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关于隋唐时期中印金丹术交流的记载是怎样的?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
刘完素,字守真,别号宗真子,居于金代的河间(河北河间市),故又名刘河间。
他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2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刘完素的主要著作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不知道是否能在网上找到他的书籍原文。
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胁,而且一旦瘟疫爆发,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鼠疫)”,总计夺走了超过2500万人的性命;再比如让璀璨的玛雅文明毁于一旦的“天花”。总之,各种各样的瘟疫名目有很多,且都让人类蒙受了巨大损失。
而中国,也是没能逃过瘟疫的魔爪,不过聪明勤劳的中国人,从没有屈服过这个“魔鬼”,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人剖析过瘟疫发生的原因和对抗的方法,详细记载于《吕氏春秋·季春纪》、《黄帝内经》、《素问·本能病》等著作中,但当时的记载都比较简略,而在之后的时间里,又有无数的医生学者们不断为研究怎么治疗瘟疫而努力,这里主要盘点其中的六位名医,看看都有谁吧。
TOP、6 吴瑭
吴瑭是清末淮阴人士,天资聪颖的他,本来应该是考科举进官场的,但由于父亲和侄子的先后病逝,让吴瑭转而开始学医,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他的这部书,是祖国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还著有《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使温病学更加完整和系统化;后世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他所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TOP、5 叶桂
叶桂字天士,所以又叫叶天士,他不仅是清代著名医学家,而且还是古代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医药世家,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生计开始行医应诊,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叶桂虚心好学,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叶桂医术高超,尤其以治疗瘟疫见长,这也难怪,因为当时乃至现在,瘟疫都是人类医学史上最难最危险的关卡,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瘟疫问题,将是造福全人类的大功德;他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而且还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TOP、4 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于明代的医药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的名医;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后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但任职一年后,李时珍便辞职回乡。这段时间对李时珍的成长极为重要,因为他有资格翻阅珍藏宫中的大量医学典籍,极大的开拓了眼界。
但也因此,李时珍发现了古人记载的不少错误,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而瘟疫这个医学界的大难题,自然也在李时珍着重研究的范畴之内,其中有很多治疗瘟疫的方法,就不一一列述了。
TOP、3 葛洪
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众所周知,古代的方士不是那么好当的,基本是天文地理医药化学物理等等都要精通才行,尤其是化学和医药,这两项最为关键,所以这个葛洪自然也是如此了,他不仅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而且还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书中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其中“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TOP、2 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虽然华佗在外科方面最为有名,但并不代表华佗其他的方面就很薄弱;东汉末年时,天灾人祸不断,所以瘟疫横行,这种情况下,华佗自然对瘟疫也是极有研究,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
TOP、1 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虽然张仲景与华佗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两人着重研究的方向截然不同,如果说华佗是实战派,那张仲景就是理论派,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只有这六位名医有研究如何治疗瘟疫,其实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因为炎帝又被称作“神农氏”;在这数千年间,中医传承一直未曾中断,每朝每代都有天资卓绝的医学天才出现,他们研究的终极课题都是如何从根本上防治瘟疫,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相信迟早有一天,人类能真正完全战胜瘟疫。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秘方万应丸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秘方万应丸 1 拼音
mì fāng wàn yìng wán
2 处方三棱 莪术(各醋炒)陈皮(麸炒)橘红 使君子肉 麦蘗曲(炒)神曲(炒)雷丸 干漆(炒烟尽)各15克 槟榔30克 芜荑75克 鹤虱(略炒)胡黄连(炒)甘草(炙)各9克 木香 良姜(陈壁土炒)砂仁各6克
3 制法上药研为细末,醋米糊为丸,如绿豆大。
4 功能主治消积杀虫,治腹内有虫及积气块痛,小儿疳病。
5 秘方万应丸的用法用量每服30~50丸,空腹时用淡姜汤送下。
6 摘录
《赤水玄珠》卷四
古籍中的秘方万应丸 《症因脉治》:[卷四腹痛论]内伤腹痛
积牢固,其脉沉实。虫积腹痛之治腹中有块,秘方万应丸。时下长虫,追虫丸。平居调理,宜用健脾消秘方
《证治准绳·类方》:[第八册]虫服三四十丸,食前用陈皮汤下,妇人淡醋汤送下。秘方万应丸治大人小儿腹内有虫,及积气块痛,小儿疳病。三
《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数集]胃脘痛(胸痛、心痛、腹痛。)饭丸米大,空心每服一钱至三钱,量人虚实用之。〕万应丸下虫积如神。雷丸〔醋煮。〕槟榔〔杀虫。〕黑丑〔
《中国医籍考》:[卷三十九]方论(十七)忌则脉急以下起。至第二十九篇。为一卷。卷下。自万应丸药方至末。为一卷。失其中卷。审是真迹。后归张太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七十八诸虫门]药方用方不识方,服药不知药,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名方!
《薯蓣丸》—— 被玩坏的“补虚第一方”!!
