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唐野史的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22浏览:2收藏

关于汉唐野史的书,第1张

西汉通志、通鉴论、左传、华阳传、世说新语、汉武故事、麟台故事、汉武帝内传、三辅故事、三辅旧事、飞燕外传、唐语林、朝野佥载、大唐创业起居注、二南密旨、河东记、皇明盛事述、皇明奇事述、唐国史补、隋唐嘉话、隋唐两朝志传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资治通鉴 另外还有三国志 因为书里描写的大部分是东汉末年 所以权且也可以算作关于汉代的史料吧

西京杂记 东汉的应该还有一些 毕竟东汉乱七八糟的

现代人写的 有易中天的 王立群的 还有柏杨的<中国人史纲>是比较权威的 <皇后之死>里也写了很多汉朝的事

另外还有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还有,侯瑾《汉皇德纪》   班固《汉书》   荀悦《汉纪》  陈寿《三国志》  袁宏《后汉纪》  《竹书纪年》(《汲冢纪年》)

暂时只找了这些 你看看吧

司马迁《史记》中资料的来源,司马迁曾经自己是说过的。司马迁说他的资料都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于名山大川、来自于各种史籍。司马迁少年时曾经遵守他父亲的嘱咐,去游历天下山川,也就是他的这一段游历经历,使他对当时各地的野史有了了解的机会,并且根据一些人、一些地方的故事,再加上司马迁自己的理解,司马迁他最终整理成了一本《史记》。

司马迁毫无疑问是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他在写《史记》时,曾经参照了之前汉代所有的古书,司马迁在《史记》的一些篇目当中也写了自己这些东西来自于某书。除此以外,司马迁他家世代担任史官,因此司马迁对于当时的一些档案都是十分的熟悉的。再加上他少年时的见闻,他对过去的历史是有着很深的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是司马迁可以写出的《史记》的原因。

《史记》这本书是司马迁根据他父亲的遗愿而完成的,他父亲曾经便想写一本前无古人、后来者的史书,但是他父亲却是没有机会完成这本书便是去世了,然后司马迁根据他父亲留下了一部分草稿,自己对其进行修改,并且加以扩充,最终才有了《史记》这本书。但我们此时看见的《史记》也并非是司马迁当时原稿,我们所看见实际仍然是缺少了不少的篇目的。

《史记》这本书在被司马迁写完之后,便是被司马迁分成两部分藏在了家中和宫廷当中,汉宣帝时期,虽然他的外孙曾经将这本书传过一些出去,但是他外孙很快被害,因此《史记》也未曾彻底的流开。直到唐朝韩愈、柳宗元掀起的古文运动,再加上宋元时各个名家对于《史记》当中文章写法的推崇,这才让《史记》在文人之间彻底的传开。

贵妃杨玉环是有多胖?古籍中记载的体重是多少,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隋朝在隋炀帝的残暴的统治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不久隋朝就结束了自己的统治,迎来了一个极盛朝代唐朝。唐朝在历史上极其辉煌,由于唐朝的开明统治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历史名士,有直言不讳的魏征,还有为国家着想的狄仁杰。盛极一时的唐朝也当然不会缺乏美人了。当时已经出现了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

美人的标准不同时代的人是有不同的看法,唐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唐朝子民以胖为美。撇开杨玉环的扰乱君王朝政之嫌,我们只来谈杨玉环个人。

杨玉环生于官宦之家,家境比较富裕,一直在学习弹琴和跳舞,再加上杨玉环本身也是一位身材较好的女子,很有气质,现代来说可能是比较有御姐范的。她自己也在努力学习,先天的天赋加上后天的汗水,杨玉环的舞姿可谓是在皇宫之内没有对手,杨玉环还擅长弹琵琶,虽没见过不过估计也是像琵琶女一样出神入化。

杨玉环进入皇宫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老天的安排,咸宜公主在洛阳举行婚礼,由于杨玉环出生于宦官之家,就被邀请去看了婚礼,亭亭玉立的杨玉环深深吸引了寿王李瑁,由于武惠妃的软磨硬泡,唐玄宗当年就下诏册立她为寿王妃。结婚后,两人生活过得很美满。

