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避讳
避讳之名起源于何时呢?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避讳起源于西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有鲁国大夫有关取名六忌的见解,《礼记》中亦有"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等,这都说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具体的避讳要求了,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形成过一整套制度。避讳的要求也不太严格,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也不用回避,甚至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也无须回避。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君主之尊变得无以复加,那时,皇权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字当然也就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尊长的名字也不能轻易书写,凡遇有帝王或尊长之名,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样,“避讳”逐渐就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了。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
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甚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就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这样以来,五花八门的“避讳”有如网罗,兜揽了臣民的全部言论行为,稍有触犯,轻则遭谴,重则罹祸,乃至灭家灭族。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
中国历史上的避讳,从先秦一直避到清末,真可谓源远流长,花样百出。这种避讳,不仅给后人读史造成很多误会、增加了很大麻烦,也闹出了不少使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秦始皇姓嬴名政,讳“正”,在秦朝,凡遇到“正”字全改为“端”字,因此“正月”叫做 “端月”。琅琊台石刻镌有“端平法度”、“端直效忠”,而不说“正平法度”、“正直效忠”。汉明帝名利庄,讳“庄”字,东汉人就把旧书中的“庄子”改为“严子”,把“庄周”改为“严周”,把“楚庄王”改为“楚严王”。
封建时代,不但对皇帝的名字要避要讳,地方长官、朝廷诸臣的大名也得避 讳,不能直呼其名,连同音字也不能提及,否则就会遭罪。五代时有个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讲《道德经》,门客想到书中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连犯冯道的忌,于是就把第一句念作“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古代也有避讳家庭长辈称谓的,林黛玉读"敏"字时皆念作"密",就是避母亲名讳。再如南朝范晔,因父名"泰",便推辞太子詹事这一官职,因"太"与"泰"同音,犯了他家讳。刘温叟因父名"岳",便终身不听音乐,因"乐"、"岳"同音,犯其家讳,甚至也从不去三山五"岳"游玩。唐代大诗人李贺,只因父名"晋肃",竟终身失去参加进士考试的机会,因"进士"之"进"与"晋"同音,也犯家讳。照这样看来,诗礼之家最忌用与"饭"、"食"、"水"、"菜"等字同音或形似之字取名,否则后代连吃饭饮水都成问题了。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窗听了,取笑他道:“你一会儿‘五爹’,一会儿‘百爹’,到底有多少个爹啊?”
更为有趣的是,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灯,以示歌舞升平。有一任太守名田登,其名与“灯”字谐音,为避此讳,只得将元宵前夕的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结果,老百姓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迂腐地坚持避讳固然闹了不少笑话,不过,巧妙地避讳,也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机智。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名叫阿九的老头子外出赶集去了,恰好有一个自称阿九叔的人登门讨债,儿媳妇对他说:“我公公赶集去了,你有什么事对我说吧。”那人说:“阿九伯欠我九百九十九两银子,叫他九月九日送到我家里,我名叫阿九叔,住在九里湾。” 阿九伯回来后,聪明的儿媳妇巧妙地避开了公公的名字中的“九”,说道:“刚才有人来找您老人家,不知他是四五叔,还是三六伯,他说公公欠他一千少一两银子,叫你重阳节那天,送到他家里,他住在八里湾过去,十里湾过来。”公公听明白了儿媳妇的话意,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媳妇聪明。
为王者讳,为贤者讳,为长者讳,看来古人避讳的还真不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例子中,“谈”字所以避讳,就是因为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从他当皇帝那天起,人们说话或写文章,凡遇到有两个火字相重的“炎”字,都要避讳,另选其它字来代替。于是也就出现了以“谭”代“谈”的怪现象,以至后来“谈”和“谭”也就相通了。
由于避讳历史悠久,很多避讳词语历代流传,沿用久远。如当今人们熟知的“嫦娥”,本名“恒娥”,是因避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再如封建社会中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户部”,三国至隋朝,原称为度支、左民、右民、民部,到了唐代高宗李治永徽初年,为避其父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改称“户部”,历代沿用,直至清朝末年。又如西汉美女王昭君,因其名触犯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晋代改称为“王明君”,后人又称为“明妃”。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之三)诗有“生长明妃尚有村”之句,宋代王安石也写有《明妃曲》诗。诗中的“明妃”,都是指“王昭君”。