在各种专家学者的吹捧下,在各种自以为体虚之人的信服下。“薯蓣丸”---补虚第一神方。横空出世了。然而,我们都不是张仲景,如此复杂的组方,没有任何人可以用“自以为”高深的知识去解读。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在不了解自己身体情况下随意服食。但是,不知为何,“薯蓣丸”就是这样的被“滥用”了。。。。
《金匮要略》
薯蓣(三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大枣(百枚,为膏)
当归 桂枝 曲 干地黄 豆黄卷(各十分) 人参(七分) 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防风(六分)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医宗金鉴》
风中其内之气分,则病百疾,主之以薯蓣丸,散诸风邪,补诸不虽,滋诸枯搞,调诸荣卫,故其药温润共剂,补散同方也。
提到薯蓣丸,就不得不提台湾的“JT叔叔”。他把“薯蓣丸”定义为,经常感冒的人就应该吃的药。还有很多其他的“专家”也把薯蓣丸说成补中有通,通中有补,气血阴阳平调,久服无寒热缺陷等等。导致很多对中医不了解的人,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就去买“薯蓣丸”来吃。我曾经也是其中一个,我带动全家人做了1000丸,分给各个“身体虚弱”的亲戚来吃。结果现在还有900个在冰箱里。。。。。。。。
首先,我要说,JT叔叔作为一个“讲师”,不可避免的有卖弄知识的情况,把其中每个药的药性讲的很“华丽”,把组方如何精到也描写的很“神奇”。乍一听肯定佩服的五体投地,觉得说的很有道理。但是却跟“真相”相去甚远。对于现在经常在听各种“专家”讲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切勿沉迷,而导致滥用经方而伤身。《伤寒论》这种“上古神兵”,如果你驾驭不了他,很容易“擦枪走火”。
啰嗦了一些,也并无贬低之意。“JT”的庄子讲的还是蛮有意思的,中医嘛,可以乱听,但不可以乱学乱用。包括我blabla的这些文章一样。
陈修园:此方虚劳内外。皆见不足。
接着说“薯蓣丸”。出现在《金匮》的血痹虚劳篇。原文“虚劳诸不足”。虚劳是什么意思呢?首先,古代的“虚劳”肯定不是胖子。胖子叫做“尊荣人”。虚劳就是说这个人不管什么地方都虚,干干瘦瘦的,虚弱,酸软,无力,干枯,瘦弱。这是使用薯蓣丸的先决条件。
尤在泾云:虚劳证有挟外邪者,如上所谓风气百疾是也。
再来看“风气百疾”,感冒分为伤寒,伤风,伤温,伤湿等等,除非身体特别虚弱的老人,孕妇,会经常在体内积累一些风气。否则,一般人是不会的,大部分的感冒都可以自然痊愈,现在一般人不会虚弱到那种程度。除非你感冒时还在吹风扇空调什么的作死。
所以,第二个使用薯蓣丸的条件,就是真的有风邪残留于身体经络。而且牵连难愈。再结合前面的,就是说一个特别的瘦弱,干干瘪瘪,行动无力,又经常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但是又并不严重。最重要的是,饮食特别短少,运化无力。这种人,才可以吃薯蓣丸。
张志聪:虚劳诸不足者,荣卫气血,肌肉筋骨皆虚也。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薯蓣丸实际的药性。主药“山药,红枣,甘草”,一派甘甜滋养脾胃之药,其实看到这三味主药就知道,此人的脾胃早已干枯劳损,无津液滋养,再看其中的“生地,白芍,阿胶,麦冬,杏仁,人参”也全部都是滋阴以养全身水液之药。也代表此人全身上下都是干枯瘦弱,外加“防风,柴胡,桔梗,桂枝,豆卷,川芎”全部都是升提而散解风气之药。
那么如此分类以后就很明显了,滋养全身之水液,使脾胃得以濡养,使气血可以更生。再用升提散解之药,使下陷之气可以恢复本位,助邪达外。简而言之,就是“滋阴,提气,散邪”
至于其他药味,皆为补助此三类药物而辅助也。白术,酒曲,茯苓,干姜,再加酒服,使脾胃可以运化药力。从此也可以看出薯蓣丸的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真的什么都吃不下,也什么都消化不了。才必须用如此小剂量的丸剂,再加入如此多的辅助之品来使药味可以运化。每次我想到如“薯蓣丸”“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无不慨叹仲景用方之细心谨慎。奈何后世将此神方扭曲歪解。泛泛而用。医心何存。。。。。
如果按现代医学来说,什么人适合服用薯蓣丸呢?比如手术后营养不良,经常感冒。孕妇产后虚弱。长期节食减肥的妹子。长期营养不良,怎么吃都不胖,又十分无力的人。大概这几类可以根据自身体质再结合辩证。才可以试服薯蓣丸。
干枯瘦弱,酸软无力为“虚劳人”
肥胖软嫩,疲劳乏力为“尊荣人”
虚劳≠亚健康虚劳≠脾胃差
所以可以说,现代人没多少人适合吃薯蓣丸。或许有些人吃了薯蓣丸觉得有点效果,有点改善。但是却察觉不到副作用,长期服食,甚为不妥。
这是几个反面教材,使用薯蓣丸最大的禁忌,就是“痰”。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痰湿”“湿热”。从薯蓣丸的药味上看,因为是治疗干枯瘦弱的阴虚人,所以用大枣,山药,甘草,再加上酒,白术,神曲,几乎就等同于一大块蜜糖吃下去。上火,舌苔等问题就会出现了。这也是乱服薯蓣丸最大的伤害。因为剂量很小,所以初期感觉不到。但是等感觉到的时候,问题已经很难解决了。
还有另外一个最大的禁忌,那就是肾虚之人,不可吃。因为这里太多的提气药。肾气虚弱的人,再长期服食提气之药,会引动肾气外泄,类似补中益气,等提升之类的药,都禁忌如此。
所以,脾胃不好,身体虚弱,应该从多方面辩证用药。不可盲目。薯蓣丸只适合长期瘦弱干枯之人,阴虚血燥,脾胃无气血滋养所以无法饮食消化的人。不可不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金冷法,国之精粹,乃男之首法矣。
以金为法之表。金之义取其坚固。金,矢之镞也。《易经·蒙》以阳刚比金夫。金冷法俗称之为金枪不倒法。
以冷为法之道。尝古人辰戌(辰时:7~11点、戌时:19~21点,指早晚。)以冷汤浸阴囊阴茎,以为固本强基,更达金枪不倒。法可以已朘气宛闭。(朘气,赤子阳也,指男性生殖器功能。宛闭,通郁精道闭塞,指前列腺患疾。)法以低温,并之汤中气、味、性,以皮透之。