唐明皇是爱杨玉环的,杨玉环到底有多大的魅力能让一位君王如此留恋。看古书的记载,古书记载杨玉环身高只有一米六四,体重有136斤。放到现在来说,这种体型是很不招人喜欢的,这种已经属于是肥胖了,唐明皇可谓是对杨玉环真爱了吧。

可见杨玉环除了身材之外,一定有更加吸引唐明皇的地方,杨玉环待人感觉给人很舒服,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杨玉环个人的魅力在当时也是比较能够吸引唐明皇的。

为什么杨玉环又胖又美,现在很多比较肥胖的姑娘们都想要去唐朝,这样他们就不用减肥了,在唐朝这个时代,他们就是最漂亮的。在我内心中,一直认为杨玉环给人一种雍容华贵之感。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杨玉环或许给人一种安宁之感。

美人总是不长命,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只活了38岁。在这短暂一生中,能够一个喜欢他的男人也是很不容易的。

唐明皇为了她不惜与自己的军队为敌,李商隐写过一首诗讲述的就是马嵬之变。诗中写道,如何四季有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明皇为了杨贵妃已经不想当皇帝了,只想保护杨玉环,唐明皇一直都在保护着杨玉环,时间比15年还多。

杨玉环最终还是死了,叛军认为红颜祸水,眼前这个女人导致了盛唐的衰落,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到亡国时人们就会想到一定是皇帝身边的妃子勾引皇帝,扰乱皇帝心神,不能好好处理朝政。

可是,杨玉环死后,唐朝也没有繁盛起来。一代美女就此结束了自己一生。现在看来,杨玉环的死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她帮着唐明皇稳定了军心,杨玉环自己哥哥被杀,她要求高力士帮她死去。

这个皇后也是没有办法了,唐朝走到现在自己也有问题,唐明皇还要继续执政,只能由她去赴死了。她死后唐明皇的心情也不是很好过,自己喜欢的女人在自己面前死了,谁都会哭吧。

所谓的阴兵借道。即使在古代的典籍中也是有记录的,但是是否存在这个事情在科学上是没有确实的解释。阴兵借道这个说法最出名的其实就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有一个这样的事情。话说以前有一个军人,他的部队是第1批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救援部队,当时他接到命令就马上前往唐山,但是在路上的时候他们的汽车抛锚了。

由于需要时间去抢修虽然是情况比较着紧急但是也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将汽车停到了一边,然后就在车上休息等待,他们在车上一直呆到深夜,在当时在熟睡中的所有人,都被一阵马蹄声给吵醒了,而在当时那个军人在车的旁边看到了一辆又一辆走过的马车,而这些马车每一辆车都挂着一盏绿色的灯笼,这一幕出现的时间并不是太长。

但是之后他向一些村里的老人说起这件事情,而老人告诉他这种情况就是所谓的阴兵借道。其实阴兵就是鬼魂组成的部队。在一些古代的书籍之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比如说异闻录很详细的记载了发生过的一次阴兵借道的事情,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当时有一个将领奉命出使东平,当时在一个夜晚他路过一些军事要地的时候,突然间看到前面很多战马和战车,部队大概有5万人左右。

而当时的将领感到很奇怪于是就混进了队伍之中,忽然间有人来拉着他的战马,幸好他反应快而且自己孔无有力,及时逃了出来。后来他问了一些江湖术士,而当时术士跟他解释的就是他所见到的部队都是鬼兵,也就是阴兵。

以下都是,正史野史的,差不多吧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

《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收录各代君臣事迹

《长安志》 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着重记述唐代旧部,并上至汉以来长安极其附属县的情况。

《大唐西域记》虽然大部分为唐贞观时期的西域风貌和天竺佛教的情况,但也有部分贞观时期的事迹

《全唐文》是有唐一代(包括五代)文章的总集,也是迄今唯一最大的唐文总集。可以从中找到很多当时的诏书、墓志、文章、奏折原文。

个人认为《全唐文》最有用,很多人物传记可以在新旧唐书中找,不过墓志,诏书一类的就只有看《全唐文》,还有《全唐文遗考》。

《唐才子传》 唐五代诗人简要评传汇集。此书对中、晚唐诗人事迹所记尤详,也包括部分五代诗人。按诗人登第先后为序。书中保存了唐代诗人大量的生平资料,对其科举经历的记叙更为详备。传后又有对诗人艺术得失的品评,多存唐人旧说,其中颇有精辟之见。