可见,了解避讳的有关知识,对我们理解古籍是不无帮助的。
我们在阅读和整理古籍时,经常会遇到版本鉴定的问题,因此学习和掌握版本鉴定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对我们阅读和整理古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到版本鉴定,首先应该明确传统版本的涵义。从广义上说,“版本就是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版刻、排印、装帧乃至全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1](P63)。从狭义上说,版本仅指刻印本。古籍版本的鉴定主要包括鉴定古籍版本的年代、真伪以及刊刻演变等几个方面。版本鉴定,以刻本鉴定为主,也包括非刻本鉴定。一般说来,刻本格式化较强,比较规范,在形式和内容上鉴定的依据都较多。而非刻本尤其是钞本,个性化较强,规范性差,鉴定的依据较少,不易把握。刻本鉴定的依据较多,如验牌记,考刻工,查避讳,看版式,看纸张墨色,看字体,细读原书序跋等。在这里,我们只就避讳在古籍版本鉴定中所起的作用作简略的论述。
在中国古代社会,为了维护严格的尊卑等级秩序,在文字使用中实行着避讳制度。所谓避讳,“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2](P1)。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其大约始于周,成于秦汉,盛于隋唐,严于宋清。避讳的种类大致有三种:第一种,“国讳”或称“公讳”,是避帝王(包括帝王的父祖)之名,举国上下皆必遵行。此种避讳是三类避讳中最主要的一种。如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清人著作或清刻的古书有许多地方本来应该是玄字的,如玄鸟、玄武、玄黄等,都写成了元。第二种,“家讳”或称“私讳”,是避父祖之名。如淮南王安的父亲名长,“长”改为“修”。《老子》“长短相形”,《淮南子·齐俗训》引改为“短修相形”。第三种,“圣讳”,是避封建社会被尊为先贤圣人的名字。如孔丘的“丘”写作“邱”。避讳的方法主要有改字、缺笔、空字或用代称字词等。民国以前,人们为了避讳而改变姓名、官名、地名、书名、年号以至经传之文,屡见不鲜。《史记·秦始皇本纪》云:“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疆起之,使将击荆。”《正义》曰:“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索隐》曰:“荆王负刍也。楚称荆者,以避庄襄王讳,故易之也。”[3] (P 234)《秦楚之际月表》端月注,《索隐》曰:“秦讳正(引者按,秦始皇名政),故云端月也。”[3] (P 766)琅邪台刻石曰:“端平法度”,“端直敦忠”,皆以端代正也。南宋郑樵《通志二十略》云:“籍氏避项羽讳,改为席氏;奭氏避汉元帝讳,改为盛氏;庄
氏避汉明帝讳,改为严氏;庆氏避汉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姬氏避唐明皇讳,改为周氏;淳于氏避唐宪宗讳,改为于氏;等等。”[4]( P 224)由于避讳,造成语言文字上的若干混乱,给人们阅读和整理古籍带来许多麻烦,如汉惠帝名盈,“盈”改为“倾”。通行本《老子》第二章将“高下相盈”写成“高下相倾”;又如唐高宗名治,“治”改为“理”,或改为“持”或“化”。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把“治乱不知”写成“理乱不知”,李贤把《后汉书·曹褒传》“治庆氏礼”改成“持庆氏礼”,把《后汉书·王符传》“治国之日舒以长”改成“化国之日舒以长”。
尽管避讳给我们研读古籍造成一定的障碍,但是在古籍版本鉴定方面,它却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利用避讳之例(主要是避国讳),考定书刻的时间断限,是鉴定版本刊刻年代的重要依据。如“1980年山阴人沈仲涛将运到台湾的家藏善本捐献给台北故宫,台北故宫为辑《沈氏研易楼善本图录》,其中有一部《文中子》,卷一至五题《监本音注文中子》,卷六至十题《纂图音注文中子》,是清潘祖荫滂喜斋旧藏”[5](P147)。关于这部书的刊刻时间,台湾故宫博物院的审定颇为精细。“《图录》云:前五卷‘宋讳匡、徵、桓、慎等字缺笔,或易之以谐音之字’。后五卷‘宋讳匡、徵、沟、慎、敦等字缺笔,避讳止于光宗,当较前五卷晚出’。”[5](P147)宋的始祖叫玄朗,宋本玄、朗常见缺笔。太祖名赵匡胤,所以匡缺末笔。北宋仁宗名赵祯,徵字同音,缺末笔。钦宗名赵桓,故桓缺末笔。南宋高宗名赵构,沟与构同音,所以缺笔。南宋孝宗名赵眘,慎是眘的异体字,所以缺笔。南宋光宗赵惇,敦与惇同音,所以缺笔。从避讳字看,前五卷止于南宋孝宗,后五卷止于南宋光宗,据此可以约略推测出前五卷刻于南宋孝宗时,后五卷刻于南宋光宗时。又如,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三十四《答卢学士书》:“读阁下所校《太玄经》云:‘向借得一旧本,似北宋刻,末署右迪功郎充两浙东路提举茶监司干办公事张寔校勘’。大昕案:宋时寄禄官分左右,唯东都元佑、南渡绍兴至乾道为然,盖以进士出身者为左,任子为右也。而建炎初,避思陵(引者按,思陵即宋高宗赵构)嫌名,始改勾当公事为干办公事,此结衔有‘干办’字,则是南宋刻,非北宋刻矣。《宋史》遇‘勾当’字多易为干当,此南渡史臣追改,非当时本文也”[6] (P591)。空字或用代称字词也是避讳的方法之一,代称字词在宋版书中用的比较多,一般用“御名”、“今上御名”或“太上御名”等字样代称。《四部丛刊》影印嘉兴沈氏所藏宋本豫章黄先生文集,其中在“构”字处注了“太上御名”,“构”是避宋高宗赵构的讳,“太上皇”是下一代皇帝对上一代皇帝避讳,由此可以推知它应该为宋孝宗赵眘时期的版本。
