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在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
信
1(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2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相信;信任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苏轼《石钟山记》
4守信用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5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6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7知晓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8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9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10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又如:信使(使者)
11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12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3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14果真,的确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诚
1(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同本义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2真实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3确实,的确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4果真;如果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立身之本。你知道古代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精选8则),欢迎阅读。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1
立木为信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2
烽火戏诸候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3
一诺千金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
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
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4
宋濂的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5
晏殊诚实守信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高尚的人,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方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十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相反
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目,当堂考他。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让晏殊当堂作文。结果,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日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十分高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无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又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人才,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一个人为人的诚实,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6
狼来了
出自《伊索寓言》: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
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
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
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7
曾子杀彘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人们:家长对孩子不能信口开河,要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否则父母将失信与孩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曾子的妻子对儿子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想抓只猪准备杀了它。他的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曾子说:“你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儿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母亲欺骗儿子,儿子于是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猪给孩子吃了。
有关诚信的历史典故8
食言而肥
春秋时,鲁国大夫孟武伯,说话一贯无信,鲁哀公对他很不满。
有一次,鲁哀公在五梧举行宴会,孟武伯照例参加,有个名叫郭重的大臣也在座。这郭重长得很肥胖,平时颇受哀公宠爱,因而常遭孟武伯的嫉妒和讥辱。这次孟武伯借着向哀公敬酒的机会,又向郭重道:“你吃了什么东西这样肥胖啊?”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诚信的历史典故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有《青鸟传书》、《鱼传尺素》。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一:青鸟传书
据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青鸟共有三只,名曰诏兰、紫燕(还有一只青鸟的名字笔者没有查阅到),是西王母的随从与使者,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
古代书信传递的典故二:鱼传尺素
在我国古诗文中,鱼被看作传递书信的使者,并用“鱼素”、“鱼书”、“鲤鱼”、“双鲤”等作为书信的代称。唐代李商隐在《寄令狐郎中》一诗中写道:“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古时候,人们常用绢帛书写书信,到了唐代,进一步流行用织成界道的绢帛来写信。
其他典故:
1、烽火传军情。“烽火”是我国古代用以传递边疆军事情报的一种通信方法,始于商周,延至明清,相习几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汉代的烽火组织规模为大。
2、鸿雁传书。出自《汉书·苏武传》中“苏武牧羊”的故事。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论语>>中多次讲到“信”,那到底什么是“信”?简要分析如下:
1、“信”有“赢得别人的信任”的意思:例如《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个最著名谈“信”的例子。孔子向子贡谈论把国家治理好的三个要素是“足食”、“足兵”与“民信之”,并且把“民信之”列为最重要的要素,认为在最最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按序“去兵”、“去食”,但是无论如何,都要保持“民信之”,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2、“信”指的是“值得别人信任”的品格素质:例如《论语·阳货》篇里面,子张问仁,孔子举出了与仁德密切相关的五种品质,就是:恭、宽、信、敏、惠,而且解释说“信则人任焉”。
3、其实,以上“信”的两种含义是密切相关的,一个人必须先具备值得别人信任的品格素质,然后才谈得上赢得别人的信任。
本文2023-08-22 06:45:0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