《通鉴纪事本末 》可以配合着《资治通鉴》看,东西基本一样,不过细节可能会有互补。

《日本书纪》日本的古史书,有与唐朝交往的记录。

《通典》通记历代典章制度建置沿革史。取材博综古今,广采群经、诸史、地志,汉魏六朝文集、奏疏,唐国史、实录、档案、诏诰文书、政令法规、大事记、《大唐开元礼》及私家著述等,皆按时间顺序分类纂次。

《唐六典》的正文记叙唐朝中央、地方各级官府的组织规模、官员编制(定员与品级)及其职权范围。约占全书三分之一的注文,或记职官沿革,或作细则说明,或附录有关诏敕文书。

《唐大诏令集》该书所收诏令含有唐朝军事、政治和社会状况等方面的重要资料,从中可以看到当时某些历史事件的真相,且个别诏令已不见于现存其他史书。可惜有不少诏令的重要内容被删去。

《唐律疏义》唐朝的法律

《大唐创业起居注》中国记录隋末李渊自起兵反隋直到攻克长安、废除隋帝、正式称唐帝为止共357日史事的史书。内容与新旧唐书有很大出入,有很多李渊与李建成的内容。

《唐两京城坊考》详细地记载了这两个都城的街道、市场、官署、宅第、寺庙、宫殿的形状、位置,以及某些街巷住居人民的生活面貌。编撰者清代徐松(1781~1848)

《文苑英华》中收录不少诏诰、书判、表疏、碑志,还可以用来考订史实。全书一千卷,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于人,作品近两万篇,按文体分赋、诗、歌行、杂文、中书制诰、翰林制诰等三十九类(如把谥册和哀册合并则为三十八类)。

再有就是看看《全唐诗》了,诗句里总有当时社会的痕迹。还有什么《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之类。慢慢找吧,我感觉还是先找本现代人写的唐史看,看其中引用了哪些古籍,再去找,这样比较好。

中国人一年中的几个重大节日,都有相应的饮酒活动,如端午节饮"菖蒲酒",重阳节饮"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间,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欢聚饮酒,庆贺丰收时更要饮酒,酒席散尽之时,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归"

  。节日的全新解释是:必须选举一些日子让人们欢聚畅饮,于是便有了节日,而且节日很多,几乎月月都有。代代相传的举国共饮的节日有:

  1、春节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这井水对酒,合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会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元旦饮之,辟疫疠一切不正之气。"饮用方法也颇讲究,由"幼及长"。"椒花酒"是用椒花浸泡制成的酒,它的饮用方法与屠苏酒一样。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北周庚信在诗中写道:"正朝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吐随铭主,椒花逐颂来"。  2、灯节:又称元宵节、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宫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汤元)。

鲁迅有篇文章,说一户人家生了孩子,亲友去道贺,有的说,这孩子能当官,有的说,这孩子能发财。家人很高兴。有个人说,这孩子迟早会死的。被扁了一顿。你要既不想说假话,又不想说实话,那你就说这孩子,啊哈啊哈啊哈啊哈啊哈哈哈哈哈哈。

和李世民比较起来,杨广并不坏,和古中国的许多帝五比过来,杨广更不坏。杨广是个苦孩子,因为他遇到了表侄李世民了。杨广口碑越坏,声名越狼藉,越能说明历史的虚伪和丑恶。胡适比较文雅,说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其实,历史更像一个婊子,有时甚至还不如。分析杨广和李世民,我们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同时,顺便可以了解一下历史是如何被强权宽衣解带轮奸蹂躏的。

第一,从做好事的角度看,杨广比李世民多

从政绩看,李世民除了早期出征以及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外加一些听得魏征意见以显英明的故事外,其它没有什么建树,而杨广呢?结束了从三国到南北朝长期南北对峙、分裂的局面,实现周秦以来第二次天下大统一;他复开学校,创置了科举制,为国家选拔人才,为后世提供招贤纳士的经验,科举制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三原色之一;他整理古籍、经通西域、抚御外患、宽减刑罚,功不可没。特别是用6年时间完成了开凿运河,全长5000华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为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给运输和水利带来无限便利,润泽后世,时至今日不竭。