其二,通过对避讳(主要是避国讳)的考查可以鉴定古籍版本的真伪以及刊刻演变等情况。在古代,古籍版本的真伪问题普遍存在,对避讳(主要是避国讳)的考察是鉴别此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编珠》,旧题隋杜公瞻撰,首载大业七年公瞻自序。《四库提要》云:‘隋炀帝讳‘广’,故‘广川’改‘长河’,‘《广雅》’改‘《博雅》’。而此书《桂林水》条下引《广州山川记》,《治鸡水》条下引《广州记》,《柏心桂》条下引伏滔《北征记》称‘广陵县’,《城南门三条路》条下引班固《两都赋》‘披三条之广路’。隋高祖之父讳‘宗’,故《隋书》‘忠节’改‘诚节’。而此书《斩马剑》条下引《汉书》王莽斩董忠事。’又该书引及《乐府解题》,《乐府解题》宋《崇文总目》及郭茂倩《乐府诗集》始见记载,其书晚出,非公瞻所能得见。明《文渊阁书目》、《内阁书目》均不著录,《永乐大典》采摭极广,亦不见征引。”[5](P263)可见,此书为后人依托杜公瞻之名伪撰,非隋版书无疑。之所以推断《编珠》为伪固然以其书所引之文为作者身后之文且该书在后世大型书目中均未见记载为重要依据,但《编珠》在避讳上的漏洞也不失为有力的内证。又如《元经》,旧题隋王通撰,是部编年史,起自晋太熙元年,止于隋开皇九年。唐高祖李渊之父讳“虎”,因此《晋书》“神虎门”作“神兽门”,而《元经》也于宁康三年将“神虎门”写作“神兽门”;又隋文帝讳“坚”,《元经》于周大定元年不避“坚”讳,直书“杨坚辅政”。《四库提要》卷二十九史部三编年类云:“宁康三年书‘神虎门’为‘神兽门’,则显袭《晋书》,更无所置辨。且于周大定元年直书‘杨坚辅政’,通生隋世,虽妄以圣人自居,亦何敢于悖乱如是哉。”[7](P4)又何薳《春渚纪闻》、陈师道《后山丛谈》、邵博《闻见后录》均载有阮逸曾以《元经》书稿示苏洵一事。综考《元经》在避讳上的漏洞和宋人的记载,可断此书为阮逸伪撰。另外,通过对避讳的考查也可以鉴定古籍版本的刊刻演变。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三《东家杂记》条:“卷中管勾之勾皆作勹,避思陵(宋高宗赵构)嫌名。间有不缺笔者,元初修改之叶,辨宋板者当以此决之。”[8] (P355)又卷十三《论语注疏正德本》条云:“首叶板心有正德某年刊字。但遇宋讳,旁加圈识之,疑本元人翻宋板。中有避讳不全之字,识出令其补完耳。若明刻前代书籍,则未见此式,必是修补元板也。[8] (P 340-341)
总的来说,避国讳于古籍版本的鉴定有重要的作用。收录并熟记周以来历代帝王,特别是宋、明、清三朝帝王帝号、名讳及相应的讳字、讳例对于古籍版本的鉴定大有裨益。当然,其它种类的避讳也很重要,如避家讳,即避家族内部祖上的讳。苏轼的祖父名序,苏洵苏轼自己写文章或
为人作序时从不用“序”字而改用“引”或“叙”,因此,当我们看到一些古文本应写成“序”的,却写成“引”或“叙”时,我们就可据此大致推断这可能是北宋时的版本。对于其它种类的避讳在版本鉴定中的作用,在此不再赘叙。
最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尽管查避讳是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古代避讳的情形是相当复杂的。如古避讳中有“翌代仍讳”,“数朝同讳”,“旧讳新讳”,“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等情况,因此,在考定版本的成书年代时,就不能简单地根据讳字妄下断语。《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九《宋椠本》条云:“予向见宋椠本,有避‘亶’字,注‘从从旦’于下,未审其故。顷见岳倦翁《愧郯录》有一条云:‘绍兴文书令,庙讳、旧讳正字皆避之。故哲宗、孝宗之旧讳单字者三,哲宗初名佣。孝宗旧名瑗,又名玮。皆著令改避。唯钦宗旧讳二字,一则从亠从回从旦,一则从火从亘,今皆用之不疑。’乃知‘亶’字回避,由于钦宗旧讳。但倦翁著此书在嘉定甲寅,其时尚未避‘亶’、‘烜’二字也。”[8] (P507-508)唐人不避旧讳,宋人则有避有不避,故不能据此来断定版本的刊刻时代。另外,后世翻刻本照刻讳字,后世刊刻本仍避前朝以及书商在讳字上的作伪等情况也是存在的,所以在具体的版本鉴定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识辨,防止判断失误;另一方面,除了运用查避讳的方法以外,要尽量综合运用验牌记,考刻工,看版式,看纸张墨色,看字体,细读原书序跋等方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版本鉴定的准确性。
古人对商朝并没有什么偏见,导致不再以“商”为国号的主要原因在于:元明清以前的中国政权都是以地名作为国号的。尤其是开国君主发迹的地区或官职爵位,很多后来就成为了这个朝代的国号。
因为从周朝开始,定下了礼仪,也定下了地名。我国各朝各代基本上都尊的是周礼,而周灭商,因此不会在封地上沿用“商”字。其实我国封建王朝的国号基本上出自三个方面:
一、封地或者官职,例如“汉”被用为国号,是因为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曹操曾是魏王,故曹丕用“魏”做国号;赵匡胤曾是宋州节度使,因此以“宋”为国号。
二、古籍中以立意选定国号。例如元朝用易经中的“大哉乾元”来定国号。
三、为了君王自己政权的合法地位,会有攀祖宗的情况。尤其是十六国时期,这种认前朝为祖宗,继续其年号的现象最为普遍。例如:党项人的国号为“夏”,是因为其核心地区在夏州,李元昊的先祖也被封为“夏国公”“夏王”。
因此,由于周朝的礼制和封地影响深远,这三种国号来源都不再可能出现“商”这个字。但是,没有再以“商”为国号,却有一个以“殷”为国号的。
殷国,五代十国时期的割据势力,闽后期分支势力的一个国号,由王延政建立。五代晋天福八年(943)二月,王延政以建州建国称帝,国号“殷”,改元天德。殷国国小民弱,实际国土仅有三州之地。
代称法就是用另外一个名称替代本名称,以体现尊重和忌讳。历代君王在死后都要上庙号、谥号,就是为了不用其本名而用庙号、谥号称呼,以体现尊重。例如汉朝提到高祖,就是刘邦;提到世祖,就是刘秀,这是庙号。这种代称流传后世,连大臣、名士也都使用,例如包文正,指包拯;林和靖,指林逋。前者是包拯从朝廷得到的官谥,后者是林逋从民间得到的私谥。除了避名,还有讳象。例如忌讳死亡现象,就把君主的死亡叫做崩、薨,把尊者的死亡叫做逝、故,平民的死亡叫做殁、夭。忌讳生理排泄,而称为如厕、出恭。随着一些代称的普及,人们也觉得不雅,例如觉得大、小便不雅,改为“上洗手间”。
在阅读古籍时,必须了解那些常见的代称。例如“岐黄”代指医术,而实际来自于岐伯和黄帝的合称。黄帝又是轩辕氏的代称。在三皇五帝和夏商时代,似乎人们还没有形成避讳的习惯,所以黄帝只能算是轩辕氏的尊称。夏朝君王有太康、有少康,商朝君王有太丁、有沃丁,有中壬、有外壬,起名完全没有避讳。只有到了周朝,形成了完整的礼仪制度,开始有了避讳。姬昌谥号文王、姬发谥号武王、姬诵谥号成王、……推广到诸侯国,也有齐桓公、晋文公之代称,其实就是姜小白、姬重耳。