方:*羊藿、菟丝子、蛇床子、丁香、薄荷等。
这是《经书》对“金冷法”的记载,已经有1000多年历史了。
金冷法的"金"是效果的描述。金取其坚固之义。金也代表箭头,"金,矢之镞也。"《易经·蒙》把刚强的男人比做"金夫"。故有人把"金冷法"形象解释为"金枪不倒法"。
金冷法的"冷"是过程的描述。古人提出每天早晚用冰冷的药液浸泡阴囊与阴茎,达到固本强基,金枪不倒的目的,有资料表明其对改善性功能和前列腺增生很有裨益。它的核心是低温,同时充分利用浴中药的气、味、性的的皮透作用直接进入睾丸和前列腺等副腺体,因此效果、作用显著
《红楼梦》中唯一的一张完整药方,是秦可卿那个“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这个药方引起了好多人的研究兴趣,药方如下: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土炒),云苓(三钱),熟地(四钱),归身(二钱酒炒),白芍(二钱炒),川芎(一钱五分),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制),醋柴胡(八分),怀山“药”(二钱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一钱五分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红枣二枚。
有种解读认为这药方是秦可卿父母对她的一种暗示。
药方开头的药材“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是让她自尽的暗示,因为结合分析人参和白术在中药领域的地位和地方方言,这两味药就代表了父母,翻译过来就是‘’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就是说,秦可卿的父母要她在贾府自尽。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在许多地方的确“暗含正意,一笔双关”,比如甄士隐(真事隐)、贾政的清客詹光(沾光),《红楼梦》中无闲笔,但也不必像鲁迅斥为流言家的那样过度解读,因为《红楼梦》终究是一本小说,小说的本质是文学创作。
要知道,“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这是学医常用的汤头歌,所以阴谋论者认为这药方是让秦可卿自杀,恐怕是过度解读了。
实际上秦可卿的药方里没有任何秘密,就是一个普通妇科病的药方。
秦可卿是心理抑郁所治病,看看红楼原著中的病因介绍:
张友士:“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
同回尤氏也提到过:“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
而从开的药方内容来看,主要是调理滋补,其实并没有解决秦可卿实际的病根,张友士知道心病还须心药治,他也无能为力。
所以当贾蓉追问:“这病与性命终久有妨无妨?”
张友士回答:“大爷是最高明的人。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吃了这药也要看医缘了”
张友士委婉地推脱了药物的作用。
让我们细细看看“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中的药物功能:
1人参: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及身体虚弱等症;
2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自汗,胎动不安;
3茯苓:云苓一般指茯苓,用于水肿尿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4熟地:具有补血滋阴功效,可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症;
5归身:当归的主根,补血调经,活血散寒,消肿止痛生肌,润肠通便。为补血要药、妇科要药;
6白芍: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用于头痛眩晕,月经不调,自汗,盗汗;
7川芎:常用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
8黄芪:性甘温,归肺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之功能,用于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
9香附米: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膛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10醋柴胡:解表里,疏肝,升阳。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子官脱垂,脱肛;
11怀山药:补益材料之一;
12阿胶: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心烦不眠,肺燥咳嗽;
13蛤粉:清热;化痰利湿;软坚。主治胃痛;痰饮喘咳;小便不通;遗精;白浊;崩中;带下;
14延胡索:活血;散瘀;理气;止痛。主心腹腰膝诸痛;月经不调;症瘕;崩中;产后血晕;
15炙甘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16建莲子: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等作用,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等症;
17红枣:滋阴补阳,补血之功效。
可见,这些药主要是调理滋补作用。
本文2023-08-22 07:00: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66812.html