杨广顶着滚滚骂名干了一件大事,我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说过咬牙也要搞,因为对子孙后世有好处之类的话,但他出发点绝对不会像有的人想的那样,为了到扬州看琼花方便。杨广干这件事,对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好处,它谤毁自身,苦难当代,利润的是千秋后世,包括李世民都是受益者,一边得到了坐江山的种种实惠和便利,一家歪曲事实修史骂人家不是东西,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还卖乖,有失厚道。要论胸怀气度和目光,杨广更胜一筹。我们不能因为役民辛苦甚至累死,就全盘否定决策者。时至今日,修路架桥还有事故还有人不幸遇难呢,何况是有科学不发达的古代?!

第二,从干坏事的角度看,杨广比李世民少

说杨广为了当太子,虚伪矫饰,处心积虑,这未免有点求全责备,站着说话不腰疼。选拔知县知府的科举考试,还得寒窗苦读若干年,竞争还那么激烈呢。何况是当太子,谁不想坐江山,作些努力做些手脚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杨广是这样,李世民也是这样,而且杨广夺嫡的酷烈程度远不及李世民的玄武门兵变。

说杨广弑父,正史上没有记据。《隋书》是李家王朝编的,有骆驼绝对不说成马,该书都没有说他弑父。司马光根据野史的记载,在《资治通鉴》里面说杨广夺嫡很血腥,目的是警示后人,事实不一定如此。为增强教化效果而歪曲基本事实的事情并不少见,倒也没必要太较真。

杨广杀了大哥杨勇,而对几个弟弟并没有下刀子,小弟杨谅起兵谋反,按律当斩,被他打败后也不过把他幽禁起来,并没有杀死。看看李世民呢,玄武门兵变,用箭射死了大哥和三弟,不仅如此,将年幼的侄子也喀嚓了,李渊“两子十孙同日并命,不得己而禅位”。

杨广三征高丽、三幸江都、两巡塞北、三临涿郡、一游河右,还亲自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好大喜功,消耗民财,破坏生产,人民痛苦不堪。李世民也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两次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在第三次出征筹备中身亡。史书没有关生产破坏人民痛苦的记载,但估计不能少,难道李世民打仗的成本会比杨广大幅度降低?

杨广杀高颎,李世民毁魏征墓碑,赐刘洎自杀;杨广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李世民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因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提出要用童子的骨髓入药,杨广大怒,立即将其处死,李世民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杨广的孙子被李渊拥立为恭帝,不久篡位。李世民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却被小老婆武媚所篡。

在奢侈程度上,李世民比杨广也好不到哪去。杨广迁都洛阳,不是单纯为了享乐,有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原因,开凿运河同样如此。如果是爱下江南是为了看琼花纳美女,可他还去了山东,还去了塞北,还去了辽东,难道也是为了旅游观光?李世民呢,他干预史官修史,后人看不到太多他的劣迹。但屡偶也能窥见一斑,贞观二十二年,他快死了,对太子李治说:吾居位已来,不善多矣。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此皆吾之深过,勿以为是而法之。人即将死,其心也善,其言也切呀。

第三,从个人能力素质看,杨广比李世民强

杨广和李世民都是排行老二,都是从兄长那里夺嫡当了太子。立长子为太子,是祖制和习俗,隋唐也不例外。但后面事情有变,不管是皇帝老子改变主意,还是其他皇子威逼改弦更张,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其他兄弟才能和实力超过了长子,而且超出许多,不仅是奥迪和奥拓的差别,甚至是汽车和骡车的分水。李家老大和杨家老大当太子时,他俩岁数都不大。年纪小,阅历少,谁高谁下还看不出来。随着岁月流逝,诸皇子逐渐长大成人,高下就分出来了。

李世民有列土开疆的万丈雄心,杨广难道没有?李世民有显赫军功,先后平定了李密、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刘黑塔、萧铣、薛仁杲等武装集团,杨广难道没有?李唐的人有目光,发现李老二比李老大出色,杨隋的人就是瞎子聋子 哑子外加傻子,放着现成的太子不拜,吃饱撑的非要冒风险把杨老二架弄成太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