秦汉以来,为了避讳,代称越来越多。例如孔丘,他的代称就有仲尼(字)、夫子(尊称)、孔子(尊称)、至圣(尊号)、文宣王(封号)、大成至圣先师(封号)……明清以后,封建专制变本加厉,一些与帝王名姓冲突的物名、地名遭到篡改,甚至出现了不许杀猪(因明朝国姓朱,与猪同音)、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诗句掉脑袋的现象(因为被怀疑讥讽清王朝)。避讳现象走向了反人性、反理性的极端。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改用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叫做改字法。所避之字称为讳字。改字之例,秦汉典籍常见。司马迁撰《史记》,为了避秦庄襄王子楚之名讳,遂改“楚”为“荆”。汉高祖刘邦,《汉书》为避其讳,遂改“邦”为“国”。至隋唐,改字之风日盛。如唐高祖名渊,故杨上善《太素》改 “太渊”(针灸穴位名)为“太泉”。唐高宗名治,故刘禹锡《刘宾客文集》卷六《鉴药》改“治身”为“理身”。不但字须改,甚至连偏旁也要避讳。唐太宗名世民,除了“世”改为“代”,从“世”之字亦改为从“曳”,故《太素》注文“飧泄”改作“飧洩”。到了宋代,避讳的范围更加扩大。不仅当代君主要避讳,而且中华民族始祖轩辕氏也在避讳之列。以后,又连及孔子、老子,其名字也要避讳。到了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宋徽宗更把与皇帝相关的称号都当作避讳字来禁用:先是禁用“君”、“皇”、“圣”三字作为名字,而后又扩充到“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为名字”(见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七)。
避讳风气的变本加厉,又累及音同或音近的字。秦汉之前,避讳制度较为粗疏,礼制明文规定不讳嫌名。所谓不讳嫌名,是指可以不回避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音同或相近的字。而六朝以后,避讳制度逐渐严格,连嫌名也须兼讳。如东晋简文帝名昱,故改“育阳县”为“云阳县”。唐高祖祖父名虎,唐修《晋书》称南朝梁·沈约先人沈浒为沈仲高。又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宋代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民谚“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即本乎此。这些都是避嫌名的实例。 凡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在原字基础上缺漏笔画,多为最后的一二笔,叫做缺笔法。这是产生于唐代的一种方式。
上述几种方法,在同一朝代也可以同时使用。例如清代医籍中,有把“玄参”、“玄明粉”等改称“元参”、“元明粉”的,也有把“玄”字写成缺笔的,并不一律对待。
买房风水十六忌
城市人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什么?肯定是房子。房价天天涨,但还不能不去买房。所以
买房之前可一定要看看这篇买房风水16忌,不然万一不幸买了一栋凶宅,可是在对是不住
辛辛苦苦攒出来的大把的血汗银子。
一、正对大街胡同、道路的不要买(正冲为箭,主伤人)。
二、高方不远处有高大建筑物的不要买(阻挡阳气,阴胜阳衰)。
三、临近庙宇、骨灰堂、坟场、寺院、古墓的不要买(阴气太盛)。
四、“U”字楼不要买(U字楼形如亡)
五、两排东西走向的楼房横向连接而连接点又不在同一条直线其相错部分单元不要买。
六、“口”字形的楼不要买(人在井中,不能发福发贵)。
七、“T”字型楼不要买(不能藏风聚气,主贫寒)。
八、“工”字形的楼不要买(这种楼难出富贵,主贫)。
九、楼前空地窄狭若一条线者不要买(状如一线,财富不入门)。
十、客厅窄狭的不要买(客厅窄狭不聚财)。
十一、人口少不要买太大的房子(房大人少叫宅克人,也叫“虚”,久居不吉利)。
十二、房间买单不买双(《宅书》云:“三间吉,四间少,五间就有一间空”)。
十三、缺西南角、西北角的不要买(对家人不好)。
十四、有儿子而正东方建成厕所的不要买(会影响儿子的身心健康和前途)。
十五、透明隔墙的不聚财。
十六、房主属兔的不要买东户(东户门朝西,与兔相冲)。
怎么买楼房看风水
一、精心整理购房风水十大指南:
买房对人们来说不是一件小的事情,并且也不是一个人居住,是关乎到整个家庭的厉害关系,建议大家在买房前,多慎重一下。很多人都希望挑得一门风水好楼来安居,却不知从何入手选择。现在我们将其归结为十大要点,作为各位买楼时的参考:
(一)风大不宜:
首先应该注意风势。倘若发觉房屋附近风大,十分急劲,那便不宜选购了!因为即使那门房屋真的旺气凝聚,也会被疾风吹散无遗。
风水学是最重视“藏风聚气”,这表示风势强劲的地方肯定不会是旺地!
但要留意一点,风势过大固然不妙,但倘若风势过缓,空气不大流通,那亦绝非所宜!
最理想的居住环境,是有柔和的轻风徐徐吹来,清风送爽,这才符合风水之道。
(二)阳光充足
阳光充足——阳宅风水最讲究阳光空气,所以选择房屋居住,非但要空气清爽,而且还要阳光充足!若是阳光不足的房屋,便往往阴气过重,会导致家宅不宁,实在不宜居住。
举例来说,有一间阳光不足的房屋,过门便是一条既窄又长的走廊,而客厅及饭厅似乎没有窗,室外的阳光因而难以透入;这样的房屋,不论是空气与阳光均嫌不足,可说是一泓阴沉的死水,全无生机。
(三)地势宜平
倘若房屋位于斜坡之上,不应选作居所,有家财散尽、家人离散的可能。地势宜平——倘若房屋位于斜坡之上,那么在选购时便要特别小心视察周围环境,因为从风水角度来看,地势平坦的房屋较为平稳,而斜坡则颇多凶险!
例房屋的大门对正一条甚为倾斜的山坡,那便不应选作居所,因为不单家财泻漏,而且还会家人离散,一去不回。
一般来说,斜坡上的房屋易漏财,而斜坡下的房屋则易损丁。
房屋位于急冲而下的斜坡底,因煞气太急太劲,往往会导致人口伤亡。
(四)街道反弓
所谓街道“反弓”,是指房屋前面的街道弯曲,而弯曲位直冲大门,风水学称之为“镰刀割腰”,这样的房屋不宜选购,避之则吉。倘若门前街道反弓,“阳宅十书”认为家中往往发生人口伤亡及失火、顽疾等事;而“入宅明镜”亦有云:“街反出如弓背者,凶!”
(五)忌天斩煞
所谓“天斩煞”是指两撞高楼大厦之间的一条狭窄空隙,空隙愈窄长便愈凶,但若是在其背后有另一建筑物填补空隙则无妨。所谓“天斩煞”是指两幢高楼大厦之间的一条狭窄空隙,因为仿如用刀从半空斩成两半,故此称为天斩煞。
倘若房屋面对“天斩煞”,很可能会有血光之灾,空隙愈窄长便愈凶,距离愈近便愈险!故此不宜选择面对天斩煞的房屋居住,但若是在其背后有另一建筑物填补空隙则不妨。
(六)远离烟囱
风水学古籍《阳宅撮要》有“烟囱对床主难产”之说,由此可知烟囱对健康有损。烟囱不宜——风水学古籍“阳宅撮要”有云:“烟囱对床主难产”,由此可知烟囱对健康有损!睡房窗外多烟囱,这些房屋便不宜选作栖身的安居之所了!撇开风水不谈,单从环境卫生来说,烟囱密集的地区均不宜居住,因为从烟囱喷出的煤烟火屑,便足以损害健康了!
(七) 中心受污
这是指房屋的中心部位不宜用作厕所,否则这便有如人的心脏堆积废物,那便自己是凶多吉少了!
例厕所刚巧是在房屋的正中部位,那便不宜选作居所。
倘若厕所并不是位于房屋中心,但却位于房屋后半部的中心,刚好与大门成一直线,那亦不宜选作居所;因为这很可能导致破财损丁。
(八) 街巷直冲
风水学是“喜回旋忌直冲”,因为直冲的来势急剧,倘若居所首当其冲,则为患甚大,不可不慎!
