》为其八书之一,即见其秉先父之意。司马迁是绍继《春秋》,并以汉武帝元狩元年“获麟”,撰写《史记》。

司马迁子承父志,继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但是,事出意外,天汉三年(前98年),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因向汉武帝辩护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狱,并处以宫刑,在形体和精神上给了他巨大的创伤。出狱后任中书令,他忍辱含垢,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前后经历了14年,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底本介绍

《史记》版本大致分出4系:

第一系:宋刻十行本;

第二系:约有4种,分别为南宋绍兴年间杭州十四行刊本;南宋孝宗年间建阳刊本;南宋绍兴十年朱中奉刊十二行本;南宋绍兴年间淮南东路转运使司刻九行本;

第三系:为集解索隐二家注本,现存2种,一种是南宋淳熙二年张杅刻本,一种则是南宋淳熙八年耿秉重刻张杅本;

第四系:现存最早的是南宋乾道七年蔡梦弼刻二家注本,此后又分为2支:第一支为:南宋庆元二年建阳黄善夫刊三家注本、元彭寅翁刻本、明廖铠刻本、明柯维熊刻本、明王延喆刻本、明秦藩刻本、清同治年间崇文书局覆刻王延喆刻本、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张文虎校本。第二支较为复杂,这一支的起头是蒙古中统二年刻本,由中统本出的有明游明刻本、明建阳慎独斋刻本、明建宁官刊本以及元大德年间刻本。而从大德本又分出明南京国子监刻本和北京国子监刻本。而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则从北监本出。

此外还有一系即明末汲古阁十七史本,此本为单集解本,据说源自宋刻,但具体底本不详,据此本重刻的则有清同治年间五局合刻二十四史本(金陵书局刻)。

(来源于品籍网文创产品,全书共二十六册)

《干将莫邪》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集《搜神记》中所记故事。干将,春秋时吴国人,中国古代传说中造剑的名匠,曾为吴王造剑。后与其妻莫邪奉命为楚王铸成宝剑两把,一曰干将,一曰莫邪(也作镆铘)。干将将雌剑献与楚王,雄剑传给其子,被楚王所杀。其子眉间尺长成,终于为父报仇。此一传说赞颂了剑工高超的技艺,宝剑文字的神采,统治者的残暴和少年的壮烈。

楚国有干将、莫邪夫妇二人,给楚王铸剑,三年才铸成。楚王很生气,想杀他。剑有雌雄二柄。当时妻子怀孕快生产了,丈夫对她说:“我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了,我去一定会被杀掉。你生下的孩子如果是男的,长大后,告诉他:‘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拿着雌剑去见楚王。楚王非常生气,叫人去仔细查看。验剑人说:“剑有两把,一把雌一把雄,雌剑带来了,雄剑没有带来。”楚王发怒了,把干将给杀了。

莫邪生下的儿子叫赤。后来长大了,问他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给楚王铸剑,三年才成功。楚王发怒,把他杀了。他走时嘱咐我告诉你:“出房看南山,松树长在石上,剑在它的背面。”于是儿子出房,往南看没有山,只见堂前松柱下有一磨剑石,就用斧头砸开它的背后,得到雄剑,早晚都想找楚王报仇。

楚王梦见一个男子,眉间广阔,约一尺宽,说要报仇。楚王悬千金重赏捉拿。赤听说了这件事了,便逃走,跑进山里悲歌。碰到一位侠客,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哭得这样伤心”赤说:“我是干将、莫邪的儿子。楚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想报仇!”侠客说:“听说楚王以千金重赏购买你的脑袋,请把你的脑袋和剑都交给我,我为你报仇。”赤说:“太好了!”于是自杀,双手捧着脑袋和剑,尸体却僵立不倒。侠客说:“我决不会辜负你!”这样,尸体才倒下。

侠客提着赤的脑袋去见楚王。楚王很高兴。侠客说:“这是勇士的头,应当用大汤锅煮。”楚王照着他的话做了。三天三夜也煮不烂,头还跳出汤锅,瞪着眼睛充满愤怒。侠客说:“这小孩的头煮不烂,请大王亲自到锅边一看,就一定能煮烂。”楚王立刻走近去看,侠客用剑砍了一下楚王,楚王的脑袋就掉进汤里;侠客也砍掉自己的头,头也掉进汤里。三个脑袋都煮烂了,没法分辨。于是把肉汤分成三份埋葬了,笼统称为“三王墓”。如今这墓在汝南郡北宜春县境内。

《镜花缘》清代李汝珍所作一部长篇神魔爱情小说。本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多九公等人乘船在海外游历的故事,包括他们在「女儿国」、「君子国」、「无肠国」等国的经历史。后半部写了武则天科举选才女,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在朝中有所作为的故事。其神幻诙谐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斓的天轮彩图。

壮锦作为工艺美术织品,是壮族 人民最精彩的文化创造之一,其历史也非常悠久。据说,早在汉代,当地就已经产生了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在广西罗泊湾汉墓的七号残葬坑内发掘出土了数块橘红色回纹锦残片,证实汉代广西已有织锦技

艺。

壮锦经历了从单色到五彩斑斓,图案花纹从简单到繁复的发展变化。贵港罗泊湾汉墓出土的黑地桔红回纹锦残片,可看作是壮锦的滥觞。唐代,壮族的蕉布、竹子布、吉贝布、斑布、丝布等已成为宫廷贡品。

但据古籍文献记载,真正能够称为“壮锦”的纺织品则出现于宋代,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参见黄现璠等著《壮族通史》第622页)

这一时期,壮族的纺织业进一步发展,除普通的布帛以外,还出现了丝、麻、丝棉交织的锦。宋代白质方纹,佳丽厚重的布,就是早期的壮锦。北宋元丰年间,吕大防在四川设蜀锦院,织锦四种之中,即有广西锦(即壮锦),为上贡的锦帛之一,可见壮锦之名贵。据南宋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记载,壮锦当时出产于广西左右江,称为羰布,其质如中国线罗,上有遍地小方胜纹。

到了明代,壮锦越来越流行,工艺也越来越精湛。明代万历年间,织有龙、凤等花纹图案的壮锦已成为朝廷的贡品。

明清时期,壮锦已发展到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使壮锦呈现出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亦可享用。当时,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本乡人人能织故也。土锦以柳绒为之,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织”。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历经千余年发展的壮锦有自成体系的三大种类、20多个品种和50多种图案,以结实耐用、技艺精巧、图案别致、花纹精美著称。

古代雕版印刷图书,按其组织形式可分为官刻、坊刻和家刻,传承的特点各不相同。 他们以家族传承或拜师带徒的方式传承下来。清末以后,这种传承方式也走向衰败。扬州杭集镇,清代以来这一带雕版艺人众多,以陈开良、陈正春、陈礼环、陈开华、王义龙、刘文浩、陈兴荣等为代表的“杭集扬帮”,写工、刻工、印工、装订工齐全,世代相承。 陈开良去世后,其子陈正春继为“扬帮”领头人。1958年,陈正春受聘于扬州古旧书店,并参与筹建广陵古籍刻印社。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