故此各位前往选楼时,不妨先在房屋周围察看一番,看看房屋的前后左右是否有街巷直冲的情况出现。
例房屋的大门对正直冲而来的马路,那条马路愈长便凶险愈大,国愈多则祸患愈多,因此有人称之为“虎口屋”,表示难以在其中安居。
(九) 衙前庙后
这是指官府衙门(特别是警署及军营)的前面,以及寺院道观的后面,这些地方均不宜居住,原因是衙门杀气重,倘若住在它的对面,便会首当其冲,承受不起便会有人口伤亡;寺庙是阴气凝聚之处,住得太近则并不适宜。
(十) 臻于完美
建议在买房前先根据个人生日八字来确定买什么方位,什么方向,什么格局的房子,然后再结合颜色布局来达到风水的完美,也就是上篇说的“先看风水再买房”。 我院作为周易风水研究机构,并且代表着国内的风水水准,在十几年的经验中总结出丰富的经验。
如果已经买房了,要咨询风水的话,不要相信个人,取名公司,要相信正规的研究机构,因为风水很杂,人云亦云,不知道谁说的对错,就像乱吃药。吉祥物镇宅化煞也不可以乱买乱放,乱买乱放还是用错药,只有天然的桃木八卦镜和天然石才有效果,其余云云顶多是工艺礼品。
网络风水总斑竹中川易林祝您喜得良居,发表于中德国际新闻发布会。
二、买楼风水“先看风水再买房”
我国位于北半球,购房造屋历来喜爱坐北朝南,这样不仅房屋的采光条件好、暖和舒适,而且阳光辐射可以杀菌消毒,有利室内的清洁卫生,预防缺钙和骨质疏松,特别是家中有老人或儿童者,购房以东南方向最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彼此联系、互为影响、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我们的祖先非常重视周围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房屋建筑对人体的影响,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风水”理论,虽说“风水”理论存有不少糟粕迷信的内容,但经过研究也能发现其中有许多原始科学的萌芽,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注意。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购房置业,人们在购买房产时,除了必须了解房屋的价格、地理、交通等因素之外,还应该充分考虑房屋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例如房屋的朝向、位置,以及周围环境等等。所以在选择房产、装修住宅时,如何正确利用“风水”理论,趋利避害,以维护自身的健康,自然而然地就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最近几年人们非常喜爱亲水住宅,其实古人早就有依水而居的习惯,因为古代人们朴素的思想观认识,有水通风的地方适宜人们居住,所以水是人们选择住宅的必要条件,这和我们现在提出的“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是一样的,并且水面能增加周围环境中的湿度和负氧离子浓度,可清洁空气减少飘浮在大气中的尘埃,吸收地面的热量、调节环境温度,有利于人的健康。
反之,过于靠近高压电线、大型变电所、强力发射天线、高亮度泛光建筑的住宅,因各种辐射、电磁场的影响和干扰、光污染,就很容易引起人的情绪烦躁、失眠不安等异常。而位于快速交通要道、高架道路附近的房屋,因经常面临大量的嘈声、废气等刺激,对人的健康就较为不利,所以此类建筑不太适合作为住宅使用。
此外,家中若有老人、儿童、体质虚弱、慢性病患者,不宜购买街沿巷口,或处在整幢建筑中突出部位的房屋,因为这类房屋位置外露、无遮无挡,受外界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如雨水冷风侵袭、冬季或夜间时,室内温度要比其他部位房屋低许多,而到了夏季则室内又特别炎热,使得机体发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古人选址建房 古人选址建房遵循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古人多用于建筑。重在耐寒热,坚固得光、造型美观,在实用上顺应自然、以实用为上,在养生方面,遵循宇宙养生学之理、优选天场、地场相互作用对人体气场产生的效果。《黄帝宅经》上讲:“地善、苗旺盛,宅吉、人兴隆”。英国首相丘吉尔说:“人造房,房屋塑造人”。
今人选房购房 今人选房购房,注重坐向采光、进气和布局。今人与古人的时代环境不同,今人要在拥挤的城市,被动地选择一栋楼房的其中一个单元房,而单元房又是固定不变的格局。楼栋与单元房的建筑重在质量美观与实用,忽略了风水布局和气场养生的真正价值。整体单元以不对称不平衡阴阳失调为主,其次为缺角少棱,进气、出气布局不合理,导致五行不全。一个阴阳失调、五行欠缺不全的居室,如果人们久居其中,受其煞气的侵害干扰,势必会受其害。正如一个人经常偏食一样,体内缺钙,日久会导致腰酸、背疼、腿抽筋等缺钙症状。
购房优选,重在阴阳五行平衡、布局合理,符合自己命局喜忌。使欠缺、出气、下水之处为忌,方可调补命局之先天不足。社会发展以及易学风水的应用实践证明:人们逐步意识到购房选房应以风水气场养生为上的重要性。二手房及出租房市场的增大,在房地产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否让人们领悟到了购房优选和风水养生的道理。牛羊择水草而居,鸟儿择良木而栖,动物如此,何况人也。
选房购房休养生息以及渴望人生事业成功的人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观察世界,接受新的挑战,寻求成功的捷径。
三、楼盘缺位和人的对应关系
楼房最好选择方正的,但有好多的楼房均达不到风水学的要求,总是缺这个或那个角,下面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来选择一套符和自己家人的吉宅。
东(震)方——长男(31岁~45岁);
东南(巽)方——长女(31岁~45岁);
南(离)方——中女(16岁~30岁);
西南(坤)方——老母(女性老年人);
西(兑)方——少女(15岁以下的女孩);
西北(乾)方——老父(男性老年人);
北(坎)方——中男(16岁~30岁)
东北(艮)方——少男(15岁以下男孩)。
四、为买住宅楼的朋友提个醒(十六个不要买)
1正对大街胡同、道路的不要买。( 正冲为箭,主伤人)。
2高方不远处有高大建筑物的不要买。(阻挡阳气,阴胜阳衰)。
3临近庙宇、骨灰堂、坟场、寺院、古墓的不要买。(阴气太盛)
4“U”字楼不要买。(U字楼形如亡字,常出人命案件)
5两排东西走向的楼房横向连接而连接点又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其相错部分单元不要买。
6“口”字形的楼不要买。(人在井中,不能发福发贵)
7“T"字型楼不要买。(不能藏风聚气,主贫寒)
8“工”字形的楼不要买。(这种楼难出富贵,主贫)
9楼前空地窄狭若一条线者不要买。(状如一线,财富不入门)
10客厅窄狭的不要买。(客厅窄狭不聚财)
11人口少不要买太大的房子。(房大人少叫宅克人,也叫“虚”,久居不吉利)
12房间买单不买双。《宅书》云:“三间吉,四间少,五间就有一间空”)
13缺西南角、西北角的不要买。(对家人不好)
14有儿子而正东方建成厕所的不要买。(会影响儿子的身心健康和前途)
15西北角作厕所、灶房的不要买。(主凶)
16房主属兔的不要买东户。(东户门朝西,与兔相冲)
五、新房搬家房后要“暖暖房”聚人气和财气。
不知道大家能不能了解,为什么搬家后都要请一些亲朋好友到新居来坐坐,旺一旺人气?先从现代社会方面来说,今天由于社会日新月异,每个人几乎都很忙碌,平时很少与亲朋好友联络,久而久之感情越来越淡薄,所以即使到了佳节庆日互相往来一番,也已经少了昔日的热络,知道即使再好的感情,也是需要平时的经营,趁着搬新家的时候,把亲朋好友找来联络一下感情,让 他们知道你的新居,以后经常来往经营更长久的感情。
如果以风水方面来说,其实是一种暖屋的做法,因为一般新的房子没有人住过,所以刚住进去的人,都会觉得比较寒冷不适,这就是新房子缺少人气的关系,所以找亲戚朋友来新家聚聚,一方面联络感情,一方面可以夹带众人的运势来汇集人气,也能够增加好运道。
那现在附带说明一下人气的影响,相信很多人都有经验,就是一间空房子如果没人住的话,很快就会死气沉沉,即使没受到任何破坏。没多久容易毁坏,但是有人居住的房子却可历久不变,这就是有人气与否的差别。所以,一般家宅应该依据人数多少来决定大小,不是大空间、大房子就好,如果房子过大,居住人数太少,人气不足反而会呈现冷清死寂,对住在里面的人会影响好运势,产生一种家道中落的情况。不过也能补救,就是经常让朋友亲戚到家中坐坐,增加人气。如果家里天天都很热闹的话,居住在家里的人运势也会逐渐好转。可是前提是住在里面的人要能习惯这种生活,否则还是选择适合足够人数的房子,以获得平衡。
六、购房风水详细指点大杂烩:
住宅忌建在地基不稳的山坡上:
房子建在水土保持不良、地基松软的上坡上,大凶。一旦发生了山体滑坡,或者泥石流,房子倒塌了,还谈什么风水?
住宅忌建在悬崖边上:
房子建在山边或者海边的悬崖上,凭海临风,平添了几分诗意,是许多人的购房选择。但是由于我们潜意识中有“不稳固”的感觉,长期居住,就会精神紧张,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病。这类地点,一般建为寺庙或者观光饭店。如果长期居住,也是大凶。
住宅忌建在河流出口处:
房子建在干枯的河流出口处,大凶。因为这类地点是属于冲集的平原,地基不稳。同时,河流出口是“散气”的地方,地气容易散发,无法凝聚,久住有百害无一利
住宅忌建在危险气恶之处:
居家附近有化工厂、储存危险品的仓库或者加油站,大门对着法院,警察局,庙宇、监狱、医院、殡仪馆等,容易受到不良“气”的影响,应以不吉论。因为上述地点除了本身的工作人员之外,经常出入的,不是罪犯,就是病人,或者到霉运的人,大门对着这些人,确实不佳。
开门见河大凶:
门前有一条大河或者排水沟经过,即使在排水沟上加盖子也无法排除不良因素。因为河流或者排水沟容易造成环境不洁,加上湿气也较重,容易影响健康。古典风水理论认为,这样的房子还容易造成财运流失,属于大凶。
开门见树、见塔、电线杆,以及有路冲、巷冲大凶:
门口最忌讳对着一棵大树,或者水塔、电塔、电线杆。因为树属于阴性物质,会阻挡阳气的进入。电线杆等有强磁场,对人体有较大的影响。古典的风水理论还认为,开门见大路,或者见小巷,也是大凶,容易走霉运。
开门不能对着岔路:
大门不宜对着岔路。因为正常情况下,大门对着横路。如果一出门,就对这两条岔路,就形成了“隔角煞”。而“隔角煞”属于尖锐的矛盾,冲入门内,十分不吉。
开门见隔角煞大凶:
大门不宜对着对面屋子的屋角。由于坐向或者空间的原因,这种情况和可能发生。对着屋角,这是标准的“隔角煞”,与自家房子形成两股力量,尤其不吉。如果发生了这种情况,需要用“泰山石”或者“镜子”阻挡反射,破解霉运。
开门见山大凶:
这里所说的山,并非是远处的山,而是近距离的山。如果房子非要建在山旁,也要背山而建。如果大门近距离对着一座大山,这必然造成气体流通不畅,而且在心理上也会有一种压迫感,就会影响健康。如果面对的山坡上有坟墓,经常见到哭哭啼啼的人,更是大大不吉。
住宅忌建在天桥旁边:
建在天桥或者高架路旁边的房子,一是振动很大,二是噪音很大,三是污染较重。长期居住,饱受噪音污染,容易造成神经衰弱。如果又恰好位于天桥或者高架路的回弯之处,犹如一把镰刀切来,更是大大不吉。
住宅忌被天堑煞砍来:
天斩煞:面对着两栋大楼的狭小空间,就像一把狭长的大到,迎面砍来,这在古典风水里面被称为“天斩煞”,属于大凶。凶散的程度与空间的高度,以及长度成正比。
住宅忌三角形或者不规则:
三角形的房屋或者不规则的房屋,角度十分尖锐,容易造成主人的精神紧张。古典理论还认为,这种结构的房子,能够造成家庭口角不断,甚至引发离婚。不吉的程度与角度成反比。
住宅忌建在地洼水淹处:
房子位于低洼水淹的地方,属于大凶。这种地方,阴气湿气很重,细菌重生,在此居住,时间久了,必然影响健康。
状如监狱,日渐穷困:
住宅四周的围墙,高度以略超过人体的身高为准。不能为了安全,而将围墙筑的太高,而且在上面加上铁丝网,这样,就形成了监狱的形状。人居住其中,将日渐穷困。
围墙贴屋,诸事不顺:
房子的围墙不能紧挨着房子主体,两者的间隔应该至少两尺以上。否则,主人办任何事情都会不顺利。
除草留根,后患无穷:
房子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十分注意除草。最好是利用推土机重整一下地面,将草根全部铲除。如果草根清除不干净,很难有好的运气,而且还会徒增祸端。
桥冲大门,时时破财:
在住房面前有一座桥正好冲着,或者在桥的两旁建造房屋,容易导致破财。
三角围墙,易生意外:
有围墙的住宅,一定要方方正正。最忌讳前宽后尖的倒三角形,住在这样的屋子里,主人大多会患上精神病或者自杀,以及其他绝症
种植榆树,可以避邪:
有围墙的房子,如果感到阴气很重,可以在房子种植榆树,有辟邪的好处。
门前种柳,家运日衰:
大门前的柳树离房子越远越好。如果在门前种植柳树,家运将日渐衰竭。
屋西有松,财运不断:
在房子的西面种上一棵松树,将会给家庭带来好的财运。
枯树败枝,大大不吉:
房子周围种植一些容易落叶,容易败枝的树木,将会影响精神状态,大大不吉。
屋东屋南,忌讳浓荫:
房子东面和南面,如果有大树,遮天蔽日,将会影响房子采光和通风。
种植果树,宅运不利:
屋子种植太多的果树,将会吸收很多的地气,对住宅的运气有很大影响
种树可以抵挡煞气:
没有围墙的住宅,如果窗户或者大门,与邻居的大门、窗户相对,或者有煞气射进来,可以种树屏蔽或者阻挡煞气。
住宅外面树上有蚂蚁窝容易招小人:
屋子外的树上忌讳有蚂蚁窝。否则对主人的事业不利,容易招小人
车库忌讳设在相同的地下室:
大型的独型建筑或者别墅,车库忌讳设在相同的地下室,最好另盖一间。因为有害气体容易进入屋内,导致危险。
门前垃圾堆积,霉运连连:
门前最好不要由垃圾,如果用的是垃圾桶,也要加盖子。否则影响主人的运气是巨大的
屋外污水泻池易破财刑伤:
门前最好不要有坑洞或者凹下去的污水池,否则主人易破财刑伤
门前最好不要有排水沟环绕,否则灾病连连,官司不断。
排水沟环绕灾害不断大门围墙忌讳一高一低:
围墙的大门,最忌讳一高一低,或者一高一矮。否则主人有减寿的危险,也容易造成夫妻生离死别。有围墙的房子,房子的地基要高过围墙,或者至少平齐。否则大凶。
屋子地基要高过围墙房子西面有大路大吉:
房子的西面有大路,属于大吉。但是如果房子的门朝西,则另当别论。
住宅的西北方向有大树,具有守护住宅的作用,属于大吉大利。如有此树,不要轻易砍伐。除非大树挡住去路,否则应予以保留。
住宅独高属于孤阳宅:
住宅的高度应该与四周协调,如果高出很多,属于孤阳宅,容易生出很多祸端。
门前小路绵延,平安富贵:
住宅门前的路绵延弯曲,要好过笔直。无形中可以化解很多的煞气,住起来身心愉快,平安富贵。
门前“路弓”内射,大凶:
住宅门前的路内射,就像一把弓箭,形成一箭穿心的态势。这样容易造成主人死亡,也对家中的女性和事业不利。
门前“路弓加箭”,大凶:
住宅门前的路形成路弓,而且又加上一跳直路。这笔路弓更可怕。
池塘位置有学问:
如果池塘位于房子的东方,则书房卧室不宜在东边,重要抉择也不要在东面决策。如果在西面,则属于白虎开口,大凶。
门前枯树,家道中落:
即使门前有一颗小小的枯树,也会对老年人造成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暗示家道中落。所以一旦有了枯树,必须连根拔出。
住宅南方见空地,宜家宜室:
住宅南方见空地,属于吉祥,对居住的人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死巷尽头,口舌官司不断:
住宅尽可能的不要建在死巷的尽头。因为这也是路冲的一种。住在里面的人,容易招来官司和口舌,没有宁日。
竹林围屋,长享富贵平安:
住宅周围布满了竹林,只留一条通道,这样的房子不仅冬暖夏凉,而且没有噪音,住在里面的人可以长享富贵平安。
疏竹当家,精神难安:
住宅周围的竹子,应该密不应该属少。如果家中就中了三五颗竹子,对家庭相当的不利。
长石当道,不利子女:
住宅周围的不应该有大的长形石头,尤其不应正对着大门。有的人喜花在大门前摆设奇石。这对子女是相当不利的,严重的还会有性命危险。
围墙开窗,朱雀开口:
住宅周围的围墙不应该高过房子,更不应该开窗,这叫朱雀开口,对主人相当的不利。
房子建在废井上,当心鬼魅作祟:
住宅一定不能建在大坑或者废弃不用的井上。如万不得已,一定要添实添平。否则的话,主主人精神恍惚,易犯精神方面的疾病,或者发生鬼魅等不可思议的事情。
大箭从房旁经过,也是大凶:
这样的住宅会造成主人大肆的破财,官司不断,甚至自杀。
岔路两池塘,也是大凶:
这样的住宅会造成房子里的人容易患病,居住久了,人丁越来越少。
家居旺财须知
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如何增加财运从古至今,人们由追求生存进而追求生活,故几乎人人都爱财,永不嫌钱财多。大家都知道,有钱方能提高生活品质,钱多也好办事。所谓「有钱能使鬼推磨」。西谚说:「 Money talks (钱会说话)」,中西都有的异曲同工之谚。
虽然说有钱好办事,但有钱不一定办得了好事。钱本身无罪,有罪的是使用不当的人。所以孔子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人要「爱财」,方有动力、希望。才会积极去赚钱。但接下来,「取之有道」就更重要了。各种赚钱的方法,五花八门,总括来说,取之有道,得之心安。
居家风水布置,也希望能增加财运,而有「财位」之说,事实上,一个人的财富多寡是与福报成正比。有福之人自然能运用风水上的一些小技巧。来增加财运,提升生活的品质。以后天人为的努力,风水的调整,应可改善或增加一些财运。有关影响财运的阳宅风水列述于下:
古人云:「明厅暗房」,客厅要明亮、宽敞之意。因为客厅是一家主人气质、身分的表征,看人缘与贵人运,客厅需要稍大些才能纳气催旺,如果客厅太小,则贵人运差,进财少。事业运不易拓展。但客厅也不宜太大、空旷。客厅太大则气散,气稀。客厅太小则不易留气、聚气。理想大小应在 10 坪左右。除了大小以外,客厅宜明亮,阳气足,财神才会进入。最好阳光能够进入客厅。阳光有驱暗之功助长阳宅生旺之气。让人有生机、积极努力去赚钱。客厅的摆设也不宜太杂乱,应力求典雅,动线流畅。主沙发应靠墙摆放,坐在主沙发上能够看到大门入口及阳台外面。如此方能掌控全局,增强自信心,财自然到来。
宅前明堂开阔,视野广,自然心胸宽,抱负大,也才能大展宏图。若居陋巷、窄巷,宅前有巨大建物高压,或宅前有挡土墙、高山、大楼,同样会阻碍气场,亦有奴欺主、宾胜主之象,易犯小人及露财,赚钱辛苦。因此,择居应考虑宅前是否宽阔。
「山管人丁,水主财」,风水学视水为睛,因此相当在意「水」局的配置。水有宅外水与宅内水之分。宅外水法复杂,各派别有不同的论点,有三元水法,辅星水法、九星学子法……等。各种水法都有其精辟奥妙处,初习者不易领略其玄机。不过,一般原则性的水法观念,可做为参考。 如水的流向与宅的坐向相同,即为顺水局,为泄财象。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如《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碰到“敏”字,就读成密或米;写到讳字的时候,要按规定采取“空字”、“缺笔”或“改字”的办法,谓之“写白”,如孔丘的“丘”字,在古文献中有时候就写做“正”。我们习惯上把错别字说成“白字”,就是来源于避讳。
避讳之名起源于何时呢?
避讳这种霸王条款是什么时候规定的呢?有人说夏商时期就开始了,唯一的证据是《山海经》中夏后启写做夏后开,说明夏朝就开始整这些没用的事儿了。但是《尚书》中对夏商国君的名字却是直书不讳,这是为什么呢?有人研究认为:《山海经》中之所以避启为开,乃是汉朝人抄书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所致。
学术界一般认为避讳起源于西周,据史料记载,春秋时已有鲁国大夫有关取名六忌的见解,《礼记》中亦有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等,这都说明当时已经有不少具体的避讳要求了,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形成过一整套制度。避讳的要求也不太严格,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也不用回避,甚至名字中有一个字相同也无须回避。 只要避开国、官、山川、隐疾、牲畜、器币就行了。
秦汉以后,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固,君主之尊变得无以复加,那时,皇权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君王的名字当然也就不能随便称呼;而在以家庭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尊长的名字也不能轻易书写,凡遇有帝王或尊长之名,就要想方设法避开,这样,“避讳”逐渐就成为我国古代的重要礼俗之一了。早在先秦古籍《礼记·曲礼上》中,就有“入国问俗,入门问讳”的记载。
秦汉以后,随着皇权和宗法制度的日益加强,避讳也日益严格,甚至被明文写进了法律。唐朝的法律就规定,直呼皇帝的名字犯“大不敬”罪,不能赦免。这样以来,五花八门的“避讳”有如网罗,兜揽了臣民的全部言论行为,稍有触犯,轻则遭谴,重则罹祸,乃至灭家灭族。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
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配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
宋朝的官方曾经修订了一部《礼部韵略》有大宋皇帝的名字、庙号之类要回避的字,其中高宗赵构的“构”字同音回避的字最多,达到55个,一网打尽了与“构”读音相同甚至相近的所有汉字。其他皇帝的名字需回避的大多数在二三十字左右。总共是325个字必须回避,也就是说在那时候,至少这325个字必须禁止使用:不能书写、不能读出、不能用于起名,等等。幸亏赵宋天下没有千秋万代,否则,说不定所有的汉字都被这样禁止回避了。
回避皇帝的名讳,是有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做后盾的。唐朝的法典《唐律疏议》规定,“诸上书若奏事,误犯宗庙讳者,杖八十;口误及余文书误犯者笞五十”“即为名字触犯者,徒三年”。就是说,由于笔误或口误,书写或说出皇帝的名讳,就要挨板子;如果起名犯讳,就要流放三年。当初满清入关,顺治皇帝福临曾说,不能因为自己一个人名字中的“福”而使天下人无福,表示人们不必讳“福”,但后来的满清法典《大清律例》的规定,与唐朝差不多,无心的犯讳也是要打数十上百的板子的。前面已经说过,满清时期有人编字典犯讳,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罪不容诛被砍了头,按照法律,当然不该有如此严厉的惩处,但是,专制社会的法律是不确定的,一切都取决于圣意。 一是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如在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臣子们遇到雉要改称野鸡。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甚至一些骄横的官员严令手下及百姓要避其名讳。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记有一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灯三天。写布告的小吏不敢写灯字,改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晋”与“进”同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古人常需避讳,他们在小心谨慎之中总结了种种避讳方法:
改字形。
有的改用同(近)义字词来代替需要避讳的字。例如汉武帝名彻,知名辩士蒯彻便改名为通。唐高宗名治,天下人便用理字替代治字。有时也可以通过增减笔画来避讳。例如邱姓先人本姓丘,但是孔夫子名丘,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
缺笔法
当遇到要避讳的字时,在该字上少写一笔。 从宋代开始都要避丘字,写时往往要省去一笔。
改字法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使用其他别字代替。
空字法
遇到要避讳的字时不填写。
改字音。
例如,秦始皇名政,所以正月的正要读作平生。有的以某字代读,读到应避讳的字时改读某。
比如:
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这是因为古代的皇帝都要在一年的第一个月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一年的政事。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取名“赢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月”的“正” 不再读政而读作“征”了。
秦始皇的父亲名子楚。于是把楚地改为“荆”。
吕后名雉,当时文书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鸡”二字代替。
汉文帝名叫刘恒,于是把姮[héng]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
汉武帝名叫刘彻,韩信有个谋士,乃秦末知名辩士叫蒯彻,史书上就改称蒯彻为“蒯通”。
汉光帝名叫刘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称改为“茂才”。
汉明帝叫刘庄,当时竟把《庄子》改为《严子》。
唐太宗叫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因为避讳而闹的笑话:
五代时有个冯道,历朝为相,有一次,他命一个门客讲《道德经》,门客想到书中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连犯冯道的忌,于是就把第一句念作“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传说有个叫贾良臣的人,要求家人对自己的名字必须严格避讳。他的儿子很乖巧,一天读到《孟子》里“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就大声朗诵道:“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气得他老头子干瞪眼。有个学生在私塾里读书,因他父亲名谷,每遇到“谷”字时,也都要改读为“爹”。如读到《管子·牧民》“积于不涸之仓者,务五谷也”,“五谷”念成“五爹”。读到刘禹锡《上杜司徒书》“百谷之仰膏雨”,“百谷”念成“百爹”。同窗听了,取笑他道:“你一会儿‘五爹’,一会儿‘百爹’,到底有多少个爹啊?”
更为有趣的是,古代常州每年元宵要大放花灯,以示歌舞升平。有一任太守名田登,其名与“灯”字谐音,为避此讳,只得将元宵前夕的告示写成“本州照例放火三天”。结果,老百姓讥之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迂腐地坚持避讳固然闹了不少笑话,不过,巧妙地避讳,也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机智。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个名叫阿九的老头子外出赶集去了,恰好有一个自称阿九叔的人登门讨债,儿媳妇对他说:“我公公赶集去了,你有什么事对我说吧。”那人说:“阿九伯欠我九百九十九两银子,叫他九月九日送到我家里,我名叫阿九叔,住在九里湾。” 阿九伯回来后,聪明的儿媳妇巧妙地避开了公公的名字中的“九”,说道:“刚才有人来找您老人家,不知他是四五叔,还是三六伯,他说公公欠他一千少一两银子,叫你重阳节那天,送到他家里,他住在八里湾过去,十里湾过来。”公公听明白了儿媳妇的话意,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媳妇聪明。
本文2023-08-22 06:45: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